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22 07:34:02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合集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合集1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

  [摘要]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小学生科学概念学习的两个阶段———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是通过科学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联系起来的。从小学生的科学认识过程入手,从解释和预测功能视角出发,对北京市小学科学教学评优视频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注重概念结论,忽视方法引导;注重概念获得,淡化概念应用;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未能协调。提升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质量的对策为: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并重,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缺一不可,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

  [关键词]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解释与预测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热爱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1]1由此可见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小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会运用科学知识,才能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在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中进行,而科学概念的学习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基础。科学理论有解释和预测功能[2]63-64,这对于科学概念同样适用,即学生在获得科学概念后,应该“用科学”,才能体现科学的意义。概念学习包括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阶段,概念应用通过概念的解释与预测功能体现出来,学生只有获得并理解科学概念后才能准确应用,这两个阶段都不能偏废,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之间的有意义联接。这种联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协调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环节,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一、解释与预测功能对小学生科学概念学习的意义

  人类的科学认识过程是从客观事实到科学事实,再到科学认识,最后是科学认识的应用。通过观察与实验从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得到科学事实,再用思维加工科学事实得到科学认识[2]42。科学认识的成熟形态是科学理论,得到科学认识之后用科学认识解释自然现象,实现科学理论的功能。当科学认识出现反常或危机时,就会出现修正科学认识或产生新的科学认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虽然小学生的科学认识过程不具备人类科学认识过程的严谨性、复杂性,但是其基本重演了人类的科学认识过程[3]。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经历两个阶段:首先,通过探究实验获得科学事实,在积累科学事实后通过归纳概括、思维加工,逐步获得科学认识;然后,用获得的科学认识去解释和预测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科学概念的学习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合理的科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以及科学能力的提高都有密切关系。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分别对应学生科学学习的两个过程。概念获得通常是以观测和实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抽象、概括由经验获得的事实,进而归纳出科学结论。而概念运用则是从一些作为原理的判断形式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解释科学现象和理解科学原理。科学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1]2。当前,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科学事实,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科学概念。这种概念获得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已小有成效,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概念,而且有了主动权,获得了更多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经历。中学阶段,学生获得概念之后,往往会用大量的练习作业来巩固所学。虽然大量的练习并不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特点,但其中也有借鉴意义。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情感发展特征不同,科学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小学阶段,虽然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4],但他们逐步开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由于其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有时无法解释科学概念中的原理,所以只要求他们能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足够[5]。而对于这一联系的过程,目前则相对忽视。在学生获得科学概念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获得了概念,而很少联系到概念应用,也有的教师在学生获得概念后只是简单地拓展甚至直接结束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概念才能准确进行解释和预测,在应用科学概念解释和预测现象中也能加深其对于科学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两个过程都不能偏废。

  二、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因此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与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只注重概念获得、忽视应用,教师的教学组织就会存在偏差,学生在学科学之后难以用科学。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小学科学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北京市2015年小学科学教学评优课视频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注重概念结论,忽视方法引导

  在“热对流”①一课中,教师通过烧热水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热,甚至沸腾?”接着学生进行模拟烧水的探究实验,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并在烧杯中放少量锯末,观察锯末的运动路径。学生观察到的路径有锯末先上升再下降、锯末在水中从下到上转圈两种,这两种路径都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缩影,只要稍加引导便能得出结论。然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了解“锯末运动的路径”与“水的流动”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难以总结结论。最后教师只好告诉学生底部热水类似于热空气会上升,上面的水温度低冷水会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水变热,甚至沸腾,这就是水的热对流。这时再让学生复述解释“水为什么会热,甚至沸腾”,学生仍然十分迷茫,教师又在多媒体设备中出示了结论让学生朗读,并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此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冬天开暖气会很暖和,而且暖气安装在室内下方”,有学生回答时还出现了“热传递”的字眼,但很难说出“对流”。观察与实验设计主要有三种方法:放大法、转换法和对比法。放大法是将观察对象放大,以利于形成强刺激或对细节的感知理解。转换法是将不明显或无法感觉的科学现象转换为可清晰感知的现象。对比法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同种性质的科学现象或变化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突出观察对象或通过比较作出逻辑判断。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转换法,即把不明显的现象“水的流动”转换为能够清晰感知的“锯末的运动”,用锯末运动的路径表示水流动的路径从而得出水的对流的结论。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很难由锯末运动联想到水的流动,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转换法的应用,没有由锯末运动引导学生转换到水的流动,使得学生很难得出“水的热对流”结论,都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朗读复述,学生并没有懂得“对流”概念的真正含义,很难区分“热对流”和“热传导”。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直接观察热水的流动,在学生观察无果的情况下再提出间接看到水流动路径的方法,加入锯末进行实验。注意把整个转换的过程教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从而得出“对流”的结论。这样在应用环节问到暖气安装在室内下方的原因,学生才能准确回答。

  (二)注重概念获得,淡化概念应用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加入了更多的探究环节,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探究往往很难把握的是时间问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时间,教师常常淡化了在探究之后、概念获得之后对于概念的应用,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科学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分离,学生很难学以致用。在“距离变化对磁力大小的影响”②一课中,教师先通过钓鱼游戏(磁铁吸引曲别针的多少)引导学生思考距离与磁力大小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然后再让学生用改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最后学生总结出结论:磁铁与被吸引物体之间的距离对磁力大小有影响,距离越近磁力越大,距离越远磁力越小。整节课十分活跃,教师也很注重细节,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只是学生很少思考:这节课与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关于磁现象的知识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学生在之前可能很少接触相关知识或者很少关注过此类现象,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会很快忘记。如果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应用,如用绳子拴着小磁石便能很方便地取出掉入装有液体的瓶内的铁制品,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增强学生对磁现象概念的理解,又能实现概念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与预测。

