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24 16:24:35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热)数学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热)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再按部就班地采取传统方法进行了,因此很多教师、专家都尝试着对教学进行创新和改进,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综合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来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四个要点,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一、数学思想的培养要优于数学知识的积累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比较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数学方法的习得,因为这两点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说考试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间接就与教师的教学成绩产生了关联。所以这种想法和做法可以说是比较普遍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教学规律上来讲,教师这样做是舍本逐末。小学是学生的启蒙时期,也是学习的奠基期。教师要关注教学成果,更要重视教育影响。数学思想的养成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尽管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比较简单,但蕴含的数学思想却不简单。例如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等运算规则,其中的等价、交换等思想都是贯穿于整个数学世界的,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支撑和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通过简单精细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初步的数学思想,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要重于教学设备的更新

  教学创新是新课改环境下最响亮的呼声之一,国家也在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以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追求自身教学的创新。然而,每个教师对于创新的认识和理解却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可以说不都是正确的。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教学创新的认识都比较肤浅,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和过去的教学课堂模式、情况不一样,就是创新。在这样的想法基础上,这些教师将目光放在新颖的教学设备和独特的教学形式上,希望以最直接的变化体现出教学的创新。所以他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减少学生对教材的依赖;也有些教师选择情境、游戏等形式,在情境和游戏中为学生讲解知识,以期达到创新的效果。然而透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教学形式,不难看出这些其实都只是创新的皮毛,或者说只是有了创新的表象,却缺乏了创新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当是教育理念创新基础上的教学具体表现,应当是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有力批判,应当是对新课改背景下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度拓展。例如情境教学和游戏教学并不仅仅是采取了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爱上学习,这才是创新的根本。创新的`教学方法就是创新理念结合实际形成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从教学思想的创新出发,改良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通过调整教学形式和设备来体现创新内容。

  三、教学时空的范围要广于课堂场所的局限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拖堂、补课的不良习惯。而在当下,也有很多教师认为课程时间有限或者课堂空间有限,一方面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整体性,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学的可塑性和多样性。事实上,这些做法和想法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场所之内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所以国家提倡终身教育;教学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一项连续的工作,还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不应当因课堂铃声的响起而结束,也不应当以课堂时间为界定,更不应局限于课堂内。例如课前预习、课后作业都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酝酿和延伸。课堂教学告一段落后,现实生活又开始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检验。所以教师要树立“大教学”观,不能将教学狭隘地定义为课堂的讲解,而要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让教学无处不在,让教学与生活相融,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四、学生自主的学习要多于教师细致的讲解

  新课改对教学带来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巨大冲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是附庸,或者说教师是主动支配者,学生则是被动受支配者。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教学课堂往往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改要求师生建立新型关系,要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建立“生本”课堂。以学生为本的“生本”课堂强调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但并不表示完全否定教师的意义,也不是轻视教师的作用。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应当体现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互敬互爱、教学相长的有益模式。而要实现这些,教师要做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效的、有限的、有计划的教学引导代替过去那些细致繁琐的讲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动自学取代过去的任务式学习,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实效。教学进无止境,每一名教师都应当结合当下的教育环境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通过创新改良,提高教学实效,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作者:曹国民 单位:江西省都昌县周溪中心小学

数学教学论文2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方式,在社会经济和文明进步的背景下,由“徘徊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迅速崛起的高职教育下,以教育对象的学习特征为主的高职数学教育备受人们关注,在高职教育中过分注重技能培训,而对于数学基础性、工具性知识的学习较为薄弱,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需要深入调查和分析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立足于学生的视角,对高职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高职数学教学的教育对象学习现状分析

  在高职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之中,学生普遍感到不能适应数学教学状态,感觉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在高职数学课堂上普遍,主要表现如下。

  (一)数学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在高职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基本上是在唱“独角戏”,学生没有进入到数学学习思维状态之中,主要还是采用注入式的数学教学模式,没有进入到数学知识的正迁移状态,这种过于单调的数学教学模式难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无法使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必需、够用”的要求。

  (二)数学教学方法先进性不够。在高职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教学手段不足的现象,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学生容易产生数学学习疲劳,而无法吸收新的数学知识,造成新的知识缺陷,这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独立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也难以生成。

  (三)高职数学教学课程没有层次差别,无法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高职数学教学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统一的专业目标和进度,进行统一的考核,致使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下”,这种统一化的高职数学教程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对于教育对象的未来多样化出路也没有过多考虑,弹性不足,难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应用需求。

