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06 14:05:47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通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到:“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我通过七八年的教学,深深地体会到了情感所产生的效应。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所致,他们学习时容易受情绪的干扰,不喜欢的教师上课就不认真学,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却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学习时情绪的好坏、平时与教师的关系是否融洽,都会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小学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引起重视。

  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感效应呢?我觉得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洒向学生都是爱”

  特级教师期霞爱学生是出了名的,她说:“对孩子倾注全部身心的爱是事业成功的源泉。”因此,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渠道。要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榜样,博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古书《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事实正是如此,由学生对教师的深厚感情,迁移到学生对教师所教的数学课上,一定会产生积极效应,反之则不然。

  二、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要通过自身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建立教学相长、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探讨、提高教学艺术,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变苦学为乐学。这样就会进一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钦佩,学生才会更喜欢你,当然也乐于上数学课。

  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数学教师要多用脑筋,想办法创设学数学的气氛。如:开辟“数学园地”,让全体学生轮流组稿、承办;将名人名言介绍给学生,张贴在教室、家里,多讲科学家勤奋成才的故事等,不断激励、鞭策学生要不懈地努力。同时,要主动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广泛地家访,多找学生谈心交朋友,细心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要密切注意、关心学生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人可以影响集体,集体也可以带动个人。要和配班教师一起抓好班风、学风,使班级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风气。 学生在这种优良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必然感到愉快,心情舒畅,其学习效果一定很好。

  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好一节课,自己必须精神饱满、富于感情、充满活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绪共鸣。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负责,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教师自然会成为他们心目中可敬可爱的人,因而会对教师讲的`课有兴趣。

  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也有一定的影响。内容抽象、空洞、枯燥或过易、过难,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变枯燥为生动,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进行设疑、激疑、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兴趣。如教学《年月日》时可以用故事导入:“小芳今年8周岁,她哥哥小强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猜一猜,小强今年几岁了?”学生听到这里,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

  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成功的体验越多,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越好。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不同的学生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放过每一次让学生展示才华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特别要关怀爱护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对有些学习上有障碍的同学应多帮助、多指导、多关心,细心发现他们的优点,多鼓励、表扬、肯定、赞许,让他们充满自豪、喜悦和继续求知的信心;对他们不提过高要求,不让其当众出丑伤自尊心,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六、让学生在操作中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具体的特点,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他们喜欢某学科,常因为对其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本身如操作、运算、做作业感兴趣。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多利用直观材料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兴趣。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只土豆(或苹果)、一把水果刀。课上随着教师一起操作:一刀看“面”,两刀看“棱”,三刀看“顶点”……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脑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容易就掌握了有关的概念,同时激发了学习热情。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情感效应非常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也需要大家深入研究和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摘要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它能够进一步的引导教学方法,并完成教学效果。根据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促使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质。本文将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案例对数学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并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教学;教学目标;案例

  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只有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教学过程,想要使教学工作达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就需要树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好的数学教学目标才能够给数学教学工作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且在数学教学的实践当中,对数学教学目标进行好的发展,也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关键。

  1、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含义

  在教学的理论当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是和别的教学目标概念不同的,小学所指意思则是刚刚进入到校园生活的小学生,他们所担心不是以后的发展怎么样,而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速度,是否能够听懂等含义,那么,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则要与具体的实际情况一起进行,对并不是很清晰的目标相结合,进而引导出教学开展的作用,这些便是数学目标的含义了。

  2、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失落

  2.1教师在认识方面的不足

  有些教师在认知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他们认为“几句话就能解决”,并没有完全的了解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质,他们认为教学目标仅仅是关于教案设计的一种方法,就好比一个“标签”一样,并没有太大作用。

  2.2教师把能力不够

  有的教师也建立了数学教学目标,但是在数学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并不是很合理,不是目标过去短浅在不就是目标泛滥,并没有实际的行动,只是过多地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性目标,从而致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着急让学生得出结论,忽视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更为严重地忽视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双向培养。而教师自己的修养和知识观念都是关键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对自己所树立的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重新认识到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重要性质,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一语中的——“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基本条件。

  3、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追求

  3.1进行转变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建立教学目标是能够完成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键,它也是对于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认识到学生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转化,教学目标也是所在课堂的核心问题,它是教学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有着独立的导向和激励、评价功能。能够合理的树立教学目标是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教师在学生“学”以后给予的评价,有助于明确教师所掌握的.学生学得“怎么样”和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能够有效的把教学目标准确并正真实现的目标方向。

