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17 16:14:57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精品]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精品]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1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教育改革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忽视过程的体验。数学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选择忽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提过,并没有动手实践的环节。例如有的数学老师在讲对称时,只是让学生看几幅对称的图片,不到两分钟就讲对称与对称轴了,没有让小学生自己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的具体操作,没有交流与沟通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只是学会了结论,对于自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情境创设形式化,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些数学老师的创设情境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合理的设计情境,觉得情境可有可无,只是一句带过,甚至只是形象加习题,例如,老师说,同学们,今天熊大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开心吗,正当学生兴趣高昂的准备听课时,老师展出的却是熊大头像加上节的复习知识,熊大的头像加今天的知识,整节课就是每张ppt上有个熊大的头像,这样不仅不会提起学生的兴趣,还会让学生觉得厌倦、乏味,学习的热情也会被打消。

  3.不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在讲案例或情境图时,直接告诉学生应该从哪个方面思考,这样学生得到的信息基本是一致的`,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课模式。老师应该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

  4.不注重合作学习。一些老师觉得合作学习浪费时间而且课堂秩序会打乱,合作学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因此很少实施合作学习,或者只是在下课以前简略的提一下,让学生自己下课分组自己交流,下次上课也没有提及,学生下课根本不去实施,合做学习并没有得到实施,有些数学老师即使在课上进行合作学习,也没有很好的计划和研究,只是随性看时间还多,就进行一次,没有明确的分组与分工要求,提出合作题目之后就不管了,只在最后让学生回答结果,这样,一些学生为了偷懒或者学习不好,在合作学习中什么也没干,只是看着,享受小组成果,也没有过程记录,一般一个小组只是组长在忙碌,没有合作没有交流,老师在活动中没有巡视和维持秩序,学生把活动作为自己玩的时间,活动中一些问题老师也没有发现,更加没有结束之后的反思与总结,这样的合作学习除了浪费时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分一分环节中,学生用木棒分一分、看一看结果除了组长,其他的学生都在东张西望,还有学生一直盯着老师看,白白浪费时间。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本教育提倡自主探索。生本理念下学生是在“做”数学,学生听见的、看见的一会就忘了,只有做到了,才会理解了,才会记住了,才会应用。看似浪费时间的实践事实上比讲了很多遍仍然记不住的效率要高。自主探索下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总结看到的、想到的,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讲长方体时,在上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有哪些性质,在我们身边那些是长方体,在上课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成果,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长方体两个对立的面的面积一样,有的说我们的教室是长方体,有的说黑板是长方体,马上有学生反对说黑板是长方形。这样,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对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在学习中总结的问题,在上课听讲时,更有侧重点,老师通过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了解,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深入的讲解,对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可以简略带过,这样,并没有因为课堂交流而浪费时间,反而对于效率得到提高。

  2.生本教育提倡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比较快,对于枯燥的知识不爱学习,一些数学不好的学生都反映数学很无聊,没意思,提高学生兴趣,首先,对于情境的设计要合理,要有吸引力。情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生活化,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编写的,例如某老师在教学生“第几”时,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动物赛跑,结果是小鸡第一,小狗第二,小猫第一,马上会有学生说,小狗跑的比小鸡快,虽然这是虚拟的情景,但最好还是实际的,否则,不了解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学到虚假的知识。老师要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搜集学生感兴趣的点,尽量在情景的设计上与学生的兴趣相关。另外,小学的年龄跨度比较大,老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六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3.生本教育理念提倡拓展学生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开拓学生思维,不要束缚其想象力,在讲解知识、进行提问时,尽量不要设定许多规矩,要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多角度解析,即使错的也有收获。例如,在讲梯形面积公式时,不要告诉学生可以补形,或分割,一旦告诉他们“补”“、割”,就固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个四边形我们没学过,谁有办法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吗”,这样学生在没有边界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来求面积,无论是否可以得出答案,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发散,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生本教育注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交往能力,培养创新、竞争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合作学习时,数学老师要注意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件正式的课堂教学来进行,在课前做好计划,明确没组的人数及活动时间等等,在进行中进行巡视,及时观察活动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要求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尽量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可见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教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2

  数学教育看似繁琐,实则乐趣无量,感触奇特的数字游戏,感触改变莫测的数形改变,感触不成功便成仁的谨慎性。而小学教育调查的不只是是简略数字的算法,更多的是智力的开发和和心态的培育,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热心。

  一、小学数学存在的疑问

  小学数学教育过于单一化

  现代小学教育底子处于加减乘除等一些简略运算,天天做着重复事,缺少立异性和调集学生学习积极性。只是局限为使命型教育,以纯粹的使命教育作为教育教育的根底。小学数学既是一种科学学科也是一种才能的培育进程。曾有人云:数学的国际没有也许,还好,通常这类字眼,小数点的区别也会致使成果的全盘否定,能够看出数学的谨慎和规范化。

  过于单一化的教育方式会使小朋友对一项新常识新学科发生厌恶厌学思维,然后致使教育功率的下降,大脑开发的失利。依据《新课程规范》指出小学期间数学教育的意图是激起学生学习数字教育热心,培育其杰出的数学学习习气,使其具有必定对数字的灵敏性才能,会简略的加减乘除运算,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而在现教育准则责任制的准则下,在社会竞争压力下,很多小学教育一味的重视学生数字学习的才能,不思考学生自立立异才能和自我爱好特点的开发,致使我国教育准则存在“肯德基”式方式,单一化,不注重个性培育。

