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13 17:19:31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汇编[15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汇编[1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

  课堂提问是目前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可以使孩子产生疑问,促进思维的提升。科学课堂上,我们一直提倡基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而有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形式。教师从问题的精心设计,有计划、因地制宜地实施,到对学生的及时评价,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保证了教学效果。当前学校实行素质教育,花更少的时间培养孩子更强的能力,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提问几乎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故提高课堂提问效率,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值得深入探究。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设计课堂研究的方法及步骤,进而进行实验。在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师生问答、激发生生问答讨论的形式,不断引导学生的思考,将学生的想法落实到课堂探究中。这些促进学生思维的课堂行为,可以说都是通过不断深入的提问达到效果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中将提问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深入思考: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学生在课堂上的亲身经历,最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重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识发生论,揭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7-11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能够根据具体的表象进行推理,能根据内在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分析。我们要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就必须要创设生动、自然、贴切的情境,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孩子们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生活是创设情境的源泉,对于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思考是促进学生探究的动力。虽然我们无法将生活现实搬到课堂上来,但我们可以借助来自生活经验的二手资料、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思考,让学科学变成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亲身经历之于科学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情境来源于生活中的场景,生活中的问题产生了科学探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生活经验,设计好教学情境,从中而来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二、好的问题设计是基础

  在课堂设计中,一般可以先设计主线的问题,这些会涉及本课的重点内容。然后再根据主题,逐步拓展,形成分支的小问题,这样逐层分解,逐层递进,更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备课,当然对于课堂的提问更是斟酌再三。针对科学课不同的课型,问题的设计也不尽相同。

  1.知识型: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一些知识。这部分知识以学生接受为主,教师或讲述或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介绍。这样的课型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尽量考虑到借问题引起孩子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保持一段时间。

  2.观察型:孩子在这样的课中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一些物体的特征和作用。这种课设计的问题需要从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出发点出发,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设计出具有层次的问题。并且通过提问不断激发学生之间的不同想法,让观察更全面。

  3.探究型:重在引导孩子探究未知问题。其提问方式应围绕着各个年龄段孩子思维的发展水平,从孩子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本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观点来设计。在合适的时间提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引发孩子思维的发散和聚合。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聆听别的不同意见,但是封闭性问题仍然是必需的,它能够让教师了解孩子目前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以此来做出策略的改变等。就拿《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这课来说,问题设计就是由表及里的。①我们刚才在美丽的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同学们找得都很认真,特别是第几组、第几组,那同学们都找到了吗?②小组内有没有意见?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组内消化;全班呢?③这些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引发孩子的讨论;④为什么喝水是有生命物体必备的条件?进一步引领孩子探讨事物的本质,一步步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所具有的特征。

  三、问题的实施是关键

  1.提出问题的时机

  在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是跟着教师的问题走的,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对孩子的思维和整个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孩子在多次这样的思考后,会逐渐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会自然地去思考。

  2.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提问

  首先,得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并且孩子的思维都是不可预测的,特别是在课堂生成中,孩子的回答往往能够改变课堂的顺序,让课堂变得更精彩。在《冷热与温度》一节公开课中,教师提问:热水变冷的过程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同学们预测一下。课堂进入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好像不是很理解,可能四年级的孩子对于规律这个词还没有较清楚的认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如在后面多增加几个选项,“热水变冷的过程中温度是均匀下降的,还是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呢?”虽然学生的一致反映是均匀下降,但是显然他们已经理解了老师所提问的问题了。

  3.把握问题难度,启发孩子创造思维

  课堂提问时,按照孩子的认识特点,抓住主要内容,精心设计提问,先提出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使全班大部分孩子能回答出来,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回答问题的信心,扫除心理上的障碍,促使孩子积极动脑。所以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孩子的求知欲,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太深让孩子摸不着边。我在教授“简单的机械”这一单元,复习课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简单机械有哪几类?”孩子们答到,“筷子、剪刀…”刚开始,我还挺生气的,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对呢。上了几个班下来,都是这样,我开始从自身寻找原因。在上新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说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机械”,孩子们都知道他们都是机械,然而五年级的孩子还没有什么总结能力,他们只能说出具体的例子,而不是说出一类物体。一个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让我对孩子有了误解,我深感惭愧。

