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4 07:39:24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范例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范例15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机智,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创造。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情境;学习兴趣;自主探究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机智,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创造。

  一、利用声像信息,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由于声像信息富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它容易吸引人的注视和心向,诱发人的想象和思考。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和合理运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声像信息,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如《激情面具》一课,我采用独特的故事情节为开端,营造一个极具情意性的氛围。在课前准备中,我把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宝莲灯》中一段情节(画面中人物围绕篝火狂舞、祈祷祭祀)改编成一段flash影像情境。上课伊始,教师神秘地拉上教室窗帘,关闭灯光,播放声像,荧屏上狂热的舞蹈场面和不时出现的面具特写营造出强烈的声像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和震撼。此时,教师作故事旁白:“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重大的庆典活动中,人们会头戴造型奇特夸张的面具,用他们特有的舞蹈狂欢庆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尝试体验、探究创造,他们陶醉在少数民族地区那个具有神秘而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奇思妙想,大胆创意,运用综合造型材料设计制作出一个个具有个性化的面具。

  可见,美术教师以生动有趣的声像信息为抓手,创设教学情境,这不仅丰实了学生的表象信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

  二、利用多感官参与,诱发学生探究兴致

  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学生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情境,发挥多种感官的'综合感知功能,拓展学生认知客体的维度,立体地、全面地、由表及里地让学生感知探究事物的本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餐盘中的“画”》,这是一堂泥塑制作课。课前,我特地到学校食堂买来一盆糖醋排骨,嫩绿菜叶作底,附以橙色的萝卜花。为了使教学具有神秘感,吸引学生好奇、注视,我特意在菜盆上蒙上一块洁白的纱布。上课铃一响,我将菜盆端进教室,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扑鼻的香味引发了学生们多元的猜测……接着,教师又问:“什么香味?”“什么做的?”“什么味道?”“什么颜色?”“用什么搭配?”让学生通过猜——嗅——摸等感官体验,逐一作出了相应的回答,最后,教师请一位女同学上台揭开菜盆上的面纱,此时,随着神秘面纱的揭开,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哇!”的响声……于是,教师顺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的食文化,让学生在讨论发言中了解、领悟和烧制(画与做)中国菜的“色、香、味、形”。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的实践体验,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造型能力得到了训练,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思想情感得到了提升。

  三、利用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利用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现一种“以情促情,以情促思,以情作画,以画抒情”的美术创作教学的境地。

  如《和老师合影》。上课伊始,我让同学们回忆有趣的同学往事,表达对老师、对母校的依依之情。接着,我在实物展示台上,通过电视屏幕熟练地画出自画像,画好后,剪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展示栏里,和事先准备的班主任画像一起深情的“注视”着同学们。在此情此境下,同学们的自画像是多么的富有个性,具有感情,有的相互“勾肩搭背”,有的互相招呼。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两位女生画着手里捧着鲜花,她们说:“我要贴在老师旁边,鲜花送给老师。”场面感人。由此可见,健康向上的情感心理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和主动创造的重要保证。

  四、利用趣味游戏,激发学生乐于创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根本动力。由于小学生好玩好动的身心特征,利用趣味性的游戏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力、探究力、创造力的好策略、好抓手。

  如《布置新房间》,我以“现场招聘设计师”和“选择样板房”的趣味性游戏来代替作业和作业评价。在课中,我以招聘“装潢设计师”海报导入,让学生自主进入设计师角色,用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样板房(纸工艺)”来“应聘”,再由消费者——同学和听课老师一同参与选择预定“样板房”,从而进行讨论、欣赏,挑选出最好的作品。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要有好的产品不仅需要速度还更讲求质量”的意识。在这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发挥自我想象,自由表达自我追求,自由张扬自我创意。

  在上《数字变变变》一课,我采用竞赛的教学形式,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发现数字与美术造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对数字产生联想,让学生用绘画、剪贴等形式制作自己的电话号码,采用“比一比、赛一赛”,谁的想法最新奇,谁的作品——“名片”最漂亮。通过趣味游戏——“找朋友”这一教学设计与应用,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交换自己设计的色彩斑斓、各具特色的“名片”。因此,通过该课的教学,孩子们不仅玩得开心,增进了友谊,而且体会到了美术劳动的价值。所以说,情景的创设不在于简繁难易,而是在于合适。在美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在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情境之中,以创造性教学为主,因材施教,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还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及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出独具个性的鲜活的人。

  实践证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留给笔者以下几点思考:

  1、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于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方法的运用因人(学生、教师)而异,因课而异,我们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更切忌教学程式化。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3、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寻求有效教学途径是美术课堂教学永无止境的话题。

  为此,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确立“教无定法,以学定教”的教学观,进一步关注学生身心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美术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特性,探索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2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基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想象力是儿童绘画固不可少的属性,更是儿童画创作的重要成分。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创设条件,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学生入情入景,才能让他们插上美丽的翅膀,翱翔在想象的广阔天空里。

  一、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打破旧的教学理念,要适应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氛围。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通过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能力,探究学生内在的潜能,激活想象思维能力,提高想象力。提出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个观点可以用多种表现方法,只要学生的发言,不受传统思维约束,全方位打开学生思路让他们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想象空间。例如在一年级第二册第八课《放学路上》这一课,这是一想象画课,先是问题讨论,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提问:“同学们你们猜老师刚才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而后我让学生跟我一起猜想。学生自由猜,并且给他们讲和播放看路上的画面。让学生的脑和眼得到协调的发展,思维意识马上理性认识的转化,促进智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启发他们:我们在放学的路上可以看到这么多事情,也可以是好事或是坏事的,同学们想一想,试一试,看谁能够动手这生动的画面画下来呢?通过我的鼓励、启发,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把原来的在脑海中一形成的形象,换成画面表现出来。趁着学生的兴致很高,又启发,你想到应该怎么画了吗?你在放学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你就画什么好吗?”再一个,就是让学生猜谜语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强,让学生在愉快中主动进入想象的氛围。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捕捉画面积累表象,同时也启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任何想象总是以感知性的材料为基础,从而想象出自己未感知归的实际不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是这些感知的材料往往是来源与生活,在美术的教学中,特别是写生课,我都是强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要细致观察,才能获得清晰的图象。如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曾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一年级第二册《花儿多美啊》这篇课文时,我带领学生去户外寻找很多不同的花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花的颜色和花形,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借助具体的形象进行思维,让学生明白有些花朵是4瓣,有些是5瓣的,花朵是什么颜色的?在旧的知识上教给学生新的知识,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的绘画知识转向写生的能力的转化,积累表象,在原来的表象里更好的加工创造成新的图象。知识越是丰富想象力越是宽广。比如欣赏一幅优秀绘画作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去聆听一段美妙音乐、说说自己的感受听音乐你看到了什么?和同学说一说,进行分享。朗诵一首古人的.诗篇,讲讲自己的想象;听老师一段动人的故事、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思考,然后把头脑中感受最深刻的一幕用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开拓思维,绘画的形式和内容不拘,只要想象合乎情理,能讲出自己的所以然。

