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8 14:06:42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优选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优选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一、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活动这在教学改革中的首要话题,其地位不会因教学形势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课外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与探究空间,可以更完美地体现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来展开数学学习,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熟悉的生活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真实,这样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学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地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计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传统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在大量反复的题目训练中完成的。学习枯燥,任务繁重,并不能激起学生参与计算的主动性,这样自然会严重地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富有竞争性的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智闯迷宫活动,迷宫中的重重关卡就是一道道计算题,只有准确计算才能到达下一关卡,错误的话就只能回到起点再重新开始。这样的课外活动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能够激起小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学科。

  二、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提供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将教学的视野引向生活,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思维空间,这样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努力地寻找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与侧面来展开思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更能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外活动有着更充足的时间与宽广的空间,可以打破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限制,引导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以在动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制作模型,三角板、可以滑动的平行四边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在制作的过程中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模型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空间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点来制订一些精美的图形。这样的课外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与创造性于一体,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来展现个性,释放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

  三、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成功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运用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如学习了正负数,让学生利用这个知识点来帮助父母记录家庭各项收支,并计算出各种收入与支出所占的比例。这样在用知识服务生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有学好数学才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增强家庭情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四、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课外活动正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可以完成课堂教学所难以完成的活动。课外活动不拘泥于某一个内容、某一种活动,其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活动更多样,这更加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长以及素养的提高。课外活动是以数学学科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数学学科,而是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横向联系,如让学生来写数学日记,表演数学小品等,这样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娱乐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德育等的提高与培养。可以说丰富的课外活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学科界限,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总之,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是新课改下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设计更多具有趣味性、思考性与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全面参与中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摘要】理解不仅是手段,理解本身也是目的,但它是一个中间目的,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强调理解在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不是把理解当作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去追求,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中心环节去给予充分的关注,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理解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它是对知识进行掌握、应用的前提,也是进行后继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理解本质剖析自主建构 知识网络

  在数学教育界,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学生应该要理解数学。原因何在?因为数学理解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解不仅是手段,理解本身也是目的,但它是一个中间目的,而不是最终目的。显然,我们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是希望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能从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进而锻炼思维、培养情感,最终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所以,我们强调理解在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不是把理解当作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去追求,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中心环节去给予充分的关注,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理解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它是对知识进行掌握、应用的前提,也是进行后继学习的基础。

  1数学理解的涵义

  关于数学理解,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等认为:“一个数学的概念方法或事实被理解了,那么它就会成为个人内部网络的一个部分……理解的程度是由联系的数目和强度来确定的。”王光明教授将数学认知理解界定为“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知识的个人心理表征,不断完善和发展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并能将纳入知识网络中的新知识灵活地加以提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陈琼教授认为:“数学理解是学习者先认识数学对象的外部表征,构建相应的心理表象,然后在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动态过程中,打破原有的认识平衡,将数学对象的心理表象进行改造、整理、重组,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以便抽取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及规律,从而达到对数学对象的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理解解释为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以上关于数学理解含义的阐述,主要是针对数学学习中的理解而言的,它们可以统称为数学认知理解,本文所探讨的数学理解即是指数学认知理解。本人认为数学认知理解是指学习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认识数学学习对象的外部表征,并构建相应的心理表象,然后经过思维加工,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将数学对象的心理表象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从而把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逐步认识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2促进小学生数学认知理解的策略

  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理解,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理解,就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2.1注重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促进数学概念的获得

  在新知教学中,为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要借助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老师用多媒体演示蚂蚁、瓢虫、蟋蟀三种小动物在树叶上的锻炼情景(蚂蚁、瓢虫沿着树叶边线运动,蟋蟀沿着树叶中间的茎运动;其中瓢虫跑完一周,而蚂蚁没有跑完一周)。然后引导学生“边欣赏边观察这些小动物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并对小动物运动的路线进行分类,周长概念的引入便自然和谐。在这样有典型具体材料做支撑点的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劲头十足,对周长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

