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8 07:34:53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例【15篇】

  现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例【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摘要:在小学课程之中,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最难得也是最重要的科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是所有学生,家长,教师都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小学教育改革已经开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引进新技术,新手段,来进行传统的教学活动。电子白板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电子白板的技术引进,将会促进小学生在数学上的成绩提升,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研究电子白板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在现阶段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电子白板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手段,其出现的目的就是促进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很多小学投入大量的资金到电子白板的建设之中,实现教学数字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趣味化。电子白板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是已经过证明的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手段。笔者结合多年的执教经验,和近年来在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上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电子白板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小学数学是所有小学学科之中最抽象,也是最难得一门学科。小学数学的难度,也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自身的抽象特性之中。但是,应用了电子白板技术,就可以实现将小学数学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从而降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进而直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趣味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数学是有难度的学科。小学生学不会数学,认为学习数学有难度,就不想学数学。然而,不想学数学的结果是更学不会数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就可以找到解决小学生在数学上的难题。电子白板技术,是一项新型的信息技术手段。电子白板技术的显示屏比较起原先的教学黑板,更加有趣味性,更加生动形象。引进电子白板技术手段,可以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在跳跃,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提高。

  1.2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思维上的开拓。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相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思维更加跳跃,思维的广度更加宽阔。电子白板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引用,将有利于对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鼓励,在思维方式上的开拓。使用电子白板技术上课学习,学生不会拘泥于课本,不会只是根据课本的知识去思考。学生能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出发散思维和创新性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这种创新思想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将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2电子白板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电子白板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电子白板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将会鼓励学生的创新,鼓励学生在思维上的开拓。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有如此大的技术优势,因此研究如何将电子白板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将有利于提升和巩固学生的数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1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数学模型。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几何和代数。而在几何教学的过程之中,建立起数学的几何模型是所有小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建立数学的几何模型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在传统黑板之中绘画出具有抽象意义的数学图形。但是,‘引进了电子白板技术的小学课堂,小学的数学教师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视频,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数学几何模型。学生不用牢记老师在黑板上的绘画实例,而是通过了解更多的教学实例,对图形进行分类,了解图形。因此这样的教学手段,无疑会提升教学的效率。

  2.2利用一些电子白板特有的技术手段,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目前的阶段之中,小学生学习数学上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在图形和几何上。尤其是较为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掌握几何图形的知识。几何图形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是不具体的,是难以理解的。如何加深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理解,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所有学生及其家长还有教师都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个时候,使用电子白板技术可以起到加深学生理解能力的作用。在传统的黑板之中,学生可以理解一些规则的,简单的几何图形,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不规则图形来说,就有些困难了。对于不规则的图形来说,学生难以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但是采用了电子白板技术来说,小学的数学老师能够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变形,拖拉,移动,就能够实现简单的转化,利于学生的理解。学生通过电子白板技术的转化,能够更好的思考整个题目,提出更好的解题方法。

  2.3利用电子白板的保存和评估功能,增强师生间交流。电子白板技术能够实现保存功能,能够将本堂课程中的教学全部内容用数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便于学生的复习和巩固性学习。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黑板中内容的擦除,就代表着所有的课题内容结束了。学生想要复习,巩固本堂课程只能够通过的课堂的笔记。一旦笔记出现了知识点的遗漏,就难以实现内容的全面的回顾。最后,电子白板还有的功能是评估功能,在课堂的结束之时,学生能够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对本次课堂的内容进行测试。电子白板技术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在测验之中的答题情况。

  3结语

  本文提出了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优势,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趣味性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思维上的开拓,还有技术的应用实例,即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数学模型,利用一些电子白板特有的技术手段,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利用电子白板的保存和评估功能,增强师生间交流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兰珠.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xx,(3):87.

  [2]侯姣泽.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xx,1(4):69.

  [3]邓天玲.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xx,(11):61.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具有数学思维能力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答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并且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朝着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本领。

  1数学思维的概述

  在数学范围内,用一些特有的方式去解答相关问题,数学理解方法是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只有用数学思维理解问题才是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得到的才是科学的数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思维具有它特有的品质,不同的学生具备的品质不同,其思维水平也存在区别,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数学思维品质才会使其具备高水平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一,要有深刻性。知识的探究必须要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对数学知识概念深刻理解,不要混淆一些相近的概念,必须要找出题目中各个条件的本质联系,找到正确的答案。第二,要有灵活性。这个品质是体现小学数学学习不要过于死板,学生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答数学问题,以求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正确的答案。第三,要有广阔性。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从全面的角度出发,打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要考虑全面,不要错过有用的条件和要素,力求解答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用数学思维去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渐渐地让学生也用这种思维去解答问题,形成他们自身的一种能力。

