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26 14:04:11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阅读,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为有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针并且进行,才气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本事,才气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抱负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

  在现如今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的持续低效成为了广大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就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对人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语文作为一种语言,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教育。传授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掌握生字和生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外,还要把国内外的优秀的文化穿插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而对于精神层面的教学,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从而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把知识传递局限于课堂上,应向课外拓展延伸,用发展的眼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力争教和学的和谐统一,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有着很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实际教学中,应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也是课堂教学应全面贯彻的思想。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递,对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层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过有的老师对新课改的要求理解偏差,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老师只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环节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教学模式的`改革,又要关注人文教育,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把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起来,就会落实三维目标,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三、以教和学的良性发展,保障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思想,做学生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有着不同的任务和责任,不过这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要做到求真务实,要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吃透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在让学生学到教材上的知识之外,还要对其进行拓展,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问。另外,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能自主去学习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愉快地进行语文学习。

  四、实施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先进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法设法为学生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合作的意义,提高合作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形式,并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比如,有的班级学习人数较多,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尽情地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确实是一件难事,这时候,如果能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就会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精心设计问题,并不断巡视和监督,力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释放激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营造高效竞争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学生将来在社会立足,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激情和快乐。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会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的激情和动力被调动起来以后,课堂教学就会成功一半,这时候教师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真实事例让学生体会到当今社会竞争有多么激烈,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提高竞争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开展各种竞争活动,为他们搭建竞争平台,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竞争活动的设计应丰富多彩,比如,朗诵、即兴演讲、辩论会、写作、表演等。通过多做多样的竞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交际能力等。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使他们乐学、愿学,并不断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

  总而言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同样,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我们都要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卜,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反思,我们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寻找和运用更好地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变为开放的、多渠道的信息传递的过程。高效课堂离我们就会越来越近,从而培养出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

  [论文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包含着全新的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活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选择探究的策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就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意义、实施策略及其注意问题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的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既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季苹说:“研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就要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一次调查活动的反馈……

  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实践。语文学科是研究性学习最便于开展的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真正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

  研究性学习与以往的教学学习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重感悟”,不把现存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都来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研究性学习科学的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三、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开展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1、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研究性阅读能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研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研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1)从生活中设定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研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2)从课文中设定研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研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对此,笔者的研究与实践是:

  ①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研究课题

  鉴于对研究课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研究课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研究课题是设定课题的一般方法。

  ②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研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

  如果小珊迪不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③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研究课题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研究课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读题后,教师问学生:“读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读懂课文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b.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c.表现了红军什么精神?老师就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来研读全文。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深究、讨论、争辩,其间教师作适时、适度地点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内蕴。

  ④从课后习题里带出研究课题

  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研究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如研读古诗《别董大》,课后习题要求说出诗中所写的景物,由此我得到启发,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剧本,并当导演,把剧本排演成一个短剧。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查阅了诗人高适写《别董大》的背景,研究了当时诗人和琴师董庭兰(董大)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写、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⑤在趣味活动中引出研究课题

  研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若能更多地让学生觉得有趣,则活动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教学《鲸》这篇课文,教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课题是:“我们已初步读懂了《鲸》这篇课文,大家对鲸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去,就要请大家来扮演鲸,向人类介绍自己家族的特点。要介绍好自己家族的特点,就得更细致地读课文和查阅关于鲸的资料。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了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生活习性等内容。

  ⑥在插图赏析中推出研究课题

  语文教材一般有三大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习题系统。图像系统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课文,更有益于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的生活图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因此,从课文插图去推出研究课题会别有一番意趣。如《鸬鹚》这篇课文,插图是一幅静态的图画:夕阳、平静的湖面、垂柳、无垠的稻田、小船,船上的鸬鹚像列队的士兵,渔人在悠然地吸着烟。在深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认真欣赏这幅插图,并推出了研读专题:“这幅插图表现的是什么情境,画出了课文中的哪些描述?如果捕鱼开始,画面又会有哪些变化?从课文中找根据,谈体会。”课外又要求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查阅并收集资料,以《鸬鹚》为课题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由于学生对这一课题充满兴趣,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孩子们又根据小组的兴趣,把主课题细化为许多子题目,如鸬鹚的种类、鸬鹚的外形、鸬鹚的生活习性、鸬鹚捕鱼的特点……

  在课文中寻找研究课题,其实就是营造研究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既达到了解读课文、操练语言的要求,又从中培养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

  2、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研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

  首先,应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如在《鲸》一课的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们通过相互沟通明白自己不仅能够从书店、图书馆、网上搜寻相关材料,更可以去采访自然教师或其他人获得大量宝贵的资料。其次,在对有关材料进行筛选的同时,组织学生先就选择的材料进行广泛的阅读与深入的讨论,再结合课题实际确定子题目进行分析研究。当然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应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因为我们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研究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的情况,这时指导教师可边教边导。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的研究深度和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向引导,通过“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研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当然,教师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学生在科研启蒙阶段养成严格要求的习惯,从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研究素质。

  3、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学习特长,又依赖组内每一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具体表现在让细致认真的学生偏重于检索文献,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偏重于对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文笔流畅的学生偏重于文章的写作,让擅长电脑的学生偏重于电脑的操作;让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任务,让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简易操作的工作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然教师除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特长的优化组合外,还应注意到组内学生的整体效应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伙伴及时沟通,良好配合,形成一个能创造横向交流、团体合作的氛围;教育学生在学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学会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使学生体会到进退之间自有天地,体会到协作学习带来的个人力量无法企及的乐趣,高效高质地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四、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调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选准研究要点。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处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3、注重研究过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研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4、把握评价尺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4、安桂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

