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25 08:40:24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

  一、生活科学教育意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性学科,它是通过各个领域中不同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非常活跃,生活科学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轨迹与生活轨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生活科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生活中的规律和常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科学成分。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与探索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仍然充当主角,占据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上课打盹、搞小动作的现象普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缺乏知识的有效延伸,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实际生活。造成学生听课兴趣不高,难以实现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任务。导致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准确判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理解起来晦涩难懂。其次,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面对这种教学问题,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1、对生活中的科学进行了解。围绕生活、了解生活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身边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例如,为什么有时候冰棍会冒出白色气体?为什么澡堂的天花板上会挂满水珠?在北方,为什么夏天下雨,而冬天会下雪?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提高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意识。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例如,一些孩子会问:为什么家里的铁锅会生锈?还有的孩子问:为什么通过电话能够听到对方声音?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将科学教育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实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实践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教材的有效性延伸,使小学生拓宽思维与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知识。

  (1)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兴趣小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共同探索与分享学习经验,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

  (2)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另外,教师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班级活动,可以通过联谊或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拉近班级与班级的距离,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

  3、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们通过科学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中却有很多因素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现实中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出发,对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帮助小学老师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策略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

  1.1学生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部分小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觉得科学实验课并没有什么用,自然就对实验课没有必要的重视,把实验课和体育课的性质画上了等号。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压力下,骤然接触到实验课这种轻松的教学,把孩子爱玩的天性全部在科学实验课上爆发了出来,就很少再有学生愿意去认真的对待实验课,消极的态度和情感的宣泄才是大部分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的真实的写照。

  1.2学校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在部分地区科学课并没有得到学校和老师应有的重视,许多科学课都是别的课程老师代替教学,并没有自己学校专有的科学实验教学老师,除此之外,在上课时候有些教师要么只顾自己讲课,在讲桌前侃侃而谈,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要么省去实验的步骤直接进行科学课知识的教学,“实验”二字形同虚设。最后科学实验课教学只能以效果惨淡收场。如果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一番深入调查,很少有学生能说清自己学到了什么。

  2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教学井然:首先,可以在上节课老师不拖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一下课就在教室门口列队集合,整齐、准时、有序地进去实验室。因为一节好的实验教学从走进教室前开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课,还可以保证老师有充足的实验教学时间,避免因为琐事而造成上课时间不够的情况。毕竟科学实验最是注重时间的安排。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成绩好的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倾听差生的意见和与差生进行合作实验,而差生是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不管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还是别人发言的时候,亦或是需要合作实验的时候,都在下面旁若无人的做着小动作?如果这两部分群体没有对策解决的话,课堂上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器材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轻拿轻放小心对待,结束后认真整理摆放整齐,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2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小学生要想进行科学有效的实验探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老师在教学前就需要思考这堂课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愿意接受进而产生主动学习愿望的教学方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呢?在我看来,老师可以根据实验目的来开展一些智力游戏,亦或是穿插一两个童话故事来创设合理的情境,就像在《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中,老师就可以拿出一个磁铁做的“钓鱼竿”和“小鱼”来进行钓鱼比赛,最后比赛完再抛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当然在平常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以游戏来创设情境仅仅是教学的其中一种方式,而教学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择和运用,实现教学的多样化

  2.3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的唯一首段就是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大大小小的考试了。考试就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察考试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但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传统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充分检测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教学意识。老师可以在期末考试评测学生之前充分考虑学生平常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来观察其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总之,如果单独进行考试和,把考试作为评测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唯一首段的话是不可取的。

  2.4科学实验教学后要进行反馈:老师的作用应该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该进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后学生作出奇怪举动、提出奇怪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不能因为课后没时间嫌麻烦而推脱。在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年龄,正是孩子处于创造性模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有了按照类推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能使存在于一类事物的联系与关系转移到其他各类事物和想象上面的创造性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竖立起好的榜样,培养学生的课后探究行为,要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有兴趣进行实验的科学探究,还要让其在课后有兴趣探索科学,而且在学生课后有收获的时候应该给予表扬,让学生乐于走进世界,探索世界。

  总而言之,要想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经过学校方面和家长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需要保证基本的实验教学,教师方面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和手段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方面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好的思想,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做法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美华.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浅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电子制作,2014,17(15):255.

  [2]科学(3-6年级).国家课程标准,2002.

  [3]郭育志.小学科学教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J].求知导刊,2014,19(07):237-238.

  [4]小学时代(教师),2011(0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3

  一、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掌握思维构图的理念和技巧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的首要步骤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沟通的理念和技巧,为学生能在课堂上熟练完成思维沟通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思维导图,如植物的分类,学生尽量将自己能想到的植物归类并绘制出来。为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教师可以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将思维导图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常见的思维导图理念和技巧有:主题放在整张图的中间,次要的概念放在“枝干”上;每个分支只能写一个关键字,且字体要端正;整张导图要遵循交叉联结不同分支的要求;可以采用符号、色彩等方式让导图更为美观。

  (二)合理引入课堂主题本课的教学主题是电磁铁,教师可以用合理有趣的方式将学生逐步引入教学主题。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吊车的.Flash动画,并配上有趣的旁白,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过程。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地讲述一下电磁铁的基本知识,将这一课的主题分为电磁铁的性质、影响电磁铁大小的因素、电磁铁的应用三个部分。