  二、基于教育对象特征的数学学习分析

  (一)高职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心理分析。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它要与数学教学目标和计划相结合,进行数学情境的感知、思维、想象和记忆,在数学学习中,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此,需要对高职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有: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品质等,这些心理因素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它们对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起着增强、推动和调节的功用。高职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数学学习动机,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数学知识缺漏严重,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概括性的感知和思维水平还不高,不能抓住数学内在的联系,缺乏数学知识迁移的能力。(二)高职教育对象的数学学习方法分析。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学习效率不高,表现为单一、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足,数学学习态度也需要加以改善,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数学教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问题性,转变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基于教育对象特征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一)激发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在高职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动机是必要前提条件,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不仅是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是学生未来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要端正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未来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产生一种远景性的数学学习动机,保持长久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1.融入生活化内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教师要多举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事例,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产生数学学习的动机。例如: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常微分方程”中,不用急着从这个知识的数学概念入手,而可以先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微分方程事例入手,让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从而进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2.融入专业实例内容,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知识也是一种工具性技术,它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在与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产生知识的巨变,成为推动专业科学发展的重大动力和支撑,在对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数学知识也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核心技术,在数学知识教学中,也可以与专业课教学密切融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融性实际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产生数学学习的动力。例如:在高职电类专业的学生之中,学习数学知识的“级数”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对于非正弦周期电路的专业分析知识的基础,就涉及到数学知识中的“富里哀级数”内容,可以说,在电路分析的教学章节中都与数学知识相关,学生在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联性之后,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从而产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3.融合数学史内容,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在高职数学知识教学中,还可以适时引入数学史和数学思想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特征,于潜移默化中生成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高职数学知识内容“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微积分的历史,体会数学家艰难、曲折的发现历程,并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源于现实需要,从而进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二)创设探究型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高职数学教学要将数学知识点作为主要课题,提供教学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下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探究的途径可以采用实验观察的方式,或者类比归纳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三)基于互助式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数学设计。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互助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互助性,这种互助式数学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自主互助的交流学习,体验和享受自主互助的学习乐趣和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和数学学习状态,进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创设相关数学问题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和互助式教学模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高职数学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参与、积极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在自主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辅助和指导,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探究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转变学习方式,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作者:张丹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松峰,毛玉蓉,齐梅芬.如何在高职数学教育模式下融入数学史教育[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xx

  [2]柴彦红.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视角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xx,36:113~114

  [3]周晓燕.基于创新教育的高职数学教育模式研究[J].神州,20xx,7:111

  [4]刘姣.PBL数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xx

数学教学论文3

  摘要:基于测试学生学业水平的中职数学教学课堂,教学策略该如何选择与实施才能使教学改革得到深化,以及如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中职数学课堂不可忽略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就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学业水平;中职数学;教学水平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旨在全面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的学业水平测试,下面简称“学测”,在越来越多的省份实施。“学测”是教育绩效监控和质量评价的有效方式,为此,为了更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尤其是提升县级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学测”背景下县级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水平有效提升谈几点做法:

  一、认清“学测”的意义,改变教师教育教学态度

  1.实施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学业水平测试机制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的最低标尺;才能提供强有力的教育预警机制,客观反映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另外,通过对长期达标率不符合设计标准的学校也要提出相应的警告,从而更好的转变数学老师的教学态度,提升教学质量。

  2.通过倒逼教学行为规范的方式来进一步增进教学动力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考不上高中所以本身以中职学校为目标的学生,这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来源,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所以也就不能够更好的约束和规范自己。实际上,这是中职学生对于“差生”的理解的误区,只有进一步掌握“差生”的本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才能够提升考试的规范化,更好的提升学风建设,这对于中职学校提升教学质量与标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长久以来,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第三方权威测试

  所以当前大多数中职数学教学的评价工作基本都是通过自己校内的教研室开展并实施的,由于教学的主持与质量检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再加上很多学校的教师本身既是评判人也是选手,所以很难在客观上保证完全的公正和公平。另外,一些师生长期处于教学质量的控制盲区中,由于得不到相关部门的管控,也就逐渐出现了教学组织散漫甚至毫无组织的情况发生。教学任务无法得到落实、教学质量大面积落后的情况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更是普遍存在。

  二、认清学生现状,找准路子谋求改变教学策略

  (一)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出发确定教学策略和方法

  1.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做好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在教学起始阶段注重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温习初中数学基础内容,不但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还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消除心理障碍,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为整个中职阶段的数学学习的基础性工作。另外,实际上初中与中职数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题目的解题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更应该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通过转化与类比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对于中职数学的理解和感悟。另外,通过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使用联想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明确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掌握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节奏,不但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实施分层教学,全面提升中职数学教学水平。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法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可以让成绩较为领先的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发展的多样性,同时还可以保护后进生不至于落后太多,提高班级的教学整体质量。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基本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通过兴趣来扭转其对于学习的看法。比如在班级内通过成绩差异将不同级别的学生分别设置为A、B、C三个组别,在备课过程中尽量按照不同组别学生的学习阶段与状态选择练习分层目标、教学目标以及评估方法等等,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得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后进生的自尊心,提高其学习的热情等等。

  (二)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策略和方法

  1.帮助学生以更加自主、自信的方式学习

  (1)从教学的基本目标上来看,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是要领会到知识背后的内涵,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与手段。比如复习课程《简单几何体表面积》一课授课过程中,通过借助机械专业课程的学生对于几何模型的熟悉程度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运用游标卡尺、尺子以及其他测量工具通过动手测量的方式来明确模型的表面积,不但告别了枯燥乏味的复习课程,同时还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确立了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复习课程的作用凸显了出来。

  (2)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在《技术原理》一课的讲解过程中,例题分析完毕后,通过自编课堂练习来让学生自己感悟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倾向来选择不同的分组。第一幕———衣【服装搭配设计】在某换装游戏中进行不同服装的搭配与设计选择,整个选择方案包括了帽子5个、上衣3件、裤子4条以及鞋子4双,求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第二幕———食【配套餐】今日菜谱,在菜谱的选择中,荤菜的种类有3种,素菜有4种,汤的种类有3种,那么在两荤两素一汤中共有几种搭配套餐的方式。第三幕———住【选寝室】数控1102班有1位新同学可以选择学生公寓C幢五楼的3个寝室和6楼的4个寝室入住,求有多少种选法。第四幕———行【走楼梯】一幢教学楼有两个楼梯,从1楼到4楼有几种走法?2.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认真了解中职学生的认知条件、行为特征与规律性,从而选择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特点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与主动性。

  另外,教师自己也要不断提升自己,提升引导的技巧与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为学生更好的服务奠定基础和帮助。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web交互技术来开展精品课程授课,通过在线查阅学生的作业情况、手机发散的教学资料之外,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在线沟通和交流来将课堂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外。而学生也可以尽可能的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的知识面,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为其养成良好的探究技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中职学校数学教师在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进行数学教学,既要考虑学业水平考试这一“指挥棒”,又要注重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探索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不断研究总结经验,注重按照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进行调整,既要突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职业特色,又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中文.中职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0(12).