  5、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

  6、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7、王升:《论研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感知事物特性,锻炼逻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尽快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效率是我们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重点。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效率低下,阅读兴趣不高,大多数时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引导方法不当而引起的。对此,我依据以往经验和课堂实践总结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知

  新时代下素质化教育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讨论非常激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尤其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阅读是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习基础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授给学生阅读技巧,修正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成为了我们研究讨论的重点。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案,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总结,得出了一些观察结论和实施建议。

  一、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几个错误

  (一)错误引导方向

  素质化教育形式下,教学课堂的模式也改变了许多。新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一个引导、提示、监督的作用。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综合素质。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方式不当,让学生快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不给出明确的讨论话题方向的引导就匆匆让学生开始讨论。这样做让学生不知从何讨论起,一堂课下来漫无目的,不仅没有取得目标效果,反而降低了上课效率,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把文章分段来逐段分析。这样做不仅没有使文章更好地得到理解,反而阻碍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感知。且教师喜欢代替学生独立思考,直接把文章的结构组成、修辞手法和中心思想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使学生养成了凡事借鉴别人,不自己独立思考的坏习惯。

  (三)拘于形式的“前沿”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提前接受了先进的教学思想启迪,明白要将“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阅读模式带入课堂中,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做支撑,导致阅读课堂拘泥于形式,浮于表面,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如一味追求先进的课堂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思想的表达,问题设计不到位,教学目标模糊,将导致整体课程效率低下。学生阅读体验也会随之降低。

  二、实现新模式课堂教学的有效建议

  (一)提供高效率阅读环境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和感知感悟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学习环境中逐渐成长,提升感知文章,体验作者思想和观察文章结构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与文章融合到一起的阅读境界。例如,在对寓言小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感知能力和学习体验的培养,在进行阅读之前,让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请一个学生从一楼向窗外望,写下他的观察和体验,另一个学生站在楼顶向外面望,写下他的感受,并拍照上传到课堂多媒体中。让学生体验从不同的视角对事物的不同认知,让他们明白事物如果不看全面,会产生错误的认知且局限思维的道理,再开始今天的阅读。

  (二)采用科学的阅读引导教学模式

  新模式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整个课堂应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感知文章以获取信息为主,而老师则要注意对学生思考和讨论方向的引导。我们应在开课前明确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在学生讨论之前就给出明确的探索目标,并传授一定阅读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在学生讨论阶段,我给出了几个讨论目标:“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小女孩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你若是小女孩,最后会对自己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给出问题,我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带着目标问题去思索和高效地掌握阅读方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三)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阅读个性

  每个人的阅读方式都不尽相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也不一样。我们在做语文阅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阅读个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阅读方式中。例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堂课中,我针对文章中父亲和家人被捕的情节描述现场提问,要求学生通过作者的细节描述回答出当时作者的心理感受,被叫起的一个学生却一个字也不说。他沉默了一会说:“老师,我特别理解这个作者的感受,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样的感受,我可以读给你听。”这位学生抑扬顿挫的语气把文章中的情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来。全班同学,包括我都被他的朗读所打动,带入当时经历的事件当中去了。这是这个学生对于阅读感知的天赋,也是他最有个性的地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并迎合新模式下的素质化教学,整理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培香.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01).

  [2]刘克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J],20xx(0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最终的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人物的完成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意义。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掌握好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其他课程以及其他学习科目能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作用,由此可见,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学校以及教师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总结了影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性教学因素,并且仔细研究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几点对策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思考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授、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主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小学作为学生的基础培养基地,有必要担任起为学生今后的阅读能力打下基础的责任。在我国的新课改内容践行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但仍旧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教学现象,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生有效的进行阅读教学课堂内容的学习、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有效提升。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作出研究分析。

  一、现阶段存在的阅读教学问题

  1.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未能突出主导作用。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给出限定的阅读时间,没有任何的过渡便进入了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课堂提问。这种方式虽然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缺少了教师的指导,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不上去,课堂环节任务不明确,杂乱无章。同时,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理解不到位,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的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仍旧有教师单一的讲解文章结构、总结中心思想以及概括文章内涵等方面的传统教学课堂的影子。这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讨厌学习语文阅读,进而降低对阅读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率。3.阅读内容的选取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许多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会使得课堂变成罗列式,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学生抓取不到学习重点,缺少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对知识消化以及记忆不深刻。

  二、提升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策措施

  1.创设阅读情景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主动积极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开展的关键性措施,在阅读前引出问题,使学生带着好奇心理进行阅读,能够大大提升阅读效率,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有助于想象力的发挥。小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能够锻炼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有效的提升阅读效率。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者的作用,要充分践行所处的主导地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总结课堂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同时也要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紧密联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创建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教学课堂。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拓学生思维。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依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阅读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阅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正面回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阅读课堂氛围,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4.在课后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应用鼓励式的评价手段,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实践性,帮助全体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要求教师灵活的运用教材,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此种方式帮助学生在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改变自我,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5.注重启发式阅读教学。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按照基本的学习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互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不断地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加到互动教学的积极性,掌握学习语文阅读的方法技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展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创新且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此同时,还使学生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进行教学反馈,以此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的阅读课堂氛围,实现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英.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小学,20xx(7):29-29.

  [2]王平强,徐文彬.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探析——兼谈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6):25-28.

  [3]朱月弟.失度与适度——对于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有效性思考[J].新课程导学,20xx(10):18.

