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30 13:01:22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论文15篇[必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论文15篇[必备]

数学教学论文1

  1.数学概念教学概述

  数学概念主要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外延即指概念额全体,而内涵则指概念的本质特征。要想把握好数学概念,其核心就在于要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而言,对边平行且相等类似的属性综合则属于其内涵,而正方形、菱形等则属于它的外延对象。数学概念教学作为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准确揭示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需要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它融合了哲学、数学以及心理学三者的理论。同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还应当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例如:动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2.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分析

  第一,注重概念教学理念创新。新课改背景下,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概念教学首先应该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一方面,要善于构建适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教师可以首先讲述笛卡尔的故事,进而在引入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师生间良好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注重概念教学中“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要在概念引入之前适当列举相关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注重概念教学内容创新。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整体内容和概念层次特征。由于初中教材数学概念本身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为此需要对教材相关概念进行整体把握,并将各部分的概念进行层层推进。其次,要善于将概念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数学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也要善于引用生活实例,将概念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进行完美结合。

  第三,注重概念教学方法创新。新课改强调要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能够揭示概念的本质,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概括。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能以为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概括,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不断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取得良好的成效,要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三个层面不断努力。通过三者的不断改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学社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均起到推动作用。

数学教学论文2

  【摘要】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很认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就此方面入手,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数学中的游戏教学,分别为教师在课堂开启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处理,教师应拥有强大的控场力,在游戏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数学

  如今学生学习的科目增加,课堂内容却还是如以前一般枯燥、乏味,这一现状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尤其是对数学的学习上格外明显。自古以来数学便是一门晦涩难懂的科目,但是想要学好这一门课程也是能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本文就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介绍。

  一、游戏教学模式的开启需要充足的准备

  一个好的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游戏过程中可以培养同学间的默契,促进同学的感情,学生会养成从游戏中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游戏而言,是分组比赛、单人比赛还是全班学生一起完成一个目标,在事前应确立好这一游戏的形式。如对学生进行“人民币的换算”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让其他一组的学生扮演商店的老板售卖学生从家中带来的玩具,其他组的学生则分为几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最重的东西。

  这个环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人民币换算”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学到重量的换算,一举两得,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自行修改。教师应提前告知学生带好相应的道具,保证游戏教学的环节可以顺利进行。此外,教师应充分考虑游戏的种类,若为竞技类,教师应制定可以控制课堂纪律的游戏规则和奖罚机制;若为团结合作类,教师应注意人数的控制,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游戏教学模式的进行需要多样化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虽然有游戏教学的加入,但有时也显得有点无趣,这个时候应该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不同的游戏来强化我们的记忆。比如“应用题”。教师在该知识点的教学初期可以让学生进行“抱团”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由学生当指挥官指挥学生抱团,每一个口令结束之后都会多出一些同学,将这部分同学淘汰再进行下一轮游戏,直到剩下两人为止;在教学中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钱”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组选出一个组长,并给每一个组长相同的钱数让组长均分给其中的几个人,再让这几个人中的一个人将钱均分给剩下的学生,教师应做好相应的计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分到钱;在教学后期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从之前的“购买玩具”的游戏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并且趁机讲解“单价×数量=总价”的知识点。多元化的游戏会让学生保持接受外来知识的新鲜感,从而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学生将会最大化的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游戏的进行需要教师有强大的控场力

  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尚未成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实现自我控制,反而比较贪玩,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管束,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程的顺利完成。第一,强大的控场力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教导来实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该严肃的时候不可和学生开玩笑,否则易造成学生认为这个教师很好欺负的错觉,教师就会失去自己的教学威信。第二,强大的控场力需要教师的自我相信。

  教师充满信心自身就会形成一种威慑力,学生会从内心诚服于这个教师并且听从教师的话,会遵从教师的指导,使得现场严谨有序。第三,强大的控场力需要教师拥有感染人心的演讲能力。当现场秩序差强人意时,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完备的演讲能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听从指挥,继续进行该有的游戏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强大的控场力可以避免现场出现的混乱,解决诸多令人惊慌失措的问题,保证学生对游戏中学习的热忱不减。

  四、教学游戏的再次进行需要教师的及时反思

  游戏过后教师应进行及时的反思,反思课前准备是否充足,反思游戏过程中学生是否对相关知识有了完备的认识,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反思自身在游戏过程中是否语言得体。教学反思的实质是教师对自己教习方法的`思考,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录,以便下一次的游戏可以有一个较令人满意的结果。反思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困惑,促进学生实践。教学反思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整个游戏过程进行一个全面、理性的思考,之后扬长避短;其二是通过实践来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观念的改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曾经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游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也能促进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游戏教学可以放松他们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进而享受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为适应我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要点,小学课堂的进行也应引入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游戏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提前做好游戏准备,抓好时机,明晰并不是整个课堂都是用来游戏的,应在适当的时候穿插游戏,注意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否相适应。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发现游戏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课程需要。但是小学生心理尚未成熟,游戏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开启前考虑充分,想好相应的措施,避免出现混乱。

  【参考文献】

  [1]张凤荣.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xx(3):272-272.

  [2]龚泽勤.让课堂游戏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充足的保障———论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xx(31):152-153.

