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20 13:12:06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1

  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数学对哲学的影响,以及当代数学哲学发展的困境,并指出了数学哲学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数学;哲学;数学哲学

  一、早期的数学家为什么都是哲学家?

  在古希腊,哲学家都格外重视数学。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原子唯物论的德谟克利特,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都曾到埃及学习几何。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万物皆数”,虽然这个看法现在看来可笑,但毕达哥拉斯学派是第一次抽象的处理数学概念的人,使得数学理论从大地测量、计算等活动中抽象出来,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毕达哥拉斯(九章算术称勾股定理)定理。比毕达哥拉斯学派更广为人知的是柏拉图学院,该院学生以亚里士多德最为出名。这些学生大多是那个时代最出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后来这许多学派和个人的工作,被欧几里得总结在《几何原本》中,在《几何原本》中,欧几里得从几条公理出发,演绎了500多条希腊大师的定理、结论。

  唯理论的两位大家——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正是两位数学大家。勒奈·笛卡尔(1596~1650),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第一人——笛卡尔。”1628年,他从巴黎移居荷兰,先后发表了许多在数学和哲学上有重大影响的论著:《论世界》(1634)、《行而上学的沉思》(1641)、《哲学原理》(1644)等。1637年,笛卡尔的《几何学》,创立了直角坐标系,使几何曲线与代数方程相结合。笛卡尔的变数是数学中的转折点。变数使得运动走入数学,变数使得辨证法走数学,变数使得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笛卡尔的成就,为后来一大批数学家的新发现开辟了道路。

  作为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的德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符号,一直沿用到今。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布劳威尔等也都研究数学,而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也研究哲学,这样的例子无法一一列举。这些著名的学者都同时精通数学和哲学,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早期的学科分类没有像今天这样分得如此详细;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学和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没有数学我们无法看穿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人们也无法看穿数学的深度,而没有这两者,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德莫林思(B.Demofhns)这句格言深刻地表明了数学与哲学的深厚关系。自从有哲学以来,数学就成为哲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为哲学的思考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环境。

  二、数学对哲学的影响

  数学始终影响着哲学。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过三次“危机”。哲学家芝诺在公元前五世纪提出了几个著名的悖论,加之无理数出现造成的危机,是第一次数学危机;初期微积分逻辑上有缺陷,围绕微积分基础展开了的论战是第二次数学危机;哲学家罗素在集合论中发现的“罗素悖论”,动摇了把集合论作为整个数学的基础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第一次危机的结果建立了严格的实数理论。数学家回答了“什么是连续性”。第二次危机的结果建立了微积分的严密基础极限理论。数学家回答了“运动是怎么回事”。第三次数学危机的结果产生了“数学基础”这个至今尚在蓬勃发展的数学领域。

  三、哲学对数学的影响

  数学也受哲学的影响,但是不如数学对哲学的影响明显。即使数学家本身是哲学家,他的数学活动并不一定打上哲学观点的烙印,他的哲学观点往往被后人否定,而数学成果却与世长存。如康托尔,他认为无穷集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出唯心主义倾向,不过这可能更加激发了他的研究热情。他对实无穷的研究,最终得到线段上的点要多于自然数,解决了两千多年哲学家们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些卓越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康德、莱布尼茨都坚持没有实在的无穷,实际上认为人不可能认识实无穷,像自然数一样。而康托尔的集合论,使数学思维进人了无穷的王国。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许多数学家是自觉的唯心主义与不自觉的唯物主义的结合。

  四、当代数学哲学的思考

  我们现在有一种思考是数学哲学需要向数学文化哲学的过渡。罗素的集合悖论造就了人们对数学的信任危机,但是仍然有大批的数学家,诸如怀特海、希尔伯特等人一直在寻求一种新的基础,来挽救这种信任危机。也正是由于这种危机促使了数学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相继出现了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但是,随着更多的数学家加入这场讨论大战,比如哥德尔证明的不完全定理,使得我们对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产生了怀疑并逐步放弃了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产生的后果是数学界只研究纯粹的数学,哲学问题逐步淡出了数学家的视线,而且他们发现这种缺失的哲学并没有对数学研究产生不好的影响。后来的数学家发现数学比以前更快的速度飞速发展。这样的结果就是不光许多以前对数学哲学感兴趣的数学大师如冯·诺伊曼、外尔等以及一些新成长起来的数学家都很少涉足数学哲学。曾经有数学家就认为数学哲学家讨论的是“前天的数学”而不是“今天的数学”。

  五、数学哲学的新启示

  数学和哲学的关系究竟怎样处理?如何是数学和哲学更加和谐的相处呢?

