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08 08:44:20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论文(集合1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论文(集合15篇)

语文教学论文1

  一、符合文学的功用

  文学作品的描写不仅客观,还灌注着作家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所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思想和精神面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全篇文字平平实实,渗透着一种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不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是对母亲崇高精神和母爱的伟大的颂扬,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改变了“我”的习性,在精神上给予了“我”一生的支持,是我的精神支柱。学习《合欢树》,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习《边城》,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学习《书愤》,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到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水浒传》中,许多见义勇为、豪放英武的梁山好汉及见义忘利、阴险歹毒的反面人物也是体现美丑、善恶的例子。如鲁达同郑屠,林冲同高俅、陆谦等,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英雄同恶霸,君子同小人的美丑、善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体现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教育作用,能让中职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符合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并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一般都远离家庭住校,父母的'管教相对少了,他们又处于半成人状态,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互助互爱意识不够,行为偏激,心理素质差;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能谦让、帮助、团结、合作共享;他们知行不能统一,虽然明白尊师敬长,而行动上却很难做到;他们随意崇拜偶像,却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缺乏爱国热情。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中职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是非的明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知道,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学习作品,明确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世上,要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而学习《致橡树》,理解的是作者的爱情观,并且要明白,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感悟的是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于完善中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规划中职生美好的人生

  现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对人生的合理规划的话,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主动权。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帮助。

  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现他们的亮点,树立起他们的职业理想。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都有未被挖掘的潜能,有自己的特有优势领域。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采用师生换位、辩论会、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找到改正不足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感受肯定中得到自信。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两位作者艰难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当上帝关闭你的一扇门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鼓励学生不怕挫折,让他们认识到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又如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让学生明白,在选择职业之前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选择职业时不仅需要一份对职业的热情,更需要有冷静的研究,进而认清该职业的分量,并了解它的难度,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不能跨越自己的体质。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教师可以大量搜集关于成功人士、优秀创业者的成长历程或先进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

  2.把握课文精髓,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作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在思想上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行为方式。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当中,不应仅限于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还应该注意挖掘课文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使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就业之路。如《一张诊断书》这篇课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关注和对关键语句的品读,让学生体会林巧稚大夫的敬业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坚持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又如《窗》这篇课文,除了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中心思想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谈谈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启发。同学们一致认为,做好服务业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良,要处处做到为被服务者着想,并认识到善良和真诚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品质。这样,在这些作品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恰如其分地及时地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就会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让他们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格。中职生同样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关系重大。面对新形式、新机遇,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利用学科特点,把人文素养、爱的品质教育、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德育贴近现实,春风化雨显成效,促进他们成才。

语文教学论文2

  当前,中学教学体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在课程课时、教材选用、教与学等诸多方面均有待改革,而高中语文教改工作的开展更是缓慢,面临着教与学、学与考严重脱节的局面,拿不出切实可行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有力措施。本着一颗敬业敬职的心,下面我谈谈“学院式”教学的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院式”教学的理论依据。首先,从目前国家教委规定的学制看,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完成青少年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而高中三年完全可以和现有的大学院校一样,都属于基本能力提高和术业专攻的阶段,从而演变为大学的初级阶段,即“准大学”或“准院校”的性质。其次,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的成熟角度看,如今的青少年较过去的同龄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年龄上,平均提前2~3年。现在的高中生在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就相当于过去的大学生。他们有足够的自觉性,自我安排生活和学习,也有足够的耐性坐在教室里听课和思考,敏锐地判断和解决问题……这样不妨仿效“学院式”的课程课时安排,将45分钟/节变为50分钟/节,并且两节连着上。在同等工作量下变短课为长课,变零散为集中,以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再次,从高中的教与学角度看,“学院式”教学,教师花同等的精力而学生的收效却大大超过了传统式教学。显而易见,“学院式”教学的'效率高。

  选择教材编排类型要从实际出发。

  (1)选择恰当的教材为我所用。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若在选择教材类型上不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必将导致偏颇和盲目。为了同步于“学院式”的高中教学课时安排,教材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纵观建国后40多年的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教材体系主要有合编型(传统教本)和分编型(实验教本),笔者认为分编型更适合讲座。目前已经在试用的分编型教材有:《阅读》与《写作》,《语文》与《作文》,《阅读》与《表达》,《文言读本》、《现代文选读》、《文学读本》、《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读本》、《文化著作选读》与《写作》。此外,还可采纳《作文》分编型,如“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教材等。总之,跨入90年代以后,分编型实验教材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与系统性被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所看好,并有望成为正式课本。

  (2)可在教材之外,选好并补充与时代联系较紧的教学材料。我认为,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各盛市、地教委可组织人马,编采临时教材,以活跃语文课堂。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大胆地、适当地添补教材内容。学生对课外新知识的好奇心强于课内,好奇心便是驱动力,应顺着他们的好奇心,尽可能快地采编有吸引力又积极向上的临时教材,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焦点访谈”、“新闻评论”等都是极好的可采编成临时教材的素材。这样,课堂紧紧维系着时代与学生,让他们在完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又知道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和不足。

  改革师资编制,改善教与学的效率。语文科看似零散,实则是一门极系统化的学科。诸如语基、文言、现代文、文学作品、写作等等都是语文这一“整体”下的若干子系统。试想,若能让这若干的子系统个个过硬,那么“整体”也就过硬。再想,如何使它个个过硬呢?只有“承包”,也就是让每个教师承包下自己认为有把握的子系统,然后上大课(两小班合并或更多合并),即“学院式”的教学。如此做来,有以下几点好处显而易见:教师守业和敬业,因为“承包”就意味着责任;可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真正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易教出“专长”,学出“专长”,因为“讲座型”的教学,教师挖掘得深,学生学得也深。

