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论文范例15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音乐教学论文1
一、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创新合作教学理念
音乐是一门感知和体验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要想发挥音乐的内在魅力,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由宽松的环境。高校音乐合作教学的实施实际上从本质上改变以往的“学教”关系,按照“学”定“教”的思路,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定位,引领学生在个体认知、团队攻坚、过程体验过程中实现音乐知识的建构,达成预设之教学目标。在开展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其通过目标定位、活动搭建、创设环境等途径构建学生的合作机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将合作主体——学生纳入其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研究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在由启发“心动”到贯彻行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体验音乐知识的建构过程,掌握音乐学习方法,培养音乐思维。
二、推进学习目标设计整合,明确合作教学内容
高校音乐合作教学的开展的目标按照“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到烦、有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普通、由熟悉到陌生、由基础到拔高、由知识到能力”的逻辑顺序,稳步有序的建构起学生的音乐探究图式,努力实现教师引导、教学内容、学生学习三者之间达成基于逻辑的有机统合,为开展探究体验奠定基础,使学生成为音乐的“研究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音乐内容充满兴趣,在由启发“心动”到贯彻行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看、听、读、想、做的过程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掌握学习音乐方法,促进其音乐感觉的提升。
三、开展音乐体验活动,奠定合作教学基础
音乐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具象性与节奏性,将其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合作教学中,能够呈现多元性、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如何开展与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机结合的体验活动,成为音乐教学开展的关键。一般而言,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其注意持续性不足,不能长久对某件事投入关注,因此,音乐教学的内容要难易适中,使其与学生音乐基础与认知能力相吻合。太难,难以激发学生的高配合度;太易,则不会长时间保持其参与热情。其次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新旧知识经验且具有趣味情境、教师鼓励导引的活动。教学活动的逻辑层次也要进行精巧设计,要从课堂学习目标的定位出发,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出发,对音乐中所具有提问点、互动点、合作点进行合理架设,引导学生建构个性化的音乐思维图式,努力实现音乐教学、课堂互动、学生学习三者之间达成基于逻辑的有机统合。再次,相对于音乐内容的巨大容量,音乐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必须要对音乐材料进行主次区分、科学选择,将教学聚焦在重点与难点上。围绕这些内容,基础性、思考跨度小的可以引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掌握,使其树立自信心,对音乐形成兴趣,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与互动,另一部分具有较强思维难度的内容,以相应的形式呈现给能力较强的学生,最大限度提升高效课堂的差异性,达到以“差异换参与”的良好课堂效果。
四、创新音乐教学评价,充实合作教学动力
评价环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不仅要看学生的书面成绩,还要看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发挥个性特点的'表现,以表扬鼓励为主,并适时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抓住典型性问题重点评价,既要避免雷同化的口号式表扬,也要避免由于用词不当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讲究词语的修饰和语言艺术。尤其要对具有创新性的表现给予提倡,形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氛围。由于学生的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知识结构大不相同,有着个体的长处和短板,所以在对提升音乐学习主动性的评价中,教师要仔细分辨评价材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深入发掘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的闪光点,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意见,有理有据,能够达成全体学生的认同,确立评价结果的权威性。最后,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界定,对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要鼓励和表扬。对于表现不好的也要客观地认定,给他们足够的改正空间,并帮助他们认识问题,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去。
总之,教师在开展音乐合作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尊重差异,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学好音乐充满信心,树立从“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助推人人都能进步”教学观。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始终相信,尽管教学的成果不会快速显现,尽管学生的整体表现不尽如师意,但是只要在课堂学习中,能够逐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能够逐步改变自己不好的学习习惯,能够逐步开始敢于展示自己,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思考潜能,更为主动、积极性的完成对于音乐的思考与解答。
音乐教学论文2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兴起以来,音乐专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到80年代中期,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使音乐专业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的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高校音乐教育迅速发展了几十年,收获颇丰、成绩斐然,然而随着经验的累积与眼界的开阔,许多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管理不科学、效果不显著等诸多问题。如果说教学活动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那么良好有效的教学管理就是高校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最大保障。由于学科特点的特殊性,音乐专业成为高校教育中较为特殊的专业,音乐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成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这个群体而言,一般常规性的教学管理手段与管理体系是否能起到很好的管理效果,还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思考。如何结合音乐专业的学科特点构建良好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锦上添花,是高校音乐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首先,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意义进行简单阐述;其次,对音乐专业的学科特点及音乐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常见问题进行论述;最后,结合笔者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所得经验,对构建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核心,是高校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有研究者认为,“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也有的说法认为“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1]。由此可进一步理解:高校教学质量作为“一系列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教育部门为了满足个人、学校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设计、组织和实施等行为对预期目标进行实现的结果。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在专业知识、道德品行、素质能力等方面接受来自学校“质”的打磨与“量”的累积。若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一切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对教学质量进行专门系统化的管理,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教授韩之俊在所著《质量管理》一书中对“质量管理”进行了如下解释:“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2]。高校教育的质量方针、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认以及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职责则落实到学校、学院教务各个部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是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后做的一系列监控行为。如此说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至少需包含以下内容: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安排教学活动,成立教学督导组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并在每学期教学活动周结束后对该学期的教学质量进行总结与反思,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上述的任何一项内容,都是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不可忽略的重点,高校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每一个环节做到具体落实,以求最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音乐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常见问题
一直以来,音乐专业都是高校教育中较为特殊的专业,和其他一般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思维特点、性格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大不相同。由于音乐专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普遍接受的是专业小课的学习,他们更注重个性表现,强调实践能力,善于表现丰富的情感,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强且较为独立的个性。正是因为学生们早期在接受专业教育时更多地追寻“自由”和“随性”,使得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后不能尽快适应集体教学活动,导致学院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起着引领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共同影响教学的质量效果,教学行为管理与学习行为管理在音乐专业的特殊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行为管理常见问题
本文提及的“教学行为”指音乐专业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其自身所具有的一切可能影响到教学质量的认知态度、言行举止,包括教师个人素养、教学思想态度、教学行为规范等等。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除了应不断加深专业知识水平外,还需增长在其他文化领域方面的了解与见识,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预期成果。目前,在对于一些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可以发现,有的教师在开课之前没有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较为随意。在一些表演专业课上,个别教师对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只限于让学生学会演奏或演唱几首曲目,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心理特点的关注,部分学生在整个学期的专业学习之后只从技巧上掌握几首作品,但对于其他文化理论知识不予重视、知之甚少,对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感到迷茫。如此“狭隘”的教学方式与当下高等教育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态度是在教学准备与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情绪意志的一种体现。教师准备教学活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大纲设置、教学方法选择等准备工作的完成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教学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上一些集体性质的理论基础课时,部分学生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到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学习动力,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创造更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讲述、提问应答、板书示范、辅导讲解等一系列行为都可称作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直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结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轻松愉悦、互动性强、实践机会多的课堂学习体验是他们较为期待的,因此,音乐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是教师更需要注意的环节。在诸如乐理、和声、复调、作品分析等理论课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且更易被学生接受,合理分配理论讲解、课堂练习与实践的课时比例;而对于声乐、器乐、舞蹈等表演性质的课程,则不能过分重视实践而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综上所述,教学管理部门需加大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管理,督促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加强自身教学行为规范,用好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
(二)学习行为管理常见问题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自我管理等学习行为对于最后的教学结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考学前多以学习专业为主,不少学生的考学动机甚至是因为文化课业不好,希望通过一两年的专业学习取得迈入大学门槛的机会,他们对于音乐专业的认知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不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不明确自己在校四年学校对其做出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缺乏学习目标导致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生活亦不能合理安排。他们除了对专业技能学习较为认真,对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普遍不够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旷课、旷考等行为。对于以上现象,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管理的第一步则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设定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学习目标。心理学家库尔认为,个体的学习动力系统中,既有动机成分,也有意志成分,动机激励人们去学习,而意志则控制人们的学习行为,让人克服困难[3]。若将“意志成分”理解为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积极良好的学习态度即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有效地接收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的信息;反之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的管理固然重要,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样必不可少。在经过教师的引导之后,学生需要对学习行为进行自主监控,这一项自我监控行为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富有挑战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时间随意性、目标单一性、思维情绪化”等问题,学会统筹管理多门学科的学习时间,列定详细的计划,用理性思维进行自我学习管理。
三、构建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为了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有效监控管理整个教学过程,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探索的问题。在总结梳理了当今高校音乐专业一些常见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之后,本文试图对构建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一)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管理政策
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完整的组织或体系都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和管理政策。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体系同样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方针政策,以确保教学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展开。国家教育部教育司于1998年发表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通知,该通知强调:“搞好教学管理,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及教师的共同任务。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要从中国国情、从教育科学的规律与特性出发,紧密结合教育及教学管理的实际,不断改进研究方法”[4]。可见,制定高校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学院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科专业特点,符合音乐专业教学规律和业内教学改革潮流。此外,管理政策制定实施后,还需在全校、全院上下各部门之间加大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宣传,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政策得到充分认识,在将来更好地配合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从根本上树立起教学管理重要性的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二)监督教学过程,丰富管理手段