  传统数学哲学由于缺乏必要的`学科定位,而且数学知识的框架也存在缺陷,使得数学和哲学的联系道路越走越远,使得我们无法面对数学文化和哲学文化具有的更深层次的不协调问题。

  随后的数学家从数学文化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他们注重研究数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联系的外部机制的关系。美国数学家威尔德的两部著作《数学概念演化的初步研究》和《数学,一种文化体系》就是从这一角度研究数学文化的。他在书中所提到的观点受到大部分数学界人士的赞同,认为威尔德提及的数学需要作为一种文化体系进行研究的观点,是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数学哲学观。

  作为普通民众,由于缺乏必要的数学素养,他们对数学存在质疑;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数学文化哲学进一步引起了数学家的关注。从纯粹的数学知识体系来看,数学有着脱离社会并远离哲学文化的危险,这样的结果就是会导致孤立主义的倾向。而且这种孤立主义使普通民众产生一种错误地感觉,那就是他们认为数学只是少数数学天才的事情,是他们自己脑子里想象出来的创造物,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和数学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而且数学的真理性无须社会的实践来检验。随着纯粹的数学知识体系内的各个领域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同数学分支的数学家们没有办法进行必要的交流,统揽数学全局的大家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数学就象失去方向盘的汽车,不知将奔向何处。

  从数学知识体系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就是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来看,也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从古典数学分析演变到近代数学分析,数学越来越严密化,使得数学出现了严密的推导过程,而且这样具有严格逻辑的推导备受数学界崇尚,直接后果就是他们不管数学的结果是否有用,对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是否有意义。英国数学家哈代在代表作《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就宣称:“我从未做过有用的事,在我的发现中,从未有过或可能有过,直接或间接地、好的或不好的,对现实世界稍微有益的东西。”

  数学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使得数学界出现了孤立主义倾向,大部分数学家其孤芳自赏,并且拒人于千里之外,普通民众更加的不理解数学,对数学望而生畏,更不用说理解数学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学是社会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工具,孤立于人类文化使得我们失去了原动力。这种原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思想解放的基本,失去它将使得社会的发展变为无源之水。以哲学的眼光来考察和监督数学的发展,把把数学放在数学文化哲学的大背景下,力图将人类文化融入数学,让我们意识到到数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数学文化哲学的研究或许是人类真正理解数学的一把钥匙。从数学哲学走向数学文化哲学,让我们认识数学的本来面目,推动数学哲学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伟.从科学哲学到科学文化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xx(6):8.

  [2]C.Smonyrski著.数学—种文化体系[J].数学译林,1988(3).

  [3]张景中.数学与哲学[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8.

  [4]M.克莱茵著,李宏魁译.数学:确定性的丧失[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5]林夏水.数学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6]黄泰安.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1999.

  [7]张祖贵.数学与文化[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6

数学教学论文2

  一、问题情境设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意义

  创设问题情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既是素质教育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全面提升的需要。通过问题情景设置,在问题探讨和研究过程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如鱼得水,在探寻求真的海洋中挥洒自如。同时因为数学学习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而小学生逻辑思维还不成熟,学生对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通过问题情景设置,可以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识和经验来理解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应用研究

  1.故事性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比起来相对比较枯燥,而且小学生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比较难,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必须要针对这一点来进行改进。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点,将问题情景故事化,以此来将学生注意力一直保持在课堂上。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喜羊羊去一家广告公司应聘广告设计师这一职位,公司老总向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一个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广告板,想要在上面铺设一层广告纸,我们需要多大的广告纸?”,最后喜羊羊顺利通过考验,得到广告设计师这一职位。那么喜羊羊是怎样得出所需广告纸答案的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进而可以提升学习质量。

  2.活动性问题情境

  小学生都具有活泼的特性,往往都不能在一堂课时间内都保证安静,会不由自主的开小差,进而降低学习效率。针对这一点教师不如“将计就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疲惫容易开小差的时间段内为学生创设活动性问题情境,通过合理性活动不但可以重新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营造比较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更有效。例如在学习“测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室内物体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教室内什么物件最大呢?语文课本和数学课本哪个比较大呢?你是怎么确定的呢?”“数学课本长、宽、厚度是多少呢?”,学生就会自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回答,这时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来确切回答问题,并针对测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设问。还让学生根据实际经验来学习知识,如“同学们都测量过身高吧,平常人们说的高1米2是怎么测量的?其中这个2指的是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活动性问题情境重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并通过生活问题的巩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测量相关知识,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3.刺激性问题情境

  现在小学生生活环境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变,每个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捧在手心,在一定程度上说具有很强的争强好胜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利用“激将法”来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带动整个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3的倍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随便写一组数,如213、153、126、171、456、451,然后让学生计算哪些数字是可以被3整除的,比比哪位同学计算的`最快,最后找出最快的学生并激发其他人对此学生的羡慕,然后再将他们“打入地狱”说:我比他速度快多了。学生听了会不以为然说因为是老师并且数字是教师自己出的,当然会快。这时教师就可以刺激学生“你们随便出一组数字,我肯定比你们快,不信大家比比?”,这时学生就会有一种不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比较学生会气馁的发现,确实教师比自己快很多,然后教师就可以抛出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的这么快的吗?”,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在教师讲课时可以更加认真听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关联性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并使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应该注意问题情境创设时所具有的关联性,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生所具有的丰富创造力。通过关联性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本节课程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创造性问题情境,以班级人数比例入题,“我们班男生25人,女生15人,那男生女生各占班级人数分数是多少?百分比是多少?”“我们上次单元小测,及格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80%,其中80分以上的有15个人,那么我们班及格的人数是多少呢?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呢?”,通过类似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再比如在学习“统计”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就学生课外读物内容进入教学内容,“老师想根据大家课外读物内容做一个统计,大家说应该怎么做呢?”“扇形统计与条形统计有什么区别吗?分别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以生活实际进入,在使学生对学习知识点有一个大概了解基础上,进行关联问题的提出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设置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怎样才能更好的应用来提升教学质量,一直都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以首先从生活实际入手,为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学习环境,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选择故事性、活动性以及刺激性创设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积极性,进而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论文3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是通过在课堂上重建一个新的师生关系,即“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自我体验的一个过程。为了顺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本文就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探究性教学”几点思考的特征

