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14 15:10:48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15篇]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1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

  教育部新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教师通过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具体的生命现象的探究,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要注重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需要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结合学生以及科学教学的实际进行恰当的教学安排。笔者以《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为例,谈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教学策略。

  用实际的生活材料促进学生科学经验的积累

  科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但是不少科学教师在进行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时,往往因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探究活动的难度大,而直接放弃调查活动。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也只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音频的资料来拓展知识内容。教学中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资料,如牵牛花、郁金香等,让学生了解植物存在生物钟现象。但通过课前微调查,对于课本中提及的蛇麻花、合欢树等,很多学生表示从没见过,也未听说。如果教师仅仅拘泥于教材和课堂,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即使少部分现象是学生熟悉的,但无法有意识地关注,学生难以理解生物钟和昼夜变化的联系性。在教学设计中,应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吻合的资料,继而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愿望,才会深入去了解生物钟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用充分的亲历参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深入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给予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在生命教学领域中,更多的老师以讲授为主。由于缺少探究的参与,很容易忽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遗漏隐藏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中,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身边最熟悉的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尝试记录它们一天的活动。学生观察记录讨论,其实反映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影子,体现出最朴素的想法。科学家的研究就是从观察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证据、分析证据的能力。全年级282名学生进行调查。虽然在班级授课时,部分物种会存在有争议的,变化不明显的动植物。但学生仍然能从汇总表中,发现动植物存在着和人类相似的现象,在同一天中有着生命活动的不断变化。比起课本中仅有的几张图片资料,由学生亲历调查的过程,发现动植物的变化,一方面拓展了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主体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家的研究之路。

  用适时的教师推力鼓励学生科学结论的发现

  生命科学教学领域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渴望通过科学探究去揭秘未知的科学世界。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中,学生从、从自身感受最深的作息安排入手,懂得人类的生命活动会受到昼夜的影响。继而从人转到动植物,这是依据已有认知对未知领域进行思维的判断、分析和信息的处理。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已经了解,植物的花开花落、人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昼伏夜出等现象。但无法有意识地把它们和昼夜变化相联系。这时,教师的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活动变化的原因。并寻找合适的研究方法,并提供资料,最终总结昼夜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在科学探究的最后寻找科学结论时,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围绕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假设。教师旨在激发学生思维,启迪思路,提升他们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用发展的资料整理满足学生课外研究的持续

  科学课中学习的内容绝对不只是一本薄薄的教科书,科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一节课的时间太短,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能全部完成。教室外才是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天地。引导学生在课外持续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很重要。《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的总结我是这样处理的:师:通过展示昙花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让昙花白天开花。师:展示不完整的花钟,全班学生共同配合制作花钟。师:花种钟面上还有一些空白,对于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也还有些空白。课堂的时间有限,但是老师已经将同学们的调查记录上传到科学组360公共邮箱,感兴趣的你可以课后继续研究。科学的探究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自主发展”这一关键词,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用发展的资料整理方式满足学生课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理念,将生命教育作为这一领域教与学的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不断渗透和强化对生命世界的情感态度,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之中。

  作者:宋蔷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

  一、生活科学教育意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性学科,它是通过各个领域中不同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非常活跃,生活科学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轨迹与生活轨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生活科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生活中的规律和常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科学成分。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与探索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仍然充当主角,占据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上课打盹、搞小动作的现象普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缺乏知识的有效延伸,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实际生活。造成学生听课兴趣不高,难以实现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任务。导致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准确判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理解起来晦涩难懂。其次,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面对这种教学问题,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1、对生活中的科学进行了解。围绕生活、了解生活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身边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例如,为什么有时候冰棍会冒出白色气体?为什么澡堂的天花板上会挂满水珠?在北方,为什么夏天下雨,而冬天会下雪?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提高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意识。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例如,一些孩子会问:为什么家里的铁锅会生锈?还有的'孩子问:为什么通过电话能够听到对方声音?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将科学教育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实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实践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教材的有效性延伸,使小学生拓宽思维与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知识。

  (1)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兴趣小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共同探索与分享学习经验,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

  (2)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另外,教师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班级活动,可以通过联谊或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拉近班级与班级的距离,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

