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05 17:20:24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精选)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现如今,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

  一、从数学理论出发

  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二者之间息息相关。数学,一方面来自于日常平凡的生活,另一方面较之生活,它的深度与广度又可以无限延伸。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首先自身必须深刻地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渊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即生活中的数学。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求,提高了授课效率,还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发展联想性思维。与此同时,在非课堂时间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且养成善于发现、随时记录的优良习惯。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章节时,可以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感;从教室的四角联想到立体坐标轴,诸如此类。由此,来使得比较枯燥的数学理论生动化、活泼化,使得其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

  二、从数学授课方式出发

  数学,对于学生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多半归咎于它无可限量的灵活性。虽然只是纸上几笔字画,但脑海之中早已是思绪万千。因此,盲目地学习数学绝对是事倍功半的,而作为教师则更要为学生指明学习之道,切不可茫然而行。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学习数学的习惯:猜想、分析以及归纳。

  首先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对其解答方法和答案进行适当的猜想;然后,通过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分析;最后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即是归纳。通过对出现并且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归纳,可以得到再一次的提升,这也是举一反三的秘诀所在。归纳是一个再理解、再消化的过程。

  比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笔者在二元一次方程解的过程中,就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出了如下的题:求如下方程的解:①x2+2x +1=0,②x2+6x+5=0。这两道题相对较为简单,对于没有接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同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①是一个完全平方和公式,可以作为一个引线。当题出完后,笔者做了简单的提示,就让学生尝试着去解。5分钟后,有2人解了出来,7分钟后又有5个人解完,12分钟后又有10个人解完。然后笔者选了一个同学,让其对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为“分解因数,两个因数分别为0”。从归纳总结的结果来看,学生把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本堂教学算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三、从数学实践出发

  数学已然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也成为了不可缺分的一部分。培根曾经说过:“浏览使人空虚,谈判使人迅速,写作与笔记使人准确……史鉴使人理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致,博物使人深厚,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得己身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实践中再次创新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之一。数学,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更加需要披靡上阵,在实战中领悟、理解和掌握。

  例如数学中的一些公理性的理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是无法通过正面论证而验证出来的,只能说找不出推翻它的例子,这也是实践之中所得出来的真知。还有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这非常简单的但是又不可否定、不可正面证明的公理性存在理论都是由无数次的实践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阶段的数学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不能只是浮在水面。

  四、从数学情景出发

  “情景教学”是值得一提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可以是人物情景,也可以利用当代的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作为授课内容的部分。与此同时,再利用情景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分隔。通过学生的时间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设置课程安排,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价值。在情景教学完成之后,要注意由学生来进行概括总结,从情景之中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都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环节,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

  在完成三角函数后,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位工程师需要在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上修桥,首先需要测量桥的宽度,目前工程师手上只有一个角度观测仪、铅笔以及皮尺以及若干白纸,笔者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帮工程师测量出桥的宽度。

  有的学生就用三角函数的知识:首先选取参考点,以河对岸某点作为参考点A,以工程师所在岸选取垂直参考点B,并在该岸选择另外一点C,构成一个三角形ABC;其次,利用角度观测仪,测出对岸角A的度数;第三,利用皮尺测出AC的距离,则河岸的宽度AB = AC /tgA。显然,本数学场景就是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课外应用。通过这样的数学场景设计,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之所用,从侧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从效率思维出发

  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算十以内的加减法要掰手指数数。一方面他知道一只手有5个手指,但是在算5+1的时候,还是要把一只手的5个手指再数一遍,这个例子就向我们揭示了思维效率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的学生亦是如此,尽管他们不用掰手指计算算术,但是他们的思维必定存在一些思维曲折,也是这些曲折使得其解决问题的速度大大降低。在初中阶段,学生都已经逐渐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曲折,直击要害,避免多做无用功,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学习习惯以及善于发现并且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面的优良习惯,从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逐渐地将学生所蕴藏的潜能尽可能地开发出来,养成一套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避免思考曲折,提高思考效率。同时,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就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2