  1.主动参与性。探究性教学是一个师生一起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该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合作,还包括学生间的合作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探究性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只有学生主动投入精力,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趣。

  2.平等合作性。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会对老师进行各种问题的提问。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无论是怎样的问题都不能拒绝回答,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促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3.独立实践性。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教与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对“探究性教学”应用策略的深入探寻

  1.提高教师的探究性教学理论水平。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探究性教学是在21世纪新课改后得到大范围普及与应用的,但是教师的一些相关培训却远远落后于探究性教学的研究进程,导致探究性教学的实际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只有在充分掌握探究性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数学教师的探究性教学实践水平,减少探究性教学的盲目性,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实际社会实践中,可以多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对教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也可组织探究性教学示范课活动、探究性交流活动,让每一名教师都能深入理解探究性教学这一新理念。

  2.发挥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中,必须认清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的事实。实施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给学生,引领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在探究性教学活动结束后,引领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思考与总结,教师自身也要反思这场探究性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探究性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进行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向学生示范探究性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方法与对策;在探究性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可进行巡视,在必要时向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此外,还需要注意,教师介入探究性教学活动时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介入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介入过早,将会使学生丧失自主发现并探索问题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不仅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也会影响探究性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3.选择科学合理的探究性教学内容

  (1)探究性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趣味性。实践表明,那些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一定新颖性、趣味性的探究内容,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

  例如,在探究“打折与优惠”时,可以要求学生以数学活动小组为单位,由数学活动小组组长组织组员于周末去有折扣的商店了解原价与折后价间的关系,并了解商店打折的原因。通过调查,他们会发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还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经过此次探究性活动,数学教师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交流社会调查体会,并自编自答与“打折销售”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这样更易于渗透知识。利用儿童爱玩的天性,把一些趣味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向学生多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活动平台,以儿童活动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自主探索、主动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真正能得到发展。

  (2)探究性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确保学生经过探索后,可以得到正确答案,而不是学生通过若干步骤探索后,最终得出错误的答案,或得不出答案。例如,学习“15+26=?”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准备好小棒子,首先,让学生在第一排摆上1捆和5根,在第二排摆上2捆和6根,捆与捆相对,根与根相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去发现5根和6根和为11根,从11根里再取出10根成为一捆和整捆小棒放在一起,那么单根就只有1根,整捆就有4捆了,这时再启发学生运用算理进行计算,1捆为10个单根,4捆为40个单根,和1个单根加起来就是41。将这样类似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将会使教学内容显得通俗易懂,这对于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有大有帮助。

  此外,探究性教学内容不能太过复杂,一定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即探究性教学中学生应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付出一定的努力后,可以基本理解或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内容太难,将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降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教学内容太容易,学生的学习止步不前,探究性教学也失去了其价值。

  4.注重对探究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探究结果,对于那些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探究结果,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给予学生肯定。即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出了有偏差或大相径庭的结论,教师也不应该严厉地批判学生,而应把这个看成学生积极探究后所得出的结果,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如笔者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有这样一道题:商南新村新盖的3幢楼房共住了42户。照这样计算,这个新村25幢这样的'楼房共住了多少户?这时笔者给他们提出以下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个条件?这个条件题目有没有告诉我们?再根据哪个条件来求?”此时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不应急着指出学生的错误,应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找出原因。另外,探究结果出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与同伴交流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

  5.不断改进探究性教学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或多媒体播放等多种方式来向学生呈现一个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往往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可思索性、现实性等特点,以此来吸引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确定探究目标,指明探究方向。数学是一门实用型的学科,除了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外,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认清探究性教学所要达成的目的,向学生指出探究性活动的方向,而不只是抛出问题,让学生茫然不解。

  (3)培养探究技能,注重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一个学生若不具备相应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那么这场教学过程也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因此,探究性教学中,应该重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譬如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探究技能水平。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对以往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积极引导学生去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论文4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由于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教学学科出现的历史悠久,因而数学的教学体系较为固定、传统,很多教师在接受数学教育以及后续的数学教学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观念或方法与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已不能完全吻合,甚至会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