  (三)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未能协调

  在“光的折射”③一课中,教师由射靶游戏引入,第一次让学生直接瞄准空水槽中的靶心,大多数学生都能射中,第二次让学生瞄准装满水的水槽中的靶心,绝大部分学生都没射中,通过两次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加水之后射不中的原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现象,经过启发,学生发现光会有偏折,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折射。在认识了光的折射之后,回到射靶游戏,询问学生第二次射靶游戏中应该瞄准哪儿就能射中靶心?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说瞄准靶心下面一点,有的说瞄准靶心上面一些。对此,教师出示图片,问眼睛看到的靶心和实际的靶心分别是哪一个,学生回答也比较犹豫。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已经知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偏折,而第二次射不中靶心的原因就是因为光的折射,可是瞄准哪儿才能射中靶心学生很难回答出来。究其原因就是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阶段未能协调。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一条光线不能确定物体位置,一束光才能确定物体位置。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一条光线能产生折射,那么多条光线也有折射现象,多条光线实际就是光束。第二步,我们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太阳光束进入我们的眼睛,产生了视觉,眼睛看到的是物体的像。第三步,折射导致像的位置发生变化。水中的靶心反射的太阳光在传播中发生偏折,我们看到的只是靶心的像,实际靶心偏下方。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偏折,而在应用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是物体的像与实际物体的位置关系,显然这两个环节产生脱节,教师未能很好地协调:一方面,教师没有认识到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之间的联系,所以造成两个环节脱节,学生在获得概念后难以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获得的概念,本身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三、提升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质量的对策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应该把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由生活引出知识,再把知识回归生活。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应该把概念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根据上述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并重

  概念获得是概念运用的坚实基础,只有学生对获得的概念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才能准确解释和预测科学现象。在“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④一课中,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小灯泡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展开研究。首先,让学生用给定的材料尝试点亮小灯泡,会有学生发现小灯泡亮的连接方法,此时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连接方法的特点。然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观察思考问题再次投入到实验中去,在成功发现多种连接方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归纳总结出“闭合回路”这个科学概念。最后,学以致用,分析小灯泡不亮及小风扇能够转动的原因,学生能快速回答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放大法,先给材料让学生寻找小灯泡亮的连接方式,在学生发现多种方法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把原本小灯泡内部看不见的结构放大,让学生观察外部导线与灯泡内部的连接方式,进而得出结论。学生在概念获得阶段层层深入,充分掌握和理解了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所以在应用阶段学生很自然回答出原因。这里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概念获得过程的引导,为概念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能够很好地解释其他科学现象。

  (二)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缺一不可

  在“电能产生磁”⑤一课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再现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对小磁针的作用”和安培实验“通电线圈对小磁针的作用”,得出电和磁之间有联系的结论:电能产生磁。然后,让学生判断:两个学生在野外不同位置(一个靠近高压电线、一个远离电线)使用指南针会有什么不同,提醒学生在野外使用指南针时的注意事项。本节课的亮点是最后的迁移运用环节,教师在学生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后并没有立即停下来,而是接着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是概念学习的两个阶段,二者缺一不可。概念的获得阶段是一节课的重心,教师在这个环节应当多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学生只有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解释和预测生活中的现象。科学有解释和预测功能,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用科学服务生活,用科学也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应用环节必不可少。

  (三)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

  在“轮轴”⑥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转动的竹筒把重物提起来,为建构“轴能够绕固定点转动”做事实依据。接着用竹筒和小竹棍组合把重物提起来,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是竹棍带动竹筒转动,并且两者组合更省力”,为“轮带动轴转动省力”做铺垫。然后把小竹棍换成长竹棍,发现更省力,为建构“同一个轴,轮越大越省力”的规律积累事实资料。运用更多的竹棍,怎么能使手运动的距离变近?引导学生认识到竹棍的运行轨迹是圆,从竹棍中抽象出轮,上升到抽象的轮和轴的组成、运行上来。学生对轮轴就有一个慢慢建构的过程,并且直观感受到轮轴可以省力。这时再拓展到生活中辘轳提水的装置,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是轮轴装置,并分辨出哪里是轮和哪里是轴。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概念获得环节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轮轴,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很直观地认识到轮和轴,并且联系生活实际,把概念获得和应用有机联系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轮轴概念时就把轮轴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轮轴的运用考虑进去,所以学生很容易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当然,应用不一定单独成一个环节,可以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注意拓展应用。斯宾塞曾提出过“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论断,从中可以看出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把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放在同等位置,并且充分协调两个阶段的联系,把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迁移,用学过的概念、原理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把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教学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产品在教育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课堂导入

  根据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产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声色一体的特点,通过形象的图片或视频,配以文字和口头讲解,进行科学的课堂导入,为学生设立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污水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调查学校附近小河的污染状况,去自来水厂学习参观,初步了解污水的处理办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实践调查和学习参观的画面制作成课件,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导入课堂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观看,能找到自己的身影,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课件中还要适当地加入一定的知识,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污水的各种处理方法,总结后,融入课件,学生在观看时能够容易吸收理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深化实验知识教学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求知与探究思维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或者实验的演示动画,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设置暂停的时间点,在合适的地方暂停播放,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发现其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继续播放,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灯泡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首先用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播放灯泡连接电路的过程,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一连接电路由怎样的元件组成?学生在接到这一问题后,很快就会开动思维,查找电路中的元件,教师可以进行深入提问:灯泡电路可以有什么样的连接方式呢?引导学生重视思考电路的串并联问题。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步深入了解实验知识,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教学的效果。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教学形式

  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大多是采用教师教、学生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效率低下,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通过口头讲解、板书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科学实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促进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组,然后给定学生明确的实验任务,并让学生分工合作,将较为困难的实验任务细化,互相协作,完成实验任务。例如,在教学《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实验任务主题设置成“探究影响摆的速度的各种因素”,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经历和观察经验,很快就会想到三个方面:摆的幅度、长度以及摆锤的重量,这样,学习小组就能进行明确分工,分别研究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否对摆的速度产生影响。分工可以是根据探究对象,也可以是根据操作的需要,但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应当有紧密的关联,突出协作的要点。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实验教学平台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小学科学教学的自由度很大,无论是教学时间、教学地点还是教学内容以及方式,都可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带领学生摆脱课堂教学的限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和生活体验,感知科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拓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平台,让学生从课堂和实践活动以外的地方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有关花的结构时,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确掌握有关花的理论知识,然后给每个学生分发一朵花,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花朵,亲手接触花的结构和器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下采集小区的花朵,研究不同的花的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然而由于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做到体验解剖花朵,了解花的结构和器官,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播放不同花朵解剖视频,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学习,拓展知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优化实验课题导入、深化实验知识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形式、拓展实验教学平台,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文侠.小学科学教学要走进自然[J].学周刊,20xx,(19).