  (三)分组构图和讨论成功导入主题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导图设计并自主讨论,这样能减轻学生刚开始的绘图负担,同时还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根据此前对电磁铁主题分好的三个部分,教师可以在学生导图和谈论前提出相应的问题,如:电磁铁的基本构造有哪些?电磁铁的缠绕过程是怎样的?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设计自己的思维导图,自主搜集材料、完成构图。之后,让小组成员讨论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的不足或者突出的部分,并作一定的修改,在自己的导图上完好地体现出来。

  (四)构图成果展示各小组经过讨论和完善,将最终导图成品展示给其他小组,通过对比学习、深度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教师在此过程中,首先要肯定每位学生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后对整个思维导图的学习作总结,将学生的导图成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完整的电磁铁思维导图可以由电磁铁性质、影响电磁铁大小因素、电磁铁应用以及电磁铁知识拓展组成。电磁铁性质概念可继续分成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电磁铁的制作三个分支,电磁铁应用概念可以分为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机、磁悬浮列车等分支。

  二、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虽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很强的应用性,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思维导图没有很好地对主题中各个分支概念进行分析和联系;其次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更好地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相结合将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结合起来是对两者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清学习思路,理解主题与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也能帮助教师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框架体系。两者的相互结合有效解决了思维导图无法全面分析主题中各个分支概念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同时,在结合思维导图与概念图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分清概念的主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四部分的《看月亮》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概念图,包括满月、峨眉月、弦月三个分支概念,让学生将空白的部分填好,如:我们一般在能看到满月。学生通过熟悉和理解各个概念充分理解主题,可以更好地学习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融入其他学科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师逐步将思维导图深入其他学科中,如数学、语文等,这样不仅能合理分配资源,还能保障思维导图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而言,他们也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生活中,利用思维导图来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展示自己的家庭和兴趣爱好等。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的《照镜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思想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照镜子,你们知道在生活中镜子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吗?”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妈妈的梳妆台、爸爸的汽车后视镜等。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

  摘要: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科学意识萌芽和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研究和推陈出新。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 探究方法 情境导入 课外研究

  科学教学的最好的方法是教师悉心指导、学生共同参与,大家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认识自然事物的规律,掌握所学,获得新知,解除疑惑,不断前进。下面略谈一下笔者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巧设悬念,增进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就缺乏新鲜感和主动求知的意识。一堂课能否成功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前提就是想方设法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来自哪里? 来源于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来自于对知识的求知欲。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巧设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观察连接方法,带着大家一起动手演示,小小的灯泡发出熠熠的光芒,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能不能让更多的小灯泡一起点亮呢,能不能让一个很大的灯泡亮起来? 一连串的提问,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这对知识的掌握、为后面的探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仔细观察,掌握探究方法

  世界上任何伟大的发现,都和科学家的认真观察离不开。有了认真观察的习惯,观察能力就会提升,就会有动手的兴趣,就会有创造,这就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

  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考虑他们的受知识水平以及思维习惯,而教给他们一些观察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探究的方法。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是情绪容易引起波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意识,也不能够长期地对一件事情进行关注,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提示他们,我们观察的事物后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我们观察的重点是什么? 观察这些内容为了获得什么? 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我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让他们通过敲打、撞击仔细倾听这些东西发出的声音,都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和联系,他们的一致点又在哪里。学生们得出以下结论: 它们发出的声音各异,相同的地方是只有震动才能够发声,他们从而能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三、节约时间,课下为课堂做准备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指导学生多做一些课外准备,从而收到更好地学习效果。学习《油菜花开了》与《各种各样的花》这一教学内容时,时间正好是春天。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我安排课外作业: 观察公园里路边以及菜园子里各式各样的花,注意采摘,要爱护植物,切勿踩踏,采集时要完整,妥善保存起来,轻拿轻放,不要损坏。注意观察鲜花的颜色、香味、现状,分辨花的萼片、花瓣,辨别雄花和雌花,写成笔记做详细的记录,总结经验,提升对于花的感性认识,打好学习《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的基础。

  四、注重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学要避免千篇一律,打破常规,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在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反之,毫无新意,平平淡淡,学习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学生们探究活动的动力就会慢慢枯竭。要积极备课,语言幽默诙谐,让课堂上充满笑声,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激情四射,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这样的学习轻松愉快,收获良多。如我们学习磁铁的时候,我给大家准备了大小不一的磁铁,提出一些问题“一个小小的磁铁能吸起一个很大的'铁块嘛?”学生们亲手做实验,就有了“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同”的概念。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中,从“校园里的岩石七天内有变化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不断地提问,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逐步带领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五、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研究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也来自生活的总结。学习如果局限于课堂,不仅舍本逐末,而且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大家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比如,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个必须要实际操作和研究了。学生们开始制作,持续观察,有的同学很不成功,一开始就失败了,原因是他们没有按照要求让绿豆用热水烫,或者用水泡的时间不够,没能够把绿豆皮泡开。有的同学失败在过程中,因为他们没有进行很好的排水,豆芽根部腐烂; 有的同学干脆就是浇水不够,干枯而死。赞美优秀者,鼓励失败者,后者再接再厉,从前者那里吸取经验,结果他们后来都百分之百的成功了。这样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任重道远的艰巨之路,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5