数学教学论文3

  摘 要:在教学思想不断更新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出现在教学活动之中。体验教学法,对于学生因素的调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使学生在体验的领悟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质量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培养与发展的作用。以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学习为题,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合作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要求。肯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畅游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天堂中,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体验学习中,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小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将主观能动性发挥于数学学习过程中。就目前情况来看,体验教学法并没有真正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其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因此,笔者选择体验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加强生活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利用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小学数学学习意识,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为简单,许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现实中找到原型。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亲近生活实际,开拓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面对形象与生动的情境,会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事物,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体验与领悟。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开车的情境,让学生按照他人的指导,找到正确的路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成为一名司机,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出租车司机,带乘客去某地的一个大型超市。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位置与方向在生活中的存在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课本中的位置与方向知识进行利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二、加强操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的关注,给学生实践操作的自由,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实践操作的方式去体验数学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使学生了解数学新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对数学知识进行领悟。在操作实践中,学生成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成了数学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探索数学知识,才能使数学知识牢固地存在于学生的脑海当中。

  比如,在讲解《用计算机计算》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可以自主运用计算机。要使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就需要一定的操作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单纯的加减乘除相关的运算题,也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混合运算,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体验中对计算机使用的正确方法进行领悟,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三、加强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体验进行数学知识的领悟与学习,教师需要给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的体验深入会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合作交流活动可以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活动中的参与,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关系,数学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有意提高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交流得到数学学习方面的一些领悟。

  比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统计的主题,让学生以此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对统计的方面以及最后的成果展示方面进行交流。小组交流中,不同的学生会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的体验感会有所加强。面对其他学生不同的意见时,学生需要进行思考与定夺,在领悟中提高自己的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中,为学生做好指导工作,及时地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体验学习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学生,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深入到数学应用情境中,了解数学知识存在的意义。面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不足的教学现状,笔者对体验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体验,了解数学知识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数学教学论文4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方式实现了快速转变。其中,面向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的全体学生而采取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案在各中学逐渐形成,以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和积极主动性。分层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成绩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现代中学教育中,以数学课堂为应用场景,探讨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法、策略等,将有助于积累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经验,帮助数学教师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分层教学;学习兴趣

  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层次是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我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之前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为对其进行分层教学提供依据。主要是对班里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前数学知识水平、遇到的问题、学习能力等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结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自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层次划分。其次,将学生确定为三个层次,将那些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控制能力极强、对数学知识拥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确定为层次A,将那些学习成绩中等、自我控制能力一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确定为层次B,将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较弱或没有兴趣的学生确定为层次C。主要的做法是,科学设计层次教学划分标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学生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要求选择选项;然后根据我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合理调整。再次,对于处于层次B和层次C的学生,我会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端正其学习数学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以心情舒畅、兴趣浓郁的状态按照自己设计的不同层次教学模式或方案进入到学习状态。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具体表现,不断调整三个层级的.学生,这一点是必须事先向其进行说明的,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鼓励机制,充分调动那些学习成绩差、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迎头赶上。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我会对三个层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积极性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并邀请其参与分层教学方案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中,进而做出分层教学的优化调整。在整个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获取反馈的各种表现和心态,为分层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对于分层教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很有必要。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科学设计分层教学任务和具体内容,并围绕目标开展各种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点。那么,要想确定一个科学合理且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灵活把握现有数学教学大纲及任务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基本教学目标和较高教学目标两个层次。我在分层教学实践中以“直角三角形习题课”为例,针对分层教学方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基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图形快速识别直角三角形的三个性质,并能够对其进行解题应用。二是较高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完全掌握并了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可以熟练解决各类直角三角形相关的习题;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直角三角形习题解题技巧,能够自主解决一些难题。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我是按照较高教学目标要求层次A类学生,并要求其练习一些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发挥自主应用能力的直角三角形习题,在练习中快速掌握相关技巧、知识点应用等;而层次B类学生则需要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对那些难度相对高一点的直角三角形习题进行自主解题,并积极探索层次A类学生的习题练习科目;对于层次C类学生则是要求其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点掌握水平就可以,鼓励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层次B类学生的习题练习科目。

  三、对课堂提问及设问进行分层

  通过课堂提问及设问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散思维的运用,这在分层教学中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在分层教学实践中,对于提问的基础题,一般选择层次C类学生进行回答,基础题的难度不高,易于回答,很多处于层次C类的学生往往在被提问后开始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成绩也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于难度相对大一些的问题,可以根据三个层级中学生举手的分布情况,优先选择层次C、B类的学生回答,但对于那些逻辑性强、需要发散思维、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层次C、B类的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的,则需要优先选择层次A类学生回答。在课堂提问中,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回答、提出设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难度问题的设计,使其能够在回答正确中获得教师的赞许、支持和鼓励,同时在同学中也更具有信心,增加其发言次数,就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四、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布置课后作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很普遍,但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科学设置不同层级的作业习题。也就是在布置作业时应当体现出层次性,主要根据习题难易程度、作业量大小、学生实际承受力等进行作业的层级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采取差异化的作业布置方式,对层次C类学生,要求其完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并完成课堂习题即可;对于层次B类学生,鼓励其在完成层次C类学生作业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思考,有精力、时间和能力的学生可以进行难度较大的一些习题的练习;对于层次A类学生,则需要严格要求,对其布置课堂习题之外,还需要对一些竞赛习题进行练习,并总结解题技巧、方法和经验,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同组内学生之间讨论,必要时请求老师给予指导,重点培养起知识点应用、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此外,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划分为必做和选做,对于必做的作业则需要学生们都必须完成,而选做的习题则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合理设计的,并注明适合哪一类学生练习。还可以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题,主要是为了那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通过合适的题量、难度等的科学搭配设计,体现分层教学的内涵和要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五、对考试试卷进行分层

