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07 17:20:58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1

  [摘 要] 管理科学是一个交叉学科,而ERP软件是集企业各种流程于一体的管理软件,ERP系统软件实验教学水平与实践效果在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科学专业ERP实验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管理科学专业特点的ERP四阶段实验法。

  [关键词] ERP系统; 管理科学专业; 实验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我国大学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乐观,而管理科学属于一个交叉学科,要求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对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并组织实施的管理学人才。各个学校在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有关课程的实践环节也被提上日程,教学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初步综合测试,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

  但是,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很多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到企业中实习,从而对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解不深。 ERP软件紧紧围绕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突出了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性、系统性和精益性,同时体现了现代管理的实务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该软件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把握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方向、新领域。通过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ERP软件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都引进了ERP软件及沙盘模拟实验培训器材,旨在让学生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模拟企业管理运作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完善、实用、真实的实践环境。有的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ERP实验教学中心。但目前ERP实验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目前ERP软件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被割裂从而破坏了其系统性。如有许多高校按照课程设置分别开设ERP供应链、ERP财务、ERP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实验,破坏了ERP系统的整体性,使学生以偏概全,很难对ERP有全面的理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财务管理或供应链就是ERP的全部内容。实际上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各子系统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各系统协调工作,才能体现出ERP的优越性。[1]

  2. 缺乏规范的教材

  要想掌握好ERP系统,一本适当的教材是必要的,教材内容应对ERP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应用原理、实际完善方法等问题做多方面、全方位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后,不仅掌握现有ERP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还应具有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的情况,对原有的设计工作程序进行改进以及完善的能力[2]。ERP实验课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教材,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是由软件供应商提供的[3],这些教材大多以实验操作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系统地掌握并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单调的软件演示,学生往往容易认为ERP就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计算,对复杂的软件操作流程产生厌倦感,无法体会ERP对企业运行所发挥的作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目前ERP实验教学普遍采用理论讲解与软件演示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先将某业务流程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再做一遍。许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被动的,虽然实验做了很多,但很多学生不理解实验课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模仿软件流程的阶段。目前对于ERP实验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考核方式,其合理性还有待验证。

  4. ERP软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学生学习准备不充分,学习热情不高。ERP系统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准备,也要求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熟练掌握。很多学校的ERP软件实验教学,仅仅让学生跟随老师操作一遍,而实际上,即使有工作经验的人,只讲一遍流程也很难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对于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操作一遍根本不足以了解模拟企业的流程,理解ERP在企业实际中的重要作用。

  三、 ERP实验教学设计

  ERP软件实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操作,而是管理思想的'应用,因此,首先要选好实验教材,该教材不仅讲软件的操作,还应重点阐述ERP系统设计思想,要让学生在对所学管理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上,利用软件完成系统的功能。因此,ERP软件实验应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机房,还应做好实验室外的工作,总体说来,ERP实验应贯穿管理科学专业学习的全过程,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做好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

  1. 做好实验规划,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让学生在大一期末就开始了解ERP,在大一第二学期,在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让学生开始规划、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查找资料或是实地调查,找出一个实际的企业或虚拟一个企业,根据人、财、物等基本的性质,设计企业的结构。如以制造业企业为例,要有生产部、采购部、销售部、计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办公室等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要有具体的人员,并设计一种以上产品总的流程,要有具体的工作计划, 如产品要有虚拟的清单,生成要有一定的时间等。要有具体的工作流程。手动设计各数据、流程,制成电子文档上交,作为材料保存起来。作为考核的一个参考标准。

  2. 各模块基本知识技能练习

  大二、大三这两年中,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要学各种专业课,如供应链,会计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学习ERP软件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学会按单项模块进行比较简单的实验,掌握必要的操作常识及各子系统的操作流程。以用友ERP教学版U8供应链实验教学为例,学生应学会[4]:

  (1) 系统管理,包括建立基本账套及设置权限。

  (2) 基础设置,包括系统各模块的启用、部门人员设置、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存货、计量单位、会计科目、凭证类别、仓库档案、收发类别、销售采购类型等一些基本数据。

  (3) 期初数据录入,包括采购,销售、存货、库存、应收、应付、总账等期初数据的各参数设置。

  (4) 日常业务处理,包括整个的采购过程:采购到货、采购入库、采购发票、应付款处理;整个的销售过程:销售发货、销售出库、销售开票、应收款处理;存货凭证及总账凭证处理。

  (5) 期末处理,主要包括各种结账:销售结账、采购结账、库存结账、应收应付结账、总账结账等。

  让学生作各模块实验时,不仅跟着老师做,而且要结合大一期末的规划设计,理解各模块电子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将各种数据保存下来。

  3. 综合实验过程

  在大四课程实习时,让学生集中两周的时间,将前三年做的实验的数据的电子版发给学生,原则上还按原来的分组,可做适当的调整,以使各组之间配合更加紧密,让学生对模拟企业的结构、流程进行设计,在完成所有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超出老师的要求,结合所学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将系统本身的共性与企业资源管理的个性结合起来,用系统的思想,做出一个完整的ERP综合系统,并附注说明理由,以账套数据包及附注说明的形式完成设计,作为课程考核结果上传给老师。

  4. 做好评价、反馈

  由各个专业的老师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学生的数据结果进行考核,共同讨论,考核学生操作基本业务流程的正确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评出较好的几组和较差的几组。然后再召集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后让学生再做一次,将两次实验的考评结果按一定的比例折合成总的考评结果。

  四、结论

  ERP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强化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达到最终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地探索新的ERP实验教学模式,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在遵循实践教学内在规律的条件下,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ERP人才,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梅. ERP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素质教育论坛,2010(13):19-21.

  [2] 汪伟. ERP系统会计教学与实践问题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9(5):90-92.

  [3] 王文铭. ERP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10(11): 93-96.

  [4] 林勇. ERP理论与实践[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173-188.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2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而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运用到各个学科中,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因此我认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过程紧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运用

  多媒体技术的诞生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万事皆有利弊,其对小学科学老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技术涉及面相当广泛,不仅要求老师熟练掌握音频以及视频处理技术,与此同时老师们还需要掌握图像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等,这对于现代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但是只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创造能力,从而保证小学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

  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这么一个感觉,对于具体的知识点可能容易帮助学生们理解,但是对于抽象的知识点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起来。多媒体技术集影音和图文于一身,不仅可以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还可以将原本索然无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精彩纷呈,更加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实验中的重难点,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帮助学生们了解鹅卵石的形成时,不需要再像以往一样去实地考察,只需要利用多媒体放出三张鹅卵石照片,鹅卵石分别处于河流的上、中、下游位置,从而帮助学生们对鹅卵石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老师可以将鹅卵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表达出来,接着,老师将同学们进行分组,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从而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最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提升可以引导学生们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火山”这篇课文的讲解时,老师不可能带领学生们去实地观察到火山的形成过程,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是通过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帮助学生们理解的,但是有了多媒体技术,老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火山爆发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时候老师一定要在口头上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说明,从而带给学生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技术能够降低教学难度

  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动画、音频等途径的运用,从而调动学生们的感官,给予老师开展教学的便利,最终培养出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是通俗易懂的,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们会很难把握到其精髓,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比如,在讲解四季成因这篇课文时,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地球仪的演示是无法让同学们完全掌握地球转动的规律的,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们可以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然后通过改变太阳照射高度的方法来讲解四季变化的原因,这个时候只要再加上老师的提问,引导学生们独立去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一定可以大大降低教学难度。

  四、多媒体技术能够缩短实验周期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有的实验的周期短,但是有的实验从开始到结束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个时候老师已经不可能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实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而多媒体的运用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种子发芽的试验中,老师可以通过视频以及图片的方式来让同学们了解这一变化过程,这样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实验操作时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五、多媒体技术能够规范实验操作

  在课堂的教学中,有的科学实验需要运用到许多的实验仪器,而小学生多动的特点导致学生们在操作这些仪器的时候容易操作失误,不仅容易毁坏仪器,还容易给学生们造成心理阴影。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模拟实验,营造出逼真的效果。比如在热传递的试验中,老师可以先通过视频讲解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然后老师可以在学生面前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复述一遍,最后,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们独立进行操作,总之,多媒体的使用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规范了科学实验的操作。科技的不断进步带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空。我希望广大的小学教育工作者能够运用好多媒体这个工具,从而推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瑞芹.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情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31):68-69.