  小学数学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准确心态培育

  遇事心态的动摇度,思考疑问的`视点,解决疑问的方法思维皆表现其对心态把握控制的才能。心态是一自个安身社会之内涵底子,好坏的心态会决议其喜怒哀乐的改变动摇,反响心里实在想法。现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状,既教师极力把所要教育的使命常识点教授给同学,并对于相应疑问做出解答,虽然也会采纳不同教育方法,但收成的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因为其疏忽学生学习心态教育,把被动性的常识点想的太过自动化。心态是对学习接纳的态度,对日子的态度。

  学习是一个自动的进程,相传,地球上最聪明的犹太人教育小孩的方法是让其舔一滴滴落在圣经上的蜂蜜,面露忠诚之色。这是一种文明的构成,一种心态的培育。

  社会教育准则对小学教育的损害

  “你家小孩本年期末考多少分”这是我国人最常问到的一句话,“你家小孩在学校过得舒服吗”这是美国家长常问的。我国人喜欢以点代面,总以为一个期间好,今后才会好,缺少一种能输能赢的大家风范,致使攀比现象的层出不穷。现今教育准则规则小学要获得多少成果请求,规则的量化办理体系使教育压力逐级下压。

  美国领先教育体系小学教师到大学教师学历是逐步递减的,也许小学教师是研究生,博士生,美国重视学生自立立异完善才能,自我思考判定才能的培育,不会以量化的请求去衡量,重视思维的表现和幻想才能。而我国却与之相反,限定思维方法,令思维较早固定得不到分散空间。

  二、小学教育的对策剖析

  1、教师要教授准确教育方法

  现期间在我国教育机制和社会经济特定开展下,我国的教育停留在使命教育的期间。闻名专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最高的、最终的意图和教育的最高意图相同,即是培育德性”。 教育是长久之道,并非短时刻寻求成果的凹凸,打破曩昔以成果来衡量自个开展的陈腐思维。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心智等多方面具有严重效果。因而,教师扮演着学生开展路途的导师。

  怎么去除陈腐,教授准确教育方法?首要,对症下药,从曩昔的以教师教育为基地改变为以学生自立学习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不断增加专家以为陈腐的使命教育会使学生大脑机械化,而采纳以学生为基地,思维任意分散的教育方式是进步教育质量,进步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保证,是学生生长路途上极为重要的教育方式。

  其次教师依据学生爱好爱好将数字化教育夹杂在游戏中开展使命教育,或在学生承受才能强的方面掺杂教育使命,将传统使命教育个性化,分散化,便于学生吸收与把握。再次教师能够将数字常识实际化,故事化,经过讲故事这种小朋友喜欢的情景方式将数学教育遵循其中,起到寓教于乐之意图。尽人皆知,当我们神经处于放松期间时吸收常识最快,比如海绵只要在彻底松懈中才会吸收最多营养。即达到使命教育意图,又激起学生学习热潮,构成自动吸收方式。

  2、培育学生准确学习之心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态养成非一天两天。心态是全部工作之本源,随同人的终身。学生心态养成一方面经过自我认知来培育,另一方面经过外界引导来培育。但在小学期间教育中,学生处于“原生态环境”中,这段时刻学生心里动摇很大,自个的言行举止会受到外界搅扰,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自我认知。因而,外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数学是集别致性,思维性,复杂性于终身的学科,培育数学学习的心态首要应该让学生知道数学这门学科,你想知道神舟系列飞船是怎么飞上天的吗,想知道为何少个小数点飞机就会处事吗,想知道九天之外藏在世界深处的奥秘吗?数学会给你一个满足答复。小学生思维很单纯,容易承受各方面常识,进步其对数学的爱好是心态培育的根底

  其次,进步孩子对数学常识的忠诚性,将数学常识当作一种崇奉来看待。因而教师能够建立优良价值统筹观的完成,以典范的方式起到标杆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3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五、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4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这样才能谈得上教学效率。

  策略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讲了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有一天,天气非常炎热,唐僧觉得很口渴,就对徒弟们说:“为师口渴了。”孙悟空听了说:“师傅,您下马休息一下,俺老孙去摘个西瓜回来给您解解渴。”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会儿就摘了个西瓜回来了。猪八戒看着西瓜,直流口水,对孙悟空说:“猴哥,我老猪肚子大,想吃块大的。”孙悟空笑着说:“呆子,如果你能答出俺老孙两个问题,这个西瓜你想吃多大块就吃多大块。如果你答不出,你一口也不能吃。”猪八戒答应了。于是,孙悟空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如果我有两个一样大的西瓜,要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才公平?”“这还不简单,一人一个嘛。还有一个问题呢?”猪八戒迫不及待地问。孙悟空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现在我只有一个西瓜,还是要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才公平?”猪八戒一听,愣住了。这时,我请学生针对孙悟空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待学生学完新课后,我又续讲了故事。猪八戒想了想,说:“把西瓜分成两份,一人一份。”孙悟空笑了:“呆子,你错了。”结果猪八戒只能流着口水看着他们三个津津有味地吃着西瓜。听完故事,学生们笑了。这时,我适时引导:“你们知道猪八戒错在哪吗?”这样创设问题的情境抓住了学生的求知心理,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在积极热烈的交流中使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到了“平均分”在分数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策略二:精讲,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缺乏稳定性,在课堂中接受知识也就有可能出现偏差现象。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要新,语言要精,这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能顺利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

  1、运用迁移规律,达到精讲的目的。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们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最后为什么一定要除以2呢?