  2.2注重联系具体的生活原形,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找到它的.原型,这样看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把原来枯燥的数学变的生动起来,这样学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例如,平行线概念的教学,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操场跑道直道、窗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五线谱谱线等,唤起笔直的直跑道线、窗框的上下两条边等学生熟悉的事物的表象。然后设问:如果把这两条跑道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它们会相交吗?这两条窗框的上下两条边、两根谱线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这样引入,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基础,并借助于想象活动,较好地解决学生因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2.3注重数学知识本质的剖析,促进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数学知识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剖析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从而把握知识的实质,尽量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例如教学《认识周长》时,学生只有对周长概念中的“边线”、”一周”、”长度”等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弄清了,才会对周长这个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如何在教学中剖析数学知识的本质呢?一是狠抓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很多数学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在教学时就要紧紧“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平行线的定义是“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学习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和“两条直线”这几个关键词不放,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概念中的关键词去掉一个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平行线的定义中去掉“在同一平面内”,学生便发现会产生图1的情形;去掉“不相交”就会产生图2的情形;去掉“两条直线”中的“直”字,就会产生图3的情形,

  显然,这些都不是平行线。从而让学生明确成为平行线的三个基本要点,加深对平行线意义的理解。二是巧用变式。就是不断地变换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的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如在三角形的高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位置的三角形的底和高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高的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三是加强对比辨析。加强对比辨析、举反例等进行概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二分之一”这个概念时,出示大小不同的一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分别用涂色部分表示它的二分之一。教师接着提问:“涂色部分的大小、形状都不一样,为什么都用“二分之一”这个数表示?”学生通过比较辨析的方法深化了这个概念。学生说:“阴影部分都表示这个图形的一半,所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又如教学射线、直线这两个概念后,老师提问:“小胡同学认为,在一条直线上任意点一个点,就得到了两条射线,因此,直线比射线长。”你同意他的观点吗?通过辨析,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长的,他们之间是不能比长短的。设计对比辨析,泛化现象就不会发生,同时概念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新课程的数学教材,在注重数学本质的同时,对一些概念的定义、法则等适当地作了淡化处理。但这并不是不重视概念的教学了,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概念,真正理解概念,体会数学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的“淡化”是为了真正的“强化”。

  2.4注重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就是给学生足够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新知的形成过程。同时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而不是把前人的知识宣讲给学生。有一种说法: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建材超市的经理,为学生提供各种建筑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不是一个房地产的经纪人,把盖好的房子卖(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猜测、判断、归纳、类比、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现出概念本质特征的形成过程,体验概念“再创造”的过程。

  如循环小数的认识,首先,通过大自然中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等现象感悟“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等“循环”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进行10÷3和58.6÷11的计算。当学生怎样计算都除不完而产生疑问时,再引导学生观察每次除得的商和余数,并让学生思考: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会怎样变化呢?随后,通过交流研讨,从而自主建构循环小数的意义。

  2.5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促进对数学知识深层次的理解

  数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后,要抓住时机,及时地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练习的针对性要强,覆盖面要广,要涉及到概念所有的外延。

  如在认识平行线概念后,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有平行线,这类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又能令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还可以安排判断练习,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平行线?为什么?学生不难找出哪个是哪个不是,但关键是要学生说清楚“为什么”,这是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再认识,能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再可安排找平行线活动,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是平行线?当学生指出长方体相对两个面的对角线是平行线时,引导学生讨论,同不同意这观点,学生争辩的焦点是这两条直线在不在同一平面内,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使大家清楚地看到这两条直线在新创设的同一个斜面内,完全符合平行线的定义,在问题到圆满解决的同时,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理解是一种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思考与行动的能力……也是一种与机械背诵与固守答案相反地实践能力。”(Wiske 1977)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加强数学知识的一般应用外,尤其要加强知识在新环境中的运用,如学习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计算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以提高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进而能够在实践中主动体验教学的价值与魅力。

  2.6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一再强调:“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这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教学到了一定阶段,要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组成知识系统,穿线结网,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种系统的认知结构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也有利于知识的检索、提取和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 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以后,教师提出既然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从多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而来,那么梯形面积公式与这些图形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教师运用电子白板演示:1.将梯形上底一个端点向右一侧平着拉伸,使之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上底与下底相等,(上底+下底)×高÷2=底×2÷高×2=底×高,即得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了;2.将梯形下底两个端点向中间缩,使之成为一个长方形,这时梯形的上、下底就变成了长方形的长,高变成了宽,(上底+下底)×高÷2=(长+长)×宽÷2=长×宽,即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将梯形上底逐渐缩短,最后缩成一个点,即上底为0,这时梯形面积就转化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这些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总之,数学认知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灵活应用知识,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不断提高数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学会数学地思维》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xx.8