  考试试卷作为检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也可以融入分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难易程度、考察知识点范围、教学目标等的考试试卷设计,以帮助教师有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进一步分层教学提供支持。在考试试卷设计中,应当针对层次C类学生实际情况,以基础题为主;对于层次B类学生应当在基础题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百分之二十比例的略高于教材内容的附加题;对于层次A类学生则需要增加百分之三十的高难度附加题和百分之十的竞赛题。对于那些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采取课堂表扬、嘉奖等的形式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进步的榜样,并将其纳入更高层级的学习层次;对于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善于引导其总结问题和原因,在学生中维护其自尊心,并科学制定激励措施,促使其慢慢进步。

  六、结语

  总之,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在其学习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帮助作用,采取诸如分层教学等科学方法,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成绩,注重其创新意识培育和发散思维培养。通过分层教学,培养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改进分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水平的目的。

  作者:陈明娜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哈拉海镇柴岗初级中学

数学教学论文5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经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感觉,二是反思(反省)。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反思=成长。“经验之中有规律”。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反省,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概括,课堂教学实践后不反思,那么他们就很难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明确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这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理论上,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教学机智与灵感、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是反思的主要对象。

  通常,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例如,根据教学活动的顺序,分阶段确定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确定反思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角度之间一定会有交叉。另外,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一)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式等),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数学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又包含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过程.从“学”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也是理性精神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中介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体是教学内容.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各种练习是否适当;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等。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双基的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

  没有经过教学反思的经验,其意义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解读,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形成经验的过程既是对经验的解释过程也是对经验的理解过程。在教学反思实践中,可以使用“反思档案”,其中包括:一是忠实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二是对文本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学理论。

  (二)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要素确定反思内容

  从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要素角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确定反思内容。

  1.数学方面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后反思对数学内容的“解构”是否到位,并提出改进措施。因为本课题主要解决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学问题,因此主要反思概念的“解构”及其核心的确定是否到位,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以及内容所反映的价值观内涵是否得到揭示。另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反映的分析,反观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以及价值观内涵的呈现是否与学生的理解方式相匹配。

  2.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教师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阶段的划分与教学处理,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情境的设置(与数学、生活或其它学科联系的背景),提问质量,师生互动,板书的设计,计算机等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课题的引进,课堂作业的布置,因材施教,小组活动的设计等。其中特别要注意反思是否围绕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及落实情况。

  3.学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成因,并据此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改进中。具体包括对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计是否符合学生现状,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思想方法的理解状况及其原因,学生对课堂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反映(包括行为表现、语言表达等)及其原因分析,对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特征的分析,对学生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对学生作业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4.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包括用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方式呈现内容的价值观内涵,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与态度,学习动机与自信心,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等。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步骤

  具体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注意“不求全面,但求深刻”。通常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截取课堂教学片断及其相关的教学设计

  截取的片断应该是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紧密相关的,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因此,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需要我们事先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包括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结果等,做出“全息纪录”,并要通过观看录像进行仔细核对。

  有必要时,应当通过“追问”的方式,如“当时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说?”等,向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信息。

  2.提炼反思的问题(案例问题)

  案例问题是案例的灵魂,是反思活动的主要线索。这些问题不仅要围绕反思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其他人的反思和讨论。因此,提炼反思问题时应注意:第一,围绕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是被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第三,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第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疑难问题;第五,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够参与讨论的;第六,可以与一定的理论相衔接的。

  好的反思问题是那些能够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是大家都“有话可说”的问题,而不是“最后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3.个人撰写反思材料

  撰写反思材料时,应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反思问题。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反映,即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是怎么说—想的,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并进行原因分析,分析时应当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最后应当给出改进的方案。

  4.集体讨论

  讨论时应当有成员之间完全平等交流的氛围,各种意见应当得到充分表达,不同观点应当注意相互包容。讨论应当由忠实的原始记录。

  5.个人再反思,并撰写反思论文。

  在撰写论文时,除了对第3步写出的反思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外,还应对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心路历程”也有所反应。