  4.对孩子回答的评价

  对孩子的回答做出评价是必需的。小学生阶段的孩子非常注重老师对他的评价,一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表扬中来,二从回答问题老师对他的评价来判断。教师在课程中不经意的评价往往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三年级的小D是个调皮的小男生,刚开始学习科学,每次都显得特别兴奋,跟附近的小朋友聊一聊,四处看看,甚至有次班级有老师在后面听课,他都不能控制自己。我很生气,但是并没有把他拉过来教训他一顿。因为这样做向他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老师除了骂他,并不能把他怎么样,怎么办呢?一次课上偶然的机会,我表扬小D回答问题讲得很完整,在一小段时间之内,他表现非常好,小眼睛自己盯着老师,还在认真思考着。于是我“投其所好”,继续不断提问他,并且对他的回答做出及时的反馈:“想法与众不同”、“今天表现比以前好”、“是今天最认真思考的同学”等等。在老师的肯定和关注中,小D每次都认认真真上完了科学课,下课还围着老师问问题,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5.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孩子,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总是面对有能力回答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恰当地分配不同难度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回答一些努力一下能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孩子回答,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层次高一些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问题给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所以对于课堂提问的使用,应使班级孩子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不能使个别差生认为自己隔离在班级之外,加重自卑心理。例如,我经常会请很少甚至从不举手的同学起来回答一些设计好的简单的问题,大多数同学在答对问题的喜悦与老师的表扬鼓励下,都能够稍微提升一点对自己的自信。班里还有些孩子说话比较拖沓,此时,我也会耐心听他讲完再点评,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引导其他同学尊重别人,所以这些孩子从未出现过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之类事情。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孩子的实际水平和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选择提问方式和问题,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孩子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孩子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使孩子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课堂提问也可以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让孩子在积极思维、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

  摘 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总是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新课改也随之展开。其中对于小学科学教育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科学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对这门课程加以重视,不能照搬原来的“语数英”教育方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方式

  小学科学是很多课程的起点阶段,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因此学好小学科学对于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是有着巨大帮助的。小学科学对于塑造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着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开阔思维。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展开探讨与研究。

  1、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很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的。我们人民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高精尖人才缺乏。国民的科学素养普遍性的不高和发达国家人口科学素养相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而科学素养又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目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迫在眉睫。小学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打好一个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过去的教育过于重视“语数英”三门主科而忽略了科学教育。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教育重点。

  2、教学改革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累”。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中国家长普遍都有一个观点,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促就家长们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例如:作文补习班、奥数补习班、英语补习班、舞蹈班、绘画班等。中国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导致孩子在课堂上花费的精力反而减少,造成老师的教学困难。学校和家长对于“科学教育”这一块的不够重视,又导致了课程重点偏向所谓的“主课”。

  由于学生周末上补习班导致学生在主课上的精力大大削减,而副课则更是不予以重视。相关教育部门更要对这点重视起来,不要过分划分“主课”和“副课”,同时相关的教学改革应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效率。

  3、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的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涉及到“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有很多种观点。具体到本课程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有效的课程预期效果;有效率的教与学。小学科学本就是一个富有情趣的课程,它不枯燥,反而处处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但是这门课对于对科学知识并不了解的学生们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的容易理解。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硬生生的将知识一股脑的塞进学生们的脑子是没有用的。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对于知识的有效发挥是极为不利的。这种教学是一种无用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趣,对老师来说累。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1、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对教学设计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通过以学生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科学教育效率。在这个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中,主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当学生遇上难以解开的疑惑时老师可以为其指点迷津。由此可见,老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整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构建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

  3.2、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教材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充分理解,为教学奠定基础;对学生的了解,针对学生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授课;注重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当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事先制作一些趣味课件,调动学生学习氛围。

  3.3、分层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评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确保教学内容每一个学生都会学有所得。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对于层次较为低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学基本内容就足够,层次高的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

  3.4、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加强科学活动的开展。利用学校的实验器材、多媒体网络设备和自然环境,通过课堂实验、精彩的科学视频或是一个趣味科学作业亦或是户外科学活动等教学手段,来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开展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同时学生的整体性组织工作也是成功的'保障。

  4、课堂管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好的课堂氛围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为了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对课堂纪律进行维护,调和课堂气氛。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4.1、制定课堂规章制度。好的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学生不恰当的行为,保持教学的有效进行。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例如班级习惯问题,学生规章。或是一些法律法规。规则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课堂管理就必须制定适用于学校的规则。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4.2、对学生的座位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很多老师都会忽略。一个好的座位可以有效的进行课堂作业。学生每一次的座位应该和教学活动的需要相结合。当本节课要进行课程活动时最好采取圆环式课桌环绕的方式。有利于开展小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本节课采取老师为主讲,那么就采用行列式座法。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方便学生的笔记摘录。老师要对学生的个人成绩进行参考来分配座位。最好采取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的方法,可以带动学习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和睦友谊。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出现学生对小组分配的抵触情绪。小组学习通常是和教学内容相挂钩,给同学们布置本节课的任务,让同学们展开探讨和研究,最后对每个小组进行意见收集。

  4.3、老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是关键。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整体把控,激励同学们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老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意见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出现学生不参与的状况时要及时指出,确保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5、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

  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的能力、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力、课程的价值导向等。在进行教学研究时要对教学进行整体性的剖析。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研究。社会的价值导向也是非常重要,国家应该对科学教育作出具体规划。

  6、结论

  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是巨大的,而科技水平又和人口素质相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急需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而发展教育是一切的前提。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领域应该加强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性,谨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是针对科学教育展开的基层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从孩子开始。

  参考文献

  [1]贾阳.锐意创新,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20xx(30).

