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04 14:02:46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实用)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今天,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正深受很多年轻教师的青睐。那么,语文教师是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有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我就自己这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选择和应用合理的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我在上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课前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MTV满文军演唱的《懂你》,使课堂营造出一种母爱的氛围。学生们一开始就被MTV里的人物和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然后,我再巧设问题,从而导入了新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读《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录像中皇帝煞有介事的神态,夸张的动作和虚伪的嘴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学们就很容易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够体味出安徒生高度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利用多媒体,加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运用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密度,加大容量,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训练《让世界充满爱》这个作文活动时,我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学生在一首《爱的奉献》的歌曲中说说自己身边和“爱”有关的成语、诗歌、故事,演唱“爱”的歌曲。然后,我再投影出我们生活中那些需要爱和帮助的弱势人群真实的生活画面,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同桌交流思想后并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副画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都把自己心里最深的'感受说了出来,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嘴说自己的话。这样还不行,我还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助人为乐先进事迹的画面,对比自己看看别人怎么做,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畅谈自己将应该如何去奉献爱心,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从而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节课内容多容量大,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做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这是学生很难从书本里得到的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借助课件,把重点段落的分析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使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一目了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及总体把握,获得完整的印象。如:在分析《春》一文的“绘春图”这一部分时,我把这部分的分析过程利用课件投影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总之,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音、形、像的多种外部刺激,使概念教学情境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它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增加教学的密度,容量,加速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教学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采取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更不能够滥用多媒体教学,简单的把多媒体课堂当作电影院、歌厅等娱乐场所,这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新课程先进教学理念的严重亵渎,我个人认为,任何情况下,多媒体教学都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绝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法。用与不用这要因课而异,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多媒体技术为我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2

  【摘要】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是学习、工作生活都不可少的能力。终身教育的提出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关键词】语文课 加强 学生 朗读能力 训练

  新课程标准下,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语文课堂朗朗的读书声听不到了,到处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声,学生低头冥思苦想地做题。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让学生在浩如烟海题海中穷于奔命,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看等方面。随着素质教育进一步的发展,在全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口语表达、语言运用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而且这些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必须依靠于朗读。

  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正确处理培养朗读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关系,强化训练朗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社会功能,切实把语文素质教育抓实抓牢。

  一、预习时要朗读

  我姑且称为“预读”,必须做到“声出口,笔在手”值得注意的是,诵读课文不能简单的开口就念,一定要与认、辨、疏的紧密结合。认、辨、疏也就是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头上;辨字与解词统一在一种固定格式里;

  疏通教科书中有关句子,达到文章里的意思能基本理解。诚然,在预读这一阶段,需要发现问题,这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同看法。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看作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教科书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只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因此,发疑在预读中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反复朗读

  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实践识字悟义的目的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精华。它的重要性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特别是与汉族语言的特点有紧密的联系。汉语是由一个一个单音字的方块字组成的,汉字是由音、义的有机结合,字音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表意明了。所以,必须反复朗诵,才能实实践识字悟义”的目的。宋人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吾心。”朗读和理解是紧密结合的,必须读才能理解,必须理解才能更好地读。反复诵读,既能感受到文章中的丰富形象,也能领悟文章的妙处,品尝语言文字的意义、哲理和情味。朱熹说:“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这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在朗读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沉浸在艺术空间里,从而实践外部语言的'内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驾驭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经过多次反复朗读,既了解篇章结构,也掌握了微言大义。

  三、反复朗读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美读的手法,融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交流。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当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若是文言文。……务期尽情发挥作家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麽,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中学语文学习法》)叶圣陶对美读阐述了详细的要求,也是朗读训练的一把钥匙。叶圣陶否定了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阅读手段,阐明要做到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强化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反复朗读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只有多次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另外如词汇美、句式美等,也需要在反复朗诵中体会。

  四、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教授诗歌,散文,文言文时,借用磁带和正确的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浓厚的感情,速度的缓急,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楷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领读: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阅读会遇到学习阻碍。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能,从而让学生也消除了阅读文言文的心理恐惧。

  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学生对重点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以后自己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定,对读得非常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对全体学生的阅读起着启发辅导作用。

  齐读:短小的课文,有特点的段落,句子让学生一起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其语调既调节了课堂的氛围,又激发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默读:让同学用眼,不出声,不动唇阅读。它是一种特殊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制约,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速读与跳读:小说类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间又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指导学生掌握速读与跳读的技能,提高效率找主题,抓重点,掌握文章的思想。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晓珊 . 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xx.1.

  [2] 祁云秋 . 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xx.1.

  [3] 林芳 .“趣”谈语文教学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xx.1.

