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一、前言
线段图的使用,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向,同时也让小学生对于应用题的理解和解题思路提供更好的帮助。因为在数学应用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和数学逻辑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通过线段图的实际应用,能够让学生对应用题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线段图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应用题一直都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问题,线段图的实际应用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理解困难等问题,能够直观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其实际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线段图的使用可以让数学原本抽象的知识变的各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不是特别强,但是思维却对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具体形式有很敏感的感觉,线段图的应用就是把原来抽象的知识直观的体现出来,更加方便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第二,线段图可以把原来逻辑关系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多的应用题,变的简单易懂。学生之所以不是特别理解应用题,就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数学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它可以有效的'把数学关系更加清晰的表达出来。第三,线段图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时不仅思维得到锻炼,观察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线段图的应用举例
(一)理清数学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实际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想要快速的找到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就一定先要清楚地指导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数量关系。相对而言,小学生的理解力相对很差,认知能力也不是很强,思维模式还处于形象思维模式上,对于相对复杂的应用题很难理解,而线段图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直接转化成形象的图形,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模型。
(二)准确的解读数学语言
众所周知,数学应用题中包含了相对复杂的逻辑数学关系,学生想要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很好的理解就要将大量的文字叙述转化成数学信息以后,才能对应用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因此,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线段图的形式,在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和图形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然后进行准确快速的解答。然而,使用线段图对应用题进行解答,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把文字叙述以线段图的方式进行解答,让全体学生能够真正明白线段图中,每条线所要表达的含义。例如,王奶奶家养母鸡的数量比公鸡数量多8只,母鸡的数量是公鸡数量的3倍,请问王奶奶家的母鸡数量和公鸡数量都是多少只?教师要帮学生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3-1=2(份),8÷2=4(只),4+8=12(只)。答:王奶奶家的母鸡有12只,公鸡有4只。然后在解决应用题中倍数关系,一定要在学生对线段图对应的数学信息的理解后,才能进行数学变式和倍数问题的联系。例如,王奶奶家的母鸡数量是公鸡数量的3倍,母鸡和公鸡总共有16只,请问王奶奶家母鸡和公鸡的数量各多少?画出线段图:图中1份所表示的是公鸡数量,3份代表的母鸡数量。观察线段图以后就很容易列出关系式:3+1=4(份),16÷4=4(只),16-4=12(只)。答:王奶奶家有母鸡12只,公鸡4只。从文中列举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通过线段图对应用题中的信息进行理解,就应该做好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分析应用题中重点语句里的标准量,然后用线段进行表示。其次,把当作标准量的线段和与之相对比的量也用线段表示。再次,在线段图中注明已知量和未知量。第四,依照线段图列出数量关系。最后,根据我们所列出的关系式进行解答。
(三)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受到了应试教育的直接影响,认为大量练习题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数学和思维模式创建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相对复杂的应用题,可以使用线段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升一个层次,学会举一反三,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数学知识水平还使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我们在使用线段图进行解答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相对比较经典的题目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集中学习,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例如,有一根木棒,首先锯掉全场的1/3,然后在锯掉剩余长度的3(米),这是木棒的长度刚好剩下一半,那么这根木棒原来的长度是多少米?答:3/(1/2-1/3)=18(米)。在比如,有一桶水,首先取出40%,然后在取出的比第一次少12千克,桶里的水还剩余28千克,求这桶水一共有多少千克?答:(28-12)/(1-40%-40%)=80(千克)。通过这两道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数学中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可以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碰到差不多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快速的做出解答。
四、结论
总而言之,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采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这样不光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这为小学生以后学习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相关阅读材料的运用,并认为其是可有可无、可讲可不讲的内容。但是,在深度探究了这些阅读材料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并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内容丰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教学资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趣味阅读资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数学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一、从兴趣出发,培养阅读习惯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壳,而数学这门学科所表现出的抽象性、逻辑性,更需要文字符号的恰当表示,文字符号作为数学中的阅读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感受数学阅读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节内容时,首先,教师从教材的例题出发,让学生仔细阅读例题,并从中提炼出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在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数学阅读和提炼信息的相关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一针见血”地提炼出关键内容。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一边阅读一边做标记的习惯,及时的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是将自己在阅读时出现在脑海中的灵感及时的记录下来。对于数学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坚持。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为学生大量搜集可以激发阅读兴趣的数学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辨析分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实现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使课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认识,正确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习的前提,而所谓的阅读并不是仅对于文字的赏析,它还包括对符号、图文、表格等多种形式的理解。如对某些产品的使用书,股市走势、产业结构的阅读,而这些都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效果,在数学阅读中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能力。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圆的认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掌握圆的画法,当学生在阅读了关于圆的基本操作步骤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规定步骤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圆,并在学生画好圆后进行讨论:“在用圆规作图时,圆规的一只脚是固定不动的,它为什么要固定不动,在纸面上画圆时不停移动的那支脚,它是怎样移动的?为什么我们用同样的圆规画出来的圆却大小不一呢?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比较大,而又在什么情况下画的圆比较小呢?”在学生讨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教材,尝试着从教材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实现课堂以读促写,以读促探的教学功能,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使得学生觉得数学阅读不仅仅是对数学文字符号本身的阅读,而是能在阅读中不断探究新知,发现新知。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能形成鲜明对比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找出两个阅读材料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紧密的逻辑思维,从而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以辩证的角度合理推理数学问题。
