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03 13:01:14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5篇【优】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语文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5篇【优】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

  摘要:语文活动课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种课型,对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活动课要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立足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语文课听、说、读、写、思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知识,习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培养与发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实施要遵循体验性原则,评价要遵循合理性原则,教学过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则。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构建的,实践性、活动性是其得以养成的前提。语文活动课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种课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程体系下的一种课程形态。它立足语文学科,始终以陈述性知识的内化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为任务指向,并最大限度地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思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帮助学生获取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语文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堂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知识基础,是在为认知能力提供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是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为此,语文活动课必须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回归语文本真,与生活密切关联,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与社会,在言语习得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思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正确剖析文化现象,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二、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要遵循体验性原则

  语文活动课以教师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积极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语文能力为目的。为此,全体学生必须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内化过程。语文活动课的关键是“活动”,即要让学生充分“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切身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最终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

  三、语文活动课的评价要遵循合理性原则

  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为此,语文活动课要有适时、适度的评价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即要将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纳入到学生语文学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检测的评价体系中,对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进行及时反馈和调控。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精神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进行评价,引导其学会学习并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对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发展情况等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除此之外,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还要全面、多元。

  四、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过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则

  实施语文活动课要有相对稳定且系统的序列化设计,应根据相应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编写体例,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制定教学方案,构建语文活动课序列化课程设计。为此,语文活动课序列化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状况相适应,要与语文教学规律相一致,体现由浅入深、由单一向组合、由标准规范到个性自由的训练层次,力争内容上前后关联,形式上循序渐进。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活动课可以进行如下设计:第一步:引领。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潜质,引导学生在“活”中“学”——这是活动课的准备阶段。具体地讲,一是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特点,立足语文教材文本,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为任务指向,通过“情境创设”“因势利导”与“精彩演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身体验,亲自感悟,同时通过“民意测评”“话题探讨”明确学生兴趣之所在,为学生下一步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做好铺垫;二是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引向更深更广的天地,从课内走向课外,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三是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写“每日随笔”,演“课本话剧”,编“文学手抄报”,或鼓励学生开展“错别字普查”“读书沙龙”“演讲会”“辩论会”“新闻发布会”等语文实践活动,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种种情感能反复得到体会和验证,而一些消极甚或有害的情感会得到转化或消除;语言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思维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因此得以发现。这样,学生便拥有了积极探究神奇世界的大脑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实现由“领会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第二步:放手。就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体验感悟、启迪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习惯,在“动”中求“智”——这是活动课的实施阶段。具体地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系列新颖而富有探索价值的专题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总结方法规律,体会获得新知的乐趣。首先,要让每位学生在阅读、写作或参与培养听、说、读、写、思能力的专题活动中,满怀热情地独自实践,自主活动,亲自体验,取得相应的收获。其次,要求学生通过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并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要进行评价总结,或谈收获,或说建议,以教促学,以评促学。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会促进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独具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做到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深刻、有效地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传播中外先进文化,进而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课堂走进“大语文”殿堂,放手让学生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并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对联、谚语等;或让学生体验民风民俗,考察山川地貌,观察鱼虫鸟兽等;或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新闻社、文学社、朗诵社、话剧社、演讲社、辩论社、公益社、读书会等,使学生成为活动课的综合实践者,在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文化自信心,实现由“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第三步:激励。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评价褒奖、激励反馈,诊断、调控和优化教学过程,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追求“多”中求“全”——这是活动课的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成果的展示和评价过程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从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精神,以及运用语文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设置评价标准,对活动课进行多元评价,全面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展示与评价活动,要在小组内、小组间、生生间、师生间互动进行,并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参与,评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次,对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激励,对表现较差的同学也应发现其闪光的地方,同时适度地进行表扬与鼓励——这样做会激活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需要,并使之在活动中得到强化、维持和巩固。这一阶段的评价活动,可以提升学生欣赏、评价的能力及其品质,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并逐步认识到对学习语文来说至关重要的潜能与倾向、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实现由“学会学习”向“习惯学习”过渡。

  综上所述,语文活动课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立足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可以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语文课听、说、读、写、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变革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知识,习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培养与发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2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这种疑问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敢疑”、“好疑”、“善疑”的习惯,提高深入探求知识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 设疑解疑 疑问教学法