  [2]宗永康.浅议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路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5).[3]宗骞.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3

  一、采取各类教学竞赛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目前绝绝大多数小学课堂都开设的科学教学科目,并且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相对语文、数学等主科来说,仍属于边缘学科,而且学校以及社会并未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这也在某一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课前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关教学热情,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旧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在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热情,而科学研究却表明当人在处于竞争环境中,人们通常会渴望更好的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动力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本地的小学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报校园科学教学竞赛或是区域间的科学竞赛活动,让更多的教师能够直接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竞争能够在某方面激励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且批阅,最终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思考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竞赛活动,教师也需要阐明相关的教学方针和策略并且通过实践教学,让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并且有所学习,这样帮助更多的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最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科学课程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要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升。所以教师也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科学探索,使得学生树立起相应的科学观。例如在学习“温度的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温度的测量,怎样认识实验用具,怎样操作实验用具,并且如何进行有效地实验数据记录等。在教师演示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在每一个步骤所选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动作是怎样的。当学生自己亲自进行演示时,一定会与教师的操作步骤和动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温度计放到烧杯中时温度计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个标准的状态,而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忽视这些细节,导致实验的结果也会和教师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强调学生们的出错点,更正他们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经过教师的指点后就会明白自己实验的错误点,并且形成自己的认识,再次操作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学习到温度测量的正确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操作、纠正,最后学习到正确的方法,对这一课的知识掌握到位。所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究活动才是科学学习的根本,并且也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出错地方,并且能够根据教师的指点进行及时地更正,到达学习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出于一种好奇心极强和探索心极强的阶段,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到科学的课堂中去。而实验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迎合了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在实验中的参与度。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科学“校园的树木”这个课题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搜寻校园内不同树木的情况。比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让他们负责收集不同树木种类的树叶、树皮,然后把收集到的树叶和树皮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好哪些是属于大树的,哪些属于小树或者小草类的。最后教师教学生用放大镜等工具来对这些树叶和树皮进行观察,并且记录好这些树叶和树皮的外形特征,比如树叶的叶子长度、叶子的茎向、叶子的厚度,还比如树皮的厚度、树皮的粗糙程度、树皮的硬度等方面都是可以记录下来的内容。更可能的是,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水草生物,教会学生如何制作植物标本,作为自己的珍藏品。这个环节也正好迎合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发着学生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能够顺利带动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的学习,学生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进一步地爱上这门学科。教师还可以把学生身边常常见到的`动物作为实验的对象,例如浙教版小学科学中“寻访小动物”这个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动物,比如“金鱼”、“蚂蚁”、“蚯蚓”、“蜗牛”等都是可以容易见到的动物。教师们可以让学生去观察金鱼游泳时嘴巴的运动状态,蚂蚁是如何进行食物搬运的,蚯蚓是如何钻进土堆里的,蜗牛爬行的痕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平时会感到好奇的问题,所以这也更加激励着他们去观察和探讨。学生们自己拿着放大镜和其他工具进行探索体现了小孩子融入大自然的状态,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也能够体会到实验观察带来的快乐,增加了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

  总体来说,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自然,学习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

  一、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了解,我校小学科学教学实际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校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16个科学教学班只有2个科学教学班是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大多数教学班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很少。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因此,科学课常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一学期连《科学》书都没见着,谈何科学课的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

  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

  (三)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没有经费投人,无科学实验室、教育设施奇缺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大。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要上科学课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我校小学科学教学实际现状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我校科学教学条件

  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二)壮大科学教师的队伍,增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科学课教师主要任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

  1.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目前我校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我校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开展,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科学素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育教学。这是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镇、县要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镇、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进行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案例设计比赛、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我校科学教师提供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是基础,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教学能力是关键,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地方资源丰富科学课教学内容,这能着实提高我校的科学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5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国家及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广泛及独特的知识内容,对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将“做中学”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本文针对“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了详细探讨。

  同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具有自身独特之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记忆。本文首先对“做中学”教学模式含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最终总结了具体的应用途径,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学能够提供有意义的模式,催化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做中学”模式含义

  该教学模式的产生及应用,是完全针对科学教育来实施的,它的有效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展开探索。自主探索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得到解决答案,学生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因此这种模式同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效率更高。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验,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对熟悉的种子入手,如豆芽菜等,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己动手种植豆芽菜,并对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如重点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及养分等因素的需求量,教师最后对知识进行总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做中学”模式是根据小学科学教学特点而被研究并有效应用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做中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和知识的探索。教师应用该模式展开科学教学,需要经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引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广泛接触的内容,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该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我国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作为客体一味地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做中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走入科学的空间,对知识进行探索,成为思考、学习的主体;最后,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功能,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将学生变为课堂学习主体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及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引导其继续积极努力地展开学习,并及时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这一环节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知识的探索。

  例如,教师在进行月球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增加对报纸、网络及电视等渠道的应用,并积极对月球体积、引力及多种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将自身搜集并积累的资料进行分享,并在团结协作下完成月球土壤结构等难度稍微较大的题目。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团队精神也得到有效培养,更重要的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立,具有一定科学性,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月球这一知识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对月球相关知识内容的研究学生并不会因感到陌生而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对月球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月球探索等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做”,并在“做”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

  由此可见,积极将“做中学”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该目标同学生接触面的关联性,还应当注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既应当有一定难度,还应当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去“做”,也才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在科学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接下来,如何将信息转换成具体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例如,以上月球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成员必须进行科学的划分,每一组都应当包含表达能力强、思维能力强和基础知识强的学生,这样一来,小组在展开学习的过程中,沟通和交流才能够更加顺畅。同时,为学生布置讨论任务,促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下,准确回答问题。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小组教学模式,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组内能够有所分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课堂预设,是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关键,也是“做中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功能的基础。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收集到的信息制作卡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加强课堂互动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提升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新时期,积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必须提高课堂互动性,加强课堂交流,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在以上月球知识讲解过程中,学生在制作好自身的卡片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共同讨论知识内容,如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圈需要多少天,以及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分别拥有的速度是多少等。教师根据小组内展现的卡片内容及数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激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探索,才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学应当积极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提升知识内容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并提升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6