数学教学论文6

  一、在玩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唱歌跳舞、摆弄小玩具、参与老师组织的一些表演和游戏等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投其所好”,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来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即学到应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达成了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之后,做巩固练习时,我即引导10名学生上讲台做开汽车游戏,以上台学生的名字为汽车停靠站点的名字,学着学生们熟悉的公共汽车上报站名的形式,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如,我说“,前方到站:李琳琳同学站,请李琳琳同学下车”,这时请其他同学做减法计算,“车”上还有几名同学。又如,我说“,前方到站:李琳琳同学站,请李琳琳同学上车”,这次改成“上车”,请已经“下车”的李琳琳同学再次上车,此时请学生们再做加法计算“车”上还有几名同学。如此多次,加减反复,举一反三,学生们对包括“6—10”在内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就会非常熟练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以游戏为载体的课堂计算练习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们提供了说话练习机会,还热烈了课堂气氛,会取得很好的活动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名某个同学做相关的计算,进行一对一辅导,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全体学生将此活动演变成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尤其后者的这种竞争性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上的浓厚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是非常有效的。

  二、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乐意学、学得会

  有孩子会将某些东西拆得七零八落,被家长斥责为“熊孩子的破坏”。但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不是有意破坏,孩子在这个“拆”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探究者的乐趣,当也会有疑惑、困难与挫折等感受,“探究者”的角色却是无疑的,这也是孩子的好奇心与爱动天性使然。将这一点放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指导他们去充当数学知识“探究者”的角色,去感知生活现象中某个知识点的存在,借助探究产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经验和运用理解,进而形成关于该知识点的表象和内在规律的综合,形成有关该知识点的概念,获得抽象的知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某些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毕竟“,小孩子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钱学森语)。例如在学习第3单元的“分与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节时,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小的好吃的带皮坚果,便于学生在课上操作使用,以在具体的玩耍操作中学习“分与合”知识。具体到课堂活动,我让学生均拿出所带小坚果中的5个(粒、颗等),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开始讲故事:“有一只小兔子,妈妈给了他(她)5个小××(坚果名字)。他(她)自己想分成两份,如果左手中放1个(粒、颗等),右手中应该放几个(粒、颗等)呢?”然于示意学生在桌子上分一分自己的坚果,摆出摆放的结果。然后接着讲故事“,如果左手中放2个(粒、颗等),右手中应该放几个(粒、颗等)呢?”如此接下去,直至几种情况全部分完。这一过程中,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了集中;亲自动手分一分,既满足了学生的对数的“分与合”的经历性感受,也满足了其玩耍的需要;以坚果做学习的“道具”,是因为学习完后既可以吃掉,又满足了孩子吃美食吃零食的愿望。这就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愿意学习数学,也可以学会数学了。

  三、善于表扬,委婉纠错,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找到前进的方向

  学习过程中,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是很正常的`。来自于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成长,决定了成绩是主要的。这时,教师就要不吝惜表扬的话语,对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给予衷心而恰到好处的赞美与肯定。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在学生的学习中“,驱策力”就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且是“本质”的“深远”的需求。所以,对于来自自己老师的表扬,正好是学生内心深处非常所期待的、渴望的,这也是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成就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当然,表扬、肯定、奖励等所采取的方式,并不仅局限于话语,一个满含爱意的眼神、一个轻抚的动作、一份轻轻的鼓掌、一个红红的对号、一朵美丽的小花等等,只要是孩子喜欢且为道德所提倡的,都可以。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自然又正常的事情。批评的方式并不可取,这会打击学生对后面的数学学习的信心;且学生已经受到了来自于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刁难”,就不应再受到来自教师的第二次“刁难”(批评),否则对一个正在学习中的六七岁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此时,教师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以委婉而谨慎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并帮助其改正、示范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正确方向。

  总之,优化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不仅限于此。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结合教学目标,恰当运用让学生感到愉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学数学,乐于参加到教师的教学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论文7

  一、发挥数学阅读在常态化教学中的作用,要合理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实施常态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必须抓住培养学生为学兴趣的施教主线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向,形象生动地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将数学阅读贯穿到常态教学实践中,与课程进度紧密结合起来,从充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上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要使常态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上下功夫。

  一是提出竞争来增加趣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给“读”增加趣味性。比如: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规范性要求“你们能绘声绘色地读一遍题目吗?”“看谁读的更流利、更准确、更形象?”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认真地进行朗读,要充分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并适时做好恰当的点评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全身心参与到对知识点的阅读、理解和认知上,这就为开展常态教学奠定了良好的主观基础。

  二是创新方式来增加趣味。创新趣味性阅读主要应用在学生记忆性阅读上,如背诵口诀等,要允许学生展开联想,采用多种“装饰”手段朗读,可以利用唱歌读、打拍子读等学生乐于采纳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数学名词上,也采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增强记忆,比如对重量“吨”和“公斤”的对比记忆中,读“吨”时,语气上加重、语调下沉,而在读“公斤”时语气急促、语调上扬,从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上明显区分出名词表达意思轻重。同时也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的事件、感兴趣的故事等引入到常态教学中来,通过事件的启发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达到提高常态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是引导思考来增加趣味。在数学阅读教学中,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采取抢答的方式来讨论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思维。例如在读应用题时,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题中隐藏的“秘密”来引导学生去挖掘和发现,让学生历经一个模糊、思考、清晰、明白的过程,在过程中引发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跟着老师的教学步子走,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不再认为“读”的过程的枯燥,进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常态教学效果。

  二、发挥数学阅读在常态化教学中的作用,要科学进行学情分析培养学生注意能力

  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将数学阅读运用到常态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想充分运用数学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首先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学情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了解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素质构成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在选择阅读主题、把握阅读进度和掌控阅读的难易程度上做好统筹分析和总体部署。

