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26 18:24:19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论文汇总(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论文汇总(15篇)

数学教学论文1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展开猜想,这里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问——诱发猜想

  数学课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能提出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就可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从已学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公式导入,问:你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吗?既然圆也是平面图形,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式,化圆为方,依据数学“化生为熟”的原则,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我们能否将圆变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求面积;有的说,可不可以把圆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呢?还有的说,我认为把圆割补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好一些…… 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断探索。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与课本上基本一致时,他们会感受到猜想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的探求中去。

  二、导——验证猜想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操作。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猜想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良好猜想氛围,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疆域,鼓励学生积极的寻找猜想的依据,索求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满足现成的答案,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检验猜想的真伪。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寻求:三角形内角和的答案。这时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有的学生剪下三角形的两个角后,再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还有的学生则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把三个角度数相加。 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了猜想的准确性,从而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三、说——完善猜想

  说是学生把感性的知识通过理性表现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完善认知和猜想的必要过程。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借直觉所做出的合理推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儿童想象力丰富,猜想也是百花齐放,教师要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想依据、实践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我有一根绳子,你想一想,用它围成的哪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们各抒己见,结论正确的同学,不仅要阐述自己依据什么旧知来推测新知,还要详细地叙述论证的过程。猜想不合理的同学也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实验过程,并且要告诉大家自己的猜想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猜想过程的回顾、总结和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巩固下来,也使失误成为教训,学生获得的远比得到一个答案要多得多。

  四、练——运用猜想

  学生沉浸于猜想成功的兴奋状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波利亚指出:“教学必须为发明作准备,或者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抑学生中间的发明萌芽。”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来猜想吧!

数学教学论文2

  一、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一)教学质量不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机电类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随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提高数学教学要求的同时,极大地缩减了数学教学课时,从而激化了教学内容偏多与教学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难以深入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偏低,致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过于肤浅,难以应用数学方法去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目标,教材内容因循守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缺乏针对机电类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此外,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主,枯燥地遵循“概念——定理证明——例题习题”这一固定模式进行讲解,没有将数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导致教学内容应用性不足。

  (三)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部分机电类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数学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讲授的知识偏多,缺乏系统性和严密性的整合、归纳。加之,教师在教学中未考虑学生差异性因素和专业应用对数学教学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大部分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

  二、改善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性

  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内容应当充分体现以应用于专业为目的的原则,使教学内容联系于实际,深化对数学概念的讲解和剖析,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教学活动和数学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其与机电类专业发展方向相适应,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数学史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再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的实质,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意识,杜绝出现教师随意删减和压缩教学内容的现象。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根据机电类不同专业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机电专业问题,将数学教学紧密联系于本专业实践。

  其一,在理论教学中要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问题、启发思维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向量的应用教学时,可以做如下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结合机电类专业特点,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向量在正弦量的表示和加、减运算中的应用。

  2.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为平面向量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难点为应用平面向量来表示《电工技术基础》课中的正弦交流电。

  3.做好课前准备:了解《电工技术基础》课中对正弦交流电中正弦量的向量表示和同频率正弦量的加减运算要求具备的数学知识。

  4.教学过程设计:①课堂导入: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向量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在数学、力学和机电专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了解到在电工电子专业中,向量知识可以应用于正弦量的表示、同频率的正弦量加减运算、三相交流电的三相电压求和以及RL、RC、RLC串联电路中。②提出问题:已知两个正弦交流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为,。求:。学生的常规解题思路为+=?,显然这种解题思想不可行。浅析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广州市中山技师学院高伟成③引导思考: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复习向量相关知识入手,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此问题。④解题方法讲解:利用向量图画出每一个正弦电流的向量图,引入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求解,将和向量转化为电流瞬时值表达式。

  其二,在数学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正弦型函数时,可将其与单相交流电的知识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专业教学情境,对交流电进行概述。在交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方向、大小会随着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正弦交流电是随着时间按照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正弦交流电是学好机电类专业课程的基础;其次,教师结合单项交流电引入正弦型函数知识。教师以正弦型函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在电学中扮演的角度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出正弦交流电的瞬时值表达式,如、。同时,结合瞬时值表达式对周期T、振幅、频率f、角频率ω、相位与初相0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再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正弦函数的性质。一方面让组内同学通过观察示波器、单频发生器等实验仪器的显示变化,来探寻参数A、ω、肌k对函数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初相、相位差的相关知识,通过函数图像平移来探讨正弦交流电超前与滞后的关系。最后由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归纳总结。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数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目前,在软件研发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数学软件开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如SAS、MATHEMATIC、SPSS等软件的开发应用,为高等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新的工具。如MATHEMATIC软件的应用,能够使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从而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理解更为深刻。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地缩短教学学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进度,而且还能进一步缓解数学课时较少的矛盾。同时运用软件还能够进行一些数学实验,从而使机电专业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数学教学能够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通过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解决一些常规教学用具无法实现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能使数学课程结构体系得以优化,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善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现状。数学教师要在全面了解机电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构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真正服务于专业教学,从而为学生学好本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数学教学论文3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痛苦,而我对于数学有着特殊的感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思考,我渐渐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者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数学的心得与思考,总结出我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

  首先,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训练的科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和逻辑性。数学的每个概念和定理都有其逻辑性和内在联系,我们需要通过推理和证明来理解和应用这些内容。通过解题过程,我们可以培养出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解方程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推理和合理地运用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数学是一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科学。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抽象的概念和符号。抽象能力是一种将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境转化为抽象模型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应用数学,我们可以培养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习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一些复杂问题。例如,在学习几何过程中,我们需要将现实中的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通过几何定理和推理来探索和解决问题。

  第三,数学是一门培养空间想象力的科学。在数学中,空间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学、立体几何学、解决物理问题等等。通过空间想象力的`锻炼,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也能够给出更加直观、准确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想象力来判断几何体的交叉关系和位置,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的定理和概念。

  第四,数学是一门培养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科学。因为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临时的记忆和应用,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我们需要经常反复思考和推敲自己的方法和答案。有时候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迷茫而放弃,但只有坚持不懈,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数学。通过反复练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最后,数学是一门培养合作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科学。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我们需要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通过合作,我们可以互相补充和支持,一起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和策略。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也可以培养出合作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日后的挑战。

  总而言之,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者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应用数学,我们可以培养出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合作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等等。因此我们应该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数学,发掘其中的乐趣和价值。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数学,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学教学论文4