  [2]陈小兵.试论学业水平测试给中职数学教学带来的变化[J].中华少年,2016(2).

数学教学论文4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而数学教学课时量不充足,专业课和实训课占用了大部分的课时,特别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数学内容得不到系统的讲解,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笔者利用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在上课之前为教学内容准备教学视频,让学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条件下自主看视频,并完成相关练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教师和同学的协助下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一、微课程“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讲授圆锥曲线椭圆这节内容时,通过录制视频,着重让学生看视频的动画内容,初步学会根据动画,发现规律,得出椭圆的定义。以学生为主,学生把理论内容和视频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自主学习。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仔细揣摩理解,这相当于教师就在身边,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进行预习。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真的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一般,自觉性一般,如果让他们利用传统的预习方法,预习效果达不到老师的理想要求。如在讲解“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资源来展示玻璃杯的盛水量,并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明白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及预习作业的情况进行分组,好生与差生进行有比例的搭配,并选好小组长。在整节课上,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长的反馈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这样分组,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课堂进行分层次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比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课堂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讲授内容上,微课程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时间,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活动时间。将原先需要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后,课堂上增加了学生交流讨论答疑的时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恰当地应用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

  1.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微课程视频内容微课程在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从而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学生可以多次反复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观看,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微课程的视频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的,很多视频内容时长在10到15分钟,每个视频都是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而制作的。

  2.视频内容和自主学习任务传递要明确一致微课程“翻转”教学视频既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对应的教学内容,甚至有相关的动画演示,还有教师板书的数学符号和公式,并慢慢地显示,就感觉像老师坐在你身边辅导你一个人一样。自主学习的任务内容一定要和视频相吻合,以利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把视频内容和学习任务的一致性。

  三、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教学教师是面对一个班的.学生上课,教师上课可以采取讲授、启发、讨论、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而录制微课程视频时只有教师自己,面对摄像头,所有的教学环节只有教师一个人,没有学生互动和反馈等情况,这是教师录制微课程内容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微课程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场授课形式,更多的是选择只能通过讲授法能完成的教学内容。比如,数学的定义、公式推导过程。而对于需要互动的那些教学内容就无法完成。因此,在工作量较大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是职业学校数学老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微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更多的是通过“听”来解决问题的,所以教师在制作整个微课程视频的过程中,语言很重要,要做到通俗、流畅、精炼。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的职业数学微课程将会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微课程“翻转课堂”必然会成为一种教学趋势。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教师教学基本功好、熟知网络、善于运用教育技术,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加以解决。同时需要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要有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论文5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小学计算教学的基础性。计算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学生计算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后续数学的'学习,甚至还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我们低数组开展了“计算教学与学生的错例研究”。下面我就教师层面,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 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小小图书馆》,(第二册五单元)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计算33-9是你能想到哪些算法?通过摆小棒想到先拿出1捆拆开,去掉9根,还剩下2捆和4根.还可以用计数器演示个位不够,要向十位退一当十,有了这两种算法的明示,竖式算法个位3-9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迎刃而解。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9是一位数应该和谁对齐,这是为什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 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数学教学论文6

  [摘要]数学教学反思是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以及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学教学反思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阐明了培养数学反思能力的作用,最后论述了教师为培养数学教学反思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行为,数学思维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特点

  一般说来,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这一活动以探索和解决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以追求合理型的数学教学实践为最终目的。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数学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1.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从多角度进行,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既是对蕴藏在数学表层知识下的极为丰富的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原理、规则、模式等深层知识的挖掘;从方法论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反思数学知识本身的方法论意义,其次要能从方法论角度去解剖数学知识,将教学内容作为一种活动进行分析;从数学教材角度反思,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数学教师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排特点,知识的呈现形式等进行反思。

  2.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教师的数学教学决策过程,教学行为过程,教学结果,教学技能与技术有效性的反思,也包括对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对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问题反思,对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反思,以及对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反思。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作用

  1.对数学教师思维的发展和整合作用

  数学学习或研究是数学思维过程和数学思维结果的综合,数学思维的特性主要是概括性和问题性。

  数学思维的概括性体现于它的迁移性,使主体不仅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推知普遍的与别人的联系,而且能将这种联系推广到同类现象中去,即应用已知的数学关系去解决有关问题。

  数学思维的问题性是与数学知识的问题性相联系的。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过程的形式是通过对已经固化在数学教师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的教授,没有数学教学的反思,既不可能发现新的数学问题,也不可能获得对新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2.对数学教学行为的影响作用

  数学教学行为更需要反思,因为数学教学行为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根本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教学反思是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最重要环节,有一个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其实经验的获得也是反思这个心理活动过程之后所得到的认知结果。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那么,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就更加突出,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必须有一个过程,而反思就是最正确有效的途径,反思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能力,是创造性教学的基础。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途径

