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

时间:2024-07-06 13:00:21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优]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优]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

  一、导学式教学法的特点

  导学式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不再是主体,而扮演引导者角色。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老师要寻找一个良好的开头,把学生吸引进课堂,产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这个开头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可以是最近比较热潮的话题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选择一个吸引住学生的开头,是讲好一节课的基础。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要求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模式也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展开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正是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其次,通过教师导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通过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分析问题模式。小学生在自己熟知的身边世界中发现问题,就会引起其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分析问题。不但可以有效分析问题,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养成自主探求的良好品质。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运用激励式教学法,增强孩子们的信心和攻关的决心,这些品质在以后数学的学习中也非常重要。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得失和经验。教师在学生亲身实践后,要鼓励他们总结所得。不总结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所以,养成总结的习惯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归类比较,举一反三,从而达到触类旁通。

  二、小学数学导学法的应用

  (一)情境导入

  具体方式有故事导入,问题导入,交谈导入,实验导入,活动导入,童话导入,综合导入七种。下面以童话导入为例,加以介绍。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漫画--《白雪公主》。课件上出现白雪公主动画,紧随其后的是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刚从舞会里回来,漂亮的白雪公主受到了众人赞美。她心情愉快,拿出了十四个美味的苹果请小矮人们吃。桌子上放了七个空盘子,请问怎样分配苹果才能平均呢?下面就由学生上台动手分配,即在黑板上画出如何分配。这样由故事引入,课件与画画相结合,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教师选定的`情境中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认知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注意突出重点难点考点,明确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的放矢,重点掌握新学知识。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比一比”等栏目,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知道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在完成课堂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的归纳总结,为了达到掌握教学新内容、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过后,可以这样提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解题时要注意什么?你在什么地方出过错,有没有彻底搞懂所学新知识?如何避免下次出错?教师通过类似于这样的提问,可以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引导学生形成总结的思维,有利于巩固新知识,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法灌输式教育“学过就忘”的尴尬。四、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在使用导学式教学法时,要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导与学相结合原则;

  2.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想象力;

  3.举一反三原则,让学生们争取“学一道会一类”;

  4.及时反馈原则,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改进教学进度。

  5.和谐课堂原则,创建和谐课堂,形成温暖、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2

  1小学数学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

  1.2盲目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能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些教师嫌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费力,或者自己没有能力制作课件,但是为了教学需要,便从互联网下载现成的多媒体课件,而且也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加工、修改就直接应用到教学中。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开展教学活动,而从互联网下载的课件并不完全适合实际的教学要求,盲目地生搬硬套别人的课件,可能不符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反而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1.3忽略传统的课堂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有些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越多越好,却忽略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致使多媒体课件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只要点击鼠标进行播放即可。这样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却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过多地应用多媒体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一时热闹而观看图片或视频,却没有把精力用在学习教学内容上,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2.1不能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如果在教学中过多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则专注于观看其中的动画或图片,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要适时适度,能起到突出重点内容、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即可,没必要整堂课都运用多媒体课件。

  2.2多媒体技术要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能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但是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样在烘托教学气氛的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3结合教学实际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教学内容制作适合学生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更具针对性,才能符合教学实际,才能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表现力更强。

  总之,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教学针对性、突出教学重难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3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教学过程中实物的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演示。学生对于数学新知识虽然容易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但是对于生活中的物品有浓厚兴趣和熟悉感。运用实物进行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纸箱子作为教学道具,将其各个面拆开,详细讲解计算方式和计算过程,让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这一教学内容生活化、简单化。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感,从而很容易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

  2.教学过程中生活情境的引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数学内容或者题目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这时,数学教师可以将课堂中的数学内容适当转化,形成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生活感、熟悉感,如此方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例如,在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将分数转化成生活中的模型,比如蛋糕模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蛋糕平均分成相等的若干份,然后将分数计算引入其中,让分数教学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对学生来说会相对容易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对分数学习的兴趣。

  3.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氛围的构建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构建一个轻松、活跃、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可以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中构建生活化氛围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应当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化语言,保证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足够的理解。第二,教师应当尽量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联系起来。在举例的过程中融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第三,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熟悉内容,从而降低授课难度,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课后作业设置的生活化