  三、教师要善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想象力

  自信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源泉。任何学生的创造产物都具有存在的价值。首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加创新的欲望和自信心。画家李可染说艺术表现“可贵者胆”,教师的鼓励与表扬会使学生的胆量与自信心得以增强,进而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积极的创新。一般说来,学生由于对自己信心不足而胆怯,存在着构思技法表现两大困难。针对学生创造时的胆怯心理,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引入,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增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其次注重双基训练和教师的示范作用,为学生的艺术表现奠定基础。如学习《静物写生》一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静物,试着将自己眼睛观察到的用笔描绘下来,课本上有誉满全球的伟大画家毕加索画的向日葵的范画,当学生以其幼稚的写生画出与静物不甚相似的作品之后,会有些泄气失望,教师要及时的引导他们欣赏毕加索的“向日葵”,学生会发现自己画的花虽然不像实物,但与画家画的花相距并不甚远,说明自己也是具有艺术的天赋的,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这时,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效果。加以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美术教育不可替代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当然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拓展他们的思维,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勤于思考,乐于表达,进而完善一个个栩栩如生又姿态各异的艺术造型。相信这些艺术造型也都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能表达他们心中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学生最终会在美术课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以及美术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会留心观察他们身边的艺术形象,提升自己的感悟水平。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开拓,不断地广采博学,丰富自己的知识,勇敢地担当起素质教育的重任,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高才能、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而不断努力着。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3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究。其间,既聆听了专家、学者与导师的专题讲座,也观摩了省、市、县、乡各级的美术研讨课,理念与实践的碰撞,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无一不触动着笔者对当下美术课堂教学深深的思考,让笔者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示范的必要性、设问探究、欣赏评价等普遍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下面,笔者结合平日对课改教学的探究,对当下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浅析,希望能给同行们以启发与帮助。

  一、示范与媒体共存,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的教学示范却越来越少了。分析其原因,其一是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颇,把《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美术课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技能技法传授”误认为是“不要注重技能技法的传授”,认为“改变”就是“放弃”;其二是教师怕教学示范运用不当或操作失误,不但起不到直观的引领作用,而且极易使学生产生模仿行为,影响学生的想象创造,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理念。因此,许多教师不敢或较少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而是采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性对作品进行欣赏分析来加以解决。于是教师们产生了疑问:教学示范是否还有必要再运用?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创新?……针对这些问题,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常锐伦教授明确指出:“美术课不能不演示,不能因做了课件而以录像替代直接而直观的`演示。”这为示范教学的必要性作了明确定位。诚然,多媒体课件是好,但它只是一种手段,它必须适合教材的内容,并非所有的课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如“国画、剪纸”等美术技法课,如果只运用多媒体而教师不示范讲解,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如何体验墨的浓淡、干湿在宣纸上的变化?如何体验剪刀与纸的接触所带来的奇妙效果?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会是“看得高兴、听得激动”,等到练习时却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又如何体现美术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可见,教师示范是必要的,因为许多的技法效果、方法步骤等光用语言是难以说清楚的,教师亲身制作或作画演示,其方法步骤一目了然,学生易懂、乐学,是最吸引学生的教法。

  二、设问与探究相融,提高教学实效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为课堂教学内容是由问题串、问题链环环相扣构成的,而教学过程也正是师生围绕问题互动探究,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与学生精心设计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使探究富有成效,切勿草率。

  否则,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无法回答、无法探究,偏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或是无须探究的无效问题,影响探究实效。例如,执教人美版教材第1册《画汽车》一课,教学目标是表现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而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却问:你们认识了哪些汽车?学生回答: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接着教师没有对车的种类进行设问,致使学生对车的种类含糊不清,偏离了教学目标。而在创作拓展阶段,教师又问:汽车为什么能在马路上行驶?汽车里面主要由哪些机器部件组成?汽车是由谁发明的?此时,教室内一片沉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无需探究,偏离了教学内容,是与本课无关的无效问题,探究收不到实效。那么,如何设计好学生回答、讨论与探究的问题,让问题带动探究,使课堂教学持续高效开展呢?笔者研究发现:一是要深刻地理解教材,使设计的问题符合教学内容;二是要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准确无误;三是要从学生实际及学习内容出发,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具有思考的价值,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问题,形成良性的“问题链”。只有这样设计问题,学生才会感兴趣、愿思考、有话说,探究效果好。 三、欣赏与评价并进,提升审美表达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促进评价有效开展呢?笔者在教学探究中发现:

  第一,教师在学生欣赏活动之前要对作品的特征和要素做出明确的识别,对作品的形式语言及对称构成原理进行分析和理解,找出美术作品的特点、欣赏要点。当学生对某幅作品有独到理解时,要及时做出调整和反馈,加强学生对作品各部分的理解。

  第二,引导学生从内容美、色彩美、造型美、形式美等方面对优秀美术作品进行多方位的感受与体验,并逐步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思想内涵,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第三,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语汇、美术的眼光来欣赏作品,即用点、线、面、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从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基本原理层面理解作品的美感,养成良好的部分或整体审美表达方式。

  第四,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让学生平等地与教师及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欣赏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感官参与,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在合作与对话过程中实现审美欣赏能力的建构,使评价持续有效地开展。总之,新课程是一次深刻、持久的教育革命,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开放的学习空间,也给教师们搭建了实现理想、展示机智与才华的平台。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敢于挑战,不断总结反思,拓展设计思路,完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让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确保课改的成功实施。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4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通过渗透情感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拥有正确的情感意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同时,开展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总结后丰富自身的情感,从而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欣赏美术作品,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自己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使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小学生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欲望。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播放音乐或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充分放松心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积累美术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延伸和补充教材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多媒体可以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将图片和音乐等有机结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其创作欲望和灵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二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不同的作品能够传递给人不同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各类富有特色的作品,使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懂得不同作品具有的时代特色以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如,教师在播放可爱的卡通形象时,学生常常会表现得很激动、很喜爱。而在播放类似《三毛流浪记》的图片时,学生表现出的情绪往往很复杂,有的同情,有的悲伤。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不同人物、场景、时代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三是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美术实践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其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如,在上“我的新朋友”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黏土,让学生亲手制作出自己的新朋友,这个朋友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其作品也各有特色,充分体现出了学生浓厚的情感。在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展示,制作的如果是人物,可以鼓励学生送给人物本人,加深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果是动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大家讲述自己与新朋友间的趣事,锻炼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情感。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作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并根据学生的喜好制作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是表达和培养情感的关键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表达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意识。如,在讲解“童话里的小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关于“童话里的小屋”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之后再说说自己都观察到了什么及其体现出的美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发言,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觉得童话里的公主好美,有的觉得公主生活的环境好美。教师也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出发点都不同,体会和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并获得不同的知识、灵感和情感。