  3.2研读课外教材,合理的把握住教学方向目标

  3.2.1分析出教材的编制体系,进而领悟到教材编排的意图性质

  教师要搞清楚想要讲解的课程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第几学段或者本课程在体系中所产生的作用,能够及时了解并清楚前后、左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的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一般安排单元内容中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知识分开形式进行讲解;二是知识合解法;三是知识递进法。假若合解法定位低年级的表内乘除法,那么按照几以内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应的除法,能够将单元内容分成好几个部分,而每一个部分的学习过程都相似,从而来引导学生以这类形式进行探索新的知识。

  3.2.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在数学的教学活动当中设立一个在基本水平上的知识考验,从中了解并研究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相关的知识与能力。看出学生在学习新的方式时所采取的动机、思维方式等多方面进展,探索出学生的学习规律就可以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了。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教学当中五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的因数和倍数,举一个5的倍数,并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来,并要让学生能够进行相互的交流,能够正确的认识到5的倍数。可以举例子例如10是不是5的倍数、或者7是不是5的倍数,给学生提及问题,并要让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当中,它的作用是为了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能够对于数学教学目标进行完整的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制订了完整并有效的目标才能够实现对目标的追求,在小学的生活当中是离不开数学陪伴的,时刻都是需要着数学的,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课程当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充分的了解并认识到数学教学教育的重要性质,能够积极改变教学模式,进而赢得小学生的喜爱,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推动学生的综合性质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卫兵.教学目标的现实失落与应有追求——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xx,(5):49-53.

  [2]刘其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速读旬刊,20xx,(10):7.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师通过对数学教学中的科学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寻数学和生活的关联性,以便学生能够达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并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生具体生活和兴趣点为方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事例,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学生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同时在学生掌握两者的联系之后,加以实践性的知识练习,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引入具体的学生现实生活当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体会数学的`逻辑思维模式,了解数学在人生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涉及的领域很多,生活中很多问题也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不断实践,经验会增加,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确定学习方向,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领悟到数学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途径运用

  在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积极地把数学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的价值,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数学,以便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1.培养用数学方法观察生活的习惯

  利用数学角度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探索现实问题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本身有深入的理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课外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2.了解掌握学生的现实生活

  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对于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重视学生的校园生活。(2)了解学生的社会生活。(3)掌握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教师要通过家访、谈话等途径来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从中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如家中某件电器的价格。

  3.多选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学习的目标之一是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学生活化就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检验、理解和创新。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背景,让学生以生活中的经验来体验数学知识带来的价值,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数学兴趣和创新的最佳途径。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现实生活带到课堂上来,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也为学生本身的长远发展有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早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能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手,架构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必定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会增强,进而达到新课改对于数学生活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范恒云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山武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潜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笔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佳诱因,一切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贴近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接受数学知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应用数学,让他们亲身感受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比如,在给学生讲除法法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爸爸从超市买回了6个橘子,家里总共有3口人,你们觉得怎样分才公平呢?又如,在教混合运算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现在你们有10元钱,要去超市买2根火腿肠和3个鸡蛋,火腿肠1.5元一根,鸡蛋0.7元一个,你们将10元钱交给收银员,收银员需要找你们多少钱才对呢?通过创设这样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课堂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实际生活,对数学教学知识进行优化整理,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概念融入丰富多彩的影片和图片中。例如,在教学生背九九乘法表时,可以制作一些口诀图片,将数字换成学生感兴趣东西并制作成图片通过投影仪投影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背诵口诀。又如,在教学生认识“年月日”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影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地球围着太阳绕行一周为一年,月亮围着地球为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日。通过这些方法,将教材内容转化成能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的事物,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实用性很高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决不能脱离生活。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行探索、自行思考,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正如高尔基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故而在当前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激趣的价值,注重激趣的必要性,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引导活动,使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引入儿歌,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点,传统教学方式中单一的课程指导方式,往往会使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呈现出一片枯燥、乏味的氛围,不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1]。在当前的小学一年级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应用儿歌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

  儿歌朗朗上口,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数学知识的灵活记忆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儿歌的编创。比如在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篇内容中,教师则可以编创以下儿歌,比如“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游呀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等等。这种方式对小学生10以内数字的学习与记忆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综合质量[3]。比如教师可以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使小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认识数学,通过数学更多的解答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篇内容中,教师如果仅仅指导小学生基于课本中的图形进行知识学习,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可能会不够理想。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引导,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小朋友们,我们班级的门是什么形状的呢?”等问题。在小学生初步学习完成《认识图形》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小朋友们,你们的铅笔盒都是什么形状的呢?”、“谁知道我们班级的窗户是什么形状的呢?”等生活中的实际物品提问小学生,检验小学生的各项数学知识学习质量。