教学过程由教师(教学主导)、学生(学习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要素构成,在此过程中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影响课堂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有规律可行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帮助监督教师、学生建立起各自的教学秩序与学习秩序,发现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解决问题。监控过程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的教授过程,以及“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运用”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的学习过程。为了保证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切实有效,管理人员应在管理策略上时时更新、寻求突破,切换管理视角,丰富管理手段。在以往的教学活动管理中,一般是各学院从事教学管理的专职人员负责,在学校和学院之间做到上传下达。然而在高校音乐学院的教学管理中,教管部门仅仅做好“上传下达”远远不够。管理人员应结合音乐学学科特点,合理统筹安排理论与实践课教学进程;学会及时与专业教师沟通,定期督促教师修订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既要尊重教师对于不同专业课程的上课方式,又不能完全放任专业课成为上课时间、地点无要求的“无管理”状态。此外,管理人员还可在学生内部发动相互监督的自我管理行为,建立一支学生管理队伍配合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定管理制度、教学计划,讨论教学方法等方面,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想法,形成一个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部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管理的思维与活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效果
教学评价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提升教师教学经验,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而言,系统、科学地建立一套教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其中应考虑到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几个不同方面。评价目的是评价人员期望通过教学评价产生的最终结果,包括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是将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相结合,以此作为学校对教师嘉奖、晋级、降级、解聘等依据。发展性评价不涉及奖惩,是组织教师互相听课,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督促、提升教学能力提供平台和机会。以上两种评价目的都是管理机构在设置评价体系时需考虑的因素。评价主体是参与教学评价的人员,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学校领导、评审专家、教务部门等人员属于外部评价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师本人、学生群体属于内部评价人员。不同评价者的评价角度和依据不一样,产生的评价效果和反馈意见也不相同。高校音乐专业在构建自身评价体系时,即要依照学校教务部门规则遵从学校的管理,也要从学院内部参考教师本人对教学方法、教学行为上的反思与建议,并从学生评价的角度考虑教学过程安排的合理与否,全方位进行有效的评价管理。对于音乐专业教学评价而言,评价方法应尽量丰富,如现场听课评价、录像视听评价、量表打分评价等方法都可纳入评价方法范畴中。现场听课评价为管理人员进行随堂听课、评课,最直观地考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亦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录像视听评价主要适用于如器乐演奏、声乐演奏、舞蹈表演等表演性质的课程,通过录像录音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表演过程记录下来,进行课后的评价与分析;量表评价也称为问卷评价法,由管理人员事先编好评价量表发放给教师和学生,让他们根据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主观印象进行回答并给出建议。
四、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质量的保障,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音乐专业建造者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音乐专业在高校中的专业特殊性,以及在音乐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常见问题,本文提出构建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第一,结合新时期的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音乐学教学质量管理政策;第二,监督包括“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整体教学过程,切换管理视角,丰富教学管理手段;第三,完善音乐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的,强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法,全面提升管理效果。总而言之,构建科学、完善的音乐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使其有效运转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学校及学院管理部门应结合音乐专业学科特点,从多方面、多环节实行管理协调,呼吁各部门人员相互配合,上下齐心,共同探索打造符合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系模式,推动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音乐教学论文3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在学前教育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路径。然而,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偏重于对音乐技能的传授,忽视幼儿所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利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奥尔夫教学法作为当前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改善幼儿音乐教学现状,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推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内涵、特色以及现实意义入手,对幼儿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实践和应用保障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奥尔夫 教学法 素质教育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内涵
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提出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对传统音乐教学中过于强调技巧、忽视音乐创造与表达的改革与转变,现已经成为现阶段儿童音乐教育领域普遍认同的先进教学方法之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将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原本性的音乐进行教育,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喜爱。原本音乐是一种回归自然,以节奏为载体的音乐,能够让儿童亲身体验音乐魅力,激发创造音乐的兴趣,使儿童成为音乐的演奏者,从而促进儿童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奥尔夫教学法应用于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重视本土化音乐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由此形成了一种文化平等的理念。由于该教学法对本土音乐十分推崇,从而使其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将该教学法用于幼儿音乐教育中,可以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作为立足点,这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元素是该教学法的基础,在运用该方法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时,可对民族音乐、方言、儿歌等进行利用,以此来体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特点。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和词曲,还有很多谚语、民谣,这些素材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均可利用到幼儿音乐教育当中,由此不但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而且还能使这种文化得到发扬。
(二)有利于推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审美的愉悦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情感方式上的基本特征,该特征与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相吻合,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高度契合,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在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中站稳脚跟的关键性因素。该教学法的创始者奥尔夫曾经说过,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歌曲、奏乐、舞蹈等音乐表现形式对于幼儿智慧的启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法强调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心去感受音乐,并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其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这符合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路。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生机,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使幼儿从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转变为主动感悟音乐,有助于幼儿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三)有利于解决幼儿音乐教育硬件设施不齐全问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音乐设施的要求较低,不需要配置各种价格昂贵的音乐设备,如钢琴、电子琴等,由此使其较为适合经济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就地取材是该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其能够对民族音乐进行灵活运用,从而完成声势、节奏、律动等训练,这样在不需要过多投入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教学高收益的目的,有效解决了幼儿音乐教育设施不齐全的问题。
三、幼儿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一)日常生活中融入音乐教育。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原本性的教学理念,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接受音乐教育。教师可以从幼儿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入手,让幼儿对音乐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节奏训练时,教师可将音乐、动作、语言等要素融合在一起,采取匀速的鼓点让幼儿依次说出自己的名字,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和节奏感。又如,幼儿生性好动,喜欢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在《两只老虎》歌曲学习时,引导幼儿运用各自习惯的肢体语言,拍打出歌曲的节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幼儿与其他人进行配合,有的拍手,有的跺脚,形成层次感丰富的拍打效果,既培养幼儿人际沟通能力,又帮助幼儿享受到音乐节奏的美感。
(二)开展即兴音乐教育。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所倡导的即兴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即兴教学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和想象力。教师要明确即兴教学的目的,不能将即兴教学误解为要求幼儿创作出音乐作品,而是要通过即兴教学,给予幼儿更多参与演唱实践的机会,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如,教师在教儿歌时,可以先配上节奏自己唱几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后再引导幼儿说出对儿歌的想法,激发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在学习儿歌阶段,教师要鼓励幼儿拍打节奏,并给予相应的动作暗示,使幼儿伴随着歌曲声调、韵律的变换,即兴拍打出节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为幼儿学习打击乐器奠定基础,而且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即兴表演能力,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
(三)开展综合性的音乐渗透教育。幼儿习惯于通过演唱、肢体动作来接受音乐教育,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为此,幼儿音乐教育可以利用奥尔夫教学法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组织综合性较强的表演活动,如合奏、合唱、歌舞表演、小剧表演等,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如,在儿歌《小毛驴》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用椅子作为小毛驴,通过椅子的摇晃发出毛驴走路时的踢踏声,这样便可以使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创编出节奏。又如,在儿歌《小乌鸦爱妈妈》中,可插入一些情景表演,通过角色设计,让幼儿分组对动作进行创编,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此外,可将节奏声势与演唱进行有机结合,由此可以带给幼儿一种全新的感觉,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在传统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虽然幼儿能够记忆歌词、演唱歌曲,但是却不能真正体验到歌曲中的情感,享受到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在教学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段特点组织教学活动,让音乐学习成为幼儿的兴趣,而不是幼儿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玩中学、乐中学,给予幼儿表现自我的机会。如,在播放《我的身体》歌曲时,让幼儿根据歌曲内容用双手指出头、肩、胸、腿等身体器官,同时也可以让幼儿用双手模仿身体器官的形态,不拘一格地让幼儿展现自己,活跃课堂氛围。又如,在学习《五只猴子吃香蕉》歌曲时,幼儿难以记住较长的歌词,这时教师可以将歌曲学习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分别扮演小猴子的角色,并提供给孩子们香蕉作为道具,让孩子们在表演中记住歌词,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尤其在幼儿音乐教育领域,奥尔夫教学法能够凸显其原本性、综合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优势,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段特点,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为此,幼儿园教师要深入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奥尔夫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确保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音乐教学论文4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对幼儿教学的关注越来越高,尤其是希望幼儿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因此十分重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幼儿教学中应用音乐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更能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这样就有利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就幼儿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应用进行研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学;音乐游戏;应用策略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既不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音乐游戏结合幼儿最喜爱的两种活动,音乐能够放松幼儿的心情,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兴趣,这两者一结合自然就能充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教学中音乐游戏的重要性
1.音乐游戏的重要性音乐游戏是指在音乐过程中加入合理的游戏,以此来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将音乐游戏应用在幼儿教学当中,能够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游戏,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使幼儿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有助于提升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语言技能。音乐本身就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若将其应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幼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将音乐游戏应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幼儿的主体地位,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推动音乐品德教育教学。