  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丰富了科学教学内容,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尝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信息量极大、知识面极宽的基础性课程。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科学课本是以单元编排为特征的教材,系统性、针对性较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科学教学的有关内容设置在网络环境之中,运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如何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通常的专题站一般由“教材知识”、“拓展资源”、“讨论协作”和“评价检测”四个模块组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学科“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教材为基础线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网站建设中突出内容的丰富性和有序性,以达到资源、平台、工具的优化合理组合。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搭建自主互动学习的平台。

  首先是选择材料,丰富内容,创设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使科学教材信息与学生之间产生作用,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提供的教材信息更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展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针对性地寻找选择丰富网站内容的`资源。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在网站中除了提供动植物繁殖后代过程性资料之外还针对学生平时能接近菊花培植的特点,单独增加了繁殖后代具体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并指导其实践操作。同时,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的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者在网站中增加了一位医生的介说并配上图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有兴趣又比较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我是怎样出生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应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自主学习环境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网上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优化结构,丰富内容,营造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如果将搜集到的信息和科学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堆砌在文本上,自主学习时随时点击,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比较乱,其认知过程就缺少一个有序的进程。那么,就会影响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者认为必须对其内容依据问题进行排序,突出资源的主题性、序列性。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教者设计了“导读台”提供学习问题序列,“知识屋”介绍了岩石与矿物的一般知识,“地球谜”增加了岩石与矿物形成过程资料,“怎么办”提供了矿物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以激发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制作成导航图,指点学生阅读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在整体浏览中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在部分品读中围绕重点问题自主探究,在独立思考中围绕解答问题阅读信息,在自主学习中围绕解决问题处理信息提高发展。

  二、如何提供网络资源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激活课堂,使科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呢?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着问题设置、资源提供、内容设计、任务提出以及组织协调等学习导航的工作,而学生作为探究者,则进行着明确任务、围绕问题、探索实践、自主学习等实践的任务。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途径与方法。教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别于常规性的课堂,特别是科学课也有别于其它学科。因而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依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将网络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归纳为“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及“主题探究”教学方式两种。

  一是问题探究,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根据科学教学内容,相当一部分教材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实验活动,那么,这样的课型就可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折形状》一课的教学,教者在网站中提供了关于形状方面的模型、建筑以动植物的外形等,让学生点击浏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各种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后组织讨论,再次点击进入网络,说一说,网络中的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围绕本节课的学习中心,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而教师则是课前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及时捕捉动态信息,调控教学进程。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和探究的成果。

  二是主题探究,拓展知识,增强意识。

  科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而只要进行主题式学习与讨论,就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教者建议这一类型的课堂教学可选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中《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一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矿物资源对人类有何作用,你对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有何思考,并出示开采、提炼、运用的相关图片,确定本节的学习主题是:矿物资源日益减少,人类怎么办?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学生点击浏览、小组讨论、展开探究活动。接着组织小组汇报交流,对疑难问题、热点问题组织再一次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前还可以上学生对资源开发与保护,新能源研发等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课后进一步打开网站,搜集相关信息。这样的教学活动自然而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几年来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丰富了科学教学内容,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尝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6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科学的分组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尽管很多教师也应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逐渐在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但是,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很不科学。首先体现在分组上,日常的科学课上,教师习惯于采用就近分组原则,最常见的就是将紧邻的前后排座的四个学生分为一组,以此类推。殊不知,这种分组很不科学,因为学生的座次一般是按身高和男女生搭配编排的,这种就近分组原则,虽然看起来分配方便,但是会使得小组内的人员搭配缺乏合理性,不利于不同特质、不同层次学生间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此外,不同的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会因自身差异而产生侧重点的不同,而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的,所以,科学的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很重要的。小学科学课上的合作学习的分组应

  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体现出合理性、优势互补性和自由性。首先,小组内的人数要合理,每组由4-6人组成。其次,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具体差异进行分组,尽可能实现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再次,小组成员可以按照每次的活动需要进行自由组合,以便给小组注入新鲜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有规范的规则

  要想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小学科学教师就要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规范的小组合作学习规则的制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利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组内人员分工要合理,人员职责要明确。要想顺利开展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分组后,每个小组内都应当有自己组内的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和一名汇报员。组长主要负责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并组织好组内成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一般由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强的学生来担当。记录员主要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主要负责归纳和总结组内合作学习情况,并在全班交流活动中进行汇报,一般由小组成员推荐。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作交流需要有序而自然的'合作规则。教师要对各小组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并且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各项任务进行及时指导和培训,力求各小组成员既能够立足本职,又能够积极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使每个组员都能够发挥出其自身价值,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地开展。而要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优势,就要使得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能够有序地开展和进行,所以,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合作规则进行讨论和制定,力求合作规则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理,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参与并且遵守。通过多次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将经由自己参与制定的学习规则当成一种束缚和负担,而是更加乐于执行和遵守,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相反,学生会把这些贴近自己心理的规则当成一种乐趣,执行起来很自然,即使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要有良好的交流规则。在开展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些学生不善言谈,更羞于表达,对此,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交流习惯,使学生学会表达,使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有个人想法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况得以改善。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善言谈的原因,并且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方法打消学生关于主动表达的种种顾虑,并且鼓励学生多表达,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学生有了良好的表达习惯以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合作学习的交流规则,在更好提升学生良好表达习惯的同时,促进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