  再或者教师也可以组织小学生一同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同剪纸。教师可以将2名到4名学生安排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布置“剪出正方形”等任务,小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快速剪出正方形的队伍为优胜队伍。这种方式能够在检验小学生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真正展现小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巧用教具,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通常比较喜欢借助实物的方式进行简单加法、减法的学习,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需要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活动[4]。比如教师可以巧用教具,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在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得数是5的加减法”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首先在黑板上粘贴4个苹果的图片,提问小学生:“老师在黑板上贴的是什么?谁知道?”等问题,注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互动。粘贴上一个苹果,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现在黑板上有几个苹果?”等问题,而后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提出问题:“妈妈又买回来一个苹果,现在我们有几个苹果了?”等,使小学生能够陷入思考,通过教具,更加直观明确答案。回答:“5个苹果”。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可以重复利用黑板上的苹果开展教学引导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撕下一个苹果的图片,提出小学生:“同桌丁丁吃掉了一个苹果,现在我们还有几个苹果?”等问题,增强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结合教具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将枯燥的数学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四、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激趣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儿歌,激发兴趣;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以及巧用教具,激发兴趣等方式,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平台,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1 背景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大多只注重说话及黑板等教学用具、教学媒体的运用,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甚至只能借助单一的板述来传授教学思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课堂统治者”,这种阶级统治式的教学方式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下。①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科学,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对数学的理解水平和兴趣,必须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育。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建立新的角色观念,从“课堂统治者”转变为“思想启迪者”,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灌输模式,快速转变为共同探讨、相互交流。

  要完成上述角色转换,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并综合考虑当地教学教育条件,做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教学过程是一种依靠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实现信息传递的过程。由于言语的直接性和易于表达等特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注意言语的信息。但教师的肢体语言也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要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思想,55%的信息都需要由肢体语言来传递。②教师的眼神和面部表情、肢体接触、身体姿态、手势动作等非语言现象传达的信号,都是教师课堂交流信息所必需的辅助工具。③

  小学生对肢体语言的接受能力远大于其对文字语言的感知能力,因此肢体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肢体语言能够负载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因此小学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肢体语言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效调节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双向感情交流机制,有效提高小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而目前国内对肢体语言的运用主要强调体育、艺术等课程中,笔者认为,实际上对于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肢体语言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运用肢体语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小学生数学课堂肢体语言运用的必要性探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受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一对多”的平等交流。为了能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知欲,让其体会到亲自探究成功的喜悦,数学教学课堂中必须恰当运用肢体语言。授课教师的所有言行对学生来说一览无余,因此学生对老师的接触和了解是全面的、深刻的。④⑤因此,授课教师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学生是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从根本上说,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基本标准应该是:是否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否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而只有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才能检验这些标准。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思维紧凑的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期,刻板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压抑;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不到探求知识的方法;根本体验不到亲自探究成功的喜悦。⑥⑦

  因此,为了能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知欲,让其体会到亲自探究成功的喜悦,数学教学课堂中必须恰当运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的运用能让学生及时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肯定,能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个人内心情绪在其面部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传达的最(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39页)直接的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授课中尤其如此。良好的面部表情能向学生传达热诚、肯定和鼓舞的信息,促进学生的正向行为,进一步凝聚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不恰当或者错误的面部表情则向学生传达出否定、烦恼甚至是放弃的讯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增强,更甚者可能直接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部表情。当老师精神焕发、面露笑容地走进教室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精神振奋、敞开心扉、大胆交流。这种和谐的交流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因此对授课教师面部表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温和、自然、亲切。

  (2)手势。无论多媒体教学还是黑板版述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离不开手势。手势具有强调、示范的作用,而且能比言语更清楚地表达对正确行为的鼓励及对错误行为的`制止。尤其在课堂教学后期,学生精神疲劳加剧、注意力分散,恰当的手势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重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3)眼神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三尺讲台上,教师的眼神直接直接作用于每一位学生:亲切的眼神反映他善良、愉悦、喜欢学生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注视来提高学生的警惕心理,有效帮助思想抛锚的学生回归课堂;也可以通过眼神扫视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被关爱,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讲课过程中适当的眼神扫视每一位同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身体接近。近体学在教学上探讨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座位的安排及教师在空间上的运用等对教学的影响。研究表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室活动的参与程度。授课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走动来改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5)教学姿势。教学姿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态。由于姿势不像脸部表情、眼神接触、声音等讯息那么容易控制或察觉,教学姿势的养成需要长期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

  优雅的教态直接反映着教师本人的知识品位和文化修养,也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和教学态度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良好的教态有利于其它肢体语言如眼神接触、手势、面部表情等的充分表达,因此能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教学语言,使教师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姿势的基本要求可以表述为:站姿端庄平稳、自然笔挺。

  (6)得体的装束。装束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气质、生活态度,从这个角度出发,得体的教师装束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着装要端庄、得体、整洁,须知这种个人魅力对小学生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不恰当的教师穿戴不仅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其负效应是巨大的。

  4 结论与建议

  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强,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疲劳,教学效果差。小学生对肢体语言的接受能力远大于其对文字语言的感知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运用肢体语言能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课堂中能够应用的肢体语言有面部表情、眼神接触、手势、身体接触、教学姿势的变换及得体的衣着等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将肢体语言恰当的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严家丽. 小学数学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探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xx.