  [2]谢娜.小学科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20xx(21):154-156.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3

  一、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宽泛,特别注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养分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其中大部分教学内容都跟人们日常的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但基于实验平台的构建原则和教学方式的限制,许多实验内容均浅尝辄止,或只有比较简单的示范和机械式的操作内容,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应用实例,学生掌握起来感觉内容宽泛,不能具体化和灵活应用,缺少深入的实践认识,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不能深入和全面。研究性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从主体内部产生认知的需要,认知过程也充分尊重主体的内在性,认为认知是一个自内而外的、由认知主体主动发起的、在一定情境中与主体过去经验相结合的过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紧密相联的平台性基础课程,需要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的目的。然而,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必须增设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平台的构建将改变单一的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相长的新局面,从而提高资源环境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大有必要。

  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选题原则

  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新课题,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套路”来培养人才实践能力的问题。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而代之以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要减少强制性,增强选择性和开放性。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为基础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段内,学生可以打破专业和班级的限制,自主选择实验课题,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项目时,要注意合理的实验难度,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小或过于简单,都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大或实验难度过高,学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又不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因此,设计研究性教学实验项目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选择的实验项目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型,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二是实验项目既不能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又不能照搬已做过的实验方法,实验项目应有一定的综合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准备与逐步推进的过程。起初,只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实验》、《土壤与土地资源实验》等少数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中进行尝试,取得明显成效后,才从局部应用逐步扩大到全面推开。当前,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提倡研究性教学模式,以进一步巩固研究性教学在该专业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使研究性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全过程。为此,课程组全体教师在研究性实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思想、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内容与进程的重新设计与整合。

  三、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适用原则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性教学过程在观念和方法上从单科性向综合性转变、从认识性和继承性向科研性转变、从验证性向创新性转变、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从传统内容向新知识与新技能转变,这是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验类型有三个:一是最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仪器和试剂,以及给出详细的实验步奏,要求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实验;二是较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以及给出实验所需大致仪器和试剂,要求学生设计出操作步骤,并完成实验;三是较完整的综合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需要学生自己选取和制定实验仪器、试剂和操作步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或者各实验课程前期的几个实验,适宜于第一种最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而对于已开设相当科目专业课且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做较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外,还应进一步做较完整的综合性实验。

  四、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成果提交形式和评价标准

  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课程考核中,改变传统的一个“实验报告”定全局的模式,实行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内验证性实践与课外设计及综合性实践相结合的全程评价体系。学生实验课程的成绩构成包括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实验课程总成绩。验证性实验成绩来自于对学生的`课堂验证性实验操作与实践能力的观察,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与社会调查、科技创新中的表现等。开课前,将研究性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公开告知学生,让学生知晓并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及时了解自己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成绩和不足,使考核评价变成鞭策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动力。验证性实验课程结束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方案,是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体会到从实验立题、资料查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到完成实验方案的全过程。研究性实验中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题目由学生自主拟定,并在课堂上介绍形成实验课题的思路及其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对所设计实验的熟悉程度、方案的成熟度及可行性,并结合后期实验过程中的流畅度及所获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给学生相应的评价。

  五、结语

  对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相继建立资源环境科学类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获得国家、省、校级实践与创新项目资助,并在各级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奖。教学效果显示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内容的延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自主探索的能力,这正是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4

  科学教育和科学的本质都是“求真”,而如何通过科学课让科学教育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是摆在教师面前最现实、最不容回避的问题。在近一年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往往忽略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而在学生求真的过程中,对这些细节的关注也体现着科学的本质。

  下面,笔者列举几个感受最深的“细节”,希望能带给同仁带来一些思考:

  思考一:实验材料隐蔽性的细节

  实验器材是科学课中必不可少的设备,教师在上课前都会把这些器材整齐地放在实验台上,或者随意摆放在教室的一角。这些设备往往会透露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过早地了解教学内容,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能保持实验器材的神秘性,像变魔术一样一件一件地把实验器材展示在学生面前,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纸》这课时,笔者把实验材料全部放在了学生的实验桌上,等待上课。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桌上摆放的实验材料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导致一部分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了这一次的教训,等到下一次上课时,笔者把实验材料事先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完了以后再收回去……就这样,笔者不停地像变魔术一样总能从学生熟悉的地方拿出实验器材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思考二:学生回答提问的细节

  在学生发言时,很多教师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答案,就会重复或打断学生的发言。重复是为了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以便学生能按照教师既定的教学设计走下去;打断是为了节约时间。教师都有这样的心理:“既然已经回答出来了,后面的就不要说了,课堂时间多宝贵啊!”有的教师怕学生后面的话说错了,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纠正,所以就不让学生再说了。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换位思考一下,你在发言时喜欢被人打断吗?被人打断会让你觉得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也许,有人愿意别人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因为这样会让人觉得你的谈话被人倾听或受到重视,但仔细想想,你说的每句话都被人重复,这会是什么滋味?别人听了你的话后,只是机械地重复,达不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这也是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细节之一。

  思考三:探究技能方面的细节

  在科学课中,教师很重视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在设计教学时,也加强了对探究活动的安排,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学生们也兴高采烈。但是如果教师能注意一下这些热闹的背后:学生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每一个活动中?在热闹的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的学生;看到目标不明确、方法不正确的'小组探究活动……经过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实质在于学生缺乏探究的技能。许多教师认为只要给了学生探究的任务、材料与时间,他们就能进行自主探究,但是没有科学的探究技能做基础,这样的活动只会流于形式,其实质是远离学生的低效活动,而真正的科学活动是包括了观察、提问、猜想、调查、验证、解释、交流等一系列环节。那么,如何使科学课的活动变为真正有意义的科学活动呢?对此,笔者的建议是进行有计划、有侧重的逐步训练。

  有计划、有侧重的逐步训练是指教师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现在所具有的探究技能水平,再结合科学课程中所呈现的探究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探究技能目标,在活动前教授相应的探究技能,并在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接触科学,在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如在开展科学教育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在活动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提问技能加以训练。笔者希望通过这种训练,最终使探究能力的各个方面串联在一起,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始终发挥效用。

  教师只有关注实验中的细节,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并引领学生深入开展科学探究,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5

  摘要:本文通过“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创新,改善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和品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技能训练,探究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基础实验技术;改革;实践;探索

  生命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实验教育,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的天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革新意识,根据21世纪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要宽幅度、厚基础.因此,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质量成为实验教学永恒的主题[1].