  1.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主体地位稳固。受到传统的教学体制束缚,再加上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极其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过程。由于新课改对学时做出了相关规定,数学学科的课时得到一定的压缩,因而很多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教师讲授或板书、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学,极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越性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应试教育模式顽固,教学缺乏活跃性。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较顽固,甚至到现在还未得到完全消除。最终瞄准高考的现阶段高中数学教育更是应试教育体制的积极推行者,很多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其注重考试题型的讲解、演练,对知识获取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注重,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目的,对很多要运用的公式采用机械的`背诵方式,而在运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上、解决其他非考试题目上缺乏思想上的灵活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思考

  伴随着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现代教育应积极主动地注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提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1.多样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现阶段的高中教学,要积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中走出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阐述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将立体图形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以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轻松理解,增强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其次,教学中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从单纯的讲授开始改进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针对一道题目从多方面探索解答方法,通过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加强知识拓展,增强课堂的有效性。高中的数学教学已不同于初中数学教学,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逐渐开始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并有一定的能力对事物进行探究。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熟悉课本基本内容后,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对已学知识进行深入的钻研、探讨,加强对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一定的培养。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解题技巧讲解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能有效做到一题多解,对已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同时又拓展了未学新知识,实现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广大数学学科教师对新课标理念、新课改目标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学习理解,虽然他们有种种困惑并在实际教学中有各种问题有待解决,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以探究学习为重要模式的数学教学势在必行。数学教师要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充满信心。搞好高中数学教学,是贯彻新课改理念和实施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任重道远,不是简单的思想认识转变和改头换面式的教改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学校、社会、政府部门通力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齐抓共管,形成一个有别于应试教育的和谐、轻松的、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才真正有助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现有条件下,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进这一重大变革的实现。

数学教学论文5

  一、“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整体教学的概念及含义

  整体教学与传统的专题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相比有所不同,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小学生展现一种全新的数学视野,摆脱小学数学教学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使小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整体教学其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的整体性,二是学习的整体性.知识整体性注重将小学教育学知识、教育科研方法、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论以及心理学知识做一个整合,将其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数学网络知识结构,将小学数学知识、学生与教学三者视为一个整体,合理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地将知识传输给小学生,从而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学习整体性,则是在教学中将班级小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讨,而后结合学习材料及小组探讨经验,从而整合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资源,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实现知识及实践经验的有效整合,从而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理论,培养其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整体教学的实践

  1.选择典型的数学课题

  在小学生数学整体教学中,选择教学的数学课题是尤为重要的,在课题选择上要选择典型的,浅显易懂的题目,且题目要符合老师课堂上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要从小学数学理论、核心概念等多方面出发,老师在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典型的数学题,既要向小学生传达数学概念,又要培养小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比如说老师在小学数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数学题,“假如有两个长方形玩具,其周长相等,将这两个玩具命名为A与B,若A的长宽之比为3∶2,B的长宽之比为5∶3,那么A,B的面积可以为多少(答案不唯一)”,之所以选择这一数学题,是因为其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小学生不用过多担心说错答案,其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小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小学生多面思考的能力.

  2.选择有趣的课程材料

  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课程材料可以分为成绩评定标准、数学学习内容与目标、研究性数学知识框架及相关资料,对于课程材料的要求以这三方面内容为依据点,从中选择较为有趣的课程材料,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老师在整体教学中要把握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实现数学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性格特征有效地开展整体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的目的,为小学生提供全面化的数学知识导向,指引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新的知识点,这样引领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小学生自身形成独立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评定小组学习成绩

  在整体教学中设立各小组进行分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探讨,对各小组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能够促使小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通过两方面对小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一是评价各小组讨论数学知识的整体表现,将其评定总分设置为50分,主要从数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学习内容的准确分析、课程材料的全面理解、与老师的配合表现及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后的回答积极性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每项评定分都为10分.二是评价老师教学设计的成果,评定分也设置为50分,主要从创意课程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中是否按照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中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与讲述、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把握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同上也为10分,对老师及小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他们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表现,可以清晰地了解老师进行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状况,从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整体教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实现整体教学的目的,培养小学生学习的整体意识.

  4.注重交流与合作

  老师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与其他老师及小学生的交流.与其他老师交流可以吸取数学教师长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丰富自身教学技巧,与小学生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以及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把握整体教学的关键.