  [2] 张才宏, 许贵蓉. 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J]. 双语学习, 20xx (10).

  [3] 陈先波. 肢体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效应[J]. 考试周刊, 20xx (30): 75-76.

  [4] 周维芳.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20xx, 4(7): 146-147.

  [5] 韩薇. 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之应用[J]. 青春岁月, 20xx, 16: 196.

  [6] 杨世军. 教师肢体语言的课堂效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xx, 25(5): 92-93.

  [7] 邓美德. 论教师教学肢体语言的实然与应然[J].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20xx, 11(7): 82-8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小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时问、数量、形状等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小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经验;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将小学数学生活化,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就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主要探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感知数学的趣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问,数学教师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授小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还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做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进而感受数学的价值。比如学习冀教版小学数学《方向与路线》时,我首先让小学生说说以前学过哪些方向以及自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然后我进行新课导入,给小学生出示天安门周边图,让小学生观察天安门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同时,为了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我引导小学生来到操场上,说说自己的家在校园的哪个方向?并且学会利用“方向板”描述一下自己家的周围都是哪些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能力日渐增强。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要真正实现从现实生活走进数学世界,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小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世界将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积极挖掘小学生的数学潜力,给小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冀教版小学数学《统计》时,这节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将收集、整理的有关数据填入统计表,并用统计图表示,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提出和解决有关问题,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篮球比赛中统计分数用到的就是统计知识,因此我利用小学生对此已有的感性经验,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小朋友投篮比赛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使小学生对统计的目的更加明确,为深入的学习统计知识指明了方向,并逐渐掌握用写“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堂练习,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考查小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的主要渠道,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堂练习的重视程度,设计具有生活化的练习内容,增强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数学的信心,最终实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的目标。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低,所以数学教师设计的练习更需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小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乐趣。比如学习冀教版小学数学《升和毫升》时,我首先给小学生提出了几个生活经验题:一瓶矿泉水的容量有多少,500毫升还是500升?一杯开水的容量有多少,200毫升还是200升?通过这样的练习提高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为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然后我会为小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应用题:班级里有8人参与献血活动,每人献血200毫升,一共献血多少毫升?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对升和毫升的了解,也考查了小学生的乘法运算能力。

  四、注重小学数学课后延伸,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引导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的内化。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只要数学教师能够根据学情进行拓展训练,一定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习了冀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小学生回家后测量自己家的厨房、卧室,从而算出需要多少块瓷砖或者地砖。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计算学校的花坛和足球场的面积和周长;又比如学习了《比和比例》后,我把小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出国旗旗杆的高度。通过设计这些课后实践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小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在学习时收获到快乐。

  五、鼓励小学生深入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审视问题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缩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鼓励小学生深入日常生活,把静态的数学问题变为动态的感受,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问题,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授课,比如学习了冀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假设端午节到了,妈妈拿出三个相同的粽子分给三个宝宝吃。妈妈先拿出一个,给了甲宝宝一半。乙宝宝连忙说:“一块不够,我要2块。”妈妈将第二个粽子平均分成4块,分给乙宝宝2块。丙宝宝此时也叫着说“我要3块。”妈妈将第三个粽子平均分成6块,分给丙宝宝3块。三个宝宝都高兴的吃了起来,接下来我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宝宝分得多?小学生们进行了讨论和探究,都积极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数学教师进行总结,引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此类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传统课堂内,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反对学生坐在位置上“胡言乱语”,但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无意中发现学生的“出声思考”可以为无声的思维提供足够的支撑,是数学教学高效的一项技术。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的概念、知识、公式、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在问题链设计的基础上,借助“出声思考”特定的言语形式(说、画、写、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可帮助学生看到或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廓清思路,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和高品质学习,利于数学问题的最终解决,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一、为什么要“出声思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数学尽管对成人来说并不深奥,但对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正在逐步形成的小学生来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以至于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在低段教学改为语文为主,待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再重点进行数学学习。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习惯将问题讲得非常细致周到,甚至各类型题目解题的策略、结论等规律性的知识,教师也以知识框图的形式告知学生,对解决问题关键点反复强调,课后反复训练,但结果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听懂,实际应用时仍束手无策。

  笔者为此苦恼,对学生的课堂回答、练习及考试进行跟踪分析,发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有脱节,教师的讲解是建立在我们对数学概念、知识规律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的,将学生看做理想状态的接受器,所以试图将知识讲得完美无缺。其实,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曲折过程,学生是不可能像教师一样看清道路的。我们发现一些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絮絮叨叨,那是因为他们身体和思维能力跟不上普通人的节奏,这个有声思维正是他们弥补晚年智力退化的工具。小学生大脑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他们的“自言自语”呢?