  摘 要:本文从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是小学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窗口”,教师要有效把握住这一“窗口”,就必须从理论、备课、生活、创新四个方面准备,同时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实施机制等方面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窗口 生活化 实施机制

  小学数学从编排结构与情景设计上都匠心独具,体现出新课程理念,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呢?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其必由途径。下面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些体会。

  一、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

  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是小学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窗口”,教师要有效把握住这一“窗口”,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一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准备。没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并能站在其前沿,方能跟随课改潮流,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新课程告诉我们以教材为凭借,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打开了“窗口”。二是备课中要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因为备课就是为了上课,如果在备课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准备,就难以把握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度,也不利于上课时的选材与发挥。至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应心中有数,或是相关内容有可供选择的探讨例子。三是为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生活准备。这是要求教师注意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以数学的眼光洞察生活,体会数学的功能与妙趣,从而为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里做准备。使自己在教学中从容地选择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有利于自己厚积薄发,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的内容。四是挑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时代生活特征,具有创新的思维特征,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心理需求。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这主要是强调教学方法与生活化教学内容保持协调一致。要使教学方法生活化就必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置身其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带来的乐趣,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彰显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的动机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沛。如教学“测量长度”,我先让他们怎样知道自己的身高,需要使用哪些工具。随后我让他们选出一人,再分组讨论怎样给他(她)量,并试着给量一量,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再量一量。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6)克和千克时,从学生每天吃的蛋奶引入,再让他们动手称一称,从而让他们在感知中体会克和千克的关系。认知身边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还学生一个精彩的学习生活空间,激发他们转变学习方式。使用直观的教学具或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一比、赛一赛也能彰显他们的学习激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机制

  一是要选准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这种方法。必须要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丰富感知力的内容,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准教学内容。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考虑到本地山区学生的居住环境,秋季学生喜爱捡拾核桃、板栗等果实的活动,导入时问学生;“星期天你在家附近的树下捡了多少颗核桃(或板栗)?”学生都很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各自的成果,然后我接着问:“同桌两人一共捡到多少核桃(或板栗)?”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之后我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有两位同学在计算中忘记加进“1”,一位不知进“1”怎么办,我让他们根据以前所学展开小组讨论,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时我再与他们一道归纳小结。数学是身边的学问,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所设计的数学问题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只有综合了这些因素,才能有效激活数学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二是要把握好恰当的契机进行切入,这与每个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关。如果在教学时运用学生身边的悬念,巧妙的问题设置可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当然使用多媒体技术、远教IP等都能作为很好的凭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三是教学设计要富有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常教常新教学相长。四是要有灵活的教学机制。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倡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生活),大胆质疑、动手验证,合作分享。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宜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留给他们展示自我、创新自我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创造中成长,并形成主动与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分享成功时共享欢乐时光。

  五、数学教学生活化中要注意的事项

  一要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不能为数学教学生活化而生搬硬套。二要避免教学准备不充分、仓促上阵。易造成教学目标不明、效果不显,挫伤学生学习热情。三要避免教学环节戏剧化。不能人为地一折又一折,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而应根据教情学情恰当引导、适时深入,自然形成高潮。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与反思。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以生活化的情景为基础的,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任何背离这一原则的做法,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数学教学论文5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职高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很强抽象性的综合学科,正是由于数学的这些特点使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其望其却步,职高生这一数学基础相对更差的群体更是对数学缺乏热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各科教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直观、生动等多功能技术,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为学生系统构建数量计算、数据处理、空间研究等数学知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教师创造轻松、交流、动态的教学氛围提供有利条件.本人以高教版职高数学三角函数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对职高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高数学;多媒体技术;三角函数;数学教学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综合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并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会不断进行直观感知、观察发现、空间想象、归纳概括、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结果建构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但也因其高度抽象的概念、简洁的教学语言、严密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方式使大部分学生难以学好数学.对于职高生来说,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教师们的教法更是各显神通.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引入,为传统的职高数学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动画等多样化方式,把数学规律和运用过程等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瞬间燃起,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三角函数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学好这一章对学生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此章节进行教学实践,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那么在课程的起始阶段有效导入新课,迅速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思绪带进课程内容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教师们要弃掉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大容量、多趣味、图文声并茂等特点设计好每一节的新课导入教案,为学生创设出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器官参与,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在最佳的状态下学习新知识.

  笔者所在职高的任教班级文化基础较差,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数学成绩更是不忍睹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严重缺乏,很多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笔者在导入三角函数这一章的新知识学习时,首先得设计出较为简单的案例学习,让学生产生对三角函数学习兴趣.

  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章时,考虑本章节多为定义讲述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果笔者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通过多媒体向同学播放小明和家人到游乐场玩摩天轮的视频,精彩而又刺激,这视频纷纷引来已经乘坐过摩天轮的同学热烈讨论和未乘坐过同学的好奇心,于是,笔者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数学摩天轮之旅,请同学带着问题再细看一次视频,然后进行回答好吗?”同学们丝毫没有感觉到这是枯燥的数学题,兴致勃勃地说,“好”.

  许多学生有着摩天轮亲身的体验,对问题解决的自信心会自然提高.摩天轮的转动与角的终边转动表现相同,转轮的周期性与角的任意性也基本一致.所以通过呈现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进入本节的课题――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显然,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导入数学新课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极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重燃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业水平偏低的职高学生来说,复杂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方式加以简单化,会让学生对数学改观,觉得数学通俗易懂,从而慢慢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抵触和恐惧心理.

  二、多媒体讲授知识,突出学习重点,培养创新能力

  如上文所讲,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概念的学科,大部分的知识都要结合图像获得.相当一大部分的学生由于无法获得相对实质的概念理解,往往只知数据表面而不知规律结论的形成过程,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手段对重难点知识的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所以学生对数学的后续学习会产生困难,对重点难点知识更加难以掌握.因此,教师在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适当的声音改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的变化,以静化动,以抽象化具体,以模糊化直观,以无趣化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系统进行数学学习,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减少学生自我想象的困难,更好地进行重点难点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提供有效途径.

  正所谓“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在《正弦函数图像》这节课中,教会学生用五点法画出正弦函数简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便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把正弦函数一个周期内的两个端点、最高点、最低点及中点这五个点的位置和坐标明显标注,再用动态、颜色鲜艳曲线将这五个点连接起来,在电脑上把一个正弦函数一个周期内的图像画出来了,让同学们清楚明白的看到整个操作过程.