  生活化教学模式融入数学课堂非常重要。这是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直观的有效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点的应用性都较强,不少知识点在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场景中都有所体现。这是教学实践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开展生活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得到丰富,并且让知识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一、在知识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很多实践方式。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是一个有效的知识教学形式。在知识讲授前,教师要对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对于那种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体现较为广泛的教学素材,可以充分挖掘其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实例与知识教学进行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依托下融入到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探究中。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生活化数学问题,给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有利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个场景,学生都非常熟悉。生活化的提问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的学生认为,测量一下就行了;有的学生认为,应当运用同一时刻影长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的原理计算出来。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对学生的合理建议提出表扬。比如,第二种测量方法科学而简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同一时间影长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这里运用了什么原理?这样,就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主题。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逐渐获知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特征,以及用直角三角形的特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切入点。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都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设计一些课后研习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从生活经历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比如,现在每个家庭都有存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计算一下,自家存款一年后的利息是多少。另外,每家每月都要交电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计算一下自家的`当月电费是多少。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地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能够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也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丰富这些趣味化的课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的感受更深。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数学信息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还可以有一些其他的体现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数学信息。这是一个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让学生留意与关注社会新闻,对于社会时政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考。这些新闻时事中不乏一些重要的数字化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启发。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合适的数学信息的搜集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留意一些相关的信息数据,教学中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内容展开交流探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教学切入点。例如,在讲“统计”后,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随后引导学生对于这些数字信息加以整理,进而能够充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这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种灵活体现。总之,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有着极大的操作空间,这和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密不可分。教师要充分把握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并且透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的创设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3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面对教育改革,作出了新的调整,在数学教学当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改革,要达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的目标。逆向思维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教师应当重视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改变学生思维僵化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逆向思维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逆向思维,是与常规思维模式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模式,也就是从思维的反向层面去思考问题,是求异思维的一种。逆向思维要求学生从传统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同时,利用逆向思维模式,有时更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在数学教学当中,培养逆向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的理解;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思维严密的习惯;善于运用逆向思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时刻考虑巧妙利用逆向思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功用,将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纳入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改变教学理念,以生本的态度来进行数学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逆向问题,锻造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反思,在实战中提高思维水平,尤其是逆向思维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较为陈旧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因受到应试教育导向的严重影响,导致教师对思维培养不够重视,自然也就不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由于教师对于逆向思维缺乏必要的认知,导致了在教学实际行动当中不会有意识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多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了现在的初中课堂教学,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自身缺乏自我完善和持续学习的意识,导致教师在逆向思维的培养当中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作为支撑。教师队伍自身的专业性,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当中习惯于引导学生正向思考,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得不到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失去了很多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契机;虽然当前部分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和框架的构建,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使得教学缺乏坚实的基础和依托,从客观上导致了数学教学缺乏持久的动力。

  2.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当前,数学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改革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当中,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实际数学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中,如果采用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出现思维僵化的弊端,不利于培养思维的开阔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思考。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教材中的公式定理和解题方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应有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会强化记忆、生搬硬套;在知识运用时,往往会出现较多的问题,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但是却缺乏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导致在数学学习当中,自身的综合能力无法较大地提高,更不利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提高。

  3.总结反思较为缺乏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往往缺乏教学的发展性评价,这一点对于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尤为不利。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模式尚在初步的探索和实践阶段,因此对于教学反思体系的建设还不甚成熟。因此,教师还无法依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科学地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当前的数学教育中,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和思考误区没能被及时发现,也得不到及时解决,这就阻碍了数学教学的持续高效开展。同时,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教学当中,教师没有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没有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制订较为长久的思维培训计划,导致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初中各学科中,很多学生最怕的课程是数学,因为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要求较高,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拓展内容较多,因此造成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吃力。

  如果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保持开放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情绪。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章节时,如果教师直接给出比例公式,然后再介绍其应用;教师让学生记忆公式和结论并能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能会有同学很难记住或者不会运用公式和结论。这时,如果教师采用逆向教学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雕塑、建筑或者美术作品,如:维纳斯、米开朗琪罗等作品,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些作品当中的黄金分割的妙用;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以上这些作品在审美上给人以美观的印象?然后,趁热打铁介紹黄金分割的有关知识,以及黄金分割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这时,学生对数字和符号的记忆就会转化成对图画和实物的记忆,相比于教师直接抛出公式,学生的掌握效果会大大提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逆向思维教育的成功案例。

  2.将数学知识进行逆向运用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课本里已经涉及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教师通过逆向思维的培养来帮助学生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和剖析,导致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当中,学生无法通过数学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学习时往往存在着数学概念模糊、数学运用生疏和实践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如果,教师在概念和定义的介绍时,能有意识地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辨析,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在公理、定理的教学时,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学生就会非常清晰。如:平行线判定定理和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教学相互印证,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总之,在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的逆运用,这样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及时对知识和方法进行逆向思考,能从反向角度出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逆向思维的培养为基础,利用学生逆向思维的优势,帮助学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注重对解题步骤和解题原则创新。在使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时,学生应当不断地使用互逆法则等基本的逆向思维原理,帮助自己不断地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不断地提升自己使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和解题的能力。

