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13 11:53:56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经典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经典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教学生认知、识词、断句,更注重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学素养。语文学科的学习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心灵发育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将阐明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论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文学素养;语文教学;提高;策略

  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的要求,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认可。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喜欢阅读各种小说、诗歌、散文,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的基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挖掘教学素材的价值,并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文学素养的影响

  1.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文学素养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前提。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基础,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学到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培养文学素养是实现小学“德育、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基石。2.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首先,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进而将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思考并尝试解读文章作品,解放了思想、树立了自身学习的观念并获得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言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有利于健全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更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净化心灵,明辨是非美丑,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1.合理运用教材,加强理论学习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材改版也更加合理。教材中不仅有拼单、生字、词组等基础知识,更有优美散文、趣味小说等,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需求,并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充分做好学生的启蒙工作,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要做好备课工作,从文章拼音、汉字的角度切入教学,深刻剖析文章中富含的意义并为学生做充分讲解;二要安排好教学进度,突出教材重点,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2.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名著课外名著能够起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阅读课外名著一来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外部的信息、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二来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提高了学生的修养和品位;三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等。教师要有良好的阅读意识以及丰富的文学储备,只有教师的阅读量多,才能为学生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在推荐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含义及情感,方便学生进行阅读。并且教师要将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纳入自己的教学方式,比如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上交读后感,再比如在课堂中为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培养学生阅读的热情。3.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效用优美的古诗词及诗歌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来丰富小学生的思想,提高小学生的情感高度。比如说教师可以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角度出发,引发学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在学习《静夜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和体会。4.强化写作训练写作训练是文学素养的一大体现方式。教师强化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第一,开展写作课程,一周至少有三个课时的作文课,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或是记周记的习惯,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第二,引导学生积累阅读文学作品时遇到的优美的、内涵丰富的词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第三,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注意学生是否用词准确,是否能合理运用积累的经典句子,如果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第四,选取优秀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帮助学生取长补短。综上所述,培养文学素养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各类文学教学素材的效用,调动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认知和对语文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本萑.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儿童文学素养[J].考试周刊,20xx(29):57-58.

  [2]程虎元.试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xx(5):14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基础教学课程中重要的科目之一,其在内容上和运用的形式上都有着语言文化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是今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因此,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主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艺术的应用策略和方案,为今后的语言艺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提供了相关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语言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含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是指语文教师一整节课下来都是通过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是语文教师给予学生知识并且让学生也懂得如何透过老师的语言艺术来吸收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这些创造性的知识都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语言艺术表达出来的。由于语文这个科目本来就与众不同,语文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所以,语言艺术可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不仅能够令乏味无聊的课堂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又能够令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且易懂。语言艺术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科学性是语言艺术最为主要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语言都不能与科学性分开,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语言艺术,它是经过日积月累和大量的事实依据理论所获得的,能够反映最本质的东西;语言艺术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所获得的语言能力都是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不大相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运用语言艺术,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言艺术还具有艺术性,语言本来就是一门艺术。语言艺术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形式上,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且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提高教师语言艺术的方式

  1.教师应提高教学语言意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意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切记一定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并且要做到标准、规范,避免在授课过程中出现错误。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意识跟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去研究语言艺术的形象性,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同时,教师要时刻记住在课堂授予学生的语言并不只是传递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带着情感教学,这样的语言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调查,不难发现的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总是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点抓住好的语言,上课节奏的控制也是井井有条的,这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语言意识的结果。

  2.教师应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语文教师如果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授予学生应学知识,就应该具备丰富的语言素材,这是每一位教师所具备的。如果老师积累的知识越多,就说明老师的知识面非常广,如果教师经历越丰富,那就说明这位教师的语言艺术表达越丰富和精彩。平时积累的越多,在授课时,运用就越能得心应手。例如,《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古诗可以通过“松下”这个地点来引出“岁寒三友”的典故,讲解其中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和积累大量的知识,这也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便利的信息交流渠道。

  四、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上语言艺术时刻保持悬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前要学会选用巧妙的语言艺术和富有悬念的感觉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10分钟的课间活动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为接下来所要上的新课程做铺垫。同时,教师在概括语言时要通俗易懂,通过运用一些轻松话题过渡到语文教学课堂中,这样能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更加亲近。这就使得语文老师应该具备语言艺术。例如:《春》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描述春天可能存在过的各种现象,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想,与书中作者对春天的诗词进行对比,然后将《春》这篇文章概括出来,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以便学生进入学习语文的状态。

  2.课堂上语言艺术过渡语的运用要自然

  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有节奏,有条理,有计划,要运用自如,随便更改话题可能会让学生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也就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过渡语的作用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一个富有悬念且精彩的瞬间便可以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领到课堂上。例如,在学习《普罗米修斯》这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你们可知道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会被困在这吗?被困多久了?开头就设置悬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动动脑筋,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课外书的兴趣。总之,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运用语言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素质,所以需要教师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周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科教导刊,20xx(4):152.