  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首先,评价更多地关注于学生个体,而忽视小组与集体,也不注重学习过程和方式方法的评价;其次,评价更多地关注科学知识,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这种不全面的评价极其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即不再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科学知识、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还包括情感体验、价值观培养等,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侧重点,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7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将有时用语言难以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实验过程等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创设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例如:在《神奇的能量》一章中,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存在和转换。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策划每一节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的作用。我通过收集当地特有的'树化石给学生进行实物展示,让学生亲眼看、亲手摸,同时播放化石形成的视频。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化石的真实形态并观看了化石形成所经历的漫长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讲一些抽象或者不好讲的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在《探索宇宙》这一单元,关于宇宙、星座和银河等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也很难找到相关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视频给学生播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4.充分利用展示台,为教学活动提供便利。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台来展示学生作业、图表、考试卷、一些比较微小不易观察的物品或标本等,以便于学生观察。例如:在《馒头发霉了》一课中,课本中用图片出示了霉菌的三种形态:绒毛状、蛛网状和絮状。由于霉菌分布的不规则,通过显微镜,很难观察到三种形态的典型样本。这时通过大屏幕出示图片,可以给学生一个非常形象的比较,加深记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实验教学同样起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由于目前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教学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和经验发挥巨大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自我检测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很多有趣的练习,可以将机械、重复的练习多样化。例如,可以设计成学生的通关游戏。将知识点设计为通关障碍,学生答对才可以通关;答错化学实验引起爆炸;地震逃生,如果措施不当,引起伤亡等。培养学生关注细节、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吸引学生关注教学重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育提供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8

  一、转变教师角色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体位置,其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与学生间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师要由课堂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再次,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朋友,还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仅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它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突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化难为易,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犹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怎样的'条件。这样教学,不仅克服了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讲解,它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为日常教学增光添彩,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拓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在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后,让学生在课外认真观察,并将一月内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做好记录。通过认真观察,学生得到了月相变化规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们的奥妙。这样,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门极深学问,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开创小学科学教学的新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笔者拟就网络环境科学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解决教学重难点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采取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要学生来完成,这些实验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会造成实验的进程和效果各不相同。教师的演示只能针对大多数,不可能反复地进行。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解剖植物的种子,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师演示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制作或实验演示分成几部分放在自制的网页里供学生随时调用,让人机进行对话,教师腾出时间进行实验结论的指导。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丰富网络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各种信息数量增大,知识种类增多,使人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疑应让学生把教材变“厚”,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根据老师的指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收集大量的信息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讨论、补充、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法

  三、发扬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既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在前文已有简要叙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为了创设一种全新的科学课教和学的情境,网络还是教和学的工具以及研究和交流的工具,它不单是一种手段。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这一课时设计了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网页,上课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片段引出生命诞生这一话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的单元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网页中教师不是单纯地丰富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还设计了一个留言板,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及时地发布,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工具使得课堂容量可以无限扩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体。

  四、积极探索,摸清规

s在网络环境下,将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由于科学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故其整合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网页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时对那么多的信息有时有些茫然,有时点击了很多页面还很难有所收获,如何设计好网页能更明显的体现学科特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可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努力。

  其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呢?从传统的课堂跨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关系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解决。

  其三,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都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发挥出网络的优势,目前这种状况还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将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传统课堂中的精华,将其发扬光大并融入到网络之中,实现优势互补。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国家及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广泛及独特的知识内容,对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将“做中学”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本文针对“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了详细探讨。

  同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科学具有自身独特之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善于从生活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记忆。本文首先对“做中学”教学模式含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进行了探讨,最终总结了具体的应用途径,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学能够提供有意义的模式,催化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做中学”模式含义

  该教学模式的产生及应用,是完全针对科学教育来实施的,它的有效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展开探索。自主探索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得到解决答案,学生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因此这种模式同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效率更高。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验,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对熟悉的种子入手,如豆芽菜等,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己动手种植豆芽菜,并对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如重点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及养分等因素的需求量,教师最后对知识进行总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将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做中学”模式是根据小学科学教学特点而被研究并有效应用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做中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和知识的探索。教师应用该模式展开科学教学,需要经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引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广泛接触的内容,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该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我国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作为客体一味地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做中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真正走入科学的空间,对知识进行探索,成为思考、学习的主体;最后,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功能,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将学生变为课堂学习主体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及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引导其继续积极努力地展开学习,并及时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做中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这一环节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知识的探索。

  例如,教师在进行月球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增加对报纸、网络及电视等渠道的应用,并积极对月球体积、引力及多种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将自身搜集并积累的资料进行分享,并在团结协作下完成月球土壤结构等难度稍微较大的题目。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团队精神也得到有效培养,更重要的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立,具有一定科学性,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月球这一知识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对月球相关知识内容的研究学生并不会因感到陌生而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对月球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月球探索等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做”,并在“做”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