  教师为培养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在参与教学各个环节时应留心观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性质和结构,广泛收集相关信息,批判性评估自己的思想、行为、观念、态度和情感,重新审视教学经验,结合课例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检验,从而使教学进人一个新的阶段,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教学观察

  教学观察包括对自我及对方的观察,当教师组织、参与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等,对自我提出疑问。一方面,对课堂整体情况提出疑问:“本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是否积极?”教师的自我疑问实质上是基于对教学双方的观察而进行的教学反思,因而教师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他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感受进行观察,审视、总结教学,实质上也是对自我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作好详细记录,以供课后总结教学时使用。

  2.写好日志

  日志就是把观察时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与学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写出来,是分析的根据,认识的来源。写日志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给自我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对教学经历作书面描述和反馈,从而激发教师对教学新的认识。写日志既要详细又要及时。当天的见闻必须当天记录下来,否则时间一过便印象不深,追述不全。随后想到的也应在日志中及时追记下来,标明时间。行文中一定设法把听到的话与自己的感想或评论区分开来。这样一是为了写下对自己和他人教学的印象、感想、评论;二是便于将来对教学作初步分析时使用。

  3.评析交流

  教师们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得出最佳方案为大家所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们把教学过程中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并请来教育专家、教研机构专家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对它们进行全面深人的剖析、研究、整理和提炼,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探索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这是要求更高的教学反思。

  4.自我评估

  教师们应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估,以确定自己在数学教学的某些方面是否可以改变,形成改变的策略,监测实施这些策略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教学,批判性地反思自己所发现的问题。通过探究教学过程所得到的情况在许多方面是十分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对教学的设想,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它可以导向对教学更丰富的认识和对教学及学习过程更好的理解,它还可以作为自我评估的基础,因此,它是专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行动改进

  教学行动改进是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后,自身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行动过程,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步骤或某一具体方面展开的小规模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独立操作,也可与他人一起学习先进的学习理论与教学观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共同探讨、审议一堂课的设计,其中不乏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然而正是通过经验与理念的共同作用,在交锋、协调中才得以完成经验的重新整合。

数学教学论文7

  传统数学新授课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老师的思维和学识给学生画了一个圈,学生只能在这个圈内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

  比如新授课《组合》。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设计,教师一般以书上的例子分析讲明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和联系,讲清组合定义及组合数公式。课程以演绎、归纳、推理为主要形式,将知识构筑于严密的逻辑网络里。整个教学过程由老师包办,学生“掌握组合的知识,学会运用”即达到目的。但是这种系统化(非零散)、阶梯化(非跳跃)、线性化(非间断)的数学式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以生为本的课程再造,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自主学习,感悟、交流、发现、质疑,思维不受教师和课本禁锢,自由发展。

  同样是新授课《组合》。我将课型定位为“生成生长课”,教学目的随之再造为“探究组合定义及组合数公式的生成,让学生在掌握组合知识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我提前一天布置了“前置研究”两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答案,并指出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问题1:从语文、数学、英语三本书中,任选两本送给甲、乙两名同学,每人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问题2:从语文、数学、英语三本书中,任选两本合成一组,有多少种不同选法?

  课堂则完全交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活动事先都是未知的。我在课后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整理“课堂纪实”,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经历了“发现”“碰撞”“猜想”“验证”“质疑”“应用”等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思维能力发展的生长点。

  以生为本再造数学课堂,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生成知识和能力。同时,学生能力成长了,思维开放了,就需要教师有更娴熟的高中数学知识和更强的指导能力,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进行课程即时再造。这要求教师对“闪光点”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对学生思维提升规律要拿得准,课程哪里需要再造,再造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处理得当,否则事倍功半。

  复习课升华再造:帮助学生思维“穿糖葫芦”

  复习课是学生知识体系形成、归纳总结能力成长、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课程资源。以生为本的课程再造,教师参与把握的部分小,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丰富深刻的自主学习;复习课知识点容量大,且以巩固旧知识为主,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知识空间中,发掘出新的教学财富呢?

  根据这样的实际,我将复习课再造重点放在前置问题设计上。比如高二年级《立体几何》复习课的前置问题设计就经过四次再造。

  第一种前置设计:教师精选12个大题,让学生先做,后课堂讲评。

  这种前置设计整合知识,突出重点,初步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并且实行“先练后讲”,有了生本课堂的雏形。

  第二种前置设计:在学生自主复习的基础上,每个学生自选三道选择题、两道填空题、三道大题,经教师审阅重组成一套复习试题,先做后评。

  这种前置设计开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课前探究、课上感悟,教师在学生先学先做的基础上进行点评提升。

  第三种前置设计:以长方体为模型,让学生变式自选或自拟三道感悟题,在课堂上先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质疑、探究,教师适当点评、提升。

  这种前置设计让学生简单进入,通过自主感悟、小组交流、班级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到不简单的效果。生本课程再造前置问题“简单”进入、效果“不简单”的特色初现。

  第四种前置设计:“与正方体的对角线有关的问题”提前三天布置,让学生课前探究,课堂提升。

  【与正方体的对角线有关的问题】

  第四种前置设计“小立课程”,以根本、简单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容易进入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与教都不受思维的限制,可任意添加条件,只要与正方体对角线相关即可。学生在思维开放的基础上,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进而收获思维无限发展,实现“大作功夫”。

  这样进行的《立体几何》复习专题课,效果让我震撼。学生分析、证明思路非常清晰,技巧和方法使用得当,知识点涵盖广泛,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这节课被同学们称为“穿糖葫芦”:对角线好比那根糖葫芦杆,穿起一颗颗“对角线变式糖葫芦”。这一“穿糖葫芦”的过程正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思维升华的过程,而教师对于前置问题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课程升华再造成“生本课”的过程。