  2.1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些方法训练学生,培养他们具备综合的.数学思维能力,像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劲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力很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为了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增加锻炼的时间,就要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存在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热情。试想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总是一脸严肃,态度过于严苛,对学生的一点小错揪住不放,动辄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教育,不懂得尊重学生,这种学生又怎么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课堂气氛弄得活跃起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一些手段设置一些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收获一定的学习成果时,就会让他们感到开心和喜悦,这样就会对小学数学产生好感,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2.2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思维品质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好引导者和朋友的身份,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以开放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发展思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过于单一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的思维机械化,不能灵活的运用,形成可怕的思维定势,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数学定义、公式的时候,可能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告诉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套用公式就可以找出答案。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它也阻挡了学生们发散思维的形成,不能灵活用脑,只是在机械化地背书,而不是学习知识,到最后学生们只是练就了好用的记忆力,而没有形成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在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其实是有多种解答方法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多,拓展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加深他们的理解力。

  2.3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清楚地讲授给学生,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比较法,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体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首先使用适合他们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轻松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比较法很简单,就是找两个题目,分别让学生求出答案,并将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悟出道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使得学生将数学问题在推理中消化解决。与其它学科不同,小学数学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图形探索,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找出数学中存在的关系定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法,促使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整合自己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差的学生,相互讨论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并让他们对各自的思维进行思考、分析,在这样的合作讨论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帮助意义,促进小学生形成综合的数学能力是新世纪义务教育的基础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教学技巧,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教授课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05):59~61.

  [2]安振玺.趣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31):222.

  [3]黄友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xx(01):14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摘 要:“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深入实施的必然需求,遵循了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契合了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减轻了师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路径在于放手“让学”、鼓励“多学”、精心“导学”和科学“评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利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学习,给小学生打造相对自由的学习平台,鼓励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够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构建自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就是让小学生学习,讲究多学与导学。

  一、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打造自主数学课堂

  教师学会放手,小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放手让学生学习,是打造自主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唤醒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重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去学习,才能使小学生反观自己,发现内心存在的数学学习欲望。将课堂时间与空间还给小学生,让小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和参与的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

  比如,在讲解《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小学生已经学习过《1~5的认识和加减法》。鉴于小学生具有相关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十分钟时间,让他们自主思考,去开发6~10加减法的运算方式。教师告诉小学生自己不会给他们讲解,但可以帮助他们,给予单独指导。让小学生安心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将课堂交给小学生,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鼓励小学生多学习,打造自主数学课堂

  构建自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多学,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让小学生摆脱传统的数学学习思想,远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与喧嚣,感受到小学数学学习的'乐趣。只有在课堂中获得充足的时间,小学生才能拥有安全的学习环境,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课堂中,教师要减少重复性语言,以此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减少教师教学所占时间,给小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学习。

  比如,在讲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设定自主学习的目标,如“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让小学生对自己自主学习的思路进行记录。教师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写在黑板上,让小学生明确目标,积极去获取新的数学知识。鼓励小学生多学,才能让自主型的小学数学课堂得以构建。

  三、重视学习引导,打造自主数学课堂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服务者。在构建自主型小学数学课堂时,教师要甘心做学生的服务者,重视自己教学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中不多讲,但要时刻观察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教,不是教师的职责,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师的重要教育任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思维上的难题。点拨精讲,纠正学生的错误,理清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路,这样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高效化。重视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不能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学习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意识到要学习新的知识。如果课堂教学是一出戏,教师则是这出戏的导演。

  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先给学生分析一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去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一些小学生可以通过图形看出两个图形的不同,但却不能完整地描述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数学语言,如“哪里不同?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边有什么关系?梯形的两条对边有什么关系?”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才能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重视学习评价,打造自主数学课堂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打造自主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当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到小学生手里。让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发挥主人翁作用,才能激发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小学生最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能够从学习者的角度去分析他人的学习成果。组织小学生在学习过后多多反思,并评价他人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能够加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发展方向的影响。例如,在课堂小练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如何改正提高,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认识到他人的优势,找到自我提升的动力。

  综上所述,构建自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给小学生客观的表扬,促进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只有让小学生在情感上认可自主学习,才能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同时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并为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逐渐能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以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呢,笔者经分析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挖掘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渗透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以直接的导学、教学的形式为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数学思想不能有效的理解与消化。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前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以“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学前教师应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概念理解不深,思维能力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且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网络的便利查阅相关的教学素材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在课前几分钟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如“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随风飘……”以这样的形式将数字的概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对数字概念有一定的认知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故事情景:“有三只小白兔去采蘑菇,老大采到三个,老二采到两个,老三采到一个,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数字可以对应这些蘑菇个数吗?”教师可以请学生到黑板板书将蘑菇个数与相对应的数字进行连线。以这样的形式在学生启蒙阶段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意识。