  疑问教学法同传统的问答教学法、谈话教学法不同之处,关键在一个“疑”字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才干的增长,需要经过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使他们有疑,带领他们知疑而进,达到发展他们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当堂阅读或分析课文时自己产生疑点,提出疑问,然后指导学生去精读深思,讨论研讨,自释其疑。教师不应担心学生提出疑问会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而不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也不应该不加启发指导,任其自由讨论或不让积极思考,草率据疑而释,仍应该把释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在讲授《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前,先简介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揭示了全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为分析文章做准备。学生通过预习,产生了不少疑点,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疑问:一是对文章题目“为了忘却的记念”难以理解,文章既是为“记念”死者而作,又怎么说是“为了忘却”呢?二是文章第四部分第二自然段的末句:“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三是文章结尾处,作者表达继续战斗的决心和必胜信念时发出的充满仇恨的呼喊“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一句,为什么不用问号,也不用感叹号,而是用句号?疑问提出后,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深思或议论研讨,逐个自释其疑。对第一个疑问,先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启发学生理解“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明确作者对烈士从未忘却,接着提示学生联系“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一句进行分析,认识到这里所说的“忘却”指的是不要过分沉溺于悲痛之中,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坚忍不拔的战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从而再进一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疑问作出正确的解释:“忘却”与“记念”并不矛盾,“忘却”是为了更好地战斗,也是对烈士最好的“记念”。对第二个疑问,先要求学生参照注释弄清作者这里所引用的“高僧”这一典故的内容及“涅槃”这个词语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精读那段文字,先从字面上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即“我不是高僧,没有死的自由,不像那位高僧以死来逃避被捕;我还想活着与敌人斗争,所以我离开了家,逃走了”),再引导学生联系“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好办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那句话,从思想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最后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对疑问作出恰当的解释:作者这句话不仅坚定地表明了自己要保存实力同敌人继续战斗的决心,还用《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批判了幻想逃避现实斗争的懦夫行为。对第三个疑问,先提问学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学生很快作出回答:文章写于白色恐怖下的1933年。进而问学生:作者对当时的世界,是否已有了肯定的看法?学生经过简短的议论,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作者对眼前的世界早已有了肯定而明确的看法,即认为是充满黑暗、“并非人间”的世界。教师点拨至此,学生对疑问就不须多释而自明了。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的呼喊,无须发问,更不要求别人回答,连感叹也没有必要,实际上已寓答于问,所以不用问号、感叹号而用句号。采用由学生生疑,再指导学生释疑的教法,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主动求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颇有益处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往往无疑可问,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设疑,也就是根据教材内容,抓住某些关键性问题和学生不易发现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设疑提问,使学生有疑要解。学生有疑以后,教师自己不宜匆匆据疑而解,更不宜提供现成答案草草提问而答,应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自解其疑,把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文是课内自读课文,在指导学生自读时,设下几个疑问:开头举了哪三个灾害性事件?它们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什么?怎样消除污染保护环境?这几个问题解决了,这一课的内容就掌握住了。那么,最后一个疑问“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的答案就出来了。

  又如讲《荷塘月色》时,在介绍写作背景后,注意紧密围绕文章所揭示的主题,抓住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个难点,于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多处设疑,引导学生解疑。在分析作者面对冷清、静寂的荷塘环境发生的“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之感受时,就设下了“作者这样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因何而有”的疑问,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明确这是情因景异,景随情染的结果。在着重分析了月下荷塘的景物和荷塘上的月色后,提出了作者为什么把淡淡的月光下的荷塘景物写得那么有形有神,有静有动,有光有色,把荷塘上的月色写得那么清淡而朦胧,这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心情等疑问,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愿与恶势力积极斗争的矛盾心理,展开讨论,要求学生思维,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去解答疑问,明确对月光下的荷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那短暂喜悦的心境;

  对荷塘上月光的描写,表露了作者苦闷忧郁的心境。这样在指导学生总结课文时,就容易使学生理解荷塘月色全景的展现,既是作者那淡淡喜悦又夹杂着淡淡哀愁这一心境主宰下的产物,又是作者抒发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个难点。

  这样设疑,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大有好处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使用这种疑问教学法,对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敢疑”、“好疑”、“善疑”的习惯,提高深入探求知识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3

  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成为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语文教师在导读教学中也应由过去的包办代替、“满堂灌”、或“满堂问”转变为以帮助、引导为主。如何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已成为每位教师认真探索、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导”的艺术。

  一、什么是“导”

  “导”即导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贯穿于整个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学的指挥棒。它有其自身独特、丰富的内涵。具体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意思:

  1、“导”就是启发、引导。启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和障碍时,教师通过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应用过的方法的提示,启迪学生产生联想,对疑难和障碍产生新的领悟的一种方法。“引导”,是教师不断地校正方向,使讨论分析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并使学生探究活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的一种方法。

  2、“导”就是点拨、疏通。点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把握不准或理解上遇到困难时,教师予以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打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疏通”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帮助他们扫清文章障碍,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

  3、“导”就是激疑、引歧。“激疑”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所学内容提不出疑问,但理解认识又没有达到预期深度的情况下,为了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疑问。教学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多数学生的'理解停留在对藤野先生的赞颂上,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把握不够。为此,我提出文中的一句话“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应怎样理解?他原来的意见是什么?为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了?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的思维很快进入兴奋状态。他们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领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爱国热情。

  “引歧”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但仍缺乏辩证深入理解的情况下,教师故意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产生分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一种导学方法。在一次作文指导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均一致赞同“开卷有益”这个观点。我觉得还应该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此深入思考。于是提出:“开什么卷都有益吗?”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提问,经过一番讨论,认为:开好卷有益,开坏卷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紧接着我又提出:“开坏卷一定有害吗?”这一问,学生分歧更大了,争论更激烈了。最后的结论是:开坏卷是否有害,关键在于开卷的是什么人。如果开卷的人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鉴别能力,即使开的是坏卷,也不会受害,甚至会有益。因为不仅他自己不会中毒,他还会提醒人们:此书有毒,谨防上当。经过几番循循善诱的“引歧”,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分析感悟能力,增强了自己学习的信心。

  二、怎样相机而“导”

  明白了导的内涵和意义,就要研究捕捉导的时机,即怎样导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遵循下面两个原则施“导”

  1、要导得巧。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气氛沉闷。因此,每一课开头的问题尤其要巧于设计。”所谓导的起步要巧,就是指教师的导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还能带起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搞好整堂课的教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教学效果上看,能做到花时少,收效高,以一当十。于漪老师上课,对如何设立导的突破口也颇费苦心。

  2、要导得深。如教学小说《变色龙》,导学的思路围绕“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这个中心问题展开,分四步走:分析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动作,分析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态度(如奥楚蔑洛夫因为狗的主人不同而对狗的不同态度),分析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学生沿着这个思路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地钻研课文,不仅顺利理解了小说中人物形象,而且正确把握了小说诙谐讽刺的主题。