  3.创新数学教学方式

  在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当前义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思想,以逆向思维模式的培养为抓手,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培养的质量,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教学法展开教学。例如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时,教师应当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带领学生,从结果出发,逆向寻求解题思路并理解问题的真实含义;学习定理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两个方面结合进行教学;如: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结合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此外,反例教学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举反例,其实就是逆向思维,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数学教材安排《第12章证明》,通过对命题、逆命题和证明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尤其对逆向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证法来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反证法要求学生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通过科学的证明,否定其反面,从而证明正面的正确性。反证法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初中数学教学在学生思维培养方面的问题所在,然后,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堂思维训练,不断地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4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是影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勇气向教师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轻松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突破自己常规的思路,另辟蹊径.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的体现.要让学生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就必须给学生的思维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结果教给学生,而是作为过程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另外,向学生提问时,要提具有新意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教学内容与概念、公式、推理演算、论证等的关系密不可分,学生若是连概念这个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的话,只能导致思维混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概念类的知识做出严密的表述,这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的前提.只有前提得到保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考问题,不能局限于课本的定理公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忽略了知识的实际运用,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教师的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材,要从教材出发,将学生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思维能力的拓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进行散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总指挥,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突破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和重点,让学生易于消化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进一步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消化所学知识.换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并且结合过去所学知识将新知识归纳整理,构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保证自己的主导地位,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四、培养集中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与教师的引导、启发、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集中和发散思维训练.在进行集中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弄清各个知识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五、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起好奇心,诱使他们去思考.当学生有了想去解决问题的欲望时,他们的思维就开始发散,就开始诱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解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引发学生的猜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的答案,而探讨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充分体现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5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特性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指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量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特性。我认为,课程标准中对思维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应当如何贯彻教学大纲的思想,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本文谈谈中学数学思维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重基础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在学生通过概括获得初步结论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概括的结论具体化。这是一个应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新知识进行正面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新结论、适应与不适应之间矛盾最容易暴露。在概括过程中,要重视变式训练的作用,通过变式,使学生达到对新知识的全面掌握;还要重视反思、系统化的作用,通过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数学结论概括的整个思维过程,检查得失;通过系统化,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横向联系,并概括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二、重思维特性的培养

  思维是在个体头脑中发生的,当你把解题方法,解答方案明白告诉思维者时,思维就不必要了,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教育对象的思维是教育不能直接作用的。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为主,而应当寻找产生和制约思维的、教育者可以直接作用的因素。

  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思维的关键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提供问题情境的教学。思维是可以形成一定方法的。诸如分析、综合、归纳、类比,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但是,对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或策略,应该让学生在思维实践中获得为主。并且在学生的思维实践中,教师不是直接指明思维,而是研究如何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促使学生去相应的思维。美国国家委员会在数学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

  三、重在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学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熟悉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特性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特性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培养手段。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和学生主观的努力。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6

  摘要: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老师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引导,以及开展合作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主动性;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发挥引导和督促的作用,教学效果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民主、形象、有趣的数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以促使学生融入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做到新颖有趣、小而具体、难度适中、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并将所有即将解决的问题都建立于学生的固有知识基础之上。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获取。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简单的解题方法,而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了解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情感容易受到感性因素的.支配,所以他们对某位教师的情感,容易决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数学教师要放低姿态,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教师要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所以要构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计有效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解题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因素,将学生带入有关情境中,激活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可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两个问题:①一块花坛长18米、宽15米,其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花池,花池到周围草坪的宽度相等,且花池的面积为154平方米,那么草坪的宽度为多少?②某产粮大县要想让今年的粮食产粮比上年度翻一番,那么今年和去年的粮食产粮平均增长率是多少?鼓励学生独立或分组解决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列出的方程,并对照之前所学“一元一次方程”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命名;最后,带领学生一起讨论:二次项系数为什么不能等于零?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呢?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印象。

  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往往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因素来促进学习,用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从而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探究合作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了解之后,要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其中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平方差公式”形成了初步了解,并熟练掌握了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公式结构的掌握情况不是特别好,因此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巩固,充分体现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通过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解决另一部分学生的疑惑。