  [2]《数学方法论入门》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xx年版

  [3]《为深层次理解而教》《江苏教育》20xx.12

  [4]《数学理解之面面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内容摘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轻松地学习,快乐地体验,并逐渐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来提高课堂成效。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数学兴趣,乐学。

  正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成效是我们数学教师探讨的共同话题,去年我们学校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了"三有"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近一年对"三有"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的学习,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效果比较显著。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珍惜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特别是失败的时候。尊重、珍惜和理解是师生和谐的纽带,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情感动力。要善于鼓励学生,以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适时的鼓励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潜能,鼓励性语言要简短精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理解学生,以情感的交流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郎的情绪能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入门的先导,更是推动孩子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会去自主发挥他们的探究性和创造性。兴趣在活动中

  产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也离不开活动。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让学生拿着准备好的钟表,观察上面有几个针,引导让他们说出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区别,如长短,粗细程度等,这样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观察,随后老师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教学效果明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直观操作、多媒体演示、学习竞赛、游戏、谜语导入、编学习歌谣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教学活动的方法和体验,增长数学知识。在各种活动中学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分组。一般情况下,四个人为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优秀生为组长,在学习中能以强带弱,共同进步,争取不让组内成员掉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下列办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三、课堂教学应具有幽默性,让学生乐学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感觉,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紧张和疲劳,从而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鼓励

  课堂中采用幽默性的教学语言,但不是所有的幽默语言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必须遵循教学性、规范性、科学性、启发性,同时应做到适时适度。这样对课堂教学才会起到催化和促进作用。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尝试学习的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学习的方法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假设、比较、逆向等解题方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归纳了理解记忆法、规律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实践记忆法等十种记忆方法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真正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那么,如何处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呢?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后,让学生动手动手做一个时钟模型,并说说自己在各个时段都干什么,然后联系实际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这样不仅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信息技术以及其快的方式和手段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迫切的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代的教学方式中,正在迎接着新一轮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媒介的教学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在什么的影响着和促进着教学的改革,为教学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和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面让我们看看小学数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

  1.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直接的因素,可见兴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数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数学里面的很多运算和公式都是比较抽象的,这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去学习,但是小写学生的年龄特点显示,意注力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这样时间较长的话,学生是容易感到疲倦的,难免对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造成学习效率下降。如果用多媒体的方式合适的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 激发学生的思维,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在小学数学多媒体的教学中,多媒体以其声色多彩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特别在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讲解中,多媒体具有分散难度的作用,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立体为直观,这个,在学习中,不但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教学的效果。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一、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动手能力,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完美的成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都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我认为小学教学教学的创新从小培养起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的创新性,使学生从小便在脑海中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使学生在平日的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细心地观察、思考、归纳等等,不仅使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有了独特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数学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变成了学生日后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的垫脚石。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1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

  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

  所谓抽象法,实际上就是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将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概括法,则是将同种、同类事物有效地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3 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4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借助问题进行探讨,如果想要学生牢固记住数学知识,并且想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则教师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提问内容,积极引导孩子们对问题思考,然后通过相关的比对、归纳、抽象概括,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积极性。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老师要以生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与求知欲,从而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潜能,使他们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摘要: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增加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培养其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该学科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已有多项教学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國许多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尚存在多种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故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需及时探索新型的数学教学策略,以增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现状及其凸显出的主要问题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四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是小学四年级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以及缺乏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等多种问题,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需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的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巧设课堂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教学的关键环节,良好、有效的课堂导入等于成功了一半。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需遵循新课程标准,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征”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不直接教授学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知识,而是先利用课件为班级学生展示“横木在电线杆上上下晃动”的情景图片,并提出相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才能使横木固定不动呢?以此种生活问题开展教学,可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指导班级学生积极讨论;待课堂讨论后,有学生回答:在晃动的横木上加一根支木,使几条边构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就可以稳定横木了。之后,教师可依据学生所讲使用电脑演示完成这一操作过程,并顺势引入新课知识,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增强教学效率。