  一是选择好数学阅读的主题。选题上要适宜、适度,要完全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选题要确定是不被学生认知,但多数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能够切实解决,这样就会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不会因为选题的陈旧而感到索然无味,也不会因为选题的难度而导致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所以。同时主题选择要和教学目标、课时目标紧密结合,把阅读主题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完全掌握教学的知识重点和要点才是教学的目的。所以说,阅读主题的选择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导向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阅读主题,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主题的引导下集中注意力,朝着教学目标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掌握好数学阅读的进度。学生接受能力和自身素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把握阅读进度就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多数学生能够完全接受为出发点,不能因为进度过快导致多数学生无法理解阅读内容,也不要因为进度太慢导致学生阅读和解答热情的降温,所以说阅读进度的把握要适度,不适宜过快或过慢。同时在学生阅读材料时,教师应随机而动,根据当时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三是把握好数学阅读的难度。选择的阅读材料要难易适中,阅读材料的内容太难,超越学生的学习能力,即便是通过很大努力暂时也理解不了,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大脑进入疲劳状态,不但使注意力难于集中,反而由于对问题无法解答而产生懈怠,长此以往,就会对所有问题厌倦或产生畏惧心理,这是教学的一大误区。

  三、发挥数学阅读在常态化教学中的作用,要统筹进行课堂组织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要利用数学阅读来提高常态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能力,首先在课堂组织上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解读后,将主动权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计算这样一道题时:“一个长方体木块长6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若把它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可以切出块。”

  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方法诸如折纸等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然后讨论解答。在学生补充完问题后,教师可以做适当提醒,通过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拓展。其次要让学生主动去破解问题。给学生提供大胆思考和踊跃表达的机会,例如在解答问题中,教师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案,并通过讨论法、小组研究法等方法来充分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作用,让学生在思考不同的解答方案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评判几种解答方法的优劣。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无拘无束地进行充分讨论,无疑是很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不同表示方法的认真思考,学生逐步从了解事物表面到深入探究事物内在,形成拓展思维的良好习惯,从而充分发挥出数学阅读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发挥、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论文8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照这一理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一、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地开动了。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气氛。因此,巧妙地设置问题是一种教学艺术境界。

  首先是时间上要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内容怀有好奇心,注意力比较集中,应把握这一时间,用新颖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别致的形式、巧妙的手段把学生引入一种亢奋的状态,使新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使新问题的解决得心应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以“印度国王奖赏发明家”的故事引入新课,能立竿见影地使学生迅速进入“战备”状态。

  其次是在知识接受上要巧。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以及知识理解由易到难的交替点,巧设问题情境能畅通思维、钝化矛盾,达到“柳暗花明”之效果。如“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教学是在等腰三角形性质基础上进行探究,这些内容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有所了解,在学习时往往处于囫囵吞枣的状态,缺乏较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叠”,从动手中体会研究对象的性质,从观察中得出所学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就能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较深入的理解。

  再次是问题设置坡度要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深入认识问题。如讲《梯形中线位定理》一节时,可分设若干个问题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入手,让学生经历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猜想梯形中位线的性质、通过动手剪拼验证猜想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二、创设开放情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设开放式情境,可激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途径、角度去寻找与学习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学习了因式分解的方法后,给出一个三项式,先用提公因式法,再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让学生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学习分式方程后,让学生以此为背景编一道实际应用题,编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

  三、创设应用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数学的发展要求数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重视所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合适的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抽象知识之间的桥梁,它一方面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存在于生活实际之中,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渴望。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时,把运动员跳水的最大高度问题抽象成抛物线问题,把物流公司的运费、里程、利润问题构建成二次函数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创设美学情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看它,很有趣。”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枯燥、数学中有美,从而对数学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审美情趣、创新兴趣。现实生活中大量有关数学的图形,有的本身就是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例如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欣赏“海上日出”美景的同时,感受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变化;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中获得“五环”旗的欣赏美感。同时,教师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

  五、创设德育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陶冶、爱国情感得到升华、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念更加坚定。中国是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就有许多可挖掘的德育资源。如在《正多边形和圆》教学中,可介绍祖冲之从圆内接六边形边长的计算开始,一倍倍地增加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最后算出圆内接12288边形的边长,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这比欧洲得出同样结果要早1000多年。

  数学研究的对象充满了矛盾、运动和变化,数学知识规律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如代数基本运算中的加和减、乘和除、乘方和开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又如两圆圆心距的大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质的变化,即两圆位置关系的变化,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诸如此类的内容,只要我们注意挖掘,在数学中比比皆是。适当地以此创设教学情境,就能有效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论文9

  1. 谈一谈关于“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问题。

  2. 谈一谈关于“数学新课堂”的出现问题。

  3. 谈一谈关于“课程改革”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学生兴趣 教师强迫数学新课堂 课程改革 教师自身素质。

  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数学始终都是备受关注的学科,一直都处于重要位置。这次课程改革,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小学数学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理论与实践上日益暴露出许多复杂的矛盾冲突,评价方式的改变对我们教师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多和更新的要求。