数学教学论文8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文章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论文9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学文化内涵的剖析,进而阐述了其在培养数学人才及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与价值,最后提出了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相关策略与思考,旨在为全面优化高校数学教学成果提供一丝参考。

  关键词:高校;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形成是数学历史衍变发展过程的必然积累,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人类在数学领域孜孜不求的进取,同时更代表了求索过程的艰辛和收获。可以说将数学文化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不同阶段,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和完善。

  一、数学文化及其特点概述

  (一)数学文化概念

  数学文化所包含的领域极为广泛,不仅囊括了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与数学相关的行为、理念、态度及精神,同时蕴含了无可比拟的启发与内在价值。准确地讲,数学的形成与人类生产实践息息相关,源自生活并对社会和人类又起到了积极的反推动作用。数学文化对于数学知识的传播影响极大,同时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特征。

  (二)数学文化特点

  基于数学文化本身固有的科学属性,且与数学学科紧密相连,因此其在数学教学领域的特点表现如下:首先具有发展性,数学文化自产生起,就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因此动态特征极为显著;其次,鉴于数学学科严谨的学风及缜密的思维属性,进而赋予了数学文化的思维性;再次,数学文化在数感性方面独具优势,而且是体现学生数学成就的重要参照。最后,数学文化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进步的无形推动力,兼具文化的共同属性,在育人育才方面的教育价值有目共睹。

  二、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所蕴含的价值

  (一)科学教育价值

  数学文化是高校数学教育的基础,同时作为课程形态的文化外延,具有受益终生的科学教育价值。科学合理地掌握数学文化内涵,可以准确生成健全的数学观,并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进而积极主动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细节,并驱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创造。此外,数学文化还有助于学生树立逻辑、严密和实事求是的数学思维,最终确保数学学习能够学有所获。

  (二)人文教育价值

  数学文化从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在本质属性上还具有人文教育内涵。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要素毕竟是以人为基础的,可以说数学文化领域中人文教育价值不可或缺。通过摄取数学文化知识和理论,可以提升学生个人情怀和审美能力,同时升华情感和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实践应用能力同步协调发展。

  三、对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策略的探究与思考

  (一)强化数学历史教育,构建完善数学文化体系

  一直以来,数学历史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循序渐渐的原则,而且向世人揭示了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全过程。其中数学先驱和前辈用付出和辛苦展示了求索的历程,这才使得数学科学不断趋于完善。当然高等数学教育与基础学段具有天壤之别的区分,准备不足和难度之大令很多大学生非常不适应。因此大学数学学习既需要学生知识储备更为丰富,同时具备高层次攀登的勇气和决心。而高校数学教师通过在教学中高效渗透数学历史和文化,可以让学生减轻负担、摸清规律,进而逐步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借助宏观的数学历史教育,学生对于数学发展史会产生清晰的认知,同时构建与之相对的知识链。这样才会融会贯通地理清数学知识,并透过现象探究到数学的本质。构建完善数学文化体系是改变现有学生知识模糊散乱的有力突破,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历史教育环节,以增强数学文化渗透的力度和强度,而且实践证明,通过此类教学模式的创新,会为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而且更利于学生取得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效果。

  (二)重视在数学应用实践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渗透万不可生搬硬套,而是采取自然流畅的方式,这样会事半功倍地提升渗透质量。为此,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努力专研数学文化渗透的时机及实践策略,确保数学文化渗透具备依托保障,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效应。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拓展的模式,加大实践领域布局,例如:与生活相关的测量、建筑数学现象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创造等内容都可以引入课堂,由于学生本身具有极强的兴趣,而且又能够通过手脑并用的亲自实践,进而提升对数学的追求和投入。另一方面,借助课外实习的方式,让学生事先掌握与实践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进而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创造,使其与文化渗透有机融合,最终发挥其优势价值效能。

  (三)利用数学探究活动提升学生数学内涵

  数学学习的过程相对枯燥,而且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为此数学成果的取得十分艰辛。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动力支撑,而且需要主动探索和善于求变的思维保障,这也正是数学文化的有机组成。基于此,高校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数学活动,一来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压力和情绪,二来在探究过程中,采取文化渗透的理念,使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其中借助数学文化史开展探究性活动就很具有代表性。通过类似的活动,学生探究愿望得到激发,而且在探究实践中获取的启发会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精神内涵。

  四、结语

  总之,数学文化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应用,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凭借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内涵。为此,高校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加强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渗透的实践结合,最终确保数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健,张艳艳,高红成.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xx,18(4):81-83.

  [2]张国勇.大学数学文化内涵的展示及其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xx,16(1):58-61.