  [2]陈忠兴.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xx(4).

  [3]陈峰.新课程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J].课程教材教法,20xx(11)

  [4]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3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们通过科学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中却有很多因素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现实中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出发,对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帮助小学老师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策略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

  1.1学生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部分小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觉得科学实验课并没有什么用,自然就对实验课没有必要的重视,把实验课和体育课的性质画上了等号。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压力下,骤然接触到实验课这种轻松的教学,把孩子爱玩的天性全部在科学实验课上爆发了出来,就很少再有学生愿意去认真的对待实验课,消极的态度和情感的宣泄才是大部分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的真实的写照。

  1.2学校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在部分地区科学课并没有得到学校和老师应有的重视,许多科学课都是别的课程老师代替教学,并没有自己学校专有的科学实验教学老师,除此之外,在上课时候有些教师要么只顾自己讲课,在讲桌前侃侃而谈,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要么省去实验的步骤直接进行科学课知识的教学,“实验”二字形同虚设。最后科学实验课教学只能以效果惨淡收场。如果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一番深入调查,很少有学生能说清自己学到了什么。

  2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教学井然:首先,可以在上节课老师不拖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一下课就在教室门口列队集合,整齐、准时、有序地进去实验室。因为一节好的实验教学从走进教室前开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课,还可以保证老师有充足的实验教学时间,避免因为琐事而造成上课时间不够的情况。毕竟科学实验最是注重时间的安排。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成绩好的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倾听差生的意见和与差生进行合作实验,而差生是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不管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还是别人发言的时候,亦或是需要合作实验的时候,都在下面旁若无人的做着小动作?如果这两部分群体没有对策解决的话,课堂上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器材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轻拿轻放小心对待,结束后认真整理摆放整齐,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2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小学生要想进行科学有效的实验探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老师在教学前就需要思考这堂课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愿意接受进而产生主动学习愿望的教学方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呢?在我看来,老师可以根据实验目的来开展一些智力游戏,亦或是穿插一两个童话故事来创设合理的情境,就像在《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中,老师就可以拿出一个磁铁做的“钓鱼竿”和“小鱼”来进行钓鱼比赛,最后比赛完再抛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当然在平常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以游戏来创设情境仅仅是教学的其中一种方式,而教学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择和运用,实现教学的.多样化

  2.3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的唯一首段就是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大大小小的考试了。考试就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察考试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但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传统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充分检测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教学意识。老师可以在期末考试评测学生之前充分考虑学生平常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来观察其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总之,如果单独进行考试和,把考试作为评测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唯一首段的话是不可取的。

  2.4科学实验教学后要进行反馈:老师的作用应该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该进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后学生作出奇怪举动、提出奇怪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不能因为课后没时间嫌麻烦而推脱。在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年龄,正是孩子处于创造性模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有了按照类推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能使存在于一类事物的联系与关系转移到其他各类事物和想象上面的创造性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竖立起好的榜样,培养学生的课后探究行为,要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有兴趣进行实验的科学探究,还要让其在课后有兴趣探索科学,而且在学生课后有收获的时候应该给予表扬,让学生乐于走进世界,探索世界。

  总而言之,要想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经过学校方面和家长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需要保证基本的实验教学,教师方面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和手段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方面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好的思想,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做法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美华.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浅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电子制作,2014,17(15):255.

  [2]科学(3-6年级).国家课程标准,2002.

  [3]郭育志.小学科学教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J].求知导刊,2014,19(07):237-238.

  [4]小学时代(教师),2011(0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

  摘要:在农村开展科学课堂的教学,只要在课堂上积极探索新路,确保课堂教学有成效,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

  当前,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改革强调“有效性教学”。我认为,我们农村在科学课堂改革方面也有它独特的优势,课程资源特别丰富,我们农村的生物园地比城市广阔千倍、数量和种类也丰富万倍,这不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吗?因此,我认为在农村开展科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是可行的,只要在课堂上积极探索新路,确保课堂教学有成效,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农村的科学课堂上,尤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活用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逻辑结构、重点和难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而农村的教学活动则要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掌握花的共同牲,了解花的构造,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再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如《蜗牛》中蜗牛没有脚却怎么能在地上走?《蚂蚁》中的蚂蚁是怎么找到回家的路?让学生带着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关注过程

  科学是一种需要探索的过程,而我们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获取新的科学知识、认识科学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关注课堂教育的全过程。对于每一节课,要思考这些内容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农村的科学课堂更应重视以下几个过程:1、丰富课程资源在农村,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对于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科学课程,农村的田间地头、树林、灌木、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农村耕作方式的变革、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改良、病虫害的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科学教师若能充分认识到这一优势,加以开发和利用,能有效促进科学新课程目标的达成。农村比城市有着更广的研究基地,让学生把在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迁移到课堂外甚至于自己家里,如在教《制作一个生态瓶》一课时,学生自己就可以从水井或池塘,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生态瓶。又如教《了解土壤》一课,由于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土壤十分熟悉,教师只需对每种土壤的特点作介绍,学生就了解了。除此之外,由于农村孩子常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有很多的问题会在他们头脑里产生,如水稻能否在旱地生长?杂交水稻制种高产量必备的条件是什么?家乡水资源污染物主要是什么等等,这无形中帮我们开发了大量的科学课程资源。