  三、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在互动过程中逐渐渗透情感教育。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案,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美术鉴赏力,从而实现美术情感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5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老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当然更包括了学生。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通过图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老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老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老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情况,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其外在表现,可以是语言表达下的创新思维、可以是技能表现下的绘画技术革新、可以是创造性的品评,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教学中,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想必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各抒己见,聆听尊重;探讨方法,共通有无,优选劣汰;表述见解,独立共享,采纳有效;美术创作,尊重他人,表达自我;交流品评,人人平等,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老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6

  一 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分层教学又被称之为“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教学”,它是建立在充分肯定学生个体能力禀赋差异基础之上的科学性教学方法,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等要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中的学生能力水平基本相近,通过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来实现每个学生的提升。具体到小学美术分层教学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包括兴趣爱好、艺术潜质、个性特点等,并根据小学阶段美术基础教育的要求展开层次划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志,不能强制要求层次划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层次下的学生展开差异性的美术教育工作。

  (一) 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符合我国美术教育的基本需求。整体上说,我国在人才的艺术层面培养都存在很大的缺失,绝大多数传统艺术特色都是“重意而不重形”,在漫长的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中,“技”和“艺”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具体来说,传统美术教育中注重“艺”,即表现为个人的美术修养,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术教育注重“技”,即实现美术生产的相关手段和能力。一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这种“技艺”分离的现状还十分严重。随着我国美术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不断渗透融合,形成了对美术教育的全方位认识,也逐渐改变了落后的美术教学方法;但同时,“技艺”的平衡又是相对的,根据小学生个体的特点,具体侧重某一方面的培养,正是开展分层教学的基本逻辑。

  第二,实现我国美术教育的体系重构。结合现状来说,尽管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观念认识上也有很大的提升,但应试教育形成的教育功利性依然存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过度重视基础教育,忽视教育对人作用的本质,甚至轻视个人价值。(2)针对教育对象的态度存在重视知识理论、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3)重视教育结果,忽视教育过程,缺乏德育和智育的平衡性。(4)重视教育结果的统一性,否定教育的多元性,造成教育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天性压抑。(5)在管理层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对学生的尊重,导致师生关系的严重不和谐局面。以上情况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十分明显,尤其反映在美术课堂教学工作中——美术教学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学科规律的课堂模式,统一性、大班级制度的前提下,学生被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标准”,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艺术天性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彻底的`改革,实现我国美术教育体系的重构。换而言之,美术教育应该符合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能局限于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尤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互动、交流,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

  (二) 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小学美术分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差异性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天资禀赋,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由此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事实上,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地方,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在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一方面,通过分层教学策略的执行,学生可以在相近能力的群体中培养兴趣、提高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分层教学模式下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只是采取的教育程度有所差异,这并不会构成学生“歧视”或“不被重视”的心理因素,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平等、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

  二 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一) 以学生自身分层

  以学生自身为参考展开分层教学,本质上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对“因材施教”进行诠释。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意识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重要性,“知人”的本质含义就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包括性格、品质、资质等。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而言,小学生就是不同的“材”,如何“教”应该立足于小学生本身,而不是其他的外在力量及教育因素。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具有同样的内涵,现实中,不同人在不同领域的天赋是很明显,如数学天赋、语言天赋、音乐天赋等,美术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换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在这一基础上展开“分层”,有利于区分不同的能力优势,并展开合理的利用。结合我国以学生自身分层的教育模式来说,存在很大的弊端,如一些学校设置的“好坏班”、“快慢班”等,是按照学习成绩进行的区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形成惰性,甚至严重地不自信,本质上说,也是对分层教学的一种误解。分层教学应该是针对对象而不是成绩,结合小学美术教学而言,考试成绩高的学生未必就有美术天赋,这一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在以学生自身分层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一定的“柔性”,例如,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实践之后,再进行班级内部的有效分层。

  (二) 以教学目标分层

  以教学目标分层的方式需要前期测试,即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教学活动来确定不同的目标层次,例如基础层、中等层、高级层等。传统小学美术教育中确立教学目标依赖教学大纲,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显然不具备合理性。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分层模式的开展,要打破对教学大纲的依赖,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并参考教学要求进行细分,执行依据则是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具体表现。

  例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水墨游戏》中,可以设计三个教学目标分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要求了解水墨绘画工具、能够掌握焦、浓、重、淡、清不同的画法;对于“中等层”的学生要求临摹课本上的画作,或教师自备的水墨画作品,达到基本相似的水平;而对于“高级层”的学生提出自我创作要求,给出一首唐诗或一段描述,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实现即可,并不需要强调绘画水平的高低强弱。

  (三) 以教学环节分层

  小学课堂教学主要以提问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小学美术教学环节中如果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则要注意提问的方式、难度以及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如果教师在不区分层次的情况下提问,会忽视一大部分层次较低的学生的感受,并不能在美术方面发挥启发、推动作用。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提出难度相当的问题,一般规则是层次越低的问题越简单、层次越高越有难度,但对于学生而言均能够与教师产生互动,

  进一步刺激学生和教师交流的积极性,由此提高美术学习兴趣。

  (四) 以学生作业分层

  无论课堂作业或课后作业,其目的都是加深学生对美术基础能力的掌握、技能的固化,同时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结合分层教学策略的要求,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美术水平,并保留一定的自我提升空间,让学生在阶段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功、培养自信。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八课《我的同学》中,其教学目标是了解人体基本结构、特征,学会线描的人物写生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人物画兴趣。在展开作业分层的过程中,“基础层”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简单地画出人体结构,并适当地表达出细节部分。“中等层”可以要求加入一定的色彩元素,如对衣服、鞋子等进行一定的细化。“高级层”的要求可以灵活定位,比如要求基本形似、神似,或者进行其他方面的创新,如连贯性动作、以漫画形式配文字等。

  三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社会公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强。同时,在当前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关于美术教育理念、理论、方法、途径等改革呼声也越来越大。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具有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和想象力丰富的作用,相关教育实践也证明,小学阶段也是开展美术教育的“黄金时期”,积极探究这一阶段美术教学的科学策略,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7