  3、要“导”得新。新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在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当全家人热切盼望的救命的于勒叔叔以一个穷水手的身份出现在面前时,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哥哥嫂子始料不及。我让学生大胆假设:于勒真的是一个“大款”吗?其结局如何?如果于勒当时认出了哥嫂,又会是怎样的戏?“我”今后会不会巧遇于勒?让学生续写。这样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思维定势,敢于用挑剔的眼光、挑战的精神去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学生会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4、要“导”得活。这里的活不是指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也不是指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花样翻新,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悟,在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理解、感悟能力方面下功夫。导学要活,从知识教学的角度看,应重视知识的拓展,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旧知,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引起他们的深入思考;

  二是引进新知,即插入与课文有联系的新知识,学生会产生新鲜感,思维将永远处于活跃状态。

  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如果只就课文论课文,势必会将学生封闭于狭隘的圈子。如果能把课文放在一个更广的背景下,对学生所学内容加以补充、扩展、延伸,给学生开拓更丰富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就能很容易引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4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积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做“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

  由此:把孤立、机械的语言积累,变引导潜心读书,促进有效积累。

  1、阅读理解促积累。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

  2、诵读记忆促积累。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

  3、感悟品味促积累。感悟就是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读与悟要结合在一起,“学而不思则罔”。语文课上要让学生感悟些什么呢?比如学习语句,不仅要在读中理解意思,有时还得推敲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学习句子与段落,要从反复出现的由于眼现象中感悟句子的表达形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读完课文要感悟记叙的顺序和主次内容的安排等。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4、品读赏析促积累。语文课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赏析、体验中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乳胶融、相得益彰。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中,巴金老人有一段关于榕树描写的奇美文字,为此,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垂”、“卧”等词认识榕树的形态美,细读时,品味“一簇”、“不留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领悟蕴含的“意境美”。如此将审美积累和语言积累有机地渗透到美丽的阅读教学之中。

  把硬性的积累变为激励自主参与、引导学生自主积累。

  1、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桂林山水》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教学时可配乐读、表演读,甚至以“小导游”的身份作介绍等,学生心随其境之感,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在动情、生情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2、培养自主积累的能力。还是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出示:你喜欢漓江的水,还是桂林的.山呢?请说出理由,学生就各自去研究喜欢的内容,因是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非常投入,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把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积累,变为拓宽学习途径、丰富语言积累。

  1、读中积累、读的方法多样,就是尽可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来促进理解、思考和积累。

  2、说中积累:说是语言和精神共同建构、生成、发展、积累的过程。

  3、写中积累:写是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作文是高层次积累语言过程。

  4、课外阅读中积累:教材是提供例子,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方法广泛涉猎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

  5、实践活动中积累: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通过自编手抄报的方式展现出来。

  把语言积累与实际运用割裂开来,变重视实践运用、积淀语言积累。

  《鸟的天堂》课有一个综合实践作业:“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收集相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导游解说词。写清楚导游身份、旅游的地方以及这地方的特点,形象生动;学会导游,练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际。让学生自由组成旅游团,自我推荐试当导游,全程陪同作解说。上述环节,不仅是学生再次语言积累的过程,更是应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实践、提高语言素养的过程。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5

  一、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但是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创设情境。多媒体技术的利用,能够改变传统方法,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有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将声音以及文字和图像等进行结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对滕王阁序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预习之后,觉得很是生疏,无法从中感受到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乐浪涌,同时还能找到表现滕王阁壮丽之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其从中获得美好的享受。这样学生能够有背诵体悟的兴趣,同时还能加深其理解。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还要对黑板以及挂图还有模型等传统教学媒介进行重视,多媒体是无法完全取代这些传统媒介的,也不能由于这项技术的便利性,而占用读写以及听说的时间。比如,黑板的即时表现力是比较强的,能够随写随看,教师需要结合教学情况对其进行增或者是删。多媒体是无法依据教学变化而立即修改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传统教学手段的利用时间。

  二、结合教学实际要求对多媒体进行利用

  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操作。教师在对高中语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一味追求这一技术的应用,不可以只是为了表现现代化的教学而对其进行一味使用,必须要依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对其进行选择使用,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自主思考。之所以利用多媒体是为了更加直观和情感丰富地表现课程中的内容,更好地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产生以及发展的具体过程。可是有的教师在对这项技术进行利用的时候,片面地认为利用的次数越多,那么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这些教师通过多媒体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全部处理,并在教学中进行使用,这样根本就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料以及看课本之中进行变换,学生在这不断的交替过程中难以及时吸收其中的信息。教师只是一味追求多媒体的应用,对录像以及声音还有投影等太过于依赖,这样学生注意力根本不能集中,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教学语言以及板书还有教态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以及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对教学进行改善,提升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时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

  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这种利用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独立思考。当前,我国实行新课程标准,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不再利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而要利用创新型教学方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以及合作者与引导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独立进行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进行利用,其作用不单单是辅助讲解,同时还要成为帮助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事物的具体关系以及规律,并产生一种自信心和兴奋感,提升其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导向,鼓励学生探索,并对其发现进行肯定,协助其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利用探索性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对知识及时进行掌握以及保持与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其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教师在播放相关课件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课程内容对课件进行制作,并由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课件制作对于学生是没有太大难度的。比如,在对再别康桥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对课件进行制作,同时还要在其中对作者资料进行反映,由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体会作者的生平,深化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教学改变,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丰富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误区,认为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越多越有效果,还有的认为多媒体能够代替教师,这都是片面的,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应用这项技术,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6

  在整个课堂教育体系中,自主的学习活动应贯穿始终,让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为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能把学生看成一无所能、一无所知、空空如也的瓶子和布袋。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需要教师教了才会,当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你会看到学生智慧火花不断闪现,你会发现学生创新的潜能无穷。