三、启迪思维,保持热情
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思维应用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中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开展对数学课堂的探究,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得出答案后,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体验到数学课堂所带来的快乐感,进而会促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期待课堂的开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可供学生学习的部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学、会问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带领学生阅读“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材料时,请学生在第一遍粗读时,进行思考“在这段阅读材料中哪几句话是比较重要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大多能够找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这句话是本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在学生进行第二遍阅读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再次根据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仔细阅读。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大多能解决自己在刚开始阅读中所不理解的问题,这也体现了阅读对于学生学习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将设置的问题进行层次性划分,使得学生在每一层次的阅读中都能启迪思维,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以及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也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保持对数学课堂的学习热情,扎实基础,拓展思维。总而言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阅读,开展数学趣味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习惯,真正实现数学阅读教学价值,同时,也让数学课堂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方法势在必行
(一)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
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更多地认识世界,把所学到的内容更多地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中更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相关联系性,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目前的教材还有很多缺陷,并不能完全实现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这样的教学。
(二)教材的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却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原因在于传统教学只限于课堂讲解,老师没有创造更多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来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相反老师的逻辑推理教学方法与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讨厌数学的情绪。要不断培养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积极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应该在教学当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到是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能够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现实问题。使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培养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方法实施的有效建议
(一)课堂教学要积极运用生活化的方法。
在小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也是思维由形象化向逻辑性转变的一个过程,数学中更多内容都比较复杂、抽象,需要学生在认识中不断克服理解上的差异化,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恰当的运用方法,促使学生形成逻辑性强的抽象思维,顺利转变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模式。利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能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生活中产生的经验和获得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答问题的实质性因素。例如,在讲到工作量一节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该知识点进行变换题型的'解答,可以设置这样类似的例题:星星家不远处要修一条南北方向的马路,修路工人用2天的时间修了总路程的5%,照如此的速度,几天能修完整体工程?一般小学生都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工程,类似设置能够使学生觉得题目较为熟悉,可以利用对应公式恰当解题。
(二)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性。
任何一门学问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对于数学来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到生活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以提高小学生成绩为目标,主要进行数学内容的讲解和不间断的习题训练,没有考虑到学习的真正目的。采用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法,就必须把教材中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小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活动时与现实生活联系考虑其相关性,这样就能使小学生感受到身边时时刻刻都存在数学问题,那么当发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合理解答时,也就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与喜悦,能够体会到数学学习具有的真正价值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了圆以及打折的相关内容后,就要让小学生举例并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实物是圆形的,而且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让学生思考真实的商场打折现象,对不同打折的商品进行比较与分析优惠情况。
(三)在创设课堂情景时要与实际生活联系。
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对学习内容进行情景的创设,使小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气氛中,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的作用。教学中创设的情景越接近真实的生活就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同一年级的小学生也存在理解差异,如果老师创设的情景教学比较新颖,对于学习能力强、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讲,可能会起到较强的作用,但对于学习中等和较差的小学生而言,不一定能够起到好的效果,而更贴近真实生活的例子和情景,就会对大多数学生起到良好作用,同时实现数学教学的要求。例如,相遇问题是学生必须要遇到的问题之一,可以这样设置教学情景:两个渔夫相向而行去集市卖鱼,两人一起出发,10min后同时到目的地集市,一个渔夫的速度是10m/min,而另一个的速度则达到30m/min,问两个渔夫开始的距离是多少米?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对距离的理解。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采用生活化的方法,使小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生活中的原形或例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和问题,而且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学经验不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法的总结与实施,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摘要:小学数学是数学系统教学的起始阶段,重点在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数学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脉络,增强学生在接触数学问题时的数学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问题教学法就是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做好对教学问题的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地分析与知识点地对应,实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训练,是扩展学生数学思维范式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问题设计;小组合作
学习模式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建模、知识点运用、解决等过程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增强对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加以说明,另一方面提高知识点与实际案例之间的对应与整合,进而实现对知识点逻辑的扩展与运用。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运用时,一定要做好对问题本身的设计与控制,增强问题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对应,让学生能够分析、思维、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一、加强对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控制好数学问题的难度、数量
1)做好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应度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让数学问题教学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之间对应起来,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分析,才能保障实施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联动,保障数学教学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2)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法中数学问题的难度与数量,做好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延伸
