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28 08:41:37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优)数学教学论文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优)数学教学论文15篇

数学教学论文1

  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的步骤

  (一)学生个体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

  由于学生在心理年龄、知识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理安全感。这样的心理安全感可以促使学生在群体交流时细心的倾听和自由的交流,并且敢于表达自我的观点和自我能力的展现。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切磋,不同的人进行思维的碰撞,就很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素养和知识灵感。同时,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现他人的长处并进行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和与他人进行合作。

  (二)激励学生敢于进行自我对话

  进行自我对话是人性的一种需求和欲望,由于人类的存在就是对自我的存在进行不断地认识和进行自我的探究。进行自我对话是对话教学的.深化和升华,只有当对话具有反思性时,这样的对话才真正的具有了意义,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从而最大程度的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在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数学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这样才能吸收别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可以整合到自己的认知当中,从而提高自己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改进的学习能力。

  二、在进行对话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对话并不仅仅是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

  在数学的课堂上的教学对话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教学对话。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其主要的目的是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并且师生之间眼完全展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升华。在进行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在提问和回答中体现地位的平等,还要在就留和欣赏等方面体现出平等的交流。

  (二)对话并不是越多越好

  对话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服务,所以进行教学对话的出发点还是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那些简单明了、一看就懂的知识可以不使用对话教学的方法,从而避免对话教学的滥用。

  (三)对话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达成师生的共识

  对话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除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差异,而是为了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显现出问题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可探究性。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有助于学生不断进行思维的调整,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认识,进行心灵和思想的碰撞。

数学教学论文2

  近年来,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和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度的提高,数学辅导班逐渐兴起。作为一名数学培训班的学员,我收获了许多经验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培训目标、学习方法、团队合作、课后复习以及数学思维等方面总结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培训的目标至关重要。每个学生参加数学培训班都有自己的目标,对于考试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希望通过培训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巩固基础知识;而对于考试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希望通过培训班补上基础知识的短板,提高自己的成绩。无论是哪种目标,关键是要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并积极跟进执行。

  其次,学习方法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数学培训班通常会教授一些复杂的数学题目和解题方法,因此学习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掌握知识的效果。在我的学习中,我发现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归纳分析法、举一反三法以及线性思维等,这些方法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三,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数学培训班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时候,与同学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团队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思维的广度,提供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四,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课后复习是对学习内容检验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巩固知识,回顾学习中的疑惑,不断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习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在我的学习中,我会在课后花一定的时间复习上课内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这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帮助。

  最后,数学思维是数学培训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通过参加数学培训班,我不仅仅学习到了数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数学领域有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数学培训班是一个提高数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合作解决问题、课后复习以及培养数学思维,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对其他学生有所借鉴,共同进步。

数学教学论文3

  摘要:本文以分析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为切入点,接着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出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结合的三种有效途径,望可以为教育游戏与数学融合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融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严峻的问题,则是在教学过程单调无味,致使大量学生对此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探究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根据有关研究表明,数学和游戏渊源很深,游戏精神也一直陪伴着数学的发展,对此,借助游戏进行数学方面的教学,也得到了众多家长和有关教师的认同。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多种原因的限制,使得难以实行教育游戏,所以对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相关的融合策略探究非常重要。

  1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1应用教育游戏扩大数学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小型的数学教育游戏一般是建立在以小学数学的知识点为基础从而设计和开发的,当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以后,提供相对应的教育游戏,则可以打破小学生对写作业的焦躁感,进而让他们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去挑战学习知识,加强其趣味性。

  1.2应用教育游戏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数学结构与游戏的相似性保证了游戏是有助于数学思维培养的,也进一步让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数学精神。比如,一些数学教育游戏可以发展几何空间感和认知,《完美数独》等相关益智教育游戏均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和应对问题的能力[1],使之让学生明白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关系具有一定的紧密性。

  1.3应用教育游戏扩宽数学的知识范畴:在小学阶段中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四个领域[2]。而教育游戏具有囊括以上知识结构的综合功能,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这些知识植入到自己的大脑中。并且教育游戏还可以科学地扩展数学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1.4应用教育游戏改变数学学习环境: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广泛地存在在生活中,小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况下,课外也是一个可以值得应用和深入探讨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境之一[3],但因多种因素,当前小学生课外学习数学环境并不理想,在课余之时学生面对都是大量且单调的书面作业,这与有趣的深入探讨数学知识学习环境是相反的,这也渐渐会让学生越发对数学感到厌恶,而教育游戏的存在是刚好可以开发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和环境,让学生可以主动地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2实行教育游戏和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相关对策

  2.1将益智类游戏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是很普遍的。例如,将医学数学知识潜入在游戏中,让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情况下解答,寓教于乐,进而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数学逻辑能力。如在教学《购物策略》这一课时,可设计去动物园游园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为3个小组,并让他们自主去超市选购饮料,并告诉三个超市的实际优惠状况况,然后观察是哪个小组的购买饮料所花的钱最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按照小组人数以及三个超市的优惠条件,再去进行针对性的计算、对比,最后选取最便宜的超市。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学生可以在其中轻松愉快地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甚至会有学生提出用不用坐车去超市的具体情况,因为即便在某一个超市里面能选购到合适、便宜的饮料,但会因路途遥远,坐车前去超市,同样要考虑到车费的花销。如此一来,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公式、记规律的前提下,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合在一起,体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且也在隐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一举多得。

  2.2将角色扮演类游戏与数学教学相融合:角色扮演类游戏实际上是属于一种模拟游戏[4],是让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去体会自己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所以带入感比较强,从而学生的兴趣点也会提升。将学生放置于一种确定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尝试并学习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应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无疑对学生而言有着非凡的重要涵义。例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这一章节中,可设计关于小营业员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去扮演顾客或者是营业员,在商品的购买以及出售的过程中去认识元角分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包括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换算。这样的方式较比教师在课堂上大费周折去传授效果更佳。

  2.3将动作类游戏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动作类游戏易让学生可以沉迷于其中,然后在不知觉中完成学习任务。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国外,动作类游戏是数学教学经常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flash类游戏,让学生可以感知到一些比较普遍存在的数学知识,例如寻找数字,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反应能力以及其对数字的敏感度。例如,在教学《左右》这一课时中,在学生已经通过左右手、左右腿、左右眼等相关身体器官认知到“左右”的前提下,可以设置听口令的游戏。通过在老师喊口令的引导下,学生应用左手去摸右腿,右手摸左眼等,进而加深他们对左右的认知度。那么在这个喊口令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动作去判断学生对左右的理解,以及掌握度,进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及进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进程中,数学教育游戏对扩展数学学习任务、锻炼学生逻辑能力等相关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所归纳出教育游戏与数学融合的途径囊括益智游戏与数学的融合、角色扮演类游戏与数学的融合、动作类游戏与数学的融合这三种。然而事实上,这三种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数学教育游戏类型,但这三种结合均可以使得数学教育游戏具备其所应该有的游戏性和教育性,且为设计开发数学教育游戏提供了思维。

  参考文献:

  [1]范永春.探索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的融合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2:157-158.

  [2]王倩.赵玉清.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导刊,2013,3:195.

  [3]马娟.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互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9:84-85.

  [4]张俊花.王小根.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3:74.