  一、心灵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心灵自由是指不受传统观念的羁绊,也就是做到人民教育陶行知倡导的六大解放中的第一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作为教师,必须自觉地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情趣带进课堂。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真正达到心灵的自由,为开展语文自主性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议论自由是自主学习的条件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表明:学生是人本、自由、多元和个体的。这就告诉我们,要全方位地解放学生,不但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而且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种群体的语言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有让学生说,学生才能愿说,敢说,并逐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思维成果从零碎型过渡到整合型再发展到价值型。像我们语文课中经常出现的:老师,我想问、老师,我有个建议!、老师,我有不同看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让我来!以及同学们,我想请你们等提问式、建议式、质疑式、补充式、邀请式等发言,就充分表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冲动,形成自主性语文学习亮丽的风景线。

  三、行动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冲动意识,渴望伟大。而要让学生真正伟大起来,必须遵循陶行知的教诲,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双手。例如,每天的晨读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读一读,每天的午练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字体练一练;语文课上读书、发言、作业、活动的形式可由学生自己确定或选择。

  实践表明,只有真正达到了心灵自由、议论自由、行动自由,演绎出自主性,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乐土。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7

  做人做事,快乐是最重要的。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快乐起来呢?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自主感悟到的一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8

  一、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

  1、教学目标定位的错位甚至错误

  在网上及一系列的优秀教案上搜索,你不难发现我们的教案几乎总是把思想教育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第一位,生怕别人说自己不懂得"人文关怀".有的教学目标甚至是错误的,如"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精神"等,为了"创新"的"创新"就不是"创新",而是"谬误"了。

  2、教学目标定位时大、空、杂、乱

  教学目标定位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很模糊的,有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有很多老师把教学设计等同于教案,其实不然,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学情及环境分析、学习目标、教学检测、学习评价、教学反思等。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有效教学设计的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是这样的

  (一)、思路清晰的课程管理理念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是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来分年级段、分单元编写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是否理清了不同阶段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每一课的关键点又是什么。

  2、要通过哪些活动来完成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3、学生的素养是否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所提高,这些素养的提高与教材预设的价值、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否重合。

  (二)、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定位学习目标

  1、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我们要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而且要让学习目标落实到位,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中有关学习目标的定位;其次是研读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和学生从中所要学习的东西。

  2、制定学习目标

  ①制定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7—9年级学生要掌握常用字词3500个,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基本的修辞手法,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积累基本的文言词语等。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就要围绕这些来制定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

  ②制定生成学习能力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下方面来制定学习目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文本的各种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把握作品的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等等

  ③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后,学生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不应当在语文知识没有很好落实时,去大谈情感态度价值观。"文以载道","文"的内容还没弄清楚,就去谈"道",那也是"无源之水"的"道".所以要在落实了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在形成能力的帮助下,去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譬如《陋室铭》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名、灵、斯、德馨、鸿儒、白丁、乱、劳".

  2.了解"诸葛庐"、"子云亭"的来历。

  能力目标:

  1.学生分析概括"我"的"陋室"生活。

  2、学生推敲开篇四句及"诸葛庐"、"子云亭"、孔子的"何陋之有"的内涵。

  3、结合写作背景,学生谈刘禹锡心目中"陋"与"不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结合背景加以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分析探讨刘禹锡心中何为"陋"何为"不陋"后,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及高洁傲岸的节操。

  (三)、关注教学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省"的意思就是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做对象,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评价的思维活动。

  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对教学计划、教学流程、教学检测的反思。教育者可以就一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1、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

  2、这节课我最成功地方、最失败的地方。

  3、学生获得了哪些语文知识

  4、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让大部分同学感到快乐。

  5、三维目标落实了没有。

  6、课堂评价的语言是否合理兼具激励性

  7、教学检测是否紧扣教学内容

  圣人讲"以史为鉴",教育者就要"以反思为鉴".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明确以后教学的重点,形成改进教学的方法,便于知道以后的教学工作,这就将"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结合起来了。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仅靠一些理论家的理论是不行的,要有青年教师的广泛参与,而青年教师参与教改的切入点就在认真撰写自己的"教学设计",让自己的"教学设计"积极地生成学生的语文知识,让自己的"教学设计"积极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让自己成为教改的先锋。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9

  论文关键词: 语文教学心理学 说话教学 影响

  论文摘要: 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更好地使受教者接受语文知识,成功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运用语文教学心理学,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在掌握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点,和研究这些心理规律和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简单地说,语文教学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处理语文教学的问题。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更好地使受教者接受语文知识,成功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如认字教学、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运用语文教学心理学,就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下面,以说话教学为例,浅析语文教学心理学对其影响。

  在说话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前人研究看出:首先,说话的能力是受大脑左半球的前语言中枢控制的,说话人要想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必须通过语言中枢从自己大脑中选择适当的词语,然后通过语言中枢的控制来排列,通过语言器官的运动,用声音表达出来。从说话的心理活动来看,说话的人不仅受语言中枢的影响,还受语言知识、语言环境、说话环境、个人情绪以及语速、语调等的影响。说话教学如能很好地掌握这些影响说话的因素,就会十分明显地体现出说话教学的优点来。因此,在说话教学中必须注重说话环境的创造,以及交流氛围的和谐。