  前言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应始终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而教导学生,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十分被动,思维方式受禁锢和束缚,不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并且能够为他们敢于质疑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维护课堂纪律而表现出较为严厉的态度,使学生心生恐惧,不利于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提出质疑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环境,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树立教师的亲切和蔼形象,又能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有效问题提供良好条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探索欲望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在寻求答案时,必然为得到结果而发散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学生探索中,其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例如在《杠杆》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基地转移至校园一角中,选择一块较重的石头,问学生能否将石头移动。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失败了,或者无法移动,或者移动过于吃力。此时,教师找到一根粗细程度合适的木头和大小合适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轻松移动石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得以激发,而且在求知中明确杠杆原理。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更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以提出有效的质疑问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大气压力》的教学中,作者提问:“一杯水和一张纸,哪个更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水重。作者继续问学生,“相信一张纸能托起一杯水吗?”班级学生全部摇头表示不相信。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于是,作者将大气压力的知识内容直接讲解,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且了解大气压力原理和明确问题的'答案,对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虽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步骤讲解和操作,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程过渡到理性认知,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解人类呼吸时身体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对呼吸时胸围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能够自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教学评价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进行有效评价,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对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其次,如果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则不应指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补充,并期待下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合作探究性的作业任务,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以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结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科学探索欲望,引导其积极发现问题、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落实教学评价环节,逐渐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7

  【摘要】采用自行设计的“民族地区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从教师配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民族特色教学资源开发和作业设计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面甘孜藏区小学科学教学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分析问题存在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甘孜藏区小学科学教学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甘孜藏区适应新一轮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探路。

  【关键词】教学;对策;甘孜藏区;小学科学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的D小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D小学位于甘孜藏区康定市,是一所公立重点小学,学生总人数为667名,由藏族、汉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67名,占总学生数的70%。教师总人数36名,主要为藏族和汉族,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1名,占总教师数的58.3%。该校信息化程度较高,科学教学方面配有科学教学实验室,并建有甘孜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不定期组织特色科技活动。研究设计了学生卷、教师卷和学校卷三类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内容主要从基本信息、教师配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民族特色教学资源开发和作业设计六个方面进行编制设计,呈现方式为单项选择题、开放性多项选择题和开放性简答题,另外,为进一步了解科学教学还进行了针对性的访谈和课堂听课调查。分层随机向学生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2份,并由D小学校长和科学教师分别填写学校问卷和教师问卷各1份,针对小学生年龄小,调查前进行了问卷填写指导,明确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问卷填写完毕当场收回,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科学教师的配备。科学教师的配备和素质是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D小学现有科学教师1名,负责全校667名小学生的科学课的教学及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师生比极低,科学教师教学压力大,疲于备课上课,无暇进行科学实验的开展、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以及科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另外,调查D小学的这位科学课教师发现,该教师本来是数学课教师,所学的专业也是数学,由于学校缺科学课教师,再加上该教师对小学科学很感兴趣,就由兼职科学课教师慢慢转为专职的科学老师。由于非科学教育专业背景,再加上全校的科学课程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可想而知。

  2.科学教学资源的应用。D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设施在甘孜藏区中是比较齐全的。校园信息化程度较高,教室配有多媒体设施设备,能够进行远程视频教学;配有科学教学实验室,建有甘孜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不定期组织特色科技活动;建有图书馆供学生借阅,图书馆科普类书籍比较丰富,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科普阅读需求。但通过调查发现D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设备利用率不高,尤其是科学教学实验室和甘孜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展馆。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近一年来做偶尔做科学实验的学生占44.1%,很少做的占9.7%,几乎没有做的占16.1%,而经常做的仅占8.1%,可见学生很少使用科学实验室,科学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3.科学课教学方法的选择。科学课教学注重实验探究和“做中学”,教学方法应该形式多样,重视实验教学。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认为科学课教学中应该多做实验的人数占100%,次之是多列举民族地区生活、自然实例和关心学生,分别占45.2%和43.5%。可知科学课教学实验探究较少,需要在教学中增加实验探究教学。

  4.民族特色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科学的特点要求科学教学要关注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引导学生从身边入手,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民族特色的科学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科学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应该注重地域文化资源的科学教学资源开发。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认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列举民族地区生活、自然实例认识的人占45.2%。另外,在访谈科学教师中也体现了教师对于民族地区特色科学教学资源开发认识不足,甚至认为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宗教等对于科学课教学没有影响。

  5.科学教学的课后练习。学生除在课堂学习科学课程之外,课后很少进行科学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巩固应用。从表3可以看出回答没有科学课作业的占96.8%,可知科学课上并没有给学生设计课后作业,学生对于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巩固实践缺乏。

  三、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1.问题及成因分析

  (1)科学教师配备不足,教学压力大。原因有三点:一是科学课目长期被看成“副科”,不受重视。二是我国科学教师培养起步较晚,科学教师缺口比较大。三是,甘孜藏区由于经济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原因,专业科学课教师招聘进来比较困难。(2)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是科学课教师不清楚科学实验室部分仪器具体使用方法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二是科学教学资源管理和使用没有相应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利用起来困难。(3)科学课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探究教学少。原因有三点:一是实验探究需要大量时间准备,在科学教师配备不足的情况下,很难组织大量的科学实验探究教学;二是科学教师对科学实验探究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三是科学实验室相对于学生数量配备不足,生均实验室占有量较低,实验探究活动开展起来困难。(4)民族特色科学教学资源开发较少。原因有二点:一是科学教师缺乏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二是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阻碍了民族特色科学课程资源开发。

  2.应对策略

  (1)外引内培,增加科学教师师资力量。一方面,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校外引进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现在很多师范类大学都设有科学教育本专科专业,并且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也在注重小学科学教师方向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校内专、兼职科学教师的培养与培训,鼓励一些具有理科专业背景的校内优秀教师转到科学教师岗位上来。(2)统筹整合,提高科学教学资源设备利用率。对学校内外科学教学资源设备进行充分挖掘,结合学生数量、学习时间安排等情况统筹整合,提高科学教学资源设备的`利用率,不能建了不用或偶尔使用。保证科学教学实验室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能连续进行。(3)考察学习,多元科学教学方法。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科学教师到科学教学比较先进的小学考察学习,学习不同的科学教学方法,多元科学教学方法,改革更新原有的科学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教学方法。(4)制定计划,加强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制定学校科学教学实验探究目录和指导手册,并列出学生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清单和计划安排,加强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满足学生动手做科学,学科的需要,让实验探究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5)校地合作,加大科学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加强与所在地的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高校实验室、科研机构、少年宫等的合作,在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区的积极性,多途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家庭和社会资源。(6)因地制宜,开发民族特色科学课程资源。甘孜藏区民族特色浓厚,保留较好,其中的衣、食、住、行、用蕴含民族智慧结晶,特别是甘孜藏区传统科技。学校应鼓励科学教师和学生积极进行民族特色科学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使科学课教学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甘孜藏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xx,(1)

  [4]廖伯琴.科学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5]黄健毅,廖伯琴.我国20xx—20xx年义务教育科学教师缺口量预测[J].教师教育研究,20xx,(4)