数学教学论文10

  小学3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3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3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3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二、 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

  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1、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三、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2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3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3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板书例题:

  乘法 除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26×45 26×(4×5) 360÷8÷5 360÷(8×5)=一04×5 =26×20 =45÷5 =360÷40=520 =520 =9 =9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3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和除法时一个数连续

  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 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1、温故知新。3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2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2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一0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对偶题目:5一600?700=73……500

  往往有一些学生算错为:

  5一600?700=73……5

  教师便启发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发现错误。进而说明余下的“5”是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500”的道理。最后教师帮助学生与以前的有余数的除法做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消去相同个数的“0”之后,按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商和余数,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如果有余数,应该在余数后面也添上被消去的“0” 的个数。当然,这只是指法则的记忆而言,在算理上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了。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 ①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②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③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3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3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数学教学论文11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亦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通过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发现和挖掘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学习与茶相关的数学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中突出不同专业数学课的特点,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诉求。

  关键词:茶艺文化;旅游专业数学;教师教学素养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艺在旅游业中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适应市场需求,茶艺文化也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数学,承担着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重要功能。因此,作为任教旅游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师要能将专业的需要融合到基础课教学中,茶艺文化是一个切入点,其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能增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同时通过与茶相关的数学知识将专业需求与公共课相结合,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使数学教学与旅游专业的服务需求相结合,体现出文化反补实践的特征。对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只有融入系统化的认可和文化内涵,才能让学生发现和挖掘到整个文化体系的魅力所在。数学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内容及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思考能力及人文理念的培养,结合茶文化的内涵发展学科基础领域,从而使学生在两者相互融入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升。在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文化的开放性,并通过不断地创新引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1]。

  1茶艺文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数学教学素养培养的背景分析

  1.1旅游管理专业数学教学素养背景

  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兼具有服务和人文的属性,为游客提供引导及服务,因而在对旅游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在提升其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其服务技能。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课是学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通过数学学习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素质及服务专业课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要认清数学课在专业教学中的位置,把握好数学课对专业学习的作用及影响。在当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学的模式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数学的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将其内化,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从而使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发挥更多的帮助。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不断进行创新,从而为其融入新的动力。随着教育发展的不断变化,旅游专业的发展需求也有所调整,教学的诉求也在改变,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程度,同时应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并使其将知识内化于心。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学生面临着综合思维开发不够的问题,致使其缺乏内生发展的动力,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成为提升教育品质的核心问题。

  1.2当代茶艺文化素养的背景分析

  茶艺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要素及育人道理,能通过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茶文化内涵是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同时其以开放包容的人文内涵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思维。由此可以看出将茶文化的茶道精神和实践意识运用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成为教师提升教学素养的关键点。旅游管理专业中数学文化的培养需综合开发思维,同时需不断的创新,为其注入新的力量,不断改造和融合,从而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数学思想使人类的基本思维之一,以理性的思维描述人的感觉经验,在发展中与茶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性,有利于学生深刻的体悟到数学思想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

  2茶艺文化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路径

  2.1改进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茶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中,老师应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专业情境中,如:茶叶的用量与注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不同茶叶生长期的数理统计,茶叶销售中的线性规划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到茶艺的魅力及其所带来的喜悦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在教学改革中,倡导学生以茶艺文化中的“精行”为实践基础,合作学习,严于律己,使茶文化的内涵与数学的实际教学有机结合。教师层面也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因为教师是教学方法的主导者,不仅对专业研究的深度及广度有影响,同时其对本民族积淀的人文精神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式使其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2融合当代茶艺文化内涵创新数学教学活动

  在数学的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学习力的养成。在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茶文化的素养具有诠释和表达之意,对于当前数学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茶文化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内涵及理念融入到数学的教育中,能在促进教育活动开展的同时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于旅游专业的数学教学活动来说,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充分体现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尤其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将茶文化融入其中能使茶文化的价值得到深化和应用。在当前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要不断融入当前茶文化的内涵,从而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塑造出包容和创新的精神。透过茶文化的视角,为学生提供解决难题的方式,并使其之间相互合作,从而使文化不断地发展。

  3茶艺文化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作用

  3.1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茶艺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中不断发展丰富,其内涵对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也快速崛起,旅游专业的教育也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旅游专业中包含着许多方面,其中茶艺文化对该专业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茶艺文化包含文学、美学、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内容,旅游行业的人才培养中也应注意这一方面的教育,教师知识的丰富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数学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数学的美与茶文化内涵相结合,能促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魅力,从而在此基础上不断促使学生提升其学习素养,丰富知识结构体系[3]。

  3.2茶文化在发展中与教育融合解放传统思想

  在整个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对许多领域进行影响和渗透,并不断提升教育的价值。茶文化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首先还是离不开对茶文化的传承,通过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和方向性的渗透,使其在传承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以和物质文明相适应,促进社会的进步。通过茶文化与公共基础课相结合,不仅能将系统化的文化理念贯通到学习中,同时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其特有的魅力不断在发展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数学教学来说,茶文化有利于解放传统的教学思想,从而在茶文化的指导下,注重启发学生,尤其是在存在的问题方面,不断促进其创新,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3.3茶艺文化影响下的旅游专业数学教育能提升学生素质

  数学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中的基础课程,使其与茶文化相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茶艺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同时能弘扬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茶艺文化的精神精髓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师将茶艺文化中的数学知识与课程教学想结合,创设专业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会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在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结合茶艺文化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结语

  茶艺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涵盖了社会、自然及人文学科,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积淀,将其运在教育中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旅游专业的数学教学中融入茶艺文化的科学性、文化性的内容,使其在融合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文化课程与茶艺文化的内涵相结合能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从而不断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茶艺是茶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其相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知识中无形的美,在这个过程中能在培养学生对茶文化和茶道精神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建发.茶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xx,(6):209.

  [2]金疆.茶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xx,(31).89-90.