  2、自制有效教具

  充分利用身边材料自制教具,确保实验开设率和成功率。平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自制教具,有时候一块石头、一片树叶都能为我所用,成为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具。

  如教《了解土壤》时,我发现原有的用漏斗来做渗水实验,效果不明显,而且费时,我用大口径的可乐瓶切掉瓶底,在瓶口包好纱布,自己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漏斗,使实验效果很明显。

  3、提倡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改中已凸显出多方面的优越性,然而我们发现在教学中有的科学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可在热闹之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了:诸如“滥而不精”“、学而无效”等方面。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整体地研究;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分工明确,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4、开展自主探究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所以在课堂让学生自己猜想、自己设计、自己解决问题。如教《观察水》时,教师出示3杯水,分别在杯中放入盐、面粉和白糖。在搅拌之前,先请学生猜想,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混乱了,怎样区别?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把握评价科学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在科学教学中,为了促使科学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极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在课堂上我常用的评价方式有:

  1、及时性的口头语言、体态语言评价。

  2、有形的物质奖励。

  3、采用简单易操作的量化表评价。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5

  摘要:随着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起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环境出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校在如何正确实施科学课程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及时解决。笔者先分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然后通过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希望对以后的小学科学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引言: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的背景下,培养科学家已不是科学教育的目的,而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的,充分利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自身特点可以有效的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存在这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出现基本都是由于新课改的实施与实际状况不匹配造成的。

  1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1.1对小学科学教育认识存在误解:

  应试教育一向是我国教育的“目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语数外三科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而对其他科目缺乏一定的重视。正因如此学校在科学教育的课程中就不重视,甚至往往仅仅存在于课程表上面。

  1.2小学科学教师队伍配置不合理:

  小学科学课程是存在很强的综合性的学科,对执教教师的要求较高。有些学校无法满足对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往往使用一些老龄教师或者很多教师是一兼多职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学方法及观念比较老旧,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一些边远地区各类抽考或者统考时不考小学科学课,因此小学科学课就被放置在教学的边缘位置。大多数教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快乐,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的下降。

  1.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缺乏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仅仅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那么教程的作用也就不大了。小学科学的教材也应该是自然界中的材料实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课率还是不高,基本还是在黑板上设计实验、口头讲述实验为主,这种原因的出现主要因为虽然配备了实验仪器设备但是缺乏可以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及可用的材料。

  2改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科学教育的质量,对于教师高效的完成教学工作很不利,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成了新课改实施的瓶颈,因此如何正确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2.1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作为学校的领导应该首先正确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其次,选择适合科学教育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学工作,严格要求教师按照课程表的安排上课,而不是让其只存在于课程表上面,只有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才能保证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消除主课、副科的思维,把科学课程放到正确的位置上面,让学生也意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让他们也加强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在高校的招生工作中扩大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招生工作,解决目前专业科学教师缺乏的现状,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教育。

  2.2加大对科学课程的教育投入:

  科学课程的开展不同于其他课程,它需要一定的实验仪器开展一些实验课程,这就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没有这些实验器材的辅助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就很难有效的'开展,正是由于没有实验设备使得很多老师及学生很少进行科学实验,导致教学的质量严重降低。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对经费的监督工作,使这些经费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在配备实验仪器的同时还应该订购一些实验教材。学校在购买实验仪器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保障科学教学的质量,寻找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保证老师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科学实验。

  2.3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

  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师很难承担新课改的教学工作,就职前教育来看职前与职后的教育工作严重脱节,当前教师培训的效果不佳,很多教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口头理论理解上,并没有转化为教师的职业经验,因此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科学教师的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挖掘科学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给任课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条件和机会,多于高校合作,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及学者针对性的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是任课教师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把课程的新理念应用到科学课堂当中。

  2.4小学科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多学科的一个集合体,由于科学是一个随时发展的,对科学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对任课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人们常说科学教师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与时俱进的通才,这个形容毫不夸张。因此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广泛的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当今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理论作为支撑,从而不断地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9):18—20.

  [2]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段佳.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素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33—34.