  1现行的实验课的教育结构内容,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验证实验的教育课程方式,实验课程分散、内容设置交叉、重复,实验内容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理论和实验的教育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包括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传统性的实践实验教育模式:实验教材→老师的说明→学生操作→实验报告.一般是教师在实践实验课上讲解考试指导书上的内容,反复重复实验的注意事项,提示学生;并等待学生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修正[2],使课堂时间和实验室实验占用非常难以实现合理分配和使用.实验学生人数,实验课堂,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限制,固定了教育教学的实验内容,教学模式业也较单一.好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本学科发展前沿的联系与融合不紧密.(2)实验内容的系统性,没有相对独立的实验课则实验内容的选择统一很难实现.动物实验、植物实验、细胞生物试验、病理实验、遗传实验、家畜的解剖和试验胚胎组织都涉及到显微镜的使用;在微生物实验、细胞工程实验中都涉及到微生物的无菌操作等.因为这些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的内容,使实验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3)仪器设备和实验室使用率低下由于传统实验课程实行“分科设置、内容单一、验证为主、被动学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因为学科需要,不同实验室往往购置相同仪器设备,但是由于条块分隔,缺少协同,一些设备重复购置,使用率极低,部分实验室使用率也低下[3].(4)“灌注”式的教育方法,教师在实验课上说明实验内容的操作和表达方式操作,学生习惯性的根据老师的解释按照实验教学设计步骤简单重复[4].另外,传统实验课程时间是有限的,实验课通常会供给教师全部好的试剂,学生应根据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导致学生在上完全部实验课程后还经常出现不会配制基本的实验试剂,配制试剂时,无法完成基本的化学转化;甚至一些基本的仪器,如酸度计、高压灭菌锅等都不会使用的弊病.

  2“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立

  面对传统实验教学的这些问题,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集成和优化、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验课程结构改革的构思,将本科生必修的基础实验技术打通,淡化专业.独立设置了一门以基础技能素质训练为平台的“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技术”课程,共计36个学时,以“显微镜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切片制作技术”,“离心机使用”、“分光光度计使用”5个模块的实验技能训练,构建了实验课程新体系,通过显微镜、干燥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超净台、离心机以及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的操作及维护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实验室的基础试验技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技能训练,为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新的教学实验体系.2.1综合创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进一步整合实验内容、重新改造和创新实验内容,让“关注质量和提高能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同时开发一个技能验证实验科学集成系统综合实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将本科生必修的基础实验技术打通,淡化专业.在“显微操作技术”模块,将原来植物学、微生物学实验中“常规显微镜的使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的使用”等整合为“显微操作技术”一个模块,让学生重点掌握普通及相差和荧光等特殊显微镜的操作规程,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技术、掌握生物绘图的方法,掌握显微摄影、显微图像处理技术,真正体现了课程“基础与先进、经典与现代”的特色;在“无菌操作技术”模块,从器皿的清洗、包扎、培养基的配制到常规灭菌仪器设备(干燥箱、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等)的使用,让学生掌握常用器皿的正确清洗、包扎方法;了解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紫外线灭菌及化学灭菌;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及不同类型灭菌器的使用.掌握干燥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超净台的使用及维护,使学生从对无菌概念的一知半解到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流程,并对无菌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切片制作技术”模块,既含有传统的、基础性的石蜡切片制作,同时也安排了冷冻切片制作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石蜡切片不只是考察组织和器官的一般形式,理解组织细胞的重要性.活性及其变化过程.冰冻切片制作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冰冻切片机操作和使用,应是全面探索与不同的实验的条件.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标记形式的影响,从多个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也使学生们能充分掌握冰冻切片的制作技能;在“分光光度计使用”模块,让学生掌握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在“离心技术”模块,从普通低速离心机、大容量离心机到高速冷冻离心机,让学生熟悉实验室常用离心机的种类、学会低速、高速、大容量、冷冻等各种离心机的使用,从而为样品的普通离心到细胞、蛋白质及病毒的差速离心都有一个全面认识.2.2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公共的开放实验室,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将以往的教学实验室变为综合设计性试验开放平台,配备常规仪器设备,如烘箱、培养箱、分析天平、摇床、高压灭菌器、合理优化设备的使用,共用校内资源,教育环境的'改善,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2.3建立教学科研协同的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教师研究的本科实验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能力,资源共享的教学与科研,不受实验室障碍的压力,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教育中心“一体化”、有意识的把技术成果转化为创新的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试验创造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入科学研究的成果,理论和实验教学,基础和前沿,实践和实验教育的内容结合,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2.4开展研究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竞赛”活动.学生是一般以2-3个人为一个小组,确定研究内容和设计实验方案.老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实验室条件评估的实际意义和研究内容,通过设计并实践,学生会发现问题并解决,可以造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2.5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践的内容、实践要领和综合实践的手段.在概括实践阶段,教师会要求学生的独立实践操作技能.设计实践是指定学习的目标、独立设计实践方案、具体的研究方法,独立实践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主体创新实验教育的形式、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造就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验计划,掌控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学生的科学天赋、科学控制、一个可行的具体实验计划、在实验的不同阶段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如学生自主创新性实验“猪副嗜血杆菌人工感染仔猪的病理学观察”研究,要求在学生面前实验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石蜡切片的生产过程,设计方案相关的试剂调和,实验动物的饲养,动物的模型,实验动物解剖,显微镜,显微照片和组织细胞形态分析等实验技巧的详细教导,同时实验的笔记,实验成果的分析,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并对其他的科学素养和规范进行解释.如你所看到的,教师不是设计性实验,而是实时跟踪每一个实验的阶段.科学的合理评价方法是实验检验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一种激励,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科学考试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本课程的特征和综合设计不同,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多方面实践考核系统的设立,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的每一个部分,对学生的良好的实验能力调查,考察学生的良好实验的能力.课程评价体系由以下部分组成.①综合设计成绩通常为小组的形式,一部分的学生依赖他人的现象,对授课影响很大.因此,我们从学生实验、实验的准备、教室秩序、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维持性等一部分方面的考察结果.学生的平时成绩,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也很重要.②实际操作技能评估学生的技能掌握熟练程度是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开发综合设计实验的基础,为此,我们在学生大一阶段就开展“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技术”技能训练,分模块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现场考核,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模块的操作.③实验设计能力考核,在话题开始之前,开题报告是每个小组必须要写的,用来阐述每个主题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点,要求学生整理有问题的资料,逐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的构想;课题执行过程中要求他们做出详细研究计划,实验实施过程的准备、收集材料、试剂的准备、仪器器材、基本操作的典范,观察的过程处理问题,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原始笔记和实验的成果等.并随时检查能否按照计划进行,;课题完成时,要求学生完成完全标准化的实验报告和论文.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跟踪与控制,学生观察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技巧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实验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学习观念不会再是等、观、观、抄、法、这就是学生的实行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3改革取得的教学效果

  课程教育教学体系经过近三年的不断改变与创新,逐步的完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要掌握实验操作技巧,不仅会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还会掌握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新教学体系下,实验教学从教师为主体,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实验兴趣得以激发,学生为自己设计的实验、自己的创新课题,自己的挑战项目,传统实验的授课数倍的时间与精力,实验教育学习,得到了好的实验结果。.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能熟练运用现在的课程,熟练使用实验室的常规仪器,如天平、pH计、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鼓风干燥箱等,学生对实验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可根据配方,独立完成各种试剂的配制及基本操作,为后续的本科毕业论文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及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大赛实验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学生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发现了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要领,评价系统的设立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的反映比较满意.实验仪器和实验室得以充分利用,通过平台仪器设备的共享及实验室的开放,仪器设备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如PCR仪、离心机、天平、恒温培养箱等设备,利用率从原来的91.2%提高至98.9%,学生开展设计实验也从原来的实验室多间、散乱分布到统一集中管理,实验室利用率得到极大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也得到极大改善.课题及论文等硕果累累,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并实施以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105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立项65项,学生学术论文在CN刊物上正式发表51篇,其中SCI收录7篇,获福建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14项.20xx年以来,有114名学生被厦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扬州大学等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历年来居全校前列.