  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中,教师同样应当注意知识的生活化,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具体来说,可以将相关数学题目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数学计算和解题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生活感,从而加深理解。例如,在布置“数学模型体积、面积的计算”相关作业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校园中的楼房体积、讲台体积、花池表面积、操场面积等,这样学生会在计算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感,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的解题阻力,有助于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实际的转化过程中,需要着重进行生活化转化的题目是应用题。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应用题的生活化转化,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确实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需要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开拓思路、创新办法、多思考、多总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当认识到数学生活化的意义所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重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采取合理的方式,让数学教学真正实现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4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的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条件。

  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构成了一大矛盾。

  传统的概念教学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接受”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其思维呈依赖性。

  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特点,进行了有选择的尝试、探索,发现运用以下策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颇好。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用科学方法从感觉到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概念引入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形成。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差,生活经验少,如果教学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学生大多会困惑、迷茫、难于接受继而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投其所好,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概念,让学生在故事、游戏、悬念等情境中慢慢进入思维轨道,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形问。

  “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同时板书:圆的认识。

  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短短几句话,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用情境引入概念时也要注意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要注意感知材料的典型性,所呈现的材料必须尽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尽量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二、加强实践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托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有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

  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地“灌”或“塞”给学生,不能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结论获得的过程。

  三、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含义,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抽象出一般概念。

  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刚才还热闹非凡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大部分学生都托腮冥想,陷入了思考。

  有一学生站起来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三角形真的比四边形更稳定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操作实验,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纷纷借助学具进行对比实验,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了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四、联系实际运用,拓展概念

  学生对新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次重复。

  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比较教本应用练习枯燥、重复的通病,组织情境练习既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概念、巩固知识,又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在实践中主动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活动的复杂过程中的。

  课程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关键是落实新理念。

  教学行为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教学理念的差异,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发现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5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从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笔者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

  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6

  【摘要】说起有效性,对于参加素质教育改革的教师来说,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策略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7

  摘要:在简单分析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忽略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习惯;组织数学游戏活动,打造属于学生的课堂;创建合适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有亲切感等方式开展,改善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以及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等方面问题,在充分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促进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游戏;生活情景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老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单一地关注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是否理解、掌握、应用,而不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盲目地追求成绩,而丢失了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得到好的培养,老师的数学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小学生一旦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排斥学习数学,那老师的教学任务将会进行得非常困难。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来讲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要求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从“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将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渗透其中,这就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反映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清晰地明白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才能够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出改正,以便“对症下药”。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忽略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普遍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授课,讲解知识点,分析例题,学生在讲台下听课,做笔记,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之事外。老师控制着课堂的进度,凭自己的感觉去调节课堂教学速度、难度、容量。可是,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远离课堂,人在心却不在。小学生本就自控能力弱,而且,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强,学生如果有几分钟开小差,再转过神来会感觉到听不懂,这样,学生的听课效率就大大降低。

  二、新形势下制订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运用方法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渗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应该引进这一优势,信息技术的进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和组织相关的活动,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高效和快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应用更加先进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虚拟联系实际社会生活,达到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1.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习惯。有人说,一个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确实,好的导入能让更多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课堂的导入要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前提,就是在结合了课堂的具体内容后,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开始的导入在教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在情感上也让老师和学生有了沟通。一般的语言说教想要形象地表现学习内容是不容易的,而恰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以很多种的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它能以动画、声音、图片等形式规避常规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且,丰富的网络资源也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陈旧,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足的情况,它还能够以多方位的角度将内容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它在顺应教学趋势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课堂知识打下了基础。

  2.组织数学游戏活动,创造属于学生的课堂。每一个儿童都有爱玩的天性,所以,如果将这种爱玩的天性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享受玩的乐趣,在玩的同时学到数学知识。所以。老师应该注重运用技巧,将游戏贯穿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在课堂中起引导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的作用,真正要学到知识,就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总结来掌握,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学到东西,而且会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充满游戏乐趣的课堂环境,老师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单一的语言讲课方式变得多元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与之相匹配的方式,那就是将“玩”的元素掺杂在数学教学中,例如,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在上课前分享给学生,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在听过小故事之后就会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老师也可以为班级组织经常性的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充当一个角色,体验乐趣。这样一个充满愉快轻松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会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亲切感。老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环境,也就是一个提问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调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回答解决问题。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小问题,而且不能是硬生生的直接发问,要注重运用艺术,可以采取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问题,或者某个小动物来提问,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缓解枯燥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也参与其中,动用了自己的脑子,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小学生的智力以及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对于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让他们喜欢数学学科。

  参考文献:

  [1]唐远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途径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20xx(7).