  [6][美]卡普拉罗,摩根,等.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M].王雪华,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xx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8

  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由于小学生存在年龄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认知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无疑会使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呈现出各自的鲜明特点。因此,不断探讨分析不同学段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特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探究的概述

  从本义上来看,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在探究自然界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科学探究的含义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学前心理学教授庞丽娟、陈琴认为,科学探究是个体通过自主地研究和调查来认知自然的活动,并对其进行解释。而大学教育学著名教授徐学福认为,在课堂上实施科学探究时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即基本精神和基本程序,两者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达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时,不仅需要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进行模拟来开展探究教学,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本质,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另外,美国利昂·莱德曼教授认为,科学探究与科学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科学探究也同样包括过程技能的发展,比如,观察、猜测、推断以及分类等。根据对以上科学探究概念的梳理,可以从两个角度对科学探究进行理解和解释,一是,科学探究属于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经历一定的阶段。二是,科学探究是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过程技能。其中,科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测量以及分类等;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归纳以及演绎等。本文立足于将科学探究理解为是一种认知过程来进行分析。

  二、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1、科学探究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

  在国际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是一个理想目标,尽管目前并没有达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能够归纳出它的共同因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有效运用科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目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知识,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科学知识的建构与发展。与此同时,借助科学探究能够使学生逐渐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且,借助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可以以科学探究为依托,不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是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充分领悟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方法。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之一。科学探究活动是让小学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科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过程,需要小学生明确能够探究的问题,设计出具体的探究方案,收集到有利的证据,并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明显包括某些过程技能。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探究是需要科学知识与其紧密结合的一种认知综合能力,而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过程技能。同时,由于科学过程往往是在小学生对具体的科学知识进行思考时才会发生,因而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知识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除了过程技能以外,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推理以及批判性的思维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知识在形成过程中原本就是一种不断循环和不断补充的过程,能够使科学知识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学生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依托,无疑能够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不同学段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特点

  1、不同学段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特点

  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如果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也就不会有科学探究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使探究的问题得以明确,首先必须提出问题。儿童的天性就是好问,他们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越多,则表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越强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内容绝大多数是以具体的科学教材为依据而进行的,由于小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而探究的问题则应该来源于小学生自己,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努力地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鼓励并积极引导小学生在教学范围之内提出自己感兴趣而且想研究的问题,而要想为小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则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小学生提问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蚂蚁》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关于蚂蚁,同学们想研究什么呢?"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提出了各种自己感兴趣且想研究的问题,如,"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蚂蚁怎么搬东西?"以及"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等等。而在进行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关于食物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小学生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们吃的米饭有什么营养?""我想知道哪些食物最有营养?"以及"为什么吃了食物我们就可以长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从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判断与认识而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与日常经验相关联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小学生已经开始了对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提问,开始思考为什么的问题。

  2、不同学段小学生形成假设的特点

  科学探究在明确了探究问题之后就需要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进行假设。在科学探究当中,小学生提出假设是一种预见性活动,对探究的方向产生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是一个高度思维化的过程,小学生在提出各种假设的基础之上,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将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在实际推理过程当中试图分析出合理的假设。针对小学生假设能力来说,年龄阶段无疑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在环境,使科学假设能力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层次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上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在假设环节,小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将食用油倒入水中,油会浮起来""水流动较快,而食用油流动较慢"。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学生假设内容侧重于对事实现象的预测,在认知结构上已经存有部分抽象概念,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还无法摆脱客观世界,在作出假设的过程当中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还需要依托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而教师在进行高学段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这时,学生纷纷提出了许多假设,如"可能与用力的大小有关,用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可能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等。由此可见,高学段的小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内容往往集中在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与中学段的学生相比较,对事物现象的假设已经上升了到一个新的梯度。高学段的学生在形成假设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完全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同时能够通过抽象的逻辑加工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假设。

  3、不同学段小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特点

  在科学探究中,设计方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明确了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会在小学生独立完成验证方案的思考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方案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对初步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设计方案在科学探究中是最能够体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环节,小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无疑给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充分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小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设计方案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学段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之后进行了设计方案的汇报:小组展示:"滴"的方案——用滴管分别往平放着的金属片、塑料片、木片、纸片上分别滴水,对四种材料的吸水性进行比较。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他们设计的方案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吗?激发了其他小组的提问,如"滴水的时间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滴管距离纸面的高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等等。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设计时已经能够考虑到控制变量,但考虑的变量还比较少,对影响实验的间接因素还缺乏充分地思考,还需要对实验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教师在进行五年级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某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是用5个纸杯,在纸杯的底部钻一个小孔,并在其外面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孔中口朝下,将其放在台灯下面对温度的变化进行观测。由此可见,与中学段的学生相比较,高学段的小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不仅能够充分考虑到影响实验的大部分因素,同时还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从而能够设计出更加完整的探究方案。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学方式。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将科学结论教育转变为科学过程教育,从而实现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向以探究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强调让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来学习科学知识。现阶段,在国际基础科学教育中已经达成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共识,各个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探究式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探究过程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得到相关科学技能培养,并且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本质,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叶宝生,曹温庆。哲学重演律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

  孙可平,冯兰。脑科学视野下理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辩议。全球教育展望,20xx(10)。

  许应华,徐学福。论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构与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xx(04)。

  徐婷婷,叶宝生。浅谈表达与交流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2)。

  孙明国,杨胜涵。微微打开一扇窗:例谈认知冲突的把握。湖北教育:科学课,20xx(0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们通过科学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中却有很多因素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现实中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出发,对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帮助小学老师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策略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

  1.1学生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部分小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觉得科学实验课并没有什么用,自然就对实验课没有必要的重视,把实验课和体育课的性质画上了等号。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压力下,骤然接触到实验课这种轻松的教学,把孩子爱玩的天性全部在科学实验课上爆发了出来,就很少再有学生愿意去认真的对待实验课,消极的态度和情感的宣泄才是大部分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的真实的写照。

  1.2学校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在部分地区科学课并没有得到学校和老师应有的重视,许多科学课都是别的课程老师代替教学,并没有自己学校专有的科学实验教学老师,除此之外,在上课时候有些教师要么只顾自己讲课,在讲桌前侃侃而谈,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要么省去实验的步骤直接进行科学课知识的'教学,“实验”二字形同虚设。最后科学实验课教学只能以效果惨淡收场。如果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一番深入调查,很少有学生能说清自己学到了什么。