  怎么引发学生的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借助特定的言语形式(“边想边说”、“边想边画”、“边想边写”、“边想边做”) 进行外显的思维,即“出声思考”、“对话式教学”。“思维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习惯,或称为语言形式的思维。”心理机制表明,“出声思考”的关键在于借助说、画、写、做,廓清思路,发现思维问题,思维者可以看到或感觉到自己的思维,使思维变得可感性更强、更清晰,其规律性可能更易显露出来。

  二、“出声思考”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数学概念、定义形成的“出声思考”

  传统教学认为数学教学是在概念、定义已知的'条件下进行的,注重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或定义,而忽视了这些概念、定义本身就是问题,挖掘它的内涵实质,本身就是知识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梯形的时候,让学生在了解梯形的基本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建议。一位学生会说:“我觉得梯形具有稳定性,因为梯子是矩形的,在使用时是很稳定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之间会争论不休进行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梯形进行验证,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然后达成共识:梯形不具有稳定性。

  (二)数学问题分析的“出声思考”

  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以及由此引申的问题占据了小学数学的大半“江山”,为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必须揭示这些公式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逻辑联系,发现论证的思维过程。当然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必然有思考的过程,完全可以采用“出声思考”的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来,让学生言说分析问题的思路,选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什么条件,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对思维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例如,和学生一起探究“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笔者引导学生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要求学生对教材结语进行自主分析:“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品读后,笔者提问:“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两个“通常”?

  生2:这里两个“通常”意思相同吗?

  生3:这里两个“通常”之外的含义是什么?

  师:读得细致,想得深入!对于这些问题,你们能否结合刚才的例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1: 第一个“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恰好是10、100、1000,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生2:第一个“通常”之外的意思还有一个,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是10、100、1000时,也可以直接转化。

  生3:第二个“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如果有特定要求,应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从上述的案例,笔者反思当学生的疑问出现时,立刻“送上”正确答案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应顺着学生的思维作为突破口,引导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逐词逐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发声式解读,通过发声思维实现对数学知识初步的感知,对“通常”一词,展开分析与研究,学生对数学结论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在发声、对话的过程中构建和接近数学知识的意义和本质。

  三、实施“出声思考”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营造情境靠问题

  教师教授知识,不仅要教授教材中基本的数学知识,也需要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直至完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搭好从旧知识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促进学生思考的环境,提出的问题清单,要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使之成为学生深入思考的“脚手架”。同时运用“出声思考”策略,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缩短了学习的周期。

  (二)提供机会进行出声的互动

  课程的开始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课程的结束是学生对课程的领悟。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实践的时间、空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出声思考”,让思维互相“看”得见,并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

  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模仿的创新。因此,进行“出声思考”时,教师要先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认知示范,让学生陈述理由,然后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提问,教师给予个性化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出声思考”策略。

  (四)抓住思维的起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努力了解并解读学生,从学生的想法出发,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运用对话放开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上发出不同于教师预设的声音。小学生的思维也许稚嫩,甚至存在错误,我们需要耐心引导,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去发现。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过去,我们将学生上课出声当做单纯的纪律扰乱,或者说是不能独立高效思考的表现。现在我们发现,“出声思考”是学生运用口语对自己思维的进一步强化,是小学生内部思维水平尚未成熟时的一种辅助工作,是促进内隐思维形成的媒介,更是小学数学教学走上高效之路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儿童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的改革也被很多教学研究者和工作者所关注。要实现创建高效小学课堂的目标,简单的知识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其关键在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最终形成高效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想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才是根本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才能发展。在我国创新性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笔者的教育实践来看,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就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小学的数学课堂枯燥而且严肃。很多学生上数学课的时候,自然感到负担很重,从而提不起对于数学的兴趣。恶性循环下,小学对于数学课程的排斥让很多学生到了中学仍然厌恶数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小学数学的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科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对小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分数为上的应试教育下,很多数学教师仅仅为了学生分数而对学生进行大量机械性的做题训练,或者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将知识用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学生可能在勤奋地训练当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比如关于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很多教师仅仅在讲解完简单的乘法概念以后,便开始让学生盲目背诵乘法口诀。虽然,学生最后都能够使用乘法,也能够明白乘法的真正内涵,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时机。在讲解时钟的小时、分、秒的时候,假如一味干瘪的阐释,学生根本无法提起对于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维,不能够只是针对数学考试而进行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深入浅出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转变意识以后,才能够在课堂的设计当中真正将创新融入,才能在教学实践当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二、重视课堂导入,重视创新思维训练

