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优选】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摘要】学校课程中,语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其主要目的所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读往往比写更受重视。学生要想提升个人写作水平,阅读量是关键因素,课外阅读尤为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视野可以得到拓展,写作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要作用
作文是体现小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并且还能反应出学生组织、理解和思维方面的能力。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纲领要求,要想使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得到提升,就必须加强对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通过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得到激发,并且使学生对知识迸发出强烈的渴求,学生的知识系统得到丰富,视野更加开阔。
一、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阅读中,课外阅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和理解方面的能力提升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实际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尤其应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明确其重大意义,肯定起对作文能力提升的作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外阅读比大纲规定范围之内的内容更具吸引力,这与大纲内容的宣教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拆分解读,这使学生失去了对阅读的积极性。相比而言,课外阅读有关的内容则更加精彩和耐人寻味,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喜欢语文,同时,其分析和辩解能力得到提升,在实际作文写作中,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引用这些内容,一方面提升了作文的厚度水平,另一方面还使作文更加可读。从而充实了小学作文,使其作文免于“形式化”的通病。
二、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作文的社会意识
识字和理论、作文等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社会实际、生活等才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同样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将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具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如果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小学生写作的作文将会成为单纯的文字重复堆叠。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其社会意识的提升主要靠课外阅读来实现,并且,学生的社会意识也会通过课外阅读而得以提升和培养,使学习、作文、社会、教学四个方面联系起来,赋予作文以思想。有着“小社会”之称的学校在本质上与真实的社会区别非常之大。独生子女在当前学生中占据主体,他们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社会。学生了解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课外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了解国家、世界等时事,使学生视野得到扩展,使其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让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上的诸多事物。学生在此类课外阅读的帮助下,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与氛围产生充分的熟悉,学生只有了解生活,理解生活,才能提升作文的社会意识,才能让作文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小学生自己的社会视野。
三、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学生所储备的知识量对学习语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外阅读则是解决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学习更多的汉字,还能锻炼自己的写作和语言水平,使自己的知识量得到提升。学生通过课外书的阅读能够认识更多的生字,运用更多的语言,写作的素材也可以得到积累。与此同时,学生对情节、场景和心态等进行描写时,也可以充分借鉴课外书的经验,这将极大的丰富学生日常写作的素材,使学生的大脑得到丰富。在阅读课外书籍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书中描写情节、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充实自身的写作技能。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为一个协助者,让学生将看到的描写人物或环境的语言记录下来,积累成写作素材。
四、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叫:“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人类的想象和写作水平都可以通过阅读得到提升。当前还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能够全面的理解课外阅读,将学生的阅读范围限定在考试书籍和能力提升的书籍,而将这一范围之外的书籍定义为闲杂书。作文大全、好词佳句、试题库等是大部分家长比较喜欢的书籍,除此之外,他们很少购买和重视,他们将考试分数作为评判的唯一依据。这种错误的思想占据着大部分家长的大脑,测试书本知识系统是通过考试进行的。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言,家长与老师都不支持他们阅读课外书。于是,缺乏课外阅读的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能力不强。对于家长盼望孩子成才的心理,我们都能够理解。可是大部分的家长没有看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其实,坚持课外阅读对学生长期发展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小结
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写作环节的教学,学生要想提升写作能力,课外阅读尤为关键,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家长也能够重视起学生的课外阅读来。与此同时,现代教育离不开课外阅读这一方式,这对当代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切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艳.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xx,(01):23-24.
[2]陈丽君.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xx,(08):41-42.
[3]王建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20xx,(12):178-180.
[4]闫秀凤.“真情实感”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6):89-9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
摘 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是我国民族传承的重要部分。因此, 教师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增加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识字水平; 爱国情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识字水平的提高,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锻炼其自身的写作能力。本文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了以下几点研究。
一. 加强语言文字基础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水平
我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族的历史和文化都是通过汉字保存下来的。因此,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 增加他们的汉字知识积累, 提高其自身的识字能力。如, 教师在进行《对韵歌》教学时,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蓑翁对韵》的图片或视频, 通过对传统启蒙读物的介绍, 增加学生对声韵的认知, 从而使他们得到语音、词汇和修辞方面的训练。同时由于《蓑翁对韵》包含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信息, 教师通过讲解其中内容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 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通过定期举办诵读比赛,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从而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 提高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又如, 以《‘贝’的故事》一文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 利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 展现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从而使学生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教师还可以展示“赚、赔、购、贫、货”等汉字, 这时学生就会普遍感到好奇:为什么它们的偏旁部首都有贝呢?趁此机会, 教师可以讲道:“贝壳可以随身携带, 不容易损坏, 于是古人讲贝壳当作钱币使用。所以, 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这样, 就增加了学生对汉字构造的认知, 促进了他们识字能力的提高。
二. 研读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包含爱国情怀的篇目。因此, 教师通过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如教师在《姓氏歌》教学时, 可以带领学生研读《百家姓》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进行课堂导入, “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姓氏歌》, 你们知道姓氏的含义吗?”同学纷纷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区别人亲疏的符号”。之后,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百家姓》的内容,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 你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姓氏吗?”学生纷纷开始找寻自己的姓氏, 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白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的道理,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增加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三.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有利于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 教师通过教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他们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因此, 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写作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其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如, 教师在进行《传统节日》教学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 你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你们可以说说自己知道的节日吗?”学生纷纷回答道:“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之后, 教师可以趁势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从而使学生明白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节日, 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课堂讲解结束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 通过让他们描写自身喜爱的节日, 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锻炼其自身的写作能力。又如, 以《揠苗助长》一文为例,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学生通过分组讨论, 有利于加深对寓言故事内涵的理解, 明白做事不应该急于求成的道理, 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养。此外,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中国古代故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从而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 应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而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茜, 范呈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外交流, 20xx (46) .