  由此可见,积极将“做中学”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该目标同学生接触面的关联性,还应当注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既应当有一定难度,还应当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去“做”,也才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在科学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接下来,如何将信息转换成具体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例如,以上月球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成员必须进行科学的划分,每一组都应当包含表达能力强、思维能力强和基础知识强的学生,这样一来,小组在展开学习的过程中,沟通和交流才能够更加顺畅。同时,为学生布置讨论任务,促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下,准确回答问题。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小组教学模式,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在组内能够有所分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课堂预设,是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关键,也是“做中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功能的基础。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收集到的信息制作卡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加强课堂互动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提升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新时期,积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必须提高课堂互动性,加强课堂交流,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在以上月球知识讲解过程中,学生在制作好自身的卡片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共同讨论知识内容,如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圈需要多少天,以及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分别拥有的速度是多少等。教师根据小组内展现的卡片内容及数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激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探索,才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学应当积极应用“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提升知识内容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并提升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1

  教育部新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教师通过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具体的生命现象的探究,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要注重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需要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结合学生以及科学教学的实际进行恰当的教学安排。笔者以《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为例,谈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教学策略。

  用实际的生活材料促进学生科学经验的积累

  科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但是不少科学教师在进行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时,往往因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探究活动的难度大,而直接放弃调查活动。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也只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音频的资料来拓展知识内容。教学中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资料,如牵牛花、郁金香等,让学生了解植物存在生物钟现象。但通过课前微调查,对于课本中提及的蛇麻花、合欢树等,很多学生表示从没见过,也未听说。如果教师仅仅拘泥于教材和课堂,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即使少部分现象是学生熟悉的,但无法有意识地关注,学生难以理解生物钟和昼夜变化的联系性。在教学设计中,应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吻合的资料,继而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愿望,才会深入去了解生物钟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用充分的亲历参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深入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给予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在生命教学领域中,更多的老师以讲授为主。由于缺少探究的参与,很容易忽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遗漏隐藏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中,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身边最熟悉的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尝试记录它们一天的活动。学生观察记录讨论,其实反映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影子,体现出最朴素的想法。科学家的研究就是从观察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证据、分析证据的能力。全年级282名学生进行调查。虽然在班级授课时,部分物种会存在有争议的,变化不明显的动植物。但学生仍然能从汇总表中,发现动植物存在着和人类相似的现象,在同一天中有着生命活动的不断变化。比起课本中仅有的几张图片资料,由学生亲历调查的过程,发现动植物的变化,一方面拓展了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主体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家的研究之路。

  用适时的教师推力鼓励学生科学结论的发现

  生命科学教学领域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渴望通过科学探究去揭秘未知的科学世界。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中,学生从、从自身感受最深的作息安排入手,懂得人类的生命活动会受到昼夜的影响。继而从人转到动植物,这是依据已有认知对未知领域进行思维的判断、分析和信息的处理。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已经了解,植物的花开花落、人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昼伏夜出等现象。但无法有意识地把它们和昼夜变化相联系。这时,教师的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活动变化的原因。并寻找合适的研究方法,并提供资料,最终总结昼夜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在科学探究的最后寻找科学结论时,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围绕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假设。教师旨在激发学生思维,启迪思路,提升他们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用发展的资料整理满足学生课外研究的持续

  科学课中学习的内容绝对不只是一本薄薄的教科书,科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一节课的时间太短,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能全部完成。教室外才是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天地。引导学生在课外持续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很重要。《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的总结我是这样处理的:师:通过展示昙花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让昙花白天开花。师:展示不完整的花钟,全班学生共同配合制作花钟。师:花种钟面上还有一些空白,对于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也还有些空白。课堂的时间有限,但是老师已经将同学们的调查记录上传到科学组360公共邮箱,感兴趣的你可以课后继续研究。科学的探究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自主发展”这一关键词,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用发展的资料整理方式满足学生课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理念,将生命教育作为这一领域教与学的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不断渗透和强化对生命世界的情感态度,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之中。

  作者:宋蔷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让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将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体系,是完善科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体现科学学科的特色,让小学生找到思维扩展的平台。实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开创全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条件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小学科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开始反思,通过科学学习,小学生们到底能不能爱上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促进科学课堂培养创新精神作用的发挥,仍然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去思考。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

  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师所利用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个人学习心态,都影响着其创新精神的形成。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死板

  科学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着小学生习得科学知识的心态与情绪。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和谐课堂氛围的支持。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科学学科的特色,一直利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师过于重视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本班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让科学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师过多的讲解,剥夺了小学生互动的权利,导致了课堂氛围的死板,不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课堂探究学习的条件不足

  探究学习,是科学知识习得的正确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组织小学生对未知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是体现小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但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并不认可探究教学手段,认为小学生什么也不懂,将课堂交给小学生,只会让课堂变得混乱无序。教师没有给小学生提供探究科学知识的时间与空间,没有给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无法达成。