  [2]党志波.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20xx(1):5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

  题目: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思维飞速进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能够通过用自己的笔触来描绘周围的生活和事物,对其进行阅读训练可以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就要重视阅读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阅读训练;阅读兴趣;

  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让学生从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明确遵循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是教师向学生教授阅读技巧的第一要义,执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文本调节教学进度或是改变教学方法。

  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很多教师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努力教授学生的阅读策略,而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地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兴趣引导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因为生理问题的影响导致自我约束能力本身就比较差,加之还没有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要让他们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把阅读当作一种自我行为是十分艰难的,为此教师就必须抓住他们的年龄特点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一些好书中描写的最为精彩的部分讲解一些给学生听,当学生听到最感兴趣的时候就停下不讲,让学生课后自己自行阅读书籍,从而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或者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课外书培养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加强阅读过程中的思考环节

  阅读的美妙之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能够沉浸到文字的世界中,还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开放思维自主的进行对文字的思考,教师在初次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的思考去揣测文章的立意。比如,在讲解到《山行》这首古诗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这个题目学生将会从哪个角度着手写山行,有的学生说可以对山间的景物进行描述。如介绍山涧中的行云流水,山间的花鸟鱼虫,山上的奇峰怪石,有的学生说题目是山行却不一定要描写山行,可以具体描述在行走时诗人的感悟和心路历程。如突然走到一处地方看到景物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感觉前路迷茫,却又突然看到生命的希望,从而衍生出对前路的期盼来,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带着问题进行思考着,在课文的阅读过程中找到自己与作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也对提高阅读的教学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加强字词句方面的训练

  阅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一些东西进行理解和累积,这也是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者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去理解作者运用这些词句的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甚至可以通过背诵或者摘抄的形式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把这些优美词句内化到自己的作文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引导是十分关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累的语言词句可以更加的符合自身的学习情况,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自觉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如教师在讲解《三顾茅庐》这一课文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去理解这句景物描写刻意用修辞其实是在暗示诸葛亮也是一个在等待时机的“卧龙先生”。再比如,《珍珠鸟》这篇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动作的字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针对这写字词进行思考,理解这一个字的存在就是为了强调珍珠鸟的淘气和对人类的信任,通过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可以在文章中自行找出关键的字词句,阅读过这些文章领会到作者行文间的精妙之处,从而获取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四、创设阅读的情景

  课堂中除了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的之外,学生学习的情绪、对于教师的情感、教学环境等因素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语文学科是一个发散性特别强的学科,它同时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像戏剧中一样利用唱、念、做、打等等方式去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情境,把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方式让学生可以像身临其境一样欣赏到文章中描述的美妙的画面,通过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小活动和情节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通过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长来引导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五、尊重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是一致的,在各方面的发展也不是步调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尽量留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积极而端正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有进步的时候要适当的予以肯定,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获得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把在文章中不同的见解都提出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获得崭新的知识,教师要摒弃掉传统的阅读教学灌输知识的做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其可以充分调动起主体的能动性,学生在经过自读自悟之后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点拨和讲解,才可以真正的做到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把课堂效果最大化。

  六、注重单元整合

  在进行教材的每个单元的教授前,教师要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提前向学生说明即将教授的课文是属于何种类型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提前布置的单元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些任务,让学生可以提前对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带着任务去学习。比如,即将教授的单元里的课文都是描写景色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的文章之后,制作手抄报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单元的整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课文主要内容之间的连贯性,不能出现学习完前一个单元就和后面一个单元毫无瓜葛的现象,对这一个单元要学习的课文预先做粗略的划分,从阅读方法上把这些文章大致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需要精读的文章必须要求学生进行仔细认真的研读,咬文嚼字结合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精读不仅可以充分理解阅读材料中用到的重要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而阅读就只需要学生粗知文章的大意即可,不需要对文章中出现的字眼进行仔细地揣摩,这种粗略的划分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的分配课堂时间,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其实语文阅读这一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历史由来已久,过去满口歌颂着之乎者也的老教师就是通过让学生自行对文言文进行背诵和理解,然后学生不懂的地方再进行讲授,可是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育的现状却越来越往“填鸭式”的方向走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够一成不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给予阳光给予水分,让阅读的幼苗在学生的心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一生都受益无穷的东西。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的要点