  [4] 熊友权 .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xx.1.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3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语文课堂。然而许多教师在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时,却很难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以,如何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是我们亟需研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

  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教学媒体优势的地方。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找准了,教学媒体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主要有:

  一、突出、强化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利用现代教育

  技术手段,将课文重点用文字、画面等形式醒目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六册《舟夜书所见》一课时,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制作多媒体课件: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闪动、荡漾开去的情景,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创设一种富有动感的形象情景,情景交融,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展开合理的想象。最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悟情感受,心灵受到感染、熏陶。

  二、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是由知识的深度、学生的经验以及认识的模糊造成的。教学难点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有效地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如:我在教学语文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时,在突破教学难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小小的船》这一课是一首浅显的儿歌,它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到蓝天、明星、弯月的美感,体会登上月亮的无穷乐趣。我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把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定在了理解字词上,制作了一连串词语的.解释与运用,通过对词的感受来体会课文的美,感受蓝天、星星、月亮的美。试教时课件展示后,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说词义简直太难了,当时的教学效果让人不知所措。经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的再研讨,我把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定在了对画面地想象和感受上,制作了“如船儿般慢慢移动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这样一个动态的画面,配以音乐烘托气氛,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星星一闪一闪,向我们调皮地眨着眼睛;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我们坐上这月亮船,仿佛看到了……,学生产生了情感冲动,思维敏锐新颖,迸发了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适宜的教学媒体,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客观场景,让文字动态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点水的写法与运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精彩片断,把一堂写字课上得生动有趣:1、游戏:说出带有“水”字的成语2、欣赏激情悟趣:来段“请你欣赏”,谈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点击出现:古筝配乐各种动态流水图);(听、看同步)了解“三点水”的来历及演变过程(听:配乐讲述)(看:三点水的演变过程),动情讲述:……不管它如何演变总与水的形态息息相关。3、点击课题,出示方法与要求。4、点击出现“氵”,(配乐)想象:点点像什么?提像什么?5、看一看:点点提排列成什么形状?怎样摆才美?(师生同摆,生人人摆学具,师课件演示)6、练习写字,指导规律。(略)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还设置问题、引起思辨,提供事实,提供示范,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等等。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确定教

  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最终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4

  论文关键词:情感教学 心理学教学

  论文摘要:从情感智力,教师强势心理场,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阐述了当代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学心理学的运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景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利用以情优教的策略体系,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好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起师生间思维和情感共鸣,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情感智力(EmotionalIn-ence)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传统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见物不见人”,把学生仅仅看“物”——装载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人”。虽然传统教育观也承认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过程”,但对于这种“特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没有实质内涵。其实,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的“情感”上。教师具有思想、智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是不能完全胜育教学工作,难以完成教育目标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有情感方面的素质,情感智力是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质之一。

  二、以自身条件为载体,发挥教师强势心理场(Psychol-Field)效应。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把物理学概念“力场”了心理学。根据他的理论,凡有心理现象存在的地方就着心理场,由他的理论引申:凡是有课堂存在的地方就着教师心理场。围绕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活动,课堂教学素在心理层面上构成一个“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包含许素。例如,教师发出的知识(内容,连同其准确性,新颖味性等),教师使用的教学法(逻辑性,启发性等),教师绪(对学生的热情,自身的激情等),教师的口语(标准等),风度(大方,整洁等)。从心理暗示角度讲,教师理场形成向心力,直接在心理层面促进学生的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情绪对学生的情绪的影响等。教学实践表明,置身于强势心理场的学现消极心理状态的可能性极小。如果教师给学生的是弱理场,那就难怪出现消极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场不仅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注意感始终都有较强的统摄力。形成最佳课堂心理场是英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1.借助语言来传情达意学生最爱听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教师抑扬顿挫,缓急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从感官角度上看,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中性和稳定性,减少听课的疲劳。

  2.借助表情(面部表情,体态表情)构建积极“心理场”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习兴趣,学生一旦被融入积极的“心理场”,思维就被有活,注意处于高度醒觉状态,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境,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将极大地发挥出来。 3.激情是心理场效用实现的灵魂课堂教学是以师生间心理上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的情感。课堂中,信息的流动在情感的氛围中进行,并不断激发持着情感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生,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流动的成效。激情对于教理场和学生积极心理状态是万万不可少的。学生最尊重学激情的教师,只有教师兴致勃勃,学生也才能兴致勃这种“激情效应”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所必须把握的。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有效地开发情感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是指教师从情感角度对教学进行加工和处理,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情感为目标,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和热情。

  四、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指的是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加大师生互动的力度,充分利用《春天的图画》中的《露水》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课堂教学节奏松弛有度,快慢有变,动静交替,活动多样,使课堂语文气氛浓厚,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1.使学生学习有安全感,乐于表达