2.音乐游戏的应用方法将音乐游戏应用在幼儿教学中,一定要根据相应的策略才能够充分展现音乐游戏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要将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展现出来,尤其要将音乐游戏的应用意义与幼儿教学的内在需求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另外,在应用音乐游戏开展幼儿教学活动时,幼儿教师一定要将音乐游戏的应用目的与幼儿教学的教育目的进行统一,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来调整各项活动,这样才能充分展现音乐游戏的作用,才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二、幼儿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应用策略
1.在幼儿教学中应用音乐游戏,那么就需要重视音乐游戏的选择,只有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年龄特征来选择最合适的音乐游戏素材,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第一个环节之中教师应将游戏情节作为开端,尽量选择与幼儿实际生活相符的音乐和游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参与捉小鱼游戏,首先可以让幼儿跟随音乐的节拍进行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进行扮演,如贝壳、小鱼等,然后贝壳在音乐停止前需要抓住小鱼,而小鱼就需要在音乐停止前避免被贝壳抓住,最后在音乐停止之后小鱼和贝壳都需要蹲下变成石头,直到下一轮新的游戏开始。这种类型的音乐游戏,不仅考验了幼儿的.协调能力,更提高了幼儿的反应能力。
2.将音乐游戏应用在幼儿教学之中,还可以在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方面呈现,教师可以将一些感性的音乐材料和结构图进行加工,或者对其进行适当加工,这样一来就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注重学习和玩耍的双向结合,利用幼儿对音乐游戏的好奇心,使幼儿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极高的参与兴趣,让幼儿不仅学会模仿,更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进行创新。
3.音乐游戏主要是将游戏作为助力,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用较为简单、符合幼儿认知能力的音乐来使幼儿接受这种教学思维,从而达到开展音乐游戏的教学目的,采用音乐游戏来对幼儿进行音乐符号教学,能够改变以往传统、枯燥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幼儿学习音乐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1、2、3、4、5、6、7等音符的过程中,可以将苹果作为音符标注对象,在几个苹果身上分别写下需要讲解的音符,然后让幼儿随机选取一个苹果,将上面的音符唱出来,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加强幼儿的音乐技能。
4.处于幼儿阶段的幼儿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往往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幼儿审美教育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参与音乐游戏的道具制作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选择一个游戏之后,就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参与道具制作,如糖梅仙子游戏中,教师就可以先对故事情节进行讲解,然后让幼儿独立思考如何去布置和制作相关的背景和道具,这样就能在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本文对幼儿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也有所改变,在将音乐游戏应用到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实际生活来选择相应的音乐游戏,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审美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更有利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音乐教学论文5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审美情操、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十分必要。从创新音乐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五点建议和认识。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思考
音乐作为素质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获得广大家长和教师的青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笔者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更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新时期音乐教学的方法,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心理享受。
一、让学生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
学生只有理解音乐课堂的教学目的,感受到音乐课堂所传递的魅力。用积极的心态和学习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才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意愿,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之中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鼓励学生对音乐发表意见,讲自己身边学习音乐的事故,让每一位学生在音乐之中都能找到闪光点。要鼓励他们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理解,使他们学习音乐但不局限于思维的束缚,学习技巧但不局限于音乐的技法,能够在音乐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用音乐提升意志品格,领略音乐作品的情感世界,在创新之中提升情感、丰富知识、活跃思维。
二、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语言,是作者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音乐家的情感在其中,这种情感体现在音乐的歌词、旋律、节奏等,刻印了作品创作的时代特色。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音乐歌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经历等等,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的创作环境,把握音乐的感知力和感染力,诠释音乐的内在含义。要教会学生进入作品环境,读懂读透歌词中的语言,把握正确的音乐旋律,掌握音乐中独特的情感,把对歌曲的理解融入其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三、为学生创设多媒体音乐环境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时候,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把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相融合,能够创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音乐情境,使学生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充分调动,活跃教学的气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往往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有些难读的音乐符号理解比较难,机械式的记忆方式缺乏情感的沟通,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透彻,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歌曲的教唱方式,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影的环境中学习,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学唱,让生活、唱歌、情感融为一体,触碰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唱的效率。同时,小学音乐课中抽象的乐理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对音乐的概念理解不够,更深入学习音乐的节奏、高低音等更困难。多媒体能够让复杂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转化为更直观的具体事物,在学习中同步播放歌曲的节奏片段,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自然提高了。
四、为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小学生在小学校园学习阶段年龄跨度较大,教师可以选择分层次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教学,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任务。如小学阶段1-2年级属于低年龄阶段,教学应主要以感知音乐节拍为主,以知晓节奏为学习入口,把握简单快乐的音乐节奏,使内心深处与音乐旋律相融合,在简单的歌曲旋律中激发兴趣。3~4中年级阶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寻找学生喜爱的乐器,增强感知乐器的能力,在教学中把握发音、掌握旋律、吐字清晰等,在音乐实践之中提升音乐的学唱能力。另外,5~6高年级阶段教学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价值,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把握作品传递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激发学生对艺术的追求,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五、为学生布置音乐课作业
作业是巩固提高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小学音乐课作为基础课程,也应为学生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课后练习,课前主动查阅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课堂的作业形式并不固定,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安排布置,如果是音乐欣赏课,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查阅作者的生平简历以及音乐背景有关的文化知识。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学习和欣赏音乐作品。例如,在课堂上学过歌曲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在家人面前演出,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激发。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应突出学生享受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学懂音乐的发声技巧,让全班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通过音乐激发情感,形成健康的性格,为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佳.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戏剧之家,2015,(11):204
音乐教学论文6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多么富有哲理性的广告语啊!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昵?自从20xx年《音乐课程标准》颁布近十年以来,全国各地的音乐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新的教学思想、理念、手段、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正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扑面而来。广大的音乐教师跃跃欲试,正在大显身手。然而,在实施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也出现了追求新鲜的花样、追求新颖的形式的现象。岂不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从客观上讲,“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没有最好的音乐课,只有更好的音乐课。据此,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未必追求一节课的完美,也未必能够追求到一堂完美的音乐课。
一堂音乐课,倘若能够在人们眼前一亮,使人久久不能释怀,往往不是教学内容的新颖,也不是教学过程设计的灵活。主要还在于一堂音乐课中有那么~两个精彩之处,也就是有那么一两个特点、亮点或闪光点。其特点是教师的教学充满着个性,给人新颖鲜活的感觉;亮点则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策划,生动活泼、灵活多样;闪光点源于学生的随机生成,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所以,有特点,擦亮点,捕捉闪光点,应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能够上好一堂音乐课的根本所在,也是提高每个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策略。其实,“完美”又何尝不是这一点一滴的“特点、亮点、闪光点”的积累昵?那么,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今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调动激情,张扬个性,构筑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来,及时地捕捉课堂上的闪光点,以获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啻为我们所最追求的最具实效的课堂教学手段。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特级教师于漪形容道:“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定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演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浔阳江头的“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用意乃“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给人一个亮丽的展示,以致产生“主人忘归客不发’艺效果,好的教学导语设计同样能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在我省淮北市吴思源老师的俄是少年阿凡提》一课中,课堂教学是这样开始的:
师:大家看,这是我自己制作的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玩具。(吹一声)知道这叫什么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我给它起个名字叫“魔笛”,首先,它能够模仿我们班某个同学的名字呢。请问你叫什么?
生:我叫杨金磊。(师模吹)师:它不但能模仿你的名字,还能讲故事昵,你信不信?
(师模吹)课堂上,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过程,无疑激起了学生对“魔笛”的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对神奇的“魔笛’有着强烈渴望的审美情趣之中,使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有了一个特殊的期待。
二、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琨相磋切。任何一堂音乐课的教学毫无疑问离不开音乐作品,新编音乐教材从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精选出一批经典作品,每一个作品中都有其精彩独到之处。音乐教师要下大功夫去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趣点”,努力做到要用“心”去感悟作品。记得北京八中的李存老师曾经说过,在进行每一首歌曲的教学之前,他都要去亲自演唱至少50遍以上,才能进入课堂,可见对教材的吃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做到“抽弦度曲”,方能实现‘新声发”。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堂课,印象颇深:一位河南省的女教师在外地教授五年级教材中的河南民歌《编花篮》,河南民歌对于外省的小朋友是陌生的。这位教师凭着她对家乡民歌的热爱和了解,给《编花篮》一歌进行了“深挖”、“深悟”,将歌曲的开头两小节的前倚音的两处“编”的唱法与河南方言“编”的说法进行了对比,并辅之以形象的手势,歌曲教学做到了惟妙惟肖,又将歌曲结尾处的甩腔与河南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结尾的甩腔比对,形象地突出了河南省的地方特色,也彰显了该教师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功夫之深。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既然能被选入教材,都有其精彩的一面,也有适合学生的一面,这就要看我们是不是做到“深挖细究”。钻研教材,说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上面这堂课对教材的钻研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课前预设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规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情境等组成的动态系统,它始终处于一种流变状态。学生作为一个个充满着鲜活灵性的生命体,必然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课堂生成便不可避免地呈现于课堂之中,正如教育家叶澜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课堂生成,审时度势地抓住课堂中的闪光点,使其成为有利的教学资源,通过重组、整合,发挥其有效作用。要有“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的勇气和胆识。
比如:我在进行管弦乐《红旗颂》的'欣赏教学时,那饱含激情的旋律充分激起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最后,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感想体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对《红旗颂》的感受说出来。一位小组代表朗诵道:“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蓝天白云是她美丽的衣裳。我们为它感到骄傲自豪,她是我们心中的希望,是我们的理想,她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上。这不正是一首好的词作吗?我立刻将主旋律谱和这首词板书在了黑板上,并郑重其事地标注了“八(1)班同学作词、吕其明作曲”的字样,学生唱着自己的作品,个个无不兴高采烈。正‘有心插花花不发,无心栽柳柳成荫。”课堂教学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四、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音乐教师倘若有自己的一手“独门绝技”,则一定会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仰慕及兴趣,有时还能产生对音乐的终生热爱,音乐教师也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因此,教师要苦练基本功,使自己的演奏、演唱水平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让学生们为之项礼膜拜。使其滋生“日夕望君抱琴至”的愿望。
例如:在全国第五届音乐教学比赛中,天津的一位教师以娴熟的小提琴演奏征服了每一位评委,获得了小学组的最高分;同样,另一位教师的一段热情奔放的踢踏舞博得了阵阵掌声:再比如一位教师在进行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欣赏教学时,为了配合学生的表演,亲自怀抱琵琶,亲手执琴,学生们除了从中对于乐曲的感悟有了深刻的体验外,无不对教师的演奏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课堂教学自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音乐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好感,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我们永远都在力求完美,而教学又永远不可能完美。”
一堂“更好”的音乐课并非高不可攀,用个性,创造特点;用智慧,打造亮点;用灵气,捕捉闪光点;用特点、亮点、闪光点,烘托精彩,一堂“更好”的音乐课,足矣?