  作者:王维琪 单位:宁夏彭阳县第三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摘要】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拓宽学生认识范围。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的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本文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实施的背景下,个性化阅读得到了高度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合理规划,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阅读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主观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对于阅读的兴趣可以由课外到课外不断扩大。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仅能够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教师需要准确定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要求在教学时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定位自己,并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意识。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少自主学习和能力,这时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与学生进行互动,明确区分教、学的区别,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狼和小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之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课件。“有一天,一只可爱的小羊在小溪边喝水(动画出示小羊),正在这时,从森林里走来了一只狼(动画出示狼),你们想知道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狼和小羊的故事。”在引入课文阅读后,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阅读,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想象,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学生进行讲述。或者,可以让学生作为小老师,带领其他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正好符合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变成主动思考的状态,脱离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掌握阅读内容,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其安排相应的阅读任务,使学生在阅读领悟文章思想,掌握文章内容,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拉萨的天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拉萨的景象,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章有哪些语句描写了拉萨的天空,并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既能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自我阅读,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进而在提升个性化阅读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将学生引进方法暗示、结论预设以及思维陷阱中,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想法和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国伦理本位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是每名学生必须尊重的,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约束,导致小学教学变得越来越刻板,禁锢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灵感。所以,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由预设向生成转变,格外注重学生在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壁垒要及时拆除,用平等、民主的教学形式代替师道尊严,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辩论,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高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水平。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负荆请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教师预设的答案是廉颇,而大部分学生的答案也是廉颇,因为该文章主要讲的是廉颇负荆请罪,体现了廉颇知错能改的个性。但是有的学生却有不同的观点,有学生说比较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深明大义,这种精神和行为值得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进而引导自主思考,使学生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体现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进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可以从教师需要准确定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阅读体验,进而增强自身的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仁权.以生为本,促进成长———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xx,3(18):246.

  [2]芦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xx(35):225-226.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存在的意义

  (一)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单一讲解模式,使得同学们对问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降低。教师无法针对每个同学的疑惑进行一一解答,久而久之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丧失。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让同学们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和同学相互讨论,互相解决彼此的疑问,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在解决疑惑的同时还能够扩大自身知识面,使得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合作学习的模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问题积压较多的情况,有效的提升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扩大阅读面,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每个段落的大意进行总结,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思考之前就已经将知识强制性的灌输给每个同学[2]。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分组的自由讨论可以把自身的想法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时,同学之间的互相沟通和讨论也可有效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和魅力,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比如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每个组4到5人,将不同的段落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可将自己理解的段落大意,最喜欢的句子等和同学们进行分享。对于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互相探讨解答,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同时教师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要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喜好,可将有共同喜好的同学分为一组进行讨论,促进小组成员之间能力的展现和发挥,相互之间扬长避短,快乐学习,快乐教学。

  (二)竞争合作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良性的竞争模式对于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阅读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竞赛,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提升每位同学的比赛意识和进取意识,这种积极向上的竞争可以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也可以帮助到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提升阅读水平,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课后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合作模式中,课堂的教学是一部分,作为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氛围。例如可以找到和课堂学习相似的文章,让同学们扩展思维进行讨论和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仅仅局限与课堂,可适度的为同学们提供延伸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主动钻研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学习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保障语文教学更加顺利的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范朝华.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课程教学,20xx(1):117.

  [2]王爱婷.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xx(5):38.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一、抓好教材范例,引领精神对话

  阅读活动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它牵涉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经验、阅读专注度和将文本转换成表达方式的能力。同时,阅读活动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语文现代文教学主要依赖的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阅读探究的主要材料。这就要求教师抓好范例,引领学生进行精神对话。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篇章都闪耀着作者的精神睿智之光,而阅读的重要价值就是改变学生的思想,化为生活最深处的智慧。阅读的最终的归宿是审美、求知、增智。如教学《小狗小弟》时,让学生学会自审,进行自我灵魂的拷问,拥有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浅说》时,让学生能够正视生活的考验,可以越过生活的门槛,在黑暗中勇敢地摸索通往成功的大门;教学《动物游戏之谜》时,让学生重新审视人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教学《老人与海》时,正视命运的选择,从容面对厄运;教学《边城》时,让学生思索优美的自然的人性之美……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个体的人格魅力,相应的阅读质量就会升华,阅读能力也会养成。

  二、设计好问题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不仅是从教学开始的,实际上阅读教学是不断解决旧的“期待”、迎接新的“期待”中完成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思想、求异思维的文本或片段,并引发与固有观念的碰撞。让学生在新旧思维的对比中提升探究能力。如学习《咬文嚼字》时,朱光潜先生对“推”的肯定来引发学生以前认为的“敲”比“推”好的观念,引发学生思维的转变。同时,还需要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阅读上设问。如教学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可以对比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让学生在批判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如教学《说木叶》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特点,可以由此延伸中国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载体的关系。对同一篇文章也可以用不同观点,不同方法去分析和阐释,使学生体会到不同方法多元互补的功效,从而从不同侧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抓好课外阅读,做足阅读拓展

  新课程在小学语文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对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地位更加关注了。因此,阅读如何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开放式的阅读环境,这就必须靠课外阅读来解决。课外阅读让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满足学生各自特有的生活背景,个性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博览群书的空间,让学生的思想驰骋。当然,课外阅读仍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有益的书,变低层次的阅读为高层次的阅读。也可以建议他们边读边摘抄,一边读一边思索,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感悟,从而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人生。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阅读储备时,阅读能力就会提高,文字的表达交流自然也不会受阻了。

  四、抓好语言训练,提升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将文本信息转换成语言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学中也应注重语言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对语言感知、揣摩放在重要位置上,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学进行感悟,体会语言对象的独特之处,通过点拔、指导、启发,让学生分析、感知、总结,归纳。引导他们的语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语感强了,表达自然也不成问题。阅读教学不只是为了高考能赢得高分,更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要保证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还需不断地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

  摘要: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为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结合谜语创设情境,结合故事创设情境等。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质量,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新课学习兴趣。