  2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教学井然:首先,可以在上节课老师不拖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一下课就在教室门口列队集合,整齐、准时、有序地进去实验室。因为一节好的实验教学从走进教室前开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课,还可以保证老师有充足的实验教学时间,避免因为琐事而造成上课时间不够的情况。毕竟科学实验最是注重时间的安排。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成绩好的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倾听差生的意见和与差生进行合作实验,而差生是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不管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还是别人发言的时候,亦或是需要合作实验的时候,都在下面旁若无人的做着小动作?如果这两部分群体没有对策解决的话,课堂上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器材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轻拿轻放小心对待,结束后认真整理摆放整齐,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2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小学生要想进行科学有效的实验探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老师在教学前就需要思考这堂课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愿意接受进而产生主动学习愿望的教学方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呢?在我看来,老师可以根据实验目的来开展一些智力游戏,亦或是穿插一两个童话故事来创设合理的情境,就像在《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中,老师就可以拿出一个磁铁做的“钓鱼竿”和“小鱼”来进行钓鱼比赛,最后比赛完再抛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当然在平常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以游戏来创设情境仅仅是教学的其中一种方式,而教学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择和运用,实现教学的多样化

  2.3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的唯一首段就是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大大小小的考试了。考试就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察考试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但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传统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充分检测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教学意识。老师可以在期末考试评测学生之前充分考虑学生平常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来观察其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总之,如果单独进行考试和,把考试作为评测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唯一首段的话是不可取的。

  2.4科学实验教学后要进行反馈:老师的作用应该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该进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后学生作出奇怪举动、提出奇怪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不能因为课后没时间嫌麻烦而推脱。在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年龄,正是孩子处于创造性模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有了按照类推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能使存在于一类事物的联系与关系转移到其他各类事物和想象上面的创造性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竖立起好的榜样,培养学生的课后探究行为,要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有兴趣进行实验的科学探究,还要让其在课后有兴趣探索科学,而且在学生课后有收获的时候应该给予表扬,让学生乐于走进世界,探索世界。

  总而言之,要想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经过学校方面和家长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需要保证基本的实验教学,教师方面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和手段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方面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好的思想,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做法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美华.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浅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电子制作,2014,17(15):255.

  [2]科学(3-6年级).国家课程标准,2002.

  [3]郭育志.小学科学教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J].求知导刊,2014,19(07):237-238.

  [4]小学时代(教师),2011(0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而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运用到各个学科中,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因此我认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过程紧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运用

  多媒体技术的诞生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万事皆有利弊,其对小学科学老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技术涉及面相当广泛,不仅要求老师熟练掌握音频以及视频处理技术,与此同时老师们还需要掌握图像以及图像压缩技术等,这对于现代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但是只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创造能力,从而保证小学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

  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这么一个感觉,对于具体的知识点可能容易帮助学生们理解,但是对于抽象的知识点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起来。多媒体技术集影音和图文于一身,不仅可以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还可以将原本索然无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精彩纷呈,更加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实验中的重难点,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帮助学生们了解鹅卵石的形成时,不需要再像以往一样去实地考察,只需要利用多媒体放出三张鹅卵石照片,鹅卵石分别处于河流的上、中、下游位置,从而帮助学生们对鹅卵石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老师可以将鹅卵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表达出来,接着,老师将同学们进行分组,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从而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最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提升可以引导学生们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火山”这篇课文的讲解时,老师不可能带领学生们去实地观察到火山的形成过程,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是通过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帮助学生们理解的,但是有了多媒体技术,老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火山爆发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时候老师一定要在口头上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说明,从而带给学生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技术能够降低教学难度

  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动画、音频等途径的运用,从而调动学生们的感官,给予老师开展教学的便利,最终培养出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是通俗易懂的,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们会很难把握到其精髓,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比如,在讲解四季成因这篇课文时,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地球仪的演示是无法让同学们完全掌握地球转动的规律的,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们可以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然后通过改变太阳照射高度的方法来讲解四季变化的原因,这个时候只要再加上老师的提问,引导学生们独立去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一定可以大大降低教学难度。

  四、多媒体技术能够缩短实验周期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有的实验的周期短,但是有的实验从开始到结束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个时候老师已经不可能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实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而多媒体的运用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种子发芽的试验中,老师可以通过视频以及图片的方式来让同学们了解这一变化过程,这样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实验操作时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五、多媒体技术能够规范实验操作

  在课堂的教学中,有的科学实验需要运用到许多的实验仪器,而小学生多动的特点导致学生们在操作这些仪器的时候容易操作失误,不仅容易毁坏仪器,还容易给学生们造成心理阴影。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模拟实验,营造出逼真的效果。比如在热传递的试验中,老师可以先通过视频讲解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然后老师可以在学生面前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复述一遍,最后,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们独立进行操作,总之,多媒体的使用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规范了科学实验的操作。科技的不断进步带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空。我希望广大的小学教育工作者能够运用好多媒体这个工具,从而推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瑞芹.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情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31):68-69.

  [2]谢娜.小学科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20xx(21):154-15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1

  课堂提问是目前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可以使孩子产生疑问,促进思维的提升。科学课堂上,我们一直提倡基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而有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形式。教师从问题的精心设计,有计划、因地制宜地实施,到对学生的及时评价,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保证了教学效果。当前学校实行素质教育,花更少的时间培养孩子更强的能力,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提问几乎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故提高课堂提问效率,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值得深入探究。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设计课堂研究的方法及步骤,进而进行实验。在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师生问答、激发生生问答讨论的形式,不断引导学生的思考,将学生的想法落实到课堂探究中。这些促进学生思维的课堂行为,可以说都是通过不断深入的提问达到效果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中将提问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深入思考: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学生在课堂上的亲身经历,最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重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识发生论,揭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7-11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能够根据具体的表象进行推理,能根据内在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分析。我们要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就必须要创设生动、自然、贴切的情境,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孩子们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生活是创设情境的源泉,对于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思考是促进学生探究的动力。虽然我们无法将生活现实搬到课堂上来,但我们可以借助来自生活经验的二手资料、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思考,让学科学变成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亲身经历之于科学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情境来源于生活中的场景,生活中的问题产生了科学探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生活经验,设计好教学情境,从中而来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二、好的问题设计是基础

  在课堂设计中,一般可以先设计主线的问题,这些会涉及本课的重点内容。然后再根据主题,逐步拓展,形成分支的小问题,这样逐层分解,逐层递进,更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备课,当然对于课堂的提问更是斟酌再三。针对科学课不同的课型,问题的设计也不尽相同。