  其次,张鸿苓指出:说话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语感),这包括了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和节奏感。由于说话是瞬息间的活动,讲求现场实效,所以思维要敏捷、准确、灵活和有条理。如果说话教学方法得当,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说话环境的制造,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因此,说话教学法在课堂上需要配合这些条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首先,说话教学在课堂上需要特别注意锻炼学生说话的目的性。因为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很强,但这种探索又常常带有盲目性,只满足于一知半解,所以谈起话来,不知所云,漫无边际。这就是求知欲强但实际知识贫乏所造成的矛盾。再加上青少年兴趣转移很快,造成喜欢谈论的话题也转移的很快,所以他们说话的随意性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者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其现有的知识来针对一个目标性很强的话题进行讨论或展开辩论,教学者需时刻注意把谈论的话题有意识地向事先准备好的方向引导。如开展“谈谈一件有趣的小事”的讨论会上,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教学者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讨论,并且可以先列举一些有趣的小事的实例,激发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其次,在实际的说话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羞涩感的矛盾。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方面青少年有种潜在的渴求表现的欲望,敢于标新立异,渴望一鸣惊人;另一方面,他们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众说话时,害怕说不好,于是产生一种羞涩感。这样的矛盾导致的结果是上课时有发言的欲望,但是不能主动发言,说话时身体过于僵硬或左右摇摆,多用口头禅等。这些现象都表现出他们心理很紧张。对于这些学生,教学者应该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并且可以在班里组织演讲比赛或朗诵活动,给学生更多公开场所说话的锻炼机会,这样做可以逐步使学生敢于开口说话的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变,从表现欲的体现向表达思想的需求方向转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对语言的模仿以及行为动作的模仿往往要比视觉、听觉来得快,比通过视觉、听觉而理解和存储的知识要多。所以,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储存更牢固,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

  另外,面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说话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还面临着新的语言教学矛盾。那就是语言净化要求与不良语言习惯的矛盾。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应该使用礼貌语言,但是他们很多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沾染了使用不良语言的习惯。有部分学生则爱用尖刻的说话来挖苦别人,错误地认为这是表示批判的态度或有助于听话者认识问题。面对这些现象,教学者不能只靠口头批评或书面写检查的方式来警示学生,而是要以活动的形式循序诱导学生,如利用举办讨论会、主题会、辩论赛等形式,对不文明语言进行批判,让学生从活动中明白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性,为什么不应当使用不良语言,从心理上杜绝坏习惯。

  语文教学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根本,也是维系民族共同体最有力的纽带。在国家大力推行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众多争议的情况下,基础教育者必须紧紧抓住时代脉搏,为国家的语文教学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语文教学心理学不仅可以在说话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其他教学中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第一战线的教学者如果能够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语文教学心理学,不仅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相关工作任务,而且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1]香港公开大学E808C.《中国语文教育》学习指南.

  [2]香港公开大学E808C.《中国语文教育》指定读物,单元十五:1,15,24.

  [3]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0

  《书法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动笔写字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人们对于汉字的重视程度也显得非常不足。而书法这样一门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与我们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重视书法教学。而书法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写字的一个方面,而写字教学则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要想促进书法教学的发展,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去充分重视书法教学这样一个部分则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培养中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具体分析书法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书法教学;中小学语文教育;应用

  我国的汉字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它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汉字书写水平正在持续下降,在书法上的退步则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改变现状,国家相继颁布了一些有关书法教育的指导性纲要,要将书法教学渗透到日常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从而促进书法教育能够从最基本的年龄段抓起,为以后培养出一些能够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人才。

  一、书法和语文之间的关系简析

  近些年来,教育部在颁行相关的书法教育的法令时,都将书法教学与语文教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让书法教育能够在语文教育中得到更好地完善。那么,教育部将这二者之间联系起来考察有着怎样的依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都知道,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给我们提供了美的享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语文教育中,又必然会涉及到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可知二者之间是有着显然的联系的。其次,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汉字,在语文教育中,总是需要进行识字、写字的练习,而对于书法来说,同样也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书法要形成汉字则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对汉字进行一定的设计从而使得汉字变得更为美观,形成一种艺术,因此可以说,不管是语文还是书法,都是以汉字作为重要基础的。最后,语文是一门文学性很强的科目,通过它往往可以表达出作者个人的一些真情实感,而书法也同样,不同的风格和笔锋往往体现着作者不同的感情,二者都是传达感情的一个重要工具。总之,语文和书法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内在联系,在日常的语文教育中渗透书法教学,既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也能够促进书法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使得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传播。

  二、书法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政策去促进书法教学的发展,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渗透,书法教学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的书法教学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依然有很多因素阻碍着书法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下面我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我国的应试教育政策

  我国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文化也产生了很多的破坏,从而使得今天的青少年的身上已经很少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成分,传统的书法艺术同样也不例外。而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把高分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家长也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教师为了提升教学升学率,他们往往把正确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对于书写的字迹则要求不是很高,从而使得学生的字迹越来越潦草。另外,在现在很多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虽然有专门的写字课,但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切实发挥出写字课的作用,很多时候写字课的课时也都被其他科目所占用了。因此,可以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于书法的热情必然有所衰退,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这也是书法教育和语文教育所共同面临的发展中的问题。

  2.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时候都借助电脑,例如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查找、对课堂的气氛进行一定的调节、使得语文课堂上的信息容量更为丰富等等。从中可见,电脑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与此同时,很多中小学生对电脑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感,不再愿意动笔进行汉字的书写,而仅仅是通过键盘的敲打而产生千篇一律的字体。电脑打印出来的汉字往往失去了汉字本身所富有的美感,也无法通过汉字对于不同人的个性进行分析。与此同时,一大批网络垃圾语言也随之产生,这些语言对于汉字是一种腐蚀和破坏。我们要始终相信,电脑虽然方便,但是书写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必须对汉字的书写予以一定的重视,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书法,从而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3.西方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冲击是我国书法教育所面临的又一大困境。随着我国走入世界市场,为了更好地与世界进行交流,对于英语的重视正在不断提升,很多人往往为了学习英语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英语热的现象持续升温,从而导致很多人无暇顾及汉语的学习,中国的传统书法教育同样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会很容易导致传统文化的一种缺失,从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怎样更好地促进书法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书法不仅是一门美的艺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将书法教学融入其中,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熏陶,从而激起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促进书法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更好的应用。