  四、积极开展实践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由“知道”和“懂得”过渡到“学会”和“能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发挥实践练习的作用,从而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和实际化。通过有效的练习,学生才能不断增强自己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并逐渐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比如,让学生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加深对方程的理解;在教学比和百分比时,让学生通过对比、除法和分数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了解有关类比分数、除法的商的两个性质,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掌握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在探究具体问题中发现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引导学生寻找动点问题和图形运动问题中的不变元素,即用变中有定、动中有静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运动问题中的静态信息、固定信息;利用三角形的各种特殊性质建立相关的函数关系等。通过一系列实践练习,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及解决的综合性能力。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7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恰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表、教具、幻灯、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爱提问题,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感觉作业负担重,忙着完成作业,不善于发现问题;有些学生思想保守,怕老师和学生笑他,不愿提问题;有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有些教师实行“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情境和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有机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我能力、思想、理念的一种正确估计、积极肯定和激励的内驱动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欣赏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给班里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要创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我班里一名女生,数学学得不好,在上小学时数学就经常不及格,到了初中后,仍然如此,课下我和她交流了几次,发现她其实基础并不差,只是因为缺乏自信,失去了进取心。当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在课堂上,我就经常提问她,回答对了就及时表扬她,如果回答错了,我就表扬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然后逐步往正确的思路上引导,这样,该生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不断提高,并且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无法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索、提问、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挖掘出创新的潜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当抽象的,是用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用我们的双手摸不到的东西,我们教师仅仅靠口头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的,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我们就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由抽象变形象,由枯燥变乐趣,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难度适中,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强烈的兴趣,学生因兴趣而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图形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数学规律性的体现,更是数学学科的优势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8

  数学源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温床。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差主要是没有看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思想,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思想、数学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思想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养成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开始彰显,学生的叛逆性较强,对于初中数学枯燥单调的知识点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采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点和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求知探索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2.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使传统数学课堂中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教学转变成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数学知识点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较为简单,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但是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激增,函数、不等式等逻辑性、推理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都开始接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往往在教学中会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有着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时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导致学生数学运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将数学看成了一种学习的工具,没有看到数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产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看到数学知识点的广泛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生活化数学知识点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梳理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点时,笔者安排学生观察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三角形,并按照对角线、底边长、高等方面做记录,然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整理的三角形进行面积、周长、角的求解。另外,在教学中笔者也善于通过传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进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三、生活化的课后习题练习

  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效的课后习题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课后习题练习也能够有效地对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教师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数学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如,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为每千瓦时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x千瓦时,则超过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1)某户八月份用电84千瓦时,共交电费30.72元,求x的值.(2)若该用户九月份的平均电费为0.36元,则九月份共用电多少千瓦时?应交电费是多少元?解:(1)由题意,得0.4a+(84-a)×0.40×70%=30.72解得a=60。(2)设九月份共用电x千瓦时,则0.40×60+(x-60)×0.40×70%=0.36x解得x=90所以0.36×90=32.40(元)答:九月份共用电90千瓦时,应交电费32.40元。通过这种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后习题练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活化习题练习中提升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现阶段的初中教师都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红.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J].亚太教育,20xx(35).

  [2]王静.论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J].学周刊,20xx(3).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9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所有的数学学习归根结底还是要去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解题时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发现问题的敏捷能力,整合知识并且灵活运用的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升自我,在提高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得到能力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解题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老师多有一种崇拜与敬畏的情绪。而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学习数学都是忌惮于老师的权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也不敢主动向老师请教。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过于严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种号令如山的形象,使学生不敢与老师过多的交流,师生之间保持着较远的距离。正是由于存在以上这些现象,导致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更不利于其解题能力的提升。

  2.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由于中学生处在叛逆期,自制力不强,因此在学习上容易出现态度不端正的问题。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听讲不认真,课后也没能及时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教学知识,而有的则没有能够掌握,课后也不注意复习,因此,数学成绩不够理想。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1.完善知识结构,扎实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是学生解题的前提,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库去完成知识的解答,那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消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导致数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学习“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时,在书本图画呈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呈现轴对称的动态图,让学生多方位了解轴对称图形,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具有鲜明特点的轴对称建筑,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数学的美妙,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发现轴对称图形,完善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要求学生不仅懂得概念的意义,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能够用自己的话正确解释这些概念,对于重要的定义和概念,要一字不落地进行记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才能够正确解题。

  2.认真观察问题,寻找问题突破口

  很多学生身上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审题不清,往往拿到题目粗略看了一下就开始解题,结果解到一半时发现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才仔细开始寻找问题中的细节,或者直接就进行错误解题而不自知,这就是学生没有认真去审题的缘故,所以让学生学会认真仔细地观察问题,保证解题过程的正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审清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或者是可以通过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这些条件之间产生联系,结合所要解答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要正确理解了问题,解题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如何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那么,要找寻问题的突破口是需要学生有敏锐观察能力的,所以就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在教师被动引导下才能够解决问题。

  3.培养创新能力,完善思维逻辑

  数学的世界千变万化,解题的方式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所以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寻找更多的解题方法,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探讨交流解题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创造出不一样的思路,学生也能够通过他人的.想法来完善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自己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如果学生的方法有一定问题,教师不能够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要赞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肯定学生所用方法中正确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错误,并且能够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式,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的学习都是围绕解决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大部分数学知识也都是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打好功底。其次,要让学生认真观察问题,仔细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解题,还要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逻辑思维的完善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梅.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学),20xx(11).