  摘要: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来自于兴趣。趣味性是美术教学活动的要素,趣味性更能让孩子们动起来。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针对6—12岁儿童,更应该重视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空间,而不是被动枯燥的传统封闭式教育。

  关键词:兴趣;趣味;教学模式;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教育的艺术不单单只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不再是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而是通过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们从感官上真真切切地了解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品味艺术,从而能开发他们的大脑,提高他们的素质。美术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有跳跃性,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快乐有趣的课堂中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在爱上课堂的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

  一、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要体现趣味教学的必要性(不死板)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多种多样,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味的、轻松愉快的社会性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强调学习中的合作,重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消除学生心中的惧怕和压力,将趣味性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课堂没有负担,有的只是享受、快乐以及成就感。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趣味性的教学,也会让教学产生阶段性的成果。“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教育界一句盛行的口号,创造性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联系复杂的心理活动。小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仍保留着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无意性、情境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比如让他们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小学生通常会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忆把小动物描绘下来。孩子们很享受创作的过程,却并不在意绘画的结果,在学生的眼中他们自己的作品是新颖的、独特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不要以具象的事物以及过高的眼光来要求学生,要科学地辩证地理解新颖性和独特性,善于发现理解和体会学生。而学生的作品是否真实地描述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在作品中善于发现学生们创作绘画的亮点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能简单地加以评价甚至居高临下地指责。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一些课堂索然无味、机械呆板、千篇一律,无论是教师的教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缺乏趣味性,自然也尝不到趣味化教学带来的精神愉悦。

  二、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要展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不能单一)

  趣味性的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不同教学技巧的使用会使学生对相同教材的学习产生十分不同的教学效果,趣味化的教学能让课堂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趣味横生、不断赋予课堂新意和活力。有生命的课堂才能唤醒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塑造,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个性入手培养创造性的途径。在课堂中引导他们,不光是能在纸上画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衍生到把想画的东西画在卡片、布、石头、蛋壳等多样性的物品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大胆动手。将生活中废旧物品和种种材料,变废为宝,进行再度创造,赋予它们新的艺术生命力。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能亲自实践,教师放弃权威的态度,倡导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欣赏、互相支持,使得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例如,鼓励学生回忆自由联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鼓励学生编故事、智力游戏笑话等等,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而不是墨守成规。保护学生的感官敏锐性,使学生对他人的感觉、情绪、视听的印象,以及对和社会和个人等各种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概念、观念以及材料工具等,这些都是美术趣味化教学模式要联系起来的。

  三、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要把握教学方式的适度性(不能放纵)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需要学好语数英等几门主课就可以,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打破常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中,做三个纸箱,里面放上不同的物品,让学生上前摸索,通过他们的触觉来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再让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来画出认为自己摸到的物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让他们从被动接纳变为主动探索,立刻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热情了起来。但是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要把握教学方式的适度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使美术课变成放任自由的“玩耍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趣味教学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热情和饱满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美术课堂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效提高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的实施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需要。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的实施是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自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燕.小学美术趣味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赤子(上中旬),20xx,(2).

  [2]韩宇.如何让小学美术教学充满趣味[J].学周刊,20xx,(17):159.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8

  摘 要:小学美术在新时期并不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审美感知的要求会更高一些,以情感为动力,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例如,审美、感知、想象、表现等方面。它在对儿童潜力进行挖掘的同时,还使儿童的心灵在这种美的环境中得到升华,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且还能够进行交流,它将学生的发展作为重点,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进行着重培养.。其中,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欣赏教学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将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力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名画欣赏教学是一种较为新的形式,尽管这种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问题也是会出现的,教师一个人讲,没有给学生自己发挥的机会,没有相同的欣赏层次等原因,都有可能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无法将自身感受到的艺术表达出来,降低了教师、学生与作品三者之间的共鸣和互动效果。

  因此,在进行名画欣赏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欣赏水平,选择适当的名画欣赏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实践初步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及创造力。通过笔者的实践,找出了以下几点。

  一、艺术源于生活,要善于从生活中取材

  教育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儿童教育必须要建立在儿童日常的生活中,只有这样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同样,名画欣赏也要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生活,要在生活中选取欣赏素材,使这些素材能够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被激发出来,而且还能够在欣赏名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例如,可以把毕加索的《梦》作为欣赏名画。在对其进行欣赏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们想一想怀孕的阿姨在做什么?想什么?为什么摸肚子?学生们通过分析,会了解到这个阿姨是要当妈妈了,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然后将学生的思想贴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的父母都为自己做过什么,付出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深,学生可以有一个正确的亲孝观念。再如,可以欣赏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新印象主义发起人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此画上有草地、树林、小河、小船,还有各色人物,有的坐,有的立,有的散步,有的钓鱼,这些与公园的场景是多么相像,学生们自然就被吸引并深入观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由此可见,学生感兴趣的重点其实就是他们本身就已经熟悉的`,所以在对名画进行选择的时候,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定要进行充分地考虑,要真正地适合学生,学生能够喜欢的名画。此外,因为儿童最为感兴趣的是流行动画,所以,教师也应该在这方面多一些了解,以便可以将其中的经验提供给学生,学生的兴趣也会被激发起来,欣赏名画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艺术高于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会审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却高于生活。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更高的提升,名画欣赏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儿童的审美创造潜力可以被挖掘出来,从而将儿童的审美能力进行提高。创造力是每个人都赋有的潜力,但是因为年龄和认知不同,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就会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和成人是无法相比的。但是,儿童因其特有的思维方法所表现出的奇异方式、新奇组合及天马行空想法,却不是成人能代替的。例如可以在美术角布置一些名画,使儿童在平时就能随时感受其魅力,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使儿童感受美,提高欣赏水平,从而大胆想象和创作。此外,还可以从生活入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比如,可以搜集一些名家名作、优秀儿童画、或其他不同风格的油画、国画、山水画等等,贴在学生平时能够看到的地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作品。

  在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审美的重要来源。因为直觉是儿童认知事物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反映,所以,教师在引导的时候,面对学生对美的需求,教师是不可以直接告诉他们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把这些转换成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美在哪里,如何审美,这样对于儿童审美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带着问题,学生就会自然地集中欣赏,同时欣赏水平也会在交流中有所提高。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因为儿童要比成人的直觉强很多,所以,在某些方面他们的感觉可能会与艺术家有相似之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和艺术家达成共识,引起共鸣,让儿童进入到艺术家的世界中。因此,通过观赏幻灯片,引导儿童思考、想象,通过语言的表达,达到感知能力的提高。