  关键词:用多媒体;结合谜语;应用故事

  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情境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提出的,提出之后,在我国教育界立即引起一线教师广泛的关注和共识。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更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可以说,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中运用,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或作用是无穷的。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法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中的运用不拘一格,有很多运用方式。而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则是其中最为常用的情境创设方法。多媒体的出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让情境的呈现更为生动、逼真。例如,执教人教版一下《称象》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象大不大?”“当然大了,大象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听到学生这样回答,我说道:“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体重吗?”“当然,用地磅称一下就知道了。”这样的答案其正确性不置可否,我接着说道:“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称出大象的体重是非常难的,但曹冲却利用简陋的条件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想知道曹冲是如何称象的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想!”于是我打开多媒体,用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片。看完动画片之后,同学们均被曹冲的智慧所折服。就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我顺利实现了新课导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的新课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提前制作课件,预设多媒体情境。唯有如此方能更加有的放矢的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创设多媒体情境,让多媒体情境尽可能发挥出其应有功效。

  2结合谜语创设情境

  谜语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文字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谜语的魅力是无穷的。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新课学习兴趣,我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经常会结合谜语创设情境。所取得的教学成效也较为令人满意。例如,执教人教版三下《月亮之谜》一课时,我是这样实现新课导入的:“老师昨天新掌握了几个谜语,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玩玩猜谜语的游戏啊?”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普遍赞同。于是,我在黑板上写道:“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打一天体)”谜面刚抛出的时候,同学们有点犯难,但是很快就有学生给出了正确谜底――月亮。看到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之后,我又给出了一个谜语:“三四五,象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风,人人说我三十寿,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天体)”该谜语自然也难不住学生,谜底也是月亮。接连玩了两个猜谜语游戏之后,同学们的课堂注意力也逐渐集中起来,我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和月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月亮之谜》。希望大家接下来能和我一起认真学习……”谜语是小学生所普遍喜爱的,结合谜语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创设情境无疑会产生理想成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教学之前可以搜集与新课教学主题教学的谜语,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

  3结合故事创设情境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新课导入是极为重要的。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推动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在新课导入阶段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而结合故事创设情境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例如,执教人教版四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给同学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小时候有一个非常要好的伙伴,整天在一起玩耍。我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差,但是这样一点也不会影响我们成为好朋友。长大之后,我考上了师范院校,毕业之后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她则早早步入社会,如今也已经成为一个资产上百万的老板。我们各自拥有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老人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点在我和这位朋友的身上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你们说呢?”听到这样的故事同学们似乎也有所感悟,默默的点头赞同。而我则利用这个故事顺利实现了新课导入。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结合故事创设情境可以让新课导入更具吸引力。除了教师讲故事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些与新课主题相关的故事,这样更能调动学生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阶段的运用方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并不仅仅拘泥于上述三种形式。在具体的新课导入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到灵活变通,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灵活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质量,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新课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民深刻意识到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国家在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的过程中,提倡从小学生入手,在促进小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有效建立起来生态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态道德教育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在构建优质物质生活环境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这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气候不断变暖,植被的破坏促使沙尘和雾霾天气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进行小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对于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同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重要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功底、帮助学生掌握大量汉字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它既包含对词汇的掌握,也包含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因此,在积极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将其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相连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将课本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播,还应当适当地增加课堂内容,促使学生道德观念的提高。因此,将生态保护这一道德观念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十分可行,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将重要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融入课堂当中,能够促使学生在理解字、词等内容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人文内涵,促使其心灵得到熏陶,从而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Ⅲ。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从中收获丰富的基础知识,心灵还能够得到净化、思想也能够得到熏陶,这种做法充分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时,小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道德知识,能够促使其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语言更加丰富,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而小学生又处于身心发展不健全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品德。所以,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学校的安排下积极参加生态道德素质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生态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小学生展开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积极同其他小学建立有效联系,促使语文教师的生态道德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都能够有所提高,从而促使生态道德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充分运用基础课程展开生态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汉字和词汇等知识,提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新时期,要想积极提高生态道德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拥有生态道德培养意识的情况下,将相关知识内容融入词汇和阅读教学。

  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识字教学当中。例如,小学生在对儿歌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这一句儿歌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歌词中同生态和大自然紧密相关的词汇,在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大自然情境的同时,告诉学生保护河水和天空的重要性,并通过多媒体等软件为学生播放未受到污染和已经受到污染的河水以及青蛙的图片,促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环保意识。接下来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也应当制作相关环境和生态词汇的卡片。这样一来,在实现生态道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相连的基础上,学生的词汇和生态保护意识都能有所提高。

  其次,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阅读教学当中。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描述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如《火烧云》《海上日出》等。教师应及时抓住文章同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关联,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例如,在讲解《观潮》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热爱钱塘江潮水美景的情况下,适当地对污染后的钱塘江进行介绍,促使学生了解破坏生态和环境的可恶之处,同时促使其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

  (三)运用实践活动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新时期,我国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教学有所增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时间,举办保护生态的主题活动。例如,为学生举办环保知识讲座,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对城市附近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变化,总结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结论

  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积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势在必行。增强教师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促使其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态和道德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9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教育中运用较广泛且适应性较强的形式。在多媒体逐渐运用到中小学课堂的背景下,教育不再单单只局限于课本或者想象中,教师往往利用教育色彩浓厚的课堂气氛配以绘声绘色的多媒体视听情境将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这样极有利于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教育现状及部分问题