  生: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出示两张梯形纸片,边比较边问):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纸片?它们的形状、大小怎样?

  生:老师手里拿的是两张梯形纸片,它们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那么采用怎样的方法能使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求它的面积公式呢?

  这样,学生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就能顺利地推导出梯形面积的.公式。这样做既能达到精讲的目的,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牢固掌握新获得的知识。

  2、借助直观教学,实现精讲的目的。如,在一次公开课中,一年级老师教学“一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抽动式的幻灯片:在底层灯片上画有5只小鸟,中层灯片上画有3只小鸟,上层片画有2只小鸟。先抽去中层灯片,在学生面前就出现了有8只小鸟飞走3只的画面。这时告诉学生飞走了3只,就表示减去3只,列成的算式是“8-3”。再抽去上层的灯片,从而在学生面前出现又飞回来2只小鸟的画面,这时问学生:“又飞来了2只,我们可怎样表示?”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会很快回答出加2,老师写出算式8-3+2。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加减法的概念,使学生对“一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就不点自破了。

  策略三:精练,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1、课堂练习的趣味性是精练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教“笔算的加法中不进位加法”时,我将课本中的练习题“我国有两栖动物184种,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多115种,爬行动物有多少种?”进行改变:把题中所交待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采用幻灯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打开录音机,播放在轻音乐伴奏下的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介绍,让学生欣赏。在欣赏完毕后,小解说员问:“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国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各有多少种呢?”学生一起回答:“想!”接着小解说员又说:“好,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注意听了,我国有两栖动物184种,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多115种,爬行动物有多少种呢?”听完后稍等一会儿,指名回答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得非常准确。

  2、课堂练习的竞争性是精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喜胜好强的特点,在做练习时,让学生比赛夺红旗,谁算得既快又正确、先到顶点,就先夺得红旗,成为优胜者。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为使自己组先胜,都快速演算着。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做题效率高,效果很好。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5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和复杂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不断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把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角度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为小学生构建高效的数学学习课堂。本文重点阐释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并重点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丰富教学形式

  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仅仅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得到了抑制,学生没有在一个完善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学习的效果就会变得不明显。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实际发展和进步相背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应该重点从学生学习的兴趣角度出发,在完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效果才会得到加强。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创建良好的教学课堂奠定基础。

  3.强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想要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就应该合理地把握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得到强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变得比较低,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逐渐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地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生思维空间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位教师。因此,教师想要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兴趣。在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学生比较好玩爱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比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显著特点,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展现出比较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形式教学,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就会不断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水平和效果。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精讲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形式就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学生的多种感官在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学生的手脑并用模式,以此有效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知识的精讲,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为学生解决难点知识。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3.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价值。同时,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材中涉及的数学知识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使知识能够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就会变得更加有效,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够不断提升数学知识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不断加强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优化,让学生能够在完善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比如教师可以把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融合在演示操作中,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动态的教学知识,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4.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训练力度

  现代教育技术的表现力比较丰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材料,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准备更加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课件,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学习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多次练习的情况下完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训练力度,以此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的基础上,为小学生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学习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6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数学教师采用,它成为一种最实用的教学方式。只有科学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网络作为信息发展的产物,在新课标背景下很受推崇,学生也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进行情境设置和信息查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优势作用,科学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中绝大多数知识点是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图形的变换、线段的移动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从本质上揭示数学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展示,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在“概率的意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一个抓球小实验:黑盒子里盛有黄、红、白三种颜色的同样大小的乒乓球各3,让学生从黑盒子里一次抓出3个球,总共抓90次,看一次抓出来的都是红颜色的次数,红黄白各一个的次数,两个红色一个白色的次数……这个实验由于课上实验时间、实验场所的限制,学生实验内容、次数不够充分,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和预想的结果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运用Flash课件模拟这个实验,使学生对概率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趣味题目使学生对概率知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整合现代教育资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

  现代教育技术能展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拓展信息来源,能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教师直接在课堂上画出相关的几组图形,会大大浪费教学时间,还缺乏形象直观的效果。为更好地优化教学结构,教师通过Flash动画手段让直线移动起来,从而展示直线和已知圆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离、相切、相交的几个概念,学生通过动态观察,理解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值关系,推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这些关系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在几何教学中很多图形是变化的,如线条的变化、角的旋转、面的转动等,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在过程中可以实现暂停控制,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代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是数形结合的,同时还涉及增减性的问题,学生接触起来较为困难。教师通过科学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通过数学素材的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情境,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学习,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水平,开辟崭新的天地。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7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1.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1学具存放有序。

  1.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高。

  2.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3.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4.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5.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8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基础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特性培养与潜力开发是重要目标。但通过对一些地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发现教学之中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导致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难以有效教授和培养学生,有碍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应当将目光落在分层教学上,通过对教学目标、学生、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离分层,以此来培优补差,促进学生均衡发展。总之,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更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应当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及原则