  变革的时代呼唤观念更新,呼唤教育者们大胆地投身当前的教改实践中。相信运用“学院式”教学的模式,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走出一片新天地。

语文教学论文3

  摘要:为了使小学语文教师更加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文章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并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学校都日渐普及了多媒体技术设备,多媒体技术手段也广泛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相比之前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设备和手段的运用为小学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受益于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和互动,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调动,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分析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和激发学生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

  语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固有的知识和背诵一些文章,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年龄和成长的阶段性考虑,小学生还处于德、智、体等素质的初步培育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多的处于感性阶段,对事物的思考也不容易深入。在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需要教师通过形象的视觉和图像等的引导和刺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1]。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特别是一些设计精巧的场景,可以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探索和开发其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

  (二)多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和素材

  在减轻学生负担成为共识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环境中呈现出更多更好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具有局限性,加上课本容量的有限性,如果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素材,会限制小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力。多媒体技术拥有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以及形象生动的展示方式和手段,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脱离课本的局限性和束缚,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但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丰富教学内容和素材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时,要考虑到难易程度,太过容易,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过于深奥和复杂,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少,认知能力有限,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难于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重点和难点又往往是知识理解的关键,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有较高的要求,其知识点往往又比较抽象,特别是对一些生活实际接触较少的现象和知识,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和认知。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手段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优势。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发挥其声情并茂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展现内容,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3]。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各个重点与难点的讲解中。相比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给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得扎实、学得有趣。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很明显,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日渐普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对是否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运用,也容易产生问题,需要注意把握其适用度。必须注重多媒体技术过程中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结合,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的规律,真正发挥好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一)树立教学过程整体观,实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

  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和设计方面的知识,要能在学校现有的设备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构思和设计相应的教学课件,把各种有关联的信息要素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征、学习状态等,选择合适的媒体设备和呈现形式。一些教师由于准备时间和课件制作水平方面的原因,创新性不够,往往大量使用和借鉴网上现有的课件,缺少创新和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导致课件内容老化和陈旧,效果也难以预测。另外在多媒体技术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要预留师生交流和互动的接口和空间,或者在上课的过程中,辅以其他的教学手段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不要让多媒体技术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要真正做到将多媒体的使用与师生的沟通交流通过教学内容这根主线进行有机融合。

  (二)要以教学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时,要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要求教师不能盲目地崇拜多媒体的效果,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4]。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编制设计出每堂课的程序结构、实施方案。在编制学案时,仔细选用教学方法,判断多媒体是否适合应用。由此,避免多媒体手段至上的思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教法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法,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为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服务。所以,教师要明确运用多媒体的目的,根据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合理选用多媒体。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节奏,避免走马观花,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语文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而课件应服始终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

  (三)注重多媒体课件的优化设计

  多媒体有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它以声、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个感官,使得传播的知识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性、工具性功效,注重多媒体课件的优化设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注重制作的形式与效果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5]。具体而言,第一,整体设计课件内容的分布排列,要有清晰、简明的逻辑主线,可以采用“递进”或“并列”两类逻辑关系组织内容;第二,尽量字少图多,运用色彩、动画、音乐等元素,颜色、字体、背景等要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具体选定。以《颐和园廊与画》一文来说,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对颐和园的景色有一个完整的认知,更好地完成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导入选用有关颐和园景色的视频,中间紧扣课本内容排列出文中各段的主旨(颜色、字体、背景分出层次感),最后进行小结,其间合理布局,确保所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发挥最大的辅助效用,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由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好、应用好,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确实能够极大提高教学效果,理应得到有效的、恰当的应用。同时,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协调和配合,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曲建民.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86-113.

  [2]刘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xx:56-83.

  [3]陈万华.李素若.陈永锋,等.多媒体课件制作案例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170-191.

  [4]梅全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42-73.

  [5]高延武,隋春荣.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134-161

语文教学论文4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就是预设与生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进行预设与生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预设与生成的定义

  预设是语言学中的专业术语。所谓预设就是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如,把预设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进行有目的的预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动态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可以预设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其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构建生成为探究活动。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课前充分的预设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教学环节的合理,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迅速达成,由此可见充分的预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课堂提问预设

  提问预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会使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情景预设

  备课时教师要进行课堂情景预设,每篇文章都蕴藏着主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悟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意蕴,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章真谛。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月是怀念自己的弟弟子由,但这首词的创作目的只有这一个吗?你是如何知道的?生:不是,从“兼”字可以看出作者除了表达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还有其他理由。此时,教师补充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并结合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暗示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才会触发“何似在人间”的感慨。

  (三)课堂活动预设

  语文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重难点,适当变换活动形式,实现多种形式穿插。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从人物心理描写入手,先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再分析若瑟夫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当时的情景,通过人物的言论和行为间接评价于勒,最后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出本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利和人际关系的冷酷,呼唤对亲情和人性的渴望。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续写,延伸课堂教学任务。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呈链条式螺旋上升的动态生成过程,多变且不稳定。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智慧驾驭好课堂。

  (一)围绕“预设”的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是基本吻合的。学生提出的疑问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在必要时呈现出来。