  [2]王小庆.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重視对学生读题的指导[J].数学学习与研究,20xx(18).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0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具备的较强烈的行为意图、情感意愿或心理需求。这是包括数学教学在内的一切学科得失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的教学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质量、成效和水平;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则归根到底是成效低下的乃至于是失败的教学。那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下面,拟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就此谈些未必成熟的个人成见。

  一、意识到学习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前提

  使学生充分清醒地意识到,学习首先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宣言曾经这样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会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停滞不前的人。近代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的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被卷入了一个新知识急刷增长而旧知识加速老化的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知识老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需要人们善于学习,特别要求人们终生不断地努力学习。

  使学生明白具体地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主人首先是我们每一个自己。只有使自己不断学习,善于思辨,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和新问题的解决,才能使自己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到开发,智能得到发挥,灵魂为之升华,个性为之张扬。个人学习可以改造自身,全民的学习可以改造社会,现实的学习可以创造未来。

  二、运用拾当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环节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欲望是指对某个事物或某个问题倾向于认识,研究并期盼某一结果的心理意愿。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巧设悬念,可以收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之效。例如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时,曾先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小李,当时小李正在做一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看过就断定小李把方程解错了。小李对此非常惊讶,问小明“到底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也像小明那样深知这一秘法?”大家随即兴趣浓烈地回答说“想”。于是我们便趣味盎然地教学了一课题。成效之高自然很有些出乎意料。

  2、引发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认识冲突是指人们的已有知识或经验与所面临的现实情景之间的差异或对立。

  它常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引起学生对差异和对立状况的注意与关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这一方法的恰当运用,也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对圆形物体屡见不鲜司空见惯,而又对圆本质特征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情况,执意追向“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叫做圆”,使他们对“圆的定义”产生欲罢不能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相应的教学,则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又一切都显得立竿见影。

  3、加强情感沟通,诱导志趣追求

  古哲曾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以便了解学习,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亲近感、信任感和友好感,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言其师、信其道、继其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必然包括对学生的激励与诱导。在这方面,教师可通过数学史上的某些人物及其轶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与进步,了解古今中外数学家门的治学太度及人生追求等等方面的情况与知识。在这方面,笔者曾给学生讲过“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王——高斯”和“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故事,对诱导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起了极大的作用: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行之以悟,导之以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探索欲望。

  4、满足成功欲求,强化进取意志

  在数学教学中,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求,但真正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有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需要坚韧顽强的进取意志。而强化进取意志,则须不断地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求。在这方面,创造条

  件开展适当的数学竞赛是一条重要途径,结合教学适时进行测试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但竞赛与测试,信息反馈必须及时,诱导激励必须妥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每一次竞赛和测试,切实具体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从而使自己的进取意志不断强化。同时也使自己的追求目标惭趋高远。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习动力的根本源泉之所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则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方向。比如,对崇高的东本,对美好的东西,对有用的东西,对新颖独特的东西,对幽默风趣的东西,对矛盾对立的东西,对可以身体力行的东西,对可以使用自己舒心快意的东西,对有益于自己心智发展的东西,等等,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就应该从这些方面打开渠口,方有可能步入正轨并渐入佳境。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1

  【内容摘要】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很有必要,这将会帮助大家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有更准确的判断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灵活的思维能力的支配下高效的将问题得以解答。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展开,首先,教师要保障学生们对于课本中核心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才能够有更坚实的土壤,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与素养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直觉思维能力 培养

  想要深化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直觉思维能力的具备应当有一定的根基,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提升。