  现代基础教育重视学生差异、提倡培优补差,此种情况下,为了使每位学生能够在数学教学中收获知识,教师在规划设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之能够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实现个性化教育,解决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矛盾,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满足同一班级内部多个层次学生的进步需求。当然,以往所开展的小数数学教学活动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教师要尝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适用的`、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地应用于书医学教育教学中,使之达现代基础教育的要求。参考相关资料,确定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分层教学本身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动态化教学策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动态化的调整和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以便相同水平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解答问题,从而做到有效学习,是每个同学的数学知识水平都得以提高。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参考相关资料,确定保证分层教学有效落实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也就是要明确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客观的设计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2.动态性原则。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认知能力、身心发展等情况来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并且做到实时跟进。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分层教学是一种具有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之中,通过改变数学教学现状,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教授和培养学生,促使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自身数学知识水平。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和总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呢?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并总结了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教学目标分层。有效的数学教学是要能够贴近学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学习数学知识。为了真正做到这一点,在具体规划与开展数学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分层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学生入手。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相关方面。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2.学生分组分层。为了保证数学分层教学能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教授和培养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在原基础上逐渐提升,所以在规划与实施数学分层教学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也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阶段内容对学生进行单一组和混合组的分类。其中单一组是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根据学生数学知识水平来制定教学计划,如面对优秀小组,数学教学计划主要以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对中等生小组,数学教学计划主要通过设置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为主。

  3.教学内容分层。为了保证分层教学充分发挥作用,教师要充分考虑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来合理规划和分层教学内容。如果我们的课堂只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那么如何科学地进行教学内容分层呢?首先按照学生的分组分层,确定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而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如直接选取教材上基础数学知识,适当拓展课本上的知识,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以便有针对性地教授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其能够在自己的水平线上有效学习数学知识,逐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然,要想使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应当注意做好教学目标分层、学生分组分层、教学内容分层等,以便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使之可以有效学习,逐渐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和信心,为促使自身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宏程.探究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尝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1(1):195.

  [2]张祝芹.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尝试[J].都市家教(上半月),20xx(4):46-47.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9

  发散思维,亦称为多触角思维。它是指思考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各种解答。在教学中,注意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思维的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益都大有裨益。

  一、以旧引新,诱导发散思维

  首先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做好知识铺垫,从新旧知识联系的发展中,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因素。如: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余多少吨?这是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类同,只是没有直接告诉所求部分的分率。解答这类应用题,除了课本已介绍的`两种方法外,还可以应用分数的意义知识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解,也可以应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在教学新课之前设计如下两类应用题,让学生口答并说理。

  1.一根木料,锯下3/4,还剩几分之几?2.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用去多少吨?第1题重点复习分数的意义,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分率。第2题重点复习解题思路。其思路:(1)根据分数乘法意义解,列式为2500×35。想法:求用去多少吨,就是求2500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根据分数的意义转化为整数的乘除法解,列式为2500÷5×3。想法:先求1份是多少吨,再求用去这样的3份是多少吨。

  由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简单应用题,指导用两种方法解答,这就潜移默化地拓宽例题的多种解法的解题思路,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二、先练后议,激励发散思维

  转入新课之时,把上述第2题的问题“用去多少吨”改为“还剩下多少吨”指导学生审题并作图,接着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试做,同时激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看谁想得多,说得好。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巡回并指导,发现有不同解法,请同学到黑板前板书,出现如下几种不同解法:

  1.先求用去多少吨,再求剩下多少吨。

  2500-2500×3/5

  2.把总数看作单位“1”,剩下的占总吨数的1-3/5,求剩下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1-3/5)。

  3.根据3/5的意义,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解,先求每份是多少吨,再求剩下2份是多少吨。2500÷5×(5-3)

  4.根据3/5的意义,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解,先求用去3份有多少吨,再求剩多少吨。2500-2500÷5×3 5.解方程。解:设剩下x吨。2500×3/5+x=2500板书以上各种解法后,接着要求学生议一议,然后请板演同学讲一讲思路,通过交流,再次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同时老师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及时矫正各种解题思路。

  三、精选材料,培养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提供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机会,精选材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保证。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等知识之后,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纷纷动脑思考,动手画画。许多同学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把长方形的每个角各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最大体积是30×10×5=1500(立方厘米)。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长方形的宽边的两个角上各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把这两个小正方形接在另一条宽边上,它的体积是35×10×5=1750(立方厘米)。”这样剪拼,既使材料的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又使它的容积尽可能大,显然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我表扬了剪法二同学的同时,指出这种方法还不是最佳的剪法,还不够理想。如何剪拼才能使它的容积最大呢?大家想一想,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这样一点拨,同学们兴致又来了,有一学生想出了更好的剪法,先把长方形分成2个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分成4个长2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最后把长方形接在另一个正方形的边上。它的容积是20×20×5=20xx(立方厘米)。这样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10

  通常而言,小学生思维活动的重点为形象思维,是学生想象力的显现。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当中促使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进行分析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运用直观教具