  3、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3

  前言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应始终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而教导学生,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十分被动,思维方式受禁锢和束缚,不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并且能够为他们敢于质疑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维护课堂纪律而表现出较为严厉的态度,使学生心生恐惧,不利于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提出质疑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环境,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树立教师的亲切和蔼形象,又能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有效问题提供良好条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探索欲望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在寻求答案时,必然为得到结果而发散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学生探索中,其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例如在《杠杆》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基地转移至校园一角中,选择一块较重的石头,问学生能否将石头移动。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失败了,或者无法移动,或者移动过于吃力。此时,教师找到一根粗细程度合适的木头和大小合适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轻松移动石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得以激发,而且在求知中明确杠杆原理。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更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以提出有效的质疑问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大气压力》的教学中,作者提问:“一杯水和一张纸,哪个更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水重。作者继续问学生,“相信一张纸能托起一杯水吗?”班级学生全部摇头表示不相信。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于是,作者将大气压力的知识内容直接讲解,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且了解大气压力原理和明确问题的答案,对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虽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步骤讲解和操作,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程过渡到理性认知,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解人类呼吸时身体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对呼吸时胸围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能够自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教学评价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进行有效评价,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对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其次,如果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则不应指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补充,并期待下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合作探究性的作业任务,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以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结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科学探索欲望,引导其积极发现问题、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落实教学评价环节,逐渐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

  摘要: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科学意识萌芽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研究和推陈出新。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 探究方法 情境导入 课外研究

  科学教学的最好的方法是教师悉心指导、学生共同参与,大家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认识自然事物的规律,掌握所学,获得新知,解除疑惑,不断前进。下面略谈一下笔者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巧设悬念,增进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就缺乏新鲜感和主动求知的意识。一堂课能否成功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前提就是想方设法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来自哪里? 来源于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来自于对知识的求知欲。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巧设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观察连接方法,带着大家一起动手演示,小小的灯泡发出熠熠的光芒,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能不能让更多的小灯泡一起点亮呢,能不能让一个很大的灯泡亮起来? 一连串的提问,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这对知识的'掌握、为后面的探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仔细观察,掌握探究方法

  世界上任何伟大的发现,都和科学家的认真观察离不开。有了认真观察的习惯,观察能力就会提升,就会有动手的兴趣,就会有创造,这就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

  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考虑他们的受知识水平以及思维习惯,而教给他们一些观察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探究的方法。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是情绪容易引起波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意识,也不能够长期地对一件事情进行关注,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提示他们,我们观察的事物后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我们观察的重点是什么? 观察这些内容为了获得什么? 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我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让他们通过敲打、撞击仔细倾听这些东西发出的声音,都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和联系,他们的一致点又在哪里。学生们得出以下结论: 它们发出的声音各异,相同的地方是只有震动才能够发声,他们从而能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三、节约时间,课下为课堂做准备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指导学生多做一些课外准备,从而收到更好地学习效果。学习《油菜花开了》与《各种各样的花》这一教学内容时,时间正好是春天。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我安排课外作业: 观察公园里路边以及菜园子里各式各样的花,注意采摘,要爱护植物,切勿踩踏,采集时要完整,妥善保存起来,轻拿轻放,不要损坏。注意观察鲜花的颜色、香味、现状,分辨花的萼片、花瓣,辨别雄花和雌花,写成笔记做详细的记录,总结经验,提升对于花的感性认识,打好学习《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的基础。

  四、注重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学要避免千篇一律,打破常规,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在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反之,毫无新意,平平淡淡,学习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学生们探究活动的动力就会慢慢枯竭。要积极备课,语言幽默诙谐,让课堂上充满笑声,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激情四射,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这样的学习轻松愉快,收获良多。如我们学习磁铁的时候,我给大家准备了大小不一的磁铁,提出一些问题“一个小小的磁铁能吸起一个很大的铁块嘛?”学生们亲手做实验,就有了“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同”的概念。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中,从“校园里的岩石七天内有变化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不断地提问,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逐步带领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五、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研究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也来自生活的总结。学习如果局限于课堂,不仅舍本逐末,而且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大家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比如,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个必须要实际操作和研究了。学生们开始制作,持续观察,有的同学很不成功,一开始就失败了,原因是他们没有按照要求让绿豆用热水烫,或者用水泡的时间不够,没能够把绿豆皮泡开。有的同学失败在过程中,因为他们没有进行很好的排水,豆芽根部腐烂; 有的同学干脆就是浇水不够,干枯而死。赞美优秀者,鼓励失败者,后者再接再厉,从前者那里吸取经验,结果他们后来都百分之百的成功了。这样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任重道远的艰巨之路,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5