  [2]王伟.生活情景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时代教育,20xx(4).

  [3]卞坚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小学),20xx(6).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8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其中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计算,让学生学好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莫大的作用。原有的题海战术、大量的机械式运算已不再适用,广大教师应该研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轻松有效地掌握计算。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方法

  计算是小学最基础的问题,小学生在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它不仅是数学的基础,也能促进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虽然在教学中我们一再强调计算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计算慢、正确率低。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探究出更为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探究与分析。

  一、结合生活,应用计算于实际

  都说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有结合实际生活才能让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具体。现在的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情境图,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正确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选择所需的信息,得出正确的答案,熟知其中的算理,真正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件,通过投影仪播放一些动画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方便学生学习思考。

  二、学会举一反三,多方位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道题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列用品,图中有暖瓶、烧水壶、水杯,分别是28元、43元、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下边又画了几个学生讨论这道题,这些讨论的内容就是计算的思路和方法。有个小女孩说:买暖瓶后剩余72元,买烧水壶后剩29元,所以买水杯够了。这是利用连续减法的思路来运算的.。还有一个男孩说:买烧水壶和暖瓶共用去71元,还剩29元,所以买水杯够了。这又是利用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虽然是一道简单的题目,但却能引发学生举一反三,多方位思考。学生从不同层面计算题目才能更深刻地掌握计算。

  三、讲清算理,让学生遵从守则灵活应用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要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例如,在三年级课本中的应用题:一个图片中同学们要租船过河,一条船只能做4人,总共有24个人,需要租几条船。对还没学过乘、除法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把它具象化,每条船可以坐4人,那么就让每4人站在一起,这样就方便得出问题的答案了。其实,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把计算的算理搞清楚,通过搞清楚算理学生会更快速地掌握计算法则。例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当中,我们来练习283,一般的算法是,3个8就是24需要进位,把24根小棒中的10根捆成一捆,使24根变成2捆零4根。再把60根小棒和24根合起来,使用学具进行演示。实际上是38=24,然后是203=60也就是60+24=84。在计算中我们把28分为20和8,分别和3相乘,然后相加,这样使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得出结论:同一个问题,搞清算理就可以运用更为简单的办法去解决,所以在计算中就要求学生理清算理、遵从守则从而更快更有效地计算。

  四、培养良好习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虽说要拒绝题海战术,但是相应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熟能生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为要求。计算教学本质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严格认真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失误,最终影响其思维的发展。所以学生要经常练习,除了练习还要掌握一些固定的计算,这样在计算中就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五、培养数感

  在计算中学生一定要具备数感,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数感更为重要,如一些乘除法表,20以内的加减法。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积极地探索新的计算技巧方法,讲求创新,不论计算的方法如何,只要能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好的、有效的。而获得这种技巧就需要数感。计算教学是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在计算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估计问题的结果,并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逐渐培养锻炼学生良好的数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通过有目的地计划、分步骤地训练才能形成。教师先要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计算不再惧怕,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计算,另外,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先从算理讲起,让学生从理解中找到方法,从方法中悟出规律,最终形成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xx.

  [2]徐媛.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符号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xx.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9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从《数学课程标准》可知: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而教师则是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其养成数学思维的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而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则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的必备前提。因此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此外,教学对象需全面,不能以偏代全,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不要过分偏向,而对学困生也不可漠不关心。最后,数学教师需要坚持“学生乃课堂主角”的认知,放弃自己一直以来占据的高位,将其移交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尊重,以此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教师在扮演配角时,还要为每次课堂教学进行“引导”,通过营造适合的课堂氛围来使学生进入自身角色,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发挥出自身的才智,最终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曾点明,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境编写出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而创造出富含趣味性的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创设情境呢?常见的'方法有猜谜、做游戏、观模型、历史背景介绍、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通过各种各样教学手段的结合,课堂内容更加鲜活,教学情境更加有趣,学生成绩自然容易提升。事实上,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注意积攒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在使用时则更加方便。

