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07 09:46:35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点评存在的问题剖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展开,小学教育规范的要求也挺高了,从教育办法到教育意图再到终究的教育点评,其规范都发生了改动,学生的能力培育将逐步成为教育要点。新的课程规范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意图是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中,为日后的作业生活打下根底。因而,这就要求教育者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紧跟教育展开潮流,从根本上变革教育展开形式。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观念并没有跟上新的教育规范。绝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只重视向学生灌注有关信息技术的常识,而对学生对于常识的原理的了解、常识的适用范围了解和综合利用常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疏忽了。因而,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了解常识或者对常识的把握不够全面,而在课堂外不能将常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这与信息技术教育原本的教育方针是各走各路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点评中,教师依然维持着传统的教育点评办法,这种点评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点评方向造成了误导,使教师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点评规范围绕书面成果打开,从而对真实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针得不到有用验证。因而,这种不正确的点评办法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常识的了解、把握以及运用状况,不能通过点评来调整教育办法终究到达进步教育水平的意图。因而,调整完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点评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协助学生更好的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一起教师也可通过点评调整教育手段,进步教育水平,增强教育效果,促进我国科教工作的展开。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点评的对策

  1.展开点评方针

  新的课程规范对信息技术教育点评的方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点评需求起到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作用,而不单单仅仅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因而,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点评需求展开点评方针,使点评方针符合新的课程规范,习惯教育变革展开方向。教师在对学生点评的过程中应当改动以往只看成果的办法,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小成果加以鼓舞,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于学生在学习把握上的缺乏也不要加以批判,而是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所长于的常识点加强引导,并弥补缺乏之处。最重要的是,通过点评,让学生全面的知道自己,协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建立正确的方针。

  2.拓展点评办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点评还需拓展点评办法。新的课程规范也提倡校园拓展点评办法的品种,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点评办法中取得更好的成长办法。教师应当在单一的依靠成果点评办法之外展开更多的点评办法,通过展开各项活动到达点评的意图。如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彼此点评、以班会形式进行师生互评、以班级为群体展开班级竞赛,对各个班级进行点评等等。这样的点评办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乐趣,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情的构成,以更好的态度投身于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点评的过程中需求注意点评办法应当是活跃的,应当尽量鼓舞学生,在发现学生的缺乏之外一起对学生的优点予以必定,通过点评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得到增强,学习的爱好得到进步,并承受点评进行反思改正。

  3.展开多元化的点评主体

  相对于传统的点评办法而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点评还需展开多元化的点评主体。校园应当将学生、教师、家长一起纳入点评主体中来。学生进行自我点评有利学生清楚认知本身的优缺点,并依据本身的学习状况拟定学习计划;学生之间彼此点评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对自我认知的缺乏,能有用弥补自己在学习上不易发觉的遗漏点;师生之间的彼此点评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办法、教育办法有个客观的了解,一起依据学生学习进展来调整教育进展;家长对学生进行点评有利于协助教师在校园之外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教导校园与教师一起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不断进步。因而,展开多元化的点评主体有利于全方位、全面的了解师生一起在信息技术教育、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点评系统的完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2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重视教学手段的新颖,课件内容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为了方便会在互联网随意下载关于品德教学的课件,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与所学内容相关,但是效果却不怎么好。在课堂上,有些时候教师将下载的课件直接利用,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屏幕上不断闪过的课件显得非常死板,没有任何生机,虽然画面很绚丽多彩,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只会去看而不能思考,这样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引入,代替学生实践体验。品德教学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不按照事先的设计教学,只是按照课件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很好。然而,在实际的小学品德教学中,参与人员较少,呆板的教学模式达不到教学目的,也不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只是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学习知识。

  3、授课内容较少,只注重信息技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考虑到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处境,因而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场景就是,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授内容,学生却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学生看完课件时不知道从中学习到了什么,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只是看着屏幕不停地闪烁,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而,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处境与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中。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1、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是为品德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出现的,它让教学更加绘声绘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信息技术引入一定要以品德教育为前提,不要注重数量,而要注重质量。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使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具体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合适的课件进行教学,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现实生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加强学习新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教学内容也会变得生动有趣。

  3、将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内容、品德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在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更新比较及时,所以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互联网的'时候应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使其符合自己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品德学科的教学。其次,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方式的整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方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应该适应现如今的潮流,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对于课件的制作要结合现实教学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教师就要寻求新颖的教学模式,搭建合理的教学情境与平台,将难以讲授的内容简单化。最后一点就是,不要单纯地引用信息技术,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爱好以及接受的方式,不要盲目地引入不恰当的方法。在学习中,信息技术就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它起到了促进教学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让他们想学习,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兴趣。

  参考文献:

  [1]虞希望、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7)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3