  (三)科学课堂实践性有限

  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是静态的。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是无限的、动态的。只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大多数科学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讲解,忽视了实践活动在科学课堂中的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同,不利于小学生内化科学知识,也限制了小学生思维的进步。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解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的科学学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重视个人民主意识的建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民主视为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给小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小学生表达与发言。教师不要将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论学生的科学成绩好与坏,教师都要认可学生的`个性化想法,鼓励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对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师生互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像在讲解有关于观察植物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教师可以就牵牛花的外形与学生沟通,说一说牵牛花像什么。一些学生说像喇叭,一些学生说像帽子,还有学生说像垃圾筒的盖子。用合理互动营造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二)提供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探究学习条件的创设,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好基础,需要教师认可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好奇心,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前提。小学生对每一种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才能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像在讲解指南针知识时,教师可以玩转圈指南方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每人说一个自己想要挑战的圈数,转圈之后提问“哪面是南?”的问题,回答正确则挑战成功,反之,失败。当许多小学生失败之后,教师可以用指南针挑战小学生认为不可能的圈数,成功答出哪面是南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小学生投入到指南针知识的探究中去。

  (三)引入更多实践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小学科学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重视实践学习内容的引入,让小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奇妙的现象。实践内容是最有力的科学证据,能够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意识的坚定与开发新科学知识兴趣的提高。像在讲解各种各样的蘑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采蘑菇实践活动。将科学课堂设于真实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与活动,对小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体现科学学科特色的关键。只有小学生建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科学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发明一些新奇之物,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放。给小学生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xx,12:52-53.

  [2]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xx.

  [3]刘丽.小学科学课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20xx,03:127-128.

  [4]陈晟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20xx,09:6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3

  透视生活细节,助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

  小学科学课开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现在正是知识学习和接受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进行发现以及创造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技能,还要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而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进行教学,则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贴近生活来进行实验

  实验本身就是开展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被实验的器材、现象和蕴含的知识吸引。老师最好选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容易,或者说更加贴近生活。

  比如,我们在对浮力进行探究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进行分析,老师选用厨房里比较常用的蔬菜马铃薯来进行试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把三块形状、大小都基本相同的马铃薯放到体积相同的盐水、糖水和清水中来,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通过耐心地观察,学生发现大小一样的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里面沉浮情况是不相同的,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来翻阅资料了解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后来大家通过推断来判定是因为密度不一样,那么什么是密度?密度对物质有哪些重要的影响?老师这时可以进行指导,盐水和糖水的密度都比清水要大,马铃薯之所以能够在水中沉浮,都是与排开同体积的液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水重,所以就会下沉,如果比同体积的水轻,就会不断上浮。为了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和水有关的实际例子,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游泳,在大海中游泳和在游泳池里游泳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是海水中有盐的成分,所以浮力相对比较大,人就容易学会游泳,死海也是因为含盐成分比较多,所以人能够自由地浮到水面上来。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细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得出可信的科学原理,有效地推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提升。

  二、通过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下的实验对于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看到科学的实用性。例如,让学生观察平时吃的白米饭,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白米粥,自己在家里做一些实验,准备一些碘酒,把碘酒滴到大米粥里面,让家里人和学生一起来观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会看到玻璃杯中黏稠的大米粥颜色发生了变化,原来是清澈的,后来慢慢地变成了蓝色,这时候学生就会感觉很新奇。很多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都会皱紧眉头,思考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神奇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组成课下实验小组,共同对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发现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碘酒和淀粉的混合物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蓝色的'物质,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会有很深刻的记忆。学生有时候还会联想到我们在细细咀嚼米饭的时候会感到有一丝的甜味,其实原因就是里面有淀粉。在课堂上老师讲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很容易,这样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量,让学生主动对课外知识进行获取,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在拧瓶盖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手滑就不容易拧开,妈妈在厨房做饭,有时候手上沾满水,为了拧开瓶盖,就要垫上一个干抹布来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理。通过了解学生发现这和摩擦力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如果接触面过于平滑,摩擦力就小,就不能打开瓶盖。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提问:在火车站发现很多箱子上面都有轮子,那么轮子和地面也有摩擦力,为什么就比没有轮子的箱子在搬运的过程中省力?老师这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就会顺畅很多。我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有,在平时烧水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观察水蒸气,但是很多学生都认为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气,老师有时候会纠正说白烟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其实,这样的解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给学生解释。首先,问学生"白烟"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白烟是白色的,那么我们问学生水蒸气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无色无味,那么白烟是水蒸气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不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更加容易进行理解,通过这个常识,我们要告诉学生在烧水的时候要离壶面远一些,因为在水要烧开了的时候,我们因为离水壶比较近,喷出的水蒸气会落到皮肤上,因为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在凝结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如果落到皮肤上吸收的就是我们皮肤的热量,会造成灼伤。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安全意识,只有学生了解了原理,才能够有所警示,也避免了安全隐患。

  四、把知识学以致用

  对于实验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把生活实际和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一些相关的科学体验,科学的学习是对科学现象的重新认识,也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以及升华,我们让小学生把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一种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传递正能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还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观察,对生活细节进行思考,对于不明白的现象可以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来进行思考,让科学知识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科学课堂的动态学习过程,把生活中科学想象和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和运用,这样可以让生活和科学融为一体,让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真正透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努力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4