  生成性教学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处于生态性思维的控制下所形成的教学形态,而且生成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过程性、动态性以及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及时将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捕获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信息,谨慎选择与合理处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想法,加快师生一起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

  一、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生成性教学思想中的过程性

  生成性教学思想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创造性、开放性,注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创造价值。传统的教学形态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生成性教学课堂主要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积累学习资源的过程,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测量水的温度》一节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经过老师的分析以及学生自己的亲自体验就能很好地学懂这一节内容。

  (二)生成性教学思想中的开放性

  生成性教学形态还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就是需要更好地开放性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教学心态的开放性。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多集中于对教学内容的深挖,保证学生将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思考以及延展性学习。例如,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在探究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的区别时,充分将探究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摸、闻、尝、切等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法学法的开放性和知识建构的开放性。小学生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会对各类科学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种丰富的问题做出开放性的回答。

  二、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升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行业是重要的行业,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生成性教学形态很大程度上改进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完全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是枯燥乏味。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必须进行独立思考才能更好地消化具体的知识内容,一旦缺乏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就导致学习没有效率。所以,生成性教学思想改进了大部分教师所存在的固化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从目前各个学校在小学科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处于对各类知识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没有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思考能力,导致很多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依然是打问号的。所以,通过生成性教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我思考能力,将知识点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山西一所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学习《食物中的营养》一节时,首先教师准备很多食物让学生通过闻、尝等感官体会食物所带来的营养,吃什么能让人体不舒服,吃什么能让人体更有精神有活力,这样的问题在这一节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解答。

  三、生成性思想在教学中的推广

  (一)加强教师引导作用

  小学科学教育就是需要更多动态性以及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来帮助小学生学习,能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生成性教学思想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这些教学特征都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正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着手点,采用情景教学法来进行课程的教授,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动物的卵》一课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先观察一组不同动物的卵来发现其中的区别,再观察一组相同动物的卵找出其中的区别,步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形形色色的卵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动物,从而引出了研究动物的卵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提问,就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提问。这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日常的引导,还需要教师进行课堂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提问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例如: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经历照亮水平方向的课本、竖直方向的课本和照亮书本后面的玩具三个探究活动,来认识到有时需要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才能照亮特定的物体。在这三个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对提问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其能够了解学习的重点,进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成性思维是促进科学教育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而且生成性思维已成为我国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就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抓住课堂中的知识变化。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教育水平。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6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趣味性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大有助益。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忽视趣味实验活动的设计,对学生也没有做出明确地要求,导致趣味实验过于形式化,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作用。对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确保趣味实验能够有效地开展,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动机)一般来说,趣味化学实验的类型可分为夯实基础型、生活实践型、拓展延伸型和探索创新型。下面将在每个类型中分别列举1~2个实验,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够有所帮助。

  一、夯实基础型

  夯实基础型的实验可以看作是基础类化学实验,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转变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此类型的实验有红糖制白糖和烧不坏的手帕。

  (一)红糖制白糖

  活性炭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材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利用活性炭的这一特性实施红糖制白糖实验,温习《各种各样的液体》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向学生展示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化学仪器,主要有红糖、水、活性炭、烧杯、玻璃棒、漏斗等;其次,将红糖和水充分搅拌混合并加热,向烧杯中加入活性炭,用过滤设备将红糖水滤出,所得无色液体经过蒸发浓缩处理,直到所剩液体为原来的1/4;最后,将烧杯放在常温下冷却,会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