  4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实验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部分,成为高素质创造人才的重要步骤[5].随着改革的不断强化,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一种手段.在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创新性是明显地,实验性质的研究和探索,实验课的「基础和先进,经典与现代」特征[6].另外,实验和学生个人有差异,利用分层教育的方法,在采用多媒体视频的补助教育的基础上,更完整的建立评价系统.这个新的教育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的科学研究的初步的训练会有良好的科学的质量和科学的品质,和学生的理论实际连接,实事求是,团结,合作,技术改革的科学创新精神[7].教学团队将会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继续教学体制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6

  摘要:初中科学可以说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课程,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把科学探究放在显要位置,充分重视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了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应该怎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初中教学;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运用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亲手操作、亲眼观察,从中掌握汲取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然而,现实教学中的情况并不理想,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科学实验课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一般教师把握主动权,一味讲解,注重满堂灌,学生只是一味听讲,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自然教学效果也不好。探究性学习模式摒弃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扭转了以往初中实验教学的死板生硬局面。所以,探究性学习模式应该受到重视,并能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一)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传统的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上,可以说实验的规程已定,操作流程已定,试验器材已定,甚至试验结论都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只得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操作,毫无新意,严重束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设计,动手实验,积极摸索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学习效果也自然增强。

  (二)转换角色,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该在他们手里,所以教师也应该逐渐从传统的主导角色转换过来,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组织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习惯和获得实践中获真知的能力。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自然就转换了,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集结合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比如月相及其变化的观察实验,观察生铁生锈等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在展示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教师可以把此类实验放到课外,布置给学生任务,适时引导询问实验开展情况,并拿到课堂上分析探讨,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明显强化。借助开展课外实验,就是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特点,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体现。比如做鸡蛋被“吸入”玻璃容器中的试验,可采取以下步骤:先准备一个熟鸡蛋,浸泡在白醋溶液中,一段时间鸡蛋皮和醋酸反应充分,鸡蛋皮变软,准备一口径稍小于鸡蛋的容器,在底部铺一层细土。然后在容器中扔进点燃棉团,待熄灭之后,立即把鸡蛋对准容器口处。发现棉团火焰熄灭之后,鸡蛋迅速掉进容器中。冷却一段时间发现鸡蛋皮又恢复了坚硬状态。教师接下来剖析原因:棉团燃烧容器内的一部分氧气,且排除一些空气。待火熄灭后,容器内气温迅速降低,压强低于空气大气压强。因此,大气压把壳变软的鸡蛋压入容器中。从这个实验就可以发现,开展课外探究教学一方面能够完成初中科学教材所要求完成的实验任务,另一方面能拓展科学实验内容和形式。值得推崇的是,接着试验调动学生到生活中搜寻试验素材和寻找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他们的实验过程,探索实验步骤等,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大大激发了他们思考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要处理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和难处,甚至付出努力和心思最终没有收获和成功。这个过程是很造就人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主动学习、寻求创新的经历,对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发展都是不错的历练和提升。因此,探究性学习模式带来的作用是积极高效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预先布置学生动手设计操作某一个实验,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展开探究,探讨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器材使用是否正确,并积极探讨改进策略。如在操作光合作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探索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或者公布教材实验步骤,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探讨设计方案步骤是否正确有效。虽然学生对于实验原理都能表达明确,就是调节绿色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会发现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是,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会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实验效果,比如环境中的光线条件、空气湿度、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都需要学生考虑进去。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要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高效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就得尽心准备,深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情况,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引入采用情境教学法,使他们进而进行深思深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比如在讲解“月相及其变化”试验时,教师就应当根据试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设计一些趣味的问题,结合试验和教学搜集实验器材和道具。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互动,创建一些情景或者场景问题,如在一个月当中看到月亮由缺到圆,又转为月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上弦月和下弦月是怎么回事?日食和月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你能详细叙述其中原理吗?提出该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查找真相,了解月相变化秘密。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和器具展现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找出合理解释和自然现象原理,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范围。总之,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把探究性教学模式引进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探究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究性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模式,给科学实验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鲜空气,教师教学焕发新生,学生学习也兴趣盎然,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对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必要,完全契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和探索,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合理运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源.中学科学“探究式随堂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数理化教学研究,20xx.

  [2]沈雁.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xx.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7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科学头脑的新一代创新人才,不仅应在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程教育中有目的地进行探索与拓展,更应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育中有目的地加以渗透与加强。开展科学的探究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选择科学的探究课题和内容,研究教学的策略、程序及其具体环节的实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科学教学 探究教学 探究氛围 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机会,如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或增加探索性实验等;再次,教师要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中,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探究教学的模式为:

  一、营造探究氛围

  在科学教材中,有关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教师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是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之魂,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参与,从而在参与中学会创造。调动学生参与,重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满怀好奇,才能忘我参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奇是探究活动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大大地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更要怀着谦虚、耐心和宽容,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见解。

  二、指导探究方法

  为了顺利实施探究教学形式,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科学探究方法指导,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减少失误,提高学习效率。

  1。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从问题开始,然而学生除了不敢提出问题外,更多的是不懂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在化学课中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根据教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而使学生明白怎样问,问什么。例如: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呼气和吸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是一样的吗?如:为什么铁会生锈。②从实验现象,寻求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提出问题。如:为什么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等。但要求这些问题必须是通过探究活动可以解决的,并且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2。指导学生学会猜想,做出假设。

  学会猜想,做出假设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它决定探究的方向。真正的科学探究,其猜想与假设的得出往往是最难的一环。然而,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的多是人类早已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不易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提出尽可能多的假设和猜测,开阔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从问题本身出发,充分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采用发散思维作出尽可能多的猜想和假设,并不断地在探究活动中,排除那些错误的假设,修正不完整的假设,提出新的完整的假设。如“燃烧条件的探究”,通过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一般会作出如下猜想:①要有可燃烧的物质;②要有空气;③要点燃;④要有氧气;⑤要有风;⑥燃烧物要干……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猜想再进一步进行分析,如风即是空气的水平流动,空气中能支持燃烧的只有氧气,等等,从而排除一些错误或重复的猜想。

  3。指导学生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收集证据。

  从猜想出发,设计的方案应为证实或排除各种猜想服务。从实际出发,设计的方案应是切实可行的,确定方案后,还需要把它化为探究的行动,通过阅读、访问、实验、观察、记录,从中收集证据,让探究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4。指导学生形成解释,进行交流。

  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就存在差异。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进行客观的比较,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

  探究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和增长知识,同时能增强科学情感的体验。例:据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回家做一些生活小实验,(1)用pH试剂测定家庭中的食盐水、肥皂水、茶水、食醋的pH值,测定土壤的pH值。(2)让学生回家指导家长合理施肥、浇花、移栽植物等。(3)除去热水瓶的水垢。(4)熟悉家庭电路,换接保险丝等。教师也可以组织部分对自然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选择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这样学生在完成家庭小实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失败与成功,领略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可将学生的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应用,提高他们对生活奥秘的探究兴趣,为培养将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总之,随着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的变化,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根本之路。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科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2]阚明刚。关于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考。中学物理教与学,20xx。6。