  一、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深化对于学生思维与能力的锻炼,经过一定的积累后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才能够逐渐得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是直觉思维能够得以形成的根基。教师在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把重点内容讲透彻,并且要保障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有良好的理解与吸收。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透过对于过往的相关知识的回顾来实现新课的导入。这既能够很好的巩固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与牢固。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我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个小游戏,我让学生自己用纸片做一个三角形,在△ABC中,使∠B=30°,AB=4cm,BC=6cm。学生们做好图形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的进行对比,学生们很诧异地发现自己做的三角形几乎和其他同学的能够完全重合。这时,我又改变条件,仍然设定了一个角度和两个边长,让学生们再来做,做好后继续进行比较。学生们都非常诧异的发现三角形又能够重合,并且对这个状况充满了好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做三角形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过往学过的知识的一种有效回顾,大家也开始对于全等三角形应当具备的条件慢慢形成认知。有了这个积极的动手过程后学生们对于即将学到的知识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想要深化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大家能够积极大胆的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创新思维的具备将会极大的为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提供辅助功效。思维的创新首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是学生理解力与判断力的一种直观体现,这些都是直觉思维需要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可以注重对于学生的启发,让大家能够积极在课堂上进行思维创新,这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化简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分式学生感到很头疼,不知道从何着手,很显然,常规的方式都不太管用。在大部分分式加减运算中,学生们都会习惯性地先通分再进行加减运算,然而也会碰到用这个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我会有意识地给予学生相应地启发,让他们先观察分式的结构,观察分式的分子、分母,寻找形式上的特点,于是很多学生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这很好的帮助学生跳出了定式思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范例,教师只有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启发大家的创新思维才能够更好的得到激发,这也是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有效教学过程。

  三、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思维灵感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一定的教学空间,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有更好的发挥平台,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很有意义。教师要有意识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透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这不仅会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也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深化。

  以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为例。在给学生们列举了大量例证后,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相应的规律,让他们依照上述计算式子,自己找出在平方差计算中的相应结论。很多学生首先意识到因式的特点:两个二项式相乘,其中一组的符号相同,另一组的符号相反。学生的观察很准确。我让学生继续分析,总结一下二项式相乘的乘积有什么规律,这时学生们发现:乘积是由相同符号的因式的平方减去相反符号的因式的平方。就这样,在学生思维灵感逐渐被激发后大家很好的探究出了平方差的计算公式。这不仅是大家直觉思维能力的体现,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想要深化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保障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同时,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且要有意识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透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这不仅会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也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深化。

  【参考文献】

  [2] 万春丽. 新课程初中数学中有关直觉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考试周刊,20xx年10期.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2

  摘 要:本篇文章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多样的培养手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发散思维的作业以及组织各类的数学竞赛五个方面切入,探讨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循序渐进;作业

  当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其中以初中数学教师为代表,一方面,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学科;另一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的数学教师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是较为可行的。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前提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不同,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一是打基础,二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的学生如果还是按照小学的学习模式,一味跟着教师的教学步调走,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话,要想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不那么顺利了。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初中数学核心的任务之一,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疑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创新精神,给学生们做出一定的示范。初中阶段,学生的向师性特征还较为明显,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步骤乃至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征,可以有效地从侧面引导学生们重视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情况。比如说,讲解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解,从而启发学生们多角度认识到题目多解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2、教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组任命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形成创新的班风学风。

  二、采取多样的培养手段是重点

  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忽略了培养手段的多样化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全局,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有负面的作用。所谓多样的培养手段,指的是教师不能忽略任何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会专门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创新讲解的准备,有的时候,则是学生们的一句话让我们突然有了创新教学的灵感,这时教师就一定要把握住这一份灵感,尽量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再比如说,课上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后进行功课辅导的时候,教师同样可以把握住恰当的时机,点燃学生思维的小火苗。教师还可以通过黑板上展示出来的图形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语言的点拨对学生进行引导等等。总之,只要教师敢想敢尝试,就有各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认真钻研与总结。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关键

  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上,容易操之过急,导致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教学成就感也不断下滑,这一情形,恰恰印证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很关键的,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在制订计划之前,教师要准确把握班上学生的思维水平,以确保我们制定出来的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在每个知识点上,都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因为不是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有创新的空间与可能性。比如说,一个几何图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但是一些性质定理就没有创新的空间,如果教师强迫学生去探索创新的道路,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一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培养的进度和速度很重要。有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如果不顾现实情况,一味推进创新思维的培养进程,反而是过犹不及。总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我们成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布置发散思维的作业是补充

  很多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可是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课下的培养问题。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完全完成的工作,下课之后,教师布置发散思维类型的.作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较为理想的发散思维或创新思维类的作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合作完成的开放性的数学题目;二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作业。