  1.针对书法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不论什么时候,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都可以进行语文教育,对于其中的书法教学来说,则可以适当地营造一种有利于书法教学的环境,对中小学生进行熏陶,从而使他们对于书法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悬挂一些书法作品,使得学生在日常的休息中也能够生活在书法的环境中。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行一些书法比赛,对于参赛的书法作品予以适当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2.提高语文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书法教学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学生之外,最重要的主体就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对于书法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魅力修养,这是由于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会受到自己喜欢的教师的影响,在书写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将一手好字呈现在学生面前,会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感,从而使得学生对于书写产生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要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提升自己在书法上的个人修养,对于各种字体都有一定的涉猎,从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能够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随时转换这些不同的字体,这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崇拜的情绪,从而促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去努力学习,并且在课后进行书法的练习,最终实现促进书法艺术更好发展的目的。

  3.在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写字教学

  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其他方面,对于书法教学来说,写字的练习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写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才有可能在书法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来说,写字是其中最基本的教育,首先要识字,然后去控制不同的笔,从铅笔到钢笔再到毛笔,利用他们使得自己的字体端正、整洁、规范。在写字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去将这些端正的字体变成书法,最终达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要想进行书法教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重视的是写字教学,为了使写字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对于写字教学的时间要予以一定的保证;第二是要根据学生的年级进行分类学习和培养,逐步提升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第三是要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一定的规范,只有姿势正确了,才能对写好字进行一定的保证,并且良好的姿势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育是明显的。总之,只有在语文教育中重视了写字教学,才能够为以后的书法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最终促进书法教学的发展,促使书法教学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4.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精神气质的培养

  汉字是一种非常美的字体,汉字的每一个笔画都像是一幅图画,这些美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书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样一种美只能使得学生对其有一段时间的热度,却很难坚持下去,中小学生在书法艺术的学习上很容易出现缺乏耐心和信心的情况。这就要求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技术上的书法指导,更需要重视学生的内在气质的一些培养,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分析一些书法名家的作品,从而从中感悟到不同的艺术风格,促使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从而在以后的书法练习中,能够将自己的气质和性情融入到书法的练习中,形成一定的书写风格。总之,书法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必须加强对于书法教学的重视,提升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书法教学与语文教育更好地结合,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出积极的努力:政府要在方针政策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将对书法教学的重视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切实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在日常的语文教育中更好地进行书法教学;每一个中小学生也要认识到书法的重要性,把学习书法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培养自己对于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雷实:《书法教育语文课程中华传统文化—<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J].课程教材教法,20xx年第12期.

  [2]郑婉秋:《书法教育在重庆市中小学教学中的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xx年.

  [3]马艳:《论中小学语文书法教育的文化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xx年.

  [4]杨雅琼:《书法教育在中小学写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xx年.

  [5]于继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书法教育的方法初探》[J].语文学刊,20xx年第19期.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正积极倡导实施教学改革。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并且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策略达到课标规定的目标呢?本文对此作了浅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重视阅读实践,并且能从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在新课改背景下,采取哪些策略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下策略:

  一、以读为本,激发阅读兴趣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基础。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唯有如此,阅读对他们来说,才不是负担,而是无尽的乐趣和执着的追求。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不乏有记叙文和文学作品。这些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无论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生动传神,颇具阅读美感。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精炼的语言进行欣赏,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时,使学生能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以及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进而可以在他们的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这时,学生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在这种境界的吸引下,他们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自然,他们也会从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二、以字为基,打好阅读基础

  文章的基本要素的基础是字、词、句,这也是阅读的根基。如同学生通顺连贯的理解文章的字、词、句,他又如何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对小学生而言,字、词、句正像他们手中的积木。要想把积木组装好,就首先需要能够认识一个个的零件。相对于阅读来说,可能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是,这一环节无疑也是最必要的。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关于字词句的学习,都必须重视。否则,一旦“忘本教学”,阅读乃至整个语文教学就都好像“空中阁楼”一样。那么,如何进行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一)注重生字听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字听写是传统的一个识字和积累字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在阅读之前,在学习每课之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字的听写,这可以尽快、有序地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而丰富的识字量,是阅读的必要基础。

  (二)抓好词句训练

  掌握了字词,还要注意能够成了句子。培养学生写句子的训练有造句、解释等。尤其是教材中的古诗词及句子的练习,很有利于帮助学做好句子的积累工作,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诗词,甚至如果他们能学会运用诗词,将会大大有利于他们的阅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古诗,教师可以细细引导,带领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有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

  (三)抓好语段教学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没有巧妇是不行的。对于阅读来说,字词句是米,掌握阅读方法就是巧妇。语段教学正是阅读的起点。那么如何开展语段阅读教学呢?第一,“问、读、划”。所谓“问”,指带着问题去读;所谓“划”,指带着笔去读。“读划”是语段教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点明,要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语句找到答案。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就将问题具体化,对待问题就不会无从下手了。掌握了这个方法,就会大大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树立了信心,而且做到了心、口、手的统一,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正是我们阅读的要求。第二,找问题阅读。所谓找问题,即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段,让学生提出问题再教学。具体做法为:首先选择一个语段,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会儿,然后开展小组讨论,收集大家发现的问题;其次,集体讨论,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朗读;再次,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朗读、讨论、分析,学生对该语段已较为熟悉了。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说轻而易举,难度不大。所需要做的就是一一解决剩下的问题即可。在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保证气氛的热烈。第三,从课文出发进行阅读指导。一定的阅读方法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完成。文章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是系统的一个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课文出发,从整体入手,教给学生一种整体的阅读能力。可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解———综合的方法来开展,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整体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从中找到突破口,进而确定教学的.整体框架。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设计一个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是十分必要的。在课文教学中,可以找几个突破口进行教学。选择突破口可以紧扣题眼,即文章标题中的关键字眼。透过这个关键字眼,窥视中心,把握主旨。

  综上所述,阅读是一种积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无论什么样的阅读指导,都不需要教师一言堂,而是需要“百家争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热爱阅读的愿望和动机,以获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作者:吕高耸 单位:福建省诏安县秀篆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祝小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OL].诸暨教育网,20xx-11-2807:56:13.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第1版.