  [3]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8

  摘 要: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但在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践中,呈现出实验低效的情况。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发表

  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但在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践中,呈现出实验低效的情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诸多优点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为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的活力,从而帮助小学科学顺利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将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案例,探讨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供实例。

  1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能够规范实验操作。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实验操作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小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生失误,不仅仅会使实验失败,甚至会有可能发生一些危险性的不良后果,进而使小学生害怕做实验,不利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如果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验,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逼真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对相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信息技术能够降低教学难度。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有一些科学知识相对而言难以理解,小学生很难顺利认识和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实验教学课件,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动态以及视听效果,进而降低实验教学难度,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能够缩短实验周期。小学科学中很多实验需要很长的周期才可以得到相应的观察结果,这就使得小学科学教师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之内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关实验以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向小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帮助学生认识这一实验变化过程,使得他们不仅可以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又让他们得到相应结果,从而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并进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小学科学实验以动画、视频以及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完美展现,从而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的教学虚拟实验情境,从而吸引和感染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进而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如果仍然受限于传统教学理念,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小学科学应用在认真分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和生理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验教学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和深入探讨。如在进行粤教科技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第一课教学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先向小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海边归帆”,并且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利用视频和问题吸引小学生,并组织他们进行自由且充分的课堂讨论。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动态和静态完美结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探究不仅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而且同时还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由于教学目标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要求,尤其是在一些受限于课堂条件使得小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实验或者一些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无法在实验室顺利进行的实验过程,这都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借助于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探究,将较为抽象无味的科学知识趣味化,将相对静态的科学知识动态化,从而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实现由依赖教师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从而加深理解,优化科学探究。如在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8课《点亮小灯泡》中,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是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然后分组实验,这样的探究活动相对单一,难以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电路连接进行动态的视频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且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串联和并联的电流流动方向的演示,从而做到寓教于乐,不仅有助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又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和结论等多方面。”因此,针对科学实验所需知识较为广泛的现实情况,在新形势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该逐渐打破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之间的划分界限,利用信息技术使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共享和交流成为一种可能,从而拓展知识面和补充知识结构。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导小学生自由地进行网页浏览、信息检索、资料下载等,进而利用查找到的网络课程资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小学生也可以在科学教师的科学引导下,主动访问相关科学网站以及科学课程站,例如在《空气污染》教学时,组织小学生访问国家、省市环保局网站以及相关科普网站,组织他们进行课堂讨论,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提高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给予他们科学的组织和引导,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外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

  2.4利用信息技术注重适时适量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天然优势,但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过于依赖,使得他们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只能进行机械式教学,完全抛弃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应该根据实验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选用科学且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进行《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课程教学时,就不要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只要我们找到小学生日常接触过的仙人掌、水仙花、萝卜、土豆等,经过教师简单的现场演示,就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观察与测量》,应让学生自己在玩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去收集各种信息,发现事物各自的特性。像这样的课程,都不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总之,如果我们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我们应坚持将信息技术和科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进而帮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9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们通过科学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中却有很多因素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现实中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出发,对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帮助小学老师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策略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

  1.1学生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部分小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觉得科学实验课并没有什么用,自然就对实验课没有必要的重视,把实验课和体育课的性质画上了等号。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压力下,骤然接触到实验课这种轻松的教学,把孩子爱玩的天性全部在科学实验课上爆发了出来,就很少再有学生愿意去认真的对待实验课,消极的态度和情感的宣泄才是大部分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的真实的写照。

  1.2学校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在部分地区科学课并没有得到学校和老师应有的重视,许多科学课都是别的课程老师代替教学,并没有自己学校专有的科学实验教学老师,除此之外,在上课时候有些教师要么只顾自己讲课,在讲桌前侃侃而谈,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要么省去实验的步骤直接进行科学课知识的教学,“实验”二字形同虚设。最后科学实验课教学只能以效果惨淡收场。如果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一番深入调查,很少有学生能说清自己学到了什么。

  2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教学井然:首先,可以在上节课老师不拖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一下课就在教室门口列队集合,整齐、准时、有序地进去实验室。因为一节好的`实验教学从走进教室前开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课,还可以保证老师有充足的实验教学时间,避免因为琐事而造成上课时间不够的情况。毕竟科学实验最是注重时间的安排。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成绩好的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倾听差生的意见和与差生进行合作实验,而差生是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不管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还是别人发言的时候,亦或是需要合作实验的时候,都在下面旁若无人的做着小动作?如果这两部分群体没有对策解决的话,课堂上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器材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轻拿轻放小心对待,结束后认真整理摆放整齐,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2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小学生要想进行科学有效的实验探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老师在教学前就需要思考这堂课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愿意接受进而产生主动学习愿望的教学方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呢?在我看来,老师可以根据实验目的来开展一些智力游戏,亦或是穿插一两个童话故事来创设合理的情境,就像在《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中,老师就可以拿出一个磁铁做的“钓鱼竿”和“小鱼”来进行钓鱼比赛,最后比赛完再抛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当然在平常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以游戏来创设情境仅仅是教学的其中一种方式,而教学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择和运用,实现教学的多样化

  2.3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的唯一首段就是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大大小小的考试了。考试就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察考试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但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传统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充分检测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教学意识。老师可以在期末考试评测学生之前充分考虑学生平常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来观察其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总之,如果单独进行考试和,把考试作为评测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唯一首段的话是不可取的。

  2.4科学实验教学后要进行反馈:老师的作用应该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该进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后学生作出奇怪举动、提出奇怪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不能因为课后没时间嫌麻烦而推脱。在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年龄,正是孩子处于创造性模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有了按照类推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能使存在于一类事物的联系与关系转移到其他各类事物和想象上面的创造性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竖立起好的榜样,培养学生的课后探究行为,要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有兴趣进行实验的科学探究,还要让其在课后有兴趣探索科学,而且在学生课后有收获的时候应该给予表扬,让学生乐于走进世界,探索世界。

  总而言之,要想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经过学校方面和家长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需要保证基本的实验教学,教师方面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和手段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方面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好的思想,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做法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美华.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浅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电子制作,2014,17(15):255.

  [2]科学(3-6年级).国家课程标准,2002.

  [3]郭育志.小学科学教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J].求知导刊,2014,19(07):237-238.