  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排斥,课堂呆板、无趣,知识量大是主要的原因。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丰富,难度不小,教师尤其是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其中,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将学生真正带进课堂当中,教学才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课堂导入还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设计。只有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够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多学习关于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互相交流,寻求一种科学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束,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关键。逆向思维、多维发散等思维方法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中需要重视创新思维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猜想,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法。课堂当中或者课后,教师还应该重视创新思维训练的反馈,注重引申练习,基本了解教学效果。

  三、营造合作交流学习氛围

  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必须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不能够急功近利,对学生采取强行的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小学的数学教学作为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往往都是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逐渐消失,也有一些同学,能够在课堂上听懂老师的教授,做题的时候却不能够举一反三,无法找到正确的方法。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沉重的教学氛围。上文已经详细说明了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才能够学会和掌握对于知识的运用。而要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于创新思维养成的自由空间。教师不能够一味为了教学进度,忽视对于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学生的反馈。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勇于探索和发现,在不断探求最为科学的方法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自由和平等。创新思维一定是在好的氛围下形成的,当学生们不再谈数学而“色变”的时候,他们便会更加享受思维训练的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高效课堂的构建在于真正转变教学思维,只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才能够转变知识为能力,而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却在于不断在实践当中探索创新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才能真正改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屡传楼.浅析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学生之友:小学版,20xx(11):46.

  [2]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xx(06):7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障碍的应对策略

  1.应用题的设计

  学生对于应用题解决方法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关注应用题的设计是否已经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应用题设计过程当中要注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激发。另外,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出一定的'实际性,这样从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出发,使得应用题具有趣味性,就能够使得学生愿意去解答和思考。

  (1)从学生的生活当中提炼应用题编写材料,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行加工提炼。

  (2)在应用的设计上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炼编写成应用题。但是在提炼过程当中要避免内容的平庸化,从而使得应用题内容具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2.注重学生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结构的分析能力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应用题的核心内容。这也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运用观察、测量等手段来使得应用题教学具有一定的外显化特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认知到解决问题的思维变化过程,从而在这一基础上创建出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良好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当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必要手段,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使解决问题时的信息传递渠道通畅。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而使得学生在知识理解与运用上得到很好地发展,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也符合新课改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良好遵循。当前小学阶段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还需要 教育工作者多去实践和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摘要:首先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具体现状,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建议措施,以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想方法;渗透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意义分析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落实。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要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需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基础,打牢数学思想基础,有助于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具体而言,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细致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和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够重视,只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记忆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这会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解题思路的来源,容易出现题不对路的现象,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故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框架,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解题思路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数学内容的正确记忆和理解。另外,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理念和学习习惯,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还可以促进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师自身知识和方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建议措施

  (一)课前准备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要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进行合理备课,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知识运用过程中进行呈现,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应该直接将数学相关定理、概念和公式等内容呈现给学生,可以通过设计一定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最终发现数学知识。通过这种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具体过程,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方法的认知。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小学阶段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正确认识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这有利于推动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前期准备阶段要注意合理选择适当时机和合理方法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最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

  (二)数学解题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解题是重要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合理应用,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题目,不仅有助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解题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减少一些数学解题错误。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复杂问题简单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让学生认识分数的定义,可以选用大量生活实际中所存在的事例和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含义,实现对相关数字概念和含义的抽象概括。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效果,引导学生正确总结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通过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在课后巩固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后巩固过程中,要通过反复练习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掌握相关数学思想,但是他们还不能灵活有效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后巩固阶段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强化,让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正确的课后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能力,让学生利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解题,进而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和技巧实现进步和发展。比如,在“圆的面积计算”中所学习的转化思想,要在课后练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转化思想的使用,结合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才能加深对转化思想的认识和运用。总而言之,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数学理论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思想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能力。所以,要结合具体教学现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来强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敏.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xx(4).

  [2]赵黎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素质[J].学生之友,20xx(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深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优势明显,但在实践中也出现很多问题,旨在探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合理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问题;建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班班通”等多媒体走进课堂,大大改善了数学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但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便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使用率高,效果降低现在学校班级都有多媒体设备,最常见的就是“班班通”,学校配备了无线鼠标、键盘和翻页器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品德等教师都使用,学生每天一般用四节课,多则五六节课,这样算来,学生每天盯着屏幕的时间就可能达到160~240分钟,为了保证视频的清晰度,教室用遮光窗帘遮挡,屏幕亮度很高,部分学生离班班通距离很近,长时间观看对学生的视力有影响,也容易引起疲劳。