  三、总结

  要全面展开“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就要从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出发,合理把握知识整体性与学习整体性的融合,在整体教学开展中不仅要打造整体课程,更要对小学生展开整体教学,从而培养小学老师的全局观念及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论文6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只有在贴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其记忆才会更深刻。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小学生数学意识和观念,进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注重因材施教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合理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其创新意识。数学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的教学环境,促使小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实践锻炼,同时在实践锻炼过程中也学到了知识。比如,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小实验,用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对折1/3,提问学生有几种折法。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还要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方式,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强化知识结构体系,突破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有效掌握小学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论文7

  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做到精讲多讨论。

  2.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二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说出“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通常指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圆锥体积,只要弄清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就行了。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讨论,都要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学习“化简”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组长轮换等讨论方式。一般来说,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冷场”时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的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主要用于优差互补的学生,“组长轮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实验班中,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时间一长,只要分组讨论,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选择运用。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式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是尤其值得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

数学教学论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环节也在逐步完善。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过程体验,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亲身感受、体验的学习机会。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贯穿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为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一、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一)亲身感受性强

  体验式的学习要求学习的主体真实的,亲自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得到感同身受的学习效果,可以说亲身感受性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体验式的学习环节是直接的,不掺杂任何的中间物质,而体验所获得的感受具有自我性,他人是无法替代的。体验式的学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

  (二)体验过程的个体性

  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带有很强的个体性,可以说,体验的过程也是体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过程。实践证明,无论是动作行为的体验,还是行为结果的体验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每个个体所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结构以及感受经验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经验具有促进作用。

  (三)体验过程具有调适性

  由于体验的过程具有亲身感受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会进行自我调适,通过自我体验、感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体验式的学习也是学生自我知识经验不断扩充的过程,因为学生会持续的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为之后形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学生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自身的认知活动实行自我监控,当出现认知冲突后学生会有意识的进行相应的调适。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往往会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总喜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他们渴望发现新事物,研究新事物。小学数学老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发现问题以及提问问题的能力,尽可能的让学生在锻炼与展现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与相关的数学原理。例如数学老师在教学生学习小时、分钟以及秒之间的换算知识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带一个小钟表,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们往往会对这节课充满好奇心,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将会得到提升。在学习《图形的认知》这一节内容时,数学老师应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图形,像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等等,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这些图形的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在解决图形类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往往会使用主动探究的成果解决图形类的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总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数学学科而言,问题是数学学科中的核心内容,是数学的心脏,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发展方向的动力。问题情境的设置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以及创造性的问题,进而让广大的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与此同时,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数学问题的设置还应具备一点的`愉悦性,也就是应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会主动的去探究,而不是由于问题的枯燥或复杂而产生退怯心理。

  (三)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开展操作活动

  数学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感受的过程,事实表明离开操作活动的体验是苍白无力。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记忆与模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主动探索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是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手段。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能让学生得到大量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感受性比较强,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也比较深,在之后的练习过程中不容易忘。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数学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活动,在每个小学生的桌子上放20个小圆片,不同的桌子上要求小学生分成不同的份,有的是3个一份,有的是5个一份,有的是7个一份,要求学生说出分的结果。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学生会对《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起来也会轻松许多。

数学教学论文9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目前高中生的一些能力水平正处在一个发展提高的阶段,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在慢慢完善。 由于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难懂,所以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需要一个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揠苗助长。 同时,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理解程度也不一样。 这就需要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以偏概全,要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差异,并且积极鼓励后进生,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让学生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三视图”时,由于不同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所区别,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较强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对教学情境展开合理设计,实施实物教学。 例如,将一个长方体的辅助教学设备带到课堂,让学生从上面、侧面、后面等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再根据观察到的情形,画出长方体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等。 每个学生画的三视图可能有所差异,教师对此可以展开积极引导,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其中出错的原因,有哪些地方在观察时没有注意到,通过这种实物观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不仅使他们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

  二、有利于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的课程变得更多,压力也更大。 因而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够适应新的高中生活。 同时,高中数学的难度加大,很多学生没有摆脱强烈的依赖教师的心理,还是像初中那样跟着教师的节奏运转学习,没有意识到掌握学习上的主动权。 具体表现就是没有制定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没有提前进行预习,直接等着教师上课,在听讲时往往只是记笔记,但并没有听懂具体内容,更别说进行理解了。 另外由于学不得法,对于基本知识的忽视等诸多原因,造成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普遍低下,成绩无法提高。 所以,以情境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讲“频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对相关知识进行一个基础的预习,在正式上课时,教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讲解。 由于学生自己单方面的独立预习,所以对于一些重难点并没有完全掌握,出现一些纰漏,这时教师就可以从旁进行因势利导,对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一些适当必要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于频率知识的`理解。 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总结

  利用多种呈现方式开展情境教学,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开展情境教学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探索过程,它所带来的一些积极影响等待着教师共同探索发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配合和共同努力,一起打造高中数学教学的美好明天。

数学教学论文10

  一、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产生小组讨论需要

  很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时,总会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将学生进行分组。如此进行分组教学,使得这种形式完全成了教师所提出的单方面要求,学生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已。这种被动的状态,又怎么会产生热烈的合作氛围呢?因此,教师们需要想办法让合作成为学生内心所求。

  二、让学生增加合作探究,淡化知识水平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高效接受,还能够很好地淡化不同知识水平学生之间的学习程度差异,有效抑制两极分化的产生。其原因便在于,小组合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共同讨论、交流思想的自由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其他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与思路,进而影响到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看法,最终形成一个理想的数学思考方式。长此以往,便可以达到一个小组学生共同提高的理想效果。在传统的师生单线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效如何,而无法知晓其他学生是怎样思考、怎样学习的。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各自为战”的孤立学习氛围之中。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实时了解,两极分化也就产生了。学生之间知识掌握的两极分化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下降,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合作探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新出口。