  在小学阶段,计算机教育应该教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运用的能力,把计算机能融入到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能在各科学习中运用计算机来学习、巩固、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深度。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得出的经验,谈一点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1.精心组织教材,诱发兴趣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可以多采用辅助教学软件和益智教学游戏等,激发其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例如在键盘练习时,刚开始学生由于好奇,每个人都会感兴趣,几节课下来,学生已失去了好奇,大多已变得无精打采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先让学生在打字练习中进行基本指法练习,当学生有一定基础时,再选用一些网上优秀的flash打字软件,这些flash软件声情并茂,画面精美,可欣赏精彩的动画、聆听优美的乐曲,直观而形象,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输入正确,电脑还会发出诸如好厉害啊、good此类表扬的语句,学生输入错误时则发出不用太着急、不慌之类鼓励性语句。学生使用后都爱不释手,这类教学辅助软件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让学变成了我要学。

  2.注意语言艺术,引发兴趣

  生动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因此,如果能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我在讲计算机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时,单纯的讲输入输出设备,小学生较难理解。这时我就形象的将它们比喻为人的手和眼睛等,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又如,在教授word中的使用文本框插入竖排文字时,说: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通透着古朴典雅的韵味,我们在读时总是边看边点头,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会与我们现今文档的横排文字进行比较,从而理解了竖排文字。再如,我们在讲文件夹和文件时,可以将文件夹比作抽屉,文件比作抽屉里摆放的物品,或将文件夹比作房间,文件比作房间里的人或物品,既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

  二、操作示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在讲windows基础操作时关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

  1.进入到指定位置;

  2.文件新建文件夹;

  3.转换输入法;

  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

  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确定。

  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练习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三、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的.主动学习方式。例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教师上课时可先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幅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

  (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

  (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

  (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

  (4)给自选图形添色;

  (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

  (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

  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使其探索和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增强了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实现了使学生去主动的求知,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由被动转成了主动。

  2.教学联系实际

  凡担任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或许都已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是,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可设计性。就教材内容,一般都比较枯燥、专业,所以学生都不大愿意看教材、研究教材,如果教师教学生照着教材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必然会磨灭学生的求知欲。那怎样设计教学会叫他们更愿意接受呢?

  像高年级《汉字输入》这部分内容,教材本身内容是比较单一的,因而不易吸引学生,故此,我就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教学任务,例如,叫学生给自己最喜爱的老师写封信,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亲人或朋友的描述作文等,且叫他们把自己的优秀作品都保存在自己设立的文件夹中,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生练习汉字输入的教学目地,同时又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间的距离。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不单把所学与现实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教学条理非常的清晰,学生们学起来也就比较的感兴趣,好多同学都把平时不愿跟父母或老师说的心理话输入了电脑,有的也因电脑提高了对作文的喜爱程度,学生自己又切身的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实用。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依据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应由原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将会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总结,尽力找到一种更佳、更有效的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内部驱动力,使学生能至始至终愉快的学习,使教学效率不断地得到提高。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4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众所周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工作和学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教学方式的革新贡献力量,所以必须要加强重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有心理学家曾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小学生的普遍注意力集中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教学方式,应该主要将精力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简而言之,教学策略的综合有效应用,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阻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的因素

  1、教学硬件设施无法全面改善。

  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地区性贫富差距较大,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差距被拉大,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均能走在时代前列,而落后地区却连满足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还无法达到,无法满足教学设备的需要,即使是重点抓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也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加以保障课程的实施,所以这就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发展的现状。

  2、部分教师对技能掌握不牢。

  正如上文所述,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和阻碍,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无法全面普及,也包括了师资力量方面的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此外教育机构方面存在的客观因素,都使得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技术掌握方面较为欠缺,所以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学习兴趣无法树立。

  3、教师对自身要求过低。

  教育机构的特殊性,导致部分教师的工作观念存在偏颇,例如传统小学教师,从业要求较低,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所以很多老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态度。基于此种现状,也无法更新教学方式,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加以采取,反而因为省心就固守传统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小学教育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的客观因素,必须要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并加以遏制。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行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设置,保持课堂生动性。

  笔者通过对部分小学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反映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无法保持兴趣,主要是因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都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哑口无言、教师却口干舌燥的窘境,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求教师能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做出科学性的调整,前提是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课程的生动性,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可以列举事例(最好是可以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的场景和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富有热情的听课。

  2、保证教育公平,促进全面教学。

  保证教育公平,一方面是教育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教师能一碗水端平,拒绝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关于教学的硬件条件,主要是依靠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教师方面要求恪守教学公平,不能存在对尖子生多加关照,对落后生却不闻不问,这样只能加剧两极分化,让落后生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