  三、体验成功,让学生在自信的课堂中学习

  一个学生若想学好数学,首先不能缺少自信。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本身才智,使其更加热爱学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身为教师,应该把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放在首位,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要时常给予学生表扬,重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要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多多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感,如选择难度较低的题目,安排差生来解答;或者让学生归纳结论,以此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已经有解的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给予不同解题方案,通过求同存异的思考过程来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创造。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定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四、魅力语言,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中学习

  语言是信息最主要的承载媒介。如果教师具有驾驭课堂语言的高超技能,那么必定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举例来说,在某堂以“连续退位”为教学重点的减法教学中,为学生设定题目“100-14=?”。若进行单纯的计算,学生不仅面对着计算的难度,也不得不忍受枯燥的计算过程,难免在计算中因情感上的抵触而放弃学习。对此,教师可以将其编成小故事:数学村中有一家人只有三个兄弟,其中最小的弟弟叫“个位”,他在家里是最穷的人。朋友管他借4元钱,他没有,只好向二哥“十位”借。二哥“十位”正好把自己的钱都花光了,就去帮“个位”向大哥“百位”借。而大哥“百位”只有一张“100元”,就把这张钱全给了二弟“十位”。二弟“十位”将100元换成了10张10元,拿出一张给了小弟“个位”。小弟学着二哥“十位”将10元钱又换成了10张1元钱,拿出4张借给了朋友……上述教学内容的改变十分有趣,虽然在成年人看来无甚亮点,但是却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并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结语

  尊重学生,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乐听愿学;创设情境,课堂精彩有趣,学生积极主动;体验成功,学生信心增加,激发学习动机;而教师通过语言无与伦比的魅力可以使数学学科更具吸引力。如果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作烹饪一道佳肴,那么尊重学生就是做菜的基本功,没有基本功便无从下手;创设有趣的情境和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就是做这道菜的必要步骤;教师的语言魅力则是配料,加上配料,这道菜便成为佳肴!而教师本身则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这道佳肴的“烹饪”厨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多方面的,只有教师们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利用好各种可用资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0

  摘 要:现在小学的任教老师虽然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是并没有完全掌握正确的使用方式,导致在使用时会出现力不从心等问题。下面我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论文

  现在小学的任教老师虽然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是并没有完全掌握正确的使用方式,导致在使用时会出现力不从心等问题。下面我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现状

  (一)一些老师没有养成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习惯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系统性,而且在小学阶段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因此对其直接开展抽象性的数学知识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老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思维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觉得多媒体技术教学操作复杂,只能对数学教学起到辅助作用,导致很多老师不愿意对此花费精力,仍然将教学重心放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

  (二)没有掌握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之间的比例

  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并没有掌握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使用比重,有时甚至在教学全程一直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能够暂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但长时间使用会让学生逐渐对其失去兴趣。而且没有传统教学的讲解,会导致数学教学流于表面,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

  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想要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明确自己在教学的位置,凸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对本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以此为根据设计教学计划;最后要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形式,使用问题情境等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老师要正确认知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二)合理安排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比例

  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各有各的优势,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要明确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合理安排两者的教学比例,并提高使用的灵活性。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首先,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并对学生提问:“同学们觉得他们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呢?”从而引入本课的知识教学。老师此时要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再以“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几个面、几条棱及几个顶点组成的呢?”“这些面及棱之间又有什么规律呢?”引入更深层次的教学。此处也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解的,并提出:“在生活中你们见过与之相似的物体吗?”让学生找到在生活中的物体,像书本等,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本课所讲的内容。这样传统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清楚认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老师要明确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设计,保证教学开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小学要对数学老师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全面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并让其熟练掌握多媒体的操作技术。使其能够在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运用自如,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像在讲解《认识钟表》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拓展钟表的具体结构及运行原理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更感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角,而且多媒体的运用还能够帮助老师讲解数学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秘,符合现在素质教学的要求。