  传统教学中,发言机会属于一些善于表现的学生,害羞的或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即使被点名发言,在众目睽睽之下,往往会产生紧张心理而发挥不好,造成羞于开口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保持沉默,失去了很多语言实践机会。而在阅读的练习中,面对自己的同伴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有安全感,不担心出错被其他同学嘲笑,敢于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实践,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逐渐找回失去的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2.机会均等,实现人人参与,体现教育的公平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有时间进行交流,进行语文实践,人人参与,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2]苗慧.教师心理场效应及其意义与策略刍议[J]

  [3]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孙鸣.外语情感教育中的沟通策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J].20xx(5)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而是采用的“灌输式”教学。大多数阅读教学环节中看似是老师“教”,学生“学”,而实际上是老师在替学生们阅读,学生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健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提好问,抓好词,找线索

  1、善于提问,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要了解坐在我们面前的这群学生,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所以大多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喜欢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性格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教学方针。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喜欢先跟学生们进行互动,提出一些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全文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看谁最先找出所有答案,并对其进行表扬。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小学生表现欲强,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的性格特征,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以人教版小学三年下册《翠鸟》一文为例,上课前,我会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翠鸟吗?翠鸟长什么样子啦?翠鸟以什么为食啦?然后鼓励学生们通过阅读找出答案,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和好胜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中去,学习效率也比被动接受知识的“灌溉”要好很多。

  2、文章源于词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每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可以简要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找出这些关键词,并将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吃透有利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化繁为简快速理解文章内容。由此可见,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非常重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反复强调关键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找主要线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不仅要带着问题读,会找关键词,还要学会“剔骨”。所谓的“剔骨”就是要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线。阅读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学生小、初、高几个阶段的语文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纵观每一个阶段的阅读训练,都强调的是在有限时间内的定时训练。阅读的材料有长有短,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阅读任务,这就需要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灵活运用“剔骨法”,剔除或者忽略与文章主要内容无关的词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对阅读材料进行剖析,找出文章的主线,从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二、读练结合,拓视野,在实践中培养

  1、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爱好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有限,需创设环境帮他们激发。小学生在朗读时声情并茂的节奏感及和谐婉转的韵律,非常完美的展现出作品的音韵美、神韵美,范读的魅力足以诱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望,同时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旁敲侧击,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爱好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用榜样带动,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爱读书的同学,要想办法把他们树立成榜样,来鼓动其他同学效仿,多创造如演讲、朗诵、讲故事、办黑板报、交流读书体会之类的活动,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三、拓宽阅读范围,养成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说到底,是因为兴趣使然,只有 “乐此”才“不疲”。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拓宽阅读范圍。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些习惯包括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四、创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萌芽阶段。学生无论是心理特征还是生理特特征都发展较快,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他们的喜怒哀乐随时都写在脸上,并且支配着他们的行动。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创建良好的情景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等特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高效、有趣的课堂情景教学氛围。第一,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通过有声的、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充分利用课堂上前20分钟的“黄金期”,尽量避免“满堂灌”的尴尬;第三,阅读教学中要渗透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但并不代表完全的“放任自由”,我们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结语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影响着当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同时,从长远意义上看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也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在小学这个阅读的“启蒙”阶段,高度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他们的阅读渠道,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爱好,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赵庆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xx(05).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6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

  1.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

  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的理论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情达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学语的写作能力结构,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3.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4.全面创新的能力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无比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1.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对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

  2.培养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能力主动脉可分为二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二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其实质在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培养他们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培养他们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对学生反应的敏感对比。有了这些能力和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面对变化的环境而应付自如地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可以应付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由此才有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而不是“陶知行”。陶老认为:“人生两个宝,双手与人脑。有动手的尝试,才有真知的收获;有动手的实践,才有创造的发明。”小学语文教师参加科研,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小学语文教学规律,从而更好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可以在“做中学”。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7

  汉字文化是中国的母文化,汉字教学则是母教学。由此看,识字教学便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大都有着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作为一名三年级班主任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成为了我潜心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从中找到了自己寓教于乐的探索性的新方法——字理识字。从中使我懂得了学习汉字时追根溯源的重要性,即在学习汉字时要去追求汉字的本源,更有利于对汉字整体的学习与记忆。

  对比中发现,旧的汉字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汉字字型的分析与记忆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制约着学生对字型及字义的整体把握,尤其是学生在形近字组词中存在此字彼词的现象十分严重。字理识字教学理念则是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和汉字所表示的意义,将它们二者有机结合来学习,就会从中更多的从意识字:据字析词。学生就会在课堂中较为生动鲜活而饶有兴趣的学会了每个汉字。不仅如此,在形近字比较中,也易于比较出每个字的意思,进行相关的组词练习。如此,使我茅塞顿开,愈加喜欢上他引领的语文识字教学,更让我的学生受益非潜。运用新理念,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实践中,我在一路探索,关注识字教学,从以下几点完善自己的识字课堂,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氛围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我的识字课堂中我注重让学生先读课文,再以小组形式说一说如何记忆这个字的办法,最后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再共同来具体评议重点的新字,共同学习,多以鼓励表扬为最主要的引导方式。