  (二)偏离“预设”的动态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预设实现动态生成的最理想化的结果。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在教《夸父逐日》时,个别同学说夸父逐日的行为是“吃饱了撑的!真有病!”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评价。此时教师立刻意识到学生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的形象。为此教师应补充解释道:“当时科技水平极其低下,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所以人们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寄托他们的思想。”

  四、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转换

  在新课程教学中,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动态生成是预设的提升。预设促进生成的动态发展,动态生成过程激发、更新预设。教师通过预设启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论文5

  一、学生写作方面的问题

  缺少写作素材和缺乏写作的真情实感。高中生本应比小学、初中生有更多的阅读量,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体验。然而,受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今的高中生写作素材并不多,写作情感也并不深刻,甚至有一些也不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1.现在的高中生基本都是家中的“独苗”,他们像温室中的花朵,没有经过多少风吹雨打。没有吃过多少苦,没有经过多少社会的历练。

  2.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学校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学生为求得高分数,重视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重视在短期内提高分数明显的数理化方面的学习,而忽视需要长期文化积淀的语文特别是写作方面的学习。

  3.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今天,手机、电视、多媒体、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快餐文化、低俗文化、物质主义、娱乐至上慢慢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些无一不在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经典的能代表中华文化精髓东西越来越没有市场,越来越远离大众。

  4.文章立意难创新,结构模式化。这一问题的主要原由是因为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注重写作理论而忽视了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让学生通过机械训练来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使文章立意难创新,结构模式化严重。

  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大部分教师仍然重视写作理论的教学,一味强调课堂应试写作练习的.重要性。因此,写作教学往往成了“练—改—评”的简单循环。所以,学生对于死板的、严苛的写作教学并不感兴趣,只是迫于考试分数的压力不得不写。相较于课堂写作练习,学生认为课后自由宽松的氛围更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发挥。

  2.难以激发写作兴趣。我们将学生写作兴趣低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弱,写作素材少,缺乏社会实践,主观上不愿写作,或教师给予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小;

  (2)教师强行布置的作业太多,而学生自主创作的机会太少。

  3.写作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多采用教师评改和考试分数两种评价方式,这两种方式对于学生过于单一,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很多改进方案,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家长、社会、学生自评、互评等),但是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写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我只是将自己的一点想法和意见写出来。如有价值,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如有问题,还请专家多多指教。

  作者:姜礼生 单位: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语文教学论文6

  摘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做好小学语文教学,更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

  新课改;语文教学;多媒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是一次挑战,但它同样给了我们一次锻炼机会。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知难而上,鼓励创新,追求特色,相信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地提高!

语文教学论文7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教学的教育,使得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学习知识。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改善教学方式,将情感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过程。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意义

  1.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学教学目标逐渐向素质化方向转变,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帮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情感教学中,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成长有机结合,挖掘课本中丰富而又具有内涵的情感因素,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情感丰富的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内容

  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还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处于萌芽时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真正满足学生情感要求的基础上,丰富情感内容,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不可过于保守落后。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措施

  1.在教学方法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传授情感知识的主要人物,而学生则是课堂参与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情感教学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情感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文章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和欣赏美景,真正用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文章许多地方都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象,其实也是在影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这些景色的描述,深深的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也能深刻领悟这种情感,真正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2.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在初中课本教材里有许多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有很多是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写作手法很是优美和独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真正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琢磨,真正发挥教材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阅读文章内容,让学生主动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对特别段落加以反复阅读,慢慢品味情感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学生对情感教学的理解力。又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里,作者对瀑布详细描述的段落,教师可以请学生大声朗读,真正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正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情感教学。

  3.在教学氛围上渗透情感教学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表达的意境里,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许多文学作品大多采用文字的形式将情感内容表现出来,供学生去研究和品味,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真正走进文章所创作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情感内容,与作者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教师还需要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情感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天气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在多媒体课堂上,让学生在变化复杂的天气中去感受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才能更好的感受文章的主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认知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锻炼学生情感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关注情感教育。在认清情感教育对中学生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情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陶冶情操,愉快学习,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素养人才而努力,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语文教学论文8

  论文摘要:小语活动教学是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是一种在活动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形式或教学类型。它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基本操作模式结构为:

  论文关键词:活动教学,模式,建构,实践

  一、内涵和本质

  小语活动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融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为一体;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勇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发展,达到真正的主体主动和谐的发展、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教学。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的一些内涵和本质:

  ①从观念层面出发,小学语文活动教学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即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它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活动在人特别是小学生的发展中的作用。

  ②从方法论来讲,小学语文活动教学是一种在活动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形式或教学类型,但它只是众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③从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的质的规定性上考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并不是活动越多越好,也并不是任何活动都是有效的、主动的,(活动也有可能是被动的、受动的),一切活动应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应该是有目的、有结构的组织活动,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④从活动的形式上来考察,不能只单纯追求那种外显的、操作性的活动,还应追求内隐的活动,衡量的标准是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思维参与。

  ⑤从活动的内容上来考察,应该借鉴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活动理论,选择那些对人类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知识点来经历重演活动,再现活动过程,再现认识能力。活动教学不仅是习得知识,更要通过习得的过程将已有知识转化为新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板块,实现知识生成。

  二、作用和优势

  (一)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在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作用

  1、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可以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指出了其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一般分为言语心智能力和言语应用能力。言语心智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通过小学语文活动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中有表象的储备、记忆和联想,也有概括和识别。形象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表象运动的过程。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强调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其目的就在于加强表象的储备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语文能力同样离不开逻辑思维,从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律来看,它更需要逻辑思维。而言语应用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在师生、生生共同创设的语文课堂情境中训练、交流、发展。