  二、课堂教学,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

  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数学问题的练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忽视了在数学问题中为学生渗透数学思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为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讲到“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中“小数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春天到了,很多人都在广场上放风筝,同学A、同学B、同学C也像放风筝,每个风筝3.5元,买三个风筝需要多少钱?(用小数乘法计算)”以此为学生引出小数乘法的计算问题。问题设置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的一起分析,引导学生的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如由题意知每个风筝3.5元,共需要买三个风筝。所以加法式子可以列出3.5+3.5+3.5=?但是题目要求用乘法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列出的加法式子分析发现是3个3.5相加,结合之前学习过的整数乘法分析可以得出可以用3.5×3来表示。

  三、实践练习,在归纳过程中向学生渗透

  在进行完以上教学过程后,学生以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题,在其亲身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同时在课后练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分类与整理的归纳能力,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分类”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若干不同的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练习作业。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总结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角的特点进行分类。然后,教师可以请每组学生派出代表讲解本组分类方法与依据,在学生讲解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分类情况做出分析并为学生引出正确的以角的特点分类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清晰认识的同时加深对分类含义的理解,以促进学生的分类数学思想,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然后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中向学生渗透,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小学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教授课堂知识那么简单,它更关乎小学生心智与灵魂的培养,在其成长过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小学数学课堂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将以老师教学为主成功转型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归纳演绎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1.1通过有趣问题情境的设置,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可以通过运用观察、类比与归纳的方法在自己的认识、技能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合情的推理.小学数学教师在为激发学生好奇心时所设置的具有挑战性与有趣性的问题情境,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数学问题,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小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让其变得生活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教师应该做到多激励表扬学生.由于小学生阶段的特性,老师的鼓励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过多的批评学生将阻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阻碍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过三角形、梯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先让学生回忆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猜想圆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2在小学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可以在数学试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实验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推理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了解本质,懂得其中的数学理论.数学实验实质上是思维实验,其不同于一般的实验,数学实验中通过采用抽象的方式模拟或人为地控制某些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对教师培养其科学研究经验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所设置的教学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其中的数学原理.在数学实验最后阶段进行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归纳总结,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法则,公式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有助于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教师可设置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其内角和为180°,首先预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纸质三角形,在课堂中发挥小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可以提示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看其加起来是否等于180°,或将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等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后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1.3加强习题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依据,不断加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编写习题时应时刻坚持教育性的基本原则,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设置难易程度适宜的题型,最终达到训练的目的.

  2.在猜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2.1教师为学生创造推理机会,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主动创造机会进行验证猜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并对此加强锻炼与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合理的质疑情境,并对学生的自由回答给予鼓励,使得学生对于演绎推理拥有足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演绎能力得以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数学习题后,通过询问学生“做的对吗”来为学生创设出质疑情境,使得学生产生对所作答案的怀疑心理.接着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对或者不对”,鼓励学生自行找到对或者不对的理由,锻炼学生进行推理演绎的能力.如果出现学生不能通过数数或实验来进行答案验证的情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其他的方法来对学生所做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2.2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的教学过程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实际为基础,组织学生对于演绎推理能力的相关训练,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演绎论证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例如,在讲授《奇偶数》一课时,教师可提出两个奇数的和是否是偶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推理验证,通过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例如奇数为一和三的一个苹果加三个苹果,可得出偶数为四的四个苹果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结论的理解.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探索中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在猜想中让学生不断地推理,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基础,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最终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传授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培养,涌动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1.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1学具存放有序。

  1.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高。

  2.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3.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4.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5.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一、互动式教学

  小学数学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探究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小学数学改革的要求。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书本知识,充分提高学习的效率,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倡导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二、实践式教学

  实践式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理性思维受到限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满趣味性和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改变了程式化枯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例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折各种各样不规则的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的过程感受角的形成与产生,从而对角这一概念有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然后,再通过指导学生对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有没有关系?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三、游戏式教学

  小学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需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小学数学的教学更需要如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个人活动的游戏,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感受圆柱体、正方体、球等物体分别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感知几何物体的特征。亦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游戏的方法,为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组织最佳默契的游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将结果写在纸上同时展示出来,既提高了趣味性,又辨别了正误。

  四、小结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老师要不断地发展自己,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理论的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使学生在新的教学理论下不断地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摘要】在小学课程中,数学知识和其它知识相比,颇显枯燥乏味和深奥难懂。如果能让生活实际和其浑然一体,就有利于学生在显性世界中理解深奥的理性知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兴趣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管我国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但仍然还有一些学生存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融入于生活实际,可以使课堂教学通俗易懂和更加有的放矢,学生也能为了解决自己切身生活问题而兴趣倍增,于不知不觉间理解、掌握、应用数学知识。在日复一日的成功体验中,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数学。

  2.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新知的传授对象和接受者,所以,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手机、网络对当今小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绝对再也不能低估他们的见识。我们应像浙江大学教授苏德矿一样,让数学生活与时俱进,富有新意和诗意,将枯燥和寡闻的知识和设计,变得生机勃勃和精彩纷呈,吸引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课,而不是提到数学就是满脸的愁容。例如,在教给学生怎样找单位“1”时,我通过“女生的?是男生”“女生占男生的?”等,引领学生发现归纳出:单位“1”就是紧挨着分率且在它前面的那种量,至此,学生掌握了方法后,除了个别学生马虎再也没错的了,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高。