  3、设置任务驱使,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个人认为可以借鉴任务设置的方法,这就比较强调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所谓任务的`设置,就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将今天需要完成和掌握的知识,利用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例如做word文档,标题的字体,格式等系列的操作任务,而老师也必须时时关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任务的指导和帮助,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

  四、结语

  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不容忽视,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制约,革新教学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总结全文,个人认为需要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诱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其中的问题加以阐述,尝试性提出意见,旨在革新旧貌,促进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5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日后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教师要能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本文将对创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1关于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据调查显示,目前部分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的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够性,致使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原本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逐渐对信息技术教学失去兴趣,并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厌烦的心灵,这样学生就不会配合教师教学,致使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1.2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书本的知识交给学生,而不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使得部分理解能力缓慢的同学,不能够充分的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与此同时,小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教师却无法利用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创造了的发展。

  1.3信息技术的教学条件较差,严重缺乏教学资源:

  在有些偏远的农村,因为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从而致使学校不能及时的引进大量的计算机,在对微机教室的建设中,也受到资金的限制,这样就导致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缺乏,学生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而且学生对计算机也不能足够的了解,因而,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教师也就不能够发挥着自身的教学水平 。

  2对于创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策略

  2.1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想能有效的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首先,学校就要及时引进足够的教学资源,购置新设备,只有解决教学资源的问题,教师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对学校的整合过程中,要能调整教学时间,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各自的水平。其次,学校和教师要能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实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讲知识充分的讲授给学生,学生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有学校要开放微机教室,让教师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学生的信息技术,这样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才能熟练的掌握学习信息技术技巧,并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

  2.2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也明确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趣味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而,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对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竞赛教学,只要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2.3激发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动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才能对信息技术产生情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教学内容,并加强自身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而且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后,学生就会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这样学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进行学习,这样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

  2.4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成绩上,从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许多限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油缺乏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就不能有效的因材施教,也就无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因而,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信任教师,并能将自身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讲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够来接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对其全面的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时,教师要能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有效的引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并主动的参与道到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同时,教师就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有效的信息技术人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6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质疑、不断创新,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怎样才能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笔者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一、寓教于乐,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种爱好往往只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动画上。而对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却不愿投入精力认真学习。因此,教学导入要精心设计,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学实践表明,以下几种导入课堂教学的方法比较有效。

  1.游戏激趣,引导学习。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把游戏与学电脑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学生是很乐于接受的。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益智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例如,要让学生学会打字,老师就在电脑上装一些练习字法的游戏;要让学生学会鼠标操作,就在电脑上装一些练习鼠标的如WINDOWS98自带的纸牌、扫雷等游戏。这样做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三得!在实施游戏激趣时,应特别注意:一是要学生有目的地玩;二是要学生有规范地玩;三是要学生有度地玩。切不能过度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否则难于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2.创设情景,鼓励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学生心仪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往届学生的图文并茂的作品,像精美的贺卡、诗配画等。学生看过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激励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们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创设的学习情景,激荡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过渡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3.学科整合,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科整合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学科整合既让学生真实地感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可让学生自然地拓展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如在教学《初识PowerPoint》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一些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知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各门功课,从而产生要学好PowerPoint的想法,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动机,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预留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课程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艺术中有对白,那是意境;在绘画艺术中有虚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艺术中也应留有让学生能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觉、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主体性,发挥个性特长,展示聪明才智。

  这样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有许多操作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即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解得太多,指导得太细。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细讲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其他两种图形的画法。又如,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三、引导创新,完整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鼓励学生创新,培育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能。从课程的起始阶段,就要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给学生预留创造的空间,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实践。对此,教师千万别要求统一,对创作成果评价要因人制宜,要注重创作过程的技能运用,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表现及效果,注重激励学生的发展、进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也要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懂得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学《规范使用计算机》时,要让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负责规范地使用计算机;要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要教育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在教学《遨游因特网》时,要让学生正确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教学只有做到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教师只有多学习、多钻研,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成效,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提高当代小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支柱。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7

  摘要: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尤其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利工具,更是深化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本文从信息技术视角出发,具体探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