音乐教学论文7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职高学生非常喜欢音乐,也渴望接受音乐教育,但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对音乐艺术的认识还显得幼稚、盲目,对高雅的艺术作品了解得也比较少,或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如何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状况,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作了一些探讨。
一、夯实基础,提高技能
职高生来自不同的中学,有些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开设音乐课,有些中学即使开设音乐课,也常被语、数、外等学科占用,有些中学把音乐课上成了单一的唱歌课,因此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系统性和延续性。在基本乐理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乐理知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越高,对音乐的感受就越充分,也有助于他们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反之,学生掌握的基本乐理知识越全面、越牢固,就越有助于他们在音乐实践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基本乐理的教学内容,边让学生感受音乐,边讲解有关知识,以此加深学生的初步认知和理解。以“速度及其音乐表现特点”一课为例,可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复习其他曾听过的速度变化较明显的歌曲,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音乐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并由浅入深地讲解速度的定义、标记、用法以及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基本乐理教学不能光讲不用、学用脱节,只有随学随用、学用结合才能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随着学生运用基本乐理知识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对基本乐理知识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深入,运用起来就会更加准确。
二、聆听音乐,强化欣赏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职高的音乐欣赏课上,总有一些学生不认真聆听音乐,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更有甚者偷偷地用耳机听流行歌曲。学生喜欢音乐,却不愿意上音乐欣赏课,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欣赏课在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上缺乏新意。对于很多经典作品,学生不能直接参与演唱或演奏,不能有直接的感官体验。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听经典的民族音乐,多听高水准的世界名曲,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解析,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单纯的鉴赏覆盖还不够全面,教育内容应该是艺术实践、知识、技能三者并重的,要使三者有机结合,达到互相渗透的效果。可以利用学校广播多播放经典民族音乐和世界名曲,也可以举办一些高雅的艺术活动,如音乐会、电影欣赏等,在耳濡目染中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调整内容,激发兴趣
而今,流行音乐盛行,它已成为职高校园的一道另类的风景线,深深触动着学生年轻的心,一些流行音乐的歌手也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偶像。流行音乐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贴近生活,张扬个人的感受,因此深得青少年的喜爱,但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交响乐、合唱曲目、西洋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歌剧音乐等,都是比较经典和严肃的音乐,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几乎是空白。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增添一些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可以先深入到学生的`中间,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在学生喜欢的流行乐曲中选择一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素材,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如有很多学生比较喜欢周杰伦,教师可以选择周杰伦演唱的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与学生一起欣赏、探讨和演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良师益友,育人育心
职高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自身形象和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因此,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于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尤其是教师的师爱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所以,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平时要多关心学生,与学生真诚沟通,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信念。总之,职高音乐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教学论文8
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
(一)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我国的古筝弹奏技法虽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但传统弹奏技法依然居于重要地位。在古筝演奏中,运用较多的仍然是点、揉、吟、颤等传统的演奏技巧,这些传统技巧凝聚了古筝弹奏技巧的精髓,在古筝弹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传统技法又具有较大的地域性特征,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多元化音乐艺术需求。因此,古筝演奏技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改革创新,当前古筝演奏在规范基本演奏手型和姿势的'基础上,又着重发展了左手演奏技法,使得古筝弹奏更加灵活多变。
(二)借鉴吸收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
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乐器自身特点和音乐发展规律的,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元素加以融合,促使古筝演奏更有包容性和丰富性。古筝演奏对其他乐器的吸收一方面表现在对民族乐器技巧的借鉴上。例如吸收利用琵琶的扫弦法以及木鱼的敲击技巧等。另一方面是融合运用西方乐器演奏技巧,例如利用除了中指、食指和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参与演奏,同时,充分发挥左手在演奏中的功用。
(三)演奏技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的古筝弹奏技法除了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演奏技巧,还吸收融入其他乐器演奏技巧,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点、揉、颤、吟等技巧的基础上,还形成了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使古筝演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古筝演奏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特征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前音乐艺术国际化的时代特点。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古筝教育作为古筝艺术的基础与动力,既为古筝演奏提供动力源泉,又跟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必将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和体现,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古筝弹奏技法的创新要求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古筝的乐器特征和发展概况。掌握定弦、左右手手势、音位、基本手指指法等基础理论和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在训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弹奏时左右手指法的姿势和步骤是否正确。并且事先为学生讲解各指法较常见的弹奏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改正措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指法和手势,从而确保弹奏的音色和速度效果。其次,在古筝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不断训练和调整,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让学生通过对音节快慢、强弱、粗细的把握,充分展现不同曲调的情感和意境。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筝训练时,应当针对“复习曲目”和“新学曲目”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训练计划。针对“新学曲目”要引导学生放慢速度,即便是节奏较快的曲目,也要从慢练开始。此外,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技巧手法比较复杂的曲目或片段,要分章节、分阶段逐层练习,在各章节熟练之后再融合练习,逐个击破训练的重难点。在学习新曲目的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安排学生有计划的复习已学过的曲目,做到温故知新。并且指引学生根据已熟悉的曲目总结弹奏技巧和规律,并根据新曲目类型加以实践检验。此外,古筝教学与其他音乐教学一样,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古筝教学中,除了要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要求学生加强弹奏训练,通过举办各种晚会、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通过演奏实践,不断总结和思考,形成听觉与感觉的沟通交流,逐渐完善自己的音乐认知标准。
音乐教学论文9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大中小学把舞蹈课列在教学科目中,我国一些新建本科音乐专业也开设了舞蹈必修课和选修课,成为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开设舞蹈课时间不长,对教材的使用正处在试用阶段,如何进一步搞好教学,舞蹈教学如何以人为本,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接轨,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适应基础教育,具有高素质综合艺术修养的创造型人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在舞蹈教育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舞蹈教学中的广泛性
在新建本科舞蹈教育中,要做到广泛性,这是培养人才的需要,音乐本科舞蹈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神圣使命是以人为本,与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接轨,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适应基础教育,具有髙素质综合艺术修养的创造性人才。未来教师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者。这要求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做到教学的广泛性和全面性。
舞蹈教育的广泛性也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以往的音乐舞蹈教学中,舞蹈在教学中往往不被重视,只是简单的形体课和教授几种民族舞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课时又少,学生学不到足够的知识来从事舞蹈教学工作,因此不能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如何做到舞蹈教学的广泛性呢?