  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为想象与表象,表象即是对于以往认知和感觉过的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的影像,可借助直观鲜明的形象展示现实,同时也有部分的归纳性。如果不具备表象,也就无法进行形象思维。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变得实物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进行认知,能够进行实物感触、进行实际操作,在头脑中形成的想象的影像,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应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具与图片、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取得客观全面、丰富多彩的.表象,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课时,可由教师预先展示出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圆形的实物,例如,地球仪、篮球、足球、瓶盖等,并让学生列出在生活当中的圆形的实物如水杯盖、碗、乒乓球、高尔夫球,借助真实感知生活当中的实物,让学生对于圆形的物体具有直观形象的认知。立足初步认知,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圆形的教学模型,并对照课本,圆作为椭圆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当椭圆自身的离心率与0相等时,就会使得两个焦点形成重合,形成了一个圆形。并在教学模型上找出两个焦点形成的重合点,通过将实物教学模型与课本知识相互结合,使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并在学习当中构建明晰的表象,使得思维趋向于理性化。另外,可在教学当中充分应用现代多媒体课件,与动态的影像视听相互结合,演示出思维发展的趋向,这样可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

  教师在教学当中通常会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较少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而是听教师进行讲解,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对于知识缺乏感性的认知,这也会使学生难以锻炼和提升形象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经过亲自动手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获得直观形象的表象。可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能较为顺利地解决问题。可是由于小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在教学当中开展动手实践,就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秩序产生混乱。鉴于此,教师较少开展动手实践课程。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当中,教学目的为指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两个点之间的位置方向,可由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开展动手实践课程,教师可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张学校平面图,布置学生学习任务:实地测量校园里的各类建筑物的实际位置,并在学校的平面图上将测量数据进行标注。借助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位置与方向知识,并进一步认知平面图的重要作用。

  三、有效利用数形结合

  数作为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而形为具体化的图形、实物、教具等。数与形两者具有密切关联,学生应该先从形的层面形象思维,认真细致进行观察、实际动手操作,相互比对,经过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基于感性素材抽象化,方可取得有关数的知识。例如,课本当中的相关例题,在作为数量关系表示时,可合理地应用各种色彩以及现实生活当中的山川河流、动植物、各种现代的科技产品,通过展现这些实物,既能较好地表述数量关系,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当中,因为应用题充分融合了文理、算理、事理三个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学生看到后难以在大脑中出现直观形象的表象。借助线段图可以体现出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能将数转变成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因此,绘制出正确的线段图,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表象,使数量关系从复杂转变为明晰。应用线段图、数与形结合等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想象力,既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达成了抽象与形象两种思维的相互补充。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11

  概率统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其不可或缺的教育地位和独有的教育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概率统计这一认识世界的工具,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将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教学的四个领域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还将原来的“统计观念”提高为“数据分析观念”,在过程性和应用性等方面对小学数学概率统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小学数学中概率统计的内容相对偏少,难度相对较低,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四个领域之一,概率统计有其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地位。

  一、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经常会出现“某台风使沿海地区受灾面积达60%”,“本月房产价格环比上涨4%”,“这场足球赛,巴西队赢的可能性比较大”,“到这家商场买家电更划算”等语言,这些都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概率统计术语。生活已经先于数学课程将概率统计知识推到了学生面前,学生也了解基本的、简单的概率统计知识,但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数学知识吗?比如例子中的三个百分数60%、4%、80%,它们各自有什么意义,有区别和联系吗?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也是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和目的所在。

  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大量的数据或者需要通过数据处理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数据,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人们就要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并分析和判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提出了“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1】 学校要发校服,那我们班需要大号、中号、小号的校服各多少套?

  首先引导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过程:

  (1)大号、中号、小号的校服各自对应的身高是多少?

  (2)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

  (3)身高在各对应范围内的同学人数是多少?

  (4)如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5)如何又快又准地处理统计结果?

  (1)(2)(3)是让学生意识到需要进行调查统计,(4)(5)则是需要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如统计表、条形图或饼图等。

  概率统计是认识和理解随机现象的钥匙,掌握概率统计方法,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与选择尽可能正确,可以使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赢得主动。因此, “概率统计是一门可以使人变聪明的技术”,是使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

  二、体会概率思想方法,加深对数学的整体理解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外,数学的其余分支研究的.都是确定性现象。正因为概率统计不同于研究必然现象的其他数学分支,并且在理论和思想方法上具有独特性,它的教育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

  【例2】 一个布袋里有3个红球和1个黄球。我们一共摸20次球,每次摸后都放回,游戏规则:如果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就算女生赢,如果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就算男生赢。

  (1)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2)女生一定会赢吗?

  (3)怎样才能让男生赢的可能性相对更大?又怎样才能让女生赢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问题(1)基于生活常识,学生基本都认为游戏不公平,因为红球个数较多,所以女生赢的可能性更大,这也正是概率思想的核心,即单一试验的偶然性与大量重复试验所体现的必然性。问题(2)的提出能促使一部分学生思考:女生一定会赢吗?事实上,在不少课堂试验中均出现这种“意外”情况:男生赢了。这是因为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虽然大,但并不能遮盖或替代另一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3)需要更深层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多次试验,摸球次数分别为1、10、20、50、100……可以发现,摸球次数越少,男生赢的可能性相对更大,反之女生赢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三、拓展思维方式、提升思维水平

  概率统计的思维方式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打破原有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束缚,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它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思维模式。