数学教学论文4

  一、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分组。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科学分组也是应用合作学习的难点之一。每个学生的学情不同,导致小组内部成员和小组之间均存在差异,教师无法控制组员的差异,但是可以通过调节组员差异,控制小组差异,缩小小组之间的差距,保证小组处于均衡水平,以便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科学分组要求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以及性格特点,使小组成员的学情和性格特点可以达到互补,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有发挥余地。根据众多的实验研究结果以及笔者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每组成员人数在6~8人合适,组数在6组左右合适,具体组数成每组成员数量需要根据学生数量确定。分组后,设置一名小组长,协调小组秩序,也方便教师管理。确定组员后,组员应尽可能不变动;确定组长后,教师可根据数学教学计划和数学教学目的定期变动组长或者固定小组长。

  2.分配学习任务,明确组员分工。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各自在小组中的责任,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否则,会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无法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可将合作学习小组分为分组长、监察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小组的'各项学习任务开展,保证学习活动有序进行,并领导小组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监察员负责资料收集,准备学生所需的学习材料;监督学习秩序。记录员负责记录成员讨论结果、各个成员的见解、组员发言情况和学习纪律。汇报员负责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并作为小组代表向教师和其他小组汇报本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一般情况下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各设置一人,监察员学习任务较重,可设置两名学生或更多的学生。

  3.完善数学评价。完善评价机制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并非正对小组的某一个或两个成员的评价,而是针对小组内所有成员的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采用组间评价、组内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内容可以从合作纪律、小组成员参与度、协调性等方面。无论从哪些方面评价,教师都必须仅仅围绕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并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根据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评价学生的表现。

  二、合作学习问题分析

  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合作,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对提出问题的时机也有很高的要求。

  1.合作学习问题应具备实质性。只有实质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动力。如果合作学习问题不具备实质性特点,则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基于实质性特点,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备以下两个要求。一是问题本质能够揭示规律,学生分析有规律的感性问题才能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本质;二是学生可通过实验或者具体操作揭示规律。

  2.把握运用合作学习的时机。并非任何数学教学内容都适用合作学习,也并非任何时间都适用合作学习。否则,错误使用合作学习都无法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掌握应用合作学习的时机,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合作学习的想法。教师在学生出现合作学习的想法后采用合作学习,可发挥合作的积极作用;而且有目的性的合作学习可以避免随意性,增强合作学习的规范程度。当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后,教师可适当延伸合作学习问题,进一步提出开放性问题,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会针对开放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正如上文所言,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师生互动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章节的学习都适宜应用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在深入分析并掌握合作学习的内在规律、数学教学内容特点的基础上以及掌握学生的学情采用合作学情,做好分组合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论文5

  【摘要】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效率相对低下.而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做到“以学定教”.接下来将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就基于“以学定教”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效率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数学教师反映自己教学很卖力,学生也在认真地听讲,可是学生的数学成绩就是上不去,面对这样的教学疑惑,其实教师自己应当反思,个人制订的教学方案是否以学生为中心,保证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果一味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听讲,进行机械性的学习,那么显然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以学定教”的内涵和执行策略,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等教学模式,基本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标准都是统一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面向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却无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有些数学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教学中心地位,所以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较少,无法对班级内每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情感以及知识缺陷等情况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所以“以学定教”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以学定教”,需要教师深入贯彻和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必须首先全面了解学生,对班级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然后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难度.例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下“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看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时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就应当先让基础差的学生复习一下旧知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提前预习新知识,这样方能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以生为本和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坚持“因材施教”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与“因材施教”在教学理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面对应试教育等落后教育思维的影响时,初中数学课堂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和无趣,学生也容易在数学课堂上变得无精打采.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全面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合理分类,然后分别制订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策略.同时,基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摒弃过去标准化的`教学形式,要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途径,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初中数学的习题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选择题解题方法匮乏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解题,也可以通过排除法、代入法、数形结合法等方法进行解答,初中数学教师要减少标准答案的灌输,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一题多解的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构建和谐、互动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初中数学教师还需要积极构建和谐课堂、互动课堂,在多方互动中理清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知识缺陷,及时优化自身数学教学方案,调整数学课堂授课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敢于开拓数学教学思路,打破数学教材的限制,多结合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点和心理偏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初中数学“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中,由于初中生的几何思维能力还相对薄弱,所以无论是教师单向灌输性的教学,还是依据数学教材开展的常规教学,都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这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集体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如让学生思考教室中的黑板、课本、灯具等物品在旋转后的位置关系,当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者动手亲自实践一下,将原本过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情境,在和谐、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变得既形象又生动,降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大大提高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结语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以学定教”,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转变过去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要更加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增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做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充分尊重,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平等、和谐、快乐化的教学氛围下实现快乐的学习.

数学教学论文6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才会真正促进数学的学习。当前,数学课程中,“开小差”现象较为严重,学生长时间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定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很容易造成学生课内听不懂,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长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这种不良局面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严厉、古板的形象,很容易让学生敬而远之,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应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平时应该注重多贴近学生,可以使学生从内心尊敬和敬仰老师,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促使学生对该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手段,以多角度全方位的眼光,找出每个重难点应注意的地方,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理数”一章,教师为学生设置三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有理数”同学们都有接触,但是能通关的却没有几个,可以打消学生心理上的轻视意识。

  (3)设置各种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起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很难找到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认知的欲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状态。例如在“二次根式”一章,我布置了这样一个竞争性情境,学生收集有关本章的所有错题,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然后分小组进行比赛,安排“参战”顺序。这样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复习所学内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是初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差,自学能力有限,读题时马马虎虎,不能审清题意。因此,首先学生要想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要学会阅读,教师可以从示范做起,对数学题目中的重要字眼和关键语句,要重点讲解,重复读,确定最佳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学生寻找一些拓展性的数学课外材料,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直接给予答案要好得多。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不能在讨论时只充当一个旁观者、局外人,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观察每个小组的表现,组织交流,相互启发,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小组讨论之后,选出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模式可以使学习小组形成一股凝聚力,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散,限制了其今后的'发展。思维能力的简单说包括思维的质量和速度,以及分析、推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

  1.思维质量的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市里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选择解题捷径,以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

  2.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除利用课堂教学来提高思维速度外,还可以根据利用课余时间来训练,如课下复习功课时,为学生找一些难题,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题目覆盖面广、概念性强的特点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维速度。

  3.逆向思维的训练。

  数学问题的解答,很多都需要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或者利用否定法,先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所得结果如何?这种思维的训练,也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找出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多种活动组织形式并存

  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进行,属于静态式学习;但是长时间的课堂学习可能会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课外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爱上学习数学。主要做法有:

  1.数学园地。

  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以校或班办数学园地,发动学生搜集有关的数学故事和资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数学竞赛。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制定竞赛的内容,参赛的范围可大可小。竞赛可以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微机操作。

  具备条件的学校可开设数学上机课,大多数的初中生对计算机都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扑克牌,数字迷宫等游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仅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在教学过程中,为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需要教师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学体制进行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

数学教学论文7

  刚担任一年级的数学科时,翻开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以下是本人从教一年级将近两年的一点点体会: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论文8