  激励手段要设置不同层次性。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激励学生也大有技巧可言,在什么时间激励、达到什么程度激励都需要教师认真考虑,不能简单一概而论。简而言之,班级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基础方面各不相同,教师对学生开展激励要兼顾整体,不能完全局限于几个语文学习优秀生,要致力于从整体上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因此,优秀生回答出较为困难的问题时要加以表扬激励,而基础一般甚至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出一些超过他们自身能力的问题时,教师也要送上激励性话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这就体现了激励手段运用的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基础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对的激励门槛,做到心中有数、灵活运用,在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差异的同时,恰当运用激励手法,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这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激励手段要控制好节奏频率。有些教师走进课堂就开始对学生进行激励,例如同学们今天状态很好、教室非常干净等等,一节课下来激励的范围非常广,激励的次数也非常多。实际上这样的模式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过多的激励手段运用反而让学生觉得获得老师的肯定非常容易,内心那种渴望的状态不再有,降低了激励手段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激励次数过多,其中有一些属于为了激励而激励的内容,反而冲淡了教学激励主题。因此,教师要控制好激励手段的运用频率,一节课运用多少、哪些时候运用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详细标注,教学组织活动中灵活把握,既要保证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避免过多过滥。激励手段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不仅仅在课堂上,在课前课后也要加以运用。有些教师课堂上对学生大加激励,而课后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则大加训斥,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伤害。

  因此,对学生的激励要贯穿语文教学始终,要融合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对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同时对课前预习认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好以及在语文学习中乐于助人的学生都要给予同样的表扬激励,对学生在课外语文拓展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进步也要同样加以表扬。教师将激励手段运用于课堂内外,贯穿学生语文学习全过程,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整个语文学习活动都充满了快乐,以积极的情感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二、小学语文教学激励手段运用注意点

  激励手段的运用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乐此不疲的有效手法,运用激励手段可以显著提升学生语文积极性,让师生互动更加和谐,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多过滥。上文已经提及,过多过滥的激励会降低激励手段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控制好频率,以较为恰当的次数、恰当的时机运用激励手段,方能发挥最为明显的效果。二是要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小学阶段低年级与高年级、中年级与高年级之间都有着年龄发展的差异,学生的思想观点、认知基础都不相同,在激励手段的运用方式上也要针对学生特点因人而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

  摘要: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自觉习作的习惯、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快乐作文教学必将大有可为。可以肯定,快乐作文对培养小学同学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和思想品德课并行不悖的、影响小学同学一生的思想基础工程,对培养新世纪开拓创新型人才大有裨益。

  关键词:情境 ; 多类型 ; 快乐;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要求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内心思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强调“亲历”和“真实”,这就要求学生善于主动挖掘生活、乐于积极表达思想、勤于自觉动笔习作。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基本形成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许多学校当前作文教学主流,有利于学生掌握命题作文的一些技巧,有利于学生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这种模式已经暴露出其偏面性和局限性,给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即习作时,不会下笔,无从说起;不会表达,语言空乏;不会创新,缺少个性。

  二、课题的界定

  快乐作文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快乐作文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快乐的心境,把自己的快乐体验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倾注于笔端,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快乐作文。广义的快乐作文是通过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使习作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发自觉的行动。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把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乐、苦恼等感受,乃至对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细微体验,主动诉诸恰当的语言文字,写出有血有肉、有感而发、生动耐读的文章,达到阅其文知其心,体现“文如其人”的精神,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叶老)。这才是快乐作文的真实目的和深层意义所在。

  三、研究过程

  (一)把握儿童爱玩与好奇的心理特点,适时创设各种情境,增强习作兴趣。

  小学同学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写作的兴趣。“创设情境”实质上指的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习作的一切外部条件。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于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1。观察情境,提炼重点,写出真情

  观察情境的内涵就是去观察世界,即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或具体的实物。它是根据儿童的思维、心理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提出来的。

  2。游戏情境,体验乐趣,抒发感受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设定的游戏有感而作,也是提高习作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3。实践情境,体验成功,得到发展

  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创设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的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语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

  4。想象情境,拓宽思路,激发美感

  想象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真正的创造是想象活动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情境对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十分有效。

  (二)把握儿童不拘一格、跳跃性强的思维特征,鼓励多类型作文,充分体现习作个性

  多类型,指写作类型不拘泥于某种格式,作文格式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开放作文的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1。作文“日记化”,降低行文难度。作文“日记化”就是把依次作文的任务分散到几篇日记中逐步完成,借此逐步降低作文的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取得好成绩,提高写作兴趣。

  2。作文“书信化”,拉近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也是快乐作文的一种有益尝试。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