  三、从艺术到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

  欣赏名画需要教师联系儿童的知识认知范围和思想实际,并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儿童与作品才能产生共鸣,教师与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互动。所以,教师在作品欣赏过程中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来使学生更轻松地提升欣赏水平与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地理知识,可以穿插文学知识,或者音乐、历史等,开阔儿童的视野,锤炼儿童对美的描述能力,或通过音乐使儿童让通过听觉的刺激,激发儿童的情感,让他们从画面中“看”到无声的乐章,从而加深对画面内涵的感悟。

  总而言之,名画欣赏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很有必要性的,它在学生的审美感知、语言发展、集中注意力等方面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选择和学生年龄特征、理解力相符的欣赏内容,并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名画欣赏,这是美术活动中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使之形成一套较为实用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即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不断挖掘小学生创造潜力,并使他们内在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1.李敏.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年04期

  2.马越.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初探[J].丝绸之路20xx年16期

  3.赵海英.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J].上海教育1995年08期

  4.孙惠芳.儿童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xx年01期

  5.李红燕.年少也识画滋味——小学美术教学中名画欣赏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xx,(06).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9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学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因此,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表现,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潜在的兴趣与爆发力。因此,本文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方法;教学

  引言

  新课改革下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而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听或者是老师画学生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方法,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呆板无趣,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探究。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懂得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新奇的`事物都会想要去了解它。因此,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会动的小纸人》这堂教学课程中,可以自己先剪一些小纸人表演一个节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创新小纸人的形象,选出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当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数,营造出一个比赛现场的模式,激起学生的好胜心[1]。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同时,老师在设计情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循渐进,由未知到已知和抽象到直观。并且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让课堂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情境教学时要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之间的矛盾。

  2设置教学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美术新课改革下就一直提倡要寓教于乐,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美术教学课上可以将一些小游戏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小挂饰》这堂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在课堂前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准备一些小的挂饰,每样都根据几个小组来分发相同的数量。这时候让学生打开课本,在老师分发下去的小饰品中找出与课文中相视的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学生找出的速度快和准确。通过这样的小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小挂饰产生浓厚的兴趣[2]。老师在这个游戏过后可以趁着学生兴趣较高的情况下,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小挂饰制作和绘画的技巧。

  3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上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以及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对老师的一些批评都有不同的承受力。因此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比如,老师在布置一次课堂画画作业时,一些学生画画速度慢或者是画的不够好,导致完不成课堂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心理就很紧张和不安,生怕老师会责骂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击。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力量,也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者是一个激励的眼神以及一句“没关系,你还是很棒的”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句,就能安抚学生害怕和不安的心理,从而对美术学习充满兴趣[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老师在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造诣。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在艺术创造中自由发挥,想什么就大胆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想象与现实结合,还能高于现实。比如,教师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这堂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学生介绍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将古代的一些经典故事与汉字发展史进行有效结合,打开学生的想象思路,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进深。只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的含义,才能画出学生心目的“想象文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4]。同时,在教学过程有很多学生在画画时都会受到限制,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且支持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其次就是提倡寓教于乐,要在教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就是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最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等。

  参考文献

  [1]任向华.领略艺术之美,提升创新能力,浅议小学美术教学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J].小学教学参考,20xx,12(30):150-160.

  [2]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xx,15(26):167-169.

  [3]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xx,13(39):226-228.

  [4]陈雷.浅谈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之友(小学版),20xx,16(28):169-171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0

  摘要:本文通过长期收集的数据和资料,针对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的重要性展开讨论。探讨适当的多媒体的运用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和重要性及过度使用带来的不良效果。旨在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美术教学;重要性

  小学课程中,美术课是一门必修课,是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师有必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众多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经验证明,多媒体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完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今的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美术课堂教学多媒体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其中,它发挥着其特有的巨大作用。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增强基础创造力,最大限度地作用于学生。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不管是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一切的学习行为都是被动的,都是填鸭式的、灌输式的,这样的学习必定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美术学科也一样,在美术课堂适时的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美术课不同于数学、语文等课程,它是要学生在各国的艺术作品中去发现世界的美、感受美的表现形式,然后用自己的笔去创造美。当前美术课能利用的资料相对匮乏、教学手段单一,尤其是美术欣赏课,学生光靠眼睛看书本上的作品图片,其实很难找到其中的美感。这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多媒体手段能为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提供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欣赏到尺寸更大、颜色更丰富的画面,从而发现其中的美,教师可以做好教案,找一些资料,比如音频、图片、文字资料、动漫视频等来制作课件,通过图像、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杯子的设计》一课中,教学要是单纯地针对设计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在新课导入时,我给同学们放映了一段《新乌鸦喝水》的视频,里面乌鸦和小鸟的精彩对话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这也使得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轻松了不少,也使得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能更主动地接受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创作

  通过各种图片的展示,动态的或静态的更能让学生们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听《谁画的鱼最大》一课中,授课老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用海底世界的场景,让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观察和欣赏鱼的照片,然后通过老师的几张泛画将大小的概念引出来。学生们在观察了各种各样的鱼之后,在绘图过程中更是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要是单凭教材中单调的图片,很难让低年级的学生认真的配合教学预设,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精讲多练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同样的,在教学中,有很多难点是不容易突破的。在上五年级上期《杯子的设计》一课时,难点则为让学生们知道杯子的设计,除了外形美观以外,还要注重杯子的实用性,即设计时要“以人为本”。我做了PPT,里面穿插了很多不同样式、造型各异的杯子,课堂上让同学们观察,由于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同学们观察起来都特别认真入微,不仅从材质、造型这些外在方面观察,很多同学还想到了功能,比如有的杯子造型上是一个动物的形状,其中身体的某个部位就成了杯子的把手,这样的杯子除了外形美观外,这样的设计也多了几分趣味性。有的杯子杯口上有一个小的凹陷部分,这样利于汤匙的放置。也正是这些各式各样的杯子,让学生们在盎然的学习兴趣中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四、多媒体仅辅助教学,不可当作教学手段的主要形式随着公众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不断得到更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的课例证明,多媒体的运用在美术教育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把电影引入动漫形象设计的教学,不管是国产动画还是外国动画,比如《大圣归来》《超级大坏蛋》《超能陆战队》。充分利用了电影中动漫形象,让学生在更直观的感受中体验到动画的艺术感染力,理解动画形象的造型夸张、表情丰富、形体特征明显、色彩艳丽丰富等创作原则。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教学重点。特别是外国的原声动画片,学生既可以学习美术知识,还可以了解多国的历史、文化、语言等。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来就源于生活,而美术的教学也恰恰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说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适当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美、发现美。但是如果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单一的教学形式将会让学生们感到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一心只关注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带来的愉悦感受,这样既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也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教学中光靠多媒体教学是不行的,教学中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前收集、课后拓展等,这些形式的教学同样占据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形式,不可以当做教学手段的主要形式。总之,随着现代教学设施逐步的进入课堂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将会对美术课堂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时,一定要做到“适时”“适当”“适度”,真正的做到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人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