  (二)烧不坏的手帕

  讲《雨天中的布料》时,可以反向设计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学生既可以巩固原有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实验流程:将2份酒精和1份水制成混合液,手帕全部浸入到液体中,用镊子夹住手帕放在酒精灯下,一边燃烧,一边甩动手帕,此时会发现手帕并没有燃烧起来。教师也可以进行对比实验,将没有浸泡酒精的手帕用酒精灯燃烧,发现手帕会迅速烧起,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产生的实验效果截然不同呢?接下来教师要解释实验原理,虽然乙醇燃烧释放了热量,但是水分和乙醇的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同时晃动手帕也会散发热量,这就使得手帕的温度被一再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理所当然地就无法燃烧了。教师解释过后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也会更为深刻。

  二、生活实践型

  生活实践型实验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类实验的材料易于获取,教师可以将其布置成家庭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比如说碘遇到淀粉会变蓝,反应后的溶液加入维生素C会变成无色液体,根据这一原理来检验蔬菜和水果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中需要学生能够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及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在实验过后加以总结,明确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通常情况下,生活实践型实验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发掘化学的趣味性,进而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答生活中的现象,养成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品质,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化学水平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型

  通过趣味化学实验能够将学生带入科学知识的海洋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原理,教师还可以尝试延伸课堂知识,设计一些拓展延伸型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化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现象,体验化学变化,教师可以设计“魔棒点灯”趣味化学实验,具体实验方法是:将高锰酸钾晶体研细,放在蒸发皿上,在晶体上滴入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轻轻地将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混合均匀之后用一根较长的金属棒或者玻璃棒蘸取混合物,用其点燃灯芯。该实验的原理是: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Mn2O7,该物质具有非常强的氧化性,当遇到易燃有机物时会立即发生燃烧现象。四、探索创新型创新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无论各行各业都亟须创新型人才。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趣味化学实验中引入探索创新型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学生也会对化学实验保持较高的参与热情。比较有代表性的探索创新型实验有透明的铝片和污水变纯净水,这两项实验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

  (一)透明的铝片

  先准备一片高纯铝片,测量铝片厚度,进行清洗和抛光处理,再将其放入到草酸溶液中,去除铝片中的铝基并扩孔。最后将实验所得的铝片放在电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铝片上出现了众多均匀排布的小孔,每个孔径都在0.1μm以下,且铝片的厚度也远远低于最初状态,近似透明的效果,这就是“透明的铝片”的由来。实验原理为,铝片和草酸在电流作用下发生了阳极氧化和电解反应,导致铝片厚度变薄,同时出现了小孔。

  (二)污水变纯净水

  烧杯中加水并滴入3~4滴红墨水,待其扩散均匀后加入纳米二氧化钛,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水从红色变为无色透明状态。该实验的原理为,红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色素,这是其呈现红色的关键原因,而二氧化钛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将有机色素降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达到了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趣味化学实验不胜枚举,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渗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7

  一、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了解,我校小学科学教学实际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校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16个科学教学班只有2个科学教学班是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大多数教学班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很少。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因此,科学课常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一学期连《科学》书都没见着,谈何科学课的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

  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

  (三)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没有经费投人,无科学实验室、教育设施奇缺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大。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要上科学课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我校小学科学教学实际现状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我校科学教学条件

  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二)壮大科学教师的队伍,增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科学课教师主要任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

  1.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目前我校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我校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开展,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科学素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育教学。这是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镇、县要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镇、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进行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案例设计比赛、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我校科学教师提供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是基础,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教学能力是关键,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地方资源丰富科学课教学内容,这能着实提高我校的科学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8

  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否则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

  1.实验导入。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食盐的溶解》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2.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3.悬念导入。

  小学生好奇心强,运用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二、有效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是发现的基石、智慧的开端。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自主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1.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过于简单与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会打击学生学习信心,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学生的认知是经历从已知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知的循环过程,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在设计问题时要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最近发展区提问,这样才能基于学生基础,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事实,但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发展。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提出“一刀切”问题,这样的问题并不能面向全体,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探究。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探究。

  3.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传统教学提出的大多是检测型问题,只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并不利于学生思维与探究的开展。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而要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摆脱固有思维的枷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有效的科学探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爱追根溯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特点,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如在学习《观察土壤》时,我首先让学生课下采集土壤,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采集土壤是为了研究,那么我们要研究土壤的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展开认真而积极的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含有水分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热情更高。当然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不可武断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课外有着更宽广的探究空间,更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更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如学完《树叶落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何变化?让学生展开长期而认真的观察,这样更利于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完《盐在水里溶解了》,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这些课外探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更利于学生综合水平提高。