  二、积极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从本质上来讲,数学学科知识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故现阶段,教师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需提前熟悉和了解教材内容,并积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从抽象、枯燥的公式、符号中解脱出来,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的实践课堂教学中,由于本节课的课堂知识比较抽象化,学生自行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自主学习效果不容乐观。故此种情况下,教师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入手引入课堂知识,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现实中的一些生活用品或建筑物,并鼓励其积极开动脑筋,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形状,使其于脑海中形成抽象、立体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图形,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同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角的分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其自行捕捉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使其在脑海中建立“角”的概念,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适当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单单依靠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还需积极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接,将现代化教育手段渗透到实践课堂教学中,利用其多面的优越性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整体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课堂知识之后,为了加深班级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识与记忆,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画、动画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将数学教材中抽象的、代表特殊含义的图形与符号直观化、形象化地呈现出来,通过多媒体图形动态性的平移展示,增强学生对“图形平移”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对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搜索,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增添活力,开阔学生视野,使其能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培养和发展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种教学现状,本文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四年级实践课堂教学中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方法,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依据教学内容积极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秦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xx(2):97.

  [2]张荣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好家长,20xx(1):196.

  [3]张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海峡科学,20xx(4):96-97.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创设”,教师如何创设出既贴合教学大纲,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成为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实际,以具体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1.收集生活原型。从心理特征上看,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的年龄,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原型相结合,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在小数乘整数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数的案例,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探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室中的小数”,量一量书本有多厚、课桌有多高等。

  2.巧妙设置悬念。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殿堂”。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中“西瓜每千克0.8元,买3千克。需要多少元?你能算出0.8×3等于多少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这样的教学流程,虽然符合教材的安排,但是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探究动机的养成。在教学这一案例时,教师可将其改造为“西瓜每千克0.8元,你带了3元钱买西瓜,能买多少西瓜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使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比直接的问学生“0.8×3等于多少”更有效果。

  3.利用学生的错误和反思。逻辑性、系统性是数学知识具有的鲜明特点。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在其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必须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纠错”能力,进行反思式探究教学。教师要善于“创造错误”,并且能够主动让学生“尝试错误”,从而最终纠正错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例如:教师列式让学生找出列式过程中的错误。又如:小明和爸爸去春游,现在爸爸的汽车油箱中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6.8千米,春游的地点离家有200千米,春游结束后,中间没有加油站,小明和爸爸一起开车顺利到家了。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个事件中的错误,教师不要急着对学生公布“标准答案”,而要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对事件进行主动纠错,最终在自主探究中得到:6.8×25=170,170千米<200千米,“小明和爸爸根本无法顺利到家”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反思,圆满地创设了探究式的教学情境。

  二、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

  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竞赛、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启发,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会”转变为“会学”。

  1.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其难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如果学生无法掌握知识探究的方法,那么探究式教学也就无法开展。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打造“认知—猜想—验证—观察—比较”的认识链条,放手让学生尝试,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找出几种算法的共同点,在解决问题中不知不觉的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在学习小数乘整数之前,学生学过整数乘整数、并且学过“元、角、分”等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的形成,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2.在动手实践中进行探究。研究性学习理论教育家杜威指出,必须让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从活动中学习,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领悟学习方法。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带着任务的探索,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针对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创设探究的平台。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通过氛围的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同学间的竞争与合作、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戴尔的“经验之塔”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直接参与与密切合作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率的`重要手段”。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证明,传统的数学课枯燥、程式化严重,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合作学习模式,使得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机会,突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个体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一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然后猜猜积会是几位小数,并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以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竞争与合作探究教学是“双主体”教学模式的重要应用,它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理解、感知知识,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元认识”,形成互相促进、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又如:也可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竞赛小组,让学生比一比“谁填得多”:(%%)里可以填哪些数?(%%)×(%%)=4.8在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把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探究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实现了小数乘整数的体验式学习和形成性学习。总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以其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成为新课改的必然途径。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论文摘要:新课改,我们遇到很多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将采取那些相应的教学策略呢?