  3。作文“诗歌化”,激发创造性想象空间。儿歌、儿童诗一直以节奏轻快、语言活泼、琅琅上口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模拟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作文“课文化”,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桂林山水》教学中, 我创设的四次情境,充分调动了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所表现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和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的理解,并通过综合介绍桂林神奇的自然风光这一语言训练,引导孩子表达对客观世界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其中我凭借“结合课文语言,向老师、爸妈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的两次情境创设,巧妙地从阅读教材中引出表达的话题,前两次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充分朗读了课文,仔细欣赏了课件图片,积极地感知、积累了语言,这为表达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最后的写作环节中学生都能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把作文“演讲化”、“稿件化”,把说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写稿的基础上,开展演讲活动。把作文“表演化”,发动学生将有意义的见闻编成相声、话剧、小品等。总之,不拘一格的多类型作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真正达到新课程提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微”产物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比如“微信”“微电影”“微商”“微视频”“微课”等。这些“微”事物是顺应时代而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快节奏。“微课”的产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尤其对小学语文教学,如同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浪潮催生了许多新事物,微课便是随着这股浪潮,顺应现代生活快节奏而产生的。笔者认为小学较低年级学生具有有效注意力时间段的特点,可以利用微课短而精,形象化具体化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较高年级虽然有效注意力有所增长,但随着语文学习内容的深化和文章篇幅的增加任然存在提高注意力和将分散知识点系统化的难题,微课教学的特点正是打破这一教学瓶颈的好手段之一,灵活应用微课教学必将对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起到有效地推动辅助作用,并影响着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所谓“微课”就是短小精悍的一节课。微课的特点就是:时间短,只有三到十分钟;知识点精而小且具有完整性;多个微课会形成一个知识的系统。小学生的的上课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持久性较段,思维具体形象占优势,概括能力处于直观、具体形象的水平。所以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点正好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小学生的课堂学习。

  一、微课的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的文本内容即使是生动的,可是如果长达六七百字,只有几岁年龄的小学生也不会对它产生兴趣。如把文本中的.重要知识点做成微课,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语文微课本身集音频、视频与一体,有教师生动形象的解说,有色彩鲜艳的美丽画面,有教师演示的具体步骤。小学生看到这样色彩艳丽的画面和熟悉的声音,注意力会立即集中起来。记得我在上北师大版一年级《识字教学》“日、月、山、水”这些在成人眼里十分简单的字眼,我原以为只要在黑板上写写,学生就可以很顺利的学会这些简单的字,可是谁知,当作业本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傻眼了,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错误让你哭笑不得。不得已,我用flash动画把这一个字编成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字的笔顺的每一笔用汉字宫中的flash呈现,学生看到这样的微课后,各个伸长了脖子,聚精会神的的学写字、学字义、讲故事,只有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对这些字已经全部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好得多,可是五六年级课本中文本内容相对抽象,学生走进文本,看文本背后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可是微课正好可以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教师可以用ppt课件配合自己的录音用喀秋莎软件制作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故事,作者的当时的处境,学生看到在这些视屏材料之后,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学生对古诗本身的感触也就由陌生变得熟悉了,理解课文或内容不再生硬和孤立,而是有了整体性和灵活性。《村居》中有这样一个微课,大约四分钟用flash动画介绍“居”字的演变过程,学生看了这一微课之后,对全诗描绘的那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环境以及他们较为具体的生活画面,就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尽管我们说,一千个读者面前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这个“哈姆莱特”要有一定的借助意象才会理解的深刻而具体。对诗中表现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才会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的体会。一个“居”字,能够投射出农家老少的生活清新,恬淡。同时农村的乡土风俗,也呈现的一览无余。《修鞋姑娘》这一课中用微课展示“人物的描写”这一教学内容,人物描写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通过微课中的动画,把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可视、具体。学生轻松的掌握了这一知识。

  二、微课的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知识点较多而乱,零散的分布在不同年级的不同课文,学生对与一个知识点学习的七零八落,若用微课就能把分散在不同课文中的同一个知识点统一起来,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六年级的考卷中经常出现关联词语的填空,可见这一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可是这个知识点分布在不同的课文中,教师平日里只是在不同的课文中见一个讲一个,学生没能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条。微课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制作出关联词语八种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然后在每一种关联词语的定义后面,附上相应的关联词。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句子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关系,选取相应的关联词语。同时,学生在微课中学到的关联词语经常是成对出现,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搭配,读的朗朗上口,遇到关联词语的填空自然就脱口而出。再比如小学语文中常用到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大部分学生在他们的头脑中有这样一种概念:见到“象、好像”就以为是比喻句,的确在大多数情况下,“像、好像”表示比喻,但是有的情况不表示比喻,学生便糊涂了,教师用微课的形式把不表示比喻的情况作以呈现,学生的这一知识点一下子就明晰起来了。一是表推测;二是表想象;三是表比较;四是表列举。教师把自己的讲解与课件以及配有图片的内容同时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一目了然。

  三、微课的便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自学能力强的人才,学生在学校由于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教师在一起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较少。但是大家都知道一个人能够成功,主要取决于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微课正好可以充实学生业余学习的内容。沿海地区在七八年前就实施翻转课堂,所谓的翻转就是把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微课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家中就能应用微课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课堂中只是解决学生在家学习中的问题。由于微课的便捷性,学生喜闻乐见,学习效果也显而易见。“微课”以它特有的小而精的特点,推动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的车轮,在改革的浪潮中“微微”的闪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何勇寿.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xx(8):172.