  五、总结

  总之,我们要发挥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放妥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再现真理发现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这一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教学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产品在教育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课堂导入

  根据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产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声色一体的特点,通过形象的图片或视频,配以文字和口头讲解,进行科学的课堂导入,为学生设立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污水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调查学校附近小河的污染状况,去自来水厂学习参观,初步了解污水的处理办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实践调查和学习参观的画面制作成课件,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导入课堂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观看,能找到自己的身影,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课件中还要适当地加入一定的知识,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污水的各种处理方法,总结后,融入课件,学生在观看时能够容易吸收理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深化实验知识教学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求知与探究思维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或者实验的演示动画,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设置暂停的时间点,在合适的地方暂停播放,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发现其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继续播放,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灯泡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首先用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播放灯泡连接电路的过程,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一连接电路由怎样的元件组成?学生在接到这一问题后,很快就会开动思维,查找电路中的元件,教师可以进行深入提问:灯泡电路可以有什么样的连接方式呢?引导学生重视思考电路的串并联问题。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步深入了解实验知识,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教学的效果。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教学形式

  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大多是采用教师教、学生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效率低下,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通过口头讲解、板书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科学实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促进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组,然后给定学生明确的实验任务,并让学生分工合作,将较为困难的实验任务细化,互相协作,完成实验任务。例如,在教学《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实验任务主题设置成“探究影响摆的速度的各种因素”,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经历和观察经验,很快就会想到三个方面:摆的幅度、长度以及摆锤的重量,这样,学习小组就能进行明确分工,分别研究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否对摆的速度产生影响。分工可以是根据探究对象,也可以是根据操作的需要,但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应当有紧密的关联,突出协作的要点。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实验教学平台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小学科学教学的自由度很大,无论是教学时间、教学地点还是教学内容以及方式,都可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带领学生摆脱课堂教学的限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和生活体验,感知科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拓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平台,让学生从课堂和实践活动以外的地方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有关花的结构时,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确掌握有关花的理论知识,然后给每个学生分发一朵花,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花朵,亲手接触花的结构和器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下采集小区的花朵,研究不同的花的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然而由于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做到体验解剖花朵,了解花的结构和器官,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播放不同花朵解剖视频,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学习,拓展知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优化实验课题导入、深化实验知识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形式、拓展实验教学平台,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文侠.小学科学教学要走进自然[J].学周刊,20xx,(19).

  [2]宗永康.浅议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路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5).[3]宗骞.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搞个已经走过了将近12年的时间,科学课一直被我国作为教育改革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并且,受到更多人事的重视。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关小学科学课的基本理念,主要是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明确地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方式,而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当前科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小学科学“四环一体”高效课堂模式在构建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四环一体;高效课堂模式;模拟情景

  构建小学科学“四环一体”高效课堂模式,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主要手段。之所以推广高效课堂,主要目的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理论深入了解,按照自身长期教育实践,在其中获得启发,进而形成适合学生应用的教学模式。

  一、按照教学实际创新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教学实际创新教学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入手。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严禁出现生硬照搬备课情况,保证习题设置精彩。与此同时,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关注学生认知水平,了解教材在小学教学内所具有的作用,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其次,理念呈现的形式。在小学科学学科内,很多学生在对一部分理念理解十分容易,但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应该以定义进行讲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对理念理解更加深入,能够做到理念灵活运用。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应该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自觉主动接受。探索学生知识认知与知识增长点之间的媒介,从整体角度对知识进行审视,保证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科学思想。

  最后,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养,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应该保证科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利用科学方法对日常生活内科学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小学生喜欢科学学科,提高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走好高效课堂构建第一步

  课堂教学开展的第一步就是导入,巧妙地将课堂知识引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思维能够进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效课堂的落实。

  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教学中,有一组学生由于没有认真倾听测量的方法,结果测量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都有误,对于这样的误差并不可怕,它更是一种教学资源。讲解过程中,首先就可以利用现实模拟的方式进行带入,教师可以按照需要教学的.内容,设置科学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之后,新课就能够顺利开展。