老师应该主动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难度与问题数量,要避免所有学生都难以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况出现,也要避免因为数学问题的数量多而造成的教学重点不明确、教学意图不突出的情况,因此老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法时一定要做好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工作,让学生可以充分融入到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中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二、开展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性
1)采用多媒体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是分析数学问题过程中的形象化
老师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逻辑关键点与思维要求的侧重点的认知,进而增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导向性与目标性。比如在进行相遇问题的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动态图片或者是视频的方式进行相关数学参数的展示,同时通过多媒体软件中的标记作用加强对路程与速度的标记,进而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逻辑关键点。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广度
老师应该积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思维过程,梳理解题思路并在相同思维能力的学生群体之间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效益。比如老师可以将“鸡兔同笼”的问题交给学生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方法与解题思路,发现与整理两个重要的数学关系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与扩展能力。
3)使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逻辑的理解与分析
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进行数学问题的情景创设,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关键与思维突破口,提高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可以将梯形的面积计算与堤坝表面积的计算结合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设计需要多少平米的草坪进行装饰作为数学问题的终点,加强学生对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堤坝装饰面积以及四则运算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解题思路的总结,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老师应该主动将数学问题的分析讲解过程安排给学生来进行,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公式、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解题思路的巩固,提升学生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数学能力,全面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解决多少的数学问题,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逻辑与思维重点,进而以思维为出发点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现学生综合数学技能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素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优化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
[2]徐兵玲《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3]石万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摘要】数学学习是从计算学起的,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计算能力是衡量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主要手段,学生熟练掌握好计算能力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最佳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打好基础。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方式还是不够好,教学模型还有待更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不足
1.小学生学习思维存在局限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以往都是比较固定和陈旧的,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只会生搬硬套的使用公式去计算,而对更加简便的算法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说,对于算式(5×9.11)=?,在小学生直接计算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难度,使得计算不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此时,可以寻找其他简洁的计算方法,将上式算例拆分成5×9.11=5×(9+0.11)这样计算起来就会简便更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使其计算更加简洁、快速和准确。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和全面
要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就需要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思维的能力。比如,小学生只有熟练的牢记各种运算准则的相关计算公式,才能使得做题过程顺利进行。但是,小数数学在教学方面对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做的不够到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不够牢固,计算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熟练的牢记基础知识的情况,保证学生在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能够得心应手的计算各种算术题。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1.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导入。有趣和精彩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卡通图片让学生学习计数,卡通动画里有共有几只小动物,猴子、大象分别有几只,走了2只猴子,来了3只大象后,猴子和大象变成了几只?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习数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使得教学变得灵活、有效。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数感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话题和学生进行交流。比如教师可以以幽默、鼓励的口吻询问学生父母的电话号码,小学生有几只铅笔,最喜欢什么颜色的铅笔等来加强学生对数的认识。
3.加强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使用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使用情况。比如在学习了乘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计算.小王今年8岁,同桌7岁,那么小王和它同桌的年龄乘起来等于多少?小王爸爸妈妈的年龄分别32和35,那么小王爸爸和妈妈的年龄乘起来又等于多少等。教师通将日常生活与所学知识结合,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熟练掌握情况。
三、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1.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的一种新型教学工具,利用它能够使得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巧妙地使用多媒体的'一些功能,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我们知道多媒体能够集声音、动画于一体,教师在讲解图形的变换或者数的运算过程时就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可以搭配有趣的声音进行多次播放,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就会很好的被发挥出来。
2.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当今家庭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各种宠爱,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分享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分享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学校进行实施。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角的度量”的这节课时,让学生分组后,通过三角板、直尺等一些度量器材度量一些不同的角,并找出90°的角有几个,30°的角有几个,小于90°的角有几个,大于90°的角有几个,并安排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进一步还可以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氛围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且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结语
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学习氛围低沉,积极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固定,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使用不够熟练,合作能力欠缺等。小学数学教师要试图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弥补这些不足,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努力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仕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6,(11):105.
[2]牛英霞.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1):58.