  [3]人美版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1

  一、因地制宜,让美术课堂凸显地方“特色美”

  在农村学校,如果美术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中拘泥于教材,不能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教法上过于呆板的话,是体现不出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的。农村初中,虽然学校美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没有必要的教学设备、器材和资料,但农村有着丰富多采的课程资源,有广阔的土地、美丽的朝霞晚霞、蓝天白云、各种动植物和花草;有能用于造型活动、取之方便的自然土、竹、木、石等;有民间美术、雕刻、图案、编扎;有独特的节日、习俗,民间艺人和民间工匠等。鉴于以上几方面的地方独特资源,可以进行农村美术教学的探索。

  1.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围墙,融入社会,放眼农村广阔天地,摆脱教材束缚,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开展“以农为本”的系列活动,努力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

  2.开放教学过程,丰富素材库。

  农村有着广阔的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别具一格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家乡之变化,农村清洁工程等,为了丰富美术教学资源,美术课堂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让这些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走进农村学生的心间,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丰富的美术素材。

  二、应用多媒体,让美术教学呈现“动态美”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有机体,形成了颇具“活色生香”的形感、声感、语感、乐感、动感,大大超越和丰富教材的内容,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神经,突破了言传身教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多媒体的魅力。

  1.多媒体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的绘画氛围更加活跃。

  多媒体技术表现美术语言中的线、形、色、质,引起人的回忆、沉思和心灵的创造,多媒体课件在展示欣赏图片时,就可以把整个绘画过程高度概括为几个关键性的画面展示,按照细致结构上的先简后繁的条理性和色彩上先淡后浓的条理性,适当插入有动态的绘画历程,学生看着优美的图片,心里充满了激情,在绘画过程中,有的在细心观看、有的在相互讨论的、有的则请教老师学生思维随着情境不断迸发出火花,画出的画面也越来越精彩。

  2.多媒体音乐的运用能使学生“美”色飞舞。

  美术课中常会因静谥有余而活泼欠佳,在美术课中注入音乐元素,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与遐想空间,深化作品的主题,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有利于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创设出美好的意境,使学生身心愉悦,灵感激发。

  三、变废为宝,让美术课程再现“创造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被遗弃的却极有应用价值的废旧材料,像各种布料、旧报纸、易拉罐、废旧挂历、矿泉水瓶等。把这些材料的特点、美感与具体的艺术形象完美地统一起来,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发现、收集与创造使用,再现艺术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中国人熊正刚用几块防水用的麻袋布片拼贴并融合绘画技巧创作了《蒙娜丽莎》画,一位德国人出价几万元买了他的这两幅作品。所以,美术课教学,教师可让学生用一些废旧物品有目的地按一定的想法剪拼、粘贴、加工,结果一定会变成一件学生意想不到的艺术品,如将易拉罐制成的电视天线,可以增加电视收视率;将旧画报、旧挂历、旧书彩图等结成串做门帘、窗帘或在节日装饰活动场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激发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四、总结

  总之,美术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激活学生美育情趣,美术教学才能更“美”。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2

  【摘要】就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如何创新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加强创造性教育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和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现代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其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和引导,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建立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从小学美术教学入手,结合工作经验,就创造性教育的教学融入,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性教育;现状;对策

  创造性教育具体是指在创造性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应用创造型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行引导,同时培养学生个人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小学美术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同时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贯穿创造性教学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束缚,构建创造性美术课堂,强调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现代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教学问题。本文即围绕小学美术教学,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相关要求,就创造性教学的实际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贯穿创造性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传统模式下,小学美术教育并未受到学生、家长,甚至部分教师的重视,美术教学侧重于基础美术技巧、知识的灌输和传授,美术课程以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消极地模仿教师传授的绘画技巧和经验,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健康成长。创造性教育则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和束缚,重点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培养与引导,从而在积极、有效地自我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思维成长需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背景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主要通过对教师绘画技巧和方法的模仿,获得相应的绘画知识和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思维成长需求受到了严重的抑制,故而在以往的学生绘画作品当中,经常会出现“千幅一律”的问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性教育更加主张学生自主的学习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和思维成长需求可以得到更好的满足,对于学生健全、独立人格以及良好审美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进行,促使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不再作为教学统治者参与教学,而是更多的以教学组织者和教学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客观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贯穿创造性教育的具体措施分析

  (一)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创造性教育背景下,教师首先应积极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点加强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关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深入、平等的教学交流,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偏好,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观的学习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小学生而言,其普遍受到年龄、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而不具备完整的观察能力和事物学习能力,且天真、活泼、好动、贪玩等心理特征较为突出,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状态,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偏好后,才能实现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二)加强小学美术基础教学

  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较高等级的能力和思维,其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实现,是学生主观思维再创造过程的具象表现。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还应注意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教授和掌握,保障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美术相关基础知识后,在引导学生对于美术的创造性思考。同时,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分,重点加强学生自主性的`观察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美术上色技巧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媒体设备,直观地演示不同上色方法和颜色选择的对比情况,从而引导学生主观上的选择思考,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上色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对上色和颜色选择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积累扎实的绘画基础。

  (三)创设特殊情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加之生活经验、阅历较为欠缺,其在绘画艺术表达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创造性、创新性的思考和表达。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想象和创造,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良好学习氛围和情景的创造。美术作品的表达往往具有抽象性、概念性特征,小学生在实际创造和表达的过程中,较容易遭遇相应的阻碍和困难,而良好教学情景的创建,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抽象艺术表达的具象化展现,从而降低美术创造的实际难度,帮助学生在相应的艺术情景中,实现自我艺术创造的良好表达。在美术教学情景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偏好和生活化元素融入的重视和关注,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置,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在丰富、直观、生动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陶泥的世界》为例,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陶泥卡通人物制作视频的方式,创建陶泥教学情景,借由卡通人物和陶泥实践课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陶泥学习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亲手完成主观思维想法的艺术表达,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成长,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教学评价方法的优化,通过更多肯定性、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完成更多的创造性表达,并在不断地创造性实践中,完成个人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全面提高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尊重,积极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并通过加强基础教学、构建特殊教学情景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林.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5,(02).

  [2]张国伟.小学美术教育中弼造性教育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02).