  现今教育思想的落后和忽视信息技术的教育,都是导致它逐渐变得“不入流”的原因,教师如果只注重分数的提高而盲目侧重对文化课的讲解,那不仅仅会使得学生思想古板老套、一板一眼地实行书本式填鸭教育,还会使得他们对课本上的知识有着浅显不够深刻的记忆。这样使得学生不能发挥其好奇,探索创新的本性,这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宗旨,这种古板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吃力和恐惧,不利于培养当代少年儿童良好的秉性性格。[1]这种教育是当代教育不被推崇的。其次,教师如果一味地运用课件和多媒体来教学,比如用多媒体的形式代替了本应从书本上直接学习的汉字文化知识,学生学习受到了局限性,想象空间也只单纯地停留在课本以外的地方,书本上的知识也是无法理解得了的这样同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2]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避免进入以下这些误区:“多媒体使用不当”和“多媒体缺乏活性运用”、“将媒体教学和课本教学同等对待”等。过度依赖信息教育技术也是教育中一大根本问题。教师因幻灯片的普及开始在课时频繁展示幻灯片,这种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得学生格外感兴趣,这一过程中教师省去了以往过多的语言教学,学生也因教师新颖有趣的课件使得注意力全然放在了课件而非书本上,这往往也是不可取的。这会使得课堂的秩序紊乱,学习主体性发生改变,学生在看幻灯片看得眼花缭乱的这一过程中没有主观吸收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教师往往也会手忙脚乱,丧失这一秩序性可能导致学生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惰性,有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教师也往往无法做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3]互动的缺乏导致课程教学主体地位的丧失,不利于教师进行正常的传道授业,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也会递减,这是十分不可取的。

  二、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应合理分配课件教育的方案和内容,应树立教学过程整体观,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现状,不应盲目地使用课件进行大而繁琐的展示。信息量不宜太大,注意教学的循序渐进性和适应性,不宜出现与课题无关的事宜,把握重点难点、正确使用教学有机元素,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性和兴趣性的同时也要把握书本知识的教育和课件图像的交互性,力求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价值,通过内容丰富的课件使得学生加深课本上枯燥难懂的刻板记忆。将学生平时所学中晦暗难懂的词语用课件的方式简单明确得表达出来,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举例如:在鲁迅的一篇《放风筝》里,学生从书本上可能无法明白放风筝的真正乐趣所在,但假设教师用电脑课件呈现一些放风筝的相关内容,则会使学生们更加身临其境,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之后就可以用贴近学生心理范围能力的情境设计引导他们进行书面学习。[4]国外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对学习的兴趣则是对学习的刺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教师要学会运用绘声绘色的学习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再设计辅以合理的书本教育情境,尽量发挥学生其好奇、善于发现的根本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师应多应用教育资源,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在鼓励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充分让学生了解互联网世界的精彩,例如教会学生了解课件幻灯片的制作原理及其应用,师生探讨互联网经验总结,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知识、查阅知识、实践制作ppt幻灯片等。

  三、结语

  信息化教学普及的当下,学生和教师应顺应时代教育变化的潮流,不应盲目得追从,教育法要求教师在这个信息网络化时代,有自己的一份教学策略,对学生做基本的观察和因材施教,利用互联网和理分布使用课件方式和顺序,分清主体性。鼓励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作者:徐振涛 单位:山东省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路小学

  参考文献:

  [1]张亚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xx(10):292.

  [2]刘文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xx(35):1065~1066.

  [3]高天萍.试论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xx(12):132~133.

  [4]练招娣.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0):18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文化教育科目,对学生中华民族文化启蒙与认知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物质、理论、实践支持,使教学理念不断理性回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美术元素,有利于推进小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一、美术元素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性作用

  美术元素的纳入能够有效地促进对语文教学的连续、渐进发展,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人文思想的积累以及人文意识的内化。而且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的抽象形式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与抽象性,然而,美术具有直观审美特性,将其引入语文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和立体化化,具有持久的激励性,能够使学生不仅仅对知识的“单纯记忆”,还能实现知识的创造性“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引入美术元素优化语文教学

  1.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建立美学教学机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建立美学教学机制。基于此,应加快推进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革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美学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2.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纳入美术元素回归语文教学本质属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美术元素的刺激手段,导入学生的.认识系统,并通过有效的外界引导,实现知识的内化升级。比如,讲述《游山西村》诗作中,可以通过影像和动画导入此词中的场景,再现诗作的情景氛围,使学生受到美学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如果你是作者,面对此景你会作何诗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美术元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美术元素有效地纳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审美性,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1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健康地发展。本文分析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从课堂教学、写作教学以及阅读教学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整合

  小学生年龄尚小,思想观念不够成熟,为此,教师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歌颂和赞扬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再加以引导,必然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境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1]。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集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于一身,其教育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语言和文字上,应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向更深的层次拓展,成功的语文教育既要育才,也要育魂[2]。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却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简单的读书、识字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职能的发挥,学生无法从语文课堂中学到更富有内涵的东西,语文教材内的德育教育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如果教师能够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就能使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得到更好地利用,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逐渐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使语文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会讲解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能会讲雷锋的一些事迹,这些故事对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途径

  (一)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赞扬伟大的人格、品味壮丽的山河为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深入剖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透彻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情况下,再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这些语言语句时,能够不受其表面含义的束缚,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3]。例如,在《感受自然》这一单元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如《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等。教师通过深入剖析文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对大自然中各种景观的看法,同时也能通过作者的描绘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美丽。这样一来,就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生也会对大自然中的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总之,教师一定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更加深入地钻研,无论是在文章形式还是在文章内容上,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习语文也离不开“读”这个环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文章[4]。特别是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多读精背”,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虽然古诗往往语句简短,但是涵盖的内容却极为丰富,且意境深远。很多古诗文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起到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这些古诗文时,也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感悟古人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体验。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资源更为丰厚,且形式多样,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但是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阅读材料,即这些阅读材料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切不可选择一些有害的、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读物。

  (三)语文写作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写一些美好的事物,让他们用赞美的手法进行写作。例如,多布置一些《我学××做好事》《爸爸、妈妈辛苦了》这类写作题材,并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并从生活中找到“真、善、美”。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辩论赛和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一些时事政治发表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的途径有很多,可以从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进行整合,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整合的方式方法,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力求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xx(12):61-62.