  开放性的作业,学生在课后合作完成,往往可以在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现创新的目标;动手操作的作业,其本身就是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水平。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不可过于频繁地布置这类的作业,因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对学生来说其实不简单,需要费一番脑筋。如果教师布置得过于频繁,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教师布置了发散思维的作业之后,一定要尽可能早地给予学生反馈,与学生针对他们的答案和成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完成创新思维作业的积极性才会逐步提升。

  五、组织各类的数学竞赛很有必要

  各种类型的数学竞赛,不仅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激发着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为关键的是,各类数学竞赛在促进学生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发展方面,有其他活动不可比拟的优势。怎样才可以组织一次次高质量的数学竞赛活动呢?以下三点是教师值得思考的。

  1、活动的主题必须要鲜明、具有吸引力。有的教师组织小竞赛的时候,往往还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比如,这段时间学习的主要知识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那么,竞赛主题就可以设置为“数据手机我最行”,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学习到的数据收集本领都一一展示出来。

  2、竞赛的程序要简易。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下也不宜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因此,每一次的竞赛的程序都要力争简易。以往组织竞赛的时候,如果程序过于复杂,在无形之中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竞赛的最终效果有不好的影响。

  3、准备一定的竞赛奖品。奖品对于学生们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学生通过参与比赛得到奖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收获感,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成就感。所以,每一次组织竞赛的时候,教师准备一些小奖品是很有必要的。

  六、结语

  心理学理论强调,初中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实践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经验、总结有关的教训,争取不遗失任何一个促进学生们创新思维发展的机会。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3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

  正如罗斯坦所说“思想像爱和死一样,别人不能代替。”思想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所以要想有独特的创造想法就要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因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提高学生的创早能力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减少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使学生取得数学发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应注意的是,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基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数学想象中,要摆脱表面想象对自己的影响,不要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另外学生还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因此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时候,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除此以外,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习的知识和新学的有什么共通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

  二、鼓励求异

  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多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不要将学生局限于一隅。在数学中,求异思维主要是要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法,尽量使自己的想法独特,要想到别人无法想到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和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通过具体而有效地例子,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的一道题:某蔬菜销售商场经销一种蔬菜,如果每公斤盈利2元,则一天可卖出400公斤。通过试销售发现,提价会使销量减少,每提价一元,会使销量减少10公斤,试问如何提价可以使每天的盈利为5000元?根据题目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等量关系:销售量乘以单件盈利等于日盈利。由题可以看出,日销量和单件盈利与每公斤的涨价有关。故只要设应涨价为x元,就可以解决该问题。解:设每公斤涨价x元,则日盈利为(2+x),日销量为(400-10x),可列方程为:(2+x)(400-10x)=5000解之得:x=8.9,x=-46.9(舍去)12所以每公斤应涨8.9元。在解答本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扩展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可以发现很多简便快捷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各个城极端的同学都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课题积极性,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诱发灵感

  灵感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灵感是无法创造出新事物的,而灵感的产生来自于平时生活与学习的经验,是由一点一滴不断积聚而成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及时的发现学生所产生的任何有创造力的、新颖的东西,即使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常理,是与常规解答相悖的,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鼓励可以诱导学生产生更过的灵感。如果发现学生的灵感中含有错误的地方,也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可能与另一想法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是引导学生成功的最好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强的自信心,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创造,继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评价其是否为新型人才的标准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废材。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4

  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取决于数学科目是初中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还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是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师,同时也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能否对数学科目进行有效的教徒直接决定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的地位,以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性等都决定了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甚至同样是初中阶段其他科目教师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来简要分析和总结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搞好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

  一、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

  这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的基本素养。所谓的能够把握住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是指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要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整个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要知道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这里也包括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或国民教育体系的性质和基本的理念。“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奠基人生发展的教育。”

  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特殊性,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这种基础性作用具体说来就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提高,是对小学阶段基本生活常识教育的深化,同时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又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基础,因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还要为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打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层面对我们整个初中阶段担负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除了这个层次之外,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还要在把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放在国民教育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我们国民教育的性质,进而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性质理念。我国国民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目前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因此,这就决定了处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初中阶段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因为我们必须在这个层次上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性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初中数学教师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学对初中教师的搞好教育教学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对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把握对搞好数学科目的教育教学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表面上看无关紧要,但是从实质上,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教师,教授的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科目,同时我国的国民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人才的,因而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学会一定程度的“务虚”,在搞好业务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国家关于教育大政方针的了解,进而对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这样才能在进行业务教学时坚持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和育人理念。因此,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基本素养。

  二、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除了要就有能够科学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素质和能力外,要想完成初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还要具备科学把握初中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教师面对的就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一定意义上看,有什么的学生,教师就应该组织什么的教育教学。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自己面对的学生,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2]