  首先,谈一谈关于“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问题。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但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孩子们如何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而言,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他们的意志、听从他们的安排,尤其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要求每个孩子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和提高。当孩子对数学缺乏兴趣时,“学生兴趣”和“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如何既能满足兴趣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就是坚持人性的原则,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如何获得自信和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我以为只有新的“数学课堂”才有可能改变一些什么。

  其次,谈一谈关于“数学新课堂”的出现问题。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如:“在学习《统计》一课时,一年级孩子学起来本来就难的内容我给变得十分轻松,要节课我就进行了两个内容模拟《选班长》和游戏《剪刀石头 布》。通过《选班长》大家学会了用“正”来记录、认识了统计表,同时也选出大家心目中的好班长。游戏《剪刀 石头 布》通过同桌两个孩子边玩边记录,最后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统计还分出了胜负。《统计》就在大家轻松和愉悦的玩耍中完成了。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提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孩子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也应得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在新课堂中,传统教学方式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是“催化剂”,他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学会学习。这种新课堂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把知识装进脑袋中,而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习的新知识有效的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变成自己的思想。

  我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娃娃,刚开始接触新教材、新课堂确实很难适应。但经过我们一年以来的努力和尝试。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高,喜欢数学、更喜欢上数学课。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上数学课好好耍哦!”我喜欢听到这样的话语。课堂虽说很轻松、活跃,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片区前列。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于新课标也十分关注,他们都觉得这些娃娃的表现就是不一样—— 敢想、爱说、肯动脑,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吧!

  再次,谈一谈关于“课程改革”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关系问题。

  在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老师谈的最多的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课改的需求。所以只有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

  面对农村学校各种资源较缺乏、信息较为闭塞的情况下,我们深知要设计一堂好课往往感觉力不从心,课程紧、任务重、事情多,但我们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在新课程改革的行动中。担心和困惑并存,办学条件的缺乏与新课程要求的、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的、担心基础知识的缺失与教材体系的不尽完善等等。这也同时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课程、适合于自己的践行之路;要求我们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和学习,要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新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每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教学规划:获得知识、充实自我、实施研究、改进教学、反省批判;自我更新关注学生关注发展。

  总之,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中老师和孩子一定要互助互学、转变角色、培养兴趣、消除矛盾。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主动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学精数学。

数学教学论文10

  一、职教中心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枯燥

  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及方法是课堂教学效率持续低下的主要原因。中职院校的教师课业负担、工作任务重,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甚少,再加上各个院校之间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使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新鲜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思想和创新意识,其教学方法基本为普通高中“灌输式”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完全忽略与中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的联系,各个学科之间依旧是脱节的。这种枯燥毫无目的性的教学也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死板缺乏基础性

  这些中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为未能顺利升入高等中学的落榜生,以及它途径分流来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往往较差,数学就更不用一提了。他们本身的数学基础和即将学习的知识难度跨越较大,而一些老师却不结合实际以学生为主,不按专业大纲教授基础内容、训练基本的应用能力,而是一味的攀比追求升学率、教学难度,使得原本就严谨枯燥的数学课堂变的更加乏味死板,这样不注重基础技能的教学势必不会给那些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其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职教中心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提高教学积极性

  “为人师表”,说的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的榜样,想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必须先重视起来,必须摒弃以前“只要专业过硬就可以”的错误认识。院校内可以对教师实行一系列物质或精神奖罚的措施,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有关如何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专题活动,例如:专题讲座、辩论赛或主题班会等。从各个方面用各种形式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学习对中职院校的学生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们也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教学改革,体现学校特色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这些中职院校不能再以看客的身份无动于衷,必须紧紧跟随国家的步伐积极投身到教育大改革中去,这样才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泯灭。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态度和观念,抓基础重实践,一改以前教学中的课本式灌输,当今科技已相当发达,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们展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让他们更多的发现数学的魅力,从而使他们从心底热爱这门学科。

  (三)结合专业实际注重基础

  在中职院校中数学作为一个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其各专业数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该专业所需的数学基础,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一味的灌输那些细碎的知识,使学生学无所用。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适当准备些与教授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来学习数学,这样既增加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结合专业实际的同时,教师更应注意教学的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有更显著的收效。

  三、结语

  由此文可以看出,培养职教中心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这不只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的关系着每一位学子的专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力军,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一味的使用老套路旧方法,那么结果注定是失败的。改革路上的我们,不断尝试新方法是必要的。改革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任务,每一位学生更应积极的配合,因为它切实关乎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相信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下中职院校的学生们会对枯燥的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数学教学论文11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数学教学论文12