  [2]朱争艳.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xx(5):48.

  [3]苏金凤.一言一行总关情———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31):361.

  [4]尚卫红.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J].课外语文:教研版,20xx(5):13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2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诸多传统且僵化的教学方法得到改进,新兴的教学模式不断被应用于实践,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亦是如此。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素质发展与学习进步的要求,尤其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得不到重视也缺乏相应的教育方法,丞待新的教学模式来弥补阅读这一板块造成的语文教学的空缺。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认知”教学法因其重视阅读与语言环境在语文教育界悄然兴起,被诸多小语语文教师应用于阅读教学板块的实践,本文将围绕“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板块中的实践经验与革新意义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行为-认知”教学法;阅读教学;实践经验;教育意义

  小学是学生个性与各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一特征,新课改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口号,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为最终目标。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正是一种以学生自主进行的方式为主,且可以改善思维模式,提升语文素养,开阔眼界与心胸的重要手段。因此阅读应当受到学生与老师的重视并坚持长期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培养。“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提出为阅读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让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将进入新的教学状态。

  1“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提出背景

  新课改后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出,语文教学的阅读板块的得到了重视,老师们开始尝试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但课外阅读的推进难以有较大的经验获取阅读资料,但课外阅读的推进难以有较大的经验获取,一是课外阅读全凭学生自觉难以得到有效反馈,二是学生自我选择的阅读资料良莠不齐,且即为单调难以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付诸更多的引导与关注。但部分老师的教学技巧无法有效的.指引学生改善阅读方式,一是不注重选择材料与学生实际心理年龄特征的关系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难以因其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不注重收取对学生阅读所得的反馈,难以形成教学经验就无从谈起改进方法。三是缺乏对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延伸讲解,学生只是阅读了材料没有对材料主旨及意义或是材料的延伸有所理解收获。最后在没有一定方法的状态下自由阅读不论是阅读本身还是知识的获取都缺乏效率。

  2“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提出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存在种种问题。而教师们也在孜孜不倦得寻求着改革之法,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认知”教学法得以提出。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引进了西方教育者乔姆斯基的普遍与特定理论为其依据,又根据中国的汉语环境分析构建学生的阅读机制并结合过去听说读写并行的优良教学传统原则形成了一种读听并行,说写跟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即“行为-认知”教学法。

  3“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模式分析

  3.1建立在小学生的独特心理与思维方法之上的特定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中高级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学生缺乏学习竞争意识与升学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自觉。但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更需要学生自我管理约束才能有所效率与收获。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仔细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有技巧性的从旁指导。“行为-认知”教学法正是建立在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力不够持久的特定状态上,提出在阅读材料选择上尽量选取难度较低学生易于理解,富有新意,易于抓住学生眼球的文章。

  3.2“行为-认知”教学法对阅读的延伸培养

  在如今的阅读课上,阅读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任务,如何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才是该模式重视的地方。在“行为-认知”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有特定的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即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的,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布置数道阅读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会对文章的主旨,立意,表达手段等理解得更加透彻。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不仅是该教学法的目的也是一种过程,在阅读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相应问题有所理解,学生在思考中,不自觉的就会促进自我的思维与智力发展。三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培养,小学生的表达习惯较为直白,老师可以在阅读课上慢慢使学生接触一些别样的表达技巧,并让学生依样画瓢,尝试不同的表达艺术,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乃至作文表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在利用“行为-认知”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4.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行为-认知”教学法下的阅读模式往往需要听说读写相结合,需要学生全程保持高度集中与积极参与,前文中已经提到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一般会在阅读的选材上有所侧重,但即使是这样,在教学过程在也需要老师耐心引导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阶段都能积极参与。

  4.2阅读是感情的追踪

  阅读不但是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也是对自身感情的摸索。老师在选定材料是学生开始阅读之前可以先行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与人生意向等。学生带着一定的了解阅读也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在有读后感任务时能够更好地结合自身体悟,在同题材写作中也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

  5结语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收获老师在课堂上无法传达的生活领会与情感交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也能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语感与眼界。但在小学生的阅读体验中,学生自己很难达成有效的收获,因此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行为-认知”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老师在付诸实践的时候也需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尹强.“语文是什么”讨论之二——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J].语文学习,20xx(04):6-8.

  [2]李跃东.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策略[J].赤子:上中旬,20xx(24).

  [3]王曼丽.“行为—认知”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xx(14):57-57.

  作者:李怀球 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3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发展,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同样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地位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家长给学生提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需要家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探究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同时它对学生文学品位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大多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然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比较匮乏,因此学生对这些文化精髓的获取和吸收都需要语文教师的传教和指导,但是小学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比较有限,学习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需求了。

  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成形成,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再加上课堂教学的制约性,就使得小学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效获取并吸收这些人文知识。然而这些人文知识通常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这时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家庭的环境、家长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

  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教学课堂上的时间比较有限,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时间也很少,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让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家长在辅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能更好地辅导学生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家长的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是很难完成的。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只是依靠学生的自制力是很难补充教学课堂上内容的缺失的。

  而小学生除了白天在学校学习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因此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周末,以及寒假暑假,小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就更多,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有效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学生在其他一些领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更好地发现、探究、学习,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如家长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去参观、展览,积极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在这些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这样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暑假、寒假的时间很长,家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去旅游、参加一些拓展活动,从而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家庭是小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家长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补充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外辅导。课外辅导不仅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辅导,还包括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并且学校所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也比较有限,这样都会制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但是在家庭中,小学语文的实践机会很多,并且家长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有效理解并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并给学生做好榜样,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周末去公园玩耍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不能乱扔垃圾,要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并身体力行的去执行这些,还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一些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坐公交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要积极给老人让座等。

  家长只有积极为学生做好榜样,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花.浅议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科学导报,20xx(15):349-349.