  [4]赖肖冰等.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6)61—6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科学这门学科。学习科学最好的阶段是小学阶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最大。因此,我国应提高对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重视,更要重视小学科学的教学,让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对科学研究起重要作用,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获得的。善于观察是人们获取智慧的重要方法,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善于观察,从很细小、很普遍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然后从这些现象中发现了真理。例如,瓦特通过观察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现象,仔细思考研究,然后发明了蒸汽机。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十分重要,好的观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不懈,有耐心。有价值的科学发明和真理,都是科学家们经过若干年坚持不懈的观察思考和不断实验的结果。例如,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几十年的观察与实验才向人们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观察的持久性和耐心性,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耐心的观察精神。

  (二)客观真实性。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观察的真实性,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实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目光敏锐。观察力敏锐是做很多事情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科学探究中,观察力敏锐尤为重要。在观察某个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四)有目的性。很多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别的事情所吸引,而忽视他们真正要观察的事物和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事物或现象,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品质。

  (五)学会全面观察。学生在观察同一个事物时,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学会全面观察事物。

  二、手与脑结合,让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手与脑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喜欢动手做实验,但是他们往往不善于动脑,很多学生做科学实验可能就是因为好奇或者觉得有趣,并不会思考在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实验时思考问题,让学生手脑结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针对实验内容,给学生提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做完实验后,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预测实验结果,策划实验方案,在实验之前,让学生动脑思考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思考出一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比预测结果,思考预测结果与实验为何不同,然后写实验总结,从而让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好习惯

  学习科学必须要有探究精神,在学习小学科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很多小学生在碰到难题时,不会自己主动思考和探究,而是直接去向家长或老师寻求答案,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主动去思考探究问题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在他们遇到学习中的难题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或者做实验等方法自己主动思考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习惯钻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会总结,学会反思

  总结反思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只有在实验后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从实验中取得经验,才会有进步和提高,才会成功。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学会反思和总结。当学生实验失败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底是哪一个实验步骤出错了,然后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才能吸取教训,避免下一次再出错;学生实验成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要问学生在这个实验中有哪些收获,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养成善于观察思考、学会手脑结合、主动思考探究、懂得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xx(9):133-135.

  [2]张仁田.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9):248.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7

  一、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小学科学教学并未受到重视。大多数学校及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只将文化课作为教学重点,片面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分数,忽略了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培养,这严重违背了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一些学校即使开设了科学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具有专业科学素养的教师队伍,课堂教学只能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一方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稍有深度的问题,学生理解不透彻,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缺乏交流与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保障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二、“对话互动”式科学课堂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加强互动交流

  要想使科学课堂实现“对话互动”式教学的转变,首先要从教学观念上进行革新。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要对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充分认识到科学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仅要注重师生间的对话互动,更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合作,学会共享,提升学生的互动意识与共享意识。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开阔,交流能力与探索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地提升。

  2.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互动需求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思考能力有限,因此,片面的课堂讲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会存在许多疑问。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增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问题与障碍,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学会互动交流,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增强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在一些具有实践性的科学项目上,可以每两人或三人分配一套实验器材,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互动欲望,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一项实验项目,每个人负责的项目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交流合作伙伴。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下给学生留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性并且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科学作业,使学生自觉寻求对话合作,顺利完成作业,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合作、共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3.合理分组,营造“对话互动”氛围

  新课改的实施,对我国的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教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合理、有效地教学策略,实现多样化教学。分组教学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在科学教学中同样适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与参与性,做到每组均衡配置。在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可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分工,尽量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实践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小组学生能够相互合作,团结一致,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科学任务。合理分组,营造“对话互动”氛围,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探索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提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均衡发展。小学科学教学“对话互动”模式具有无限的潜力,它综合了目标、教法、内容等方面对科学教学的全方位变革,充分贯彻落实了新课改的要求,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团结合作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做到充分的认识,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全面实施“对话互动”教学模式,促进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改革。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8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最基本的部分,同时也是开展教学实践的有效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不仅涉及更加广泛的知识面,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做好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下;小学科学教学;教学探索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许多课程在知识结构、知识呈现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小学科学的变化更为显著。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应该在结合学生学习现状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科学民主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小学科学的情感。下面,本文通过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化作具体阐述。

  一、通过生活课程资源的合理应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所以许多教材内容都源自于生活,要想保证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科学知识,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通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正确指引,从而进行合理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如此,才会不断激发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未来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植物课程的学习时,老师便可以预先设定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校校园里的植物总类,并且鼓励学生发言,老师再对学生所列举的植物进行分类,等到学生总结完毕,老师应该适当的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赞赏,最后,老师再对其进行总结补充,并且对各种植物进行具体的分类,明确其分类标准;这样的教学,才能够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而且还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科学现象,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看清科学现象的本质;然而,有的科学现象犹如昙花一现,出现的时间很短,而且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看到的;实验也是比较繁琐的过程,有的实验周期较长,通常需要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课时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观察科学现象的机会,老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引进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来制作相应的课件,实现辅助教学;其次,老师还可以提前录制一些科学现象,或者在网上选取相应的视频图像,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更加清晰明了的给学生进行展现,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实验等待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丰富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其知识,这对于科学教学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是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素养也是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其综合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老师应该适当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平台;必要的时候,老师还应该适当的放手,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问题,从而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久而久之,学生才会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