  关键词: 新课改;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变化

  新课改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教师难予适应新课改

  参与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动表现出来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的素质以及素养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 “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对于此话理解有误差,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看到学生在探究,而探究出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却无法考证,这种探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数学游戏而已,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2.学生学习评价缺少个性化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啪,表扬他!”“嘿,嘿,你真棒!”的表扬声。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

  3.课堂教学方式较陈旧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教师,直接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学生没有目标,讨论研究很长时间,却得不出什么结论,致使不少学生将数学学习与游戏等同起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打着课改的幌子,走的是过去“放羊式”的教学路子。而与之相反的是,不少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思考不出结果,于是小心翼翼地看到,学生稍有困难马上进行指导,看似启发学生思考,实则是将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变相地灌输,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新课改只是给“教案剧”增加了一个美丽的外包装。

  三、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解决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论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如何培养学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制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2.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鼓励学生多说。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是使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彼此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

  4.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新的有效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生动的情境。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得教师的重视。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适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朱桂莲,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浅探[J],考试周刊,20xx年68期.

  [2]吴素芳,演示法——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xx年34期.

  [3]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xx年26期.

  [4]阎春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20xx年01期.

  [5]李豪,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中旬),20xx年04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也能激发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1]。情境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以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比和比例的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识的运用模糊不清。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概念。上课伊始,我拿出准备好的糖块和一杯水,学生们看到我这些道具很好奇,这时候充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学们,我这里有5块糖,一共是30克,这杯水是300克的,大家帮我分析一下,糖放入水中后,糖水有多重?”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大笑起来:“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呀,一共330克呗。”我在看到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说:“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看起来难,我们就以这杯糖水为例,来层层剥开比和比值这节的真面目。”随后我不断引导学生从比的定义为突破口,自己小组探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整节课学习气氛高涨,回答问题踊跃,也带动了我的讲课积极性,整体效果非常好。

  二、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知识形态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是在数学学习上立体思维能力较差。以往题海战术应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都不符合现代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正好迎合了孩子的这一特点。通过制作flash,将学生难以想象理解的问题简单直观的通过设计的动画展现出来,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认识。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新教材中“平移”一课,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旋转门”、“推拉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演示它们的运动过程,从而揭示平移概念。并设计了小熊跳格子的flash,将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演示出来,孩子们一开始以为是一款小游戏,兴趣十足地盯着动画看小熊的运动路线。同时配以当下最受学生们喜爱的TOM猫的卡通形象讲解平移的过程和平移的基本知识。将抽象知识融合与动画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求知欲望,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它要求的是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倒数这节课时,倒数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简单地给学生套用定义,他们可能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住定义,但是对于知识的彻底理解与领悟却相差较远。这节课的讲解,我采用的是开放式讨论学习的方法。有的说:“倒数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学倒数有什么用处?”于是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本开始,认识概念,找清定义,明白倒数的意义。在理清基本知识后,我有拓展一些带分数、小数、整数……直到最后讨论了“1”和“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怎么用简单的方式找到倒数?通过大家自己的讨论与学习,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方法。

  四、提供材料,培养数学思考能力

  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2]。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求圆环面积的过程中,有一道题,花坛是圆形的,直径3米,在花坛外修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道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在求大圆的直径时得出3+1=4米,忽略了小路在花坛的直径两边都延伸了1米。由此看出学生感性材料的缺乏致使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因此,学生对具体丰富的思维材料接触越多,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从而达到从具体的事物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的过渡。

  五、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是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引导给学生。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立足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素质,引导他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从《数学课程标准》可知: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而教师则是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其养成数学思维的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而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则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的必备前提。因此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此外,教学对象需全面,不能以偏代全,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不要过分偏向,而对学困生也不可漠不关心。最后,数学教师需要坚持“学生乃课堂主角”的认知,放弃自己一直以来占据的高位,将其移交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尊重,以此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教师在扮演配角时,还要为每次课堂教学进行“引导”,通过营造适合的课堂氛围来使学生进入自身角色,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发挥出自身的才智,最终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曾点明,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境编写出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而创造出富含趣味性的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创设情境呢?常见的方法有猜谜、做游戏、观模型、历史背景介绍、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通过各种各样教学手段的结合,课堂内容更加鲜活,教学情境更加有趣,学生成绩自然容易提升。事实上,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注意积攒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在使用时则更加方便。