  1.知识型: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一些知识。这部分知识以学生接受为主,教师或讲述或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介绍。这样的课型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尽量考虑到借问题引起孩子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保持一段时间。

  2.观察型:孩子在这样的课中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一些物体的特征和作用。这种课设计的问题需要从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出发点出发,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设计出具有层次的问题。并且通过提问不断激发学生之间的`不同想法,让观察更全面。

  3.探究型:重在引导孩子探究未知问题。其提问方式应围绕着各个年龄段孩子思维的发展水平,从孩子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本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观点来设计。在合适的时间提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引发孩子思维的发散和聚合。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聆听别的不同意见,但是封闭性问题仍然是必需的,它能够让教师了解孩子目前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以此来做出策略的改变等。就拿《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这课来说,问题设计就是由表及里的。①我们刚才在美丽的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同学们找得都很认真,特别是第几组、第几组,那同学们都找到了吗?②小组内有没有意见?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组内消化;全班呢?③这些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引发孩子的讨论;④为什么喝水是有生命物体必备的条件?进一步引领孩子探讨事物的本质,一步步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所具有的特征。

  三、问题的实施是关键

  1.提出问题的时机

  在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是跟着教师的问题走的,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对孩子的思维和整个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孩子在多次这样的思考后,会逐渐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会自然地去思考。

  2.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提问

  首先,得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并且孩子的思维都是不可预测的,特别是在课堂生成中,孩子的回答往往能够改变课堂的顺序,让课堂变得更精彩。在《冷热与温度》一节公开课中,教师提问:热水变冷的过程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同学们预测一下。课堂进入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好像不是很理解,可能四年级的孩子对于规律这个词还没有较清楚的认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如在后面多增加几个选项,“热水变冷的过程中温度是均匀下降的,还是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呢?”虽然学生的一致反映是均匀下降,但是显然他们已经理解了老师所提问的问题了。

  3.把握问题难度,启发孩子创造思维

  课堂提问时,按照孩子的认识特点,抓住主要内容,精心设计提问,先提出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使全班大部分孩子能回答出来,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回答问题的信心,扫除心理上的障碍,促使孩子积极动脑。所以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孩子的求知欲,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太深让孩子摸不着边。我在教授“简单的机械”这一单元,复习课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简单机械有哪几类?”孩子们答到,“筷子、剪刀…”刚开始,我还挺生气的,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对呢。上了几个班下来,都是这样,我开始从自身寻找原因。在上新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说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机械”,孩子们都知道他们都是机械,然而五年级的孩子还没有什么总结能力,他们只能说出具体的例子,而不是说出一类物体。一个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让我对孩子有了误解,我深感惭愧。

  4.对孩子回答的评价

  对孩子的回答做出评价是必需的。小学生阶段的孩子非常注重老师对他的评价,一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表扬中来,二从回答问题老师对他的评价来判断。教师在课程中不经意的评价往往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三年级的小D是个调皮的小男生,刚开始学习科学,每次都显得特别兴奋,跟附近的小朋友聊一聊,四处看看,甚至有次班级有老师在后面听课,他都不能控制自己。我很生气,但是并没有把他拉过来教训他一顿。因为这样做向他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老师除了骂他,并不能把他怎么样,怎么办呢?一次课上偶然的机会,我表扬小D回答问题讲得很完整,在一小段时间之内,他表现非常好,小眼睛自己盯着老师,还在认真思考着。于是我“投其所好”,继续不断提问他,并且对他的回答做出及时的反馈:“想法与众不同”、“今天表现比以前好”、“是今天最认真思考的同学”等等。在老师的肯定和关注中,小D每次都认认真真上完了科学课,下课还围着老师问问题,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5.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孩子,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总是面对有能力回答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恰当地分配不同难度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回答一些努力一下能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孩子回答,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层次高一些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问题给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所以对于课堂提问的使用,应使班级孩子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不能使个别差生认为自己隔离在班级之外,加重自卑心理。例如,我经常会请很少甚至从不举手的同学起来回答一些设计好的简单的问题,大多数同学在答对问题的喜悦与老师的表扬鼓励下,都能够稍微提升一点对自己的自信。班里还有些孩子说话比较拖沓,此时,我也会耐心听他讲完再点评,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引导其他同学尊重别人,所以这些孩子从未出现过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之类事情。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孩子的实际水平和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选择提问方式和问题,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孩子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孩子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使孩子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课堂提问也可以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让孩子在积极思维、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

  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的存在于教材之中。因此,在实际的科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科学课程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在科学活动课上,要巧妙地依据学生性格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作用

  科学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也是展现出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任务。同时,科学这门学科内设多种教学内容,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知识对于渗透德育教育起着积极地影响[1]。在科学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使教师发挥育人作用的大好时机。例如:科学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设置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假设,到底摩擦力大小是跟物体的重量,还是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再根据教材内容所设定的步骤进行实验设计,以此来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材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方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古代科学家张恒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科学知识,学习古代四大发明,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容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对于教师发挥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德育教师育人功能的途径

  1、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研读教材内容,找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学时尽量的将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贯穿整个科学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的发明》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行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了培养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具有耐心和细心,教师可以给每人分发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成长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最后汇报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由于通过细致观察和悉心照料,种子萌发的很好,而相反,一些粗心大意的学生身边的种子出现腐烂的现象,因此,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是需要有耐心、有恒心,使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2]。又如:在学习《飞向天空》时,教材当中加入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圆中国人民飞天梦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此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就教材内容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的想法并可以适当的引申我国为了实现飞向天空这一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述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的发展历程,通过在科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感悟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德育教学起到积极地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育人教育

  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中提出一些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引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于实践,从而使育人教育发挥出实效。具体的方法有:首先,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生常规训练,如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等。要将常规训练融入到科学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之中,同时要求教师要每节课都强调,并适当地对检查结果予以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日里的科学教学课上,教师要积极充当德育教师的角色,从细节抓起,教育学生们把用过的实验设备放归原处,在使用时要爱惜实验器材,做到轻拿轻放。其次,在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耐心完成实验内容,以此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例如:在学习《我的大树》这篇科学短文时,在组织户外实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先进行整体观察,再将观察重点放在局部,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正确的观察的方法,同时能够认识到学习科学课程中的实地观察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的知识更多,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意义。