  [2]范利军.浅谈家庭教育对高效课堂教学的渗透与作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xx(6):25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4

  【摘要】日前,多媒体运用在小学语文交易已经成为了普遍,但是其中依旧存有某些缺陷,多媒体主要注重于课件上的视频和动漫,并没有从课程内容的实际上让同学们进行整体性把控;幻灯片的教学内容过多,并且放映的频率高、速度快,以致于无法让小学生们进行知识点的思想和回顾,教师也无法提取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成了课堂上的主要部分,完全充当了教师这一角色,使致未能发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作用效果;因此,对于以上不良现象的描述,只有提升多媒体幻灯片编制的品质,才能够让同学们享受到高科技的学习水平,除了能够加速教师的授课效率以外,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教学效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问题;解决方法

  一、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

  对于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阻碍性,但是,若老师引入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将抽象的只是理论具体化、生动化,还能够将难度大的知识点简易化。而动画、声音与视频都能够辅助学生们的理解,图文结合的方式还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兴致性和老师教学方式的帮助的需求,若教师有意识地从网络上选取一些有趣的题材进行本章教学内容的融合,在融入新的知识点才能同学们的各个感官上明确地认识,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知识体系的囊括和获得。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语文教学流程中,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主角和核心,在充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多媒体技术的拓展正为此供给了较为便利的前提条件。因为多媒体技术具备多样性、多元化的特征,能够真情实意地将课本上文字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性,还能够模仿实际的情景语言交流,使致学生们能够在在脑海中体现和回顾,并且同时实现了同学们在课程中充当“独角戏”的角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媒体设施设备当作了简易的投影仪。这也是中小学中常有的问题。而某些语文老师仅仅是简简单单地将静态的图形与语言文字照搬到幻灯片上,因此使整个幻灯片看上去缺乏一种新颖性与新奇性,从而显得整个课件没有值得思考和观测的内容,从而无法让学生们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成效大量减弱。

  2.教师过于追求音频与视频的程度,从而使整节课堂的教学内容过于简易化,也失去了课程的主旨,若学生只是一味地看动漫、听音效,也就容易让同学们分散了对重要知识点的关注力度,从而使致学生们将大量的心思都用于兴趣的画风上,无法认真严谨地听老师讲解,看黑板上的板书内容。

  3.幻灯片的容量很大,放映的速率也很快,学生也仅仅使一晃儿过,并没有认真地落实在知识点中,以至于没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臻善自己的笔记,另外,因为课件的放映与教师的讲述是完全同步的,有时候,看课件的同学们无法认真聆听到老师的语言,而听取老师表述的同学们又来不及看幻灯片,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学生在一堂课上持续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也不知道是否真正明白课堂中的核心知识点。

  三、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所出现的问题的办法

  1.建立科学性的多媒体观念,真正解析课堂中老师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关联,多媒体也仅仅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方式,并不能完全充当教师的职能,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生能够尽力接受教师的教导为主要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以多媒体的技术为辅,以自己的言语和板书为主,不能“主次不分”。

  2.提升幻灯片的品质,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其幻灯片主要以趣味为主要切入点,其主要额目的也就是让小学生们提升对语文的学习潜力,从中也获取到学习方法,才能够给初中语文的学习打下优质的基本功。除了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还需要把控知识的重难点、主次分明,掌握整个章节额中心要素。

  3.遵循多媒体教学的原则———“适时、适度、适当”。在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的流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只有在核心的地方找到关键点,才能够增强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从而使课件更具有针对性。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就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这本书的结语中阐明道———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虽然能够让我们日常生活更为便捷性,但是我们却不能够完全依赖。的确,在学习的过程中,古典的方式也就是以板书、老师的语言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主体,但是,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科技的进展,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有效融入了课程中,但是本质是完全没有更改的,而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整个课堂更为生动性、直观性、重要性,但是若使用不恰当,依然会适得其反,而在这之中只有我们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想象、去领悟,才能够让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更加顺利化。

  结束语

  在多媒体应用在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特别是语文的教学,是十分依赖于多媒体技术的,而且,教师以多媒体进行辅助能够将教学的进程效率加快,还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对于听说读写的学习,能够得到创新与改善。将课件编制得更为优质性和全面性,才能够让整个课堂打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从而物尽其用,让同学们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潜能,整体性地提升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慧敏.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xx(14):32-36.

  [2]朱琳.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三个环节[J].基础教育研究.20xx(14):2-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

  摘 要: 高职“小学语文教法”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因此,高职“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本文对高职“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包括校内实训与校外见习、实习相结合,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训练;高职专任教师走下去,小学一线教师请进来;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线上理论知识学习,课上实践教学训练;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法 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

  “小学语文教法”课程是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该课程既要重视教育理论学习,又要加强实践教学训练。可是长久以来,这门课程受课时、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对教学理论讲授比较重视,但学生实践教学训练相对薄弱。那么,探究“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理论讲授不够深入,学生实践教学训练比重较小。

  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课,每周两节,学习一学期,那么该课程的总授课学时为36节。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教学训练,专任教师把教育教学理论课学时压缩到12节课,仅用12节课完成包括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理念、教材、拼音识字教学、阅读习作教学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课时少理论多,很多知识很难深入讲解。

  虽然理论课仅占12节,为学生留出14节课做实践教学训练,但是轮到每位学生试讲的时间还是十分有限。以我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每班平均40人。拼音、识字教学学生试讲一次,阅读、习作教学试讲一次,一个学期全班学生只有两次试讲的机会,一次试讲时间仅有七八分钟。一个学期一名学生试讲总时长也就15分钟左右。学生总的实践教学训练机会较少、训练时间较短。