  三、体验成功,让学生在自信的课堂中学习

  一个学生若想学好数学,首先不能缺少自信。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本身才智,使其更加热爱学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身为教师,应该把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放在首位,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要时常给予学生表扬,重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要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多多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感,如选择难度较低的题目,安排差生来解答;或者让学生归纳结论,以此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已经有解的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给予不同解题方案,通过求同存异的思考过程来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创造。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定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四、魅力语言,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中学习

  语言是信息最主要的承载媒介。如果教师具有驾驭课堂语言的高超技能,那么必定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举例来说,在某堂以“连续退位”为教学重点的减法教学中,为学生设定题目“100-14=?”。若进行单纯的计算,学生不仅面对着计算的难度,也不得不忍受枯燥的计算过程,难免在计算中因情感上的抵触而放弃学习。对此,教师可以将其编成小故事:数学村中有一家人只有三个兄弟,其中最小的弟弟叫“个位”,他在家里是最穷的人。朋友管他借4元钱,他没有,只好向二哥“十位”借。二哥“十位”正好把自己的钱都花光了,就去帮“个位”向大哥“百位”借。而大哥“百位”只有一张“100元”,就把这张钱全给了二弟“十位”。二弟“十位”将100元换成了10张10元,拿出一张给了小弟“个位”。小弟学着二哥“十位”将10元钱又换成了10张1元钱,拿出4张借给了朋友……上述教学内容的改变十分有趣,虽然在成年人看来无甚亮点,但是却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并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结语

  尊重学生,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乐听愿学;创设情境,课堂精彩有趣,学生积极主动;体验成功,学生信心增加,激发学习动机;而教师通过语言无与伦比的魅力可以使数学学科更具吸引力。如果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作烹饪一道佳肴,那么尊重学生就是做菜的基本功,没有基本功便无从下手;创设有趣的情境和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就是做这道菜的必要步骤;教师的语言魅力则是配料,加上配料,这道菜便成为佳肴!而教师本身则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这道佳肴的“烹饪”厨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多方面的,只有教师们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利用好各种可用资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一、寻找小学数学生活化素材,加强生活化实践练习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载体,教师通常要以教材的知识点为基础,根据教材的课程结构来安排上课内容和课堂结构,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对教材的了解工作,能够在日后的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随着教育改革的施行,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也更加注重数学应用性方面知识的增加。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习惯,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选取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点,利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1.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的`开展之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效的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教师要多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作业,鼓励学生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认识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之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班里同学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统计数据,再求得平均数,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能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2.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组织跟教材和知识点相关的实践活动和课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后,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卡片等手工制品,在动手的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手工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更好的锻炼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在生活场景中更真实的激发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更好的提高运用数学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参与集体活动并使用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加深数学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要尽快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不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上课时不再只是单纯的听老师讲课,要充分调动大脑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法,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并与小组内同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的观察中,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和内容。例如:在进行圆锥体积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圆锥体教具,或者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圆锥体作为教具。在教授求圆锥体体积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沙子等工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观察中,更加直接、更加深刻的学到知识,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好的学到知识。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具和多媒体技术,在授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知识的展示,可以借助动画视频等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的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数学体验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兴趣的作用,通过提高兴趣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加活跃的激发自己的大脑思考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要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能力水平,让知识点和问题的难度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内。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注意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既要有生活特色,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要能够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的情况引导出数学知识,让学生借助生活常识来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改善学生的思考方法,使其更科学、更高效。教师要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多种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的局限性,要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负面因素的产生,鼓励学生发挥思维的想象力,解决自己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尽量让课堂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但又要去除掉现实生活的消极因素和对于小学生来说较困难的部分。教师既要让情境更加贴近于生活,同时又要在情境中加入积极向上的内容,加入小学生所喜爱的有趣的成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能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改变对生活的看法,提高对生活的热爱,要让小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细心的进行观察和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我国教学史上有关“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探究由来已久,而真正提出课堂生成理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它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一、精心预设,让优质资源的生成水到渠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属于“预料之外”,但也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有意为之”。通过对教案、对课堂场景的精心预设,让学生们产生的“意外”的思维火花在教师的控制之中,优质资源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教师因势利导加以运用,使得授课过程可控且呈现水到渠成的状态,自然会是令人意犹未尽的一课。以小学数学中乘法和除法的`教学为例,我校某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让同学们游戏模拟日常生活的场景——买东西。让同学们自由分组演绎买东西的场景。同学小 A 扮演学校小卖部的老板,同学小 B 扮演去买文具的学生,同学小 C 扮演去给班级买文具的班长。小 B 买了 3 支笔,每支 5 角钱,他应该给老板多少钱呢?班长小 C 为班级采购文具,总共买本子 150 本,每本 6 角钱,班里同学共 30 人,每人分几本?每人交多少钱?通过让同学们自由发挥,演绎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将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感触的事例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让小学生逐步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时不在,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知数学无穷的魅力。