(一)要突出对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我国民族舞蹈有几百种,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的舞蹈上打下了深深的风格印记。民族舞有余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民族色彩。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把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和本地区的民间舞做为教学的重点进行教学。
(二)把外国民间舞蹈文化、现代舞纳入教学内容。当今外国一些民间舞蹈、现代舞越来越被人们喜爱和接受。它们风格独特、特点突出,既包含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有时代特色,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在教学中以高校本科音乐专业舞蹈教材、教程、教法为模本,又博采众长,独立创新。形成中外舞蹈双轨运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热爱舞蹈的积极性。
(三)加强必修课、开设选修课。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指:舞蹈基本功训练课、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选修课主要有:外国代表性舞蹈、现代舞、舞蹈编导、舞蹈作品赏析等。
总之,要求教学内容全面,课程设置合理,使学生通过对多种舞蹈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舞蹈表现能力,丰富舞蹈语汇,广泛积累素材,熟悉各类舞蹈的风格特点,掌握广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舞蹈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
在本科音乐专业舞蹈教学中,进行舞蹈教学目的,是知识性教育、素质性教育,是提高审美力、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增加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舞蹈是形体的艺术,它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其基本要素是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塑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可见,音乐和舞蹈共同担负着塑造形象的任务。通过音乐情感表达来补充渲染和深化舞蹈表演所要表达的内容。帮助舞蹈组织协调动作,安排场面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与音乐完全协调一致,融为一体,极大地增强了舞蹈语言的表现力,舞蹈好似变为能说话的舞蹈了。
我认为要使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在教学中应选配适当音乐,使之完美结合,浑然一体,具有感情色彩,从而调动和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选用富有变化的伴奏,音乐取代基础课的口令教学,使得枯燥的基础课变得生动活泼。要使学生学会听音乐,有了节奏、乐句、呼吸等音乐审美的反射,继而对音乐表现、美感体验、艺术想象等,转为深刻的音乐内涵也有所追求。使学生从感情理解,逐渐地进入到更为深刻的理性想象与表演创作中。
音乐能够陶冶学生性情,提高艺术鉴赏力,培养审美情趣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用优美的音乐来调动学生舞蹈肢体语言的情感表达,使音乐赋予他们创作的灵感,最终学会以舞蹈语言来揭示音乐作品内涵的美,将舞蹈表演达到音乐、舞蹈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
(二)了解舞蹈艺术的综合美
舞蹈,是追求诗、舞、乐、画的完美融合。作为艺术的一种,孕育了丰富的内涵:有人体动作的美、有队形的构图美、有服装的美、有音乐的美、有歌词的美,可以说,舞蹈美包括了音乐美、美术美、文学美。因此,引导学生采用多通道感知的方法,多方位地欣赏舞蹈中的美。
我认为在教学中,一是应该加强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对文学的审美和判断能力是人才走向舞蹈创作的必要条件。深厚的文学功底是音乐舞蹈人才创作的必要条件,也是舞蹈人才进行再学习、再提高的基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心智成长的良好环境,应强调、加重写作课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增设一门文学经典作品或优秀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教师对名著的剖析、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认识生活和感知不同的生活形式,并促进学生在吸取文学精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艺术品味的提高,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舞蹈是人体情感形式的艺术、感受舞蹈抒情、展现舞蹈之美及其情感形式,享受其中美感韵味的意义。
要使学生了解舞蹈中的美术美。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造型手段的运用与舞蹈主体的创造,相互展现,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要使学生领略到服装美。服装同其它舞台美术手段一样,要为加强舞蹈者的表现力服务,服装应能表明人物的身份、性格、突出人体的线条与造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适当地安排绘画课内容,这对提髙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组织学生观摩舞蹈作品录像带,欣赏著名舞蹈家表演艺术,分析优秀节目的艺术特点,让学生学习自己认为美的动作,评一评舞蹈中的服装、道具美在哪里。
总之,科学的进行综合艺术素质教育,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每个教育者作为有心人,可以从任何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出发,寻找提高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三、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从中小学反馈的信息表明,舞蹈教育虽然没被纳入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但对于开展第二课堂,训练校内舞蹈队伍,丰富活跃学生的文娱活动,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演出及舞蹈比赛,很需要具有音乐知识,同时又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编舞能力的人才。
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承担起培养从事大中小学舞蹈师资的责任,它要求舞蹈师资具备表、导、教综合能力,这样的音乐本科舞蹈教学不能仅是单纯的传授技能,更要注意学生编舞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既懂专业理论,又更具实践能力的普及型实用人才,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动作要领上,引导学生认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加强舞蹈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舞蹈理论的学习,宏观地把握较为全面的舞蹈知识,把实践与理论有利地结合起来,加强对舞蹈表演教学和创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艺术实践课。提高学生教学、创编能力,可通过艺术实践课,使学生参与舞蹈的编排,使学生在暂短的时间内,初步掌握编舞创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舞蹈创作意识,丰富教学内容。
因此,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经常举办不N形式的舞蹈比赛或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作、表演才能的机会和舞台,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和飞速进步的契机。
总之,新建本科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教育研究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教育不等于教学,但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新建本科音乐专业中正确处理好舞蹈教学与教育二者的关系将会对新建本科音乐专业舞蹈教肓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音乐教学论文10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的发展,教育部门的改革也在不断落实。人们越来越注重艺术类的学习,因此,学习钢琴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对钢琴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钢琴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不仅是一门专业课,还是其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
【关键字】音乐教育;钢琴专业;教学实践探究
一、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钢琴教学地位越来越突出,钢琴学习对大学生有多方面的帮助。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第二,在钢琴教学中,大学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钢琴的意识。通过钢琴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钢琴专业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期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第三,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想要学好钢琴,首先要有良好的基本功。需要学生慢慢的积累经验,慢慢的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步提升学生的潜力。第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节奏在音乐表现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传统教学中老师会把节奏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钢琴弹奏,学生会加深对节奏的认识和理解。第五,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现在国家对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所以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着很好的就业机会,但是需要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技能。钢琴演奏技能就是学生毕业可以选择的一个重要出路,在当前就业紧张的环境下,这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二、现阶段钢琴教学的基本情况分析
1.大学生的钢琴基础欠缺
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才开始接触钢琴,由于高中的钢琴教师专业素养比较缺乏,学生的钢琴基础没有打好,所以,上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对钢琴的基础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上,学生更注重的是可以弹奏高难度的曲子,或者是钢琴级别的考试。因此,学生还是没有解决钢琴基础薄弱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学生以后不能很好地胜任一些钢琴教学工作。
2.钢琴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我国现阶段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一,音乐老师在教学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长期在被动的钢琴教学模式中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第二,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钢琴教学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在课程安排上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需要逐渐的完善。首先钢琴课程的设置联系不密切,层次分工不明确,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容易混乱,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其次就是课程的安排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钢琴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较难的课程学生接受不了,慢慢学生就会受到打击,从而失去学习钢琴的兴趣。第三,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能充分的展现钢琴教学的目的。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钢琴技巧教学,忽略了学生的音乐情操和音乐审美的培养,有的钢琴教学方法很难提升教学效果。第四,高校的钢琴教学评价系统设置不完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一般都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忽略了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所以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三、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应用
1.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可以针对钢琴老师展开培训,全面提升钢琴老师的教学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积极的引导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合理的钢琴教学目标,实现人才素养和钢琴教学的统一。老师在设置钢琴课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钢琴弹奏技巧的训练,还要注重钢琴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学生全面音乐素养的培养。所以在钢琴课程设计时要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要做到两者兼得。例如:在《公园里划船》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练习双音和三个音的连奏配合,三个音的的弹奏要在放松的'状态下转移,音色要干净,要能准确的读谱和找准键。所以想要演奏好这首曲目,不仅要有熟练的弹奏技巧,还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才能完美的演奏这首曲目。
2.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全面提升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高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的范围。学习艺术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不断的增长。随着艺术类学生的不断增长,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水平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学生从高中才开始学习钢琴,所以大部分学生的钢琴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拜厄钢琴基础教程》教学中,在学习三手连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和老师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比如变奏曲弹奏的时候,学生负责右手弹奏主旋律,老师负责弹奏这些旋律的伴奏部分。在弹奏的时候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识谱弹奏能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弹奏起来就会比较吃力,因此,老师应该选择一些简单的曲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再例如:在学习跳奏练习的时候,首先学生要掌握跳奏的动作,要养成读音型的读谱习惯。跳奏教学的难点就是掌握跳奏时的动作和按键的声音。面对一些钢琴基础知识不好的学生,先讲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跳奏的基本动作,注意跳奏的主要特点就是抬手时弹音,这样才能弹出标准的跳音。对于一些钢琴基础较好的学生,主要给他们讲一下跳音和顿音的区别,两者虽然弹法相同,但是表现的内容不同。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高校钢琴教学取得良好的成绩。
3.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落实,要求高校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曲目弹奏,还要教给学生如何使用钢琴弹奏一些合唱或者伴奏,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音乐学科教育中,有很多知识都是和钢琴有关联的,所以钢琴老师应该把和钢琴有关联的知识结合到一起,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声乐学习中,一首完整的曲目涉及到很多音乐知识,声乐在音乐教育中也是重要的一个科目,这门课程需要钢琴的配合来完成。在演唱中音乐需要钢琴伴奏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表现学生的声乐基础,还能在钢琴的伴奏中增加实际的演奏经验,锻炼学生的伴奏能力。钢琴的伴奏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歌曲,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所以,钢琴对这门课程的开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需要在创作完作品之后,演奏自己的作品,这个过程别的乐器是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只有钢琴可以完美的进行配合,所以钢琴弹奏有很好的辅助效果。
4.将多媒体技术融入钢琴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想要提升多媒体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需要,才能正确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钢琴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老师会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想要培养学生的钢琴综合素养,就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展现出丰富的文字、图片等,从而实现钢琴教学高效课堂。例如:多媒体教学中有音像合一、图文并茂的教学特点,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在音乐教学中,音乐作品赏析,是学生深入作品、了解作品、展现作品的重要途径。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钢琴的基础课件,分享到一个共享的网盘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并且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钢琴作品,让枯燥的钢琴学习变的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想要提升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第一,要创新钢琴教学的方法,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第二,老师要仔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第三,要善于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第四,把信息技术有效的和钢琴教学相结合,提升钢琴课堂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李方远.构建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课的设想——乌克兰钢琴教学实践课之借鉴[J].艺术科技,20xx