作者:沙丽芳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新港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一、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关系教师授课质量的关键环节,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模式化,课前准备内容过多,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机械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方法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1.明确教学目的,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指路明灯,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实际情况着手,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数学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对小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课堂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因素之一,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往往枯燥乏味,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最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3.融会课本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应该熟练掌握课本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抓住重难点,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创新数学教学。
4.课堂练习,巩固记忆
课堂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要想使课堂练习真正发挥作用,教师首先在设置课堂练习时就要有一定的方向性,要根据所讲内容设置难度适当的练习内容,从而起到引导、启发、加深记忆、加深理解的作用;其次,在课堂练习之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练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效益的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教师就必须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摘要:文章从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内涵入手,对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具体策略有:学生层(组)的划分策略、目标设计与选择策略、分层设问策略、个别指导策略、分层练习策略、合作互助策略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层异步教学属于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教师在场实施辅导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该方式主要体现为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学习过程指的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及时做好课后复习,完成家庭作业,做好总结工作;实践过程指的是学生能进行实际操作,掌握相关技能,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举一反三。
一、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分层异步教学模式是指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并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习小组进行指导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及潜能,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该模式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创建学习能力匀称的优秀班级,可将学生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为独立学习,B类为交流学习,C类为师生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目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共同努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层(组)的划分策略在开展分层异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其次,根据调查掌握到的实际情况划分。教师将学生分为A、B、C三种级别,并根据不同级别的学生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目标设计与选择策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选择方面,各层次之间的目标差距不能太大,而且要使相应层次的学生能够达成目标。教师在选择目标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教学标准;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设计上的差距,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和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三)分层设问策略在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层设问策略的运用。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好问题的目的性,注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引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针对此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呈现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当大部分学生都难以解决时再渐渐抛出解决难题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个别指导策略个别指导是分层异步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开展个别指导,使教学方案更具有目的性。教师在开展个别指导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加强学生在学习过渡阶段的引导;二是加强学生在学习分类阶段的引导;三是加强学生在扩展学习阶段的引导。
(五)分层练习策略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目的性教学,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后练习。教师在进行课后练习时实施分层练习策略,通常可以分为:自主练习、选择性练习、过渡式练习和并列式练习等,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练习策略。通过课后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合作互助策略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合作互助策略,即学习好的学生辅助学习较差学生,有效发挥集体的学习优势。在讨论具有共同性问题时,为了促进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先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做答,以便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而且能够促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发展。
(七)区别评价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给予相应的评价和肯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情况的不同,采用区别评价策略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掌握知识的认知。区别评价具体可以采用分层考试、随堂测试等方式进行。
三、结语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开展分层次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宇芳.分层异步教学中的多项分类[J].湖南教育,20xx(16):59.
[2]张克礼.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xx(4):100-101.
[3]俞春波.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J].内蒙古教育,20xx(36):7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摘要:
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根据平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现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互动;提高;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一理念,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实施互动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适应学生发现知识与接受知识的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适合在知识直观呈现的具体情境中、在互动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操作探究,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一节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喜羊羊的朋友送给她三根精美的金属条,喜羊羊十分喜爱。她打算用三根金属条制作成一面三角形的镜子,可是摆来摆去怎么也摆不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大家能为她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木棒在桌子上摆来摆去,与同伴一起操作探究。最后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喜羊羊的三根金属条中的一条太长了,以至于它的长度比其它两根金属条相加的长度还要长,所以自然摆不成三角形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自我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开展数学活动,巩固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学生活动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与探究,达到掌握与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加减法一节内容后,我在课堂上开展了“超市购物”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将教室设置成了超市的格局。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在购物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买多少商品花多少钱、需要找回多少钱的加减法运算问题。“顾客”与“售货员”彼此沟通,互动交流,共同计算。这一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运算,演变为了一种购物情境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与巩固了数学知识,掌握了运算技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将一些容易陷于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环节,整合为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互动合作能力,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喜爱游戏,教师可以融游戏环节于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节时,就引入了游戏环节,在课堂上进行了踢踺子比赛:将学生分为A、B两组,A组由4人组成,B组由6人组成,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个组踢踺子个数最多。比赛结束后,教师宣布B组获胜,因为B组踢的踺子个数远远超过了A组。学生见状,都表示疑惑,有的学生说这样不公平。教师问:“为什么不公平?”学生回答:“B组的人数多,踢踺子个数多是很自然的事情。”教师又问:“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学生说:“把他们踢的踺子个数“均开”来看,就可以了。”学生头脑中有了“均开”的.想法,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了。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也被调动起来,教师乘势导入了新课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交流中探讨,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了合作学习,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设疑激趣,促进小组合作探究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小组互动合作是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进步。笔者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好、中、差平均搭配到各个小组中。要实现小组有效的合作互动,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值不变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学习。有的学生在研究中取出两条长度相等的纸条,先在第一个纸条上截取二分之一,然后在另一个纸条上截取四分之二。最后发现所截取的纸条都是相等的,从而用直观的方法验证了分数的性质定理。我在复习课中,主要以小组探究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内画出每个单元的知识网络,并且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探究。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一小组向另一小组提出了“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什么条件下,才存在着一半与两倍的关系?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与巩固。总之,构建互动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开展数学课堂探究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曾红英.谈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xx(9).