  二.字理识字,音形义三者结合相辅相成

  首先,让学生在学习一部分汉字之初,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学会仔细观察,根据每部分的组成可以自己想象,联想后再试着分析这个汉字,既把汉字先看成是自己的一个朋友,想让自己喜欢上他,再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分析。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一句顺口溜来说一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其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字想象成一个画面,是惟妙惟肖的静态的形象。

  课文:《陶罐和铁管》中的“罐”字的教学,从古代装水,装东西的容器人手,展示图片,引出“缶”字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缶”字的由来。接着,引出带有缶字旁的“罐”字,让学生知道罐子的作用就是盛东西用的。近而从字型上区别陶罐和铁罐的不同之处,从字的偏旁也可以分析出陶罐的作用,就是盛东西用的。再次,把汉字看成汉字组合,就会从它的背后发现它的朋友,即形近字或者是同音字,达到帮助学生积累汉字的目的。让学生充分的去发散思维想象,这个字还与哪些字有关,你想给这个字找到哪些朋友,那么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叉加强了学生对此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同时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评价或补充,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义为核心,识字想词引句

  学生能够对字形牢记的基础上,关键要让学生理解字的意思,才能帮助学生组词。而字的意思一般有四种:本来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在低年级所识的20xx字中,要求学生懂的字的本来义和引申义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学生懂得字义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字的相关词语的意思和相关句子的意思。如:教学“停”字时,它的本义是不再行动了。此时让学生可以根据意思组词:如:停工,停留。想出课文中的词语是:走走停停。再根据这个词语让学生说出课文中的句子,这里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这个词语在所在位置的作用。投影出示文中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里的词语意思让学生体会出妈妈因为水很重,提起来很困难,所以才走一会儿停一会儿,就使用了走走停停,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这样的意思即可。这样就可以说明出学生对字义和词义的真正掌握程度。又如一年级所学的字:“木”,“木”字本义是大树;引申木头横竖立。(比喻痴呆如木头,一声不响横竖立。)组词是:树木。

  引句是:这里的树木很多。如以上所说中,把课文中的句子引出后再让学生边理解句子的意思边体会朗读,给他带来的快乐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句子能力,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为更好的朗读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其他识字方法的有效补充,多元识字

  当然,除字理识字这一个学生乐学的方式学字外,在识字环节中,对于简单的形声字的学习,学生同时可以采用换偏旁,加偏旁或者是归类学习的方式等来进行快速学习,补充字理识字的教学过程。

  五.游戏巩固识字,练习

  巩固识字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在游戏方法上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我击掌学生一个一个说,掌声停,那个学生就要站在原地把所学习的全部生字的相关词语练习全部说完。这样给学生一种定势游戏规则,既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又给学生营造出了“我最棒”的空间:除此以为把击掌也可以换成其它的形式开火车,使之形式多样、操作简单的开火车游戏,给识字过程带来了调剂,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益处。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提高识记效果。

  识字教学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但还是要遵循素质教育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汉字结构规律,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对于低中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来说,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独立识字,分析字的能力,已经在为培养学生的字理识字学习能力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只有采用更吸引学生,学生更乐学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希望学生能够在字理识字的过程中更多的感受到中国汉字文化的伟大之处,使学生更加热爱我国的汉语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8

  美学,即西文里的“Aesthetic”,实际上可以翻译成“审美学”、“感觉学”,它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十八世纪德国的鲍母嘉通首先提出来。它特指人类的感性认识,相对于理性认识的逻辑学。有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因为艺术是美的本质最集中的反映。而在语文教材内容中的文学作品占有较大的比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写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中规定文学作品(篇目)一至六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80%,七至九年级不少于70%。文学属于艺术的一部分,当然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而美学研究得出的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经验、审美的规律、鉴赏的审美特征等反过来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按照艺术和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发现美、感知美,也可为我们语文教师借鉴并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如阅读、写作等教学。语文课程被定位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课程总目标中有“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美学中的审美教育,美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此处,我想谈一谈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审美心理活动:

  一、对审美客体(文学作品)的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开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是审美主体(学生、教师)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开始,是获得美感的前提。这一阶段的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的优劣、审美心理活动的完整、对文学作品意蕴上的把握等。按美学理论,美感的第一层次:感官上的愉悦,所谓愉目悦耳。于是肯定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是由文字来表现,觉得这些文字怎能做到审美主体的愉目悦耳。我认为这个认识障碍来自两个方面的忽视:一方面,文学作品使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区别于靠视知觉欣赏的图画、雕塑、陈列品和靠听知觉欣赏的故事、歌唱、音乐会等,后者的艺术形象更直观、更具形象性,前者需要审美主体阅读后才能把握其要表现的形象,更需要审美主体的参与。另一方面,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可以发现语言的美,特别是用口读出声的朗诵(非默读)的方式感觉更明显,仅那朗朗读书声就会给人音乐般美的享受,给人感官上的愉悦。