  摘要: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又是科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在新课改下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从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情感;价值观;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创设情景,注重学生全面参与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影响、改变人的行为倾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无法直接把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中去自我体验、感受来完成。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几点: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创设情景,如果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景脱离了学生生活,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更不会融入情景去认真探究,用心感悟。二要选择学生感兴趣、关心的问题创设情景,要让学生感兴趣、去关注,学生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创设的情景中。如我国南方湿润、水土流失严重,学生关心的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的问题,而对缺水问题感受不深;北方干旱,学生关心的水资源缺乏问题,要创设一个情景就可让南方的学生去考察河流的污染,去欣赏自然水体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水体,从而产生保护水资源的情感。让北方的着重考察水资源紧缺,怎样节约用水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爱惜水资源的'情感体验。三是活动情景创设要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内容,教育是为了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双边需要,创设的情景要具时代性、普遍性,选择过时的问题作为情景活动毫无意义,也不会引起学生关注;四是情景的创设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否则学生无法去完成设计的活动,达不到情景创设的目的,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以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理解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形成过程为:创设情景→活动参与→获得体验与感受→逐渐内化→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过程,学生只有去亲自观察事物,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得到体验与感受,因此学生参与活动情况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重点。要能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一些恰当的设问激发学生去探究、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创设情景要能激发学生去了解世界,了解自然界,去尝试、探究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其次,学生去参与活动探究,有时会因方法不对或缺乏明确目标而难以完成整个活动,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明确目标,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动力。如三年级科学中有关动物的生命周期活动,时间比较长,如果教师不进行跟踪指导,学生很难完成这一活动。三是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加强学生合作,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共享成果,相互促进,共同克服困难。有些活动单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如探究动物的种类,学生去收集各种动物的资料,一个人收集的毕竟有限,大家合作会成果更加丰富。四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质疑,充分思考,活动与思维相结合,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思考,不迷信权威,不足限于教科书。如在研究物体热胀冷缩时,就可让学生去做冰化成水的体积变化实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五是评价与活动探究同步进行,教师精心准备,适时记录、科学合理正确评价。

  这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获得许多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倾向,逐渐内化,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建立多元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体系

  科学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具体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受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本身因素等多方面影响,造成了评价主体应多元化的格局。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要素,各个主体之间应紧密结合,从各方面去评价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应多样化,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评价学生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方法有教师观察法、与学生谈话法、教师记录法(包括突出表现记录和学生成长记录)、测试与考试法、活动产品分析法、考查评价法、作业法、评议法等。各种方法应灵活运用,不可照搬照抄,不能把每种方法都适用于同一学生,同一活动情景,应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设置情景,决定采用哪些方法进行评价。通过教师的正确评价与指导,学生就会把获得了体验与感受逐步内化,抛弃消极的情感,养成正确对待科学,正确认识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科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通过恰当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充分投入到情景中去自主感受、体验,辅以多元、灵活的评价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教者要敢于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2]小学科学教科书[3]《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素与案例分析丛书》(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民族小学校)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

  摘要:生物理念的灌输,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由于各阶段教育理念的不同,各阶段的生物教学方式有所区别,教育内容与教育理论深入情况也呈现分化。中小学生物课程实际内容相差较大,由于教育人员相互独立,教育衔接工作难度较大。由于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差距较大,且具体教学重点各有侧重,导致学生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将教学衔接工作做好,才能使学生形成如一的生命科学发展观,同时使理念消化进度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提升理论知识构建,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从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生物;教学衔接

  一、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异同性比较

  (一)相同性

  在课程设计上,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都是为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看待事物变化进而探索内在原因的能力。两种课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提供探索条件,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出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在发展学生对生物认识的同时,提倡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角度进行探究,进而学成有特色的思考方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现象及原因描述,充分展现自由化个性化学习方式。教育内容上,两者也是围绕普遍现象与常见事物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较贴近生活,并且实用性强,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实际生活的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全面的知识体系看待事物的发展,使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及时进行知识消化并且得到运用。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科目,发展正确看待自身身体的观念,从小学到高中都以相同的主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身体与器官,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培养保持健康意识。这些观念的相同性,为后续做融合工作构造了良好塑造环境。

  (二)差异性

  由于小学科学课侧重全面认识意识构造,初中生物课则侧重深入了解知识体系,两者的目的性不同,因此必然会产生分歧。前者在课程中展现的是整体自然界,而后者则是将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后者在分析上更为细致,需要的专业知识也要更加深厚。科学课只要形成对身边事物的整体意识就可以满足基本需要,教育目的就初步达成。生物课则需要对具体事物进行了解,明白其中的内在结构与形态特征,并且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对比性。两种课程在设计理念上表现得深入层次不一,小学课程满足知识获取,加上少许实践能力就已经足够。初中课程中,除了足够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起来,培养学生进行思考发现事物关系,深入研究科学内容的能力。由于科学课重要在培养全面意识,因此在课程上并不限于生物内容,也掺杂了其他基础常识,如天文地理以及化学等知识,教育中心并不在专业能力上。生物课则将题材进行限定,规定只以生物知识为主体,看待世界的视角限定,中途只会掺杂其他知识作为辅助。小学内容只需要学生了解事物,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观察到课程内容与实际的统一性。进入初中之后,就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要求了,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小学知识的向外扩展的过程,逐渐形成对外部的认识,知识体系只需要完成理解过程就足够。初中知识则是内外交互的,对外部知识深入,同时对内在关系开始建立联系,将事物的交互关系进行了解,知识体系向更深入化运用,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的实际衔接问题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从教师的角度看,科学课在小学体系中属于副课,没有考试考核需要,因此放太多资源在此类课程上,收到的成效不高。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教师挪用科学课用于上其他课的情况。课程设计也受学校实际情况制约,课程中实例少,学习过程也大量以书面文字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科学课知识有趣,趣味性高于学习性,但是课程过于古板,课堂上约束也较多,实际内容没有课本上讲的有趣。由于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计上也敷衍了事,讲课方式古板无趣,传授知识时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在实践实验上,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或者嫌麻烦不愿安排,种种原因导致课程实践上出现误区,实验迟迟不到位,关于实验内容与结果,用口语讲述的方式代替实验进行,内容空洞且枯燥,学生关于实验发生条件与实际结果,不能形成有效的意识。不能形成清晰而一贯的认知,将会影响后续教育过程。由于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这点并不只在科学课上出现,生物课同样也有类似情况,分值少教学比例不多,整体课程的安排都没有很合理。衔接工作的完善程度,会极大被具体工作质量所影响。因此,在课程设计与完整程度上,还有很大发挥空间,能够将实际衔接工作进行完善。