  摘要:程式化、僵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越来越难以适应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在准备阶段对学生的日常数学活动经验与兴趣关切不够,实施阶段对数学本质和数学教育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和思考,延伸阶段未能清楚渗透数学知识的真正用途。对应怀特海智力发展的“浪漫—精确—综合应用”三节奏说,改进教学过程的准备、实施、延伸三阶段,采取在准备阶段重视日常数学活动经验教学、实施阶段突出数学概念本质教学、延伸阶段注重数学思维教学,有助于学生数学人文、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怀特海;智力发展节奏说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准备阶段对学生的日常数学经验与兴趣关切不够

  准备阶段就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阶段,在此阶段,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过于肤浅,他们误认为教学设计就是上课之前写教案,设计方法就是按照书上的教学流程或者参考网上的资料,设计整个教学活动[1]。而且,他们很少花时间去关心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与课堂外数学学习兴趣,教师把自己和学生的准备时间都框限在数学教科书知识的巩固与预习之中。

  (二)实施阶段对数学本质和数学教育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和思考

  实施阶段就是新知识讲授的阶段。传统课堂提倡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传递客观、精确的数学知识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倡,学生的学习主体观念已完全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心中,在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上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对话、合作与探究,教师的严肃、认真、追求精确的严格精神遭受怀疑;学生混乱、浪漫、碎片的知识观念受到鼓励,在课堂上缺乏必要的客观、精确的数学思维约束。直到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对“数学是什么”的数学本质论、“为什么学数学”的数学教育价值观缺乏深入思考,误认为小学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没必要挖掘,以至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并没有随着课堂上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发展、提升。

  (三)延伸阶段并未清楚渗透数学知识的真正用途

  延伸阶段可以理解为新知识实际运用阶段。部分教师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掌握精确的数学知识,知识运用要么是做各种各样的题目,要么就是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孰不知,数学知识除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之外,更重要的用途是为我们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比如,数学教师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新课时,经常遇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常识判断)的课堂尴尬,大多数教师还是从“边和角”这个传统视角按照“发现-探究-验证”的教学模式得出结论。其实,教师完全可以从“边”这个新视角进行教学,把三角形看成一条线段和一条折线,很容易得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都是按照他们自己建构的图像去认识世界,而理论物理学家按照自己的图像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标准的严格精确性,这样的标准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做到[2]。可见,数学除了实际应用之外,还是科学的语言。因此,教师在延伸阶段需要清楚地给学生指明数学为我们提供不同研究视角的重要意义。

  二、怀特海的智力发展节奏说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艾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理论家。他认为教育要培养的是有创新精神、有智慧、具有“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人[3]。这种思想与我们提倡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也与当前强调的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人文、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基本理念一致[4]。特别是怀特海在其教育名著《教育的目的》中提出“教育的节奏”这一论点,他认为“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强调教育中按照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实施相应的教育非常重要。怀特海认为人的智力的发展是周期性的、有节奏的,他将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3]32。浪漫阶段是直接认识事物并开始领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情感上的兴奋状态,浪漫的遐想以及纷繁而活跃的思想,对新奇、未知充满渴望。怀特海认为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没有意识到浪漫阶段的重要性,导致过去越来越多的教育失败。

  而“数学人文”素养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愿意学数学、直面数学中难题、不断尝试建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发现并欣赏数学中的真、有序、简单、规则统一、答案唯一的价值与美,能尝试用数学进行阅读、交流与写作等,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精确阶段是个体掌握精确知识、对先前大脑中纷繁而活跃的思想进行梳理的阶段,分析前一阶段感知的事实,证实事实之间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建立知识体系[3]34。此阶段“精确”居于首要地位,知识得到了梳理、排序和理解,前一阶段的模糊认识在此变得清晰。他认为必须重视这个阶段,教育者不仅要强调浪漫对兴趣的激发,也要重视精确阶段艰苦的准确训练。

  进一步,“数学意识”素养即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空间观念、符号意识、解题策略等有关知识与方法。综合运用阶段是在精确训练之后,将一般概念应用于具体事实,也即从认识知识到发展知识的阶段。个体将所学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应用到更新更多的情境之中,从而再一次引发对新事物的好奇和一知半解的领悟,也称之为“重归浪漫”[3]35。但与浪漫阶段相比,在经过中间阶段精确性训练以后,个体已进入主动应用知识的自由状态。在这一阶段,知识的细节可能会减少,但个体获取知识的能力却提高了。进一步,“数学思想”素养即表现在学生能够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引领下能够对从未遇到复杂数学问题进行合理推理,能够对复杂的生活情境进行数学建模。总之,怀特海强调智力发展节奏遵循从浪漫阶段到精确阶段再到综合运用阶段的循环往复的周期过程。基本每节课、每天、每星期、每学期都可以构成一个个循环往复的漩涡周期。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循环不是线性的、单向一次完成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我们也不应该过多强调这三个阶段间差别,之所以做出这种区分,只是为了强调各个阶段的“侧重不同、主要物质不同—浪漫、精确、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存在着。但是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交替出现,正是这种交替构成了各个循环周期”[3]31。

  三、怀特海智力发展节奏说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启示

  (一)准备阶段重视日常数学活动经验教学

  怀特海认为“浪漫”表达的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充满联想、不受约束的,属于积累经验事实到开始认识事实间广泛联系的阶段[6]。在此阶段,学生用“模糊”表达浪漫阶段处于广泛联系的没有清晰揭示知识的认识状态。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四基”核心理念之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5]。因此,教师在浪漫阶段要重视学生的日常数学活动经验。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各种形状的容器以及它们的容量,就为课堂上理解几何体、体积提供了思考的教学对象;学生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获得的平衡观念也为理解等式、方程等提供了直觉上的教学帮助。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但呈现给学生的教材内容相互间存在着种种联系,有待学生去探索、发现。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该课的学习内容创设一个情景、讲一个故事或设计一个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情景中并获得浪漫的体验。

  情景创设的原则尽量贴近生活、自然、新奇、有挑战。浪漫阶段是一种有“预谋”的伏笔和铺垫,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的浪漫阶段不是让学生无目的地去想象、思考,而是要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思考,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想法。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的“有余数除法(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安排班里16名同学参加“抱团”游戏。游戏规则:老师任意说一个数,16位同学根据这个数抱成一团,例如老师说3,参加游戏的同学就3人抱成一团。这个“抱团”游戏,在生活中学生可能见过或玩过,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激发他们兴趣。而且这个游戏贴近这节课的内容“有余数除法”,学生通过游戏比较容易理解当报成团的人不能整除参加游戏的人数时,就有同学多余,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做铺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虽然在上课前已经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但要让小学生将已有的经验与要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对有些学习内容,学生之前可能完全没有经验,也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考,在知识的迷宫里游荡,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突破领悟。当然,教师的引导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教师引导得好,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及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在浪漫阶段,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要维持好课堂的秩序,情境、故事、游戏最好跟数学思维训练有关,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联想。

  (二)实施阶段突出数学概念本质教学

  精确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浪漫阶段产生的各种想法进行整理、分析、概括,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知识。在这一阶段,学生分析浪漫阶段感知的事实,弄清事实之间的种种关系,建立知识体系。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很多数学知识,如各种概念、定理、公理、运算法则等,包含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之中。其中,数学概念达到500多个。因此,教师必须把这些知识准确无误地教给学生,保证学生学到的是准确的、科学的知识。教师最好运用变式、正反例等突出数学概念本质。正如我国数学教育界泰斗张奠宙先生所说“数学教育研究似乎有两个方面,一种是从大局着眼,探讨中小学数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另一种是从严谨性出发,弄清数学概念的准确含义,精雕细刻地给学生以数学推导训练……搞得过细也会流于琐碎,乃至于堕入形式演绎的海洋而失去方向”[7]。