  三、为学生巧妙设计问题,强化合作学习成果

  如何进行巧妙引导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通过对一些问题设计进行合理优化,能够很好地达到完善小组合作思维导向的作用。

  四、促学生合理分工合作,提升小组合作实效

  想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最大化提升,除了从外部形式上进行科学构建之外,还要从内部展开细化布置。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将这一模式真正落实。具体说来,一定要从小组分工上进行关注。这是开展小组合作的首要环节,也是提升小组合作实效的关键一步。例如,在进行旋转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旋转的过程及规律,我将模拟图形旋转整个过程的任务交给了小组。在分组时,我有意识地让每个小组中都能分别有动手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存在。这样一来,学生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制作图形道具,有的负责分析其中的.规律所在,有的负责利用代数的方法寻找其中的数量关系。如此节奏清晰的合作过程,使该部分知识的探究效果非常出色。如今的小组合作,早已不是我们惯常所认为的,将学生简单分组,一起听课、一起讨论那么简单了。除了共同解决问题之外,还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普遍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等。可以说,小组合作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新形势之下,已经成了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不断对之进行挖掘与创新,对教学实效的提升意义重大。

数学教学论文11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正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呈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打造有趣、多彩、高效的课堂对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有显著影响。下面从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入手,探讨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措施,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成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效率低下、趣味性差、教学模式单一的小学数学课堂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让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最大限度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

  小学,特别是高年段,是学生数学生涯的重要时期,是从学生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是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阶段,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小学生面临着数学知识不好学、难学的困扰,而打造高效课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即便教师的教学精炼、简单,学生也能发现其中的要点、难点,并自主分析,提高学习成绩,逐渐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形成自主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小学低年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简单计算,对学生数学能力提出较低的要求,但进入中高年段之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图形、数学工具等,教师要打造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平稳度过紧张的过渡期,促使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形成数学分析能力,养成综合运用思维。

  2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措施

  2.1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过去那种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兴趣,要想打造高效课堂,丰富教学形式尤为关键[1]。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实现数学多样化教学,且对小学高年段学生而言,应用、迁移已学知识非常重要,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很关键。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点时,就可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关于多边形周长的知识,对不同图形的周长及其计算面积的方法等进行比较,加深学生记忆。同时,教师还可应用类比法的教学形式,通过道具、事物以及直观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就可制作圆形卡片,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从而丰富教学形式。其中整个圆形就是1,半个圆形就是1/2,而1/2的`1/2就是1/4,教师逐步用剪子把圆形卡片剪成多个不同的部分,促使学生形成对分数的直观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并提高学生兴趣:为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教师还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将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鉴于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实施生活化教学就能更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形成有效的、高效的课堂。如当教师在讲解圆周率的知识点时,就可先提问:大家打算如何测量学校圆形的升旗台的周长呢?问题一出,有一名学生就说道:用软尺围绕升旗台一周来测量。教师继续提问:如果不提供软尺给大家,只能用一把直尺,那应当如何测量、计算?学生们纷纷露出疑惑的表情,教师此刻在黑板上列下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数据。但学生当中又出现了质疑声,认为圆周率的小数点后面的数据无止境,这样计算的升旗台的周长和实际周长之间有多大差距呢?由于本堂课还剩下约十分钟时间,于是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升旗台,先用直尺测量直径为2.3米,用软尺测量周长为7.3米,按照圆周率计算公式,升旗台的周长为2.3×3.14=7.222米。通过对比,学生们发现按照圆周率公式计算和实际测量的结果之间的差距是很小的,且通常会明确要求保留小数点之后的几位小数。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学生快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3引入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由于数学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这与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不符,需要教师在学生形象思维与数学抽象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联想,唤醒他们的经验。此时,教师可适当在数学课堂中融合信息技术,利用其声像并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能动会变等特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感官参与,调动其学习动机,促使其保持数学学习兴趣,为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保障。如当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圆时,就可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为学生演示,先让学生发现画面中的汽车、三轮车、自行车等的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把这些车轮都变成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学生观察之后开始议论纷纷,笑得前俯后仰。最后,教师又把画面切换成椭圆形车轮,学生们看完之后都认为这样也不行,谁坐上去都会被颠得受不了的。此时教师就把握时机提问:为什么大家认其他形状的车轮都不行,只有圆形的车轮才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获得良好的学习参与动机。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下,他们不但自主探究弄清了车轮必须是圆形的道理,还对圆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数学知识产生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有利于兴趣的保持。在讲解圆的面积的知识时,教师也可引入信息技术,先为学生直观展示推导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的过程,通过动画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否能将圆也转化成某些已经学过的图形,以推导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呢?在这样的问题探究情境之下,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思维,不但拓宽问题解决思路,还提高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结语:发挥学生主体性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即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数学课变成学生真正的学习乐园,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永凤.小学数学之用兴趣助推教学成效[J].学周刊,2015(36):229.