  (二)教育方法差异大

  如果以学生的喜好角度进行课程内容排序,科学课与生物课的排名都很高,其中科学课还比生物课排名稍高。但是实际课程表现中,学生对科学课与生物课的反馈都不高,说明后天教育方法对学生造成极大影响,教师无形中对学生灌输了极多自身对课程教育的理解。教育内容设计有差别,教育方法有极大差异,造成衔接工作质量低,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从而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交流上,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对彼此的课程内容互不了解,无法形成统一的教育方式与理念。首先体现在课程安排上,科学课安排得更多的是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观测并理解发生原因,安排的实践课也是为了加深理解,也就是说教育方法侧重于观察与融汇。而生物课上,课程内容偏向于专业,对知识的获取与了解重于其他,教师将各种理念传授给学生,然后安排实验内容进行实践与测试,教育方法侧重于知识供给与运用。教育方法转变巨大,将会影响学生理解适应,产生的教育成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衔接教学工作的调整与改良

  (一)教育方式调整

  科学课与生物课的衔接工作,需要从调整教育方式入手。将两种课程的教育方式向统一化靠拢,尤其是实验课程的比例。教师的教育方式都应该侧重于课本内容,同时以相类似的讲述方式,使学生有连贯的'学习感觉。教育方式上,尤其是接近衔接过程的课程,更应该运用相近的教育模式,将教学方法设计得更复杂一些,以便学生们在课程转变之后更快上手。同时培养起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充分理解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后面接触更深入的知识时,能够套用现有的知识结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育中,逐渐将主导权由教师过渡给学生,加强讨论环节在课堂中的比例,使学生进入中学时,能够快速地适应教学环境。教育方式的统一化,可以将衔接教学在实践工作中得到运用。

  (二)教师理念转变

  提升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是衔接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是个长期,可以延长至终生的过程,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无比重要。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进行调整,并且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进行教育内容的设计。教师从理解教育的阶段性与统一性开始,将教育内容的层次感进行探明。教师在教学中随着进度逐渐将知识的传导转换为对知识的运用,且倡导学生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独立寻找解决方法。科学教师与生物教师彼此要互相了解课程内容,找出课程内的共同之处,将衔接阶段的教育内容进行同化,共同推进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在出现有学生不能很好适应课程衔接过程时,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殊性,安排小范围辅导训练,使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如果出现不适应的学生团体较大,将课程要求进行调低,使学生能够跟上整体学习进度,减轻学习中的挫折感。教师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极大。

  (三)教育内容优化

  由于两种课程相似性较高,所以可以安排一些类似内容用于前期衔接工作,以相似的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有课程内容的熟悉感,但是内容又较以前深入,从而使教育内容衔接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内容越接近,前期衔接工作效果越好。而且,前期安排的实验也要根据实际教育进度进行调整,将教育内容插入实验操作的频率增多,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从自己探索事物变化开始,进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验证。在衔接教育阶段,以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进行后续工作的开展,能够将教育内容优化到实践可用的程度,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持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提升生物知识运用能力。在实验内容上,以简单实用为标准,做到教育内容有效而实际。从教育内容层次上,逐渐以独立概念向事物交互影响概念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科学有效的思路。教育内容的设计与优化,始终以传授科学有效的知识为基础,进而切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其更好为衔接工作服务。

  四、结语

  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出发,结合实际课程中的共同理念,将各因素进行动态融合,共同形成学生对生物的科学认识,培养认识生命科学的专业素质。首先着手于认识课程共同点,将两种课程视为一体进行层次辨别,开始构建内容的深浅度,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生物内容,同时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内容,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这项工作需要教师们的协同努力,达成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的完美衔接,实现教育成果共同分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笃康,陈玉金.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的有效衔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100-102.

  [2]杨伟.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思考[J].教育战绩,2014(1):117.

  [3]卜祥秀.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点思考[J].课堂教学,2015(2):60-79.

  [4]鲁银婧.贵阳市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07-2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07-1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1

[优秀]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优秀]07-26

(推荐)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华)06-0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用】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