  [3]邱兆朋.课堂提问的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xx年总第105期.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2

  在课改前我们实验区一直推广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教授的目标教学。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这种模式不断的显现出多种弊端,为此大家都在探索、总结,试图让两者优势互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认为:目标统帅课堂、理念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强化实践生效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认清的思路,具体阐述如下:

  一、目标统帅课堂。我们知道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导向,是课堂的灵魂。整个教学活动只有在教学目标的控制下扎扎实实地进行,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对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这样概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动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果我们再来研究会发现它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诵读②词语的理解和运用③识字写字④字、词、句、段、篇的积累⑤语感、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⑥阅读与写作⑦口语交际和实践能力⑧文化品位和知识视野⑨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这九个方面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这九个方面。确定一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教材在课文中没有确定统一的目标,并不意味他们主张无目标教学。课文目标的制定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体现课文特点,每篇课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这个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是课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教学过程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也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目标的确定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整体失误。三是展示教学个性。因为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目标自己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四是认真研究目标,尽量使其细化到每一本书,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在每一个目标的统帅下寻找达到该目标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续写、改写、局部扩展,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可以把认识人物的个性和关系,理解童话的深刻主题作为主要目标,也可把欣赏情节安排的巧妙,认识课文的结构特点作为主要目标,还可把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理解和表演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口语交际与实践能力统帅的环节就应该让“辩论会”“演讲赛”“即兴表演”“课本剧”“班干部竞聘”等活动成为我们课堂的主要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与实践能力。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所统帅的环节就应该有“词语联想”“请你谈谈这个词”“一词多用”“用词写句”“连词成段”等活动。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选择、创造适当的教学策略,我们的课堂才会在目标统帅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学生的乐园,成为教师、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

  二、理念引导教师。理念是行为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也必须在把握理念的的基础上才能启步。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认为这四个基本理念应这样把握。

  ⒈语文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理念,我们必须让“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进步,有一个发展”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师眼中才不会有差生,才能真正作到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才会更加适合学生。这样各种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得到信任的优越环境中学习,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发展,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2、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特点。首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告诉我们学生接触到的语文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多维性使其在不同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因此,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拿着唯一的一个“标准答案”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学生回不到这个答案上,老师的教学便不成功。把握了这一点,教师才会对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思索的独特性判断倍加珍惜。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束缚,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蕴含于学生个性中的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培养。象袁振国在一本书中所说的“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应该是鼓励人们标新立异,有利于人们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其次是实践性和民族性。既然语文具有实践性,那么就应该在实践中去学习。特别强调语文课“不宜刻意追求征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为追求系统和完整会走向经院式或应试教育,掩盖语文实践性特点,而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并不是从系统的基础知识中转化而来的。语文教育的民族性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符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理念是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学生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也伴随着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有了这种理念的引导,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得到解放,主体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在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阅读感悟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的创造性学习,变被动的机械训练为主动的知识探求,要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互相协作中解决问题。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用散文诗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的特征和作用,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魅力。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方法教学,要“讲”清楚并不容易。而一位老师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朗读课文以后,与学生共同交流对文学的认识和体会,谈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以后的感受和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不少同学还仿照课文的语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4、树立大语文课程观。这是一个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这就是说,语文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课本。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实践课程。它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和平台。

  三、充分利用教材达标。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是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载体。它转变了理念努力超越自我,努力接受新思想,并转换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它优化了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也就是说不仅范文系统进行了优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系统也进行了优化,同时还改革单一文选体例,设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认真琢磨教材的呈现形式,注重编者、作者、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探讨语文素养和教材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教材各个版式块的作用,确保在每个版块的学习时,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新认识,有一个新发展。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平台。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目标明确、活动充实,才能真正成为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展示能力的舞台。如我们教学诵读欣赏这一块时,就要先考虑编者的目的是扩展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素养、加强积累的。这样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多“读”一点,应该让“诵”“读”“欣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具体的教学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主要的教学思路应该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读”为主,“读”中“欣赏”,如古典诗歌,能读出一点“味道”,欣赏也就在其中了;二是以“赏”引读,如一些艺术风格鲜明、意境美而空间大的散文和诗歌,便可以边读边赏;三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如有些主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组内容相近的文章,便可以其中一篇或一个片段为主进行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3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是非常关键的,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要求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好导语呢?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导语,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发兴趣型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一说起冬天,我们就会想到寒冷,想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浑和强劲,想到冰城冰雕艺术的雄伟和神奇,想到愁云惨淡、山川失色的压抑和郁闷……可是,济南的冬天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去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好与可爱吧!

  再如,《美丽的西双版纳》的导语:同学们,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水,清澈得纤毫毕现,宁静得微波不兴;它的山,一年四季总是浓得化不开的碧绿;好山好水造化出众多天使般的妙人儿,或是一把花伞,或是一袭飘逸的筒裙,万种风情,扑面而来。请大家猜猜看:这是哪里?