  法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深入,这种信息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以更加多角度、多层面的姿态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近年来更是产生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卓越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扮演了一名“教学助手”的职能:不仅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帮助教师开拓思路与教学视野,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起到既改革了教学方法,同时也积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就像是无缝不入的空气一般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不仅改变着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信息化思维成为当代最为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改革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更加呈现出其创新性、灵活性的积极属性,让小学语文教师们越发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之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完成所谓的“填鸭式”教育,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调动,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肢体动作和幽默语言等,为了能够上好一堂课,优秀的教师在课前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备课,才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僵局,重新开启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师不仅可以将课堂准备板书的内容事先写入PPT课件之中,更加可以灵活动脑,将这些教学内容以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灵活方式展现出来。这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极大的以多重感官刺激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产生了既深刻又广泛的积极效果。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尚未完全成熟、完善的理解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巨大门槛,对于很多课文、段落、词句,小学生往往只能依靠教师的积极的语言点拨,而教师的这种点拨正是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的年龄段的理解共性上,这种点拨并不能够以点概面地改善所有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信息技术尤其对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等相关知识内容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节选自郑振铎《海燕》的课文《燕子》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见过燕子,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春天里的燕子灵活、可爱的姿态,并不能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具体的影像,因此也就对于课文中的内容谈不上任何理解了。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燕子相关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燕子的具体形象和飞行姿态,利用具体、形象的动态图像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意义的燕子形象,从而结合课文的语句内容,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意境。类似这种凭借学生的已有经验无法完成形象建构的.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显示出无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在动态的图像和声音的展示下,学生由抽象的想象到具体的观察,加快了学生思维方式的成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更多的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相一致的氛围当中,感受作者描写的词句,以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多媒体设备,一段旋律,一段视频,一组图像,一首歌曲,等等,都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氛围的建构,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因此,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多的教学辅助功能是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以此为教学核心目标,经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等教学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教学形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改革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能够凭借已有经验生成相关的教学框架。但是,在今后的多媒体应用过程中,仍然无法忽视这种工具的两面性,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才能够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孙晓莉.有效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J].求知导刊,20xx,(21).

  [2]张惠英.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Z1).

  [3]茌月芹.浸润书香,享受阅读的教学研究———让阅读陪伴学生一路前行[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8

  摘要: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越来越平民化,在生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也逐渐被大家所关注。新课改的实施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因此笔者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不足

  时代在进步,对人才的需要在加大,新课程改革在新时代中产生,对信息技术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但在众多的小学院校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仍旧不高,原因大多是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成绩专注于文化课的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创新,教学效果也就大大落后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本文是在教学实践中找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当前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的情况。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设备没有及时更新

  理论教学在没有实践的印证下都将成为空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具有极强的操作实践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设备以供学生进行操作。据本人所知,现如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是一季度一换,虽然在内部硬件系统上在短时间内没有较大的改变,但更新换代的速度对电脑需求量极大的学校来说负担过重,由于人数较多,计算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损坏率也随之增加。在大多数的中学中因为对信息技术课程投入的资金有限,所以很多的计算机存在破损无法使用或依然在使用老式的计算机的情况,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设施没有普及

  信息技术课程有两方面的教学:一是操作教学,二是理论教学。所以除了上机房进行实践操作外就是对信息技术进行理论教学,但因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性很强,有许多专业名词无法在口头表达上让学生理解,由此学生失去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兴趣。多媒体设施就是为方便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设备。但在很多小学院校内对多媒体设施的普及率并不高,限制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提高

  教学活动能否达到目标效果主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教师也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但由于中国采取应试教育筛选人才的方式,高考便成了学生和教师心中最重要的目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抱以轻视的态度。在教师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专业课程的轻视,导致对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没有与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接轨,脱离了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理论探索,使教学效果大幅度降低。

  4.学生的态度需要端正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计算机走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没有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前就可以对计算机进行基础的操作。然而对大众软件的使用不代表自己就是“网络高手”,很多学生因为在家中就接触过计算机而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抱有轻视的态度,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在此时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同学进行严厉的'批评,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端正学生的态度。

  二、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不足的对策

  1.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在小学课程分配中,信息技术的课程虽少,但仍旧需要学习,由于其成绩不需要计入高考成绩中,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信息技术课程进度慢,由其他科目教师占课上的情况。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对现代学生的重要性,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教学方式是多变的,在现代教学中,硬式教学方式只会令学生感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无趣和枯燥,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应用可利用的教学设备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找出学生的兴趣点。

  3.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

  现在很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全程操作,详细示范操作过程让学生记住,课堂时间大多数都被教师所占用,学生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应把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用以实践,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动手操作能力。

  4.合理转变教学的模式

  信息技术的操作长久以来都是以个人计算机操作为主,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操作课上也将着重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字处理时,在教授一定的基础操作后,进行小组组合练习操作,每个小组的操作内容大致相同,但结构需要自己展开想象力进行合理构想,最后进行小组评比。在这样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找出问题并解决,信息技术的教学也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也有学校、家庭各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家共同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蓝利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界,20xx,(8):181.

  [2]李守娥.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8):107.