  2、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品行素质发展

  小学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的性质决定了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小语教学不能停留在认知教学的水平上,同时还要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最终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中外文学作品,都是很好的精神食粮,这是语文教学能够全面塑造人格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内心原已积淀下来的真善美的知识和情感,自觉地汲取这些精神营养,引导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意志力等,实现心理和精神价值的和谐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3、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可以有力地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结合教材实际设计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目标在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中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如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训练目标,通过语文学科活动或学科渗透进行达标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生活之中。

  (二)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上的优势

  小语活动教学强调个性发展,强调个体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弘扬主体性。发展个性,一是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二是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思维尚不发达,往往是创造性思维和谬误联结在一起。我们应该抓住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发展学生个性,应该从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几个因素上着力培养。那种只按一种思路,一个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属于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之列,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就要突破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甚至逆向思维,发展学生个性。

  小学语文活动教学还很重视学生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使学生言语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或以描述具体生动为特征,或以论辩的深刻见长,或以口语交际为荣,或以书写优美而备受赞扬。总之,使每个学生在言语个性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

  (三)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上的努力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小学生谈不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后为满堂问),学生围绕老师转,他们充其量是个配角;课后围着作业转,回家围着家长和复习资料转,他们充其量是个知识的容器。语文学习很强调个人的感性活动,提高课堂领悟,不是靠一讲一练就能完成的。因而要解放学生,课上以学生大量、高效的听说读写来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活动,创设人际交往环境,大力开放语文空间,把小语活动教学纳入“语言——交往——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真正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三、基本模式

  小语活动教学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学习的自主性和个别性。其基本模式结构图为:

  教师组织主导过程:启发诱导→组织活动→鼓励点拨→拓展升华

  ↓↑↓↓↓↓

  学生主体参与过程:生疑→尝试→探究→创造

  1、生疑

  在上课开始3至5分钟,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音乐、画面、声响、故事、谜语等),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强烈的求知氛围中,再提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开启学生思维的同时,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情感参与,并稳定于整堂课的教学中,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尝试

  在教师组织下,采用个别、小组等形式,学生自已尝试着完成某项学习活动,实现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师有目的地加入几个小组或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解决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探究

  在尝试的基础上,学生大胆地向老师提问题,或汇报自己或小组在学习中的收获和解疑,请求老师或本组同伴的帮助。这时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质疑、解答,更多的是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问互答,师生共同评议。最主要的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已独到的见解,激起求异思维的火花。

  4、创造

  学习的目的,不能纯粹满足于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不断创造的欲望,学会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熟练运用的本领。在探究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深化。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词语接龙、童话剧创作、古诗吟唱、想象描绘、广泛阅读等,让学生进入一种课虽止而意未尽、情未断的境地,让更多的“顿悟”和“灵感”涌来。

  四、实践尝试

  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它更高的价值体现在实践中,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通过学习活动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采用三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

  针对现有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产生的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真正动口动手的机会少、课堂上同学间的交互作用发挥不足等弊端,我试验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个别辅导三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学业水平、性别、性格、家庭背景的差异分为8至9个小组,每组4至5人,课桌椅按“T”形排列。小组在组际间是同质的,而组内成员是异质的。因而它们不是由简单个体所聚集的群体,而是既有差异又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集体。在这一集体中,只有集体目标达到时个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集体目标的达到又与个体目标的达成息息相关。所以这样的小组要寻求一个既为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同时又利于集体获得成功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联系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的中间环节,使教学不仅克服了班级授课制因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都“一刀切”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且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率。小组之间的竞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及友善的激励性竞争,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师生间、学生间合作交往的主要形式,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同时给每个人提供了公平参与的空间和机会。在参与中学生的自主权利得到应有保证,兴趣爱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创造性。

  (二)教学中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学习成绩不算很好的学生下课以后就生龙活虎,玩游戏一点也不比别人差,也就是说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起来并不费劲儿,作为老师就应该从中得到启发:是学生爱玩的,那么教学中为什么不可以引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呢?于是在课堂上有了填字比赛、成语接龙、续编故事等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更好、更快、更主动地学习。对于阅读教学,演课本剧是比较好的一种形式。以往巩固学习效果,调节课堂气氛,我所设计的课本剧与之有很大不同,比如在教学《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时,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始自编课本剧,然后在组内表演,再推选代表上台表演。针对学生表演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上台就摘铃铛,没有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摘铃铛时忘记捂耳朵;把铃铛摘下来拿起了等等,再引导大家深入地学习文章,体会当事人既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又自欺欺人地想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就不会被发现的蠢人想法;摘铃铛时的动作、表情;铃响以后被抓住仍莫名其妙的神态。再让他们合作去排练、去演,让演得成功的同学谈谈为什么这样演,从而揭示寓意。通过演课本剧,不仅可以以演代讲,而且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自读自演中自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调动主动性、积极性。

  2、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小语课文中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他们掌握实在有点为其所难,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实验的方法来解决。《捞铁牛》中怀丙和尚为捞铁牛是怎样准备的、怎样捞的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按照书上的步骤,几个人一组做一次小小的实验,然后汇报实验结果,他们学得快、记得牢,成果显著,比老师在前面讲或演示一下效果要好得多。