  3.为学生终身受益而进行生活化教学。经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学生必然会对生活以及数学有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的渴望,体会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联系之美,体会数学不仅仅是公式的记忆,应试的工具,更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甚至是科学。为此,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学中要调动各种生活场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亲力亲为,在多元的实践探究中,一天一天地累积受益一生的数学知识。一个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健康成长,会让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涯和实际生活中受益匪浅。例如,又一次,有个学生送孩子来上学,曾经兴高采烈地和我说过,老师啊,当年你对切段次数和节数问题的独到讲解,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呢,若不然今天我给闺女讲解时,绝对不会这样通俗易懂的。我用你当年的法子一讲,闺女立马就会了。你当时让我们肢体配合,左手臂为棍,右手食指为刀,几个人在某人手臂上依次排队比划切段,其余学生记次数数节数。大家在欢声笑语中,通过几遍轮流反复练习,发现总结出了段数=次数+1的规律,将非常易错的问题十分浅显的讲透了,所以到现在我还记得。深刻体会数学不仅仅是公式的记忆,应试的工具,更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甚至是科学。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1.课堂导入的生活化。课堂导入就像是前奏,我们会因为一首歌的前奏,而去选择去听或者不听这首歌,同样学生也会受课堂导入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在导入部分加入学生感兴趣或者与他们自身有很大联系的部分时,学生就会充满期待的听你说每一句话。所以,在课堂导入的`部分,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像优秀的作家一样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在这个点上设下伏笔,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一整节课都跟着你一起思考,和你一起去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用老王给三个儿子看似公平,实则不均的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老王的偏心,然后再提问学生:在个视频中有没有看到数学的影子呢?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激励去探究为何会明公暗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设计的生活化。教学设计的好与坏不仅决定着你的课堂效率,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听课以及理解的深度。因此,课程的设计,教师必须经过深入的思考,真正将数学与生活完美地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走入数学的世界,体会数学世界的实用、奇妙和精彩。例如,在讲加减乘除的运算时可与学生买玩具,买学习用具等生活常识结合。我让学生自己买篮球,充分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情境生活化。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能是一知半解,自然就不能学以致用。但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中将数学知识加入到学生喜欢的情景中去,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会大为改观,课堂教学再也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以致用。例如,在进行折扣知识的讲解时,我提前几天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跟随爸爸妈妈去商场购物,亲临打折活动现场,实际购买打折商品,记录购买商品原价,促销折扣,实际付款等,初步触摸知识表层和质疑,然后,课堂教学中探究折扣相关知识,为购物活动画上圆满句号。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很深刻的印象。总之,数学和我们的生命密不可分,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自己对生活的正确理解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标准。初中数学定要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素养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本文对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陈述。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实施的目标之一。这些目标的提出,实际上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不但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粉笔+黑板”,以书本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教师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应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畅所欲言。与此同时,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和感情动态,并给予帮助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探索。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关系,他们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还处于刚刚形成的阶段。另外,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些阻碍。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待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以后,鼓励学生去尝试计算出教室内钟面的面积;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后,可以让他们把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求出一个平均数;学了计算长方体面积以后,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卧室的面积。如果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并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的价值不言而喻,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和获取数学价值。学生的能力不同,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也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或者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教师要多关心和关爱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不能置之不理,要给予一些鼓励和指导,让他们重拾信心,并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探究合作中。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整合,提高其综合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元化的素材,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富有活力,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比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转变和整合教学内容,“我们学校准备创建一幢高楼,校长想争取一下我们同学们的意见,你们认为是创建体育馆呢?还是创建科技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就开始进入到了激烈的讨论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吸收知识、选择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因此,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还是按照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昏昏欲睡、枯燥无趣,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在这样的形式下,教师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努力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在带领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清晰、直观地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和割补后的长方形的宽和长之间的联系,进而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哪一阶段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将目光放在了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科知识转变为生活技能,而不是考试与分数上,这也是教育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都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也是如此。小学阶段正是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基础薄弱,教材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远远没有耳熟能详的生活化教学具有吸引力,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实现教学生活化已取得显著成效,并且会得到广泛有力的推广。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小学生处于7岁~13岁之间,知识储备薄弱,教学活动无法站在已有的根基之上进行,但是小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也决定了实施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此外,教材编写虽有章可循,毕竟也只是提纲挈领,学生接受起来有些难度,需要一个桥梁将教材内容与他们熟知的内容搭建起来,这个桥梁也就是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考试,而是掌握一项技能,从而实现学以致用、为我所用,打消学生的抵触情绪;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二、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1.教学情境生活化。环境对人的影响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情境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所以首先,教学中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高高在上的,才让课堂氛围变得紧张,对于小学课堂来说,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亦师亦友,能够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只有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老师,教学活动才得以更加顺利地展开;其次,营造轻松欢乐的氛围。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或各种各样的原因,将课堂变成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恰恰忽略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的存在,而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去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错了也没关系;最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学生无法理解某一个知识点,但是如果教师灵活地转换一下,创设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就会很快地吸收理解。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数据统计》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前两天刚刚结束了期中考试,老师忙得不可开交,你们能帮帮老师统计一下邻班的数学成绩吗?看一看最高分是多少?最低分是多少?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学生们对我的工作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在我的指导下完成得十分认真、出色,颇有小老师的样子,又轻松的掌握了数据统计的数学知识。2.教学内容生活化。新课改之后,教学内容也向着生活化的方向靠拢,教师要做的则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生活化无疑会实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最大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教师的工作不再是备一次课就可以应对几个轮回,一个负责任的老师要紧跟课改的`步伐,夯实基础,不断地充实自己,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让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以及兴趣的突破口。例如,在讲授10的加减法这一课时,我提问学生:假如你有三支铅笔,老师又奖励你7支铅笔,现在你有多少支铅笔呢?同桌忘记带铅笔了,向你借了两支,你还剩多少支呢?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明例子,学生们十分感兴趣。3.教学语言生活化。优美的语言能够塑造人性,恰当的教学语言同样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首先,将教材中生涩的术语转变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具备充分的了解,看起来将阳春白雪转变为下里巴人,实际上则是让教材内容更加的生活化,更加“接地气”,比如为方便学生记忆而编的顺口溜,让知识朗朗上口;其次,鼓励性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人人都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鼓励,学生那幼小的心灵里也是如此,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毫不吝啬地表达出来,满足他们小小的成就感,让他们享受成功后的喜悦,比如一句简简单单的“老师看得到你的进步”,都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最后,巧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比如,课堂上有学生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以委婉地提出批评:“老师为大家讲课很辛苦,如果有同学不认真听讲的话,老师会伤心的。”虽然没有正面批评,但学生还是识相地乖乖听课。总而言之,数学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作为教师,也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将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从而从微观上去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一、小学数学课堂设立情境教学