  二、单刀直入型

  用这种“单刀直入型”导语有助于向学生介绍推介作品,使学生既增添了文学常识,同时也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这种导语多运用于小说等(尤其是长篇小说节选)课文。

  如课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骆驼祥子》。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生长在农村,在封建势力压迫下,失去了仅有的几亩田,又死了父母亲,难以度日。便跑到北京,靠拉人力车(租车拉)为生。凭着身强力壮,咬紧牙关,省吃俭用,拼死拼活地干了三年,积累了一些钱,自己买了辆新车,想以此自力更生,不受老板的欺压。不料遇上军阀混战,新车被扣,连人也被抓住当伙夫。后来他在混战中逃了出来,并趁机拉上队伍中的几匹骆驼变卖了钱,又回北京,仍以拉车为生。这时,还希望重新买一辆人力车。但又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钱被抢走,失了业。无可奈何,只好又回到车行,忍受老板的压榨。就在这时,老板的女儿虎妞看中了他,跟他结了婚,虎妞还用自己的积蓄为他买了一辆新车。祥子有了家,负担更重了,不得不拼命拉车挣钱以养活自己和虎妞,还得位家庭人员将增添而做准备。(节选地课文就在这位置上)。后来,祥子的妻子因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了车,埋葬了妻子,又去租车拉车。由于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残,祥子的希望都成了泡影,他失去了追求。天昏昏,何处去申诉;天茫茫,哪里去安家?为了麻醉自己,开始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渐渐堕落下去。一个善良淳朴的,壮实勤劳的小伙子,就这样被黑暗的旧社会吞噬,被榨干了身上的血汗,被破坏了灵魂……。这段平铺直叙的导语,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作品的兴趣。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很好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产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恶感。

  再如在讲现代著名作家杨朔的《荔枝蜜》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单刀直入型”:同学们,你们喝过蜂蜜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品尝杨朔先生用他那优美的笔为我们精心调制的又香又醇的《荔枝蜜》。一句话,切入课题,许多学生自然地进入了角色,真想亲口尝一尝荔枝蜜。这样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优美的配乐朗读中,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复习导入型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的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就我采用了这种导语设计: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朝花夕拾》的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四、诱发思索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茅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我相信《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语教师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又如契诃夫的幽默讽刺小说《变色龙》的导语:《变色龙》是描写动物世界的科幻小说吗?是想象天空神魔的神话小说吗?那么它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变色龙”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这一种动物来描写一位堂堂的警官?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成功的塑造了“变色龙”的形象,这个典型形象使人们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产生深深地思索。这个简洁的导语会使学生思路开阔,触类旁通,用心去推敲、领悟作品的精髓。

  五、比较说明型

  设计这种导语,多为说明文教学。这种导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抓住说明文的要素。如《国宝——大熊猫》这篇文章的导语:说明文就其说明对象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两种。《松鼠》和《国宝——大熊猫》两篇是说明动物的文章,都是实体事物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声音、习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进化过程来说明。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想,作者是抓住大熊猫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大熊猫的?并且将两篇课文细细的作比较,体会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有哪些异同?

  总之,导语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其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发挥导语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的大门,在知识宝库中尽情畅游。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手段。顺应时代要求,先进教学手段的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近一年来,我带学生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四十多次,收到良好效果。

  一、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望天门山》。如果学生直接阅读,学生很难理解"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等问题。我依据诗的内容设计出这样的情景图:两高座山犹如巨大的石门,两山夹缝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由文到图,由静到动,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等关键词语的意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山青水碧,红日白帆的意境中,从而恰当地理解了全诗的意境。这样,既能疑窦,又启蒙味,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门"、"开"、"回"的意境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了。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黄河",用《黄河颂》MTV片引领学生走进黄河,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黄河水流深深感染学生。我用多媒体介绍背景资料,学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战赞黄河"。我给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我用背景音乐和一系列画面作背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说黄河",学生热烈讨论,并相互质疑、回答,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解除疑团问黄河"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变化各个角度发问,学生积极思维,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黄河,甚至还提出了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更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黄河、关注黄河的欲望。拓展训练中,我播放了影片《保卫黄河》,让学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受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我让学生给影片《保卫黄河》歌词写朗诵词,加深了对《黄河颂》的理解,又培养他们赞颂黄河的写作能力。课外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进一步培养他们爱黄河爱祖国情感。我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黄河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激发了他们爱黄河、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有的老师配了一段《春之声圆舞曲》,乐曲悠扬动听,很快就将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再如讲授余光中先生的《纸船》时,我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红烛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颜色、动态的设计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二、变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的教学中,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学生课外阅读《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5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具体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对小语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要求小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教师备课时,既重知识,又重学生,以重学生为主。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最终目的要让学生会学,可见,吃透学生尤为重要。在备课中,既要吃透“大纲”、教材、课文,又要摸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搞清楚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查清楚学生的知识缺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起点站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素质的高度。

  教师讲课时,既重教法,又重学法,以重学法为主,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法当然重要,但最终要通过教师的引和导,让学生学会和会学(掌握学习方法)。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讲《小马过河》一课,第2自然段有一提示语: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教师让学生理解“连蹦带跳”一词在这一段所起的作用。一般的讲授都是这样,先让学生在朗读时省略和读出“连蹦带跳”,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连蹦带跳”这个词好,但这只是孤立地理解词。如果能够继续引导学生的思考将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益引导和培养。教师继续提问小马为什么“连蹦带跳”地对妈妈说?学生会答:小马很高兴接受妈妈给的任务。教师继续问:小马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这时学生答不出。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老马对小马说的话:“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吗?”这一读,学生明白了:小马想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心中非常高兴!这样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真正理解了“连蹦带跳”这个词及这段话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思维活跃,带着问题学,从小培养探究问题、周密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时,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以重能力提高为主。知识是人们学习的入门和向导,而能力是人们在完成活动后可能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制约着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快慢、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知识为方法垫底,为能力铺路,而能力又是学习知识,改进方法的根本。所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要重视,另一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有意识地辅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教师既要重视课内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活动,以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为主。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而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课内外语文活动的有机结合,就会使学生全面提高和获得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就能在灵活、自动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07-02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1-06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11-04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05-15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通用】05-16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推荐)05-15

浅谈汉语拼音教学论文02-03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