  二、知错改错,让“错误”生成更好的“正确”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 :“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我国古语有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资源作为小学课堂中最常见的“资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加强重视,并通过“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生化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最大限度的开发,使学生在出错、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中收获知识,增强信心,增添智慧。例如在执教《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让同学们比较一下 3/5 和 2/3 哪个大,有的同学觉得是 3/5,有的同学觉得是2/3。这个时候,老师就让同学们拿出两张长方形的纸,通过尺子和剪刀分别把它们分成五份和三分,再分别拼出 3/5 和2/3,通过纸的大小一比较,觉得 3/5 大的同学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接下来的比较当中,同学们也会灵活地通过尺子和剪刀剪纸来比较大小,更聪明的同学甚至不用剪纸,通过在纸上画标记也能区分分数的大小。

  三、因势利导,创造课堂中“美丽的意外”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课堂的走向未必如老师预设的那样,有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外,这时候就考验老师们的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教师们需要因势利导,将课堂中出现的小意外、小插曲加以加工,为己所用,变成教学的有利素材。以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红蓝绿三种球,并将三个红球两个绿球放入袋子,请同学 A 上来抽取球,让大家猜他会抽到什么球。大部分同学猜测他会抽到红球,因为红球的数量比较多,结果 A 同学抽到了绿球。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们心中必然产生疑惑。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让更多的同学上来抽球。全班 40 人,抽取 40 次。结果是红球 23 次,绿球 17 次,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个过程当中的统计与可能性问题。

  四、巧用“考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相比幼儿,小学生无论是在智力还是体力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成长,但其对待事物和社会的认知力依然不足,由于其生理和心理依然处于发育阶段,好动性、好奇性、对待事物理解的片面性等特点使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容易从感性、生动、形象的实际中去了解事物和问题,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利用游戏教学法,积极适应小学生这种活泼、好动的特性,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增强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学生亲身参加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挖掘和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7”说 :“我今年 7 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5”说:“我今年 5 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通过这样的游戏,让游戏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扭转了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常感受到枯燥无味的心理,更使学生在体验数学游戏的实践活动中,享受到数学的奇妙乐趣体验到独立思考、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猜想是人们的一种重要思维活动,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索起步阶段。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猜想,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笔者就数学猜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新课导入,鼓励猜想

  先声夺人的导入具有牵一发动全身之妙,为学习新知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新知内容,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究,以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心智,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上册《圆面积》时,笔者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结合图形考虑: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学生很顺利地得出圆面积<4r2。然后笔者以问题“计算圆面积有没有更精确的标准和公式?”成功导入新课。这不仅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启动了思维的闸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

  二、动手操作,引发猜想

  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而言,提出猜想、建立假设比验证更重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想。这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和比较,提出对新知识的一种预测,也能让学生在摆一摆、量一量的操作活动中开拓思维。

  例如在学习“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概念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分别拿出7根、8根、9根、10根小棒,每3根搭一个三角形,看看可以搭出几个三角形,还剩下几根。在“摆一摆”中引导学生列出如下算式:7÷3=2……1,8÷3=2……2,9÷3=3,10÷3=3……1。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除数是3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你能根据除数与余数的大小关系猜测出什么结论?如果除数是4时,余数又有几种可能?除数是5、6呢?为什么?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操作、观察,学生对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天性,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探索出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对有余数除法概念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三、抓住本质,归纳猜想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理猜想,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但我们不能只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归纳总结。比如,在零碎的演算和实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推测猜想性知识可能具有的类似属性,将猜想与验证结合起来,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归纳出结论。