  3、在情境体验中学习

  情境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身临其境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习内驱动,培养思维品质,丰富感情。在教学《海底世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海底黑中有亮、静中有声的奇妙景象,先用一段优美的描述语引入,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我到海底游览,在电子合成的微弱的鱼的窃窃私语中,学生不仅看到、听到海底的奇妙景象,而且全员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过程中,在仿真情境中激发了兴趣,学到了知识,获得了体验,陶治了情趣。

  4、在睿智对话中学习

  现代阅读追求心灵参与、高位高质的睿智对话,在高质量、高品质的思想交锋中,师已不是师,生也不再为生,师生完全忘却了自我,知识获得、语言发展、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皆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增值,师生心灵之花美丽绽放,而主体生命的发展,是那样的自由、充分、和谐,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啊!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课堂上围绕“信赖”引领学生展开心灵对话,就创造出了美好和谐的境界:

  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当成小珍珠鸟,用心的去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玩着珍珠鸟的所玩,想着珍珠鸟的所想,那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呀!

  (一只只可爱的“小珍珠鸟”立刻捧起课本,饶有兴致地读起书来。从他们的表情便可以看出,在每一只“小珍珠鸟”的心里,一定都有着那份独特的新奇、喜悦与激动。他们渴望这样的阅读方式,他们渴望经历这样的阅读体验。)

  师:我想请三只可爱的小珍珠鸟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谁愿意?

  (将这一自然段按照“起先——渐渐——后来”的提示分成三个部分,请三位“小珍珠鸟”来读,他们情绪空前高涨,情感空前强烈。读后,我便随即与他们三位展开对话。)

  【对话1】师:小珍珠鸟,你好!我就是冯骥才,我注意到了你的三个“一会儿”了,非常想知道你为什么做这几个动作,你到底在想什么?

  “小珍珠鸟”1:哦,是这样的,我想到你的桌上玩,但是心里没底,不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所以一会儿飞到这,一会儿飞到那,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试探试探你呀!

  师:好一只机灵可爱的小珍珠鸟!

  【对话2】师:你经过试探,得到什么信息?

  “小珍珠鸟”2:你还是蛮有友好的,我喜欢你!

  师:你很想喝我杯子里的茶,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来喝呢?为何还要瞧瞧我的反应?

  “小珍珠鸟”2:我可不傻,我对你还没有完全放心呢,所以还要试探和考验你!

  师:的确如此,防人之心不可无呀!

  【对话3】师:你刚开始离我那么远,现在你离我这么近,我抚摸你的绒毛,你怎么也不怕呀?

  “小珍珠鸟”3:经过这几次的试探与考验,我发现你很喜欢我,一点都没有伤害我的意思,所以我完全放心了,完全信任你了,已经把你当成我的好朋友了!

  师:告诉你吧,从一开始,我就很喜欢你,信任你。真没想到,用我的信任能够赢得你对我的信任!信赖,不就能——(生齐读中心句“创造美好的境界吗?”)

  (三)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小学语文活动教学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学生思维中最积极的因子莫过于有“疑”,无“疑”不“活”,无“疑”不“彩”。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自主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加深体验,强化感悟。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中,我精心设疑,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帮吴王写圣旨、帮少年起名字、与少年直面对话),巧妙地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引领学生不断形成新的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和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应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因此,语文活动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还是自己主动探究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3、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

  语文活动教学中应客观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对学生的评价也根据其不同的基础施以不同的评价。

  4、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语文活动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强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体现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搭建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自我展示的机会。

  5、教师在活动中既是指导者又是合作者。

  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是在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中,“生产”出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活动就是学生过程的展现,智力操作的外化,教师要以指导者、合作者、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去,教会学生用动手来学会动脑,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氛围中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

  陆华山,男,31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两次获得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近三年来,在《中国德育》《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小学教学研究》《教学月刊》《江苏教育》《山西教育》《江苏教学》《小学教学设计》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文章30余篇,创建了“三点一路,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开放、互动、常态、高效。多次应邀开课,做讲座。

语文教学论文9

  摘 要:语文是一门最具审美性、人文性的学科。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要探讨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找到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境;高效;语文课堂

  如今,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课堂教学在表面的光鲜热闹中失去方向,偏离了语文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目标。那么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其价值至少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教学情境应具备的几个方面

  1.方向性

  创设情境是为了高效地达到学习目标。所以,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分析当学生身处该情境中时,学生是否会产生与该目标相关的各种预期的心理感受,学生会做些怎样的、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事情,会说些怎样的话,会问些怎样的问题。当这些心理感受、行为、言语反映的特征能说明学生的自主探究时,所创设的情境才是可行的、必需的。

  2.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完成积极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使学生身处呈现的情景中时,能完整地体验"好奇"到"了解"再到"向往"的心理经历,然后在"向往"心理的驱动下,去主动完成任务的探究。

  3.情感性

  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4.延续性

  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激趣",同样须考虑"维趣"."激趣"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而"维趣"是为了让学生连续地动下去。所以,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设计整堂课的情境创设,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上课伊始的新课导人。一些课让人感觉"作秀"的症结就在于忽视了后续阶段的情境创设和"激趣"与"维趣"的衔接问题。