  在熟练掌握函数图像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在电脑室进行y=Asin(ωx+φ)+b的函数图像变化的内容教学,利用电脑直观地观察此函数变量A,w,φ,b,对函数图像的影响.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知识回顾后,指导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在电脑上先进行以下函数的图像操作:

  几何画板有着强大转换动能,只要学生输入对应的几个数据,就能得到相应的三角函数值;随着鼠标拖动改变A、w、φ的值,正弦函数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小组讨论,并通过调整A、w、φ的大小来观察图像变化,便能容易自行得出这些变量对图像的影响,总结出图像变化规律.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高,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例如在研究综合性问题y=sin3x+π2的图像变换时便产生了分歧:

  课堂立刻热闹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于是笔者建议同学们把以上问题在几何画板上检验一下,看看哪种答案是成立的.最后同学们得出结论:两种变换方法都是可以的.笔者便再一次确定同学的结论,说到:振幅变化与周期变换和相位变化是没有联系的,相位的.变化主要是根据周期来确定.

  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在黑板上手工绘图展示不仅耗时工作量大,在周期和相位的变化让学生得不到清晰直观的演示,效果教学极差.利用几何画板的直观形象、动态演示进行教学,不仅弥补了职高学生作图能力差的劣势,更提供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作图观察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知识,应用知识.

  三、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多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德国心理学家H.EbbingHaus提出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在学习完后的24小时内遗忘的最多最快,所以,防止学习后便遗忘的最好办法就是课后练习.这要求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要紧扣教学目标、能够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而不是随便在教材课后练习或者练习册上勾画几题敷衍了事.运用多媒体布置课后练习,可多样化设计出相对应的巩固练习,不仅省去了板书的时间,而且可以给学生提高大量的信息和练习内容.

  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练习题笔者一般都是作为辅助性的练习材料,学生自主选择做与不做的空间比较大,因为笔者一般自行设计出练习题并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

  例如,数控专业的同学们在学习完三角函数图像变换后,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正弦交流电的波形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交流电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正弦交流电的物理量与三角函数变量值的相似关系.视频中发电机的转子在转动,接在电路中的小灯泡一亮一灭的非常有规律,笔者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交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观察电流强度随着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情况是否符合三角函数的特征.

  于是,笔者便将作业布置为如下:请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如上述演示的类似三角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并将具体的操作情况分享给大家.一周后同学们将结果一一呈现给大家,成果挺丰富,如:钟摆的运动、沙漏演示、波的传播等等.这些例子都与函数表达式有关,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更强化了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为他们在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实践证明,不管是三角函数还是其他知识的教学,职高数学教学确实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新方式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几何直观性和数形整合性给数学这门严谨的学科注入新活力也是毋庸置疑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为学生创设出具富启发性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领悟数学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更让学生由“听、讲”被动的学习方式改变为积极参与、观察实验、主动思考,系统地构建自我知识体系,为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还有很大的改正空间,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寻找、开发出更好的与多媒体结合的数学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汪晓勤,王苗,邹佳晨.HPM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以椭圆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xx(05).

数学教学论文6

  摘要: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为此,笔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总而言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数学教学论文7

  一、情感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功效

  1.1改善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程度

  很多中学生认为数学是学校的必修课程,因此一定要学,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是主科,中考必考,为了升学率,一定要教好,虽然这些想法并没有错,但始终是偏离数学学习的本意的。初中数学教学关系着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对学生客观处理事情的态度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科态度的培养,在初步学习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我将书本抛开,使用多媒体教辅工具,给学生展示了很多出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和伟大的房屋建筑的美景,学生们纷纷感叹这些优秀的建筑艺术作品,然后,我与学生开始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建筑被称为“艺术品”。有的学生发表意见,认为“这些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另一个同学又马上反驳:“有一些是现代建筑,历史十分短暂,比如鸟巢”,还有一些同学则认为“建筑物给人视觉上的统一的感觉”。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在课堂上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建筑艺术作品的匠心之处在于规则的图形的使用,而这正是几何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几何的美感的表现,然后,我带领学生进入正式的几何图形学习中。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沉浸在对几何美的赞叹之中,对几何知识的学科态度,从“学校必修”上升到了“艺术审美”方面,这也正是情感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由此可见,情感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

  1.2帮助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初中学生活泼却又叛逆,往往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困扰,过分严厉的对待学生会使课堂死气沉沉,而过于纵容又使教学活动难以推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主动的、平等的情感交流,这种方式的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使教学更高效。在一节数学复习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单元的数学复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开始开小差,互相聊天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生,我并没有马上过去厉声喝止,而是轻轻的敲击黑板,跟学生们说:半节课已经过去了,同学们先放下手中的习题,咱们轻松一下,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我上初中时候的故事。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我的讲述上,包括个别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也都停止了聊天讲话。我和学生们讲到“我在初中时候不喜欢学数学,常常调皮,数学老师三番五次软磨硬泡的希望我学好数学,我虽然很讨厌他,但是耐不住他死缠烂打,终于还是好好学数学了”,然后微笑着对学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也希望你们都好好学数学,不然,我就得成为那个死缠烂打令人讨厌的数学教师了”。学生们都笑了起来,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不会让你变那么惨的”,然后大家又投入到解题中去,我发现,原本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也都开始埋头学习,可见,这样平等和轻松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二、对情感教学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要想使情感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长足的作用,数学教师应该注意,情感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在使用目的和使用过程方面,都应与当前的主流教学思想相结合,即:情感教学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应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另外,单纯进行情感教学而不对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终将会使其成为“纸上谈兵”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发展上观察情感教学的效果,才能够使教师认识到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发现情感教学中的缺陷,从而进行教学反思,因此,将情感教学纳入到教学评价中是极为必要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对初中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必要的辅助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有效的情感教学将使学生们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得以发展,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更加积极,而教师也因为情感教学的实施,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使课堂环境更和谐,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帮助。情感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应与生本教育的理念相结合,将情感教学的结果纳入教学评价中,将促进其课堂作用的有效发挥。

数学教学论文8

  对话教学其实并不仅仅是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的知识问答环节,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包含着教育意义的聆听和倾诉。对话教学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开放内心的世界提出了需求,对话教学在教学中渴望得到双方世界精神的沟通。对话教学允许学生与教师两者有不同的想法,不一样的思路,产生思维上的冲突和撞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向深水区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也相应添加了对话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有它优势之处。

  1简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原因

  1.1学生需要足够的关注和公平的看待:

  由于当今时代特殊的独生子女较多的特点,许多学生比以往更需要得到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更加公平的看待。学生往往在得不到关注的时候,会对学习失去兴趣,难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长远看来,对学生的发展和个性成长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教学的进程中,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对话教学,教师能够最大范围的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在不自觉中弱化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在班级和课堂中的参与,这对这些同学是及其不平等的,因此,我们应当鼓励教师应用对话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度。

  1.2在教学中轻视对话教学的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先将知识点一一地告诉学生,省略掉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压抑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渴望。学生在学习过后,知识仅仅记住了知识点,并不知道知识点所蕴含的真正内涵,对知识如何应用也很难理解。不利于学生在数学上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起对话教学的作用。在课堂内,调动起学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探究和理解,推动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2简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做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才能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偏移,使学生专注的进行数学学习。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方式之一,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以《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将一串3的加法写在黑板上,询问学生共有多少个3,学生经过简单的数数之后会发现有15个3,教师这时可以提问学生,这个加法式等于多少呢?学生有的会开始进行一步一步的计算,有的会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这时不应该对进行加法计算的`学生进行简单的否定,教师首先应该先对学生这种做法表示肯定,再紧接着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更简单的算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对话教学,以短小的加法式先开始提问。学生会发现同样数字的加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某种特殊的联系。教师在一问一答之间,就将冗长的加法式子简化成了乘法式子,将乘法的初步认识引入到了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揉碎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与学生在一问一答之间,将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得到完整的知识。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有助于让学生提高在课堂内的参与度,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寻求知识原理的积极性,相较于传统的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教学方式而言,也提高了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2.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素养:

  在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这一教学方式,也决定了必然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单一传授,更在于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小学生学习能力极强,然而也容易走捷径,相较于自己通过探究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更倾向于教师直接传授,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着重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任何阶段的教师,因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定型。小学生的辨别能力也较差,这使得教师在小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显得尤为重要,对小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着重注意对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希求给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鉴于对话教学的积极影响,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疑惑和矛盾进行认真的倾听,对知识的内容在对话中进行升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话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正确并且深刻的理解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应用,有助于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柔化课堂学习氛围,推动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长远发展。

数学教学论文9

  数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当我们在学习数学时遇到难题和困惑时,及时寻求数学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数学辅导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辅导的重要性,也总结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数学辅导让我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我们通常会对一些难题进行简单的思考,然后草草解决,但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让我们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而通过数学辅导,我明白了问题的深远意义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辅导老师的指导和讲解,我懂得了如何正确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次,数学辅导让我明确了知识的体系。在数学学科中,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但在课堂学习中,时间有限,老师只能简单讲解而不能深入。而通过数学辅导,我得以系统性地学习数学知识,从基础开始逐渐扩展,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另外,数学辅导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辅导中,老师会对我们的学习状态和方法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辅导,我养成了每天坚持练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这些习惯在学习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中也同样适用,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最后,数学辅导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各种解题技巧和方法,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通过数学辅导,我发现了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和潜在能力,这使我更有信心和动力去追求相关的职业发展。

  总的来说,数学辅导对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我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明确了数学知识的体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找到了自己的未来方向。数学辅导让我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学,为我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数学辅导是我们学习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辅导,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起稳固的数学基础,并发展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在辅导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下去,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长。希望每一个学习数学的同学都能意识到数学辅导的重要性,通过辅导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数学教学论文10

  所谓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来说,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是由动机和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情感、意志、性格等几个因素组成的。

  一、动机和需要

  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这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是推动和维护活动的内在动力。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事物在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学习数学,既是国家、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需要,从需要出发,才能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被迫学习,没有把学习当做自身的需要,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耽误了学习,虽然不久能知晓,即使亡羊补牢也很难达到一步一个脚印的功效。尤其对数学而言这一点特别重要,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不能少任何一个环节,中间一环出了问题,就很难连成完整的整体,而且往往会导致恶性循环。“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因为学习动机有一个由近及远,由不完全成熟、正确,逐步走向成熟、正确,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

  二、兴趣

  兴趣是喜好的情绪,是与人的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对数学对象和学习数学活动中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人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虽然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还是不自觉地停留在应试教育中,自以为是素质教育,其实未必,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中跳出来,并非一朝一日之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改进。对数学而言,在教学中应充分暴露教学方法、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尽可能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理想、信念、世界观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坚持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为的个体倾向性,它是行为的主导性动机,世界观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总看法。这一点对数学学习来讲显得举足轻重。多数人都认为学习数学是空洞的,没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不愿在数学学习方面下功夫,根本就没有为数学学习而努力的理想、信念,这样数学又怎能学好呢?殊不知数学的思想方法,它的精髓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每一个领域,能使我们终身受益。我记得有位数学家说过,世上每一个问题都可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答。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只不过这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但能说明它的影响力。还有一点就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数学老师平时多讲数学的思想方法,讲它的价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强调数学是基本工具,讲古今中外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如毕达哥拉斯对无理数的发现,能使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

  四、情感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通常那些满足人需要的对象就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产生高兴、喜悦等情绪,反之那种妨碍需要得到的事物和对象就会引起否定的态度产生痛苦、忧愁等不快之感。作为学生就数学学习而言应有:

  1、道德感: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还有集体主义情感、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学习数学是你的义务和责任,平时应渗透道德感的教育。

  2、美感:音乐是音乐的美,诗歌有诗歌的美,数学也有它独特的美,数学的美不是一眼可以看出的美,而是它内在本质的美,上课时我们应该用数学的美来熏陶学生,使他们对美感知、欣赏而引起情感共鸣并给他们鼓舞和力量,如讲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美、黄金分割点的美、抛物线的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美、金字塔结构的美等都是数学的美,思想方法的美更是妙不可言,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美。

  五、意志

  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怎样坚定信心战胜困难,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其间就经历了一个意志过程。对数学而言培养学生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方面尤为重要。

  1、自觉性:数学的学习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除上课外,还要靠课后大量地阅读、研究,才能学好数学。

  2、果断性: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果断性。

  3、自制力:学习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自制力不强,就不能学好任何科目,更何况数学呢?