  统计方法是一种实证主义方法,是归纳与演绎的有机结合,它通过大量的随机试验从偶然性中发现规律性、必然性。探究过程中采用的统计归纳、逻辑演绎等具有或然性特征,但这种或然性又具有一定的概率保证,也就是在一定概率程度上对命题进行“证明”。

  例如概率统计中著名的“蒲丰投针问题”,即通过对随机试验及其数据的观察、分析、处理,求出圆周率π的近似值。这一实验法开创了用偶然性方法去攻克确定性问题的先河,将必然数学与或然数学联系在了一起。

  虽然在小学阶段无法学习复杂的“蒲丰投针问题”,但依然可以运用这种思想方法设计一些概率统计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目的。

  【例3】 一个不透明的袋中装有4个红球和1个白球共5个球(事先不告诉学生具体的白球与红球数目,只告诉他们袋中球的颜色为白色和红色),让学生通过足够多次有放回的摸球,统计摸出白球与红球的数量及各自所占比例,由此估计袋中白球与红球数目的情况。

  该问题的解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学生已有的经验是“知道袋中球的颜色和数目的情况下,摸到哪种颜色球的概率较大,具体是多少”。本题可由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不看和不数袋子里球的颜色的前提下,如何估计袋中白球与红球数量的情况”,启发学生想到可以通过摸球得到数据,进一步由数据进行估计。

  (2)通过大量有放回的摸球试验,学生发现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不确定,初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如果进行足够多的试验,进一步统计摸出的白球与红球的数量,就可以估计袋中是白球多还是红球多,在随机性的基础上体会规律性。

  (3)在(2)的基础上,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发现摸出白球的次数与摸出红球的次数的比趋于稳定,学生可以估计出袋中白球数量和红球数量的比,进一步体会规律性。估计出了袋中白球数量和红球数量的比,并知道了袋中两种颜色球的总数,就可以估计白球和红球各自的数量。

  当然,小学生无法用概率的方法进行准确、科学的推断和预测,只能是一些猜想,属于没有证明的合情推理。概率推理作为一种合情推理,是与代数推理、几何推理同样重要的一种推理形式。波利亚说过,合情推理是与逻辑推理一样重要的推理,是更具创造性的推理。因此,经过长期的概率统计学习,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自然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概率统计是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发展起来的,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的呈现方式也较为特别,对于学生科学品质的培养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巨大的帮助。

  从概率统计的角度去观察、探索和解释现实生活或科学领域中的随机事件,能够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概率统计的学习不能沿用传统的记忆和机械的解题训练方法,同时,概率统计的随机性使得解决问题的模式具有多样性和不重复性,需要不断创建新模式来解决新问题,有益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科学应用信息作出正确决策是概率统计的主要任务,概率统计能教会学生合理运用规律作出正确的决策,培养自身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意识。解决概率统计问题时,常常需要多人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过程,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概率统计告诉我们,事物的偶然中蕴含必然,必然中又带有偶然,这一辩证关系是事物的固有属性,也是我们思考和研究问题所必须持有的思想观念。

  【例4】 在可能性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在一个布袋中有1个红球和1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与白球的可能性相等吗?

  (2)如果袋中有2个红球和1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与白球的可能性相等吗?

  (3)如果袋中有9个红球和1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能摸到白球吗?

  (4)如果袋中有99个红球和1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能摸到白球吗?

  (5)如果袋中有999个红球和1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能摸到白球吗?

  (6)如果袋中有无数个红球和1个白球(假设袋子无限大),从中任意摸一个球,能摸到白球吗?

  从简单的问题出发,通过数据的变化,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甚至激烈的辩论中得出正确答案。当袋中有99个红球和1个白球时,学生还能肯定地说“能摸到白球”,当袋中有999个红球和1个白球时,学生已经对自己的答案(能摸到白球)产生怀疑,这时教师的引导和对概念的辨析就能加深学生对可能性这一概念的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内容是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概率实验的过程就是对思维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亲自动手收集、处理及呈现数据是一个活动性很强并且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统计与概率涉及整数、分数、比值等基础知识,需要运用计算、推理等基本能力,蕴含了分类、归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新知的同时还要能运用旧知,自然就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概率统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以随机观念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率统计在生活和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分认识概率统计课程的教育价值,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必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12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13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自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教育应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师应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策略;

  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回顾祖国的历史,展望祖国的未来发展,从而创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立志投身祖国的伟大建设。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爱国主义教育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材料,选择典型信息和范例,通过图片或音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例如,南京长江大桥可以用于“理解数万人”的教学。教师可以在网上查询南京长江大桥的相关信息。例如,它是中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桥。上层为长4589米的公路桥,下层为总长6772米的双轨铁路大桥。它每年平均通过45,000列火车和2434,000辆汽车。此外,长江大桥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接待外国游客210万人,港澳台同胞120万人,华侨和国内游客3400万人。此外,老师还可以给学生详细介绍中国的土地面积和资源。例如,中国幅员辽阔,总面积为9634057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为47万平方公里。中国森林树种丰富,有2800多种轻型树木和3379万公顷人工林。教师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力量和中国的美丽与丰富,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产生为祖国服务的崇高理想和责任感。