  比如,对于“方程”概念的教学,就可以用不同的字母或者一些更为复杂的符号表达式及特殊符号去替代原先经常使用的字母x。如将3x+7=25变形为3y+7=25,以及进一步变形为3(2m+1)+7=25,3ξ+7=25,或者变为更为复杂的变式6=24-3x,6+x=24-2x等[8]。需要注意的是,实施阶段不能像浪漫阶段那样让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自由驰骋,而应有更多的限制以及约束。教师的指导增加,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听讲,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运算法则等,并进行大量的有关准确的知识细节方面的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领悟其实质。因此,在这阶段中教师要想办法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准确的知识。

  (三)延伸阶段注重数学思维教学

  延伸阶段是综合运用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对所学的精确知识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此阶段教学应该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教师应更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如激励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比如对类似于“小明今年8岁,爸爸现在比小明大28岁,18年后爸爸比小明大几岁?”这样一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当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时,差是不变的”这一自然语言描述,用符号语言进行转化,即△和○等符号表示未知数,分别代替爸爸和小明的年龄,就是“△-○=(△+18)-(○+18)=(△+□)-(○+□)=28”,对学生渗透△和○可以表示一个变量这一知识,体现符号语言的概括化与一般化,促进学生对相等关系有更深层次的代数思维的发展[9]。如在一堂具体的数学课中,可以通过“扩展与延伸”的形式。

  比如,对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完成两个阶段后,就可以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某小区要修建一个用铁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的停场,停车场靠一面长80米的墙,用了100米长的铁栅栏,停车场的面积不得少于800平方米,可以怎么围?对于刚学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学生来说,他们渴望运用已学到的知识。但这个问题不是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解决的,学生需要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巩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也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还比如针对《组合图形的面积(二)》的教学,教师通过提问“是不是所有图形的面积我们都可以求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容易得出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不能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继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计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也为学习下一节课“成长的脚印”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一定的铺垫。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既是有序的,又是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三个阶段并不是要在一堂具体的数学课中都体现出来,而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控大体方向。如果从整个小学阶段来考虑,小学的第一学段应该以浪漫阶段为重心;第二学段应该以精确阶段为重心,但也要重视浪漫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

  参考文献:

  [1]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xx(2):84-87.

  [2]郑毓信.概念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J].小学教学设计,20xx(5):4-7.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xx:1.

  [4]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xx(4):42-45.

  [5]刘翠平.怀特海教育节奏说对我国当代数学教育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xx(1):92-93.

  [6]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xx(5):3-5.

  [7]张奠宙.数学教育经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8]郑毓信.数学思维的学习与教学[J].小学教学(数学版),20xx(8):22-25.

  [9]李志,孙庆括.小学高年级学生代数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J].科技信息,20xx(4):20-21.

数学教学论文9

  一、合作学习的应用

  1.1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课程资源

  进行研究,对合作学习的问题进行设计在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师不能再是课程的复制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建构者和生成者。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向学生讲解他们需要阅读和掌握的材料,包括解释课程目标、定义、学习步骤,举出实例并问一些问题。教师要积极的鉴别课程资源,从而选出哪些资源可以成为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应该进入课堂,为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外部支持。准备好课程资源后,教师要设计好具体的合作学习的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整体性,过于分散,将导致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在合作,但每个问题合作的时间都很短,学生没有深入的合作,如果教师为合作学习设计的问题太难,又会导致合作时间过长,这些都会从整体上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1.2教师要明确的说明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沟通目标

  合作学习不能抛开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主要为后面的合作学习活动做准备。教师要清楚的告诉学生他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在完成过程中的要求是什么,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这将帮助学生了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一般来说,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标说得越清晰,合作学习就越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3教师要仔细观察,指导及时

  教师作为指导者,其指导必须是及时的、必要的、有效的,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把握好时机。教师应花很多时间来巡视学生,预先设定一条在教室中的行走路线,在教室里四处观察,检查学生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要在一节课内能观察到所有的小组。使用一个预先设计好的观察表,记录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效行为的次数。这将有利于在合作学习结束时进行反思评价。在巡视过程中,教师要有必要的干预,以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技巧。学生也很看重教师所纠正的内容,因为这调控意味着教师在这过程中是连续不断地检查。

  1.4在课堂上,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要对课堂教学中过大的噪音进行控制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会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情况发生,这种学习方式教师的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具备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形成正确的理念,即教师要意识到课堂管理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控制,是为了形成学生自己内在的控制,而不是为了应付外在的压力。此外,教师要有必要的思想准备,即应当容忍学生在小组学习时教室中所发出的各种声响,当然,作为学生的管理者,也应该清楚,仅靠容忍是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合作课堂的。教室必须讲明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什么声音是允许的,值得提倡的,什么声音是糟糕的',必须明令禁止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分清两种不同的声响,一种是我们在小组活动中所提倡的蜂鸣般的声响,另一种声音是填满在整个教室之中的,它只能在学生面向全班发言时应用。

  1.5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频率

  在合作学习的实施中,教师要把握处理好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防止两种倾向的出现:一是合作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简单的一分钟或几分钟的合作,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结束了,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适度参与;二是合作学习时间太长,会影响教学进程,而且有些学生在小组中无所事事,从而影响合作学习的整体效果。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在多个地方找到合作学习的切入点,但由于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能力也有限,合作学习如果过于频繁反而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的深度、广度也得不到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更不到提高。

  二、结语

  总之,教师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要善于多观察,多探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人格与社交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四篇: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认清并强调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若想合理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就应该全面的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明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老师们所传授知识的过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或因为学习单调或因为方式的不对,无法真正的学习到知识。教师们的任务无非是传授知识,但是如果有些学生们无法有很好的接受性,那么教师们就要改变战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改为主动探索,激起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望。让学生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能够更大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二、对于角色的明确认知

  在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当中,如果想要得到极大的成效,就应该对自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们只是在这其中充当绿叶,而同学才是这里的主角。其中,教师要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们的自身情况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们有足够的大量时间进行数学学习中的探索,研究,分析,结果,并把自身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必要时还可以集体讨论。让学生们充分的参与其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应该重点说的是,教师们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情况,合理并恰当的选择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教师们应提前做好判断,不可因为时间分配的不合理或方法不当而让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那就得不偿失了。另外,教师们还应该在同学的结论中给予评价并提出不足,使学生认识到正确性以及错误性。并把犯下的错误加以修改。如此而来,这就会使学生形成长期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数学学习成果。

  三、对于小组讨论应予鼓励并且重视

  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表现良好,自主与他人交流、沟通,这是跟老师们的辛苦教育、激励式的教育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鼓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使其乐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并且学生们可以有更广阔的的空间来进行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学习效率稳步上升。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合理并且有计划的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研究数学,让学生们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激烈的碰撞和摩擦。换句话说,就是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舞台,使学生们在辩论讨论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观念,开发创造性。所以,在数学教学方面,教师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实的按照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掌握好其中的契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带动性,以便于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学生更积极的参加其中。例如,在这个过程中,设置一些疑点、难点,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研究探索,各个同学之间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鼓励,进而形成一股良好的思想交流风气。其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更是尤为突出主要的。这也是教师个人教育方式的良好体现。