[2]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2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第一篇: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探究
一、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
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估算不仅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数学机能,而且能更好地帮学生理解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其次,学习估算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以及快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建立数字感。再次,学习估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小学估算实际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本文将着重分析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估算教学不够重视
调查发现,尽管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1~3年级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估算教学的意义。估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估算、口算、笔算虽然是计算的不同形式,但在学生的计算学习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估算可以对笔算和口算起到辅助作用。这三种计算方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协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估算教学的忽视,或者对学生灌输一些估算的“死知识”,致使学生思维灵活性得不到提高。同时,应试教育中估算方式的考查得不到体现,更让估算教学成为纸上谈兵。
2.受精算意识的束缚,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
估算不是对数值的估计,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化方式,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选取合适的方案得到大略的结果,这个过程并不要求数值准确,而是要求方案准确,以使得出的数值在合理的范围内。估算除去为笔算服务外,它还是一种解题策略,有时可以比笔算更快地得到结果。一些不需要精算的问题,通过估算可以把数值确定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小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估算能力在生活应用方面达不到应有的程度。还有一点是,学生意识不到通过估算来检验笔算结果的重要性。这里举出一个例子:99×7=?由于9×7=63,所以结果的末尾是3。
三、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建议
1.增强估算教学的意识,注重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只有重视估算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计算能力。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三种运算技巧,并且认识到估算在数学计算中的价值。估算本身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相当多的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学生三种运算能力的发展,这会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会使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顺畅。小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深入,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估算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展现,又可以使其看到他人的思维火花,实现1+1>2的学习效果。由此延伸,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由一个层面延伸到多个层面,使知识形象立体,利于记忆。
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估算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教学
学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估算,应用估算,体会不同情境下估算方式的不同,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合适的估算方法。例如:一座桥限重5吨,一辆卡车车重968千克,货箱重260千克,则该车最多可以载多少箱货物并且顺利过桥?这时,可以把卡车车重估为1000千克,则货物最多可装4000千克,用4000÷260=15.38,则该卡车最多可以载15箱货物。因为一座桥的承重量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损耗,同时一座桥上也必定会有其他的重物,这时就不能把卡车车重或货箱重量估小,不然极容易发生事故。学生应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经验,寻找合适的方案使估算数值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又可以提高估算学习能力。估算非常考验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树立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估算是估而不是猜。一方面这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需要学生思维灵活,在众多的数据中寻找合理的数据。
三、总结
估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估算是一种智慧,是逻辑能力思维的集中体现,如果学生能扎实掌握估算技能,必定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所助益。
第二篇: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导学案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日常的课堂教学组织工作,将自主探究作为数学教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凸显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及探究精神的培养。首先简要阐述了导学案教学的具体目标,而后基于对导学案课前设计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好导学案课堂实践教学的措施方法,最终希望借助于相关分析探讨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与交流,为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是目前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其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使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内容,对此下文就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
一、明确导学案的'具体目标
依据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特点认知及其自身的水平能力,针对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从而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切实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并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加积极、主动的高效化学习方式,并加强广泛的沟通交流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能够得以达成。
二、做好导学案的课前设计
(一)集体备课
在开学初期,每一年级组的相关学科教师均会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分配本学期相应教师所要承担的备课内容。每一周学科教师还应当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编制出下一周的教学进度计划表,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内容的探讨。教师则需依据新课程标准共同制订出每一节课程中所需要应用的导学案目标,并就其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最终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产生出具体的导学案教学思路,明确每节课程所需制订出的教学内容,并由备课教师制作出电子版本。
(二)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是导学案制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学案编写教师应用依据集体备课所探讨出来的结果指导备案工作,同时再融合以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导学案编写教师同时遵循导学案的编制原则及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引导与解决,并基于这一前提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方案设计及问题等方面的安排工作,最大限度确保导学案的完备性,促使其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审核导学案
先通过数学学科组长针对教师所制订出的导学案予以审核,而后再经由年级主任予以审核。在进行审核时应当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及时改正,例如,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能够被学生很好的理解,导学案是否起到了合理的引导效果等,针对导学案中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活动设计等均要及时予以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确保导学案的应用能够具备良好的基础。
(四)反思导学案
无论是何种事物,其发展的过程均是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完善的,因而通过导学案后的教学反思对于更正导学案的错误问题并加强改进与完善十分必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于每一周集体备课之时对前一周的导学案的应用状况加以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更正处理,以期促使导学案课程能够得到持续性改进。
三、抓好导学案的课堂落实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观点,人的心理情绪是基于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过程中不断发展、改变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融入学习环境之中,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创设符合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平均分”问题,并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关于“平均分”的问题时,可于教学课程开展前采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户外郊游。这当中便包含了此项课程所需要探讨并解决的各项问题情况。教师便可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良好地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学主旨,同时还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素材资源。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于数学学科应当使学生能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产生阶段,并利用统计思想、空间观念以及数学思维来思考具体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应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具体问题的观念,对于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解出课后习题。)例如,在教授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时,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学生需自主探究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并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真正促成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基于自主体验并探索的阶段而并非被动的接受过程。基于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将自身的思维方法充分展示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以实现互相补足的目的。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评价交流体验,增强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掌握好开展合作教学的时机,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合作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促使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不断吸取各方长处的同时,也应当培养学生形成自身的观点,并针对他人提出的意见进行思考而并非盲目跟风。(教学预设: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概念,并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例如,在教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对0.59÷0.31=59÷31≈1.9,在起初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是正确的,只有部分学生存有疑问,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讨,寻找问题的本质。
(四)巩固课后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在探究及评价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有效的拓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开展以下练习:(教学预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之间存在的规律性。)(1)要求学生自主出题并进行计算,完成之后互相批改。(2)学生计算:25×6231×5014×8228×41学生在做完之后向学生提问,你能发现这当中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在观察、分析并同其他同学探讨后发现每一组算式的乘积有如下规律:25×62=31×5014×82=28×41通过此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算式组合计算,能够有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展日常课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被有效地激发出来,真正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团结合作,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处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及自主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行兵,李立兵.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J].中华少年,20xx(17).