  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迈出这审美活动的第一步呢?先要排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懂得字义。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时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词典或注释来解决,并由老师加以考察与指导。

  可以采用先默读预习、听录音、教师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通篇文章的大意进行初步地把握。最后,要着重进行朗读活动,通过把握正确的节奏、语调、重音、情感基调等促进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尽量正确地表达出作品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充分得到发挥,并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愉悦。我感到,忽视语言本身的语文教学是舍本逐末,语文教学本应回归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来,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极大兴趣。让“读的过程”成为享受的过程,让“读”为我们迈开对文学作品审美的第一步,这一步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个审美过程的开展与审美活动最终的质量。

  二、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审美活动的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少不了人类所独有的心理要素:联想和想象。审美活动要取得成功,一定要使感知的内容大大超过直观审美对象时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

  所谓审美联想是指人在感知事物时触景生情,因而想起记忆中其它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其实质是回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记忆中表象的复归。比如,我们读到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这段,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为自己买东西或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读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不禁让人联想到有关的影视节目《三国演义》中气势磅礴、硝烟弥漫的古代战争场面;可由“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联想到“要把牢坐穿”的革命烈士,如此等等。可见,在阅读过程中,联想是审美客体调动自己的记忆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适时加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联想。有时学生缺少社会经历和对生活的体验,对文中的事物很难产生联想的情况也是会发生的,如学《听潮》,有的学生肯定没见过大海,听过海浪声;学《螳螂》,大城市的学生不少没见过此动物;学《晋祠》,肯定大多数学生老师没去游玩过,此类情况还有很多。那么,老师可以运用情景的创设、多媒体的展示、进行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从而促进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审美联想,激发强烈的审美情感。

  所谓审美想象要比审美联想更具自由度,更富创造力,是对记忆中表象的一种创造。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可以使审美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意思是每个人的想象力的差别会导致想象结果的不同。雨果认为:“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的。”老师的责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转化为、再造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这种转化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主要体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需要我们的大脑再创造,如小说《祥林嫂》中祥林嫂的形象,学生想象力的差别创造出来的更是不尽相同,有的倾向于重塑她的外在形象,而有的会更侧重于她的内在性格。

  三、审美情感的满足,获得情感的陶冶

  审美情感与其它审美心理活动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在各审美心理活动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它也体现了美的最基本的特征:愉悦性,但要比感官上的愉悦更深入一层,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在阅读中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来提高美感的获得。如我在教《老山界》时,先让学生讲一些红军长征的事,激发出已有的对红军的敬佩之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此课时,能与作者的情感沟通,产生共鸣,特别是对于“山上露宿”这部分,更易于学生理解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夜景的描写方面,学生在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语句时,感到是一种享受,也体会到了溶入其中的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又如在教《陋室铭》时,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韵律美,更受到了诗作的情感熏陶,“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可拓展开,让学生谈谈熟悉的诸葛亮的事迹,从而更准确的领悟诗人表达的情感。但是,由于审美客体(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识与能力的不同等,造成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审美经验的差异,势必导致审美情感的满足程度与受到情感熏陶效果的不同,我认为作为教师不可急功近利,既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又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缩小这种差异。

  四、理性的思考与评价,是美感获得的最高层次

  理性的思考与评价,即对文学作品在整体上的意蕴上的把握,起到陶情移性的作用,实现审美理解。钱钟书曾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谈艺录》)审美理解不是以概念的外形独立出现的,它依附于想象思维并灌注在感性思维之中,不作出审美之外的伦理、法律、科学等现实反应,只是对审美对象产生某种审美思考与领悟。它消融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是理性上的愉悦。如杜甫的《石壕吏》最后写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学生不单是从用语方面获得美感效果的,而是最终是用审美理解去感悟把握其悲剧感的,这种共鸣是很难再用语言去表达的,学生在这种悲剧感的强烈体验中鞭笞丑赞颂美,进而在社会与人生中积极追求美,同样取得了愉悦;又如在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能够对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和“我”有明显的美丑评价,从而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我觉得,语文教学必须摒弃对教材内容的烦琐分析,是向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回归,也是要求语文少一点功利主义色彩,而多一些美的发现与感悟能力,增加审美活动的比重是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的,也符合学生在语文课里中特有的心理需求。

  以上几点是从审美心理活动在阅读中的表现来阐述的,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绝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相互制约的,这也正好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特点;这几点也都显示出审美活动离不开美的本质特征:“愉悦性”。这也为我们如何活跃语文课堂、把握学生语文阅读的规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当然关于审美活动的知识不止这些,还涉及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意向等等概念知识,但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更有利于我们有效地去实践语文课程理念与提高语文的教学实效。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9