  四、使学生们在集体学习过程中懂得创新

  据了解,众多的发明创造很少有一个人独自完成,很多都是集体合作得来的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集体的力量便充分展现出来。以个人、小组、班级多种组合方式,会把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出来,许多人的思维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是强大而不可忽视的,极大的展现了每个人的学习优势。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要慎重考虑。例如学习好的,不见得团结性就好,所以,教师们要以学生自身的特点为他们分配合理的组合,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改正自己的不足,让学习数学成为一种乐趣,还要成为一种知识信仰。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的参与其中,达到不掉队不落后的效果。然后,通过研究探索,在自身的小组中可以讨论并得出大家都公认的结果,与其他的小组进行对比。这样的合作方式,让学生们之间更加的信任。可以使对数学没有兴趣学习不太好的学生重新燃起对于数学的渴望,使中等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使学习良好的学生能够对知识了解的更加透彻。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学生,不分好坏不分性别,都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一种快乐的心情,让学生们明白学习数学其实是一件很让人心情愉快的事情。

  五、结语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数学是一种非常乐观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性,还能够让学生们更加良好的运用,而且让同学之间达到一种相互信赖相互依靠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性,合作性,和与人讨论的意识。对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主动学习发展数学的最终要求。

  第五篇: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的应用

  一、探究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目前,探究教学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还属于理论阶段,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并且取得一定成效的较少,因此,在对探究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之前,就必须对探究模式在目前我国数学教学中的发展现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课时原因使探究教学无法实施到位

  数学虽从小学开始就是学校的“主科”,但课时还是较紧,教师的情况下,很难抽出时间进行探究教学。大部分学校的学生还是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中。

  (二)学生积极性较低

  探究教学模式属于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掌握知识的目标,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等原因,这类半开放式的课堂往往会导致课堂纪律变差,课后的归纳总结不到位等原因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师引导不到位

  探究教学模式中如果教师的引导不恰当,会导致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下降,获得知识的效率也会降低,达不到预期效果。现阶段大部分的数学教师缺乏开展探究教学模式的经验,对于自身在该模式中需要扮演的角色认识不足,造成教师引导不到位。

  二、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了,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进数学课堂,是极其必要的,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学质量

  探究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共同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程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共同完成所学的课程,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在心理与生理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普遍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与教师的交流的主动性也出现较大的差异性,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增进师生的感情,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探究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是学生未来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的作用就在于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直接的感悟,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以现有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展开情境的创设,情境可以是前面所学到的知识,也可以是小故事或是PPT的演示。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用类似于这样的数学问题来创设情境“:怎样求Sin(-30毅)的值?”那么,在此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展开联想,其结果必然跟Sin30毅有关系,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学生便会根据问题展开探究,从而简化成一般的关系,即琢与-琢三角函数的关系。

  (二)设计问题

  问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以及可接受性,问题在创设之时也要考虑到其答案不可以是显而易见的,需要给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应当具有趣味性、整体性、导向性等。

  (三)给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的空间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又是与小组合作的过程,教师可在事先分好组,在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避免过早的将知识一股脑地塞给学生,其效果不如学生自己思考所获得的多,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最后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注重启发和引导

  教师在探究教学的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同,适当的引导与启发是极其必要的。如果教师缺乏启发的“耐心”,或是直接主观地牵着学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对于探究教学来说是失败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对启发的策略有一个准确的估计,一方面避免将解决方法一股脑地丢给学生,一方面又要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在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可借鉴运用以下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问题。可首先提问;“三角函数是什么?”,学生便会回答“;是个函数。”教师可继续提问“:函数是什么?有什么性质?怎么表示?”,在学生回答出自变量后,教师可继续发问“,自变量又是什么?”,可想而知,自变量是角,教师顺藤摸瓜,可引导学生回忆之前上过的课程,引导学生390毅的角是如何得到的,从而启发学生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此类启发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顾,还能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五)探究结果展示

  在探究性学习之后,各小组需上交一份学习情况汇总表,表中的信息应有探究目的、探究问题、探究过程及心得体会,并派代表上台进行总结。

  四、结语

  探究教学是未来必将大加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引用探究教学模式时,要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推陈出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习能力。

  第六篇:师生互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农村小学数学师生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生互动存在表现性

  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师生互动多事程序化的行为,这种互动是在教师的一定程度的控制下进行的,经过了教师的包装,对互动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够,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动机等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针对老师的提问,学生只会说对或不对,是或不是;没有对问题做精心的设计。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尊重不够,否定学生的独特见解,不能用平等民主的心态去处理师生间的问题冲突,有的教师甚至不能接受师生的平等关系,故意树立教师的权威。师生互动的表面性还表现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配合教师完成互动,并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随着年级的提高而逐步降低。

  2、师生互动的观念淡薄

  有效的师生互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情况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师生互动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课堂的.师生互动就是一问一答,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交流。因此在课堂上虽有师生互动,但由于教师与学生是控制着与被控制着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科学的互动,且未曾建立起互相尊重、理解和平等的关系。

  3、师生互动中缺乏科学的非语言行为

  教学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多数教师却缺乏科学的运用这种行为来提高互动的效果,一项调查表明,超过40%的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微笑、赞许的目光和善意的鼓掌等动作行为。尽管有些教师也承认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将其他方面的不顺利带入课堂中,影响了师生互动的合理性。

  二、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

  1、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师生互动

  兴趣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心理倾向。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中的兴趣,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如在教学“数字的认识”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给出一些图形,让同学们去猜相对应的数字,对“猜一猜”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猜”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说出数字的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数字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提高师生互动的真正有效性。

  2、从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互动活动

  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为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问题设计要有特色,首先要巧,能深化主题;其次要精,具有典型性,还要新,能启发学生以新视角去观察、分析。在设定问题后要进行科学的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内容上做到融合新、旧知识,因而问题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的。在提问方式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同时还要做到对学生要因人而异,要了解,熟悉学生的特长,设计有针对性的不同问题,帮助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组织教学。

  3、通过构建合作学习氛围来进行互动

  通过合作教学可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动教学,通过互教互学能保证每个成员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欲、自尊心和合作、友善的态度,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交往、协调能力。具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一是分组竞赛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习竞赛,课堂学习结束后评定小组的成绩,二是分组讨论学习法。首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5人,然后让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各司其职,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完成个人任务的基础上,小组成员进行共同的讨论写作,完成总体任务。这些合作学习的方式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大大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答案。

  第七篇: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策略的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创设好这堂课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习的能力,是教学的有效方法。创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意义。不但可以防止学生在上课时间开小差,还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所有注意力,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上来。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要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还要应用好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自主学习。比如: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分数大小的课程时,可以运用猪八戒如何分西瓜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唐僧四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悟空说:“咱们有一个西瓜,我们要把西瓜分了吃,四个人分别可以吃西瓜的九分之一,七分之一,五分之一,三分之一,那我们四个人应该怎么分呢?”大家都知道,猪八戒是很贪吃的,八戒说:“我的饭量是四个人中最大的,所以我要吃西瓜的九分之一,然后师傅应该吃西瓜的七分之一,而沙师弟则吃五分之一,大师兄在我们当中饭量最小,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在听完猪八戒的分析之后,他们都笑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行探索新的知识,这样,老师也可以轻松地引进新的分数知识让学生学习。