  3、注重自我教育,将德育教育内化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德育品质,单靠教师传授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在科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教育。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确定探究活动方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课程的安排,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人人有角色,并且在小组讨论中给于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尽情的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科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与此同时将德育教育溶于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程学周 单位:罗湖区锦田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3

  摘要: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教学实践中可通过激发实验兴趣、引导学生倾听和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教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缺少自我管理能力,有些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觉得自己是观众,毫不理会教师和同学是怎样去研究的,有些学生会把实验仪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把探究的机会留给自己,并没有与同学合作的意识。这些现状使得很多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创造能力更是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科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通过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才能自律。因此,教师只有准备好每一个实验,才能抓住孩子们的眼球和心理;只有狠抓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时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科学课实验中,应该让每组同学都能在实验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正因为学生的见解未必是全面、有效的,在头脑风暴和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能集思广益,对信息进行适时的整理、修正,步步向真理逼近。要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如在第三单元“宇宙”《太阳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具和学具的准备肯下功夫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想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自我管理,科学课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具学具的准备,还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只有这样,科学课堂才能灵动起来,孩子们才能得到更多学习的乐趣,才能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教师也才能更加体会到教育教学的快乐。

  二、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倾听更为重要。因为学生终归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程序,要研究的问题,无不体现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现在的科学课上往往出现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人无所事事的情况。小组合作探究时,一组学生的代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当被老师和同学否定后,下一组代表上来还会重复上一组的错误,第三组亦然。尤其是观察、实验后的汇报阶段,很多孩子只关心自己组的结果,而不愿听其他组的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教师主导作用更多的应体现在引导学生的倾听上,因为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之中去,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教师要静下心倾听学生的.声音,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同时还应做出敏感的对应。教师要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好习惯。教师可在教学中经常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我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我说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评价:你很会倾听,你真有礼貌,这么尊重老师,老师要谢谢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三、通过评价、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现在的学生多少都能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他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他们对交流的原则、交往的技巧、交往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等知识还没有足够的掌握,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会表现出个别学生同本班级、本年级的同学合不来、甚至和老师发生冲突,产生矛盾。这些都是学生在自我管理上存在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建立起可操作的学生自我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习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定期考核和奖励。评价可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的保证过程与结果的公正性和民主性。为改进和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可采取激励手段,以保证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充分信任,大胆放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实现学生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管理的转变,从强制管理向自觉执行管理的转变,从接受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变。学生离不开管理,在发挥教师管理主导性的基础上,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不断摸索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努力挖掘学生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总结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同时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进行修改和细化。在学生自我管理实践中,教师还应密切关注进展情况并在方法上不断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4

  一、以玩促学,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贪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要想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安安静静地听,对很多孩子来说都很难。一些老师对那些在上课时总是好动的孩子会采取批评的方式,责怪他们“不听话”,其实这样不对,老师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了解孩子们的特点,并且加以利用。这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再采用老方法,只是单纯地讲课,而可以换一种方式,以玩促学,通过一些小游戏、小实验,让学生得以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不会再觉得上课很无聊,因为他们不需要一直纹丝不动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动态的学比静态的听有意思很多。只要学生有兴趣,通过主动参与,在玩乐中学习,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学习、对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会好很多。以玩促学,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己总结,让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

  小学科学,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学科,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了最科学、最真实的解释,小学开设这门课,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一个劲地告诉孩子们这些知识,学生好像就只是一个接收器,牢牢记住老师所讲的东西,这样很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对这件事、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为什么?自己去找答案,老师在旁进行指导,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要知道,孩子们自己找到、总结的答案,肯定比老师告诉他们的要印象深刻。这样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如此,学生就可以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不仅掌握了老师想要告诉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这种能力,在今后遇到类似事情,完全可以凭自己去解决、发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做学习的接收器,而是主动进攻,积极学习。自己总结,让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老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的思维才不会仅仅局限于老师所讲的某一个点,而是可以扩散开来,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培养,让所有学生都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科学的分组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尽管很多教师也应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逐渐在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但是,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很不科学。首先体现在分组上,日常的科学课上,教师习惯于采用就近分组原则,最常见的就是将紧邻的前后排座的四个学生分为一组,以此类推。殊不知,这种分组很不科学,因为学生的座次一般是按身高和男女生搭配编排的,这种就近分组原则,虽然看起来分配方便,但是会使得小组内的人员搭配缺乏合理性,不利于不同特质、不同层次学生间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此外,不同的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会因自身差异而产生侧重点的不同,而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的,所以,科学的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很重要的。小学科学课上的合作学习的分组应

  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体现出合理性、优势互补性和自由性。首先,小组内的人数要合理,每组由4-6人组成。其次,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具体差异进行分组,尽可能实现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再次,小组成员可以按照每次的活动需要进行自由组合,以便给小组注入新鲜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有规范的规则

  要想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小学科学教师就要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规范的小组合作学习规则的制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利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组内人员分工要合理,人员职责要明确。要想顺利开展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分组后,每个小组内都应当有自己组内的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和一名汇报员。组长主要负责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并组织好组内成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一般由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强的学生来担当。记录员主要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主要负责归纳和总结组内合作学习情况,并在全班交流活动中进行汇报,一般由小组成员推荐。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作交流需要有序而自然的合作规则。教师要对各小组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并且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各项任务进行及时指导和培训,力求各小组成员既能够立足本职,又能够积极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使每个组员都能够发挥出其自身价值,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地开展。而要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优势,就要使得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能够有序地开展和进行,所以,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合作规则进行讨论和制定,力求合作规则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理,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参与并且遵守。通过多次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将经由自己参与制定的学习规则当成一种束缚和负担,而是更加乐于执行和遵守,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相反,学生会把这些贴近自己心理的规则当成一种乐趣,执行起来很自然,即使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要有良好的交流规则。在开展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些学生不善言谈,更羞于表达,对此,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交流习惯,使学生学会表达,使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有个人想法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况得以改善。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善言谈的原因,并且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方法打消学生关于主动表达的种种顾虑,并且鼓励学生多表达,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学生有了良好的表达习惯以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合作学习的交流规则,在更好提升学生良好表达习惯的同时,促进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

  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首先,评价更多地关注于学生个体,而忽视小组与集体,也不注重学习过程和方式方法的评价;其次,评价更多地关注科学知识,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这种不全面的评价极其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即不再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科学知识、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还包括情感体验、价值观培养等,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侧重点,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07-1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07-2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荐]05-17

(合集)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5-17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05-18

(精)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6-1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优秀)06-1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推荐】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