  例如在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学生之前学习过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以为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是看个位。因此,笔者先让学生说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如:15、18、21、27、36……很快学生发现在个位上找不到规律。然后笔者又在黑板上把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字交换个位数和十位数的`位置:51、81、12、72、63,学生发现这些数字仍然能被3整除,从而很自然地联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字与每个数字的大小有关。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猜想,进而得出结果,更易于学生消化和吸收,提高思维能力。

  四、实践探究,验证猜想

  对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就如同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断演绎着猜想和验证的循环。教师要充分利用猜想,尤其在知识巩固阶段,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以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开拓新的思路,从而获得突破性的结论。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笔者让学生大胆猜想圆周长可能会和什么有关。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有的学生说与直径有关。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对一元硬币、杯垫、光盘进行测量,并一一记录下它们的周长、直径,以及圆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二位小数)。很快,学生们就能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且发现不管圆是大是小,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三点多。通过让学生猜想圆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并动手实践探究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学生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也让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圆周率,完成了圆周长公式的建构。

  总之,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深入挖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猜想中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其中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计算,让学生学好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莫大的作用。原有的题海战术、大量的机械式运算已不再适用,广大教师应该研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轻松有效地掌握计算。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方法

  计算是小学最基础的问题,小学生在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它不仅是数学的基础,也能促进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虽然在教学中我们一再强调计算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计算慢、正确率低。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探究出更为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探究与分析。

  一、结合生活,应用计算于实际

  都说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有结合实际生活才能让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具体。现在的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情境图,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正确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选择所需的信息,得出正确的答案,熟知其中的算理,真正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件,通过投影仪播放一些动画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方便学生学习思考。

  二、学会举一反三,多方位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道题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列用品,图中有暖瓶、烧水壶、水杯,分别是28元、43元、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下边又画了几个学生讨论这道题,这些讨论的内容就是计算的思路和方法。有个小女孩说:买暖瓶后剩余72元,买烧水壶后剩29元,所以买水杯够了。这是利用连续减法的思路来运算的。还有一个男孩说:买烧水壶和暖瓶共用去71元,还剩29元,所以买水杯够了。这又是利用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虽然是一道简单的题目,但却能引发学生举一反三,多方位思考。学生从不同层面计算题目才能更深刻地掌握计算。

  三、讲清算理,让学生遵从守则灵活应用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要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例如,在三年级课本中的应用题:一个图片中同学们要租船过河,一条船只能做4人,总共有24个人,需要租几条船。对还没学过乘、除法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把它具象化,每条船可以坐4人,那么就让每4人站在一起,这样就方便得出问题的答案了。其实,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把计算的.算理搞清楚,通过搞清楚算理学生会更快速地掌握计算法则。例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当中,我们来练习283,一般的算法是,3个8就是24需要进位,把24根小棒中的10根捆成一捆,使24根变成2捆零4根。再把60根小棒和24根合起来,使用学具进行演示。实际上是38=24,然后是203=60也就是60+24=84。在计算中我们把28分为20和8,分别和3相乘,然后相加,这样使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得出结论:同一个问题,搞清算理就可以运用更为简单的办法去解决,所以在计算中就要求学生理清算理、遵从守则从而更快更有效地计算。

  四、培养良好习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虽说要拒绝题海战术,但是相应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熟能生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为要求。计算教学本质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严格认真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失误,最终影响其思维的发展。所以学生要经常练习,除了练习还要掌握一些固定的计算,这样在计算中就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五、培养数感

  在计算中学生一定要具备数感,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数感更为重要,如一些乘除法表,20以内的加减法。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积极地探索新的计算技巧方法,讲求创新,不论计算的方法如何,只要能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好的、有效的。而获得这种技巧就需要数感。计算教学是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在计算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估计问题的结果,并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逐渐培养锻炼学生良好的数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通过有目的地计划、分步骤地训练才能形成。教师先要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计算不再惧怕,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计算,另外,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先从算理讲起,让学生从理解中找到方法,从方法中悟出规律,最终形成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xx.

  [2]徐媛.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符号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xx.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热]06-06

(通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6-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华)06-18

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08-03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