数学教学论文12

  文章论证了共轭的对称性,利用射影几何里的对合的概念对共轭的概念进行几何图形的直观解释,证明了共轭关系是对合关系,对合关系是对称关系及共轭的应用。

  引言

  共轭直径是解析几何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之一,学生很难理解直径的共轭关系,在教学中,进行直观解释也仅限于将表达式的对应变量对调,表达式不变,这只是一种代数直观解释,现从射影几何角度来进一步进行几何图形数学的直观解释。

  1 预备知识

  1.1 一维基本形的射影变换

  平面上一维基本形分两种,即点列和线束。两个同类的一维基本形是重叠的是指点列是共底的或线束是共中心的。

  重叠并且为射影变换的两个一维基本形,有两个自对应元素,或一个自对应元素或没有自对应元素。

  若一维基本形的射影变换有两个自对应元素的则称为双曲型射影对变换,有一个自对应元素的`则称为抛物型射影对变换,没有自对应元素的则称为椭圆型射影对变换。

  1.2 对合

  在两个一维基本形是重叠且为射影变换里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对于重叠图形的任何一个元素,无论把它看作是属于第一基本形或第二基本形,它的对应元素总是一样的。即

  有两个自对应元素的对合称为双曲型对合,没有实自对应元素的对合称为椭圆型对合。

  命题1[2]:双曲型对合中的任何一对对应元素与其两个二个自对应元素成调合共轭。

  1.3 共轭方向、共轭直径

  称为互为共轭方向,即

  定义3[3]:中心曲线的一对具有相互共轭方向的直径叫做共轭直径。

  则(1)式化成

  这就是一对共轭直径的斜率满足的关系式。

  1.4 分隔

  在取中心线束中的任意三条直线,则每条直线都不能隔开其余两条,故在射影平面上中间这个概念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所以我们取中心线束中的任意四条直线来定义分隔,它有两种情况:第一情况是直线偶分隔了直线偶;第二情况是线偶没有分隔直线偶。

  分隔具有射影不变性。若线束是分隔的,用不通过中心的任意直线去截中心线束,则得到的点列也是分隔的,显然,线束的交比和点列的交比相等且为负值。

  1.5 点列交比、线束交比

  共线的四点A、B、C、D,它们的交比值等于两个单比的比值,即(AB,CD) = 上(ABC)下(ABD)。

  对偶地线束中任意四条直线的交比值等于两个三直线的单比的比值,即(ab,cb) =上(abc)下(abd) 。

  命题2[2]:如果线束的四条直线被任何一条直线截于点四点A、B、C、D,则(ab,cd) = (AB,CD)。

  1.6 两条平行直线相交于无穷远点

  2 结论

  共轭关系是对合关系,对合关系是对称关系。

  2.1 代数解释

  命题3[2]:两个重叠一维基本形成为对合的充要条件是对应点参数与满足以下方程:

  一对共轭直径的斜率满足的关系式。

  即直径的共轭关系是对称关系。

  2.2几何解释

  2.2.1 双曲型对合的对称图形

  ①重叠一维点列对合的几何图形是对称图形

  在直线上取定点P,对于直线上任意一点Mi,设Mi的关于P的对称点Mi为Mi的对应点,则点列(Mi)与点列(Mi)是对合(点P与无穷远点为两个自对应点)。

  ②重叠一维线束对合的几何图形是对称图形

  显然有两个自共轭方向。

  命题6:证明:重叠一维线束的对合的几何图形是对称图形。

  2.2.2 椭圆型对合的对称图形

  椭圆型对合有两条共轭虚的自对应直线。在无穷远直线上取圆点和,另取固定点,连结、,则、为自对应直线,则过定点A的相交的对应直线为对合变换。

  3 应用

  3.1 调和共轭

  点列上四个点或线束中四直线,若它们的交比值等于-1,即(AB,CD) = -1,或(ab,cd) =-1 ,则称为调和共轭。

  例1 设任意四边形,其两组对边延长后分别相交,且交点的连线与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平行,求证:另一条对角线的延长线平分对边交点的连线(1978年全国竞赛题)。

  证:根据题意作图2。

  3.2 对合

  命题7:双曲型射影变换的两条自对应直线和任意一对对应直线的交比是一个常数。

  对偶地,上述命题对于点列也同样成立。

  例2.试求坐标为2和3的两个自对应点所确定的对合的方程。

  教改项目:数学专业几何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优化

数学教学论文13

  小学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教授课堂知识那么简单,它更关乎小学生心智与灵魂的培养,在其成长过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小学数学课堂在新课标改革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将以老师教学为主成功转型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归纳演绎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1.1通过有趣问题情境的设置,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可以通过运用观察、类比与归纳的方法在自己的认识、技能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合情的推理.小学数学教师在为激发学生好奇心时所设置的具有挑战性与有趣性的问题情境,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数学问题,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小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让其变得生活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情境,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教师应该做到多激励表扬学生.由于小学生阶段的特性,老师的鼓励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过多的批评学生将阻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阻碍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过三角形、梯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先让学生回忆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猜想圆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2在小学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可以在数学试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实验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推理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了解本质,懂得其中的数学理论.数学实验实质上是思维实验,其不同于一般的实验,数学实验中通过采用抽象的方式模拟或人为地控制某些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对教师培养其科学研究经验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所设置的教学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其中的数学原理.在数学实验最后阶段进行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归纳总结,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法则,公式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有助于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教师可设置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其内角和为180°,首先预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纸质三角形,在课堂中发挥小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可以提示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看其加起来是否等于180°,或将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等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后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1.3加强习题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依据,不断加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编写习题时应时刻坚持教育性的基本原则,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设置难易程度适宜的`题型,最终达到训练的目的.