  二、通过介绍名人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中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虽然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相对简单,但教师仍应积极寻找该领域的教学资源,并用中国数学家的真实例子来教育学生爱国主义。例如,在教“数与代数”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他说“梁园不错,但不是他长期居住的地方”。此后,他号召海外的中国数学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其中包括导弹之父钱学森和两枪袁勋邓稼先。此外,华罗庚回国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后来,华罗庚致力于应用数学的研究,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工业生产。另一个例子是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著名数学家苏黥布的事迹。苏黥布是世界著名的微分几何学家,也是射影微分几何学派的先驱。早年,他致力于空微分几何。70年代,他为中国数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计算几何”领域,并将中国数学引向现代研究。教师可以用中国著名数学家的真实例子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前辈热爱祖国,致力于研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讲述数学发展史,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小学数学教科书包含了许多数学家的心血,对爱国主义教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自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被前人不断研究,而中国是基础数学知识的主要发源地,在数学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许多著名数学家应运而生。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发展史教育学生爱国主义,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圆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早在公元前两个世纪,中国古代书籍《周笔suan经》中就有“一径三周”的记载,意思是圆周率= 3。汉代,张衡算圆周率?/16≈5/8。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辉通过“切割圆木”计算圆周率,最终得到圆周率= 3.141024的近似值。之后,他用金兵工厂汉代和王莽时期制作的铜体积测量标准嘉峪口的直径和体积来检验这个值,最终得到圆周率3927/1250≈3.1416。公元480年,祖冲之得到圆周率到小数点后七位,得到两个近似值3.1415926和3.1415927,并得到两个近似值,圆周率355/133和近似值22/7。在接下来的800年里,祖冲之得到了最准确的圆周率值。教师在小学数学课中运用讲述数学史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要求教师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以无形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爱国情怀得到良好发展,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崇高理想,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伟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甘肃教育,2019 (01) :112.

  [2]洪艾君.让爱国主义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教学研究,2018 (12) :25-26.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14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实施,要经历启动课题研究、整理研究成果、结题鉴定三个阶段。

  一、启动课题研究。

  课题获准立项后,下一步就是要正式启动课题研究。一般课题在启动研究阶段(这里的一般课题不是课题申报类别中的“一般课题”,而是指不包括实验研究课题在内的所有课题),要做好理论上和物质上的准备、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调控;实验研究课题在启动研究阶段,则要对参与实验研究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进行各种实验、试验,积累各种实验材料等。

  (一)启动一般课题研究。

  1 理论与物质准备。

  在课题研究具体实施之前,研究者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首先是理论上的准备,主要是检查所设计的方案是否严密,概念的界定是否科学,假设是否台理,变量的操作性指标是否已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要检查课题组成员是否了解了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否皇握了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本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应技术。做好课题实施所需要的各种具体的必需的设备、工具的准备工作。

  2 搜集、分析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

  启动研究阶段的重点工作应该是搜集、整理和分析针对研究的问题,围绕已确定的研究变量、研究对象在研究活动中所产生的资料,与课题相关的经验以及有关的数据资料。资料搜集的策略是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范围,在数学教育文献、刊物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尤其是数学教学活动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开展调查、进行测试,对相应的结果作记录,对自己的研究情况进行反思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则要做好资料的审核,分析资料的适用性和统一性;对资料进行分类,使有效的资料条理化;对资料进行汇总,使资料具有系统性和宪整性。

  3 调控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的时间跨度一般在半年至两年。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要做许多工作,如教学测量、调查、实验、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已取得的成果或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都要协调好。应注意:一方面要正确执行研究方案,围绕研究方案所确定的研究目的落实研究措施和方法,并定期检查各阶段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研究方案。课题的研究,有时并非按制定好的方案一一执行就可以。越是大的课题研究,越是想获得丰硕的成果,越有可能对方案或计划进行调整。有时需要对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或聚集过于宽泛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或对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充。有时也要根据需要增加一些研究所必须的措施,改变研究所需要的方法,以促进课题研究取得更好效果。

  (二)启动实验课研研究。

  1 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在课题立项之前的工作,如课题的确定、实验方案设计等是由课题负责人完成的,课题组成员及其他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对实验的方案缺乏理解。较少或从未参加过实验研究的教师,对实验的目的意义、实验对象的迭择、实验的步骤与方法、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操纵与控制、变量的测试等比较陌生。因此,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是启动实验研究阶段的一项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的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也是顺利开展研究乃至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如前所述的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是实验起始阶段的培训。如果在实验中出现偏差,要开展研讨与交流,在交流中纠正问题或弥补偏差。

  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也可在结题之前,如在实验结束时,参与者集中在一起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性、定里的分析与评价,总结实验的结果与结论,讨论实验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实验研究的一次总结,更是为了推广实验而进行的一次培训。

  2 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控制组)。

  实验研究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为了确保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时,按照科学的油样方法选取实验的对象,如用简单随机油样的方法等,以保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台理的设计方法安排实验对象,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条件相一致,排除实验对象间差异的别响。

  3 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实验课题研究启动阶段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如对实验对象进行相应的测试,如实验前的测试即前测,实验开展一个阶段后的测试即中测及实验结束时的测试即后测,平时对学生进行的学科学习测验等。对实验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做教学、实验、反思笔记,“探究”课的教学,总结教学、实验的经验等。对搜集来的资料按类型或按性质进行分类,如按类型分为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按性质分为男生测试数据和女生测试数据。在实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里分析,关注实验的整体性和可靠性。