  [3]董志玲.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z1).

  [4]珍珠.浅议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与现代化[J].软件,2015,(11).

  [5]萨斯尔.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3

  摘 要: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美术教学的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把全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中,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课题,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论述小学教学策略有效性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在分析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真正有效的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推行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取得较大进步。美术课堂存在诸多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比如: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着手,以致于课堂效果不好;美术教学过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这些情况的出现,不符合美术课堂追求目标、讲求效益的教学要求。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探讨其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显得尤为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分析研究。

  一 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有效性概念

  教学策略有效性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学,促成学生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衡量教学策略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美术教育本身的真正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小学美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学生具有初步的欣赏能力和美术素养;小学生喜欢美术、主动学习美术以及学会应用美术。

  二 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因此,美术教学要采取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方法,从教师的授课思想、美术课堂的选题;以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做美术课堂教学的“好导演”。

  小学美术教育很具有学科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灵活性多一些,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这些方面来看,小学美术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很大的不同之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度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敢于欣赏美、去感受美、学着能够理解美、能动的去创造美,教师是引导者、是教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树立当导演的思想,给自己明确定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接受能力的现状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要求,才能出现美术课堂教学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会导敢导”。比如在浙教版小学美术课《茶香四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音乐《采茶舞曲》和表演茶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茶文化的意境当中,对于茶文化的讲解时,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投放多媒体资料关于茶叶的部分,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二)注重美术课堂选题,以儿童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以能够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课题为主,根据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而进行课堂教学的选题,是很必要,也是很科学的,学生是学习美术的主体,要发挥学生学美术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重视小学美术课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美术教材《风筝风筝飞上天》这课上,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风筝来导入本课的.学习,对于风筝的起源、流派和风筝的象征意义,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形状各异的风筝。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创造和发挥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培养有序热闹的小学美术课堂氛围。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号召下,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落伍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美术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风筝制作和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活跃起来,思路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这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小学美术教师要大胆改革,积极进取,准确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只有不断的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促成高效课堂的形成。比如在浙教版《十二生肖》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十二生肖的传说,然后就十二生肖体现的民族文化,进行概况和介绍,大胆采用剪纸、绘画等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民族文化的艺术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在学生用不同角度讨论十二生肖的特征时,教师要及时点拨,调整他们思维的缜密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民间艺术、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培养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提高美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思想转变、课堂选材技巧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三个方面着手,提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小学美术教育是启发和培养学生美感的启蒙阶段,我们要充分重视小学美术教育,真正的让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和发展小学生的美学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4

  摘要:在小学美术课中,手工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手工教学,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

  关键词:常规教育;创作兴趣;材料与工具;有序;合作;创新、动手、想象、手工课;

  正文: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美术课也成为了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从国际小学生比赛就不难看出我国选手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落后,这与我们的日常美术课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老师从小就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只看重其考试的能力。我们美术课上的手工课常被很多家长认为无足轻重,学生也不重视,上手工课既不带材料,也不带工具。许多老师对手工课的重视不够,常常因怕麻烦,也没有很好的上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美术课越来越讲究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注重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我积极尝试,我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手工课的上课质量,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源于劳动、源于交流、源于娱乐活动,而兴趣的发现与培养也正是在这劳动和活动中建立并达成的。所以只有让学生在自

  己高高兴兴地参与实践中,才能使得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创新的火花迸发,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知识掌握了。以下是我在上好美术手工课的几点不成熟的经验,以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进行扎实的常规训练

  美术活动课程要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然离不开常规训练。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课,我并没有上新课,而是和孩子们讲讲自己上课的要求:如a:课前准备(要求打上课铃后将自己的美术书及工具放在桌子的左上角)b:课堂要求(坐端正安静的.听讲,如回答问题必须举手)c:课堂表扬的方式(把最先做好课前准备的同学的大名表扬写在黑板上,表扬2次以上的同学由美术课代表登记将作为美术平时成绩的依据)d:批评的方式(没有做好课前准备的同学也将登记在黑板上与表扬相反)e:批改作业的方式(一般当天批改作业)f:奖励的办法(有时奖励一本小本子、有时奖励表现好的写完作业的同学提前几分钟在走廊上走走等等)g:下课前收拾教室的要求(每天将自己座位下的卫生搞好才下课),除此之外经常再讲讲课堂的重要性、课堂纪律的重要性等等。

  二、妥善安排学生带齐工具

  每次上课之前就将手工活动的工具布置好,学生在上课前要准备齐全做手工的材料,如果缺少手工材料,就会影响手工课的教学质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假如在一堂手工课上,教师或学生没有准备好相应的美术材料与工具,那么一切设计理念、创新构思都成了空想,犹如“纸上谈兵”,无法将自己的创意变为实实在在的艺

  术品。由于课程不同所带的工具材料也不同,每次上课学生都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记住带齐工具材料,就要让学生对手工课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每一次上美术课教师要预先做一些手工吸引孩子,提醒孩子看看第二次上什么课,然后准备相应的材料。当然,有部分同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忘了,有的少带了工具等等,那么,我第一次表示提醒,第二次就口头批评,相反表扬带齐工具的孩子,有时也奖励每次带齐工具的孩子,久而久之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带齐工具了。

  三、切实发挥自主合作精神

  记得我刚到九完小,教孩子们折纸《衣服》那一课时,同学们在上手工课时都非常兴奋,按老师要求都将工具先放在桌上了,出乎意料的是我还没有开始上课就看见下面:有的在摸自己的工具,有的在说悄悄话。我当时想同学们兴奋很正常,我教他们一定会很喜欢,我就没有顾及那些“意外情况”。当我把折纸的步骤和方法都教完给孩子们时,有一部分同学会边看图形边折纸,然而,上课在自己玩工具、讲话的同学却一个个上来说,老师我不会。不得已,我只好一一教会他们折完,教完后我已经喉咙嘶哑。问题出在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怎么办?我想:做手工比绘画更讲究严谨性,更要有自主合作精神,否则会乱成一团。于是我在上的第二节课《衣服》时,更注重讲清手工课的要求,而且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果真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效果突出,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会看图折纸,一部分动手能力极差的同学,运用互助合作精神,互相帮助,没有领悟的同学

  在学会的同学帮助下,也基本能完成任务。当然手工活动课更能体现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一组一定要选择一个能干的小组长,放权给这些小组长,培养好这些小组长,就能充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程中提倡教师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有了多媒体,手工课教学更轻松、方便。如遇上要画、折、剪的部分,运用投影仪,就能让学生更好的看清制作步骤,理解制作方法。反之,教师就要把制作步骤多讲解几遍,有必要的话,还要在黑板上把制作过程画出来,进行耐心的讲解,然后和学生再次演示制作步骤。但到最后,还会有学生高喊:“老师,我不会!”这样的教学方式让美术教师很累,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每节课我都坚持使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视频、图片,让学生大脑中有了一个直观的形象,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五、抓住契机,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创新。