  [3]秋圣军.浅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49):115.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9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在新课改中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要求,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之前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下来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不但在教学方法上更加丰富,且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中一些理论知识的教学起到一定辅助作用,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毕竟时间尚短,且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不够成熟,所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上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有效手段来改善这些问题,以此将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则成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网络,以及一些通讯手段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方式。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则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技术,能够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以此所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够将语文课本中一些抽象的表达方式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生动的表达出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青睐。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对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大的认可,还是有部分教师因观念,或者教学理念上的偏差,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存在一定不足,严重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1.高耗低效

  所谓的“高耗低效”是基于语文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所取得成效较低所造成的问题。因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多是借助多媒体进行的教学,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将课本内容通过课件的方式讲述给学生。但是,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中了解到,并非所有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在所用的课件上是由其自己进行的创新,而大多是将课本知识“搬”到多媒体课件中进行的应用,并且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是以幻灯片的方式居多,而以完整课件的方式进行应用相对较少,所产生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产生一定影响,也就造成了所谓的“高耗低效”问题。

  2.画蛇添足

  在小学语文六年级课程教学中,所学内容同低年级语文课有较大差别,且这一阶段语文课本大多倾向于语文朗读方面,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一些名诗古词,以此丰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境。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书本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罗滨孙漂流记》等课本文章,都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但是,其在学习过程中并非简单的故事朗读,而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处的社会,其所受到的贫苦,其对生活的希望。[1]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话,教师只会将语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来,但是并不会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书本中所具有的情感、意境等表达出来,这对学生进一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及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深意都产生影响,这时则会造成“画蛇添足”的作用。

  3.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上的沟通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能够使学生通过声图并茂的方式产生学习的热情。但是,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在借助信息技术使用上而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那么则会造成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课堂气氛减弱等问题,也会使过去教学主体的学生变为信息技术,这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地位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则要先了解其所处的地位,以此才能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用的地位,且能夠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以此丰富教学课程。与此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要考虑到互动性问题,能够在使用中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并非作为教学的主体,能够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作为一种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

  2.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立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设立教学情境进行应用,也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情境设立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情感特点进行设立。且在情境的设立上要从学生角度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确保所设定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设定的情境也要以教学内容为主,不能将课本内容整个的“搬”过去,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

  如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中,教师在情境的设立上就要基于鲁滨孙在荒岛生活的一个情境进行运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本身对于历险类动画就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课本学习中就可以将动画版的《鲁滨孙漂流记》搬上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既能够在知识学习中对课本中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而又可以通过动画形式了解到课本所学内容,充满了一定趣味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也起到积极作用。

  3.扩展语文课本知识

  虽然语文教学中课本内容较为丰富和生动,但是在部分语文知识内容学习上仍然在理论知识上难以理解。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展语文课本知识,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2]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等文言文时,因文言文本文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在一些词汇上无法被学生所掌握,所以对教学质量必然产生一定影响。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扩展语文课本中的知识,通过动画的方式将该文言文故事讲述,再结合学生所学的文言文知识,以此直观性的将文言文知识展现出来,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对该文章有了一定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起到积极作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对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有较大帮助的,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更多教学工作者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让多媒体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精彩[J].钱爱东.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18):197-199.

  [2]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程普.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xx(05):45-48.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

  信息技术以及其快的方式和手段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迫切的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代的教学方式中,正在迎接着新一轮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媒介的教学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在什么的影响着和促进着教学的改革,为教学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和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面让我们看看小学数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

  1.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直接的因素,可见兴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数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数学里面的很多运算和公式都是比较抽象的,这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去学习,但是小写学生的年龄特点显示,意注力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这样时间较长的话,学生是容易感到疲倦的,难免对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造成学习效率下降。如果用多媒体的方式合适的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 激发学生的思维,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在小学数学多媒体的教学中,多媒体以其声色多彩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特别在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讲解中,多媒体具有分散难度的作用,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立体为直观,这个,在学习中,不但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教学的效果。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1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它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有效组织形式,能让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与组内成员互帮互助,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探讨了合作学习形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合作学习方式对小学生成绩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综合能力

  一、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1.合作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质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教育也开始有了新课改的模式,许多科目发生了创新性的转变,信息技术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就提倡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合作与竞争是对立存在的,学生在课堂中相互合作,才能在考试中竞争过其他学生。社会对人们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是当代教育的重点。

  2.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倡合作学习的模式,是因为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是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会操作。有很多小学生可能无法一下子做到最好,这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也有利于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在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中,机房是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地方。因此,要想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就要完善硬件设施,让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所以我们需要将校园网与internet网络相连接,同时杜绝学生玩网络游戏,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为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提供硬件基础,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展开。

  二、合作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合作学习,学生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能在互相解答疑难问题时收获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运用电脑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遇到不会的、拿不准的,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完成任务。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特点就是比较重视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把同样的技巧运用到其他相似的题目中去,合作学习恰好是学生相互沟通、共同学习的好方法。