  [4]小学时代(教师),2011(06)。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10

  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而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师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在知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应当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实验方式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要对仪器有细致观察,进而选取一些合适的实验器材,对化学药品也要有仔细观察,这样才不会用错实验药品.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尤其是对于实验的各种现象,实验最后的产物或者是结果进行细心观察.这些都是决定学生实验成败的关键,也是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要观察其形状、大小、比例、尺寸和造型等.对化学实验装置,要先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进行整体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迅速找出装置的中心部位,进行重点观察.(2)化学实验操作.要观察实验仪器的持拿和使用方法;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方法;观察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3)物质及其变化.要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和酸碱性等特征.只有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实验操作都有很多讲究,操作上的任何不规范或者错误,都会直接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带来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非常重要.教师要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规仪器以及实验器材,对每一种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牢记于心.同时,让学生能够结合不同的实验灵活地调整实验操作过程,并且要善于解决实验中的一些问题与突发状况.这些都是学生实验素养的良好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例如,在讲“滴管”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滴管伸入溶液前要先挤捏胶头?为什么使用时不能伸入试管或接触烧杯内壁?为什么滴管不能横放或倒拿等.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加热、过滤、溶解、蒸发、气体收集、仪器的装配与连接等基本操作,并且要让学生弄清道理、掌握要领、操作正确、叙述明白.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及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方法,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深化有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实验经验的不断增多,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内容,或者是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实验性的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而且能够让学生从实验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点.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更大的空间,当学生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与探究,并且自己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探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同样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例如,在讲“铁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实验思考问题:(1)锌与稀硫酸反应时不用加热,为什么(新)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却要加热?(2)新制的硫酸亚铁溶液中要多加入几枚铁钉,并在溶液上面加一层植物油,各起什么作用?(3)用滴管吸取硫酸亚铁溶液前,一定要先挤压出胶囊中的空气,再伸入溶液,为什么?(4)吸取硫酸亚铁溶液后的滴管,为什么一定要伸入氢氧化钠溶液液面下,再挤出硫酸亚铁溶液?这些问题,概括了本节课程的知识要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这种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融合,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总之,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科学素养的培养应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实验方式有所了解,并且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也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随着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11

  一、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作用

  1实验是倡导科学精神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1.1.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无论是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完善、结论的得出、结论的呈现形式等,都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团结协作,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1.2.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在实验中,学生不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操作,不细致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不具有迎难而上的挑战精神;或者歪曲实验现象,不尊重实验结果,轻率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都很难获得成功。所以需要学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实验才能真正发挥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

  1.3.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实验能促进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实验能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更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生物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生物科学技术和改善生活水平,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的关系。总之,生物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鼓励科学探究精神的最佳平台,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

  2.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知识是靠自己的思维得来时才是自己的知识。因此,生物教学应该是生物活动的教学而不应是生物活动结果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认知过程。 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从实验现象到某一生物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生物教学观,充分挖掘生物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物实验教学环境。

  2.2对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但是在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阻碍着生物实验在“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方面重要功能的发挥。因此,探索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中延伸和拓展生物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尝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探究事物的意识得到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习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2.3加强实验设计,追求实验过程探究性皮亚杰曾说过“: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其活动建构论则指出,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最直接的源泉。学生自主求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能力,发现自己的学习优势。

  目前,中学生实验主要有验证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实验课题、实验方案及研究步骤都由教师安排决定,有时甚至连实验结果也由教师事先告知,学生只是机械地操作,无从感受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快乐。因此,学科教学应加强探索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索方法。而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是科学探究的关键。近年来的高考中都增加了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核。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进行实验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教材上往往针对实验假设进行了实验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并且付诸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往往也就是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和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通过这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改变“形高实低”的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验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实践证明,加强实验教学后学生在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首先,关于科学知识,学生关注的范围更广,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学生的科学知识更具体全面,易于整合、迁移,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其次,学生更加善于主动思考、判断,善于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探究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面对问题时能冷静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再次,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探究欲望大大提高,质疑、批判等科学精神有了长足的进步,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意识也更加强烈。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12

  摘要:外科学实验教学是外科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生对外科学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而外科学实验课所培养的无菌观念及动手操作技能,是作为临床医师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临床医疗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外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现结合几年实验教学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建议进行探讨。

  关键词:手术学;建议;实验课;教学质量;医学人才

  随着21世纪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对临床医师的整体素质和临床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科实验教学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光是外科学的基础,而且临床的许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方法上也都在运用,并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不仅贯穿于大学校本科教育阶段,甚至将会覆盖于医学生毕业后整个临床工作过程中,因此,为了学生以后更好的进入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现对提高外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1 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统一授课标准

  实验室人员分为实验教学老师和实验管理及实验技术人员,各人员应遵守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保证教学质量,然而实验室师资力量相对紧张,实验人员目前较少,上实验课的专职老师就更少,由于高校扩招,上课的实验学生数量又较大,因此常常需从临床上抽派临床医生过来教学,过来上课的老师水平稂莠不齐,临床和教学时间上常常出现冲突,影响教学质量,教师本身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因此必须扩大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着力培养一批临床及教学经验扎实、有责任心的专职老师统一进行示教,示教前,各个老师都要参与集体备课,针对每一个实验内容都要进行讨论,得出最佳的实验方案,每个实验内容选出一名主讲老师,与其他示教的老师相互配合,边操作边讲解,在通过摄像机录像,传送到各教室的录像电视上,这样有利于统一标准,操作规范,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观看实验操作,为熟练掌握外科基本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实验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定期去医院进修,创新教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具备了高素质创新能力的老师,才能提高外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同时对实验管理和实验技术人员,使他们安心于本质工作,加强培训,鼓励外出学习、交流先进的管理技术及实验技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只有对实验室有效、科学的管理,保证实验仪器设备正常使用,才能保障实验室教学的有序开展,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的发挥实验室教学功能。

  2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创新教学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外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使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老师应多鼓励学生组内进行讨论,经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

  学生在上每次实验课前,应自主预习当天的实验内容,每小组4~5名同学组成,实验操作开始前,每个小组内各个成员自觉分配好自己的角色,主要分为麻醉师、主刀、一助、二助、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等,依次轮换,让每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再对本次实验操作做术前讨论,包括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最终小组内的成员自己制定出操作计划,实施手术,如果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先由小组内的成员自己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向辅导老师请教,通过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术后再对这次操作跟老师讲解的作对比,总结经验教训,弥补自己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不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故意插入一些错误动作,例如,练习洗手的时候,故意手抬得过高,穿手术衣时,使腰带交叉,而不是手交叉,观察学生对这些错误操作的反应,再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判断这些动作有没有错,如果有错,错在哪里,让学生指出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大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修建病情观察饲养室,购买消毒设施,开展活体组织、全程无菌操作進行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准备,如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等均按手术室消毒灭菌处理,实验操作过程都按无菌原则进行,术后再对实验动物饲养观察,这样避免了术后对实验动物立即处死,实验的动物病情得不到观察,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的无菌观念不重视,手术操作动作粗暴,不规范,不珍惜动物,对动物随意对待的情况发生,通过逼真的实验操作,术后动物病情的观察,可以对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规范的技能操作,心理素质和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起到重要作用,还能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外科学实验课,加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以后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定时开放实验室,设专人进行辅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到实验室进行操作练习提高,同时老师为学生准备好练习操作用的实验物品及操作模型,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无菌观念,外科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提高。另外,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外科技能操作比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激情,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在发现自己的问题后,加以改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基本技能都能得到进一提升,这些都对以后从事临床工作都起到帮助的作用。

  3 安排合理的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好外科学,外科学实验课安排在外科学理论课之后,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了无菌术、清创缝合、股静脉切开,大四上学期开设了肠切除肠吻合、盲肠切除、脾切除,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人数,实验教室间数,外科学实验课按小组重新编排上课时间,合理安排外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进度,这样利于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保证外科学实验课有效地展开,提高教学质量。

  4 编制配套的实验教材,注重图文并茂的直观教学

  外科实验教学所培养的目标,离不开相应的实验教材作指导,目前外科实验教学缺少配套的实验教材,为此我们参照其他高等院校,收集相关的教材,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组织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科实验教学老师编制适合的实验教材,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外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从实验教材里面精心选取无菌术和基本操作中重要的图片,或将专职老师规范操作拍成相片,制成连续的图板,挂于实验室走廊两边,同时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玻璃展示栏里挂上常用的手术器械,标注上中英文对照,这样可以把繁琐的实验内容变得简易易学,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直观轻松的学习知识,并且通过对照的学习,印象更深,记得牢固。