  4、坚韧性:在数学学习中受挫折是家常便饭,因为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出现错误,而计算能力是在挫折中培养起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平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这不但是学习数学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是终身受益。为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意志,就要经常结合教学,进行学习目的性和理想的教育,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情感,激发学习责任心,帮助他们树立坚强的'信念。同时,坚强的意志是在困难中形成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磨练自己的意志。在学习中严格要求,在困难情况下予以指导、鼓舞,以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意志。

  六、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要充分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且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性格的形成是在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由不稳定到定型的过程。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性格的培养: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中培养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

  在社会实践中,人适应并改变着环境,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性格。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培养坚强、沉着、勇敢、勤劳、朴实、不怕挫折、实事求是等良好性格。我们数学中的实践活动,如初三《统计初步》最后一小节是实习作业,让学生到社会群体中调查统计,研究身高,睡眠时间等等,然后求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由于这一部分在整个中考中所占比值很小,又有几个学校去实习,重视它呢?却不知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也是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表现,更减少了学生社会实践进行锻炼的机会,因为在实践中,不但学习到了知识而且不知不觉中又培养学生的性格,提高学生的兴趣。

  3、家长和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师长的榜样、威信和示范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方面有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其他宣传教育方式,为学生树立英雄形象和先进典型,作为模范的榜样。

  4、加强个别指导

  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都需要个别指导,激发其符合社会要求的性格品质。

  ②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灵活而又原则的方法进行个别施教。

  5、建立优良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

  总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来源于理想与奋斗目标的追求,来源于正确的苦乐观,来源于学习要适应未来需要的强烈愿望,来源于对数学内在美感的追求,以及对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的深刻理解。倘使学生日后成材,就不能只偏重天赋资质而忽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只局限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忽视了学习对科学世界观的逐步树立,理想目标的追求,情感的培养和意志毅力的锻炼,良好性格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要靠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懈地努力奋斗。

数学教学论文11

  本文将要论述的“整体、联系与转换”、“留有余地”和“备而不‘课'等数学文化视域中数学教学的特性,是我们根据数学文化视域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譬如,“统一数学观”或“综合数学论”,即:数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体,数学的科学性业已变得越来越“可见”和“直接”,而其人文性则显得有些害羞,总是藏在“科学性”的后面而被屏蔽,显得有些灰色;数学是一个由思想、问题、方法和语言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而其“公理化”的形式则只是其外在的线性的逻辑呈现形式;数学不仅是一个包含真理性认识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个“为人”因而也是“有人”的社会一文化活动;数学的真理是相对绝对的,而非绝对相对的,更不是绝对的;所作的理论上的初步建构。尽管也有其非系统的“非干预式指导性试验”的贡献,但是,这些特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数学教育教学实验的系统“验证”才能得以真正确立。此外,这里所给出的数学文化视域中“数学教学之特性”是否就是“数学文化教学”的全部,也还是值得作进一步思考的。还是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整体、联系与转换”吧。

  一、数学教学中的“整体、联系与转换”

  一般而言,数学教师的教学有三种水平。第-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精心准备并实施的教学一一有整体、联系与转换的观念,但认为学生没有,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发现并设计这个联系与转换的整体结构,并帮助学生去发现这些基本的结构,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并认为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会加入到任何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来,这是一种“给予式的教学”;第二种水平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得法而精心设计并实施的教学一一当然也有整体的观念,但让学生自己经常去发现这些基本的整体结构,并认为这样是符合“学生学习主体性”教育要求的,这是一种“发现式的教学”;第三种水平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会学,而且希望他们能够乐于学习数学而教他们经常去调节这些基本的整体结构,因为已有的整体结构总是有局限的“有待之游”,这是一种“超越式的教学”。当然,也有不少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处在第一种水平之下,但我们认为这些教师是不能称其为“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师,即他们是“不合格的”数学教师。

  由此可见,处在第一种水平的教师是在教数学,而处在第二和第三种水平的教师都是在教学生学数学,但有“有待的发现”和“无待的追求”之本质区别。现实中,第一种水平的数学教师可能很辛苦,但经常感觉到“吃力不讨好”;第二种水平的教师擅长教“好学生”,而对所谓的“数学差生”则会显得“一筹莫展”;只有第三种水平的教师,他们不仅善于启发“好学生”,而且也很会转化“差学生”,是数学文化教学论所应追寻的“理想教师”及其“有效教学”。

  第一种水平的教师需要改进自己的“联系与转换的”整体观,即在设计整体结构时应该超越现在正在学习的“数学知识单元”等有限的范围,而同时考虑可能的更大范围的整体结构。譬如,在小学阶段讲方程概念时,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而言,几乎没有一个数学教师不是用“天平的平衡”来联系实际以帮助学生去发现“方程的结构”的,但这个“平衡结构”却存在着为后续学习(如解方程)埋下“地雷”的可能--如何理解“尤+5=0”、“工2=9”和“工2-4尤=5”等方程中的“等号两边的”平衡呢?第二种水平的教师由于强调“好学生”的重要性,而且不愿也无法教学所谓的“数学差生”,其中有些教师可能在态度上比较“傲慢”,排挤“差生”。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校升学率的保障,学校和家长都得罪不起。因此,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改变态度(尽管也不容易),并不断地向第三种水平的教师学习。第三种水平的教师,应该说,是数学文化教学论所应追寻的目标。

  所谓“整体”不仅仅是指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和大中衔接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指-节课、一个单元、一个章节或一学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整体性问题,更不仅仅是指现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三种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注重数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它更多的是指,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用一种“无待的”整体观来看待各种“有待的”数学学习,以使数学学习成为融“游戏性”、“流变性”和“融贯性”于一体的师生共同创造的“自由天地”。

  而所谓“联系与转换”则是在上述“整体”意义上内在于其中的要求,否则,整体将不成其为整体。整体只有通过这“联系与转换”才能够形成、变化和发展,成为一个可能的更大的整体的一个要素或局部或“联系与转换”本身。

  譬如,如果我们拥有了这样的整体观念并“深熟”数学文化的内涵,那么我们在进行“数”的教学时就不会局限于“数”的“逻辑发展”(即N-Z-Q-R-Z)或“四则运算”,而置“数”的其他特性(比如,区分性、顺序性和拓扑结构性等,其实复数也可以在有理数之后或实数之前学习)于不顾,更不会出现像“‘,是不是(第一个)自然数?’这样一类问题,也不会出现“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这类“同语反复”,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把一楼不称为‘一楼’,而把二楼叫做‘一楼等“数字文化”的约定性。而所谓的“九五之尊”、“三教九流”等也不过是“数字文化”历史流传下来的习俗而已。这里既没有什么神秘感,也没有什么令人费解的难题,倒是文化历史为何选择了这“数字”而不是其他“数字”,却很是令人费解和迷惑的,但这已不是数学文化教学论的问题,而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了。