  2.合作学习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实施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在多渠道地获取信息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中的很多课程都需要应用合作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Windows剪贴板的概念时,小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观察cajviewer中利用文字识别工具复制文字到剪贴板,在复制到剪贴板后关闭窗口,学生就会十分好奇刚刚的操作使得选中的字去哪儿了?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把这些字展示出来呢?这时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找出答案。

  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总是将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中,导致计算机课程缺乏活力,学生感觉沉闷,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彻底,也无法专心于课堂。而合作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重新认识信息技术,并融入课堂。运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框架,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完善自身。将合作学习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合作,避免教师因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参差不齐而出现难以把握课堂的状况,也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课堂上聊天打游戏的状况。开展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能产生更多的新思想,让学生充分交流内心所想,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能够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达到教育的发展要求。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和教师的耐心指导,降低在课堂中的恐惧心理,和谐地交流,这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也能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果。在相互交流中,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也在合作学习中完善了自身,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2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来体现出任务教学

  教学是否成功要看任务设置得是否合理,同时学习任务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分析教学目标以后,将所要讲述的知识点分成小模块,并分布在每一个学习任务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来达到最终目标。另外,教师还应根据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心理与学习水平出发,并根据某一实际问题或是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来提出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在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以后,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制订实施方案。

  二、学生要确定课堂问题,明确学习任务

  让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只是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然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学习任务进行细化。学生获取知识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并借助一些外界帮助,利用学习资源来掌握这一知识。在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根据情境来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从而来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这样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另外由于学习任务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所以学生想要完成学习任务就需要借助一些学习工具,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才能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并合理运用相关的知识。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创建相应的任务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并及时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疑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能让学生主动探寻,不断深入,并积累一定的资源与信息。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学习方法,这样才会让学生逐渐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思维与学习方法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出高效的学习环境,扩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习的方法。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相互合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能扩展学生的固定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将收集回来的信息进行汇总以后,制作成幻灯片。另外,教师还应当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掌握任务驱动教学的进度与方法,并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师要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后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让每一个小组推选出一名成员来讲述所制作的成果,然后由其他同学提出相关看法,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能让学生更加明确任务学习的途径,同时还会让学生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还会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3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知识点应用信息技术极为关键,同时,通过互动营造激励的学习氛围,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践平台,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小学;数学;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学校已经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这些装备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也插上了信息技术的翅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1.结合教学知识点应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的教学都可以插入信息技术,而教师恰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围绕知识点的揭示、展开、阐述、归纳以及总结等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整合到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中。例如,在教授“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时,由于正方体、长方体包括了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这时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长方体、正方体的拆解和拼凑游戏,并将游戏活动设置为“面”、“棱”、“顶点”三道认识的关卡,不同的关卡对应不同的认知操作,在学生进行游戏时电脑会根据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这种方式不仅学生亲自动手尝试了所学内容的实践过程,另外更是会加深学生的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利用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既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另外也能够很好的突出教学的难点、重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2.通过互动营造激励的学习氛围

  将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可以通过对网络信息环境的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课堂智力上的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然后想出解决的办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这种自主与平等、激励学习环境的营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并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教师在教授“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通过汽车、火车、自行车以及飞机等轮子的展示,让学生认识一个基本的现实,然后再将这些轮子换位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形状并同时向学生提问“可以不可以将之前的飞机、汽车、火车、自行车的轮子换成其他形状呢?”在教师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之下,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动机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励并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圆的认识自然会有很大、很深刻的进步。

  3.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践平台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空间、时间、客观条件的限制等,教材中的有些要求并不能够顺利的实现和完成,这就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限制。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虚拟的现实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设置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能够更好的构建起自己的学习经验,积累知识。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推导过程,而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将圆进行分解和组合,自己去思考和探讨其中的奥秘,不仅能将抽象的过程以简单、准确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也能够为学生理解现实的知识提供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4.生动教学效果的创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一般是以静态为主,比如说实物、挂图、模型以及卡片等的出示等,很难以一种动态的过程将事物的变化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信息技术的借助可以将传统的静态教学展示转化为动态的,既能完整的展现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这种动态的教学方式一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效果。在教授学生解决行程问题时,这种动态的教学方式具有相当的实用性,例如一列长180m的火车,每秒以25m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20m的大桥,需要用多少分钟?这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展示可以很容易让学生分析出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进行重复性的演示使学生在观察中感知、理解和解决问题并最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5.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教学目标对现有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决定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教授怎样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最终以网页或者课件的形式传送给学生。在接到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选择协作式或者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方式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提取、整合和加工以及再应用信息的能力。最后,由师生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共同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进行评价、反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结语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更加的深入和多元,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也越来越感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才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由于教材和时空所导致的限制,能够将数学教学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视野,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佩香.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重视数学模型的构建[J].江苏教育,20xx(02).