  5 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对掌握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实验成绩比例应加大,为外科学成绩的30%,由理论考试、操作考核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全面考核学生,其中理论考试占20%、操作考核占50%和平时成绩占30%,因为外科学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实验操作应作为考核的重点,操作考核的内容分为洗手、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铺巾4项无菌技术和切开、缝合、打结、止血4项操作技能,可分别由两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互相配合、协作完成考核,考核成绩除了以熟练规范操作作为标准外,还要注意团队配合的体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操作不合格的学生,督促加强练习,组织第二次操作考试,直到合格达标为止,另外学生对活体实验动物病情观察及存活率也应作为操作考核的一项内容,综合得出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平时成绩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报告书写为主,要求格式规范,思维连贯,书写整洁美观,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可以检验教学质量,同时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措施。

  总而言之,外科学实验课教学各个环节的加强,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注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通过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醫学合格人才,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荣祥,孟庆海,刘玉河.外科学总论实习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201-204.

  [2]张剑权,吴海红,黄桂林.加快外科学实验室建设加强学生素质培养[J].农垦医学,20xx,26(2):135-137.

  [3]赵良瑜,王来根,季华平,等."小组式"学习在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效果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xx,18(2):122.

  [4]王艳.外科手术学中无菌术的教学体会[J].当代医学.20xx.19(12):162.

  [5]范宇涛.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外科学教学质量[J].基层医学论坛,20xx,13:1038-1039.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13

  外科实验教学是外科学教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外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展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切实提高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观察发现问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是实现高职髙专医学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1外科学实验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落后 部分外科学实验教师尤其是在年轻教师中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情况,认为实验从属、依附于理论,在思想上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观察、发现问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2部分学生对外科实验教学课重视不够 有相当部分的高职高专学生,对实验缺乏基本的认识,认为外科学课程只要理论学好、保证考试过关,而实验课只要随意应付、敷衍一下就行。

  1.3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机械刻板,外科学实验课教师习惯于实践实训课上按操作流程规范演示,然后要求学生依样练习操作,缺少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实验,这种机械刻板的实验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验教学指导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操作动作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精准性,导致使学生进人岗位工作后,会造成思维的禁锢,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不足、办法不多。

  1.4所教外科学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岗位需求相脱节 医学科学的发展非常快速,各种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不断涌现并大量应用于临床,然而不少外科实验所开教学内容仍为原来各项常规的操作,实验内容落后于临床知识的更新,导致外科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时效性、实用性。加上不少髙职髙专实验指导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存在不少实验教学内容、操作规程与临床岗位实践需求脱节的现象。

  1.5实验室开放时间不足,管理上缺乏规范外科实验教学是外科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却远没有足够重视。虽然对实验室开放都明文做了规定,但往往管理上缺乏规范,监管、实施不到位,开放时间较少,绝大多数只是在学生期末操作考试前或进入临床实习前开放一段时间,平时开放时间较少,学生在课外练习的机会不多’且在课外开放时也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2外科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革措施

  2.1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 在外科实验教学中,必须切实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注重质量提高,突出以培养、促进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发展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教学意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为主体。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2.2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科研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整个外科学实验课教学安排与每个教学过程中做到精心选择、认真设计,始终贯穿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启发、启迪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上。要坚决转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灵活、综合用好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等优秀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学习热情及主观能动性。

  2.3加强医学生对外科实验课认知态度的转变及责任心的教育培养 在外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向每一位医学生明确指出和反复强调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外科学学科在实践性、操作性上尤其突出。作为一名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操作不规范,将来是不可能很好胜任临床医生这一工作的。要求医学生要把每一次外科学实验都当做一次临床外科手术操作来认真对待,增强责任心,务必规范操作,力戒马虎、粗心,随意应付了事。对于在外科实验操作考核中达不到优秀或合格的,必须重修、重考,直到考核达到合格以上方能过关。通过在外科实验教学中对每一位医学生进行要求,以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健康至上的社会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

  2.4作好所开外科学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内容的有效衔接 现代医学的发展非常快,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现在的外科学实验教材内容和操作规程比较滞后。作为外科实验课指导教师要定期地深入到临床工作岗位一线,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适时更新外科学实验教材上过时的内容,使外科实验教学内容、操作常规与临床实际岗位工作髙度吻合。作为一名外科实验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广泛、系统专业知识,尚必须熟练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技巧。外科实验课教师要定期参加各种专门培训、进修学习,注重查阅专业文献,不断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新进展,不断拓展教师自身的知识视野、更新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教育观念,保证实验讲授的教学内容絲针对性、先进性、有效性。

  2.5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自由到实验室来熟悉外科基本器械、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对自己薄弱的技能操作项目进行反复强化练习。实验室在学生课外练习时,要安排一名实验教师在场,以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解答及进行指导。在外科实验室的课外开放管理上,要制定一套规范可行的管理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觉遵守,使学生外科课外实验实训能有序开展、做到科学规范管理。

  总之,加强外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有助于缩短学生理论与临床岗位工作间的距离,有助于启迪学生潜能发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助于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医学技能应用型人才。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14

  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1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

  在普通高校中,实验设备资金的投入更加倾向与理工科或更容易收获效益的专业,而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支持力度较小。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体育专业应以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实验教学更是可有可无,因此学校管理层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投入自然不够;另一方面,即使是体育专业的部门领导和教师对于实验教学也没有应有的重视,更多是的把实验室当成理论课的附庸,课时过少,很少超过总课时的20%,实验教学缺乏统筹安排,没有系统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和考核标准。而学生则更是重运动技能,轻理论知识,对实验课多是抱以娱乐的心态。这些都使得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在整个高校实验教学、乃至高校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严重制约了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人才的培养。

  1.2实验教学考评体系不规范

  虽然部分高校制定了实验教学的考评体系和衡量标准,但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特殊性,上述考评体系缺乏针对性和精确性,且大多数高校中的体育实验课程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验内容的开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此外,目前体育专业实验教学的考评大多以实验报告成绩结合考勤成绩作为实验考核成绩,由于目前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很难确定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学生只专注于完全复制所学内容,忽略了实验操作的技能培养。这样的考核成绩自然不能真实反映实验教学效果。另外,目前的实验教学课程仍然是隶属于某个理论课程,其本身占理论成绩的比例就较低,学生,甚至部分教师也只满足于完成实验报告,忽略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1.3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色

  我国普通高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往往套用基础医学实验模式,其教师大多具有医学背景,其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多以介绍人体结构和机能为主,很少涉及运动实践,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其次,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主要以观察图片、标本和模型为主,被动的接收教师的理论灌输,这种机械式、被动的参与实验的过程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日渐增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体育专业的应用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很少开设,实验项目的设置水平较低,重复率较高,比如“血液循环与动态血压测定”实验,则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测量评价的实验教学中反复出现,不仅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也会让教师和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产生无趣感和厌倦心理。第三,开展的实验项目过于陈旧,大部分实验内容与10年前基本一致,验证性的经典性实验项目过多,体现现代体育科学技术进步的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过少。第四,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只需按实验指导依葫芦画瓢即可,学生不求甚解;而大部分实验室没有电教设备,只能依靠图片、标本和模型进行介绍,限制了教学内容的传授。这些都导致了现行的实验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未能真正从实验教学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实验设备短缺,配置不合理