  [2]黄慧敏.浅谈如何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2):92-93.

数学教学论文12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研究小学阶段的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有重要意义,为教师开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将理论进行升华和调整,使其成为完成的模式,这样教师才能够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更加广大的教学中。才能够进行相互之间的借鉴和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数学是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科目,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去演算和思考,才能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明白数学知识的运算过程。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好这种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更加真实的自己,让自己在学习和锻炼中得到真正的成长与发展。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自己为主体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体现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学生都是处于主体性地位,学习知识主要是要靠学生本身的努力。但是,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顾,更不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教导学习方法、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学会向老师提问。教师也不是一味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课,而是教师在讲解了教材知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二、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一)熟悉教材,把抽象知识具体化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历的.限制,往往比较缺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首先自己要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第八小学张喜海了解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用简洁明了的方式透析教材,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以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教师要明确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比如学到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对于公式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更不懂如何运用公式。这需要老师深入理解教材的要求,准备好一个多边形,拿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在展示的过程中,从多边形的现状、底边等进行讲解,推导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对抽象的公式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提高了学习的求知欲望,更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多边形,通过请教老师或者和同学讨论,更加全面地认识多边形,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侃侃而谈,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就会打击到学生交流的热情,甚至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课堂不符合现代小学素质教育。因为学生其实才是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好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学到“统计图”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3—4个人,小组每个成员,分别画出同一组数据对应的饼状图、折线图、条形图等,然后再比较各个小组之间的差异,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表扬表现得比较好的同学,鼓励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自己思考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三)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独立思考就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多多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在一些空间图形的学习方面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老师运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能够清楚计算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学到圆柱体体积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拿来一个实际的无底圆柱体模型,圆柱体底面周长是10cm,高是5cm,怎样求圆柱体体积。这时候,学生可能还不懂怎么做,教师就要首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动手展开圆柱体,得到一个长方形,实际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在展开之后,学生就能够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求体积,推断出计算圆柱体的公式,再经过老师的讲解,把圆柱体的计算过程理解透彻。通过这样实物体验的教学方式,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事物,便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把握所学知识,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这是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典型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够让学生被约束在教师的教学中,而是要让学生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思考和提问,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精髓是什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才能够对数学的内涵和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必须要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重,教师要以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作为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正玉.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xx.

  [2]杨雪峰.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xx.

数学教学论文13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际上质疑就是实现这些目标和目的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质疑教学是新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质疑活动,就谈不上问题探究,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谈不上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激发学生质疑热情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质疑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中,理应造成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进行无谓的指责,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学习的向导,生活中的朋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性,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

  2、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由度。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探讨教法,给学生留有质疑自问的空间。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只有提供亲身体验的空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留出一定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去探索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构建有效质疑情境,诱发学生质疑欲望

  1、激发问题意识,构建质疑情境。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效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很多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时,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作图,教师辅助,加以引导,叩开学生疑问心扉。

  2、设置教学障碍,构建质疑情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有兴趣和动机是不够的,必须磨炼意志,增强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教学障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上课时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教案,定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变换教法,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三、精心设计质疑方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有关因素去设计问题。这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质疑中享受到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

  1、设问质疑,吸引学生兴趣。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数学课堂的设问要和课堂具体环节的目的、时机、作用相结合,讲究设问的方式的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疑,启迪设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

  2、讨论质疑,调动学生思维。讨论是学生学习新知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个人不易解决的问题,在论中展现自我,在议中获取知识。小组讨论是集体探究最基本的单位。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把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挖掘出来,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归类质疑,提高学生能力。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探索愿望。在课堂上,可采用归类、联想质疑,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和理解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技艺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禁锢的思维与行为带来了冲击。在开展质疑式教学的过程中,应逐步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评估体系,由此探索出一套具有特色的“质疑式”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论文14

  一、后进生的产生原因

  (一)教师教学方式不当

  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看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影响了他们个人能力的发展,并且课堂气氛非常的单调,降低了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积极性。这些因素综合导致学生在课上的注意力不集中,阻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进程。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很多的后进生。

  (二)家庭观念影响

  很多农村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宝贝,但是他们脑海中的思想较为陈旧,一心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多挣钱,使得他们头脑中帮助学生学习的意识薄弱,对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管理不当。而小学生思想单纯幼稚,当步入数学学习的新鲜感下降之后,他们参与知识探究的热情也会直线下降,导致学生课堂表现越来越差,最终造成了后进生的出现。

  (三)学生自身意识薄弱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他们对周边很多事情缺乏自己的认知,导致其对很多事物存在着探究的欲望,教师课上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得小学生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他们学习的效率。最终导致后进生的出现,对小学数学发展不利。