  一、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但是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创设情境。多媒体技术的利用,能够改变传统方法,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有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将声音以及文字和图像等进行结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对滕王阁序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预习之后,觉得很是生疏,无法从中感受到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乐浪涌,同时还能找到表现滕王阁壮丽之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其从中获得美好的享受。这样学生能够有背诵体悟的兴趣,同时还能加深其理解。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还要对黑板以及挂图还有模型等传统教学媒介进行重视,多媒体是无法完全取代这些传统媒介的,也不能由于这项技术的便利性,而占用读写以及听说的时间。比如,黑板的即时表现力是比较强的,能够随写随看,教师需要结合教学情况对其进行增或者是删。多媒体是无法依据教学变化而立即修改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传统教学手段的利用时间。

  二、结合教学实际要求对多媒体进行利用

  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操作。教师在对高中语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一味追求这一技术的应用,不可以只是为了表现现代化的教学而对其进行一味使用,必须要依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对其进行选择使用,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自主思考。之所以利用多媒体是为了更加直观和情感丰富地表现课程中的内容,更好地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产生以及发展的具体过程。可是有的教师在对这项技术进行利用的时候,片面地认为利用的次数越多,那么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这些教师通过多媒体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全部处理,并在教学中进行使用,这样根本就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料以及看课本之中进行变换,学生在这不断的交替过程中难以及时吸收其中的信息。教师只是一味追求多媒体的应用,对录像以及声音还有投影等太过于依赖,这样学生注意力根本不能集中,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教学语言以及板书还有教态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以及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对教学进行改善,提升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时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

  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这种利用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独立思考。当前,我国实行新课程标准,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不再利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而要利用创新型教学方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以及合作者与引导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独立进行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进行利用,其作用不单单是辅助讲解,同时还要成为帮助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事物的具体关系以及规律,并产生一种自信心和兴奋感,提升其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导向,鼓励学生探索,并对其发现进行肯定,协助其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利用探索性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对知识及时进行掌握以及保持与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其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在对多媒体进行利用的时候,教师在播放相关课件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课程内容对课件进行制作,并由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课件制作对于学生是没有太大难度的。比如,在对再别康桥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对课件进行制作,同时还要在其中对作者资料进行反映,由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体会作者的生平,深化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教学改变,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丰富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误区,认为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越多越有效果,还有的认为多媒体能够代替教师,这都是片面的,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应用这项技术,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就要以读为主。但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不注意读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几年来,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我认为,在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图文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再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时,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对北风有了形象的记忆。这样安排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很有用的。

  二、读思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谁?为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好。

  三、读说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游览过的一些地方景色,经常性的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说的能力。

  四、读演结合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我们在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教师非常满意,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

  五、读画结合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神秘的星空,太阳初升的草原、山村、森林、大海等,在孩子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机。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鼓励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去看、去描、去画。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教完了《大海睡了》之后,我让学生想象大海醒后的情景,并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为图配上几句话,结果孩子一个个兴致盎然,写的画的都超乎我想象。

  六、读写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家》一课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仿照用“()是()的家”写话,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比如:摇篮是宝宝的家,夜空是星星的家等等。再如在教《秋姑娘的信》一课时,我又引导孩子模仿课文再写几封信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思、画等巧妙结合,相互渗透,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活起来。总之,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各异,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钻研新课改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

  摘要: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作为背景进行教学,通过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应用,发现学习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作业三个方面探索生活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化;兴趣;小学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作为教学背景,老师将课本知识生活化,把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解救出来,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习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一、教学内容呈现生活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本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增加学习方法,让学生借助生活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佳方法就是结合实际生活。例如,在学习《咏鹅》一课时,部分学生未见过鹅,仅仅通过诗中“曲项”“白毛”“红掌”等词,难以想象出鹅的样子,也想象不到鹅弯曲着脖子,仰头向天空歌唱的样子。有的学生会有质疑:“脖子怎么会是弯曲的呢?小猫小狗也是白色的毛,它们的脖子怎么不是弯曲的?红掌,什么是掌,是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的手掌?为什么我们人类的手掌不能拨动水,水会从指缝里流出呢?”带着这些疑问,老师先让见过鹅的同学描述鹅的样子,然后播放鹅走路、游泳、觅食的视频,从生活的角度把课程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也更容易、透彻地理解诗歌。