  2.课件繁杂,缺乏交流许多老师重视课件的可观性,以致课件颜色多,背景复杂;课堂上课件画面变换快,其结果使学生看着课件新鲜,跟着课件走,没有思考。同时,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在讲台上做实物演示,学生边看边思考;或者学生做,教师巡视,师生的注意对象是相同的,这些有利于师生交流。多媒体教学形式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生的注视点在电脑屏幕,师生之间很难有情感及眼神的交流。实践证明,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不仅效果得不到保障,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3.重课件,轻教法,思维受限许多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应变能力差;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直观形象的教具和板书;少数教师在网上下载课件后没有修改,完全按照课件的顺序进行教学,基本是按照别人的教学思路,自身水平无法提高,甚至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学错误;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漂亮,在课件制作上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忽略了对教材、教学目标的研究,本末倒置。教师在使用课件时已将答案输入电脑,教师为了求得“标准”答案,为了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结果课堂变成“标准件”。学生在不自觉中被动接受,课件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4.从“人灌”到“机灌”传统数学教学要避免“人灌”,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现在教学又出现了“机灌”,教师多媒体课的模式:教师用鼠标点击PPT画面,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PPT画面来呈现答案。有些教师不顾教学内容一味追求形式,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多媒体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连新课的导入到最后的练习题布置都使用“班班通”,特别是课本上的习题也直接在电子白板上书写,造成多媒体独占课堂。有些教师成为电影放映员,课堂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班班通成了灌输的工具。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媒体教学中要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课件制作中,要明确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介质,人的因素才是第一位的。多媒体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活动,增大了学生活动的空间,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消失,教师始终是课堂的设计者,教学的组织者。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教学艺术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要求更高,教师在课堂上要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启发。同时,教师还要将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课件中,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防止思路被“课件化”。

  2.用在关键,画龙点睛班班通虽然功能强大,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它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介质。部分老师不能从介质的角度来看待班班通,数学课上,无论课题、例题、解题过程等都由班班通来完成,黑板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其实,班班通要发挥作用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全堂课进行“机灌”肯定不好。教师要思考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才能提高效率。班班通使用的好坏应该体现在使用效果上,使用时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要恰到好处。昨天,陈训舟老师在学校数学研讨课上,用班班通3次,合计只有6分钟,但听课老师都认为班班通使用精准、到位,可见班班通使用不在多而在精,关键要吃透教材,在最佳作用点上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紧扣目标,反馈评价在数学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数学知识点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动画、色彩等刺激学生感官,不停地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稳定、持久,思维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有些教师忽视了对教材的把握和钻研,使得有些课件偏离了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中使用班班通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后,就要求学生对播放内容进行交流。学生反馈交流的过程,就是培养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交流反馈的过程,教师就要适时评价。评价既是一种交流,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教师要调控、鼓励、引导。反馈交流要做到准确、及时。这样课堂教学始终贯穿“视频、思考、交流、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掌握节奏,实时展示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极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不适当控制节奏,容易使教学进度偏快,学生眼花缭乱,来不及消化。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控制PPT展示时间、时机及播放次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因缺乏目光的交流,情绪的相互感染,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更应当把精力放在启发、交流、调动课堂气氛上,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提高教学效率。

  三、今后的设想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为数学教学开拓一片新领域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在思考的同时,还需积极实践,把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使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俊霞.巧用计算机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小学),20xx(8).

  [2]谢小兰.谈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生(教学实践),20xx(8).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运用恰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数学信息、体验数学问题。情境即一定时间内出现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学习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规定情境等。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指将学生的现有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使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本文就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应用

  情境即一定时间内出现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学习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规定情境等。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指将学生的现有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使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本文就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深入的探析。

  一、生活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原因

  数学对抽象思维要求很高,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很低。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感到乏味和枯燥。教师运用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具体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怀着期待的心情去学习数学,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运用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能够比较直观地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中列举生活实例,会使小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实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的心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实践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运用现实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角色,使学生产生主人翁的意识,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生活情境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与问题思考

  (一)生活情境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思考

  1、让情境源于生活,将数学与实践相联系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将变得不再是任务,而变成一项活动。此时学生最易接受新知识,并感受到学习的趣味与作用。

  2、让情境高于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创设一些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情境,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3、让情境回归生活,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根本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所在。

  (二)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应注意的问题思考

  1、运用生活情境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体验并学习数学。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情境符合学生的真实生活,不能假造情境。运用生活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2、运用生活情境要注意生活情境的健康纯洁性教育事业是德智体全面的教育,德育更是居于教育的首要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也要兼备对学生品德的教育。

  3、运用生活情境要把握教学的重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强调生活情境的运用,而忽视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互相导入的关系,这样会因小失大。

  三、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生活情境方法在教学导入阶段的应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大量充斥着数学情境和数学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从生活的经验方面出发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讲授“平均分”部分时,拿出4个苹果给两个同学分,甲同学3个,乙同学1个。学生认为不公平,因为明显一个多一个少。从甲同学处拿走一个给乙同学,这时每人两个苹果,学生就会觉得公平了,因为两个人一样多。在此时引入“平均分”。在分苹果的过程中,学生从中体会到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通过导入类似的实际生活背景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并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改变了以往数学在小学生们心中枯燥、乏味的印象。