  在小学,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上,课堂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育的质量就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先在生活中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教师找一些数学题目,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提问出来。例如,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可以把一些应用题或者算术题的名称改为学生喜欢的故事人物或者动画片人物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问题自主思考,从而认真地听讲。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组,然后给各组学生相同的例题,比如,3+3+3用乘法怎么表示?看哪一组同学先完成,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形成一种问题竞赛来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然后教师应在竞争里加入适当的游戏来避免学生在抢答题目时的'枯燥,使学生更全神贯注地抢答问题,也更加喜欢学习数学,通过竞争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开设了很多新的课堂教学。例如,情境课堂教学、竞争课堂教学等,这样的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教师应对每节课的课堂效果进行分析,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在分析中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知道怎样才能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自主思考数学难题,从而使课堂效果更佳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也在课堂里学会了怎样做算术题,培养了主动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把学习数学的状态发挥到最佳。通过新的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里的应用,小学数学的课堂质量的确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学生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教育的研究,发现新的课堂教育可以使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显著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创新出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时刻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坚固基石。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在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来自学生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来自教师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解决策略]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假定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一、注重概念意象

  (一)让学生们形成清晰的概念表象

  概念表象指的是学生们以前所学过的概念在脑中再现的形象。表象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再现,它属于感性认识,是一种从感性知觉到思维,由印象到概念的过渡环节。例如在复习“分数的意义”时,当学生看到便会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一个形象:“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当学生们在信中睡起这样的一个表象后,就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这一句话时就会更加的容易了。

  (二)帮助学生再现概念形成与同化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其指的是人们对于同类事物中的不同例子,在进行感知、分析、比较与抽象后,对这类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的方式。概念同化是一种概念学习的方式。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定义的方式直接提出概念,同时再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由学生主动的地与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联系去学习和掌握概念的方式。因此在数学的概念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们再现概念的形成与同化的过程,以此来加深概念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让学生们能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时,首先,先让学生们自己回忆到底学过多少中平面图形,让回让他们回忆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来的,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面积公式得来的过程,并发现自己是否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概念的再一次形成与同化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其中发现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还存在缺陷,并引导他们进行改进。

  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系

  这里的概念系指的是在个体头脑中所形成的一个概念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的概念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些联系。对于概念的学习就必须要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概念。

  (一)为学生提供探究素材,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复习“量与计量单位”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整理、了解量与计量单位的相关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概念;进行转换摸底,了解学生对这两者的概念的掌握程度;通过教学突出量与计量单位这两者概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例如帮助学生认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整合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和各自进率的联系。

  (二)联系现实,让学生触类旁通

  概念的复习其重点应该帮助学生去努力的建立起关系体系,而不是鼓励他们成为一个方法的熟练操作者。概念的复习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概念。通过这训练,让学生们对分数、比例的概念已经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的更加的深刻,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在进行概念的复习的时候要举一反三,并能够触类旁通。