  [2]韩谢楠.小学语文教学的五环节[J].小学语文教育,20xx(1):49-5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阅读教学主要是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部分,指导阅读应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由内到外,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拓展和补充,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要成为有机整体,这才是阅读教学根本,那么如何才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阅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二、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祖国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美,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阅读

  所谓的探究阅读就是指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以个人或者集体的方式通过质疑、探究与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在语文课本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历史人物或者是历史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在阅读这篇文章前,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件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事情,这样既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内容时有更深刻的体会,更能使他们通过查阅,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如果在课文中有出现成语典故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这样他们不仅对这个成语有一个更好的掌握,通过这些故事,也可以使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四、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交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五、指导学生进行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可以笑其肤浅、简单,从而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 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解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去了,没有老师的指导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则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总之,阅读教学要把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条原则,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我们的阅读课就不会迷失方向,这是我们指导阅读的根本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9

  关键词:电教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一、电教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广泛深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对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基础教育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辅助作用。电教多媒体技术对本就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语文起到形象画和趣味化。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以教师的课堂灌输为主要传授方式,其弊端在于使课堂气氛沉闷,小学生独立的学习和阅读理解得不到有效培养,更不利于他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而电教多媒体具有的文本、动画、声音、图像等优势功能,为语文课堂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信息素材,为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能最大化的调动和刺激学生的感官,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内容中的疑点、难点,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会随之大幅提高。电教多媒体技术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推动一切事物前进的大动力。”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潜在动力。

  二、电教多媒体技术能够生动再现语文课内容,给学生以身临其境感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精心讲授是主导课堂的模式,也是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这对于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好奇爱问的.小学生来说,不利于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而电教多媒体在课堂中的深入应用,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通过音频、视频动画和图片,将课文中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再结合小学生性格及思维的角度对课文加以补充,这样语文课堂内容就可以得到生动再现,小学生也可以轻易地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这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由简单的语言激趣到综合的感官器官体验的外在形式,深化为本质的兴趣培养到学习内在动力的驱动,最终使小学生从小养成乐于阅读的好习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电教媒体的音像视频,对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内涵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和发掘,使学生既能更好地领会课文,又可以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比如,语文课中《瀑布》这一内容,由于多数学生没有亲眼见到过瀑布,所以单靠教师的语言补充描述、课文内容与简单插图是难以真正让他们领会到瀑布的意境。而电教媒体技术能通过音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播放了美丽的瀑布的视频,通过真实的镜头,学生感知了近看瀑布“像一条白带悬挂在千丈青山”的气派,还有瀑布脚下的水珠飞泻“如烟、如雾、如尘”的水汽等。

  在学生欣赏完了瀑布后,在优美的乐声中,他们开始如痴如醉地吟诵优美诗文,仿佛置身于千丈瀑布的景色中,学生感受到了诗文的美丽的语言,又欣赏了瀑布的景色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一步步愈加浓烈了。电教手段的使用,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轻松攻克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并不难懂,其重点集中于课文的某一段、句和关键词中,它往往牵动着小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且丰富的素材和信息,所以,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对语文教材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准确把握,课文要表达思想感情深刻体会,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借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解读,轻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看、听和形象、真实的感受,有效地激发了阅读过程中积极的心理因素,产生了理解课文的主动性。

  四、电教多媒体能够使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根本都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学会更好地说话和写作。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运用,让学生的感官器官、思维和情愫被调动,使学生由对课文的领会过渡到对文中插图的延伸,由对课文的理解升级成日常写作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得到激发和提升。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多媒体的功能与优点充分与语文教材内容结合,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量的增大和丰富,更能使整个课堂得到有效激活,结构得到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他们个性的发展与发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

  五、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普及和深化,适时适度的加以运用,真正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辅助教育教学的利器。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又能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新课改对各学科教育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小学语文作文学习就是其中之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要实行语文课文的阅读性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语文的了解程度。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的作用,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就从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的重要性方面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希望能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作文学习;课堂教学;语文学习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中的作文学习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对作文写作感觉到不知所措、无从下笔,这也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分析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语文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这样教育模式下,对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都造成了一定阻碍,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缺乏创新。所以,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模式必须进行积极转变,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和培养作文学习的能力,这也成为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

  1课外阅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优越性

  对于小学的语文作文教学,课外阅读非常重要。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提高学生对作文风格的了解,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完全可以靠写作表达出来。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成为教育中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强重视。语文作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帮助小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小学生的作文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作文写作的能力,能够体现一个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因此,加强小学生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2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作文写作的兴趣:

  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语文作文的写作能力,特别是能够对小学生学习作文提供帮助。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验浅,对世界的认识少,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2],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外阅读成了小学生学习和认识不同事物的重要途径,使小学生能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社会经验,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活动的主要目标,明确这个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怎样的`目的。小学的语文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发展,关系着小学教育的未来。新课改和小学语文教学纲领都明确提出,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运用能力,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阅读能够促进写作文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因为课外阅读能够大大激发小学生对学习语文作文写作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加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能力,促进小学生新知识的增长,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2.2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提高写作质量:

  课外阅读活动相比较于课堂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课堂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对课堂提不起兴趣,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对语文学习采取消极态度应对。但是课外阅读却恰恰相反,其能让学生认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写作反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告诉学生通过精彩的文章能够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能力,这样定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作文的热情,也能培养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和分析事情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通过文章的描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养成边学习边思考上的习惯,并能将这种重要习惯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不断增加自己写作的素材,既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3],使自己能够写出具有内涵的高质量文章。

  2.3积极创建课外阅读的机会,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作文写作进行能力培养。小学的语文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所以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老师的教授和示范,所以,教师要为小学生起好带头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一个小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才能带领学生把阅读纳入语文学习的范畴,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或者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活动,交流阅读经验和阅读后的心得[4],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一来,便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2.4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写作构思和语言组织: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通过长时间的经验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对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对此,课外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对课外阅读进行了深入了解,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对小学生来说,作文写作学习比较难,要先进行构思和范围划定,再进行具体的语言组织和素材应用。这些都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课外阅读是解决作文写作缺少素材和语言组织能力匮乏的重要解决办法之一。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并不断积累阅读经验,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观察能力的培养,对新鲜的事物和对特定事情的感悟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对事物和感情的表达能力。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在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3结束语

  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思维都有极大的帮助,能够帮助初学作文写作的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构建写作的框架和培养写作能力。课外阅读是一种对学生语言学习有着重要作用的学习方式,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如何表达,明确作文如何来写,还需要学生长久的积累和不断的联系,其即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艳.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5,01:172-173

  [2]陈丽君.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15,08:228

  [3]王建英.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5,23:132

  [4]于玮琦.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手段[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19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1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一)创新意识

  1.创新意识决定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是推动国家不断创新的力量。在21世纪,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因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才能不断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创新意识推动社会大进步

  创新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促使人们思想解放,具备先进观念,进而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创新意识对社会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进而能使经济、政治等层面获得进步。

  3.促进人的本质力量不断提升

  创新意识对人才素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方向。创新意识能使人们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开拓精神,能不断提升人们的本质力量,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促使人们自身获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并能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

  二、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一)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创新

  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生活中逐渐锻炼得以形成的。很多学生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普通人是不具备创新意识的,进而造成学生对创新望而生畏。其实,创新意识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只要我们敢于解决之前未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说是具备创新意识。

  (二)激发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并将课文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讲述他们如何进行创新活动,使学生对这些人才充满崇敬感,激励学生以他们为学习榜样,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更加努力学习,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讲到有关启示学生创新的课文时,例如,针对《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教师就可以将文章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将科学家们根据蝙蝠夜间飞行原理制造出雷达的过程简要论述。然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他们向科学家学习,善于观察,热爱思考,根据自然界规律,进行实践和研究,制作自己的小发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不仅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小学生天真活泼,想象空间广阔,他们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想象创造美。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无论天上的,还是水里的,都可以大胆想象。对于课本中的小故事,教师也要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如可让学生写一个简单的续文,开发他们大脑的思维能力,进行大胆想象。对于写得好的、有创新想法的学生,教师还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四)学会质疑

  教师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白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知的道理,鼓励他们要经常质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任何事情都富有好奇心,喜欢给教师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认真释疑,也有一小部分教师总是打断学生的问话,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不能厌烦学生的提问,相反,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因为刨根问底往往可以形成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这时,学生往往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如壁虎为什么长出新尾巴等问题。其他学生也会进行思考,因为他们也觉得好奇。这样,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即使提出的问题他们无法解决,但却培养了他们质疑的精神。这就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开始。

  (五)扩展语文教学的范围

  语文课的学习要紧紧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良好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连。因此,教师要定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走向生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办板报、表演课本剧等。办板报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让学生展开想象,图文结合。一周下来,评出最优创意小组,进行物质奖励。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学过的课文,任意选择一篇,进行改写,改成课本剧。在课余活动中,教师进行简单组织,让学生表演。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六)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平时多关心、多鼓励他们,切忌批评,说话语气要和蔼。在生活中,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在学习上,教师是学生最信赖的人。教师和学生相处和谐,有利于营造创新氛围。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新颖想法,进而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就要不断发挥教师的作用,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创新。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不断质疑和探索。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渐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2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课堂导入语都十分讲究,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它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为新课讲授而说的话,它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调适教学气氛,是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可以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语中,应充分展示:“情、趣、疑”。