  再譬如,“计算”或“运算”早已不再是各种“数”的“特权”了,它甚至还被视为“生命的本质”。如何能够通过数学学习来获得这种“哲学的”意义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洞悉“计算”意义的文化发展:数的运算、字母的运算、函数运算、各种具体数学对象的关系、抽象集合中元素的一般关系、计算就是有限规则的迭代、计算就是适应、适应就是计算……,又要善用“联系与转换”而不把我们现学或已学的“计算”之含义视为“唯一的”逻辑必然。因为演绎证明本身是以演绎为前提的,它属于循环论证;而归纳也是在以“归纳有效”这个事实为其前提的情况下心照不宣地进行归纳的。[1]所以,在数学中,如同在其他领域中一样,不存在最后的和绝对的真理,存在的只是大量的“有限规则内的”相对真理或“语言游戏”。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数计算、有理数计算、实数计算、复数计算等之间的一致性,算术计算与代数运算之间的一致性,还可以见到算术与代数中的计算、函数运算与几何中的变换等之间的一致性,甚至“生命的计算本质”,即“符号的排列组合”。

  二、数学教学中的“留有余地”

  由于数学文化的“整体性”及其指导下的数学文化教学的“整体、联系与转换”之特征,和任何具体数学教学活动的“局部性”特性的同时存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我们认为,数学文化的教学就必须要“留有余地”。不过,这里的“留有余地”并不是指在课堂上“留有一手”,以待“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提升”或“拔高”;而是指,在任何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都不应该“把数学教死”,即不应该把数学知识教成“一串无意义的”符号,而应该把数学知识教成“数学思想流变”的凝结;不应该把数学活动教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步骤发现”,而应该把数学活动教成“数学方法游戏的”“再发现”;不应该把数学的“社会建制”隐藏起来,并独独倾心于“数学的绝对性”,而应该把数学的“社会建制”作为“数学精神”的不竭追求的体现,数学学习的“融贯性”只有在这种不竭的追求中才可能达到。

  由于数学文化那令人目眩,同时也令人神伤和令人向往的奇妙的力量和意义,数学文化,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几乎就成为了一门主要的课程。但数学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播却着实令人伤感(譬如,印刷体数字的书写及其练习)。这里还有-“几何的”例子,即幼儿园的“数学教师”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多更准确地从形体上“识别”事物,而专注于各种物体的形状(如正方形与长方形、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差异,却“视而不见”其内在的一致性,结果就造成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先天性”障碍:“五四制”中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就很难认同“正方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求同存异”式的数学(概念)的概括方式(我想,这可能也不仅仅局限于“五四制”,只是我们的结论来自“五四制”中的课堂观察)。在我们看来,这至少说明,从幼儿园就已开始的“数学文化”传播或教学就应该“留有余地”。也就是说,这里“绝对地”需要“模糊”而不是“精确”或“准确”或“清晰”。

  下面仍然是“五四制”中的一个课堂观察案例。初一数学课上,教师为帮助学生形成“代数的”整体转化的思想,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其实来自相应的某个版本的数学教学参考书):

  教师的意图(也是数学教学参考书编者的意图)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整体一联系一转化”的方式来“直接”得到答案,这与我们在算术中所强调的“准变量(表达式)’’是一致的。下面仅是其中的一种“转化”方式:

  但是,却有一个“笨”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所示的“笨”办法,即“战而屈人之兵”的直接方法:

  “教材安排在高中的内容就非得要等到学生上高中时才可以教”?这种被安排的顺序逻辑是谁家的逻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还是教师教数学的逻辑?……当然,教材的内容安排和顺序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一定的“科学的”理由和根据。我们不可否认这一点。但这其中还应该包含无穷的变化和可能才“更科学”,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创造性都需要这“无穷的变化和可能”。否则,科学的东西就有可能变成机械的“按设计图纸”的模仿,“程序教学”和“网络教学”也就有可能成为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假如我们就是按照“现在被安排好的顺序”来看待这一问题,那么,像这类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中也都有可能会隐藏着“内在的不可能”就这里的例子而言,不管是教师的“意图”还是“笨”学生的解法,都隐藏着“a是虚数”这一前提认定,而这一前提认定必然与“任何数的平方都不可能是负数”相矛盾。

  其实,“笨”学生的“创造”隐藏着“发明复数”的契机--与历史惊人地相似!如果我们从数学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无理数的发现”早于复数,但“复数的完善”却早于实数,而且复数的“历史发现”恰恰就产生于类似那个“笨”学生所运用的“解方程方法”。这至少再一次说明,数学知识理论的逻辑结构与人们对它的认识的逻辑结构是不同构的,甚至有时是相反的。总之,综合的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学应该留有余地。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地教,也是学生创造性地学所必需的。

  三、数学教学中的“备而不‘课,”

  数学(文化)教学如何贯彻“整体、联系与转换”而体现“留有余地”呢?根据“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这_普遍认识,我们认为,“备而不‘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保障,也是数学文化教学(论)所应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创造精神。

  曾记否?当我们初为人师的时候,“老”教师们往往会教诲我们:当学生问你问题而你一时又答不上来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自己不会,应该说,你现在很忙,并约定一个时间给学生讲解(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你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否则,学生就会瞧不起你。

  我们暂且不说这些“老”教师们对初为人师的我们的关爱之心应该受到感激,单就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备课上就是,数学教师要找出一个被“自己”或“数学教师们”认为最好的教学设计或方案,以在课堂上展示数学或数学教师的“逻辑魅力”。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维进程不一致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本能地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改正”或“扭转”,以使得课堂教学保持一种“和谐、有序的”“高度集中的”“简单”之美和“计划性”。但是,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教师就会越来越感觉到:学生上课配合得很好,问题也都能一一解答,而课后却又不会做题。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我都教了你们N遍,你们居然还不会”。于是,教师对备课也就越来越“不重视”了,只是把备课看作是“例行公事”--为备课组检查、教研组备案、教导处抽查等而“准备”甚至“复制”的“纸质文本”。课堂教学开始脱离教案而行“自由之事”。慢慢地,“纸质文本”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如同“陌路之伙伴”,但为了诸多“例行公事”的需要,教师还很有可能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教案的“美化”方面。譬如,每一节数学课的教案上都要求在“教学目的”一栏中写上“德目”(即德育目的)就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美化”现象,“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早已不知去向。