  其次,自学导航,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积极引导,进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状态,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正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模拟开展新课,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被激发,思维进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内,然后在利用自学导航,学生能够按照教师在备课阶段内所涉及到的思路,进而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

  三、借助多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实验器材容易损坏,实验现象并不太明显,实验器材多、麻烦、不容易成功的实验常常不敢让孩子去做,而是由老师包办代替,时间长了,孩子们有可能丧失挑战性,甚至比较容易的实验,孩子们也不太愿意去做了,这是很不好的发展趋势。这样就需要利用合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四环一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内,更加关注直观与形象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信息承载数量显著提高,知识展示更加直观及形象,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仅仅应用粉笔及嘴,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与多媒体教学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言表现形式,能够从听觉为学生造成刺激,但是无法为学生带来视觉上享受。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从听觉与视觉角度为学生带来享受,学生能够在众多形式下开展学习活动。

  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之下,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教师语言所花费的时间有效缩短,教学时间得到有效缩短,学生知识巩固时间有效延长。

  四、积极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构建生动直观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所以,小学科学“四环一体”高效课堂模式内,对教学情境构建十分关注。教师在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过程中,可以利用游戏或者是故事引入教学,学生在实践活动内体验快乐。例如,教师在让学生对人民币识别过程中,教师内可以设置一个模拟性商店,学生在买卖过程中对人民币学习。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在买东西方面具有较高兴趣,具有较高积极性,进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论

  简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小学科学“四环一体”高效课堂模式关注程度,了解教育素质改革精神需求,将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一直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构建高效课堂。本文在对小学科学“四环一体”高效课堂模式分析研究内,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悦云.基于微课的小学科学课翻转课堂有效管理策略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6.

  [2]李婧.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曲淳.小学科学课研究性学习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1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 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需要将蜡烛油涂在铁片上做学具,请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教学准备。第二天收到的铁片大多数与我的一样—蜡油滴得斑斑点点,薄厚不匀。既不美观又很浪费! 突然我看到一张铁片上的蜡油整齐美观,就像一笔一笔刷上去的一样,这时问:“这是谁加工的?我一看是一个不起眼的女孩子,课堂很少能感到她的存在。她介绍道: 先和家长一起用蜡油滴,但是总不能做到薄层均匀,家长帮着出了个主意,即滴满蜡油后,将铁片放在燃气灶上烤一烤,待蜡油化开再将铁片摇一摇,这时蜡油可以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我好好地表扬她一番,并请她代我向家长致谢。从那儿以后,每节课都非常认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一件小事激活了她对科学课越来越有兴趣。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 只有当它感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他(她)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

  一、结合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兴趣,对更加形象直观的事物、原理等更有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实验,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妙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浮与沉》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两只大小形状都一样但是重量却不相同的小船,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实验,测试将两只小船同时放进水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在讲解《镜子》这一课时,让一个学生在讲桌下蹲着,使得班内其他学生都无法看到他。选取几个同学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写字,由这个蹲着的同学猜他们写的内容。几组同学实验过后,同学们都会奇怪为什么无论后面的同学写什么,蹲着的同学总能说对。然后,由教师向大家展示潜望镜,讲解潜望镜的构造原理。课堂最后,由同学们轮流使用潜望镜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引导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一节课,如果只有教师进行课程讲解,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交流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是辩论,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雨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矿泉水,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瓶外壁上的这些水珠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出现水珠。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之后由组长发言说明小组观点。班内同学针对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辩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带领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又比如,学习《燃烧的秘密》一课时,在刚上课时由教师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之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五分钟,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二十分钟之后,挑选几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要给予任何判决,针对不同的意见,由学生自己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的节奏与课堂的纪律。最后,将学生的看法进行汇总、分析,由教师进行问题的讲解。

  这样的课堂更有趣味性,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有助于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开放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包含着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心。科学的教学不应只仅限于课堂上书本知识的教学,还需要与生活中其他各个方面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未来农业》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嫁接、改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学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在进行《节约用水》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周围的河流水域进行观察,了解周围河流的使用以及污染的情况,分析污染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水流污染、水资源缺乏的视频、图片,让学生了解水流污染的严重性以及水资源缺乏的严峻性,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节约用水的紧迫性。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他们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知识,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去,体会到科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加有关科学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结语:

  小学科学教师应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有组织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真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3

  【摘要】

  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针对学生特点,调动学生兴趣,提供良好的课程学习材料与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做好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引导。具体操作上,需要依据不同年龄、不同课程内容与不同教学目标做适宜的调整,进而从大体方向与具体细节执行上得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代全国乃至全世界教学界的主要任务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依据学生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创新能力引导与培养。其中适时的采用兴趣引导、探究式学习方法来达到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建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效果,而具体的操作原则与细节上还需要不断深入挖掘。

  一、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才能有效而持久的发挥学生创新意识与实操能力。在兴趣的培养上,可以充分的让学生发挥思考的能力,首先需要充调动学生提问能力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提问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只有不断的发问才能不断抽丝剥茧的深入了解问题。而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点,将知识点充分的与兴趣点融合,通过生动的讲述,丰富的形式,趣味的想象空间来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呆板的课本知识教学更为丰富活跃,具有可联想条件。具体情况,学生与学生之前,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之间都有巨大的差异,因此更多情况下应该因地制宜的具体执行。一般像一年级等低年级的学生在联想能力与理解能力上都较为缺乏,因此,需要更为细化形象与吸引性的引导,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将教学内容渗入更多丰富信息含量内容,在更高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下,其思考能力更为活跃。

  二、科学情景的建立,培养创新意识

  在科学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材料与媒体手段做知识情景的演示,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在具体的情景建立上,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通过影像、图片、声音等具体有形生动的内容做知识内容的解释。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展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给予学生充分理解与思考的时间,特别是在联合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由于通过动手操作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参与感、兴趣和真实理解能力,进而让知识能够充分的消化。在具体情境建立上可以更为形象、趣味化,满足学生的理解能力。尤其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的当下,在互联网中寻找适合相应知识点教学的素材变得更为便捷,同时也考验了教师在素材检索方面的能力。当然,在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但是引导创新意识不是替代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展开适当的举例,或者适宜的提问来做好意识引导的准备。在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创新意识的形成可以有更好的基础环境。失去基础知识情况了解的新思维并不是真正意识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在已有科学成果之上进行更新、更深入的思考。小学生由于对科学世界没有全面的认识,因此给予有限的知识内容情况下,可以避免成人化惯性思维对其创新意识的局限性,促进创新意识的生发。

  三、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已有的意识产生后付诸行动会提升整个创新能力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知识的学习中,积极的引入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性,去除呆板沉闷的书本教学局限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进一步程度的认识,同时在不断操作与认识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的构成。这种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堂实验操作,也可以是课下生活中的实验操作。例如物体水中沉浮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运用含气的空心塑料瓶与灌满水的塑料瓶做沉浮的实验操作,同时还可以通过相似原理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衍生进行联系,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相关原理的生活场景,甚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相关原理展开创新思维的联想与具体实践操作。但是在实践操作上,要做好学生安全和便捷性的支持,避免学生创新性实践操作中造成人身伤害,或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高危险高难度的创新实践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扩展创新思维,但是避免学生操作。具体实践操作前要嘱咐学生与教师或家属做充分的沟通,避免盲目操作而导致的不必要损失。

  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年龄、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家庭情况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具有不同的潜力。因此在具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上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展开。对学生的要求不可统一化,应依据各自情况进行适度的拔高。同时要充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做肯定,适当的鼓励可以有效的激发缺乏自信学生的内心积极性,而对于自负性学生而言,在适当的鼓励下要指出其不足,让其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而达到个性化处理的效果。

  五、结束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耐心和细心,针对学生与知识点具体情况做个性化的处理,力求达到学生最充分的理解与能力提升,挖掘学生潜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考验了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能力的磨砺。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的语言、行为艺术上需要不断提升,同时在课件、材料的准备上也需要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运用要充分掌握,对互联网检索、课件设计与组织上不断的升级,同时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也需要不断深入,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不断的积累相关经验,同时还要不断与时俱进。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4