  相对于理工科和生命科学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明显落伍、简陋,数量短缺,导致部分实验无法正常开出;其次,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许多实验仪器设备与生物学院、医学院实验室所需相似,重复购置现象严重,随着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多,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实现实验室管理和教学的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势在必行。此外,由于实验仪器设备都固定存放在实验教室中,实验课外学生无法使用这些仪器设备,导致仪器设备在实验课外一直闲置,而由于每学期安排的课程不同,导致部分实验室要间隔好几个月才有实验课程安排,实验设备利用率较低,造成了实验资源浪费。

  2改革措施

  2.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实验教学地位

  在体育学科中,长期存在着无视实验教学的教学理念,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一定要转变技术练习高于理论研究的传统理念,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必须认识到技术训练和实验教学是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个独立体系。所谓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理论,我们应提高实验教学地位,将实验教学与纯理论讲授和运动技术训练并重,结合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性,进行实验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改革。

  2.2科学化、系统化的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单纯依靠传统理论教学分课程进行实验教学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可以通盘考虑运动人体科学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组合,建立新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首先,是实验课时的增加。目前国内部分院校已将实验课时比例提高到了23%-35%。按我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想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其课时所占比例必须增加,且不能低于总课时的15%。其次,教学中应坚持理论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在充分考虑不同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实验-实用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顺序进行实验教学,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应用性实验,辅之综合性研究性实验,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实验课程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1.理论结合实践。在理论讲授中密切和运动实践结合,做到学以致用;2.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应将其科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介绍,不能能更新教学内容,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前沿理论知识。

  2.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独立学习和团队合作的学习素养,从而从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学的方式应与理论讲授存在一定差异,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并不适应实验教学,应创造出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加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维持学习热情,从被动模仿到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2)实验教学应采用多种方式。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包括多门课程,有点偏重于理论,有的更重于实践,教师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采用启发、引导、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课后总结和评价。对于每一个实验,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和特殊现象应开展讨论,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并揭示其内在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在很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非常先进,但很少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这一常见的现代化电教手段。尤其是在资金有限,无法购买那些价格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时,我们大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手段,为学习者提供直观生动的视觉表象和听觉形象,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理论本质。

  2.4建立多角度的考评体系

  首先,应该明确实验教学考评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以及教师教学考评两个部分;其次,学生的实验成绩不应仅仅由实验报告成绩构成,其应能反应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按我们的实际操作,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考勤(10%)、课题问答(10%)、课题笔记(10%)和实验报告(70%)。这样不仅纠正了实验教学简单重复验证,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教学效果。第三,要加强对教师的考评。考评体系不仅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考评,在每学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都会存在考核记录。从实验教学前检查有无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到教学中不定时的教学观摩,到最后实验报告的批改和学生评价,这一整套考评体系为检验教师教学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发现,通过规范考评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切实快速的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水平,这对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15

  一、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忽视操作细节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实验教学首先由实验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目的及原理,然后讲解实验操作的主要步骤,虽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次实验,重点预习实验步骤,但很多学生只是走形式,并没有认真对待。因此,由于教师讲解时间较短,学生大多只能记住大概的步骤,对于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很难短时间把握。例如,细菌接种到培养基实验,在演示环节,教师先在火焰上灼烧一下接种环,然后将灼热的接种环接触一下无菌落固体培养基,使之快速冷却,再粘取菌落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但是学生操作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快速冷却,直接将灼热的接种环接触菌落,导致实验失败,细菌没能在培养基上生长。细菌涂片实验,需要充分涂匀勾取少量的菌落,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学生操作的时候,往往因勾取的菌落较多不能充分涂匀,染色后不能观察菌体的形态。

  (二)忽视结果的观察及总结

  很多微生物实验涉及到微生物的繁殖周期,比如微生物药敏实验,生理生化鉴定实验、微生物分布检测等实验通常需要在操作结束后一天以上才能观察结果,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在实验暂时结束后过一段时间再到实验室观察结果,并根据结果撰写实验报告。但是总是有学生忽视结果的观察,甚至缺席,这部分学生实验报告里面的实验结果只能参考其他同学,实验教学效果就达不到要求。

  (三)缺乏微生物安全意识

  在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始终有少数学生忘记穿实验服,或者将手机、书包、笔等随身物品随意丢在实验台上,甚至裸手拿培养皿或者菌种管。完成实验后将棉签、培养基、试纸等接触菌液的物品直接扔到垃圾桶里,这些不良习惯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微生物实验经常使用病原性的细菌、病毒,虽然微生物实验教学一般选用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生物威胁较低的微生物进行实验,但是如果学生缺乏微生物安全意识,不规范操作,有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二、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思考

  (一)规范操作,加强操作细节及注意事项

  只有规范的操作,才能训练好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基本的技术,比如培养容器的包扎、倒培养皿、接种、涂片等通过老师的讲解、演示操作和观看相应视频来规范每一个动作和环节。为了规范操作,笔者建议缩小实验组人数,每个班分成2组,每组2人,这样每个学生基本上都可以亲自进行操作,实验教师还可以及时纠正每一个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每次实验前,对于上一次的实验操作,选两位学生演示,剩余的学生观摩,并指出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微生物实验操作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操作才能掌握。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强化操作,反复练习,我们可以采取全天开放实验室,学生一有时间自行到实验室练习。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因为微生物实验准备工作量大,包括大量的包扎、灭菌和培养基的配制等,实验员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另外建议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一些微生物相关的课题,如病原菌的病理研究、药敏研究和药物对病原菌的药理研究,可以增加学生操作机会,增强实验思考。医学专科学校没有硕士点,高级教师没有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利用专科生做一些基本的常规的实验操作,减少了项目科研工作的工作量。教师在实验操作演示环节应充分讲解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如接种环的使用方法和持法,培养皿的持法,微生物涂片技术的注意事项。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快速掌握微生物操作的技术要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模式

  当前的实验教学步骤包括板书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等,然后简单演示,学生再按照方法操作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最后评阅等步骤。笔者建议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节省老师的板书时间和演示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把实验课程形象化和生动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大大提高。每个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让学生完整的观察整个实验过程,指导教师需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重点指出,目的是达到学生规范操作。对于医学专科学校,由于实验条件较差,实验学时受限,学生只能动手操作一些常规的`微生物实验。对于一些学生不能亲自操作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虚拟实验,播放一些微生物有关的实验课程,利用声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模拟整个实验过程,这样既节省了实验材料和试剂,降低实验运行成本,又免受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当然多媒体教学会增加一定的成本。

  (三)加强实验结果的观察及总结

  针对学生忽视结果的观察,甚至缺席,实验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布置,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应有序进行,不遗漏每一个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对于有的学生实验结果为阴性,要尽力帮助学生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避免后面的同学重复错误,同时要肯定实验结果良好的学生,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对待实验报告,教师应认真评阅实验报告。对于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教师应将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明确告知学生进入微生物实验室自己如何做好安全防护,使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学生的个人物品,不能带人实验室核心区域,要求放置在储物箱。对于棉签等实验废弃物,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再进行处理。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动手能力和实践功底。同时将微生物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才能够全面地推动我国医学专科学校微生物教学进步。

【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物理实验教学论文07-28

物理实验教学论文(合集)07-20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05-19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10-27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10-30

本科学年论文致谢08-0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5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实用]04-27

(推荐)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