  [2]陈正顺.小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宁夏教育,20xx(10).

  [3]何福炬,孟允献.谈小学“数学建模”[J].小学教学研究,20xx(0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4

  最新文章摘要: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正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打破了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促进分层教学走向深入。

  关键词:分层教学;体验成功;启发引导;激发兴趣;充分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如 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正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打破了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促进分层教学走向深入.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所谓”分层教学”模式,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首先,分层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这里说的分层是指成绩差异的分层,不是人格的分层。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若干个不同层次(可分为A、B、C三层,比例为1:2:1)。编排座位时按一个优等生带一个学困生,发挥优等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学困生,使他们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为防止分层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困生增加心理负担,分层前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学困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客观地划分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其次,分层教学必须把握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水平相近的原则;二是差别模糊原则;三是感受成功的原则;四是调节控制的原则;五是积极激励原则。

  三、分层教学的组织与操作

  (一)教学内容分层

  把学习水平分解成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的层次。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哪些需要识记,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灵活运用,分别实施于哪些学生身上。

  对学困生要转化,使之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对中等生要优化,使之对知识理解深刻,对技能运用熟练;对学优生要强化,使之除完成高层次教学要求外,还注重发展爱好和特长。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必学内容体现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学内容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教学内容的伸缩、增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共同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的分层。

  1.制定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而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就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如何正确的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之外,既要考虑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只有具有方向性的`目标才能给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好像航行在黑暗中的看不到灯塔一样。我让学生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后,请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我要挑战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第一步想超过的学生,向他发出挑战,同时,让被挑战的孩子接受挑战,双方同时获得学习的目标。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学目标可以分四个层次:

  ①使学生理解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掌握“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②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试题。

  ③通过知识迁移和在计算中寻找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类比推理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④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爱思考的教育。

  很显然,①、②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③是针对较好学生提出的;④则是各层次学生不同程度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教师要在吃透教材、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因此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2.问题设计的分层。

  不同层次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成功的设计方案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1)根据学生的智商层次设计提问:老师的提问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时要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内容简单思考性不强的问题,应首先让后进生回答,即使后进生一时回答不出,也可让优等生帮助回答后,再让后进生重述,直至正确为止,这样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成功。在后进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回答。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例如:多问“有什么?”,“是什么?”,……。对一些思维力度大的较难问题,教师要设置台阶,分层提问,减少坡度来提问中等生,例如:多问“为什么?”,“怎么办?”,……。成绩较好的学生多提需要深层思考、抽象性强、综合指数高的问题,例如:多问 “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

  (2)根据学生的思维偏好设计提问:观察力较强的学生多提信息收集类问题,例如:问“你看到了什么?”,……;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例如,问:“接下去会怎样?”,……;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例如,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概括力较强的学生多提总结性问题,例如,问:“你明白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提问:活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需要长篇叙述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回答篇幅较简短的问题,……。

  给不同层次及类别的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全体学生能够在平等交流、互助协作中取长补短,使自己各方面的发展更加全面、平衡。

  3.课堂练习的分层

  一般情况下,优秀生和中等生对于基础题的课堂提问的反应是最积极的,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困生思考回答,促进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于提高题的提问,教师要上下兼顾,主要让中等生回答,促进他们的发展;综合应用题对于学困生来说,是勉为其难的,教师要舍得放下包袱,让优秀生作主,让中等生跳一跳。优秀生回答了高难度的问题后,可以让中等生进行复述;中等生解决了提高题后可以让学困生进行复述,同样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在执教“公倍数和公因数”时,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50以内3和4的倍数、公倍数分别有哪些?请分别写出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2)暑假期间,小华、小明都去参加游泳训练。小华每3天去一次,小明每4天去一次。 8月1日 两人都参加了游泳训练,几月几日他们又再次一起参加训练?

  (3)暑假期间,小华、小明和小芳都去参加游泳训练。小华每3天去一次,小明每4天去一次,小芳每8天去一次。 8月1日 三人都参加了游泳训练,几月几日他们又再次一起参加训练?