[2]管德军.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师博览(科研版),20xx(1):72-73.
[3]薛正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xx(1):57-58.
[4]郭朝悦.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飞(素质教育版),20xx(12).
第三篇: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摘要】数学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多不同,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缜密的分析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数学教学在内容方面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因此,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较为乏味和枯燥,想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较为困难,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活动与数学思想融入其中,可为学生营造一种更为轻松且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此种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不仅可实现自身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增强,还可达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注重联系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运用数学活动,尤其是数学思想,其乃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现实意义和作用重大。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小学数学
一、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
(一)化归的思想
化归即为归结与归结的统称。当解决数学问题时,并非每次都能找出直接的解决方法,当无直接将问题解决的办法的状况下,通常情况下,就会将有待解决的问题,采用转化的方式、方法,使之归结于另外一种能够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思路框架内,经转化方式促使现有问题以较短时间及较为简便思路得以解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乃是整个数学教学基础,但在小学数学数学各种教学内容中,运用化归思想的身影处处存在,因为化归思想乃是将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作为有效且基本的思想架构。
(二)归纳的思想
所谓归纳就是利用那些特殊的或者个别的事例,经推断而得出某种类型事物所具有的基本结论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当中将归纳划分为两类,即不完全归纳法及完全归纳法,而对于不完全归纳法而言,其可以细分为枚举归纳法和因果归纳法。在教授学生归纳思想过程中,教师需让学生掌握从模糊到清晰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演变,善于运用各种实际案例,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归纳法所具有的内在魅力。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完全归纳法,教师在举例子时,尽可能做到全面、生动,至此方能最终的归纳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可对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给予培养。
(三)单位的思想
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单位思想的培养尤为重要,无论是量的计算还是具体的数的计算,均需运用到单位思想。在数学数学量与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计量及计数单位合理的引入知识学习之中,然后将简单的计算及单位的运用展示在教学之中,者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符号化思想
数学本质上就是逻辑加符号。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符号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其不仅可传递诸多数学信息,而且还更为直观、生动。符号思想就是有意识的采用哪些普遍的事物符号,对所要阐述的思想进行表达,通过设置一套科学的符号,能够更为明确、简洁及清晰的将数学思想表达出来,表述数学逻辑,并对日常数学用语当中的含混不清、冗长及繁杂予以避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融入数学活动的具体对策
(一)融入数学思想,促进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迁移
数学思想能够指导学生审美活动及思维活动的形成,同时也能实现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教学内容,并对教师所传授的各种数学教学知识充分掌握,且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的充分运用,进而实现数学知识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运用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由于小学生往往具有比较活跃的思维,较难对同一件事物保持长时间的高度关注,另外,由于数学自身便存在一定的枯燥性,这就造成小学生更难形成针对数学学习的深厚兴趣。为了对此种缺乏生动、趣味的课堂教学氛围予以缓解,可依据课程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此种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并在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对某问题的看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当学生对圆有一定认识之后,会从圆的认识中知晓圆的每条半径均为对等,此时,为了实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可设计一个与圆相关教学知识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在一个圆当中画出一个正方形呢?学生回答道:“首先,画出两条与圆心相垂直的直径,然后将圆与直径的相应交点相连接,所得出的图形就是正方型”。教师又提问道:“有哪位学生能够在一个圆当中画出更多个正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内容进行尝试,尤其是让学生从一个圆形当中画出更多的正方向的问题当中,学生针对此问题,就会开动脑筋,集中注意力开展思考,并对当前问题予以分析,且在各种探索及尝试当中,探索更多方法和思路,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需让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来自数学学习的乐趣,并利用所学知识及所掌握的数学规律,摸索蕴藏在生活当中的各种数学知识,以此达到对教学知识理解的强化目的,这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至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新课改将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将数学活动紧密结合于数学思想,并将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利用。并与实践活动及理论知识相结合,促使小学数学数学在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方面的显著提升,进而促进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形成更好衔接。
参考文献
[1]林碧珍.深研数学教材渗透转化思想———试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一)[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xx(8):13-15.