  三、帮助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等价定义形成知识网络

  在概念复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对那些概念的多个等价定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一)帮助学生加强对相似概念的辨析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概念,他们含义接近,但是在具体的本质上却又有一些区别。对于这些概念,学生们背诵了、记住了字面意思,并不等于他们就真正的理解了概念了。教师们必须要痛实例来突出这些概念的特征,帮助学生们真正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区分这些概念的区别,以此来加强对概念的掌握。例如在复习“小数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去判断“0.40,0.03,20.020,2.800,10.404,5.000”这一组数中的那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或不能去掉)?利用这种练习来让学生们对小数的性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再例如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与质因数,周长与面积等等这些概念有很多都是那种乍看上去都很相似,但实际上却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类概念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到他们后面的数学学习,因此必须要及时的让他们区分这些概念,以避免相互干扰

  (二)加强变式,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在学习概念的时候,小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某一个概念的内涵不是很清楚,掌握的也不全面,常常将一些非本质的特征来作为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认识,那就是只有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才叫长方形,斜着放的长方形就不知道叫什么了。为此在进行复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将概念的叙述或者表达方式进行一定变化,让学生们从各个侧面去理解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变式中去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以便于排除各种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四、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概念网

  概念以及各种陈述性的知识,都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它们主要是通过网络化与结构性来表示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构建一个完善的概念网。这个过程教师只能够引导,因为这张“网”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链、知识网及知识存放的序。

  (一)帮助学生找接点

  设计开放题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概念掌握情况,并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各种概念知识点串联到一起。例如在复习“比”的概念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一道开放题:“学了“比”你能联想到哪些知识?”看到这道题学生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分数、除法。而除法、分数、比这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就是我们需要抓住的连接点。然后在通过有的放矢地将分数、除法、比等知识散点组串起来。

  (二)帮助学生抓住连接群

  教师必须要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学生们对各种知识在脑海中存放的“序”,以便于帮助学生根据概念知识的相关性来建立连接群。这个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谈话来了解。例如在复习“分数”时,自己有序的说出应该复习到哪些知识,学生们有可能是按照知识的编排顺序来复述,也有可能是按照他们脑海中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等等。而教师则应该从中掌握学生们是否还有遗漏的地方,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概念意象建立的程度,利于查漏补缺,接点连群。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微课作为当下中国教育界的宠儿,可谓是风生水起.国际上,微课源自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为亲戚纳迪亚在线讲授的视频课程.后来很多人都上门讨教,一时间,可汗忙不过来,索性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也就是微课.在国内,由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定义与主要特点.在胡老师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一、微课可“微”———课前知识的铺垫

  众所周知,课前能主动去预习的学生较少,而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前进行预习,那么对新知的接受与理解将会容易很多.微课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学习资源,应当“放低”身段,不应仅限于当下主流的新知传授,更放眼于课前铺垫,最终提高的是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此,笔者认为微课可以在新课的预习中发挥作用.

  1.联系新旧知识,扫清旧知障碍

  子曰:“温故而知新”,这一千年不易的经验之谈,既揭示了新知与旧知的密切联系,又体现了新旧知识中迁移的巨大作用.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它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再看教材中,新教材的新课前大都没有准备复习与导入部分,如果不另外指导学生回顾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将会遇到更多困难.由此可见,恰当复习旧知,就能有效降低新知的掌握难度,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迁移.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难点是理解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在课堂中,学生既要读题,理解数量关系再列式,又要回忆整数除法的算理,以便对照小数除法.明显对学生来讲新课的难度与容量都太大.这种情况下若课前有针对整数除法算理的复习微课,短短三五分钟,既能帮助学生回忆起清晰的算理,让更多学生真正听懂了课;又能有效减轻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压力,使更多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岂是微课作用?“微”课前,对学生的帮助显而易见.

  2.丰富课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的语言与工具.为了让知识能严谨的传授,数学课堂总是显得规规矩矩,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加的枯燥乏味.要想让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课前,由微课讲解了与新知相关的课外知识,不但会降低学生对掌握新知的恐惧,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引入新知时,学生必然会更加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从而使学习效果更胜一筹.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的“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爸爸与小红的对话“我比小红大30岁”,简单是简单,抽象却也非常抽象,学生很难一下子从这里转换到用字母a表示小红的年龄,然后爸爸的年龄用a+30来表示.对于这样未知的抽象知识,学生自然是恐惧的,而如果课前有微课生动介绍关于我国古人用“堆”来表示许多(未知数),古代埃及用“哈乌”来表示未知数,1559年法国数学家彪特开始用A、B、C表示不同的未知数等,不仅让新知识的出现更加生动自然,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微课应“微”———课程内容的传授

  胡铁生老师曾说过微课教学设计有六大原则,其中首要两个就是时间性与内容性.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这两大特征非常明显.