  一、巧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工具,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电子白板的很多功能适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拖动工具是常用的、也是最实用的功能之一。尤其是在数学图形的绘制、符号的选择、题目的呈现、解题过程的再现、色彩的变化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平面图形的密铺,要想开展实验对比比较困难。但利用电子白板却可以轻松实现对比操作。在教学中,先绘制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等平面图形,再将图形设置为“无限克隆”。教师就可以轻松拖动图形,顺利完成密铺的实验对比教学任务。另外,在讲授“质数和合数”时,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可以让学生到电子白板上用电磁笔拖动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感兴趣,更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巧用电子白板进行图形绘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是通过绘制图形来展示给学生的,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理解数学原理,掌握数学规律。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功能,如多边形工具、圆规工具、三角板工具、直尺和量角器工具,这些工具使得数学教学变得十分便捷,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比如,如何利用一副三角板拼出75°、120°、150°的角。这是一道动手实践的题目,教师单独演示很难,基本上是用口头讲述拼的方法。利用电子白板软件的图形工具就可以方便地展示,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的三角板进行旋转和移动,将特定角拼在一起,并且再用量角器测出角的度数进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直观性、实用性很强,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数学方法,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三、巧用电子白板进行数学过程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喜欢的画面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引入时代“活水”,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玩”,使教材活起来。电子白板以其特有的功能优势服务于数学教学,我们必须找好整合的结合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比如,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角的度量以及其他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各种图形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能够让教师尽情发挥的专业舞台,从而使抽象的空间思维变得形象直观,这就是电子白板的特有优势,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解决教学难点。

  四、巧用电子白板整合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数学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法的整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巧用电子白板设备,解脱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束缚,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常用的计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上的网络连接功能进行教学,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并整理好数据。上课时,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组长通过电子白板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点触白板上的网页,进入自己的学习空间,展示分类整理的网页信息,从中直观地了解常用的计量单位,通过对数据的比较,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整节课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节奏适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优化,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时空和教材的局限,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论文13

  高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习惯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各方面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改进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高职数学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为专业服务,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数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意识

  数学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脱节严重,做不到为专业服务。很多教师自身思想上不具备为专业服务的意识,即使在教学中提及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引例也仅仅是教材中现成的例子,并没有结合课堂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其系统地再加工改造,而是直接引用,或者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听得云里雾里,试图将所学知识点与专业结合又无从下手。此外,目前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师隶属于基础教学部,不属于某个教学系部,这就造成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渠道有限,数学教学进度及内容无法配合专业教学,无法有效为其提供专业教学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

  2.教学理念偏重逻辑思维

  就目前高职教育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从中考到高考,数学教学的题型中心论教育教学观无论是在教师还是在学生的意识中都已深深扎根。高职数学教师基本毕业于本科院校数学系,在他们的教学理念中,不同程度地沿袭着数学学科从公理系统出发,用逻辑方法演绎知识体系,多年的专业学习培养了他们强调逻辑上的严密性,符号形式下的高度抽象性,推理论证的严谨性等特征。这种带有典型性、普遍性的数学学习观和数学观与高职培养目标不相符,误解了高职教育设置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3.教学方式落后,信息化教学开展缓慢

  在很多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粉笔加黑板,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作为黑板的延伸,艰难晦涩的学习内容加上落后的教学模式,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知识水平上的差异也造成了教学设计上的平衡难题,此时如果还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往往无法同时处理好基础好的学生学不深入,基础弱的学生提不起兴趣。除此之外,一些老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明显低于年轻教师,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利用存在畏难情绪。

  4.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课堂是当前高职数学教学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渠道,点名回答问题是课上的常见互动环节,但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参与交流。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导致师生比在不断扩大,师资力量相对于学生数量明显不足,而数学作为基础课不适合进行大班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状态,学业上和生活上的沟通自然就少了。

  二、从高职数学教师角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想法

  1.转变教学理念,明确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

  高职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来开展,坚持淡化理论,强调应用的高职教育基本理念,本科教育中重视的理论教学并

  不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选取的问题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将概念、定理融于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

  2.为专业服务,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高职数学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对专业课程改革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参考,高职数学教育与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师除掌握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外还要了解所教学生专业知识与数学的融合点。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基础的要求不同,为各专业量身定做专业模块,即根据各专业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定期深入到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与任课教师交流,充分挖掘提炼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选取关联案例联合开展教学。

  3.改进教学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常常觉得学习的内容很抽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形动画,把逻辑关系直观化,这样即能形象直观地讲解数学知识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微积分的极限概念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用正多边形面积近似圆形面积的过程,通过演示使学生体会极限思想,加深对极限概念的理解。

  4.坚持研修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专业的发展本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身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研修学习需要主动性和持续性,尤其是面对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九零后高职学生。目前除了通过参加各地方教育部门举办的培训提升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方法,高职教师还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时倶进,随时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反思和改造认知结构,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5.拓展师生交流渠道,实现互动教学

  利用网络化的知识分享平台能够实现师生之间课堂上和课堂下的随时随地沟通互动,尤其是在课堂以外,通过把教学课件和微课程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渠道传播数学,也可以利用聊天软件建立沟通群组,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探讨互动。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正在不断地变革之中,高职数学教师面对数学教学的难题,应该积极从自身角度寻找原因,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图形的旋转”是非常能够体现数学动态美的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应该注意既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到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发其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本文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教学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图形的旋转;小学教学;北师大版本教材;教学反思

  1引言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认识到数学之美是授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图形的旋转”这一课的授课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如何使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构成复杂图形。

  2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的小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展示的是如何通过旋转,使简单的图案生成复杂的图案。学生学完这一单元后,应该能够明白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图案,使用简单的图案生成,要引导学生探究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教学目标