  上述情况是现实的状况,而不是理论的思辨。但是,为了解决这现实状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却需要理论的思辨。所谓“备而不‘课'不是说不需要备课,而是指在课前、课中尤其是课后都需要精心地去思考、设计和准备。这里的“备”就是准备,而且它还应该是全方位的、“整体一联系一转换”的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准备;而这里的“不课”则是指,不因一时一课而形成通常意义上的“教案”。在综合的“数学文化”观的意义上,“备而不‘课'就是要求我们对所教数学内容都要有一个丰富的“纵横交错”的理解与运用,并使得这些“纵横交错”的丰富关系成为教师个人的“血肉”、烂熟于心,而不是仅此“自留地”一块。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可能使数学学习充满游戏性、流变性和融贯性;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可能既体现数学文化的科学性,又体现其人文性。因此,数学文化教学论中所追求的数学教学既要做到“备而‘不课',又要体现其“整体、联系与转换”和“留有余地”等新特征。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数学教学作准备。

  首先,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有一种综合的理解与“整体一联系一转换”式的把握。譬如,就小学1?3年级的四块内容而言,不仅要搞清楚“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活动”各自的内在联系与转换,(其实,根据我们上面所作的分析便已知道,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还要贯穿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转换。

  其次,还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有一种“位置感”,即它在整个“学校数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意义。譬如,就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对小学数学的四块内容(其中4?6年级的第四块内容为“综合应用”有一种综合的“整体一联系一转换”式的把握,而且要沟通其与“幼儿园数学学习”以及初中即7?9年级的数学学习(第四块内容为“课题学习”)之间的关系与转换。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位置感”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次序,而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一种“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和“游刃有余”的节奏或步调。如果没有这种“游刃有余的位置感”,数学教学就会要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要么被自己设计好的“教学顺序”所限制。

  第三,在做到上述两点的基础上,就每次数学教学而言,我们都不应该把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等看作是一个不变的知识体系结构,而应该把它们视为“数学文化传统约定下的”一种安排或选择一一“有规则的游戏”,数学学习就是这“游戏规则”的“再发现”或“再命名”,而在这“游戏规则”的“再发现”或“再命名”过程当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非“数学文化传统约定下的”新规则,这也就是所谓综合的“数学文化”中的数学的创新与发明一一“数学文化”发展的一种方式,而非专门的“数学文化”发展的研究方式,即数学家和数学工作者们专门从事的事业。

  第四,至于如何指导“规则的再发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重联系”(即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实际、联系数学各学科、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等)都很值得重视(可以说这些都是深受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思想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只要这样做了,学生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文化)。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规则发现”的“有待”。数学文化的教学并不仅仅满足于这些已有“数学文化传统约定下的规则”的“再发现”或“再命名”,而是要追求对这些“有待规则”的超越,以获得一种“无待”的自由意识。

  第五,现今所做的各种数学教学案例及其研究,可以说都是这种“规则发现”的“有待”设计。譬如,《全曰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三学段”(即7?9年级)教学建议中的一个例子便是如此:

  完成下列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如列出如下点阵,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

  但是,这种“有待”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装好的套子,里面藏着一个“谜底”(即规律),所谓“发现规律”就是找出“谜底”。由此可见,教学成了“制作的”学习,而不是学习的“制作”。参照我们前面对数学教学水平所作的三种划分,这类“设计教学”最多就是第二或第一种水平的数学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第三种水平的教学。

  我们曾经做过两个“备而不课”式的数学教学设想,但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数学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观念有待改进,而最终都未能在课堂上进行尝试。是否这样的设想太“高远”了?其实不是。因为在和一些数学骨干教师和教育硕士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大都也有这方面的一些想法,只是苦于没有“理论指导”,不敢妄为。由此看来,“备而不‘课'的数学教学追求应该是数学文化教学论的努力方向。第一个“备而不‘课'式的数学教学设想是“记数:除了十进制,还可以有什么?’;第二个“备而不‘课'式的数学教学设想则是“数:有理数之后,可能是什么?’。

  真诚期待有志于数学文化教育教学实践尝试与理论研究的同仁们的批评指正。

数学教学论文12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必然性分析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能力的迅速提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文化也变得日新月异,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地方,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更是整个教育界面临的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拉开了帷幕,在各所小学中已经实施和开展。经过实践证明,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是非常优秀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通过一些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来引导学生解决各类问题,让学生自主应用和了解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这样一个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还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形象化思维,让整个教学营造出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学到新的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多用滥用多媒体技术,阻碍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以往看到老师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更多的则是老师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技术教给小学生数学公式,在小学生尚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要求小学生进行记忆,再通过例题教给学生难以理解的解题方法,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2.多媒体技术的过多应用,将小学数学的'难度加大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受到多媒体形象化知识的影响,无意中提升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实际上小学生并没有很高的能力来接受各种各样新的知识,即使有些知识好像在课堂上听懂了,但是往往会由于理解不全而迅速遗忘。大多数小学生也因此而跟不上多媒体教学的速度,无形中增加了自身学习数学的难度。

  3.多媒体技术的过多应用,减少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除了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外,还要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然而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当今小学教师往往对此不太重视,过度应用多媒体技术,忽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应用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应注重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辅以多媒体的应用,创造一个更加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教学环境。

  2.通过多媒体技术,简化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不单纯地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力求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充满趣味性,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多角度、全方位的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思考,进而达到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难点的简化。要让小学生不拘泥于习惯性的思维,开阔自己的思路,大胆的进行创新,更加简单明确的去学习课堂中的重点、难点。

  3.模拟构建小学数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也需要注意一些模拟情景创设的技巧,更好的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创设情境问题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学生才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同时,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创设问题中自主的、积极的进行思考。除此以外,教师也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让小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交流与分享。所以教师在创设相应情境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入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的环节,从而增强小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而又合理地对多媒体的技术进行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更需要把握一定的设计技巧,同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够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中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论文13

  摘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是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现状;对策

  李总理强调: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名师课堂。诚然,在中西部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增大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奠定了基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整合与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农村孩子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立足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现状

  (一)教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因此,要想让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首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化能力、较高的信息化水平。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如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内容的拓展、现代化教育资源如微视频资源等的运用等能力不足,导致教师不能高效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最终导致信息技术的运用率较低,难以实现好的学习效果。