  (一)微课“微”于时间

  前文讲到,可汗把视频传到方便别人学习,由于技术限制,视频的`时长不得超过10分钟,所以可汗的“微视频”都只有不到十分钟的长度.虽然现在技术不再是问题,但不得不说这“微”的时长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我们知道学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有效时间,基本上在10分钟上下.而微课的明显特征就是讲解时间较短.同样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我们在各地培训教师设计微课的实践也发现,其实,微课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为佳,超过6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因此微课用时不但不应当超过10分钟,还要适当地更短,更精悍,以符合学生注意力的持续特点.

  (二)微课“微”于内容

  在认知心理学中,学生先后学习的知识之间会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这种干扰会导致遗忘.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是“前摄抑制”;而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是“后摄抑制”.在微课教学中,如果课内包含的知识量过大,就容易产生“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所以在微课短短的时间内,应当只讲解课程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重点,或者是难点,抑或是特异之处.因此微课教学的内容应当“微”而有致,是有针对性的,是精悍的.

  (三)微课“微”于课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20xx年11月21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后,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推行下,微课制作的升温速度很快,各地都在加紧把各种课程制作成微课.但在有些情况下,微课的制作却比较盲目,缺少对微课适用性的关注.在小学课程中,有一部分的课型并不能发挥微课的特点,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其实没有必要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所以使用价值低,盲目开发制作只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所以对于微课的选题应当慎重.比如涉及空间与抽象的例题和易错题的教学等就较适合用微课形式传授,而一般本身已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就大可不必耗时费力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围绕某个目标进行精确讲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也使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减少,不但提高了知识传授效率,更规避了部分遗忘的概率.此外,课程中的一系列知识用微课的形式传授时,若分成不同的部分制作成微课,这样相对于将多个知识一起讲授的常规课堂来说,学生学习中产生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微课应微.

  三、微课不“微”———知识的巩固延伸

  微课的作用不止于新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巩固新知识以及提升自己的途径.当学生在新授课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掌握好,甚至无法理解新知识时,在常规教学中实际上很难高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一则学生通常不能清晰地表达问题所在,二则每个学生的问题不尽相同,教师难有足够的时间各个解决.尤其在单元复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更是时间紧、内容多、知识网络复杂等难题.这时微课的优势尽显,学生可以在课后找寻相应的微课进行补缺补漏,也扫除了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从而实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要求”.另外在小学数学中,常常可以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学习,尤其是在学习空间图形等抽象事物时,常规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应用,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此时微课的优势便能展现出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部分“通分”中的“最小公倍数”时,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学生就可以从微课中获得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最小公倍数的不同求法.从而实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作为教育部大力推行的新型教学手段,具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而在小学数学中,尤其是高年级数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很费解的,如何让学生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在,利用微课在课堂外呈现出的种种优势,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常规课堂的不足.同时我们也看到微课的发展缺乏指导性,大量的同质微课不断被制作,而微课的创新却停滞不前.从而导致数量已近泛滥,质量却没有保障;同质作品扎堆,创新路在何方?究其原因是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希望相关部门能抓紧研究,尽快予以规范指导.当然,努力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也是新形势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季台祥 单位: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实施,要经历启动课题研究、整理研究成果、结题鉴定三个阶段。

  一、启动课题研究。

  课题获准立项后,下一步就是要正式启动课题研究。一般课题在启动研究阶段(这里的一般课题不是课题申报类别中的“一般课题”,而是指不包括实验研究课题在内的所有课题),要做好理论上和物质上的准备、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调控;实验研究课题在启动研究阶段,则要对参与实验研究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进行各种实验、试验,积累各种实验材料等。

  (一)启动一般课题研究。

  1 理论与物质准备。

  在课题研究具体实施之前,研究者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首先是理论上的准备,主要是检查所设计的方案是否严密,概念的界定是否科学,假设是否台理,变量的操作性指标是否已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要检查课题组成员是否了解了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否皇握了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本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应技术。做好课题实施所需要的各种具体的必需的设备、工具的准备工作。

  2 搜集、分析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

  启动研究阶段的重点工作应该是搜集、整理和分析针对研究的问题,围绕已确定的研究变量、研究对象在研究活动中所产生的资料,与课题相关的经验以及有关的数据资料。资料搜集的策略是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范围,在数学教育文献、刊物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尤其是数学教学活动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开展调查、进行测试,对相应的结果作记录,对自己的研究情况进行反思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则要做好资料的审核,分析资料的适用性和统一性;对资料进行分类,使有效的资料条理化;对资料进行汇总,使资料具有系统性和宪整性。