  总而言之,各小学数学任课老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格局,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并努力提高自身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引进多媒体技术是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一定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不能盲目使用,以防事倍功半的情况出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小学数学老师以一定的启示,帮助信息化教学改革在各小学中有效推广。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1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

  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2

  随着教育观念与教学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融入其中,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实施生活化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期望能为其他同仁带来启迪和帮助。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

  小学生容易被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应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形式上也非常新颖,其中有很多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插图。这些插图穿插在教学内容之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进行观察。并且,这些插图大多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为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提供实用、有效的素材。对于这些插图,教师要仔细研究,认真审视,发现图片所蕴涵的数学素养,品味图片内在的魅力,探寻图片与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将图片所呈现的内容作为一种数学素材融入教学之中,并利用它来为学生创造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去完成知识的吸收与掌握。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为学生组织一些形式新颖的活动方式,将“做中学”的概念由潜移默化中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对于生活,教师要学会做有心人,无论是在平时的看书、看报或是上网浏览时,都要将所搜索到的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分类与整理,将其作为一种生活化教学的有价值的素材。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对素材进行自主加工,使素材获得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并将这些素材与教师在生活中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灵活运用,适当重组,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流程就会变得更加顺畅,教学效率会得到有效的提高,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来源

  数学知识是枯燥的,也是抽象的,它包含着大量的概念,可以说,数学是概念的一个大的集合。对于初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数学非常枯燥乏味,没有什么趣味。为了弱化学生的这种感受,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实际为学生展示数学的来源,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可以将一些社会现象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将数学知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升华,数学概念由此而产生。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为学生创造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学习背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完美融合,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观察和探究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交流与合作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还能从情感方面获得积极的体验,同时,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也就变得更加轻松。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形或图片,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观察所收集到的实物或图形,在讨论中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感知。随后,笔者拿出来一些可供拆装与组装的长方体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摸索,再一步步地引导他们认识长方体的属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联系,他们的学习变得趣味浓厚,既掌握了数学概念,也能很好地了解数学概念的由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数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让他们学会自主地进行观察和发现。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指导,指引他们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以免学生的思考走入无效。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就是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带来奇特的学习体验。只有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想要进行数学学习,并学会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加以运用,他们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以年月日的学习为例,当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制作年历”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年历的制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在本活动中,笔者将学生每五人分成一个小组,有人负责纸张的选择,有人负责月历的绘画,有人负责单月内重要日子的查询。在学生统计完成后,笔者为学生增加了难度———让他们统计本班每个月出生的有几人,并将统计结果填在本组制作的月历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了解到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制作统计表,这是他们学习能力的一个很大的飞跃。并且,学生之间相互询问对方的生日,彼此了解得更多,友情也随之升温,数学活动的氛围更加融洽。

  四、通过再现数学的现实应用来实现生活化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我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回忆和观察: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比例尺?怎么用?有的说,画地图时应用了比例尺;有的说,建房时的平面图应用了比例尺;有的想到了照相也应用了比例尺;还有的想到了电视、电影画面、画画等。因此,当学生面对一幅中国政区图时,要求出两地之间的距离或标出我们学校在这幅图上的位置时,或要求把操场画到作业本上时,他们都会兴高采烈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数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既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3

  一、前言

  当前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及特点,在教育思想上如果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则会导致创新知识能力的缺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出发点和角度去看待问题,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数学知识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的联想,活跃他们的思维,有助于调动创造性,增强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实例进行讲解

  新课改下,数学的教学方法要求结合实例,教师要将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多方向、多角度去分析问题[1]。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均数问题》一课中,以学生成绩为例,已知三名同学的数学期中考试分别是95分、93、及88分,要知道他们三人的平均分,就得结合“总数÷人数=平均数”这一运算公式,先求出总分为276分,再除以3人,最后得到平均分是92分,这个问题就是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延伸性的练习内容:假设自己进行了三次跳绳运动,第一次跳了67下,第二次跳了76下,要想三次平均成绩可以达到80下,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这就要求运用倒推的方法,三次跳绳而平均数是80下,那么总数就是240下,用三次的总和减去前两次的数目就得出第三次的成绩是97下。这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该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多方面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就可以逐步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养成创新能力。