  四、通过问题情景的设定来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听讲,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对于小学科学课程而言,问题是学生养成学习思维的开端,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想象思维,往往对许多新鲜事物都能产生好奇心,所以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老师在课堂进行前,可以预先为学生准备一些问题,从而让学生大胆的猜测,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伟大的发现都是通过伟大的猜测来实现的;所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大胆的进行猜测,只有在不断的猜测和假设中,学生才会不断发现真理;如果学生在对科学知识的猜测中出现了错误的猜想,老师也不能对其进行一味的批评,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从而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此,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要想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高效进展,老师就应该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研究,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进,来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科学课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如此,才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丹.浅析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xx(3):27-27.

  [2]丰娅.新课改下小学科学的创新教学[J].新课程(下),20xx(1):44.

  [3]方晓萍.落实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浙江教育科学,20xx(4):51-52.

  [4]王恩惠.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xx(1):31-33.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

  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研究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我国各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程度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从形式上及内容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可以增强各科目教学的趣味性及全面性,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就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可有效改善其教学的不足。以下本文将简单分析小学科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重点围绕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及注意事项展开深入的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对于教学环境的要求^高,该学科涵盖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因而传统教学方法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非常关键,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可以非常直观地将一些实验中无法观察到的细微变化完整诠释出来。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教学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大部分学校都拥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小学科学教师须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一、小学科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较为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但是要想确保该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以发挥出来,需要教师客观进行分析及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认知,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科学教学的魅力,该学科集实践性、创新性、学术性于一体,因此确保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十分关键。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科学教学须紧抓时代脉搏,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积极配合参与科学教学活动,打下扎实的科学基础,并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从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该技术具备的创新性、趣味性、直观性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因而教师需在实践中适时、正确地加以应用。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及注意事项

  1.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科学教学

  科学教学涵盖的内容较广,其中部分教学内容很难用语言或者简单的`课程实验进行展示,此时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直观地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将其展示在学生面前,起到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就《人体消化系统》教学而言,从食物的咀嚼到排出都有其既定的过程,其消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涉及的器官等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直观、真实演示教学下,学生会更加了解人体及器官。同样在《耳朵的科学》教学中,耳朵接收音波的过程是无形的,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清楚耳朵接收信息的全过程。

  2.以兴趣为导向,强化学生的科学认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拓宽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下,教学的趣味性将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可以在浓郁的科学教学氛围下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如在《眼睛的科学》教学中,学生需非常明确地知道眼睛的构造及作用,并了解人们能够看到东西的原因,此时,教师可借助模型来帮助讲解,并通过相关的视频或者简单的小实验解决学生的困惑。这种教学方法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但是,教师不可盲目地依赖与运用,合理、适时的应用才是提升其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揭开塑料吸盘衣钩为什么能吸住墙壁这个奥秘时,教师又可利用电脑设计动画软件:衣钩一边的空气娃娃被挤了出来,神情沮丧,另一边可爱的空气娃娃就把衣钩牢牢地压在了墙上。教学时,教师边播放电脑动画软件,边向学生讲解是大气压力使它产生这个结果的科学道理,学生看了电脑动画软件,听了教师的讲解,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结合观察、实验,使用幻灯、录像、摄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分解演示,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操作,使他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4.优化多媒体教学平台

  经过计算机辅助科学学科的教学,能够把多种现代化媒体的视听功能融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更形象,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大容量的信息传送,使抽象的概念成为具体的事物,使静止的画面成为活动的情景,从而使学生恰当地把握好教学的重点,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掌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课后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小学科学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在缺乏直观观察与具体讲解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提升,教师需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更加直观的讲解与演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影视频资源的观赏帮助小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认知,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并在学生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把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实现了知识的完美转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具体直观的动态化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灌输性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把知识穿插到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科,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上应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CAI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激发,将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在星空中》的章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粗浅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但是牵扯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把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呈现给学生,教师就可以巧妙的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把美丽的星空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再结合这些信息技术诠释理论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完胜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科学讲授的内容很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对于这些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如果采取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于小学科学而言,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有重点难点之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板书版画授课,使用挂图,纯碎的语言描述等,这些途径小学生一般不是很喜欢,虽然老师讲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悬河,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得不到激发。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话,就可以通过声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知识,也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多媒体技术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视觉、听觉和体验上给学生很大的冲击,在辅助教学上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把复杂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图像、动画等,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小学生天性好动、贪耍,如果课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兴趣,他就会脱离课堂,甚至思想逃离到课堂之外。而多媒体以声文图茂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着他们,有利于他们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时候,对于课堂中牵扯的知识点,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小学生生活阅历肤浅,了解的生活常识也比较少,讲授式的授课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此攻破这些重难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果能通过视频讲解或者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的话,学生就会非常理解了,并且理解的更加透彻。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知识的转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其实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接受和了解了多少知识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情,应该落脚于学生的发展上。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学会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颠覆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比如在讲授《面包发霉了》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发霉面包的危害以及发霉的原因。但是无论是从化学常识还是医学常识,学生都很难理解。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教师可把这一课制成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最后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文字性小结。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1