  4 控制实验过程。

  实验研究要求遵循实验的规范,在选择实验对象、操纵自变量、测里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方面,尽可能达到科学的要求。如选取与实验班条件大致相同的学生组成对照班;选取水平相近的老师任教实验班和对照班;严格控制因为实验而加重学生的负担;用科学的里表和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科学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理论和经验的关系,避免“以偏概全”或轻率地做出结论。

  5 进行实验测评。

  实验测评是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一部分、某一阶段进行检。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效果随时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价值判断。实验测评是实验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在明确实实验测评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实验测评原则,选择恰当的实验测评方式,设计明确的实验测评指标后进行的自评与他评。

  二、整理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结束或临近结束,课题组要召开总结会议,汇总各子课题、各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找出研究中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成果时一要对研究方案所确定的研究目的的实现情况和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全面检查与总结。二要认真分析取得成果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后面撰写研究报告做好准备。在总结中还要对研究过程中所积w的资料进行分析,特别是一些重要数据要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用于准确反映研究成果。三要撰写研究报告。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后,需要对整个过程及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用文字记载下来。

  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由课题组指定专人撰写能全面反映研究过程及结果的研究报告一一是该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因为研究报告是研究成果的主件,一项课题是否有研究报告或研究报告质里的高低决定着该课题是否能按时结题。

  三、结题鉴定。

  立项课题完成研究任务之后,对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有什么 价值,价值有多大,有没有创新性、应用性,研究的方法是否规范进行鉴定 .结题鉴定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课题组提出申请、鉴定小组初评、学术委员 会评。

  (一)课题组提出申请课题组要根据要求填写申请表,研究目标、方法 、过程、结果等方面填写清楚,并向专家呈送课题结题报告,提供其他所有 能反映研究成果的相关材料,如课题研究论文、研究成果集、专着、课件以 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获奖证明材料等,以供专家评审鉴定时参考。

  (二)鉴定小组初评鉴定小组对提出申请的科研成果进行认真审阅并提 出个人意见,然后汇总成,J姐评语,决定是否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审。

  (三)学术委员会评定学术委员会集体研究后,写出评语,采取无记名 投票、举手表决或民主协商等方式确定课题是否通过鉴定。

  课题鉴定可采用“通讯鉴定”或“会议鉴定”的方法进行。通讯鉴定是 把研究成果的主件及若干附件寄给鉴定专家,请他们在约定的时间内,把书 面鉴定结果寄回。会议鉴定是请迭定的专家出席成果鉴定会。会上由课题组 负责人作报告《主要内容是“结题报告”),请专家们提问,课题组成员作 答,在鉴定会上进行现场答辩,专家们逐个发表对成果的鉴定意见,并在会 后写出鉴定结果,表明是否同意结题。如果通过了评委的鉴定,则标志着课 题研究已完成研究任务,获准结题。

  课题组要对专家们的鉴定认真研讨,在此基础上写出“自我鉴定”,并 把它与专家们的鉴定、本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一并上交科研主管部门。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15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笔者看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也尤为重要,教师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时,还要要注重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教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那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好德育教育呢?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1 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是向学生教授知识、传授经验的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学生德育层次的高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并不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德育知识。不少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懂礼貌、尊敬师长和尊老爱幼等,但这样的德育教育不仅不够全面,而且没有深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实施打下基础。还要树立德育教育与数学知识教授同等重要的观念,把数学知识教学跟德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讲卫生,不要乱丢垃圾,那么教师就应该以自身为标榜,看到垃圾就捡起来,间接教育学生不要乱丢垃圾。教师有爱国之心,能影响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影响学生形成刻苦专注精神。

  2 数学教学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善于发现小学数学本身所具备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内容通过数学教学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教学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善于发现小学数学本身所具备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内容通过数学教学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1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把德育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优化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节的“认识时间”,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展示钟表,让学生观察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了解钟表的构造,告知学生钟表上每个分格的意义。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时什么是分,1小时等于60分钟,让学生学会运用几时几分表示时间。接着播放一分钟的音乐来让学生感知一分钟有多长,并让学生思考在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让学生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

  3.2 结合日常技能训练:数学本身具有严密性,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生学要一丝不苟。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高,要想使他们拥有良好品德和习惯就要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对待任何工作、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要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勇于面对错误和改正错误的精神。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地引导,从细节抓起,甚至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例如小学生做数学作业,要反复强调让他们写完之后进行检查,从检查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检查过程中必须要细心,要认真,这能培养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进行反复检查的良好习惯。

  3.3 丰富数学课外活动:为了能更广泛的开展德育教育,除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外,开设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非常有必要。例如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节的“数一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观察学校操场的树木数量;观察升旗台上国旗上五角星的数量;观察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学数量等,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数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比如,在学习“测量”一课中吨、克和毫升的内容时,让学生对自己平时喝的水进行测量,计算我国平均每个人一天只喝500毫升的水,中国13.7亿人就喝掉6.85亿升的水,而这些水可能相当于缺乏引用水资源的非洲地区里10个人一年的用水量。借此老师可以教育学生要懂得节约用水,珍惜饮用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才能形成和发展的。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时,还要要注重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07-16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06-07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汇编15篇)07-17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精)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