  这三个问题代表着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题是基础题,是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内容,教师让学困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顺利解决了问题。第二题,是略带综合性的提高题,教师让全班同学思考后,让中等生进行回答,再让学困生进行模仿,使之同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第三题,教师则让优秀生作了解答,中等生复述。这样处理,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在练习中,我一般这样要求学生:一部分基础题,要求全班学生全部会做,做到人人过关,一部分提高题,指定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做,鼓励学困生做,若学困生做对,可以得到“星”(用红钢笔打的)以资鼓励。鼓励优秀生自主探究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在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之后,我布置了一些作业:

  基础题:2+3○6 8-3○4 6+3○8 5+4○3+6

  提高题:5+( )﹤8-( )6-( )﹥5+( )

  全班学生都须做基础题,学困生可以免做提高题,基础题全对就可得到与其他同学同样的等级。鼓励学困生做提高题,若能做对,则给予“星”的最高荣誉。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课堂评价的分层

  儿童的发展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发展的眼光,采用不同的评价。对A层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便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B层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C层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耀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作业设计的分层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自助餐”,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必做题

  ⒈星星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7=( ) 7×6=( )

  口诀:()口诀:()

  5×7=( ) 7×3=( )

  口诀:()口诀:()

  ⒉月亮餐:填上合适的数。

  ( )×7=427×( )=35

  ( )×4=287×( )=49

  B选做题

  太阳餐:想一想,能填几?

  7×5+7=7×() 7×7-7=7×()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两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又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作业:

  A必做题

  ⒈看谁算得都对。

  4×8+2354÷9×83×6÷2

  ⒉春游时,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共击破18个气球,平均每人射中几个气球?

  ⒊宣传牌上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4棵树,每棵树上有3个△,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

  ⒋动物园里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

  B选做题

  智慧宫里的魔术师把一根长16米的彩带,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都断开了,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四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三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只要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直接完成,知识的应用较为直接, 重点是让其巩固课堂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而对于学优生,则以提高拓展为主,充分发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提高综合、灵活运用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过程中梳理、完善自己的思路,发展、开拓自己的思维。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有利于全面提高作业质量。

  总之,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分层教学之所以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其关键在于要做到持之以恒,把细节做好,功到自然成。

  虽然分层教学给我们教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当我们看到学困生向前迈进一步,优等生表现更加出色优秀时,成功的喜悦不禁油然而生。但愿我们的每一堂数学课都能给每一个学生插上一双翅膀,让他们遨游在数学的蓝天上,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5

  摘要: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同时进一步开发多元的课程资源使之为教学服务?本文就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课程资源小学课堂信息技术

  随着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成为当前教育热门话题,怎样更好地开发和运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是多数教师的研究课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会产生许多生成性资源,开发这类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就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一颗种子要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肥沃的土壤。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产生也需要和谐的教学氛围、互动的教学活动、生动的教学过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想开发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必须创设开放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关注学生的变化,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捕捉一闪即逝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做到如下三点:

  (1)更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

  作为新时代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往过程中才能形成丰富的生成性资源。

  (2)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扬民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那样的可亲可近,从而敢于直抒己见、披露灵感、展现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把三尺讲台作为自己的舞台,唱自己的“独角戏”,而要让学生成为课堂舞台的主角,学生只有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或心情放松时,才会思维敏捷,出现奇思妙想。此时的奇思妙想便可成为引发教师授课灵感的生成性资源。

  (3)赏识教育,激发生成性资源的形成。

  教师要尽量使学生感受成功,并维护其“标新立异”。教师的鼓励和赏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敢想、敢说、愿意去想、愿意去说、愿意去动手。而学生经常会在处理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显出优势,教师可将这些“小成就”作为教育、鼓励学生的“个体资源”。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具体实施过程

  生成性资源是教材上没有的、不可预设的,它既不是教学前就安排好的,也不是能够预先安排的,它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才生成的,课堂教学灵活多变的特性决定了生成的东西是客观并大量存在的。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中随堂资源,让随堂资源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让这些资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1)巧妙利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即时场景、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形成生成性资源。

  在开放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身处良好的学习氛围,心情放松,就会有“奇思妙想”和“信口开河”,同时,富有创造性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能很好地关注学生,捕捉那些学生机灵生动的思维火花,那么就有可能引发教师授课灵感的。

  (2)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挖掘潜在资源。

  生成性资源属于生命载体形式的教学资源,学生是这类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较之非生命载体形式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潜隐性,如,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困惑、理解障碍,或对某一问题潜在的独特见解、错误认识等,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再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想问题;尤其是能够提供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经历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总结,促进生成成果的升华。

  生成性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资源收集后,要求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在利用中加以引导升华。身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掌握着大量的信息,所以在很多时候,能生成一些教师闻所未闻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无知而不加以引导总结,就匆匆结课,这样就使生成缺乏升华的机会。一节课生成的知识、情感会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并且有的时候学生并不清楚生成的结果,这些要求教师对比加以引导总结,促使生成的东西升华。引导总结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生成的东西加以系统化,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生成的东西再作进一步的生成,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存在的不足或者从反面去批判已生成的东西。

  三、总结

  总之,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动态生成促进教学,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我们的追求。

  参考文献: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1-10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精选】07-07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05-16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经典]06-16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热)06-17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合集】06-17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推荐]06-17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推荐)07-06

【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06-2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精)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