  通过使用北师大教学的“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第一,认识什么是图形的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以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能够清楚旋转的性质,用数学语言描述使用一个简单图案如何通过旋转运动生成一个复杂图案。第二,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列举实例和图形进行一定的训练,有一定的想象能力,积累了几何运动的经验,能够举一反三。第三,激起学生对几何运动学习的兴趣,能够欣赏数学的动感之美,同时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欣赏数学的美和应用价值。

  4教学难点及问题

  本次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如何运用旋转的三要素来清楚的描述一个图形旋转的`具体过程。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1学生兴趣低迷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使得学生上课时的情绪低迷,兴趣也不高,会使教学质量大大折扣。尤其这一课的内容是几何运动,因此,把握学生这课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也十分重要。因此,为了防止学生情绪低迷,要设计有趣的情境。

  4.2注意渗透数学方法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所以要在设置的情境中不是单纯的使用生活中的实例,更重要的是渗透一些数学方法,不要舍本逐末。4.3把握重点和时间“图形的旋转”这一教学知识面比较广,范围也比较大,因此教学的时间也十分有限,要注意把握和学生的交流时间,尽量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深一些深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力。

  5教学实施方法

  “图形的旋转”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趣的上课内容,为了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

  5.1学生主动寻找图案

  为了激起学生兴趣,可以提前让学生寻找一些具有旋转特征的或者由旋转运动构成的图案,这样还可以使学生提前预习,对授课内容感到好奇,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5.2创造学习情境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学习,可以创造一些情境,准备一些图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准备一个三角形,通过不停地旋转绘制图案,可以引导学生旋转后的图案进行观察想象。

  5.3动手实践为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动手操作。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图案来创造一些新的旋转而成的图案,引导学生自己述说图案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能够发现美。

  6教学反思

  通过对“图形的旋转”的备课与教学实施,总结了一些教学时应该注意的方法。数学课主要锻炼的是思维能力,仅仅靠记忆和枯燥的学习来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的方法是很不可取的,因此,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6.1以学生为主体

  如果采用被动式教学,即知识单纯地由老师给予学生,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式学习。那么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老师授课为主体。

  6.2知识与生活结合

  如果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话,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兴趣,随时随地地巩固知识,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旋转的图案可以很好地将生活与学习接轨。使得数学和现实世界发生交叉,认识到数学的迷人之处,数学的美。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只是存在于课本当中,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6.3把握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旋转的三要素就: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无论是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还是由学生自主创造图案,都不应该离开这个教学重点。否则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能够把握好上课的节奏,不能让学生只沉浸于一些案例,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把握。

  7结语

  本文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图形的旋转”这一教学内容的实施进行了总结并且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吴煜.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案例与反思[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6(11).

  [2]高俊生.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xx.

数学教学论文15

  摘要:

  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初中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仍然有着不足,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仍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初中数学教师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情景教学;发散性想象;突破常规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逻辑较强的学科,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提供了素材。初中学生正处于心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他们逻辑、抽象与概括能力的提高,为他们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运用“情景教学”培养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运用“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首先,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可以向学生提问:“有何现实依据可以证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什么工程建筑中大多采用的是三角形结构?”等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表扬与引导,让他们在回答现实性问题的情景教学中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并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探讨,比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小狗吃骨头”的视频,视频中小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跑去吃骨头,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便能知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数学原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还能想出哪些情景来证实这个原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者,教师可以考虑将课堂“搬出”教室,带领学生去学校操场、周边的公园及广场等,结合数学课堂中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与学生在更加宽松、自在的空间里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和动手操作中培养与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想象与思考

  问题发散性思维区别于传统的固定、单一的解题思路,它强调的是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学生今后解决和处理各类生活问题提供了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他们针对某个数学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思考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一辆小轿车在两个小时内总共行驶了80千米,若是以不变的速度继续前进,这辆小轿车4个小时会向前行驶多少米?提出该问题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跟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的结论是运用按比例的算法、归一法或者方程式法都可以将题目解答出来。教师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能够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之后再进行讨论,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另外,初中教师可以考虑运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用正多边形拼图,为何有的能够进行镶嵌,有的不可以?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运用课前准备好的模型进行试验,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找寻答案,在提升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

  三、鼓励学生突破常规

  学生是多元化的个体,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克服已经形成的定式思维,鼓励他们勇于突破常规,寻找多样的解题思路,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活力和源泉,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好铺垫。比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针对梯形问题的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做辅助线: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并作底边上的高和平移对角线。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进行更自由的探索,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解题思路与习惯去思考问题,他们就能够灵活地去做出各种辅助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凸显他们的课堂主人翁地位,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学习成绩、人际交往能力等多种因素,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小组,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布置给他们一些课堂或者课后小任务,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与讨论找寻数学问题的答案。比如,设置这样一道讨论题:一张圆饼在不挪动的情况下,切三刀最多能够分成几块?各有几种方法?若是将圆饼换成西瓜,又会是什么结果?这样略带灵活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讨论中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当然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四、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而初中数学又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将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进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云莉.初中数学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20xx(4):11.

  [2]李积存.试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xx(8):80.

【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论文06-20

数学教学论文11-0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数学教学论文(合集)06-27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