  一、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莫不如此。“情”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一上课,教师就要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若要学生的心,教师必要先动情,如:在教学《十理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十理长街送总理”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如诉如泣,极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有了初步感知后,师发言:“同学们,这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叫人悲痛,令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理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经验的登上讲台,往往不是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架设一座信任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乐中求知。教师如果能根据课堂的需要精欣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干瘪了。

  二、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需要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准备了一篇生动有趣的解说词,画了一幅桂林山水图。上课时,让学生根据我的解说词扮演导游,带领其他同学一起游览,适时还对学生进行饶有兴趣的点拨,在语情、语态上也进行了渲染,学生顿感欢乐,兴趣盎然。这时候,我趁机吟颂了自写诗──《醉了,桂林》“桂林是一窖陈酒╱不小心╱落在大地的杯中╱山醉了╱水醉了╱我也醉了……学生聚精会神的听着,接着,我唱起了韩晓的《我想去桂林》,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迸发无限神往的渴盼之心。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老师说得唱得都好听,下面不如跟着老师在课本中去寻觅桂林的美吧。

  三、疑疑就是设置疑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有一定讲究,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比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迷》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近期正在电视播放的科幻片《外星人的故事》接着,巧借学生好奇心,提出了系列他们关心的问题。问题一:宇宙是无限的吗?你还知道那些星球?问题二:动、植物要生存,需要那些条件?问题三:“天上人间”“天堂”究竟在什么地方?问题四:“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是真的吗?能不能说出他们在哪里?问题五:假设火星上有生命,说说其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存在?让学生带着疑问循序渐进地去学习,在学习中,要求他们多思多想,也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诚然,小学儿童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它,让它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3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有反映祖国地大物博的,有表现传统优秀道德品质的;也有表现伟大民族精神风貌的,这些不同内容构成了不同的德育教育的整体。但现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从单一方面的,没有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2.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品德教学的拓展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上仅仅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这样它的实效性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延伸好教材内容,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的品德教育才是最为深刻有效的。但现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是在课堂上的教导,而没有在课外实践中延伸教材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没有拓展性。

  3.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不同的心理面貌

  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的思想,传统中医里也有“望、闻、问、切”的诊断法,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足够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心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思想教学。但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做到这些,也就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寓德育教育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1.把品德教育融入到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要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方面入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年龄段更小的学生,他们还不一定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常常是通过这些字词中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教学《朱德的扁担》,读到“朱德扁担,不准再拿”这几个字时,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在扁担上刻这几个字时的情绪,学生通过实际模仿,逐渐体会到朱德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通过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2.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感受相结合

 作为一门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喜欢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中去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只有让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学,让他们的思想感受同课文里的主人公心里活动感受一样,才使他们从内心里得到德育教育。如在《珍贵的教科书》时,可以通过视频声音情景剧等形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指导员的那种情感,让学生在课堂充满感人的氛围中理解文章主旨,学生个人思想情感也会得到了升华,促使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才会过久不忘。

  3.把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统一起来

  所谓的结合学生实际,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理解的内容出发理解品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实际中让学生实践这些品德教育思想。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先让学生都通读几遍,结合自己的理解实际来谈感受,再在课后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和时间赛跑”的行动,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而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样,但是通过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文章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统一起来,都会懂得在以后做事中珍惜时间得道理。

  4.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更加注重品德教育

  在教学改革之前,应试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我们的教育往往只培养出高智低能没品德的学生。老师只会拼命地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更无从谈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在进行新课改了,就要还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本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例如教授《刘三姐》一课,可以在教学当中设立场景剧,把学生分为两组或几组进行山歌对唱,学生肯定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既得到了音乐熏陶,又感受到劳动人民的积极美好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4

  评课即课堂教学评价,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化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常规管理,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评课也是一种技能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培训,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观懂课、观清课、议好课。评课者一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修养和经验,一方面应掌握一定的观课技术要领,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为基础,以看、听、想、记、谈等多种评课活动协调为保证的立体性综合技能。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就教育评价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有关理论,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授课者的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评议,指出其成败得失,认定其优劣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评课使授课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不足,使听课者获得启迪借鉴,从而取长补短,最终达到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目的。如何评好课,对许多教师来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于部分新上任的老师来说,却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茫然的问题。

  一次成功的评课,需要评课者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正确的评课目的

  评课的目的是什么?是在肯定与否定中让授课者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获得进一步提升的信心和途径;让听课者通过对授课者的观摩,吸收新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与授课者共同提升。

  2.规范的流程意识

  任何评课活动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议题。在评课活动中,我们主张“流程规范,焦点集中”。每一个授课的老师都有自己的设计和思考,都有想表达和展示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如果在课前就让授课者说说自己想给大家呈现什么,让听课者有明确的注意指向和问题期待。评课是,大家又能围绕相应的主题结合课堂上的现象集中探讨,深入对话,相信评课者收获会更多。