[2]罗佳.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J].艺术评鉴,20xx
[3]张俊萍,吴 喜.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探微—以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xx
[4]李黎.浅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实践[J].网络财富,20xx
[5]孙昊.从教学实践中探求钢琴教学理论的新发展——评《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xx
音乐教学论文11
【摘 要】音乐教育中,舞蹈必不可少。舞蹈走进音乐课堂,有助于最大化点燃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实效。本文立足学生发展,以舞蹈与音乐相融合为分析重点,结合小学音乐教材实例进行论述,探索出舞蹈辅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提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音乐;舞蹈进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丰富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要求教师将音乐与舞蹈有机融合起来。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舞蹈在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因而教学实效不高。为此,教师必须将舞蹈引进音乐课堂,给予学生视觉的听觉的双重体验,优化学习方式,刺激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将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融合起来?如何才能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一、创设舞蹈情境,诱发体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会自发产生跳舞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找到舞蹈兴趣带动点,顺势刺激学生,诱发学生舞蹈体验兴趣,从而增强课堂参与的欲望。其中,以律动形式创设舞蹈情境便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四年级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课时,教师创设舞蹈情境,成功带动学生舞蹈学习兴趣。《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傣族风格的音乐,课堂铃响后,教师播放音乐,开始律动起来,跳着傣族舞蹈走进课堂。瞬时间,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的傣族舞蹈所吸引,眼神里透露出学习的欲望。随着音乐播放到高潮,教师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傣族舞蹈风格,最大化诱发学生的亲自体验兴趣。有些平常爱跳舞的学生不自觉走到位置边,跟着音乐扭动着身姿,跳起舞来。舞蹈展现结束后,教师随即与学生展开互动。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刚跳的是哪一个民族的舞蹈吗?很多学生大声地回答着:“傣族舞蹈”。师继续:大家想不想一起学习傣族舞蹈呢?老师也想欣赏你们的舞姿。随着一声“想”字,教师切入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学习,从介绍傣族舞蹈特点,再到葫芦丝的介绍,再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旋律,跳起傣族舞蹈,衬托歌曲,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舞蹈视频,提升欣赏水平
可塑性强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对于一些音乐欣赏作品,学生往往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些甚至还把欣赏音乐当成“催眠曲”。利用“听”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换种思路,利用视觉艺术刺激学生眼球,从而激发起学生听赏的兴趣。其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歌曲的舞蹈视频,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六年级音乐《天鹅湖组曲》这一课时,教师以高雅的芭蕾舞视频,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艺术带给人的震撼力需要用心体会。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一些高雅艺术往往体会不深,为此,教师便要以令人震撼、动容的舞蹈视频,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全新体验,再带动学生听赏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教师播放《天鹅湖组曲》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一只孤寂、高雅的天鹅,与天真活泼的四只小天鹅的不同音乐形象。看着视频中出色的芭蕾舞表演,将天鹅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为之动容,从而纷纷表示愿意投入音乐课堂,从深层次学习《天鹅湖组曲》,如情绪、旋律、主题、速度等等。由此可见,将舞蹈视频引进音乐课堂,也能够促进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
三、创编舞蹈动作,提高教学实效
“舞蹈进课堂”,学生只纯粹的观看,不亲自体验,也会使学生的音乐课堂兴趣降低。为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机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施展舞蹈潜能和天分,跟着音乐,创编舞蹈动作,以全面提高教学实效。在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时,教师不宜提出过多的要求,也无需过于追求舞蹈动作的统一性与和谐性,但可以要求突出音乐主题,与音乐情绪相符合。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五年级音乐《脚铃舞曲》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制作脚铃,并且创编舞蹈动作,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创编活动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一组为舞蹈组,一组为打击乐组,一组为脚铃组,三大小组互相配合。在练习时,打击乐组利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衬托歌曲;脚铃组则利用自己制作的脚铃发出声响;舞蹈组则根据音乐情绪、风格,扭动身姿,创编舞蹈动作,突出音乐形象,展现出孟加拉国的舞蹈风采。在第一遍练习结束后,小组互换角色(保证体验三种不同的角色,增强音乐教学效果)。这样的音乐活动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的音乐学习形式,体验到多姿多彩的音乐课堂活动,因而学生学习的兴致明显比以前增强,音乐课堂教学实效也随着提高。
四、丰富舞蹈活动,享受视觉盛宴
“舞蹈进课堂”,形式丰富,但教师同时也需要丰富音乐舞蹈活动,让学生享受视觉盛宴,也亲自体会舞蹈的乐趣。只有设计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学生才能得到满足,也才能获得发展。例如: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模仿电视节目,设计“舞蹈PK大赛”。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队伍,分别代笔两个舞蹈阵容,每一对自主给队伍取上个性名字,模仿电视节目,参加舞蹈PK大赛。在这类大赛中,学生需要创编不同的舞蹈动作,应付对方的舞蹈“挑衅”,以在舞蹈PK大赛中胜出。这样的舞蹈活动非常灵活,形式跟得上时下潮流,因而广受学生欢迎。除了这类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组建小组,自主选取音乐,创编舞蹈,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舞蹈最具创意和个性。而教师既是舞蹈欣赏者,也是舞蹈评分者,评出最佳舞蹈作品,最大化满足学生的认可心理,以激励学生不断参与舞蹈比赛。
总之,舞蹈走进小学音乐课堂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教师要不断探索舞蹈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以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实效。
音乐教学论文12
论文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意识 音乐理论课程
论文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与此类似,乐理、视唱练耳、歌曲创作、曲式音乐史、音乐欣赏等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基础教育能力,能够更充分地完成音乐美育的工作,因此,都需要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出音乐的艺术性本质,重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比如,乐理课的教学改革,应当像和声课一样,把书本上的谱例转变成实际音响,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各种常用符号和术语的音乐效果。此外,还可以选用学生熟悉的音乐名作片段作为辅助例证,使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深人理解作品中的音乐符号、表情术语、记谱法知识等内容的音乐表现意义,从而更准确、更牢固地掌握乐理知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需要在训练听音、视唱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对待视唱和练耳的曲目,包括用具有美感的声音演唱和以审美的态度聆听各种曲调。为此,教师应积极选用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文献片段作为教学内容,力求以音乐本身的美感魅力感染学生,使其在深切感受到音乐魅力的基础上主动地追求和记忆音乐,改变以往那种被动地以应试的态度去训练视谱和听辨音能力的学习状况;而对于审美意义更为突出的音乐欣赏与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把审美感知还原到它本该置于的重要地位,使多年沿袭的知识灌输型、资料堆砌型教学模式,转变为在音乐审美意识的统领下,围绕着音响美感而引发、延伸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方式。这样,通过把广泛的音乐文化知识和音响的感染力紧密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爱乐之心,调动他们参与对音乐艺术、音乐历史进行讨论、分析的积极性,从而,在充分的音乐熏陶中,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艺术理解和良好的艺术素质。
音乐的艺术内涵体现在对音乐美的创造、表现以及相应的感知、认识之上,音乐教育因此也就成为必须贯穿着审美意识的艺术教育形式。高师音乐教育院系的音乐理论课,属于音乐艺术类课程的重要一环。无疑,音乐审美意识也是这一类课程的核心成分,是这些音乐课程的艺术属性得以体现的基本前提。所以,在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当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避免过去那种只讲授知识性和技能性内容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突出课程本身的音乐审美本质,挖掘课程中的审美因素,把理论课程置于音乐性感知和艺术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音乐自身的美感魅力去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建立充分的音乐审美意识并获得较高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不但可以使其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而且也为其一生热爱音乐、执着地追求音乐的艺术魅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学论文13
摘要: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提升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音乐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结合对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探讨, 最后具体从营造互动教学氛围、丰富师生互动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师生互动; 方法;
课堂师生互动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当前的初中音乐课堂实践中, 师生互动的应用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 探究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音乐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许多学生音乐课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 音乐兴趣不足。而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利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师生的良好互动也可提升学生课堂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其次, 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学生为本, 音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可实现教师由课堂主导向引导的转变, 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展现, 利用互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等都能够有更明确的掌握, 从而能够走入学生内心, 实现师生的心理互动, 引导学生提升音乐认知, 强化音乐与德育效果。学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发表意见与看法, 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 从而能够在轻自由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基础知识, 陶冶情操, 逐步产生对音乐的热爱。此外, 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 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与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
二、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分析
首先, 从互动认知上来看, 音乐课程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开小差等情况大有存在, 因此教学实践中课堂的气氛与积极性也难以有效调动, 并且由于认识不足, 一些教师对音乐课程的设计也缺乏独特性与新颖性, 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更为敷衍, 音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然处在非常低效的状态。其次, 从互动内容上来看, 音乐课堂互动中受到教材的约束较大, 通常结合音乐教材设计互动内容形式, 局限于课本教材, 难以设计出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互动内容。此外, 就互动模式来看,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目前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较为单一, 大多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例如“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怎么样?”“想不想再听一次”等类似的提问互动模式, 单一的互动模式不仅无法引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更难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2]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多由教师进行安排,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音乐教学内容与形式, 并且师生互动缺乏明确目标,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并未充分考虑音乐教学实际需求。
三、加强初中音乐教学师生互动的对策
(一) 营造互动教学氛围
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与交流, 需要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教师需积极营造起互动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作为教师, 需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 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积极作用, 树立新型教学观念,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念, 引导学生形成善于表达、耐心倾听的行为。同时, 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中向学生构建起开放型学习环境, 向学生搭建能够自我展示的平台, 营造起自由、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
(二) 选取正确互动内容
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在课堂结尾阶段向学生播放时下流行音乐;在课堂中选取学生较为喜爱的歌曲进行舞蹈编排, 组织简单的即兴表演互动, 并对学生的创编、表演等节目进行评价与总结, 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同时, 教师需真实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鼓励学生体验音乐情感, 引导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 深入理解音乐思想。例如在学习《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等祖国情单元的歌曲时, 教师可向学生讲解新中国从成立发展到如今的艰苦卓绝之路, 让学生受到启发, 能够以积极、澎湃地情绪去欣赏与演绎歌曲。
(三) 丰富师生互动手段