  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自主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当多指导学生,根据学生所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学生的活动思维往往是由外部活动逐渐转化为内部活动的。所以,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直接让学生自己操作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就像牛顿自己动手做凳子的故事,这样,学生的感性认识会逐渐加强,对数学的抽象认识和兴趣也会得到增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2.给予学生提出质疑的平台。小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会因为一个问题而产生很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根据学生提出的质疑,首先要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后,老师才给予学生正确的解答,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全部可以使学生思路拓宽的方法来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多质疑和思考。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几点:①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②指导学生,让学生善于表达,提出自己存有疑问的问题;③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3.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自身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也不相同。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比如,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几分之几的课堂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片,让学生把纸片平局分成几个小块,把一些小块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上色彩,对上颜色的色块用分数表示。学生可以用数字表示上色的部分,让学生保留自己的想像空间,提供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很好的展现出学生的个性,扩展学生的思维。

  4.利用分组方式加强教学。在教学中,合作学习是网络式、多层次、立体化的思维结构,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属于信息反馈。分组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分工合作,让他们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用多种方式摆出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然后让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最后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三、结合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学生的兴趣取向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通过周围的环境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乐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学生学习周长的含义时,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比如,如果要为国旗制定一个大小相符的周边,这个周边应该有多长?这个就关系到周长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与现实相符合的,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存在生活当中,也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关于周长的含义。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尝试用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逐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课堂水平。

  第八篇: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利用交互性,发掘学生潜能

  第一,人机交互是一种重要的多媒体手段,它可以将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黑板———学生”的互动过程,它是一种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机交互模式,可以使教、学双方得到最大程度的体验和互动,并及时反馈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人机互动为随堂训练增加了趣味性。传统教学中,课堂训练是学生到黑板上做习题,老师进行批改和讲解。人机互动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师提前备好习题并做成课件后,学生进行计算和演练,若答案和过程正确,计算机窗口则显示“你真棒!”来激励学生;若答案错误,则显示“别灰心,请再答一遍!”如果学生尝试三次答题仍然不能正确解题,则由计算机显示答题过程。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互动效率和互动水平,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人机互动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课堂要求,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建立在人机互动模式中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初衷是扭转这种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生体验和学习水平,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进行练习。在习题课中,人机交互环境可以实现从课后复习、习题精练、纠错反馈为一体的复习过程。在每个环节中,学生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习题,有目的、分阶段地练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元性,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强烈的感官体验,它可以借助人的感觉、听觉、触觉,释放出多种刺激,增加学生学习的多种感官体验,从不同体验中,强化记忆和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

  第一,化有形到无形。初中数学知识理性知识成分较多,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强调逻辑思维和逻辑训练的作用,缺乏有力的形象思维支撑。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讲课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显得无精打采。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讲很多无形的东西,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轨迹”时,学生们只能认识到轨迹不过是一些直线或者射线,但具体是什么样子,很难想象。但是,利用几何画板就能轻松地将有形的东西化作无形的东西,将“点”的轨迹动态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形象,又生动。

  第二,化抽象为具体。初中数学中公理和概念教学是教学的难点。概念的习得,是教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和学生反复的背诵。初中函数概念是最难理解的一点,学生对于x与y的对应问题很难有一个形象的考量。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用形象、动态的图像,显示x与y的对应关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第三,化静为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公式和概念的理解都是一个静态的直观感受,很难有效地将实际中的动态特质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时,可以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将圆的特性以及圆的切线定理、割线定理及垂线定理等运用动态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以形象图形辅助学生逻辑思维。第四,利用信息技术的多种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它具有丰富多样的资源和传播方式,能够综合利用声音、图画、文字等多种手段,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因此,它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资源、学习新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例如在探究性课题:镶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设计创新性习题,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第九篇分层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学习情况,进行学生分层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基础、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之后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层,展开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进行分层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动态的分层,这样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可以让学生进行很好的学习。在展开分层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且制订详细的学生档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有据可依。在班级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情况、自学情况等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层,一般是按照2∶2∶4的比例进行。可以分成A、B、C三个层次:A组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可以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成绩比较优异;B组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智力情况相对一般,学习比较自觉,具有相应的上进心与积极性,成绩中等;C组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智力情况相对较差,接受能力也比较差,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在学生方面普遍存在着困难。在进行分层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搭配各组成员,每个小组人数最好为4~6人,一人担当组长,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目标分层

  在完成学生分组之后,老师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备课,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分层备课,并且在备课的时候,对A、B、C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体现备课的目的。这样在开展实际教学的时候,才可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分层。比如,可以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C组学生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教材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且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进行适当的运用;B组学生的教学目标就是熟练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扩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A组学生的教学目标就是在B组学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可以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时候,也使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授课分层

  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分层授课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组成内容。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相对复杂一些,因为存在着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不同组的学生不可能在不同的教室授课。这样,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教学目标意识的强化,让每位学生可以对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这样就可以有效进行学习,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提问分层的运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符合其发展情况的问题,实现每一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合学生差异,进行作业分层

  每位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予以掌握,这样才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设置不同的作业量与难度,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学习,进而接受相应的知识内容,并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学生抄袭作业的情况,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针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多布置一些作业,并且设置相应的难度;针对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针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成绩。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每位学生的成绩,实现学生的全面提高。

  五、结合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分层

  在数学教学中,评价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一定的表扬与鼓励。因为学生在学习能力、智力、数学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予以分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严格性评价、赏识性评价、激励性评价。针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可以采取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可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展开相应的学习;针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地采取严格性评价,督促学生学习,并且在班级中发挥带头作用,帮助其他学生,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论文10

  一、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直接暴露式的设计方式,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情境创设要具备可行性,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第二,情境的创设应该具备直观性,为高中学生提供全面直观的材料,用具体、直观的方法进行探究;第三,清静的创造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接受水平,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来;第四,情境的创设应该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特点,情境中应该充满问题性,同时问题也要有一定的障碍,学生通过认知努力获取知识和经验。教师要不失时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思维环境。

  二、紧扣主题,鼓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新教材为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教师应该利用这些空间,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且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问题化、过程探讨化、问题设疑化,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不断学习填充空白。学习数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思考,学生解题的过程就是思维展示的过程。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该有意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认识,培养学生理性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主题性题目的提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究性能力。

  三、强化合作,推进民主探究式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个人探究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协商和讨论,对于各小组不同的观点进行修正、完善和深化,强化对问题的了解,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的整体氛围。例如,教学中,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对某个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在学习《函数奇偶性》章节内容的时候,任课教师通过创设两个题目让小组进行讨论:题目1:请列举哪些是偶函数、奇函数,哪些既是偶函数又是奇函数?题目2:你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你所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提出了各自认为的正确观点,例如:偶函数满足y=x2……奇函数满足y=2x……。通过同学们的踊跃回答,对课堂内容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然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真正做到小组之间的优势互补,强化对课程内容的探究。

  四、突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交流

  知识是方法的载体,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应该勇于把问题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直入主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题思路,然后步步深入,帮助学生形成质疑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举一反三,领悟数学应用价值从特殊到一般,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除了要自我思考以外,更要学会合作学习,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互相讨论,总结学习经验,分享学习乐趣。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学生的洞察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增强,思维定势被打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五、积极反思,促进探究式模式的建构