  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否则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

  1.实验导入。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食盐的溶解》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2.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3.悬念导入。

  小学生好奇心强,运用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二、有效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是发现的基石、智慧的开端。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自主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1.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过于简单与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会打击学生学习信心,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学生的认知是经历从已知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知的循环过程,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在设计问题时要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最近发展区提问,这样才能基于学生基础,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事实,但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发展。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提出“一刀切”问题,这样的问题并不能面向全体,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探究。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探究。

  3.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传统教学提出的大多是检测型问题,只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并不利于学生思维与探究的开展。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而要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摆脱固有思维的枷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有效的科学探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爱追根溯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特点,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如在学习《观察土壤》时,我首先让学生课下采集土壤,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采集土壤是为了研究,那么我们要研究土壤的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展开认真而积极的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含有水分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热情更高。当然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不可武断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课外有着更宽广的探究空间,更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更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如学完《树叶落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何变化?让学生展开长期而认真的观察,这样更利于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完《盐在水里溶解了》,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这些课外探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更利于学生综合水平提高。

  五、总结

  总之,我们要发挥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放妥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再现真理发现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这一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学科学教师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

  观察是认识新事物的首要感知,观察也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那么观察具有哪些性质呢?客观性:这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教育学生对待科学要实事求是,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跟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观察到的现象。持久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品质,培养他们一丝不苟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敏锐性:引导学生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性: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使其观察效果更全面。选择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抓住观察的重点,明确观察的方向。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准确、全面、细致地观察,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指导跟点拨。例如: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学生在模拟实验时,指导学生认识到要观察必须先确定观察点。在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转、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自转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四种实验中认真观察,观察点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点并没有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对出现的这些不同现象产生疑问,就更想了解,更想学习,老师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导到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培养学生观察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主动科学实践

  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学习习惯。倡导“做中学”,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遇到问题,不是依赖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跟解答,而是如何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自觉主动地去实践,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前先动脑,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活动中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认识空气》的教学中,空气跟水一样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水占据一定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吗?怎么感觉空气的存在?学生根据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讨论、设计,先提出预测,提出实验方案,再选择方法跟仪器、药品,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讨论后得出:刮风的时候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对于空气是否也占据一定空间的问题,意见不一致。同学们提出了几种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方案。拿烧杯、纸跟胶布,在组长的组织下做空气实验,有条不紊地验证了猜想:空气占据一定空间。同时,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跟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活动的感悟。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获取了有关空气的很多知识,充分体现了科学实践的快乐,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激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

  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跟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跟信心。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对比,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跟比较,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

  四、引领学生充分利用资源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可用资源,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家里跟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教学中,室外观察题、技能训练题、创造思维题大多与周围自然界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用小制作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获得结论。让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跟发展途径,进而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现象的习惯。例如: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驾驶室内不能开灯,为什么?教师因陋就简,巧借身边的事物来解释。晚上将室内电灯打开,让学生站在玻璃窗前观察玻璃:当电灯亮时看到的尽是室内物体,而看不到室外的物体;当电灯熄灭时隔着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体,就看不到室内物体了。由此,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尝试说明汽车司机夜间开车为什么不能开灯的原因。

  五、总结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励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科学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善于利用课外资源,自主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培养情感,培养素养,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3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但是,这与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因此,这样的教学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2.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见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其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学工作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然后让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出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其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落实这两点工作内容。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4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趣味性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大有助益。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忽视趣味实验活动的设计,对学生也没有做出明确地要求,导致趣味实验过于形式化,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作用。对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确保趣味实验能够有效地开展,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动机)一般来说,趣味化学实验的类型可分为夯实基础型、生活实践型、拓展延伸型和探索创新型。下面将在每个类型中分别列举1~2个实验,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够有所帮助。

  一、夯实基础型

  夯实基础型的实验可以看作是基础类化学实验,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转变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此类型的实验有红糖制白糖和烧不坏的手帕。

  (一)红糖制白糖

  活性炭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材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利用活性炭的这一特性实施红糖制白糖实验,温习《各种各样的液体》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向学生展示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化学仪器,主要有红糖、水、活性炭、烧杯、玻璃棒、漏斗等;其次,将红糖和水充分搅拌混合并加热,向烧杯中加入活性炭,用过滤设备将红糖水滤出,所得无色液体经过蒸发浓缩处理,直到所剩液体为原来的1/4;最后,将烧杯放在常温下冷却,会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