  3 调控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的`时间跨度一般在半年至两年。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要做许多工作,如教学测量、调查、实验、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已取得的成果或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都要协调好。应注意:一方面要正确执行研究方案,围绕研究方案所确定的研究目的落实研究措施和方法,并定期检查各阶段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研究方案。课题的研究,有时并非按制定好的方案一一执行就可以。越是大的课题研究,越是想获得丰硕的成果,越有可能对方案或计划进行调整。有时需要对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或聚集过于宽泛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或对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充。有时也要根据需要增加一些研究所必须的措施,改变研究所需要的方法,以促进课题研究取得更好效果。

  (二)启动实验课研研究。

  1 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在课题立项之前的工作,如课题的确定、实验方案设计等是由课题负责人完成的,课题组成员及其他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对实验的方案缺乏理解。较少或从未参加过实验研究的教师,对实验的目的意义、实验对象的迭择、实验的步骤与方法、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操纵与控制、变量的测试等比较陌生。因此,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是启动实验研究阶段的一项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的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也是顺利开展研究乃至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如前所述的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是实验起始阶段的培训。如果在实验中出现偏差,要开展研讨与交流,在交流中纠正问题或弥补偏差。

  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也可在结题之前,如在实验结束时,参与者集中在一起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性、定里的分析与评价,总结实验的结果与结论,讨论实验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实验研究的一次总结,更是为了推广实验而进行的一次培训。

  2 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控制组)。

  实验研究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为了确保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时,按照科学的油样方法选取实验的对象,如用简单随机油样的方法等,以保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台理的设计方法安排实验对象,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条件相一致,排除实验对象间差异的别响。

  3 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实验课题研究启动阶段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如对实验对象进行相应的测试,如实验前的测试即前测,实验开展一个阶段后的测试即中测及实验结束时的测试即后测,平时对学生进行的学科学习测验等。对实验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做教学、实验、反思笔记,“探究”课的教学,总结教学、实验的经验等。对搜集来的资料按类型或按性质进行分类,如按类型分为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按性质分为男生测试数据和女生测试数据。在实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里分析,关注实验的整体性和可靠性。

  4 控制实验过程。

  实验研究要求遵循实验的规范,在选择实验对象、操纵自变量、测里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方面,尽可能达到科学的要求。如选取与实验班条件大致相同的学生组成对照班;选取水平相近的老师任教实验班和对照班;严格控制因为实验而加重学生的负担;用科学的里表和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科学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理论和经验的关系,避免“以偏概全”或轻率地做出结论。

  5 进行实验测评。

  实验测评是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一部分、某一阶段进行检。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效果随时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价值判断。实验测评是实验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在明确实实验测评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实验测评原则,选择恰当的实验测评方式,设计明确的实验测评指标后进行的自评与他评。

  二、整理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结束或临近结束,课题组要召开总结会议,汇总各子课题、各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找出研究中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成果时一要对研究方案所确定的研究目的的实现情况和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全面检查与总结。二要认真分析取得成果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后面撰写研究报告做好准备。在总结中还要对研究过程中所积w的资料进行分析,特别是一些重要数据要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用于准确反映研究成果。三要撰写研究报告。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后,需要对整个过程及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用文字记载下来。

  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由课题组指定专人撰写能全面反映研究过程及结果的研究报告一一是该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因为研究报告是研究成果的主件,一项课题是否有研究报告或研究报告质里的高低决定着该课题是否能按时结题。

  三、结题鉴定。

  立项课题完成研究任务之后,对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有什么 价值,价值有多大,有没有创新性、应用性,研究的方法是否规范进行鉴定 .结题鉴定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课题组提出申请、鉴定小组初评、学术委员 会评。

  (一)课题组提出申请课题组要根据要求填写申请表,研究目标、方法 、过程、结果等方面填写清楚,并向专家呈送课题结题报告,提供其他所有 能反映研究成果的相关材料,如课题研究论文、研究成果集、专着、课件以 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获奖证明材料等,以供专家评审鉴定时参考。

  (二)鉴定小组初评鉴定小组对提出申请的科研成果进行认真审阅并提 出个人意见,然后汇总成,J姐评语,决定是否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审。

  (三)学术委员会评定学术委员会集体研究后,写出评语,采取无记名 投票、举手表决或民主协商等方式确定课题是否通过鉴定。

  课题鉴定可采用“通讯鉴定”或“会议鉴定”的方法进行。通讯鉴定是 把研究成果的主件及若干附件寄给鉴定专家,请他们在约定的时间内,把书 面鉴定结果寄回。会议鉴定是请迭定的专家出席成果鉴定会。会上由课题组 负责人作报告《主要内容是“结题报告”),请专家们提问,课题组成员作 答,在鉴定会上进行现场答辩,专家们逐个发表对成果的鉴定意见,并在会 后写出鉴定结果,表明是否同意结题。如果通过了评委的鉴定,则标志着课 题研究已完成研究任务,获准结题。

  课题组要对专家们的鉴定认真研讨,在此基础上写出“自我鉴定”,并 把它与专家们的鉴定、本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一并上交科研主管部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热]06-06

(通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6-06

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08-03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优]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