[2]陈桂娣.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灵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5):115-1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
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
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摘要:伴随着我国新课标政策的逐渐推广,有很多的学者以及教师开始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开始投入更多的关注。数学学科的有效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完成教学指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体现教学者的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剖析,同时也指出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最后提出了一些有效实施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在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下,其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卷面成绩,即应试能力。在新课标的引导小学数学的教学主要任务便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最显著的特征突出表现为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行为的改正。下面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引导下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全面分析。
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1.1有效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
伴随着新课标不断的改革,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都受到一定程度上冲击,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正处于风口浪尖之处,这就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必须能够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做出正确规划。在如此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保持着对小学教学事业的热情,结合国内外多种的教学先进方法以及教学理念,提出属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1.2有效教学能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许多教师虽然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教学,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够对新课标的理念有真正的体悟,其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致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一直没有显著的提升,有时甚至会出现消极影响。新课标所引导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而言一定是充满积极性、探索性的良性循环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对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
2.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且教学的随意性过强
国家新课标是对当前我国教学管理与课程评价的重要基础,同时其也是编撰者进行教材编写、教师进行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最大弊端便是课时长且效率低,致使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使得教学的随意性过强,偏离教学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的混乱。
2.2教学模式多样性的匮乏
许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不够深刻,其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仅仅是最基础的基础知识教学。但相对于小学学生而言,由于其认知程度有限,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不能做到手到擒来。然而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对多样化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在意,依旧延续传统的教材内容的传授,使得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大大下降,最终导致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不能全面掌握。
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3.1结合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制定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对教材良好的掌控才能确保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总结来看,教师在开展有效教学工作之前主要应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全面掌握教材以保证教学的可行程度。第二,明确教学目标,使备课工作的目的性更强。第三,教师应保证课前备课的时效,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明确教学主体
教师在试试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致使学生的在接受知识的状态十分被动。实际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应使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4.多样化教学策略的提出
4.1生活化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将更适合学生年龄的教学内容进行呈现,以此来实现提升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以及改善其思维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应放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将实际生活贯穿于小雪数学的教材当中去,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
4.2探究式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方式是当前我国新课标重点实施的教学方式之一,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方式以及思考能力都处于待培养阶段,所以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式教育方式,不但能够大大加深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主要通过特定情境的设立、数学模型的构建、解决模型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当然,教师若想将探究式教学发挥其最大作用,那么就一定要转变数学的传统思维,同时还要开展多元化的探究活动。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教师若想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达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就一定要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多样化的灵活运用,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才能使有效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红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xx,(11):58.
[2]李仕芬.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青年时代,20xx,(5):168-168.
[3]刘国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速读(下旬),20xx,(12):274-27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工作。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深入探究如何发觉他们的思维潜能。
一、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想学、乐学从而诱发首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组织者,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决定他在学习上达到的高度。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就有了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要发掘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我在教“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来。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研究,接着讨论:怎样编商总是“3”,有什么诀窍?这样,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又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
这样教,教师“教”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研究。
三、把握时机,发掘创新思维
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程,主动探索、分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启迪学生用语言概括出新概念,对建立起的新表象及组成的要素进行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进而进行内化,达到知识间的守恒。
四、激活创新思维,让思维插上飞翔自由的翅膀
1.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
3.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摘要: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不佳。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的现状,并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学生思维;简便计算;小学数学
目前,我国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高度重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将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就以“如何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为主题进行探析。
一、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数学教师对于简便计算教学还不够重视,导致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不佳,数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缺乏简便计算的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已经逐渐树立了简便计算的观念,但是仍然缺乏简便计算的相关经验。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些运算法则进行了详细讲解,促使学生学到了有关简便计算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发现简便计算比直接计算更加方便,明确了简便计算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学生缺乏简便计算的经验,没有真正掌握运算法则,导致在处理数学问题的时候不能选用相应的简便计算方式。
2、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有效贯穿简便计算
众所周知,简便计算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有效贯通,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比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关于“6+5”的计算,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将5拆分为4和1,在计算的时候,先用6+4得出10,随后用10+1得出最后答案为11,整个教学变得更加简单、方便,这种拆分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凑整法”。由此可见,简便计算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梳理以及贯通。教师要重视简便计算教学,促使学生掌握简便计算技巧,奠定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然而,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对简便计算进行有效贯通梳理,导致数学教学效率不高。