  二、改进措施

  (一)构建趣味性数学课堂

  小学生思维单纯幼稚,喜欢探究趣味性的事物,针对于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当及时的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带来的危害挽救学生心中数学的印象,积极的构建趣味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首先,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自身生活的联系,让他们对数学知识点更加的亲切,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终身数学的意识奠定基础。比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物体,依据学生想出的物体进行长度单位的教学,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生活当中,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有助于提升其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师可以积极的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采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书本上复杂的文字多彩的呈现到屏幕当中,带动学生以更好的学习状态参与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不同的物体展现到屏幕当中,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不同之处,确保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当中,接着向学生介绍角度的基本知识,再让其重复的观看物体,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点明方向,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把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形象的展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脑海中的数学思维模式,有效的培养他们良好的抽象思维,对学生在数学学科当中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教师除了课上的悉心教导之外,还可以把学生带到生活当中,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点,让他们近距离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到操场上进行赛跑,用他们的成绩帮助其体会时分秒之间的区别,把学生的思维模式带入到知识点的氛围当中,扎实其数学基础的同时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印象,为学生参与今后的学习做出铺垫。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式。因为小学生心中对教师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几个人在一起对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带动了他们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互帮互助,培养他们团结的意识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构建多样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为小学数学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积极性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家校联合带动学生更好成长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他们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中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除了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之外,还要积极的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促使其发现学生参与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家长能够也可以带动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当中。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当天数学教学的内容,让家长在学中帮助学生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依据学生的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以达到教学效率的高效发展。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的教学,是对他们阅历及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教师要帮助家长了解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其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为他们数学学科上的成长做出积极的推动。

  (三)课后积极辅导提升学习效率

  数学是一门理工类学科,除了课上的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课下辅导,极可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发现学生思维上的缺陷及遇到的困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带动他们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当中。其次,教师课上的提问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眼神的互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用眼神让学生心中产生被关注的感觉,以此满足他们精神世界的发展从而带动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发展。

  三、结束语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趣味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家长发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发掘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解决,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对改善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及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学教学论文15

  一、信息技术与大专数学教学整合的方法

  1.1使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师备课

  大专数学教学内容对数学教师来讲十分简单,但是,理解、掌握知识和把知识传输出去是两个不同通路的知识应用体系。很多担负着大专数学任务的青年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量和思维能力较老教师都优越很多,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与教学技能的掌握十分有关系。因此,大多数学校为了培养年轻教师,在帮助这些教师备课方面花尽心思,不仅要求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教案设计,还组织各种听课、说课的活动。然而大专数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时间紧张”,要准备教案、要说课、要上课,青年教师觉得手忙脚乱,要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指导年轻教师,老教师显得力不从心。信息科技可以帮助解决备课方面的难题。学校可以建立教师教案数据库,使数学教师将各自教案上传至数据库中,通过互相评阅的方式实现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说课也可以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青年教师将说课录成视频,老教师可以在课后时间通过评论或者再找青年教师讨论的方式进行指导。这样能够减少教学交流的时间,又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有帮助。

  1.2使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大专数学课堂时间不够用,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低,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尽管教师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讨和改革,但数学课堂始终是平面的、理论性的。如果学校为每个教师配备投影仪和电脑,那么很多教学内容可以快速呈现,减少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对于那些与生活贴近的教学内容,如数列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很快了解到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作用;立体几何是大专数学教学高中部分的主要内容,很多教师为了展现几何的立体性费尽心思,而在电脑上可以直接实现几何的透视、旋转和各种辅助线绘制,学生可以通过投影直接观察到几何的妙处,也就能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很多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都表明:信息技术能够对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实现起到促进作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1.3使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的课后自学

  “自主学习”是教育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新课题,在大专数学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对学生成绩提高和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均有帮助,是目前大专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主要目标。但是,自主学习一般都是在课堂外进行的,教师很难像在课堂上一样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直接的、及时的点评和指导,自主学习虽然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但是离开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的效果仍然难以展现。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电脑是现代家庭的主要设备,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结束之后,以电子邮件、QQ留言或视频的方式向教师发送自主学习报告,教师在对学生自主学习报告进行点评和指导时,也能够对教案的设计进行合理的更改;反过来,教师的点评也可以通过电脑文件传输反馈给学生,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结果、对教师指导的评价,也就在文件的一传一递过程中产生了。

  二、信息技术与大专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2.1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原则

  无论是在教学备课的过程中还是在教学课堂上,亦或是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应一直遵循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这一原则,在教学安排中,不仅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便利作用,还应该尽量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与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认知达到同步,如果脱离了信息技术,学生对教学内容又回到原来“难以理解”的状态,或者在信息技术平台上不能理解数学内容,那么说明信息技术使用出现了问题。

  2.2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原则

  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将教学推向了方法上的另一个高峰,并不代表学生应该受技术的限制,或者教学应该将重点转移到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上来。无论科技发展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始终在教学中处于主题地位,是教育服务的对象,因此,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候,应该注意学生是否接受整合过的课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专数学教学中,常存在着由于只是和问题点开始变得抽象,学生接受度差,教师对课堂时间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引入信息技术能够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可以与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实现整合,也可以用在学生课后自学指导和教学效果评价中,可以说是能够贯穿高中数学教学始终的技术。在进行整合时,学校和教师应该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即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无论使用何种工具和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论文11-0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