  (二)学生实践教学训练形式单一。

  以我院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实践训练为例,学生实践教学训练以学生在录播教室试讲作为唯一的实训形式。学生在录播教室试讲训练的优点在于通过录播系统记录学生试讲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自己的讲课视频了解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但是,在录播教室进行试讲训练,学生仅能就教学设计、教案、教材分析、教法运用等方面钻研、准备,对真实的小学课堂情境难以把握,试讲时的小学生活动仅能靠同班同学生配合完成。由于学生缺乏对小学语文课堂实际的了解,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讲授时,学生很难有认同感,更没有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所以,某些教师在脱离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环境的情况下,向学生理论讲授,让学生在仅有理论支持的情况下进行试讲训练。这种单一的实践教学训练形式,导致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提升缓慢。

  (三)任课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了解有限。

  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法”课程的专任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深厚扎实,学术研究水平较高。但是,部分“小学语文教法”专任教师一般都没从事过或不再从事一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而且,高职教师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机会十分有限,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了解多是通过查阅学术论文,观看小学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等途径。这使得“小学语文教法”课程专任教师对本地区小学语文课的实际教学现状缺少具体、直观的了解。教师的理论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不能接收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情况和理念,影响学生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学生实践教学训练评价主体单一。

  以我院“小学语文教法”课程为例,对学生最终的教学评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传统笔试方式考查学生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占学生总成绩的60%,另一部分则是由教师给学生的试讲训练打分,考查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占学生总成绩的40%。两部分成绩之和作为学生最终的期末成绩。理论考查与实践教学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能较全面地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实践教学考评仅由教师根据授课标准、要求给学生打分。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仅能对学生该节课授课情况进行评价,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另外,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仅由专任课教师评价,难以调动其他学生的“听讲”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一)校内实训与校外见习、实习相结合,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训练。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1]。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学生大一、大二在校集中学习,大三到小学等其他教育机构实习。这种集中实习的方式优点在于让学生完成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到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实习,让学生做到“有备而来”,同时便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管理。一些学生和用人单位在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毕业后就可以直接留用。但是,这种实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在校脱离实践教学环境的学习,意识不到现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缺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当学生完全脱离学校到用人单位实习,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遇到一些问题时,很难有机会得到专任教师的系统指导。

  “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将校内试讲训练与校外见习实习相结合。高职院校可在大二下学期安排学生去小学进行为期两到三周见习实习。教法课教师可提前下達实习任务如记录5篇听课笔记、准备一篇教案,进行一次小学语文课试讲,并上交所教授班级教师的评课记录。让学生在短期见习实习阶段能把握小学语文课教学现状,掌握小学生心理及上课学习的真实表现,并能通过实际教学试讲找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及明确自身还欠缺的理论知识。短期的见习、实习后,学生再次回到学校,回到课堂上,能认识到所学理论知识的必要性,更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校内录播教室试讲更能贴近小学语文课堂。短期的见习、实习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教学训练机会,弥补校内教学训练机会有限、时间少、缺少真实教学情境的不足。endprint

  (二)高职专任教师走下去,小学一线教师请进来。

  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小学语文教法”课程专任教师到小学听课、参加小学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观摩优秀小学语文课。让专任教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了解最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动态。

  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法”课程的授课形式不应仅限于教法课专任教师讲授的形式。由大学专任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封闭形式向以大学专任教师为主角,同时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授课的开放形式转变[2]。“小学语文教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直接对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应聘请小学一线教师针对某些教学实际问题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解读等为学生讲授。还可以聘请小学教研员为学生就教育发展等宏观问题答疑解惑。“小学语文教法”课程教师的多元化,不仅让学生有了新鲜感,小学一线教师的现身说法更能让学生了解到了最直接、最具实际意义的知识,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践热情。

  (三)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线上理论知识学习,课上实践教学训练。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高职教育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3]。信息化教学由从前的仅在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向现在的课上课下应用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发展。为了让信息化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教师,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建设校园学习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尤其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平台。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就可以通过手机直接学习,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高职“小学语文教法”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学水平,大大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训练时间。本课程部分内容如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等完全可以由教师制作成微课发布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运用手机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并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是教案编写、试讲。课上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有难度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然后学生直接进行试讲训练。学生试讲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为该生提出不足之处。这种课下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课上进行实践教学训练的教学形式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实现了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由于把部分理论知识放在了课前完成,课堂上时间充裕,更是大幅度增加了学生实践教学训练的时间。

  (四)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传统高职“小学语文教法”课程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还是学生教学能力的试讲考查,评价主体都仅限于专任课教师。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不利于学生从评价过程中认识自身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必须向多元化发展。“每个人的命运由自己主宰,但一个人对他人又负有责任和义务,所以主体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3]。所以,“小学语文教法”实践教学评价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及短期校外见习实习阶段小学一线教师、领导的评价。改变学生校内录播教室试讲仅由专任教师一人评价的局面,教师把授课要求和评价标准下发给学生,让所有“听讲”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并给试讲的同学打分。试讲学生在试讲结束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给出自评分数。然后教师将师评分数、生评分数、自评分数汇总形成校内实践教学成绩。校外实践教学由小学一线教师、领导评价,给出分数。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学生不仅在自己试讲时能积极准备、认真授课,在成为评价主体后在其他学生试讲时也能认真“听讲”客观评价,同时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试讲学生和“听讲”学生的实践教学积极性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石月兰.增强高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性的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11-12.

  [2]霍生玉.高師小教专业“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反思与重建[J].新课程研究,20xx(1):23-26.

  [3]辛涛.对转型期“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状的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56-60.

  [4]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6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3-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6-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15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26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5-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经典)06-2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