二、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教师应该认清小学中高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并查询相关资料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促使学生树立简便计算观念,培养学生的变形意识等,均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
1、加强口算练习,使学生树立简便观念
教师应该重视口算教学,加强口算练习,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口算大赛,促使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口算、心算、笔算、估算以及简算能力,激发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掌握凑整法以及简便计算技巧,让学生对数字变得敏感,形成“数感”。
2、培养学生的变形意识
随着学生从低年级升到中高年级,学生面对的简便计算的题型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是低年级时接触的单一题型。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变形意识,能够灵活运用简便计算的技巧。但是,现阶段,许多学生的变形意识不强,也不能灵活运用相关的计算技巧。比如,当学生接触到“11×88+11”这类题型时,多数学生不能确定此类题型应该运用什么计算方式,变形意识薄弱,使得学生不能进行准确解答。其实,在计算“11×88+11”时,应该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将“11×88+11”变式为“11×88+11×1”,从而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并得出准确答案。再如,学生接触“45×50+450×6。3”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变形,从而导致计算过程非常繁琐复杂,并且不能保障答案的准确度。其实,在计算“45×50+450×6。3”时,应该想到运用积不变的性质,将题干中的“450×6。3”变形为“45×63”,或者将“45×50”变形为“450×5。0”,随后再进行简便计算。但是,调查发现,我国多数学生在接触简便计算的题型时,不能将其进行转化,从而导致计算过程繁琐复杂,计算出现错误。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变形意识,提高学生对算式进行变形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数学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技巧,并且保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技巧。不可否认,在计算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最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1.培养学生形成读图的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动性,只有他们喜欢的事物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多以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把插图作为学习数学的辅助工具。例如,在教学生数数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只兔子、两面红旗、三个糖果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从图中得出数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读图的习惯,学会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
2.培养学生分析主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结合各种各样的图片,来增强学生的数感。但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展示的图片通常是某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例如,在教学“比大小”的课堂中,教师展示给学生“龟兔赛跑”的画面,然后提出问题:它们跑的距离谁多?谁跑得快?学生通过图片的展示就能得出结论,也知道对应的问题需要观察哪个部分,这样不断引导学生,就能帮助他们分析主题,然后获取需要的信息。
3.培养学生表述图中信息的`能力
学生不仅需要学会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还要将获取的信息表述出来,才能真正体会到读图的用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学生表述图中信息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信息,编出与图片有关的应用题。“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了3只,又来了2只”,学生通过反复地这样表述,就能提高对数学用语的使用,也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另外,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他们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想象力,然后再结合图中的信息,最后再用数学术语表达出来。因此,在培养学生表述图中信息的能力时,还需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有效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使他们成长成为创新型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小学生也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头脑清晰、思路条理,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必要的,我们还需要积极探索出更有效的提升办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摘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特征是看他如何理解数学,以及他能否用数学思维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然后用他所学去解决他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实践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通过学生的数学学习,他们可以体验生活,享受乐趣,欣赏价值观,培养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资料;对学习的兴趣;
1、教师应高度重视将生活资料纳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集中认知数学知识点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上。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设计,将数学知识点还原为每个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答案和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物体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相反,我专门设计了教学。首先,我让学生做实验来测量长方体盒子的体积和盒子里黄沙的体积。通过学生的独立比较、归纳、推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探索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和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讨论诸如“为什么饮料不能装满瓶子”和“为什么网上的内容写在饮料盒上”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结合起来。在这个数学课堂上,从实验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到最终结论的结论和知识的实际应用,我没有说教和灌输,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积极探索、独立建构知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在生活中”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2、教师应该善于挖掘生活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丰富的数学资源。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虽然我们教科书中的案例现在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现有知识背景有了很大的融合,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仍然存在空,关键是教师如何开发和使用他们周围的生活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大胆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充分体验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教授了“十进制乘法”的相关知识后,我特别设计了“理解并填写发票”的生活常识,这是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的教科书中找不到的常识课。当我安排介绍的时候,我从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一个小事件开始:“张三吃了他从李四熟食店买的猪肉,食物中毒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张三应该出示什么证据来投诉?在讨论中,中学生意识到发票是解决消费者纠纷的'重要证据,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我还设计了三个层次:
一是理解发票,一是让学生在上课前交流发票知识,然后展示完整的发票,让学生能够阅读发票上的相关信息;
二是如何填写发票,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购物情境,让学生体验用十进制乘法知识填写发票的方法,学会正确填写发票。
第三,我设计了一个情节:发票脏了,怎么恢复发票?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件,我现在建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全心全意地解决问题。
最后,当问题解决时,学生们感到由衷的兴奋。他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发展技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书本上枯燥的数字和符号,它的“影子”活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教师善于在现实生活中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就能提供培养孩子能力的额外途径。
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和诱导学生。课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发现—再探究—吸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在数学生活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的真理。因此,一些数学知识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空并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当我在课堂上教“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时,我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亲自去超市进行模拟购物。付款时,我想:销售人员应该如何找到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都会通过购物过程中的自我体验,怀着极大的兴趣感受到新的知识。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而且可以融入生活。学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库,使数学思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发展。在生活实践和数学理解的交融中,热爱数学和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来自内心深处。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和计划者。在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和规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仅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要创造独特的数学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08-03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合】06-29
(必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