音乐教学实践中, 教师也需充分利用各类师生互动手段, 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充分利用初中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创设竞赛型互动模式,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日记本、笔等作为奖励品,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音乐比赛当中, 鼓励学生大胆登上课堂舞台, 向同学展示自身的音乐才能。再如乐理知识教学, 传统乐理讲授方式枯燥乏味, 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 采用互动抢答的竞争活动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乐理课堂教学氛围, 也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乐理知识。[3]此外也可促进音乐实践活动的师生互动, 例如和学生一起合奏、合唱等,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情境中快乐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初中音乐教学中, 师生互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音乐教师, 应深入认识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 选取适当的互动内容, 采用丰富的互动方法,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 进一步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焦志华。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艺术分析[J]。北方音乐, 20xx, 09:153。
[2]刘晖。加强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 20xx, 06:75。
[3]高慧琴。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 20xx, 10:45。
音乐教学论文14
[摘要]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提升初中学生审美观念的重要一课。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对于人文教育、美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初中教育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才的启蒙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审美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中学音乐教学必须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进行合理的渗透,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大纲》也对此做出明确指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不同的音乐体验,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平衡综合的逻辑思维,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提出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策略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当下中学音乐教育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初中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正确审美
音乐美是一种声音艺术美,它是依靠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变化和对比相合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依靠人们的听觉来感受的一种艺术,它不仅有利于保护学生和嗓音,还能转换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中心,更好地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正确地审美还可以陶冶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更好地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总之,借助于音乐的娱乐性能、教育性能和审美性能,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得到发展,更客观地去认识世界,使他们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和心灵美,从而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净化,更进一步鼓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为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奠定基础。笔者在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深感:在音乐教学中只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音乐,学会欣赏音乐带给人的无形之美,就能够宏观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角度,对审美认知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助推作用。音乐通过营造氛围,能够对人产生心灵的净化作用,通过正确引导,能够对人的审美能力进行深入挖掘,提升审美的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在听前教师要提出启发性问题,要求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来听,欣赏当中需要做必要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讲解一定要少而精,切忌烦琐,在学生欣赏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做简要的讲述,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关键。生动的语言、富有意境的图画或幻灯、录像等,都可以在生活经验和音乐间架起联想、想象的桥梁,最终达到引导学生“以听审美”的'教学目的。
2.初中的音乐教育能够立足于社会美德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大凡深有造诣的教育家都深谙此道,因为音乐作为万德胚胎的源泉,可以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格要求,这就是正所谓的:人心自有语言难通而音乐可通的领域。因此,音乐教育要帮助学生辨是非黑白,知善恶美丑,要担负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品德的重任,使学生形成鲜明的爱憎感情。众所周知,现代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对人的感官引起强烈的感染力,美好的音乐缓缓地传进学生的内心,唤起美好的感觉,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教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操是十分关键的。初中的音乐教育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立足于社会美德,引导人们的内心对美的感悟,对人才的审美认知进行优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健康的审美价值观。音乐教材中丰富的歌、多彩的曲都蕴藏着美,美善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学习的始终,音乐情感所表现的多态美使孩子情感丰富,适时诱导,适度拓展,促进学生在聆听、演唱过程中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如中国传统器乐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梅花三弄》这首古琴曲,它的主题音乐节奏平稳,曲调流畅,音调高亢。它以梅花挺拔、刚健来比喻超尘脱俗的形象,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的性格来比喻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是一首美善合一的经典古琴曲。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策略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老师已经不再是传播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取想要学习的内容。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师不再是教育的掌控者,领导者,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平等地位的首席”。音乐老师在初中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转变思维,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领导者的位置上,应该和学生平等沟通,教学相长,作为参与者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使学生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对过程中的不足及时予以提醒,让学生恰当地进行改正和完善。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同时,对初中音乐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解《友谊地久天长》时,我先是表达了一年多来与同学们共处过程中体会到的一些感动细节,以此来表达我与同学们除了师生情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永久的友谊,接着再动情示范,在教室里边走边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沉浸在我的真情表达之中,渲染良好的学习氛围。接着我引导学生一起与我合唱,通过互动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表达,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更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讲解做出了有效的铺垫作用。同时,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让初中教育在生动活泼氛围中进行成为了可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在质疑和解决质疑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不断进步。
2.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审美情境
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的途径,通过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审美情境,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审美教育的目标。情景的设置是音乐教学中情感化的基础和重要保证,通过审美规律设计音乐审美情境,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产生共鸣效应,使学生在不自觉间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在创设情景中需要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创设的情景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教《大海啊故乡》时,我先是配乐请学生朗诵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思乡诗,将学生引入到思乡的意境中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母亲、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在同学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我再适时引入《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进行示范唱,示范唱时要求学生划拍默唱;再引导学生跟琴学唱,学唱过程同样要注意力度的处理以及前后情绪的变化;之后我又解释了类似“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等歌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宽阔和多姿多彩。使学生感受到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号召同学们向往美好,热爱生活。实践证明,将音乐情景教学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连接,能够使学生更加熟悉相关的情景设置,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得学生对新事物的审美接受得更快。如果将音乐情景教学,用于教学内容中,能够极大地丰富原有的审美内容,使得审美效应更加怡人、感人、化人。因此老师在设置音乐审美情景时,要明确教学目的,将音乐审美情境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让音乐审美情景能够对审美教育起到铺垫、烘托和促进的作用。
3.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
音乐鉴赏能力是通过认知声乐和器乐作品,来提升自信自身的情感内涵,是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愉悦身心。而引导学生学会在音乐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情趣,审美能力和表现创造力。要想正确地引导学生在鉴赏当中感受美、表现美,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思维。通过联想将感性的审美思维,转变为理性的分析体验中。当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对相关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时,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感知音乐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例如在欣赏音乐《动物狂欢节》中《狮王进行曲》段时,可适时运用语言构成悬念,如乐曲中将会出现狮王威猛吼叫声,而且这种吼叫声会在音乐进行中出现若干次,悬念形成,剩下的只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结合他们从生活中得来的知识进行印证了,这正是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联想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使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的活动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情感的满足。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音乐的熏陶,并在其中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进而在生活中处处表现美。因此,在进行音乐鉴赏课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感官体验到的美的感受,变成具体的文字和图画,久而久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从而实现学生的全身心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音乐学习作为一个审美体验,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和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旭蕾.浅议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xx(32):104—105.
[2]李锋.审美与鉴赏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xx(46):184.
[3]李振奇.高校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探析[J].北方音乐,20xx(03):23.
[4]徐中睿.师范音乐审美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音乐教学论文15
关键词:音乐理论 教师 教学 风格
摘要:音乐理论教师教学风格的丧失,正越来越危及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因此,音乐理论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教学风格即人、“师”与“匠”、评价习惯陈旧等方面,论证音乐理论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风格—音乐理论教学的灵魂
(一)风格即人
有教学个性的音乐理论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着自己的学养;而一位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则只能做“传声筒”。—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精神之学”,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善于思考的人。而教师只有成为思想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因此,音乐理论教师只有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才能真正胜任音乐理论教学。而没有思考精神的教师,是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风格的。
现今的音乐教学评价机制,在客观上没能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故至今还有人认为音乐理论教师不需要教学个性,也无需什么教学风格……这些,是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裘读,也是缺乏人文甚至人道精神的。音乐理论课没有特色,没有吸引学生的魅力,也就如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没有风格一样厂一一所不同的是,你可以不听、不唱、不奏他的作品,但是学生不能不在课堂接受音乐理论知识,而且学生还常常没有选择音乐理论教师的“权利”!
这些年教学、写作、演出,也看了一些音乐理论教学、教改的文章,颇有感受,虽然思虑不周,然而还是想一吐为快。问题是:音乐理论教师要不要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不是都按照“套路”来教学?音乐理论教学法难道可以一成不变?21世纪的高等音乐院校理论教学,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然而,对待音乐理论教师本身,却似乎很少有人重视这一问题。
回忆曾经听过的一些大师课,杨儒怀、杨立青、何训田、王安国……他们无论讲解的内容、作品有无异同,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让人大开眼界:有的连讲半天,气如雄辩,唾沫横飞:有的长于旁征博引,连说带划,一个术语可以说出好几种语言;有的扶琴吟唱,余音绕梁,大有三日不绝之势;也有的讲得进入了境界,念念有词,信马由疆,旁若无人……
这些课,精彩之极!但如果按照现今某些音乐院校(系)的评课标准,这些大师们的课大多都只能算“差课”,或是只能得“C”甚至“D”等。一晃多年过去了,当年大师们上课的风采依然清晰地保存在脑海中,可从来没有觉得谁的课讲得不好。相反,正是那些风格迥异的课,才让自己懂得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吸取丰富的知识(不仅仅是本专业知识),懂得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懂得一位学习者要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自己在后来的音乐理论教学中,也逐渐明白:一位见识了不同教学风格的学生,可能更善于学习。
音乐理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一如作曲、演唱、演奏,或质朴无华,或清丽温婉,或机敏厚重……总能让听者有个印象。音乐理论教师应当有建立自己教学风格的追求,否则学生在未来的年代中很有可能是一个平庸的人。的确,对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教育界己经形成共识。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近年来比较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自立意识,可是作为音乐理论教师自身,有没有自我的自信与自立意识呢?有没有建立自己教学风格的强烈愿望呢?……
多年来,某些音乐理论教师屈从于世俗的评价,忧谗畏讥,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教学上也搞“无一句无来处”,言必称宗师权威,自己在学生面前都站不直,又怎么去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发展个性呢?