  (二)生活情境方法在数学例题讲解上的应用

  在数学例题讲解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善于运用生活情境来说明数学问题。例如,在讲授“人民币的认知”时,可以在班级分成小组举行购物活动,让小组内的同学轮流扮演文具店售货员,其他同学去购买文具,在买东西的乐趣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人民币的使用价值,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生活情景在数学课堂的运用,也可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自主的运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生活情景方法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新课改对数学教学的理念要求。运用恰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数学信息、体验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产生数学兴趣的同时,也训练了数学思维的能力。例如,女生玩的跳绳活动,要进行分组,有20个女生,要分成6组,每组几个人?女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但在数学作业中出现的与实际相关的问题却错误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学生将数学视为一项任务和一门学科,不能去联系生活,也缺乏数学的思维。所以,教师要注重生活情境方法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机会,适时适当地创设情境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和运用数学、图形、方程式等,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和应用。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核心应该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更加具有目的性,提高应用思考能力。为此,结合教学经历,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阻碍了小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快速接受新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却不能理解教师的讲解,做不到学以致用,不能顺利掌握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解决学生中出现的诸多差异。第一,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得到多种解决策略;第二,学生可以利用思维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判断能力,可以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加强练习

  利用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与速算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教师每天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设计速算练习,鼓励学生在速算中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速度与反应速度。如在学习“凑十法”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珠算指导学生学习“互补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互补的数。第二,加强速算练习,不但要保证学生速算的正确性,而且还需不断加快计算速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组织速算比赛、口算比赛等,利用反复的、多次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掌握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本身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但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有赖于教师的着力培养。而思维活动可以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应用,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尝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思考问题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利用条理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数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形象直观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研究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利用语言上的逻辑来训练,要加强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如在学习“整万数的读法”时,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利用计数器直观展示,带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呈现整万数的形象,最后要求学生说出计数器表示的意义,从而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至理性认识,要求学生说出如果0处于不同位置时,应该如何认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万数的意义,而且也可以学会整万数的读法,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规律

  思维能力是人大脑的一种反映,一种能力,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还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关于数字的认识,大多学生对此掌握的还不牢固,只能根据一些真实存在的物体来说出数量,还不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还需依赖教师将学生思维引入较深的层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首先要讲解乘法口诀是如何出现的`,每一名乘法口诀是如何形成的,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将乘法口诀以动态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认识。如推理2到4的乘法口诀时,学生会一边计算一边推理,从而明确了其中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逐一完成全部乘法口诀的推理,学生会感受到利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努力拼搏、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而不会在学习中固步自封。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特点,制订合理的计划,将学生思维引入更高的层次,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贡婵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17,(22).

  [2]蒋维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7,(10).

  [3]张延兰.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S1)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回想过去的教学工作,不得不使我想起多年的教学生活片段,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幕幕创新教学的情景,我觉得创新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表演,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交流讨论数学,主动探索带有规律的数学知识。

  二、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动脑、动手、动眼,自主探索数学奥妙

  例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前,可让学生亲自做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等学具模型,教学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拉一拉等。这样的教学效率很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全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拓展他们的思维,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例如,“把一根木料锯成4节,锯一次所用的时间是1分钟,(每次所用的时间相同)锯一次所用的时间占锯成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我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提示解答数学问题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时候,有的学生茅塞顿开,已经做正确了,而有的同学急需知道解题方法,还有少数同学没完成。在这种状况下,我并没有及时评讲此题的解法,而是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根木条拿出来,让几名差生轮流上台锯一锯,让差生说一说锯一次所用的时间,锯4节所锯的次数,锯4节所用的时间,结果发现几名差生都能准确回答这几个问题,很轻松地说出了锯一次所用的时间占锯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接下来,在这个题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出有价值的题,出有开拓性的题,出有趣味的题。其中李明松同学出的题为:“把一个铁环锯成4节,锯1次所用时间是3分钟,(每次锯的时间相同)锯4节共用多少分钟?锯1次所用时间占锯成4节所用时间的几分之几?”当时我在全班特别表扬了他,其他同学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我迅速让同学们做做此题,结果答案都不一样。很多同学急于想知道答案,我让他们把此题抄下来回家认真想想。教师可作出提示:回家亲手用一根绳子结成环形,再把环形剪成4节来分析。第二天,很多同学告诉我,那题简单。我让他们把分析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的分析思路完全正确,心里十分高兴。我又在班上鼓励大家要向李明松同学学习,勤于动脑,善于出题,出有意义的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中,让学生表演,让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08-0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热]06-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优]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