  探究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必须要时刻进行反思和诊断,通过反思评价,找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然后获取用意义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一方面,通过反思,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系统掌握对数学题目解答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拓展思维层次。另一方面,从教学任务来看,通过知识构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能够解决数学知识的难点。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的时候,任课教师可以给学生这样的探究题目:一艘轮船从B港口去往C港口,已经BC之间的距离为m,轮船到达C地点之后又驶向了A港口,期间,由于没有测到A港口到C港口的距离,假设船上有测角仪,船员们能够获得A港口和B港口之间的距离?针对这个题目,数学老师可以给出以下的启发式问题:(1)这个问题整体上属于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2)能否将一般的三角形问题和直角三角形问题融合起来?在这种情况很多学生就会先到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来进行问题的解答。在这个题目当中,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就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问题的解决奠定重要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同时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为学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前提基础。

数学教学论文11

  摘要: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改革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初中数学课堂都实施了教学改革,很多学校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课堂“学为中心”的改革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初中课堂;学为中心;课堂教学

  很多初中生普遍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一门学科,其实不然,只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技巧。现在的教学改革更偏向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成绩。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越发激烈,因此,初中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初中生,对他们以后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为中心”的内涵

  “学为中心”中的“学”是指学生,而不单单指学习。所谓“学为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面的主体地位,不要将课堂变成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课堂上学生、老师的地位要分清,不能本末倒置。“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用心学习,不能够仅仅追求高分数,这个教学方式侧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二、如何创建“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采用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创建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可以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研究表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大脑的运转,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就会打破原来数学课堂的沉寂,很多初中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很难,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老师跟学生的互动得不到回应,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在青岛十八中学初三二班的数学课堂上,每次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想一些数字游戏或者跟数学有关的脑筋急转弯来和学生互动,在欢声笑语中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致。在这种愉快的课堂上,学生会提起学习的兴致,让学生变得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整个课堂就会变得活起来。

  其次,老师要允许学生有“个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花时间去了解学生,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到部分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都得以发扬,学生在自己的个性中学习更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中老师在讲解几何图形的证明题的时候,解法不止一种,老师不能够让学生都按照老师的解法来,应该允许学生自己认为对的方法。

  再次,老师要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职务。不仅仅是数学课,每一节课都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既要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也要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例如:在习题讲解的时候,老师可以请学生上去讲习题,学生在讲的过程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让其他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好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如果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老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老师还应该让学生定时地上讲台去讲题,锻炼他们表达的能力,不同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学习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最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允许老师对学生划分等级。初中生的学习成绩不能够决定学生以后的成绩,老师在课堂上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成绩而采取差别对待的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不能够让学生产生失落感。

  三、“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优势

  (一)课堂形式丰富,学生学习兴致提高

  在应用“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之后,老师为课堂注入了很多活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丰富的课堂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课堂当中、老师设置各种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逐渐提高。

  (二)学生学习信心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得以养成

  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整个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这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在不断的表达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课堂上,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小组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会逐渐变低,遇到难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或者小组讨论学习,而不是一有问题就求助老师,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实践

  数学学科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局限在书本的知识上面,“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就将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例如,老师为学生在课堂上举办的数学建模比赛,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在了实践中,也会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透彻。实践教学一直是学校老师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只是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而“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恰好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能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真真正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数学教学论文12

  摘要:

  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根据平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现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互动;提高;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一理念,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实施互动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适应学生发现知识与接受知识的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适合在知识直观呈现的具体情境中、在互动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操作探究,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一节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喜羊羊的朋友送给她三根精美的金属条,喜羊羊十分喜爱。她打算用三根金属条制作成一面三角形的镜子,可是摆来摆去怎么也摆不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大家能为她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木棒在桌子上摆来摆去,与同伴一起操作探究。最后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喜羊羊的三根金属条中的一条太长了,以至于它的长度比其它两根金属条相加的长度还要长,所以自然摆不成三角形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自我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开展数学活动,巩固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学生活动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与探究,达到掌握与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加减法一节内容后,我在课堂上开展了“超市购物”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将教室设置成了超市的格局。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在购物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买多少商品花多少钱、需要找回多少钱的加减法运算问题。“顾客”与“售货员”彼此沟通,互动交流,共同计算。这一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运算,演变为了一种购物情境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与巩固了数学知识,掌握了运算技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将一些容易陷于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环节,整合为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互动合作能力,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喜爱游戏,教师可以融游戏环节于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节时,就引入了游戏环节,在课堂上进行了踢踺子比赛:将学生分为A、B两组,A组由4人组成,B组由6人组成,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个组踢踺子个数最多。比赛结束后,教师宣布B组获胜,因为B组踢的踺子个数远远超过了A组。学生见状,都表示疑惑,有的学生说这样不公平。教师问:“为什么不公平?”学生回答:“B组的人数多,踢踺子个数多是很自然的事情。”教师又问:“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学生说:“把他们踢的踺子个数“均开”来看,就可以了。”学生头脑中有了“均开”的想法,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了。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也被调动起来,教师乘势导入了新课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交流中探讨,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了合作学习,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设疑激趣,促进小组合作探究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小组互动合作是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进步。笔者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好、中、差平均搭配到各个小组中。要实现小组有效的合作互动,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值不变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学习。有的学生在研究中取出两条长度相等的纸条,先在第一个纸条上截取二分之一,然后在另一个纸条上截取四分之二。最后发现所截取的纸条都是相等的,从而用直观的方法验证了分数的性质定理。我在复习课中,主要以小组探究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内画出每个单元的知识网络,并且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探究。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一小组向另一小组提出了“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什么条件下,才存在着一半与两倍的关系?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与巩固。总之,构建互动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开展数学课堂探究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曾红英.谈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xx(9).

  [2]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24).

数学教学论文13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未知领域通过数学元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向已知领域延伸,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应用得十分广泛。

  一、转化思想架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任何一个新知识,总是原有知识发展和转化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感到生疏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熟悉的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解决,促使其快速高效地学习新知,转化思想架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如空间与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它们均是在学生认识了这些图形,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的,是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中能较明显体现转化思想的内容之一。教学这些内容,一般是将要学习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会的图,再引导学生比较后得出将要学习的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转化思想能将数学问题化难为易

  在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运算或数量关系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妨转化一下解题策略,化难为易。反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铁块,让学生求出它的体积。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认为不能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但不久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来计算出它的体积。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会想出多种计算方法。

  又如:在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圆外接一个正方形,只知道这个外接正方形的面积为12cm2,让学生去计算这个圆的面积。这个问题难住了同学们,他们认为半径不能求出来,这个圆的面积也就不能计算出来,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将求半径问题转化为求半径的平方,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学生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后,知道圆柱的体积与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圆柱的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通过讨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的上、下底面,圆柱的侧面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的前、后面,而近似的长方体的左、右面则是转化过程中增加的>文秘站:<面积,而且增加的面积为2rh。学生明白这个转化后,能帮助他们解决很多有关这类知识的疑难问题。

  三、转化思想在数与代数中的应用

  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来自于生活,不但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可以用到转化,在数与代数中的很多知识也可以用到转化。如:

  (1)“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2)“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在四则运算中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解决数学问题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它可以在数与数、形与形、数与形之间进行转换。我们要合理地设计好转化的途径和方法,避免死搬硬套题型。我们要遵循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标准化的原则,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学生自觉的转化意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每个知识点衔接自然。总之,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就犹如有了一位“隐形”的教师,从根本上说就是学生获得了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论文14

  “以人为本”是教学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主流精神。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观被确立后,传统教学评价欲益显出弊端。教学评价的主旨必然从游离于人的发展之外回归到对人自身的关注,教学评价也必然要走出“一元化”的藩篱,迈进“多元化”的世界。它主要表现为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决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评价不应成为“筛”,而应成为“泵”,所以评价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还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积极导向功能,另外还具有以下功能:

  其一,展示激励功能。现代评价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所配合的恰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换个角度看,在很多时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其二,反思总结功能。现代评价更看重个体的参与。参与评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将有可能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这将有助于养成个体建立反思与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其一生受益。

  其三,记录成长功能。现代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可以较清晰、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评价注重过程这一核心特点的具体体现。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学习结果有意义但学习过程本身就具有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获取的远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可经历一个合作交流、自我反思、总结经验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特设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过程。所以评价要到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探索精神如何?数学思考的过程又怎样等多方面内容。如在“测一测,你能将实心球投多远”?这一活动中,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地提出测量的方案,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能否将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数学思考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上述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为此,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实践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数学知识,或靠题海战术取得的熟能生巧的解题技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可以设计一些具现实意义的、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对同学喜爱吃的水果进行系计,设计安排一次茶话会”、“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园”等。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增进教学生机,促进学生发展。

  笔试仍然是评价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试评价应把学生引向:要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而不是机械做题,要开放思想而不是满足于一种思路,笔试评价需要改革试题的内容与形式,塑造生动活泼的真面目,使学生不再惧怕它“冰冷无味”的旧容颜。试题内容要具真实性、情境性。传统试卷中那种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在这种测验中所得的分数,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而教育价值更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评定问题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可考虑一些开放问题与综合问题,试题形式要灵活多样,可用文字式、图画式、表格式、操作式等。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现代教学评价应使评价主体与客体从二元对立中摆脱出来,消解“评”与“被评”的矛盾,并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

  首先有教师“持尺”。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其评价实质在于校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通过教师的评价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标准,掌握一些评价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再有学生“持尺”,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学评价主张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激发创造和自我评价的功能,如档案袋评价方式就给了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评价的机会,“只有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评价的人,学会并善于分析自己活动的人,才能称得上独立自主的人”评价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采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自己“持尺”,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自主意识、反省意识和交往意识,并能培养其合理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还有“第三者”持尺。若把教师、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当事双方,则可把家长、社会有关人员统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三者”,充分利用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评价能使教师、学生更清醒地反省、评价自己,如在档案袋中可装有家长评价的内容,平时可通过家长开放日、社会调查等活动收集一些“第三者”的评价。一旦评价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有关人员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持尺人”不再单一时,评价将更科学、更能促进学生发展。

数学教学论文15

  【摘要】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农村教学是核心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加速优化自身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服务。此次研究围绕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构建精简课堂厚实数学教学的举措,希望以此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构建;精简课堂;厚实;小学数学教学

  自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是主要学科,大部分先进且成功的教育教学理念均得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针对其各方面的不足,将困难化为容易,将复杂变为简单,寻找效果佳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变成了很多教师的目标。因此,下面就以农村小学数学为例,对如何构建精简课堂展开了分析论述。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简洁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围绕教学宗旨,数学教师应当按照该课时教学任务明确好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尽可能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简洁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简单,而是说将数学知识点简化,同时对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数学教师还需要竭尽全力讲通。除此以外,小学化学教师对于数学知识点的讲解应当是点到即止,不可在小学生已经理解与运用以后,还在不断重复,安排小学生重复性做题。为预防以上情况的产生,小学数学教师每教学一个数学知识点后需要即刻开展夯实练习。如此不但能够帮助小学生巩固新的数学知识,查看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决定是不是可以进入到新知识点的教学,而且还可以通过习题进行过渡,引出新的数学知识点内容。举例言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苏教版中有关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节内容时,第一步应当让小学生回想长方形的基本概念,同时画出几组图形,使小学生区分哪一些为长方形,且说出不是该图形的理由。课堂开展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看成了长方形,为强化小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教师安排学生牢记长方形评判的标准,且对照课后练习进行训练。事实上,长方形概念很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并未用太多时间就可以正确判定了,所以教师就可以开展下一个教学环节,即为学生阐释周长的概念。在该堂课中对概念的理解是与周长计算的同时开展教学的。教师通过不断地计算练习,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也可以学会运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简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明确好教学目标之后,就不可以有拖拉课堂的行为,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小学生的注意力与精力均是有限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必须要简练且深刻,要有针对性与选择性,要围绕课堂的教学重点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将精华部分奉献给小学生。如此才可以发挥出小学数学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进而将数学教材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语言应当有明确的导向、语言过渡应当自然畅顺、语言评价要坦诚,每一个语句均需要给小学生以清晰之感。比如,教学苏教版中可能性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假设教师提问学生:扔掷3次游戏币,1次是正面向上,2次是反面向上,则第4次扔游戏币的结果是怎样的'?很多学生均会选择正面向上,原因在于正反面向上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一共扔了4次,那么正反面应当各为2次,因此,第4次扔游戏币应当是正面向上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探讨,接着借用游戏币是不具备记忆的数学语言进行评价,简练且深刻地指出了每次扔游戏币均是独立的随机事件,其结果均是不能确定的。每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均承担着不一样的学习任务,采用着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实时指导小学生概括各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与方式,通过简练的教学语言帮小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反思学习的有效性,整理与归纳出已学数学知识,帮助小学生构成数学知识结构,掌握数学学习方式,促使小学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扎实有效的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扎实有效地练习就是设计出具备针对性与层次性、实行用与可靠性的从属于新知主要内容的训练,同时以简洁且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练习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对所学数学知识的高层次的重新认知,也就是对新知识的巩固,还是知识的扩展,因而,练习设计应当做到扎实且简洁。数学教学中练习的设计应当以少胜多,紧抓具备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练习,重点在于可以让小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少量的练习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方式的掌握,提升数学学习能力,进而充分展现出知识与方式等的统一性。打个比方,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中有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当小学生掌握好计算方式以后,教师可通过设计出这样一种练习:几名数学教师带领39名小学生到龙湖公园玩耍,公园中有两种游船可以给游客提供选择,一种是大型游船,一种是小型游船,而每一条游船的租金是30元,最多可以坐下4个人,每一条小型游船租金是16元,最多能够坐3个人,假设安排学生当设计者,设计出一个租船方法,同时计算出应该付多少租金。经过方案设计,不但可以让小学生掌握计算方式,提升计算方面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由单独计算到班级汇报,小学生可以发现租6条大型游船与1条小型游船是最为划算的,这样不但培养了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其理解处理问题对策的最优化,从而培养其择优方面的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任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均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而进行的。开展精简的数学教学,并非是简单的数学教学,而是去除无关的教学内容,取其精华部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殷娟.例谈数学简约课堂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xx(26):53.

【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论文06-20

数学教学论文11-0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热)数学教学论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