  (二)烧不坏的手帕

  讲《雨天中的布料》时,可以反向设计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学生既可以巩固原有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实验流程:将2份酒精和1份水制成混合液,手帕全部浸入到液体中,用镊子夹住手帕放在酒精灯下,一边燃烧,一边甩动手帕,此时会发现手帕并没有燃烧起来。教师也可以进行对比实验,将没有浸泡酒精的手帕用酒精灯燃烧,发现手帕会迅速烧起,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产生的实验效果截然不同呢?接下来教师要解释实验原理,虽然乙醇燃烧释放了热量,但是水分和乙醇的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同时晃动手帕也会散发热量,这就使得手帕的温度被一再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理所当然地就无法燃烧了。教师解释过后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也会更为深刻。

  二、生活实践型

  生活实践型实验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类实验的材料易于获取,教师可以将其布置成家庭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比如说碘遇到淀粉会变蓝,反应后的溶液加入维生素C会变成无色液体,根据这一原理来检验蔬菜和水果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中需要学生能够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及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在实验过后加以总结,明确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通常情况下,生活实践型实验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发掘化学的趣味性,进而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答生活中的现象,养成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品质,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化学水平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型

  通过趣味化学实验能够将学生带入科学知识的海洋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原理,教师还可以尝试延伸课堂知识,设计一些拓展延伸型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化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现象,体验化学变化,教师可以设计“魔棒点灯”趣味化学实验,具体实验方法是:将高锰酸钾晶体研细,放在蒸发皿上,在晶体上滴入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轻轻地将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混合均匀之后用一根较长的金属棒或者玻璃棒蘸取混合物,用其点燃灯芯。该实验的原理是: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Mn2O7,该物质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当遇到易燃有机物时会立即发生燃烧现象。四、探索创新型创新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无论各行各业都亟须创新型人才。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趣味化学实验中引入探索创新型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学生也会对化学实验保持较高的参与热情。比较有代表性的探索创新型实验有透明的铝片和污水变纯净水,这两项实验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

  (一)透明的铝片

  先准备一片高纯铝片,测量铝片厚度,进行清洗和抛光处理,再将其放入到草酸溶液中,去除铝片中的铝基并扩孔。最后将实验所得的铝片放在电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铝片上出现了众多均匀排布的小孔,每个孔径都在0.1μm以下,且铝片的厚度也远远低于最初状态,近似透明的效果,这就是“透明的铝片”的由来。实验原理为,铝片和草酸在电流作用下发生了阳极氧化和电解反应,导致铝片厚度变薄,同时出现了小孔。

  (二)污水变纯净水

  烧杯中加水并滴入3~4滴红墨水,待其扩散均匀后加入纳米二氧化钛,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水从红色变为无色透明状态。该实验的原理为,红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色素,这是其呈现红色的关键原因,而二氧化钛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将有机色素降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达到了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趣味化学实验不胜枚举,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渗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

  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的存在于教材之中。因此,在实际的科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科学课程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在科学活动课上,要巧妙地依据学生性格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作用

  科学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也是展现出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任务。同时,科学这门学科内设多种教学内容,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知识对于渗透德育教育起着积极地影响[1]。在科学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使教师发挥育人作用的大好时机。例如:科学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设置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假设,到底摩擦力大小是跟物体的重量,还是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再根据教材内容所设定的步骤进行实验设计,以此来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材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方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古代科学家张恒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科学知识,学习古代四大发明,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容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对于教师发挥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途径

  1、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研读教材内容,找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学时尽量的将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贯穿整个科学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的发明》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行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了培养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具有耐心和细心,教师可以给每人分发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成长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最后汇报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由于通过细致观察和悉心照料,种子萌发的很好,而相反,一些粗心大意的学生身边的种子出现腐烂的现象,因此,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是需要有耐心、有恒心,使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2]。又如:在学习《飞向天空》时,教材当中加入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圆中国人民飞天梦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此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就教材内容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的想法并可以适当的引申我国为了实现飞向天空这一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述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的发展历程,通过在科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感悟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德育教学起到积极地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育人教育

  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中提出一些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引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于实践,从而使育人教育发挥出实效。具体的方法有:首先,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生常规训练,如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等。要将常规训练融入到科学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之中,同时要求教师要每节课都强调,并适当地对检查结果予以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日里的科学教学课上,教师要积极充当德育教师的角色,从细节抓起,教育学生们把用过的实验设备放归原处,在使用时要爱惜实验器材,做到轻拿轻放。其次,在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耐心完成实验内容,以此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例如:在学习《我的大树》这篇科学短文时,在组织户外实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先进行整体观察,再将观察重点放在局部,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正确的观察的方法,同时能够认识到学习科学课程中的实地观察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的知识更多,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意义。

  3、注重自我教育,将德育教育内化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德育品质,单靠教师传授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在科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教育。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确定探究活动方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课程的安排,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人人有角色,并且在小组讨论中给于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尽情的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科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与此同时将德育教育溶于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程学周 单位:罗湖区锦田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5

(推荐)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品)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优秀]07-26

[优秀]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优】06-1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荐]05-17

(合集)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5-17

[优]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5-17

[热]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