  2.在猜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2.1教师为学生创造推理机会,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主动创造机会进行验证猜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并对此加强锻炼与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合理的质疑情境,并对学生的自由回答给予鼓励,使得学生对于演绎推理拥有足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演绎能力得以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数学习题后,通过询问学生“做的对吗”来为学生创设出质疑情境,使得学生产生对所作答案的怀疑心理.接着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对或者不对”,鼓励学生自行找到对或者不对的理由,锻炼学生进行推理演绎的能力.如果出现学生不能通过数数或实验来进行答案验证的情况,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其他的方法来对学生所做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2.2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的教学过程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实际为基础,组织学生对于演绎推理能力的相关训练,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演绎论证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例如,在讲授《奇偶数》一课时,教师可提出两个奇数的和是否是偶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推理验证,通过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例如奇数为一和三的一个苹果加三个苹果,可得出偶数为四的四个苹果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结论的理解.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探索中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在猜想中让学生不断地推理,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基础,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最终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传授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培养,涌动高效课堂。

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数学实验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实验课,数学,浅谈,

  一、数学实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现实性原则。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实验,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数学化,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3.开放性原则。就是课堂实验教学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答案不唯一。

  二、设计数学实验教学的几点要求

  1.围绕教学目标。实验教学要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有的放矢。问题内容的指向应是教学的重点,切入的角度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力集中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因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2.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故实验设计要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时调整或修改实验方案,使其能充分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

  3.具有探究性。因为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创设实验应具有探究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设计新颖,趣味性强。创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而新颖、奇特、有趣的实验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应创设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情境。

  三、数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几种方式

  1.运用数学实验作为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菱形”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动手实验的环境,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矩形纸片,对折两次,折出一个直角,剪一刀,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把所得的直角三角形展开,得到一个四边形,然后请同学观察所得四边形,它是怎样的四边形,引出“菱形”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菱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借助得到的菱形,探究新知:①观察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②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通过小组合作,集大家智慧,使学生能从线段、角、图形的形状、大小、面积方面得到更多的结论。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探究、精于思考的好习惯。另外,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的知识更易于理解、记忆。

  2.在观察——尝试——体验的数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来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经过讨论学生发现拼图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角的转化问题——找等角,这样就可以得出两个思路:①作等角,证平行。②作平行,证角相等。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也就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3.利用直观、熟悉的数学实验,归纳出抽象的数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合情推理能力。在学习“三视图”时,我让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模型,学习中先根据课本的内容摆出具体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个人一组。其中一个人用实物摆出具体图形,再让另一个同学画出它的三视图,老师在一旁巡视并适时加以指导。利用立方体来摆出老师所提供的三视图的实物图形学生解决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4.在数学实验中探求实际数学应用模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因此又必须返回去服务于现实。数学实验与建立数学模型息息相关,通过走出课堂去实验,到大自然和社会去搜集实物和数据样本,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揭开奥妙的心理使他们兴趣盎然,从而达到探索与获取数学模型的目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进入课堂,数学实验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重要起来。因此数学已经成为一门更具探索性、动态性的实验学科,而数学实验的教学价值也将更全面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马彪.对数学实验的探讨[J].数学通报.

  [2]李淑文.数学教育学[M].东北师范大学.

  [3]邵光华,卞忠运.数学实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

数学教学论文15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策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是体现一个团体的合作能力,可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学习首先一定要合理地分组。一般而言,合作学习小组4人最合适,最好遵循“就近原则”选择小组成员。如果是年纪较小的学生,则可两人一组,即同桌合作。合理建组便于成员合作,同时可以激发各组间的竞争,这样易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同学们之间可以强弱互补,共同进步。建组应注意优、中、差生之间的组合和学生之间的性格、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身高等各种外在因素的互补,同时需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1]。在小组分配完成后,要进行民主推荐,选出各个小组的组长,并依照性格特点分配组内其他成员的负责要点与任务,这样的分配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最佳状态,使任务快速圆满完成。在每个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后,应让他们尝试另一个角色中的工作,使他们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得到更多的经验[2]。例如,在讲授“小小的商店”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起“小商店”,学生的各种小玩具、文具等均为商店里的物品,而学生则扮演顾客、店长、店员、收银员等各种用角色,此时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如分为顾客组、收银员组、店员组等。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如果不分组或分组不科学,则可易产生混乱的局面,降低合作学习效率。

  2.科学开展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是每个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的环境设备、适合的时机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如果教学内容在学生较容易接受的范围内,就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学习或进行集体授课;如果知识点多、学习复杂的内容,就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即合作学习[3]。学生是否能充分体会合作学习中的乐趣,主要取决教师是否采用了有效的引导方式。教师在展开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位参与的学生,无论“差生”或优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特别是在学习上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要尽心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尽量消除他们自卑感等。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各组学习情况,并对每个小组作出评价、建议与鼓励。而能使合作学习有成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充裕的学习时间。教师让小组进行操作、研究、探讨、交流思考的过程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和提问的机会,使学生能相互补充,互相进步,这需要教师留有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在解决问题后才会豁然开朗,记忆深刻,合作学习才会有显著的成效[4]。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五组,让学生分组找出生活中是圆形的物体,看哪组找出的物体最多,在讲解关于“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又可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看哪一组能够较准确地画出圆形,准确地测量出所画的圆形的半径与直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3.重视个人与小组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建议与鼓励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更应慎重考虑才可以说出每一句评语。教师要做到这样,首先要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既要注重个人评价,又要注重小组评价,肯定个人在小组合作中的重要性,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合作互助关系给予表扬;其次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肯定学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5]。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方法,其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到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论文06-20

数学教学论文11-0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