  二、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1.发掘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入手,设计教学情境。课本里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以初中语文中《散步》一文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抛出问题,如"想必在座的同学们都有过散步的经历,那你们散步时,通常是一个人,还是和别人一起?()而且,散步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这个示例,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习的生活贴近了,唤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则是极具情境性的。所谓情境性,是指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如,在教学《观刈麦》时,我利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话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农民在田间劳作,脚受暑气熏蒸,背受太阳炙烤,为什么还"不知热"?为什么还希望"夏日长"呢?此矛盾的问题情境一抛出,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激发,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达成共识认为农民们是为了抓住晴好天气去收割,心甘情愿受酷暑煎熬。这样,农民的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全体学生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强烈的不满。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了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3.运用语言情境,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为此,要求教师将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教学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中鲁迅观看"外国人枪毙中国人"这一段落时,朗读到令人痛楚的语句,我内心非常沉痛、悲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也让学生深深地体味。

  4.借助媒体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共鸣

  这里的媒体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特定的画面与音乐,借此达到渲染情境、激发情感的目的。图画与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是,它们都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情达意的,图画与音乐选择得好,就可以把音画语言与课文语言沟通起来,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各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如,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当要求学生谈谈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时,画面展示斯科特等南极科考队员和美挑战者号上的宇航员的生活图片,背景播放成龙等众星演唱的《真心英雄》的歌曲,此时的课堂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在画面和音乐的相互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各抒己见,对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5.体验角色情境,激活学生参与意识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特别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角色。角色决定着人的语言、思维和情感活动。情境教学正是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相关的角色,使学生与教学内容更贴近。这样,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他们便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在情感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可以产生一种巨大无形的导引效应,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变成了"主动参与"的角色,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情感体验亦更真切。《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很适合运用角色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的文章。教学中,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菲利普夫妇、"我"和于勒叔叔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参与中充分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个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又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验角色也可一人扮多角。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问美"时的话,只有一二字的增减和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他们的语言,仔细揣摩三人的微妙心态,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理解作者处理人物语言的精细。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起来,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许翠萍。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文学教育,20xx(02)。

语文教学论文10

  摘要: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之中,应试教育的思想始终存留在各个学校之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与完善,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构建有效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主要位置,在本文之中,主要围绕以生为本,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为主要话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以生为本;灵动教学;小学语文课堂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语文是我国的基础文化,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之中,初期语文学习能够为小学生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以生为本教学模式的出产彻底打破了这一现象,以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为主要标准,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掌握到学习的乐趣和真谛。

  1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

  生本教育的理念源自于郭思乐教授和他同人们所宣扬的精神: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控制生命,而在于激扬生命。在这之中强调的是教学终端是学生,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今后学生的长远发展自从有受的教育和教学,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尊重学生,这是生本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所在,通过不断地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本环境,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进行教学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充分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锻炼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适当和学生进行交流,逐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发挥出学生最大的才能所在。

  2以生为本,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途径

  2.1尊重需求,讲授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本里知识有些学生已经提前预习,或者通过学习已经充分了解,这种课文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支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想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就是要穿插一些比较实用和有趣的教学内容,打破课本的局限,延伸一些课外与小学语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课本中的一两幅图片无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到桂林的美好风光,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自己通过一些课外相关书籍或者是互联网,从中查找一些关于桂林山水风光的图片或者是视频,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适当鼓励学生多看一些新闻,或者是时政,关心本国的大事,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怀。

  2.2激扬生命,通过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任何教学,都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共同配合,任何一方单方面的投入都无法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关于生本课堂的中心思想以学生为主,作为老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把“教”变为“学”,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释放学生的主体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所体现的应该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教师的教学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找到最好的学习方式,感受到学习的种种乐趣,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思考和质疑,将自己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及时反馈给老师。除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还有生本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老师组织学生与教学客体,即文本之间的情景交融与认知对话,详细体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3关注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任何教学,都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任何科目的教学都需要教学目标辅助,通过不断的实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班级中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学习的动力、态度、个性、能力都存在很大区别,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可以是识字、阅读或者是写作等任务,依次进行分层教学,指定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例如: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根据学习特点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A、B、C,其中A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你有很好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鉴赏和创造能力,位于B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基础略微差一点,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他们理解,关键的句子和文章的基本内容,C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基础也不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这些学生先从抄写,识记这些简单的知识点开始,再逐渐展开深一步对知识的练习和学习,每个层次的学生虽然学习能力和基础都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相互取长补短,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让每个学生都能逐渐的进步,共同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3结论

  总结全文,在本文之中主要针对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以生为本为教学宗旨,从而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在不断交流和探索之中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本课堂”让语文课充满生命活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143.

  [2]黄琼.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学文摘》.2013年5月总第83期.

  [3]汤萍.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23期.

语文教学论文1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主题教学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运用主题教学,不仅将零散的教学活动实现了结合,而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上形成了完善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究

  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从而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教学中,语文主题教学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并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为主题,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确定明确的主题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来说,在对主题的设计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教学主题的引导,那么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方向,甚至还会造成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不足。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先与学生进行沟通,找出学生在生活与精神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好主题,这样才能保证主题教学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先对语文教材中的.主题进行确定与选择。语文教材是经过众多学者与专家的研究所产生的,所以在主题教学实践中也体现出了教学目标。教师要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作者的表达意图,这样才能提炼这一文章的主题。在确定完主题以后,教师就要对与之相关或是相近的文章进行收集,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性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资源,从而学习好这一知识。此外,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一内容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这样也就实现了对资源的吸收与获取,并可以在不同的文章中明确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好这一内容。