  二、教学方式展现生活特色

  知识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具体特点来组织活动,因为活动是把生活引入课堂的.有效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课程内容找到了生活的源头,还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对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有不同见解时,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会觉得课堂与生活很相像。教师要尽量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才能更加大胆地表露自己的心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把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交流,得出心德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将课本变成剧本,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学习,是将语文搬上生活舞台的好方法。学生只有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中所包涵的感情,才能从文章中有所感悟。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入情入境的表演既深化了课文内容,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一看就明白谁是谁过,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次,鼓励学生体验生活,走进社会。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并不难,大部分都贴近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体验生活,走进社会。例如,在学习《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拍摄一张自己觉得值得留念的照片,可以是街上的美景,也可以是自己觉得美好的事物,如小朋友帮父母洗脚、父母帮孩子织毛衣等充满亲情的照片,让学生走入社会,体验生活。老师在上课时,把学生的这些照片展示出来,并评出优秀作品,让学生讲述拍摄这些照片时的心理感受。以这种生活化的方式作为课前引导,学生们能够很快明白《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的核心所在,并对课本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课后作业贴近现实生活

  现阶段,大多数老师布置的作业仍停留在书面作业上,很少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尤其是反复抄写这类作业,学生在完成的时候不仅不会认真完成,还很痛苦。把课后作业融入生活既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包括助人为乐,自己、父母每天做的事情……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体会生活的美好。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家人参与种树活动,每天给小树浇水,照顾小树成长,并且每天记录,半个月写一次小树成长之路的总结,相信很多学生都会非常认真地去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珍惜生命,还可以增长知识,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四、结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应作为现阶段教学最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我们要让生活化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但是,小学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念强,唐丽萍.小学语文生活化实践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xx(23):34-37,40.

  [2]石佳佳.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学周刊,20xx(26):132.

  [3]王丽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xx(33):126.

  [4]陈义新.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科教导刊(下旬),20xx(1):126-127.

  作者:汪春长 单位:合肥市新站区关井小学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2

  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成为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语文教师在导读教学中也应由过去的包办代替、“满堂灌”、或“满堂问”转变为以帮助、引导为主。如何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已成为每位教师认真探索、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导”的艺术。

  一、什么是“导”

  “导”即导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贯穿于整个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学的指挥棒。它有其自身独特、丰富的内涵。具体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意思:

  1、“导”就是启发、引导。启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和障碍时,教师通过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应用过的方法的提示,启迪学生产生联想,对疑难和障碍产生新的领悟的一种方法。“引导”,是教师不断地校正方向,使讨论分析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并使学生探究活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的一种方法。

  2、“导”就是点拨、疏通。点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把握不准或理解上遇到困难时,教师予以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打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疏通”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帮助他们扫清文章障碍,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

  3、“导”就是激疑、引歧。“激疑”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所学内容提不出疑问,但理解认识又没有达到预期深度的情况下,为了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疑问。教学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多数学生的理解停留在对藤野先生的赞颂上,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把握不够。为此,我提出文中的一句话“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应怎样理解?他原来的意见是什么?为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了?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的思维很快进入兴奋状态。他们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领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爱国热情。

  “引歧”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但仍缺乏辩证深入理解的情况下,教师故意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产生分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一种导学方法。在一次作文指导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均一致赞同“开卷有益”这个观点。我觉得还应该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此深入思考。于是提出:“开什么卷都有益吗?”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提问,经过一番讨论,认为:开好卷有益,开坏卷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紧接着我又提出:“开坏卷一定有害吗?”这一问,学生分歧更大了,争论更激烈了。最后的结论是:开坏卷是否有害,关键在于开卷的是什么人。如果开卷的人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鉴别能力,即使开的是坏卷,也不会受害,甚至会有益。因为不仅他自己不会中毒,他还会提醒人们:此书有毒,谨防上当。经过几番循循善诱的“引歧”,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分析感悟能力,增强了自己学习的信心。

  二、怎样相机而“导”

  明白了导的内涵和意义,就要研究捕捉导的时机,即怎样导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遵循下面两个原则施“导”

  1、要导得巧。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气氛沉闷。因此,每一课开头的问题尤其要巧于设计。”所谓导的起步要巧,就是指教师的导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还能带起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搞好整堂课的.教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教学效果上看,能做到花时少,收效高,以一当十。于漪老师上课,对如何设立导的突破口也颇费苦心。

  2、要导得深。如教学小说《变色龙》,导学的思路围绕“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这个中心问题展开,分四步走:分析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动作,分析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态度(如奥楚蔑洛夫因为狗的主人不同而对狗的不同态度),分析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学生沿着这个思路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地钻研课文,不仅顺利理解了小说中人物形象,而且正确把握了小说诙谐讽刺的主题。

  3、要“导”得新。新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在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当全家人热切盼望的救命的于勒叔叔以一个穷水手的身份出现在面前时,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哥哥嫂子始料不及。我让学生大胆假设:于勒真的是一个“大款”吗?其结局如何?如果于勒当时认出了哥嫂,又会是怎样的戏?“我”今后会不会巧遇于勒?让学生续写。这样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思维定势,敢于用挑剔的眼光、挑战的精神去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学生会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4、要“导”得活。这里的活不是指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也不是指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花样翻新,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悟,在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理解、感悟能力方面下功夫。导学要活,从知识教学的角度看,应重视知识的拓展,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旧知,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引起他们的深入思考;