  如上这些都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明把握学生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几乎都是教育教学领域的常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之所以要具备科学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是这些一般的结论和常识使然,一定程度上,这里还有更为具有深入的根由。这种特殊的根由是由初中数学教师任教的数学科目以及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状况对有效开展教育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决定的。

  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师,是对学生进行一定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的教育。初中学生只有能够接受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理解一定的数学思想和能够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种层面上,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在初中年级不同学段的成长发展状况,这种成长发展状况的把握主要是把握学生在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核心是把握住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思维发展状况。当然,具体方面看,这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有把握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因为,同样是处于某个年级,可能由于不同的生源以及教学差异,学生的认知和成长状况可能会有差异。在这种意义上,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加强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的学习,知道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或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深入分析把握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状况。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善于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状况,才能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更轻松更高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课堂质量。因而,把握初中学生认知和思维把握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能力和素质。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在与一般学生相比较的特殊性看,数学科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还要注意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特殊性。初中学生的心理的社会性发展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他们的成长发展状况。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处于断乳期,他们处理关于自我、他们和自己学习和生活方面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往往充满叛逆,往往彰显自己。因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搞好教育教学,就要准确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对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尊心。因而,从这种角度看,初中学生特殊的成长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掌握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把握初中数学科目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育教学最为根本的素质和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向学生教授的就是数学科目,如果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有清晰的了解,那么就没法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把握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就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根本素质和能力,是最为根本的基本功。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内容不是一般的意义上的对初中数学科目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而是要做一番深入分析以及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就一般意义而言,初中数学教师几乎都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数学师范或相关数学专业毕业,因而在这种意义上不存在数学教师看不懂或不会讲解初中数学科目的问题。但这种只是一般的意义而言,最为根本的是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还需要对初中数学科目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深入到初中数学具体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在掌握初中数学科目的教育内容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吃透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学要求,要知道初中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基本内容以及相应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是作为快捷地掌握初中数学科目内容的途径。二是要善于研读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往往是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是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进行编写的。研读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有利于更为具体地了解初中数学科目的内容。三是要善于总结初中阶段的一些基本的题型和解题技巧。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形式来实现的,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一般表现为一些基本的题型,因而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初中阶段出现的题型以及解决方法。四是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中考题。虽然我们不主张应试教育,不应该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是中考考的不仅是知识;虽然中考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实现的,但它往往蕴含着大量初中数学科目要教学的内容,因而通过对近年来中考题的分析或追踪有利于掌握初中阶段数学教育的内容。只有做到如上这些,才能够对初中数学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够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初中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解题技能和素质。

  总之,笔者根据自己的初中教学经验认为,初中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的地位,以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性等都决定了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从总体上应该具有三大素质和能力,即把握初中阶段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以及相关的教育理念政策能力,把握住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及社会性成长发展状况的能力,把握对初中阶段数学的教学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才能完成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促进初中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林龙,王立仁。论作为学科建设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xx,(10):13.

  [2]宋婧。简论小学教师的素质构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xx,(3):13.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5

  【关键词】培养,探讨,能力,反思,数学教学,中学生,初中,

  著名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现在新课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推理严谨性、语言学术性以及证明的探索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初中生在思维上的局限性,因此,必须经过多次推敲、深入研究,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

  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主要因素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两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影响因素通常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外在影响因素则是指学习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等。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时,对基本理论、概念类的.内容讲解都很详细,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注重问题的解题思路,过于强调解题的“简便方法”,很少给学生演示多种解题思路,让学生没有反思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2.教材对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教科书和辅导类资料的编写者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能力,通常会以最直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述,略去了大部分的知识推导、证明过程,因此,学生看不到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无法模仿学习、反思到新的方法和技巧。

  3.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数学成绩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考题的难易度有直接的关系。但许多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对教师、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在考试后对试题、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反思。

  三、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

  1.利用提纲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对课程进行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学习的有效办法,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重难点、基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有哪些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反思训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构造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反思意识。趣味教学一直都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枯燥的数学公式,教师可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行为,这样他们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立自主性的解题意识。

  3.注重习题剖析,可进行解题思路、结论倒推、题设延伸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引导。培养学生审题时抓住主要条件,同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反思解题可以让学生勤动脑,在反思中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4.师生间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常的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若学生回答不出老师提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思维碰撞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结合国内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严格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发展、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仁胜.运用解题反思 优化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通报,20xx(9).

  [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xx(4).

  [3]莘建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05-22

【通用】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06-05

(荐)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精选15篇)06-05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经典)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