  三、设计教学实验以直观感受创新教学

  由于数学知识的连接非常紧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用文字进行讲解,这样会增加教学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点,设置带有启发性与关联性的教学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中所包含的特点,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数图形》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数线段的条数,数三角形的个数等问题,不仅是凭直观数简单的数,还要考虑图形的组合。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好奇心和兴趣得到进一步升华。借助数学教具可直接观察图形的构成,用三3根小圆棍在桌上能摆出一个三角形,而4根小圆棍则摆出了两个三角形,三根三角形则需要7根小圆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以上几种不同情况在表格中列出,摆出的三角形分别用了几根小圆棍,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并在旁边画出图形标示,课后可以找找生活中三角形的物体,引导学生加以思考,活学活用,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实验素材,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用具等辅助工具,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遇到有深度的教学问题时,勤于思考,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

  四、以小组学习方式开展创新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改革,通过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探讨,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为将来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引导组员之间进行讨论,有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既促进了组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又使每个组员都能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习活动中,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以《认识人民币》这一课为例,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几张不同面值的纸币,在课上模拟出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场景,小组成员分别体验顾客和销售员之间的对话,充分感受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及相应的购买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还能利用小组成员之间并不相同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交流各自对于创新思维的心得体会,让他们勤于思考,拥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了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并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使组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经一步提升[3]。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使他们增强了自信心,这样以后在任何情况中都能勇敢面对,还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学习效率,在各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树立自身的教育理念,通过转变教学模式,时常带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帮助学生将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课外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与机会,还能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竞争意识、勇于挑战自我及好学上进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活跃思维,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地把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创新的习惯引入生活,密切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4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结合,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内容丰富;方法更新;数学练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在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为人们提供更好地交流和学习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要落实新课标就必须做到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改变以往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和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呢?下面,作者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更丰富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进行知识的讲授。由于时代不断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而课本上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学中的教学内容难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学中的有效内容偏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就不能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在当今社会中,教师要想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把时代性最强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气息,也和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例如,在学习《统计》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把最新的、和学生实际情况最接近的资料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对本班学生的身高、年龄、体重、爱好等情况做一个小调查,然后制作成简单的网页通过多媒体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教师所提供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由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选择了教学资料,教学和学生更加贴近,因此,学生们对这些资料都充满了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发现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学习兴趣高涨,数学课堂“活”了起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讲解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单一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疲惫和枯燥,不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新课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教师就必须做好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在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自己进行了教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而且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更多的教学内容,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拓展,使自己的数学知识更加丰富,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后,多媒体教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被吸引,课堂参与性明显提高。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动画的效果进行画角的示范步骤。教师点击鼠标,画面上出现一个点,这个点闪烁几下出现“顶点”这两个字;接着教师继续点击鼠标,从点上延伸出两条边,两条边闪烁几下出现“边”这个字。通过形象的展示,学生们更加清晰的感知了角,对角的绘制也更加清楚。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们也兴致很高。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练习并及时给予评价

  在传统的练习中,教师往往是让学生做习题集,或者给学生发试卷。这样的练习形式比较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这种练习形式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了解。在进行数学练习时,教师同样可以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练习题目呈现在大屏幕上,给学生留出试题的必要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时,对于所输入的答案计算机会自动进行判断,当结果正确时,大屏幕上会出现表扬性的语言、动画或者声音;当结果错误时,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哭脸,但是同样鼓励性的语言也会出现。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应的提示、指导或者建议性的信息出现在大屏幕上,以对学生形成引导作用。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习题演练,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反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也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只要教师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一定能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黄兴龙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湖坪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15

  数学与生活

  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的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不仅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课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课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追求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在教学时就要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在他们课后回家把自己的衣柜整理好把家里收拾一下。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多开展实践性的活动,创设出学习的氛围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学生们常买东西的场境,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在桌上摆一些学习用具并标上价钱,找两名同学做售货员,然后其它同学则用模拟钱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到很新鲜,积极性相当的高。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知道拿一元钱可以买到期哪些东西,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的课程标准站在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上,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书中例3后面的“做一做”,就提供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情境图,里面就有大量的数信息,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展,主动的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收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和解答。从这个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并用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来提问,并用自己所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它。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华)06-18

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08-03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