  3.先进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评课活动得以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知识教书匠,也不应该知识蜡烛,而应该是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不仅要求我们是教学骨干,更应是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归类总结上升为理论的研究者;要求我们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学者学得轻松,教者教得舒心,听者听得明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评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评课前的准备

  (1) 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相应课文

  (2) 根据自己近期思考的问题作几个假设

  (3) 根据自己研究的课题提出几个问题

  (4) 有的放矢的去听课

  (65)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包括时间分配,双方各自的言行等详尽记录。

  (6) 听课结束后要及时反思

  (7)结合开始提的问题进行整理。

  1、 注意的问题

  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授课者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确定了怎样的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目标?

  第二,课程的导入,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的情景等,教师如何设计有关问题,如何呈现,如何安排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第三,从整节课看,体现出教师何种教学思想?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占全部课堂时间的比值?

  第三,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利益?

  听课时,教师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节课奠定基础。

  2、 关于评课的角度

  评课可以从很多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开:可以评教学目标,可以评教科书处理,可以评教学程序,可以评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可以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可以评课堂效果。这些内容只是普通的评课内容,重要的是转变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聆听分析一堂课,有的放矢地研究剖析一节课,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两个问题,这样的评课才是有效有益的。

  总之,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真正掌握这项基本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评好一堂课必须站在全面的发展的高度进行,体现现代化教育观念,明确评价的内容、标准、要求。当然评课的知识要点或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不是仅有这些。教育心理学认为,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要掌握评课的技能,教师还必须运用这些评课的知识进行评课实践。评课文化文化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评课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学生与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xx版

  《语文教育之友》20xx年03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

  在小学阶段阅读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认识语文的重要途径。同时掌握好阅读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阅读这一板块的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也探索了大量的教学策略,好让本班学生在学习阅读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使他们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

  小学生的成长特性导致他们具有不同于初中生的特点,他们独特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对他们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好胜心强,活泼好动,每天的精力比较旺盛,但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能持续很久。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过长地给学生讲解知识,不然就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学效果。在花了一定时间的讲解课文后,教师就应该抽取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他们及时掌握所讲课文。

  首先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朗读,就可以大大提高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这一环节。第一,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注意拼音的准确性,声音还要洪亮,一字一词吐字清楚;第二,流利地朗读,当学生朗读几遍课文后,就应该要求他们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这时候也需要学生自然连贯地朗读,在朗读时语气要有轻重缓急,要让学生把其中的感情读出来。

  其次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指导他们使用正确准确的读音,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还要让学生把文章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朗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情。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不能武断地指出哪个学生朗读表现的感情是对的,哪个学生的感情是错的。而是应该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感情加以分析,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思想感情方向发展,但不管是哪一种语气,教师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还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鼓励他们多读,提高他们的勇气。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在一堂课的讲授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内心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本的基础上就要准确朗读课文。但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为何而读,怎么才能读好等,一定不能让学生只是机械地朗读,反复的读,而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读通课文。通过反复的提醒以及训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

  在开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中自己不会的字词勾画出来,在最初的朗读中就要着重掌握它们。接下来教师就要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这篇课文所讲的内容,如果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及时询问教师。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体会文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各种表达方法,理解它们的用法。只有把各个方面的知识点都带入到朗读中去,学生才能对朗读有更一深层次的理解。也只有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摸索,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感知课文,感悟阅读

  只有把朗读和感受语言、分析语言、积累语言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朗读中感悟语文知识。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结合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对朗读的课文就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当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基本的理解以后,这时就需要学生去感悟课文了。感知了才能感悟,让学生在感知中去感悟课文,让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让他们逐渐培养阅读的能力,这样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启发育人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课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因为小学生的思考比较具体,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朗读,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每一篇课文的讲解都是一次美的熏陶,都是一次情感的陶冶,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够逐渐养成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对他们进入初中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想象课文中展现的情景,教师也可以创设课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其情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繁琐的步骤,在给学生分析的时候要抓住重点,取其精华。新课程标准提出“感悟、积累、运用”,朗读是学生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带动学生听、说、读、写的感官的运用,因此,朗读是阅读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训练方式。在当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朗读,用阅读来代替教师的讲,减少对课本的具体分析。语文的教学要注意学生语言的积累,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很多学生看到比较长的一段文字时就直接放弃,根本就没有去思考问题。并且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仔细,对问题的理解也非常的浅显,导致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回答错误或者偏题,不能答到问题的关键点上去,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阅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朗读习惯,改变他们对阅读的困难认识,让他们对阅读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形成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训练就一定可以战胜阅读这一难点。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班上学生的学习特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性,然后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调整加以完善,以便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教学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就一定可以让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1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经典)06-2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6-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5-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华]07-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热】07-2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推荐)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