  二是引进新知,即插入与课文有联系的新知识,学生会产生新鲜感,思维将永远处于活跃状态。

  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如果只就课文论课文,势必会将学生封闭于狭隘的圈子。如果能把课文放在一个更广的背景下,对学生所学内容加以补充、扩展、延伸,给学生开拓更丰富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就能很容易引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3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通过互动式教学来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为课堂互动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师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互动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顺利开展互动教学的重要保证。第一,要具备充足的时间条件,其中的含义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要一直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于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让学生能够体会讨论探究、独立思考与实践练习等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就是具备充分的空间条件,在此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增设各种情景教学、分角色表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还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突显,充分展示自己,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在课堂上扮演着自说自演的角色,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很难达到预想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育部门也对高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改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利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刺激,同时,在语文课堂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的提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实现课堂互动评价

  在对高中语文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互动成效的反思和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学原则,不因学生的学习优劣而对待有别。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不要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将学生平时的表现和进步综合纳入评价中,对于学生欠缺的地方教师要积极帮助提高,对于近期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行语文的学习。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李明.以情感互动实现课堂的和谐融洽:浅谈高中语文的情感教学[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21(3).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4

  摘要:新课改所做出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不仅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允许不同的小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来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正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的六年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来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来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白光沂.语文教育中的智能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3):52-53.

  [2]冯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xx,36(4):107-111.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5

  一、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状

  1、教学目标定位的错位甚至错误

  在网上及一系列的优秀教案上搜索,你不难发现我们的教案几乎总是把思想教育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第一位,生怕别人说自己不懂得"人文关怀".有的教学目标甚至是错误的,如"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精神"等,为了"创新"的"创新"就不是"创新",而是"谬误"了。

  2、教学目标定位时大、空、杂、乱

  教学目标定位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很模糊的,有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有很多老师把教学设计等同于教案,其实不然,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学情及环境分析、学习目标、教学检测、学习评价、教学反思等。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有效教学设计的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是这样的

  (一)、思路清晰的课程管理理念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是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来分年级段、分单元编写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是否理清了不同阶段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每一课的关键点又是什么。

  2、要通过哪些活动来完成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3、学生的素养是否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所提高,这些素养的提高与教材预设的价值、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否重合。

  (二)、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定位学习目标

  1、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我们要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而且要让学习目标落实到位,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中有关学习目标的定位;其次是研读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和学生从中所要学习的东西。

  2、制定学习目标

  ①制定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7—9年级学生要掌握常用字词3500个,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基本的修辞手法,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积累基本的文言词语等。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就要围绕这些来制定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目标。

  ②制定生成学习能力的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下方面来制定学习目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文本的各种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把握作品的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等等

  ③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后,学生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不应当在语文知识没有很好落实时,去大谈情感态度价值观。"文以载道","文"的内容还没弄清楚,就去谈"道",那也是"无源之水"的"道".所以要在落实了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在形成能力的帮助下,去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譬如《陋室铭》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名、灵、斯、德馨、鸿儒、白丁、乱、劳".

  2.了解"诸葛庐"、"子云亭"的来历。

  能力目标:

  1.学生分析概括"我"的"陋室"生活。

  2、学生推敲开篇四句及"诸葛庐"、"子云亭"、孔子的"何陋之有"的内涵。

  3、结合写作背景,学生谈刘禹锡心目中"陋"与"不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结合背景加以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分析探讨刘禹锡心中何为"陋"何为"不陋"后,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及高洁傲岸的节操。

  (三)、关注教学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省"的意思就是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做对象,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评价的思维活动。

  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对教学计划、教学流程、教学检测的反思。教育者可以就一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1、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

  2、这节课我最成功地方、最失败的地方。

  3、学生获得了哪些语文知识

  4、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让大部分同学感到快乐。

  5、三维目标落实了没有。

  6、课堂评价的语言是否合理兼具激励性

  7、教学检测是否紧扣教学内容

  圣人讲"以史为鉴",教育者就要"以反思为鉴".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明确以后教学的重点,形成改进教学的方法,便于知道以后的教学工作,这就将"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结合起来了。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仅靠一些理论家的理论是不行的,要有青年教师的广泛参与,而青年教师参与教改的切入点就在认真撰写自己的"教学设计",让自己的"教学设计"积极地生成学生的语文知识,让自己的"教学设计"积极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让自己成为教改的先锋。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07-02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1-06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5篇【优】07-03

(优秀)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5篇07-04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11-04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05-15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通用】05-16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推荐)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