  一、正确理解、处理教材的策略

  教师要本着“固本求变”的原则处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求变,就是要从实验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造或者增删。就是要钻研教材,并不断创新,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如《浮与沉》一课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书中只列出了两种可供研究的物品,这时就可以对教材灵活处理,让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件物品进行研究,效果会更好一点,学生在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时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探究氛围,或采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便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全身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和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索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好科学课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设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铁》一课时可将载着手套的手(内藏磁铁)接近桌上的曲别针(曲别针被线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学生看到曲别针在空中飞舞,这时的思维便活跃起来,势必会想,老师是怎么办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别的物体?由于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而会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如“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活动中,有的学生为了让铁块浮起来、让装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实验,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探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其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体验到意外。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加持久。

  三、创设自主参与探究的条件

  (一)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

  在一节课之中,教师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情投入,学生的思路能否打开,情感能否释放,全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要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去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

  新课标认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还按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进而兴趣减弱;稍弱的学生“吃不了”没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深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所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进行点拨;对能力稍强的学生,要引导其自行选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三)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自然教学,学生大多处在封闭的课堂教学状态之下,获取知识的途径过于单一,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够。因此,在改革后的实际教学中,要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等等各种媒体和资源进行学习、学生不必为了学习而共同处在某一时间和地点,学习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地点可以扩展到课外、校外。例如学习《节约用水》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家庭、学校周围,社区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费水的现象,尔后引导学生分组研究一些专题,如“水龙头的漏水情况”,“公厕冲水情况”等等。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统计数据等活动进一步研究,最后可以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无疑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更需要相互协作,因此.自主学习更要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分工,积极动手动脑,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内容,填写记录单。在搜集资料时,要为其他成员提供具体资料,选取有效的信息。在讨论时,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尊重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共同目标。

  五、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计划和实验的,也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评价不是为了制造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促使学生顺利到达科学彼岸的重要一环。

  六、总结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快,学得好。将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目的落到实处。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

  摘 要:1.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分组的合理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逐渐普及以后,很多小学的教师也开始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分组问题,也就是如何体现合理性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发表,发表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投稿

  1.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分组的合理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逐渐普及以后,很多小学的教师也开始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分组问题,也就是如何体现合理性的问题。在现实的教学实施中,很多的教师没有把握好这一点,并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教师为了方便起见,采取就近分组的方法,将座位紧邻的四个学生分在一个学习小组内,但是老师没有考虑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问题,没有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性,忽略了小组学习是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优势互补的目的。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分学习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将小组内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的问题,要坚持小组之间结构相似、小组内部成员间优势互补的原则,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促进、合作交流,体现合理性。例如:为了能够保证小组成员间充分的进行讨论,小组的人数最好是偶数,并且要限制在6人以内,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地差异进行合理分组,体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学习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规则的约束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气氛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规范,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纪律和实施规则,督促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和价值。

  首先,小组内的成员应该有不同的分工和合理的任务。比如:教师可以在小组中设置一名组长,组长的纪律意识、组织能力必须强,来负责传达老师的.学习任务等职责,督促小组内的成员讨论学习,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成员轮流来担当组长,轮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总结。其次,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序。不仅仅是保证有序的课堂学习秩序,而且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小组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能够及时的依据教学目的进行合理的指导,保证活动实施的有序性,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快乐中自觉遵守活动规则,并且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必须保证每个学生的充分参与,否则的话,小组学习就沦为了一种虚无的形式。例如:针对一些不善交流、拙于言辞、性格内向的学生,老师要在了解具体原因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多加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沟通的能力,克服内心的交流障碍,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课堂的学习模式,而且也是一种良好的素质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对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目前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评价项目的过于单一,只对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忽略了对于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认识;评价的主体只限于学生的个体评价,忽略了对小组整体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式的评价。这种不完善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发挥,难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老师在实施小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评价指标的内容涵盖要比较全面,既注重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也要体现小组整体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既要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应用、实践等方面的参与和进步。

  4.小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妥善处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范围和学习效果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使合作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有些学习内容并不适合小组学习,反而通过自主探究才是比较有效的。小学生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主要是学习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全面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统一的,都体现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只是培养的方法有点差别。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07-1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用】05-17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荐]05-17

[优]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5-17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05-18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优秀)06-1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华)06-06

(推荐)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品)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