  美术手工操作活动更注重孩子的创造思维和想象空间。在上三年级上册《魔幻的颜色》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色彩的变化,通过各种实验发现其色彩的秘密,我先让孩子们了解三原色,通过画彩虹吸引孩子,孩子们看到色彩的变化过程后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于是,我马上说:“谁坐好了,我请谁第一个动手操

  作”。这时,全班马上安静,时机来了,因为我要讲最重要的的东西---操作方法和卫生要求,如果没有讲清操作方法和卫生要求,后果将会不可收拾。所以,在教学中要巧妙的抓住契机激发孩子,教学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在创作时一定要多鼓励。记得在《魔幻的颜色》这一课中,有一个同学画了参差不齐的线条,周围的同学都在笑他,我悄悄的走过去,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发现他画的画里面渗透着许多渐变的色彩原理,于是我对他大加赞赏。学生的艺术感受力、直觉思维能力,孩子们只有大胆的去尝试才能发现并提高,因而美术教师应鼓励和关注那些勇于表达艺术感受和真实情感的学生。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创作,都应以鼓励为主,要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其自由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美术天堂飞翔。在手工课上,还有一种教学叫“放手”,让他们大胆的尝试创作,或许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六、作业评价要客观、艺术

  美术教师往往重视教学的过程,而忽视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手欲望,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从展示的作品中,挑选有特点的作品进行点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我们用挑剔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作业,那么很多学生的作业可能是不合格的,这样会打掉学生的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能对学生的作业抱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降低打分标准,尽量发现优点尽量以好的成绩对他们加以肯定,则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应该有一个适当的“双重标准”,一个班级中有优生就有潜能生,老师应该区别对待。尤其是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如果多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会挫伤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所以对他们要放宽创作的评价标准。老师还应该用心地捕捉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即使很小的进步,也要放大他们的成功进行全班表扬,让他们找到自信、找到乐趣。很多倍受关注的潜能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守纪、乐学起来,课堂教学也能更好地顺利进行。

  七、 课后要整理教室,习惯规范

  每一次手工活动课必须提前5分钟收拾整理好自己的学具和课桌椅的卫生。我给孩子5分钟,在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及时表扬,让懂事的乖孩子带动行动慢的孩子,让孩子养成时间观念,形成卫生习惯。

  总之,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在手工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作品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制作手工作为儿童创新开放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手工课是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快乐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关键。在小学美术课中,手工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手工教学,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5

  探究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探究、研究、对比的方法和创造性的解释,深入地理解造型艺术作品,通过探究性的美术欣赏教育,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在造型文化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它主要采取讨论型的教学方法,有地结合使用问答型、自由型、解说型以及实践来达到欣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nbsp;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清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原则始终没有落实到实处,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和课本,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很淡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不敢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

  首先,加强学生主体意识,不过分依赖课本。由于学生过分依赖课本,主观能动性减弱,探究、研究、创新意识淡薄,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为什么儿童画带有很强的想象力?理由就是正处于幼儿期的孩子没有太多的课本知识束缚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学生只有加强主体意识,探究精神才能生发出来。

  其次,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谐气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前会首先考虑老师是怎么想的,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型思维,老师应该适时走下“讲台”,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题的讨论中也是个人的观点,师生之间应该平等地进行交流,真诚相待。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探究思维的引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思维的总结者,并非课堂的主宰者。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为完成一个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学习的帮手——为学生的探究提供资料、研究方法,辩论的对手——教师以不同的观点展开平等的辩论,这样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一定会相当活跃。

  再次,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尽管有时发言很幼稚很天真。要学生意识到敢于表述、善于表述是多么重要,口才是人生奋斗的'一大工具。当然要诱导他们发言还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不是不会发言,而是不愿在众多的同学及老师的面前发言,因此应该改变提问的方法。我认为可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先让学生在左右前后的同学之间发表观点,让学生在较小的熟悉的环境中得以锻炼。教师也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参与讨论,给予鼓励和指导。有了这样一个阶梯,学生会逐渐开始敢于在课堂上发言,直到产生相互辩论的局面。

  另外为了消除学生怕丢面子的顾虑,在每位学生发表自己观点时要认真地听取他们的叙述,用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在精神上支持他们,最后加以肯定并总结。即使学生的观点可能有欠缺,也应该这么做,因为老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信心。

  二、重过程,轻结果,鼓励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教学中,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众所周知,在实践中验证,是评价探究性思维的重要标准。但是我们进行探究性思维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受知识面有限、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不够丰富、手头资料缺乏等条件的制约,如果我们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一定会束缚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同时我们不能等学生具备了高深的学识、有了成熟的条件和充裕的时间才去进行探究思维的培养,那样会失去锻炼他们探究思维的最佳时机。其实学生经过探究性思维后得出的论点都有他的闪光点,即使是有明显错误的观点,我觉得也应该鼓励甚至肯定,因为他们毕竟走过了探究的历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首先要保护学生探究事物的热情,因为这探究能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得到发现问题的乐趣。

  三、努力研究指导方法,引发学生探究激情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有独创思维,只有努力去探究,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前面已经说到,目前所使用的小学教材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因为年代、画种、手工课材料的局限等,给学生能够思维的空间十分狭小,加上较为单一观点的讲述,给探究思维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美术欣赏的广阔天地,我尝试着打破了这种年代、画种、手工材料的限制,以主题为主线,采用了比较、对比的方法。

  2、评论——在争辩中完善自己的探究性审美观点。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根本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只代表了个人的观点,是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其实评论不只是教师可以做到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可见对于客观事物学生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与生俱来的探究欲,他们特别喜欢参与焦点问题的讨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因为在探究欲的心理素质里面就包含有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帕内斯也曾指出:“创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人们评价事物的能力……没有综合评价和改造自己想法的能力就不会有创造力。”在欣赏评论中,学生一方面可获取作品本身所发出的信息,并做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又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对话、讨论甚至争论,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受到别人的与自己不同或相同的理解和感受,带着这些在争论中所产生的新的感受,又开始更深一步对作品及问题的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学的论文10-01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05-25

【荐】小学美术教学论文05-25

美术教学论文11-11

【荐】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5篇05-25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精华15篇)05-27

美术教学研究论文05-20

【通用】美术教学研究论文05-20

小学教学论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