  二、做好主题的切入工作

  教师确定教学中的主题以后,就需要做好时间的分配工作,而这也就成为教学中的开始阶段。因此,在实际中,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好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学习好主题知识。在进行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分析好主题的类型,这样才能选择最适宜的导入方法,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图画或是动画,甚至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都可以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对于每一篇文章来说,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所以,教师在开展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的内容,从而快速地进入情境中。教师在成功将学生引入情境以后,就要做好主题的切入工作,这样也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相应的启发与感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学生在学习《颐和园》等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主题设计为“世界遗产分享”,同时在向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组织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三、感悟好主题

  对主题进行感悟是语文主题教学方式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且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主题的脉络充实学习的情节,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比较典型的文章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其进行细细品读,以此感悟作者的写作思想。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引导,以此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氛围中。

  四、实现对主题的升华

  进行扩展实践是做好语文主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进行更好的实践。如,学生在学习完《桂林山水》一文以后,教师就可以设计“走进自然”的主题,并以此带领学生进行语文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深入到自然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可以保证教学内容更加活跃,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蓓,林华.强化教师“公民教育意识”,探索课堂教学全面转型:小学语文“单元式主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J].四川教育,20xx(9):15-16.

  [2]严军贤.20xx年4月25日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线交流有感[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xx(2):89.

  [3]闫方兴.行走在阅读的路上:“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随笔[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xx(9):73-74.

语文教学论文12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教学要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就是“读书”。“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出声的读曰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曰默读或阅读。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实践也证明,常听别人朗读好文章,可以使自己扩大视野,学习优美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常朗读好文章可以在阅读中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本人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会谈谈朗读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反复朗读有利于记忆,记忆、背诵这是学语文的基础。

  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朗读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体现以下几点:

  1、稳定儿童注意力。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言语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帮助儿童口语。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较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发展儿童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4、加深课文理解。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道,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二、加强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一)朗读有效培养

  一般来说,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有三个层次:

  1、朗读的正确性。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说明介绍事物的课文,达到正确的朗读就可以了。

  2、朗读的流畅性。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层次,可以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

  3、朗读的感情性。是对朗读的一项更高要求,只有让学生逐步掌握以声音来表情达意的规律,懂得音色、音高、音强的相互融合与变化,把握停顿、快慢、高低、语调的调节,才能更好地表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音响,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读者的心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朗读的基本原则

  1、全局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过程、阅读形式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语文阅读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时间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给学生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想象性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有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发的情感也就更激烈。”

  3、感悟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和时间赛跑》、《为中华崛起而读》、《师恩难忘》、《永生的眼睛》、《只有一个地球》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语气和表演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4、发展性

  在多种的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但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三、提高朗读水平存在误区及对策

  1.朗读目的不够明确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课堂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下面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全班学生双手持书不约而同地齐读起课文。)师:(一边使劲地拍手,一边大声地喊着。)停下来,停下来,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这种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是不能使学生体味到文本内所蕴含的真实意蕴的。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朗读时间缺乏保证。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3.朗读局限部分优生。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方法粗浅。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时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常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伯牙绝弦》中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一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往往读得快而平淡,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钟子期善听,“哉”、“兮”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降调,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关于以上在教学中所存在的朗读问题,做如下对策:

  1.朗读目标有的放矢。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不能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如在教授本次朗读指导课《山沟里的孩子》时,既要有教师范读,又要有学生配合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课文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要有整篇文章的朗读,也要有其中各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朗读时间充分保证。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3.朗读层次因材施教。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4.朗读结合理解本义。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5.朗读情感重点突破。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和时间赛跑》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情感丰富,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读得急促且伤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要读得缓慢而深沉,读出爸爸感情,三个“永远”读得很轻很轻,体现对时间的理解深刻。延伸“再也”出现了几次?这样读,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内在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6.朗读紧扣故事情景。

  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趣谈“碰壁”一事,"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让周晔回忆小时候与伯父的一起享受至爱天伦,对比现在失去伯父万分悲痛心情,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去朗读,就会读得有声有色,就会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实践证明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练习必用的方法。因为语言的精妙,内在的韵味,只有在酌中才能入情,在赏中才能感受,才在读中品出味道,在读中流露真情。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认真试读几次,学生就会在几次试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7.朗读注重学生体验。

  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总之,语文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正是希望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来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可以说,有效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极好理解。在推进语文新课程的征程中,教师要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语文教学论文13

  1.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落后

  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相对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教学模式关乎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还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够彻底。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路比较落后,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仍然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一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教师主要是整合教材上的内容,然后灌输给学生。

  1.2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中接受教师灌输的这些知识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及思考。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2.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面对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素质教育有正确认识,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正确定位教学目标,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教师在课堂中把语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讲,这种新颖的教学思路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2.2.1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加入符合教学需要的画面或视频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各方面专家研究:视觉上的接收效果和画面的接受效果比单纯的声音效果要好许多,即学生在看画面或视频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有效节省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黑板、粉笔、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遵循适度原则,不能太依赖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等新型手段,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思考,忽略了自主思考能力,从而违背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2.2.2充分利用各种阅读材料

  语文教师的讲课范围不能只单纯停留在教材知识上,而是要进行适当扩展,充分利用一切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从而丰富课堂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引用的阅读材料可以是报纸杂志上的内容,也可以是相关影视作品,只要与语文教学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或者培养学生能力即可。

  2.2.3开展课外活动

  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适当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生活及大自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感悟能力,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广泛性,语文知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而是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知识积累,除了在课堂上适当引导学生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关语文知识活动。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定时组织学生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及知识竞赛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能力及思辨能力等。

  3.结语

  总体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体制观念,教学思路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目的,最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论文14