(二)“师”与“匠”
音乐理论教师在从教一段时期后,应当从教学个性的角度将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一下。这样的总结,能够感知教师自己的实际位置,从而启迪自己的教学向更高层次迈进。众所周知,“师”与“匠”是不属于同一层面的,“匠”的技巧再高,难有创见;而“师”,则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善于创造。所谓技巧,卑之无甚高论,得之于教训,积累为经验;但是,“思想”则能使一位教师站立起来!对号入座,本不过“时而师时而匠”而已。但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追求。那些不想成为“师”的“匠’”,最后可能连“好匠夕,也成不了。
近年参加音乐理论学术交流,喜欢观察一些青年音乐理论教师的教学风格。有些教师上课,自有一种控制全局的威势,简直像“布道”一样,从精神上对课堂进行控制。当然,这种控制,多数时候是不自觉、无意识的。课后,学生往往会说,“不知不觉就跟着老师转了”、“完全被老师吸引住了……”—这是好事,但也有值得商榷的:这不还是传统的“我讲你听”教学模式吗?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互动,体现在哪里去了呢?然而,谁也不能也不该否认,在某些时候,课堂也需要一些这样的“教学魅力’,。而有些教师喜欢从容、潇洒地上课,不一定在乎“可圈可点”,课堂上随意地说点什么,就像和学生拉家常一样,学生会觉得:这是我的老朋友,这是我慈祥的父执,这是我友善的邻居……这种大度的教学风格,同样能感染学生,使之如沐春风。但有教师认为,如果自己的学生能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放松地坐着,甚至稍微闭眼思考一下,效果也许会更好!当然,还有一些教师,平时话很少,上课也不多言语,但是他们的提问却常常让人意想不到。而这些问题,只有肯动脑筋的教师才有可能想得出来。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学生往往也如其教师一样,喜爱思考问题而不爱多说话……
多年的音乐理论教学,除了自己的感悟,也从别人不同的教学风格中吸收了一些对自己教学有利的东西,也常常观察、沉思,自己是否也在意学生上课专心?是否在意他们认真听课?—这话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学生听课的体验告诉自己:认真听课,其实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更何况本来就存在着“遗忘率”的问题。因此,学生如果在音乐理论课堂上能够放松,接受知识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特别是一些基础理论课,如乐理、和声、音乐史等。反之,学生听课如果过于认真,教师也会紧张的。当然,学生也不能过于沉默;如果他们缺乏对话、交流意识,对教师的教学其实也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们不可能从中得到提高。
可见,教学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有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整个音乐理论学科群的兴趣,甚至影响到教学质量。常听同行说这样的话:如果你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喜欢枯燥的音乐理论,你就是成功者……
“风格受观念的影响,风格也体现着教学的原则。只要有自由的.精神,有进取的决心,音乐理论教师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非是多难的事。但是,照本宣科绝对不是教学风格!试想:一位没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课,和破庙庸僧在谈禅,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二、风格的丧失—音乐理论教学何时不再枯燥
(一)老调子还没唱完
在当今音乐院校(系)的理论教学课堂,己经很难见到多彩的教学风格了。本科四(五)年,和声、复调、配器很有可能分别一直由某一位教师承担,学生不大可能接触到同一门课程不同风格的教师,因此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真正的评价。而且年年下来,由于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及各种赛课、评比、教学评价的束缚,或由于教师自身的惰性,教学个性一直得不到张扬。于是,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一个教师群体(系或教研室),大家逐渐越来越像一个人。并且,最终统一到某种模式—落后、僵化模式的令旗下。
但令人费解的是,众多的高等音乐院校(系)理论教师,面对不同风格的教科书、不同程度的学生,却永远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模式。不久前,听省内一位资深音乐教授的作品分析课,教授微笑着用半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给乐曲分段,分析各小节的和声、各段的曲式,不厌其详……但我对至今仍有人烙守这种旧法感到惊讶!可是,这位教授却始终很自信,学生也似乎很满足。听完这堂课,我才真正明白“规矩”与“板’,、“眼”的真正含义…… 而反观某些音乐理论教师近年教学的“与时俱进”,就是初步“学会了”使用多媒体—即使设计不出一个像样的课件,也要在投影机上映出几种不同的字体,或糊弄两三个动画,播放几首所谓的MP3.WAV.MID…只要能用上电脑,能设计出学生讨论、争辩的所谓“研究性教学”,就会赢得一片赞扬,似乎这就是好课的标准。请问:这是教学个性吗?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教学风格吗?
我们试想:以现有的科技条件,要在一堂课上耍那么点花样,或者把一首作品分析得“规规矩矩”、“头头是道”那还不容易吗?然而这种要求,毕竟还是低层次的,体现的仍然是旧思想、旧观念,所以不足为训。
而某些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多年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观念也早己被扭曲。他们“生存”多年,对所谓的“研究性教学”其实是有抵触的。某些学生的学习观念,甚至比小学生还落后。如他们习惯被“喂饭”你不端到他面前,他就不动“嘴”口君不见,北大有位博士抱怨导师一学期不给其讲课,只让其看书吗?问他:你想听课吗?答曰:我只习惯质听课,不想看书,可导师不讲,只让我问,这算什么教师?
(二)评价习惯体现出观念的陈旧
旧时的音乐理论教学,没有“评课”、“赛课”这样的事,连教师的教案也属于个人资料、隐私物品,别人是无权查看的。而今,“评课”、“赛课”不胜其烦,有的院校(系)领导还要亲自检查教师的教案、讲义。当然,有些教师也的确连教案也不会写或不肯写的。但是教学质量,已经远不如过去。这些,和教师缺乏教学个性,以及评价者的强势和陈旧的评价观念是有关的。
现今,常有一些有教学个性的音乐理论教师,被视为另类而不予包容;领导在任用教师时,也常常以“清规戒律”考查:课堂讲解是否“头头是道”?教学过程是否五脏俱全?作业批改是否“一丝不苟”?……特别表现在某些领导的评课问题上:优良中差,信口开河,听一节课就妄下定论,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真正接受知识,也不给授课教师任何申辩的机会。而其评课的依据,往往不过是领导者自己的私见、习惯与爱好,甚至印象……
听课听得认真,有自己的见解,并不人云亦云,这比盲目崇拜、跟风作乱或是见名师就骂要理智得多。有些青年教师,刚开始上课时,还有点属于自己的主张,敢在课堂上说说自己的独立见解。但三五年下来,就“老实”、“厚道”多了,这究竟是可喜的进步呢?还是教学的悲剧?不得而矢口……
如果缺乏一个宽容、理性的教学环境,自然就缺少教学风格。一些教师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教学个性,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与他们所处的宽松环境有关:同行的包容、学生的支持、行政部门的理解……使锥处囊中仍得以颖脱。因此,只要能让学生喜欢音乐理论课,能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意识,用什么方法教学,其实那是教师自己的事。一一试想,也只有营造这样的教学环境,才有可能保一方清静。
(三)没有风格就不会有地位
常常遇到一些音乐院校(系)学理论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不原意去当音乐教师,问其原因,答:音乐教师的工作,无非是弹弹琴、教教歌,几乎就是重复劳动,缺乏创造性,所起的作用基本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这个回答,一直让人不可理解、如刺硬喉,但也隐隐感到音乐院校(系)理论教学的几丝无奈,并一直以此为警惕。—试想,如果一位教师没有精神追求,即使他奉献一生、烛灭丝尽,其作用—也的确是非常有限的啊!
因此,一位优秀的音乐理论教师,应当是有高度自立意识的思想者、创新者。现在,我们还常常听到一些关于音乐理论教师地位的哀叹,叹息理论学科没有技法学科的地位高。但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不带情绪地分析形势,也不难发现,问题还在于音乐理论教师本身。首先,是思想的束缚。有不少音乐理论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总把自己当作音乐理论教学诸多环节中的一颗“螺丝钉”。而一些很勤奋的青年教师,常常热衷于参加各种比赛,热衷于评奖,对各种各样的名誉、称号过于感兴趣。而正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参与”,多多少少有些功利的成分,依附性太强,也就很难体现其独立思考的精神,也就不大可能有教学个性的健康发展,也就很难指望他能高翔、远行。其次,是缺乏学习精神。时下,某些音乐理论教师终年不读一本书,几年教下来,还是那本发黄的教科书和习题集。面对这样的教师群体,给他们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实在是有点“不识相”了。现实是残酷的,这对相当一部分教师而言,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能还是非常遥远和困难的事情……
而某些音乐理论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没有教科书甚至无法上课,视教科书为“圣经”,更谈不上什么教学风格了。曾听学生评论此君的课:“听了两年,一点印象也没有……”也就是说,这是一位没有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存在价值其实是很有限的。可见,教学风格不建立,教学个性也就不存在,同时也意味着教学生命的逐渐死亡。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普遍实施,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5-10年,音乐理论教学可能会有一些“革命性”的改革。可以这样说,一位抱残守缺、没有自己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不久的将来,会越来越没有地位和作用的。当然,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如果音乐理论教学评价的观念能尽快更新,教育行政部门能大力肯定并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必将对音乐理论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我们期待!
【音乐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音乐教学论文08-10
音乐教学论文06-12
[精华]音乐教学论文06-12
(精品)音乐教学论文06-12
中职音乐教学教育论文11-08
有关小学音乐教学论文11-04
音乐教学论文15篇11-02
音乐教学论文(15篇)11-02
音乐教学论文合集15篇11-02
(通用)音乐教学论文15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