  (二)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城乡教育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这里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指软件资源如师资力量建设,同时也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件资源上。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学校而言,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学校只有“班班通”,即简易的多媒体教室;对于一些更处偏远地区的学校而言,连简易的多媒体教师也没有,教师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在相对发达地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智慧教室”、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终端等,都是农村地区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手段,让农村地区的教育也逐步“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为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较大。因此,在教育改革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改革创新农村教育,是推动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三、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在职教育,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决定着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质量、效果。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整合效果,需要加强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学校应当邀请专业技术教师,对在职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课件的制作、微视频的制作、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等。让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整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如微视频教育资源等,不断丰富和优化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学习,结合一些自学网,如“我要自学网”等,学习PPT课件制作的方法,尤其是一些优质的教学功能:动画、flash、超级链接等,这些现代化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教育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李总理的要求,加大对地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夯实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学校只有简易多媒体的教学现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教师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奠定基础。

  (三)科学合理运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笔者在执教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即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避免“讲课件”的教学现象发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图形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各种动态的、立体的、彩色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果。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微视频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改变过去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的效果。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对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师信息化水平低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力度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科学有效整合的根本。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现有教学水平,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廖若含.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xx(1):116.

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铺就一条创新道路。但是,对目前而言,尽管信息新技术在不断革新发展,它在实际的教育应用中展示的效果却一点都不理想,往往都是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如果想信息技术在实际教育应用中起到明显的效果,那么就一定要在智慧教学模型上进行改革,以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本文从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再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开展理论分析,在核心因素和模型上进行全面探讨,最终利用模型的研究应用对智慧教学模型开展效果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教学;智慧教学模型

  1智慧教学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现状探讨

  智慧教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为了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力,而教育模式创新与掌握时代定位这俩个方向是设计者在实施智慧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尽管课程实施具备智慧与创造、虚拟与真实等等的特征,但是,对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而言,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1培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足

  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都以应用教学为主,一般将问题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内容去分析解决该问题。但是,直接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学习精神相比,后者的学生素养更加可贵。将问题直接进行分析解决是从已条件和问题出发的,而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是在未知情况下运用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寻找与提炼,它需要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尽管教师知道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重要性,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提供的情景教学案例仍然缺少吸引力,有时候是夸大其词的“假情景”,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没有起到帮助性。

  1.2缺乏“基本活动经验”与“基本思想”的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曾提出,学生经历并通过义务教育数学学习阶段,能提前适应社会在发展中所必须要了解掌握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如今在“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俩基,即“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各个版本的数学教课书都能查看到数学思想,但是,在这多年来,小学数学只存在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培养,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和思想经验相比较,前者更容易去进行实行与评价。教师喜欢实行数学教学中的精讲多练,往往都把概念公式等等知识先一股脑传授给学生,然后以考试要求做为对比,进行大量地考试训练,尽管这种做法能把学生的分数提高,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的实质性作用,同时,教材都是以静态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老师教学时间的'限定、老师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等等因素,让数学思想教学显得势单力薄。而数学的活动经验是老师没办法传授给学生的,只能让学生在“做”中进行积累。尽管当前有许多教师也强调注重教学活动设计,但是往往内容都比较单调乏味,不够灵活,导致学生并没有积极且合理高效的参与到活动教学过程中。

  1.3缺少“策略生成”和“活动归纳”的总结

  尽管课程标准已经提出课程教学要进行“四基”,但是在一些一线城市教学依然存在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缺乏活动经验的累积。积极响应演绎活动,却不够重视活动的归纳。俗话说,教育过程的内在是生成性,它是对教育产生一种不确定性。而学习的生成心理过程会有四个阶段,即转换、社会化、外显化和内化吸收;加上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基础都不一样,在对个人的知识构架和社会认知过程中,会形成不一样的个人需求,所以,一刀切再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当前的课堂教学策略也不能适应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

  2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设计

  从智慧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活动依然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有些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课,不能吸收学习内容自我学习意识不足等等。我将针对以上一系列问题,展开智慧教学模型研究设计。

  2.1模型的建构依据

  数学来自生活,又可以作用生活。可以说,数学已经和生活息息相关。课程标准曾说过数学教学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数学学科的本质,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让学生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开始,亲自去体验数学由生活现象转换到数学模型的过程当中来,进一步地再去指引在生活当中的运用,从而让学生不仅能收获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还能获得数学思维并使用相应的学科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课程标准液倡导老师要应用信息技术模式去建设学习数学的体验环境,帮助学生在研究知识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思考与探究的活动,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数学思想。

  2.2智慧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智慧不仅仅能展现在教育过程中,还能展现到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以及实践考察过程。智慧教育教学不仅要启迪学生思考,还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去思考,去积累思维发展的经验。教师要创造一种生动活波且有知识的教学背景,让学生自行感悟。而不是老师强行教出来。在智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怎么去发现问题、构想问题、抉择问题、评价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在发现问题,让学生能针对这些问题,自己有独立培养问题的意识能力,对待学习有一种积极态度。在构想问题的过程当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现象去感知规律。在抉择问题时,学生要能够综合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处理问题。在评价问题时,学生要提高自我认识。在归纳问题时,学生要从感性的认识转换为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自己的演绎逻辑能力。

  3总结

  全文对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研究进行了深度探析,并且在教学的实施过程提出几点建议,以便为以后的智慧教学呈现更清晰的学习目标、更加的合理化和多样灵活化。对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积累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琳,陈耀华,李康康,赵苗苗.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课程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xx(1):33-40.

  [2]黄平,李太平.教育过程的界定及其生成特性的诠释[J].教育研究,20xx(7):18-27.

  [3]杨承军.义务教育阶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意义与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xx(4):117-119.

  [4]钟绍春等.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xx(2):106-110.

数学教学论文15

  传统数学教学是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一面黑板展开的,课堂容量小、教学不够生动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很容易进入到单纯解题环节,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难以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而如果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学习,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也可以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并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够的,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为教学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促进教学的发展.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效学习其中的难点内容. 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在教师进行演示之后,可以具体某一个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 在情境展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理解证明此观点( 略) .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场演示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抽象性是很强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演示给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通过生动的演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中的软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 的平分线、BC 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 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 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概念. 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多种物体,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可以把相关内容制成演示文稿: 使画面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展开,如蓝天中展翅飞翔的飞机、蓝天白云下的埃菲尔铁塔、车水马龙中承载的杨浦大桥等画面. 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认识到其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在动听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很重要的. 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探索,获得发展,而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学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的方式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作为学习的常态,作为学习方式创新的一大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手段,认识网络的价值,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效掌握有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论文06-20

数学教学论文11-0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热)数学教学论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