  在农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几年,亲身体会到农村孩子作文基础薄弱,对作文缺乏兴趣,在作文教学方面,我特意多花了一些力气。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总是收效甚微。“国培”活动中专家的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使我豁然开朗,不仅清醒认识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领会了一些作文教学方法。于是,我把研修主题定位“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力求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12月6日,接到县教研室通知,两天后要到武陟县参加作文研讨活动。我的任务是现场执教一节作文课,课题是《记一次成功经历》。接到任务以后,我便认真地进行了思考:要到外县上课,因为第一次和学生接触,难免会显得十分生疏,有的学生可能还会很羞涩。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此,如何迅速拉近师生关系,让孩子们对教师充满信任、产生浓厚兴趣,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另外,教学实践说明多数小学生对作文有畏难心理,武陟的孩子们可能也不例外,所以课堂上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使其掌握写作方法。再看作文题目-《记一次成功经历》,其中“成功”的标准会让孩子们难以把握。“到底怎样才算是成功呢?是不是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才算成功呢?”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白:成功不仅仅指那些伟大的发明创造,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学习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就是成功。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之后,12月8日,我们一行三人踏上了前往武陟县的征程。

  大约早晨7:30,我们来到武陟县城东郊的一所小有名气的私立小学,几位学校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在我们稍作准备后,8:30分我们便走进教室上课。我来到五年级的一个班。

  当我一走进教室,班里50多个孩子立刻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我。我先只是笑而不语。我知道孩子的目光里,有疑惑(怎么今天换了个老师?是哪里的呀?),有兴奋(来个新老师真好!),有期待(这位老师讲课有没有意思呢?)......孩子们幼小心灵里有这么多天真可爱的想法,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孩子们的精力是会分散的。于是,我与孩子们交流起来。

  “孩子们,今天咱们能在这里相会,也算是缘分吧!有缘千里来相会吗!如果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就说出来。”

  在我的真诚鼓动下,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老师,您是哪的?怎么来我们学校了?”

  “老师,今天咱们学什么呀?”

  “老师,您怎么这么胖呀?”

  ......

  对于孩子们的问题,我都面带微笑一一作了回答,有时还幽上一默。“孩子们,看老师这副厚实的身材,是不是羡慕了?和老师交朋友吧!老师告诉你秘方。聊着聊着,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笑得很灿烂,好像一朵朵绽开的花朵。在我们惬意、融洽的畅谈中,我悄悄地与孩子们聊起了作文。

  “同学们,今天要上一节作文课,大家乐意吗?”

  “乐意!”,几个孩子高声地回应着。我又问了一遍:“同学们乐意上作文课吗”“乐意!”回应的同学仅剩下一两个人了。当我第三次问起的时候,班里没有人回应了。孩子们凝视着我,有的还摇摇头。

  “同学们,怎么不说话了?”我说。

  这时,有个胆大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喜欢上作文课,作文太难写了。”他刚把话说完,有几个孩子就附和着说:“是的,作文太难写了!”

  “谁也是这样认为的,请举手。”我说。

  90%的孩子举了手。

  看着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我想起了课前预设,与课堂的情景多么相似,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我没有犹豫,随即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什么意思呀?老师,讲一讲吧。”“对呀,讲一讲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

  于是,我便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两句话。

  我说:“写作文其实就这样简单,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这节课,咱们就可以尝试尝试。”

  “好吧,老师。”孩子们说。

  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作文题目――《记一次成功经历》。我说:“这篇作文好些吗?”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不好写”。“为什么不好写?”我追问道。孩子说:“老师,我们小小年纪,哪有成功经历呢?”“是的,我们没有成功经历。”几个孩子附和道。

  我耐心倾听孩子们“诉苦”,微笑着启发道:“再想一想,在生活和学习中,究竟有没有成功的经历。”

  “老师,我学会了做家务”;“我学会了干农活。”“我做出了一道难题。”“这次测试我取得了好成绩。”.....

  我说:“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把你成功的经历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

  这次作文,孩子们写得都很好-内容丰富,真实感人。

  看着孩子们的作文,分享着他们成功的喜悦,我感到十分欣慰。这节课让我更深的感受到“国培”的益处,专家的讲座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正因为有了先进的理念作指导,才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正如一位教育名家所言:“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决定课堂呈现,课堂呈现决定教学效果”。同时,我体会到小学作文教学应降低难度,重视学生写前“说”,以“说”促写,不仅强化了口语练习,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把作文指导于口语交际中,用我手写我口。这节课,我认为学生说的训练还是比较充分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口,动脑,努力从生活中寻找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愿说。“说”和“写”同属表达,只是形式不同,二者关系密切,只有以“说”促“写”,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另外,让学生深入生活寻找素材,激发学生的动笔欲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中的作文是无处不在的。要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寻找,选择真实的材料,打开思路,不要总是千篇一律,似曾相识。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把我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一定的方法记录下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当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感受,就有啥可写了,也没有了写作恐惧,在轻松中寻找作文素材,在愉快中积累素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作文。

语文教学论文15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一。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倡导自由品读。

  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谈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总之,在当前,语感这个基石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成为一个探索的“热点”,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是依靠语感,还是依靠基础知识?是整体推进,还是分进合击?是语感,还是思维?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向别人虚心学习,认真探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勤于总结,敢于实践,获得良好的效益。

【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论文11-07

语文教学论文05-19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11-10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语文教学论文(必备)05-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优选)语文教学论文05-21

[热]语文教学论文05-21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5-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