[2]张玲.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 (上) , 20xx (1)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
【内容摘要】新课堂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堂讲或满堂问仅仅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是以教师的口代替学生的口和脑,达不到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能力的目的。作为一个参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师,教学《石拱桥》、《富饶的西沙群岛》、《荷花》等语文课时,我努力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开放式教学。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表现自我建设良好的班风。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班级管理、自主
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说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时,我紧扣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一、开放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动
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师道尊严,教师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为学生安排一切学习内容,自身满足于已有的水平,因循守旧。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味满堂灌,忽视对学生的启发,根本不考虑学生懂了多少,更谈不上创新。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才可能具备灵活的驾驭能力。这无疑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
(一)开放教学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它更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必须通过传统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圈子,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课文的插图,可使教材增辉添彩,不仅能帮助师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插图用好,可以教活语文课。运用插图导入课文,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由于学生从未见过历史悠久,外形优美,结构坚固的赵州桥,不知大拱两肩上那两小拱空间位置究竟如何。我就出示挂图或指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将古老的赵州桥变作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大大增加了,又如:从大众传媒上开发利用。大众传媒是指报刊、书籍、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从活动场所上开发利用,活动场所有图书室、生物角等。从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上开发利用。这样的教学,让我感受到随地都是课堂,生活即是语文,语文是各生活联系在一直的。我们只要积极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将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教学必将面目一新,发挥更为强大的功能。我们的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中,也必将受益匪浅,获益终身。
在社会生活精彩纷呈的今天,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可谓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语文教学除扎扎实实抓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还应把关注的视角引向课外,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感悟,积累更多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那些流传千古的诗歌、词文,更要带领学生抑扬顿挫地去朗读、背诵,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欣赏人类文化的精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开放教学内容
从内容设计上说,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际上语课文中的内容反映的无非是自然中或社会中的人文内容,因此学习课文时不能孤立地处理课文内容,必须尽量把自然中、社会中的人文性内容引入课堂中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这可以通过实物或表达、图片、录像、课件等再现自然或社会内容,或通过引导学生表情朗读、联想、想象、表达、表演等表现课文情境。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理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让孩子感受到开放的内容,还应该与其他学科融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教学《家》一课时,体会诗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小朋友回去画自己的家了,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家?(学生上台实物投影下介绍)其实呀,我们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课件出示盛开着朵朵鲜花的中国地形图)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地形图,看!这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多美呀!我们小朋友的张张笑脸多么像这朵朵鲜花呀!我们可以在祖国的大花园里幸福健康地成长,你看,他们多快乐呀!(课件出示一幅幅学生的学习生活画面,配乐:娃哈哈)来吧,就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唱起来吧!(学生齐唱娃哈哈)我们能生活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是多么得幸福啊!所以说:(课件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在此将美术、音乐有机地结合到语文学习中,让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情感有效地结合。这说明语文虽然姓语,但语文决不单是语文,必须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三)开放教学过程
从过程设计上说,我鼓励学生对教科书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阅读,《课标》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同时要求教师少一点理性化的分析,少一点无谓的文字游戏,以重点精读带动全文浏览;多一点熏陶、多给学生一点揣摩、感悟的机会,着力于阅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月光曲》一文中时,文中讲到听了贝多芬的曲子,盲姑娘激动地问道: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吗?可贝多芬没有回答。此处就这样设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请多角度进行思考。我就提示学生从性格人品、心理感受、特定氛围、触发灵感、进入创作情境等方面进行思考。这类发问激发了学生在理解语言上发表一些新颖、独特的见解。
(四)开放教学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法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因此,我们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他们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不敢发表独特的思想,创新意识不够,这与当今时代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习惯了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老一套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我凭着创新教学原则,开放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等一类文笔优美、感染力强的课文,我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去感受课文情节与内容,进而被它感动、感染,从而感悟出其中的思想感情。而在阅读过程中,不强加给学生自己的主观理解,告诉学生应该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试着放放手,对学生说:你喜欢哪一节、哪一句?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你觉得怎么好读就怎么读!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空前高涨。
我们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从生活、书本等资源中获取知识;我们倡导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交流互动,因而教学过程远远超越了本身,它变成了师生交往、创新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活动、讨论中学得知识,可以通过采访、写报告等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我们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益的。
总之,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和设计开放水平。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开放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开放课堂教学,创新教法,在课堂教育工作中,我也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育。因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集体,他们都有独特的感情和个性,只有发挥并培养其个性,引导他们正确表现自我,才能使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有困难得到帮助,有错误得到纠正,有烦脑就得到化解,有成绩得到鼓励,有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发展,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开放教育方法,树立良好班风
从去年开始,我担任五年级班主任。五年级的学生自意识较强,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努力介入生活,希望自己的才干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同,渴望获得成功。因此,我在工作中特别注意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各个方面有成就感。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励学生奋发进取,提高班级学习水平
学风是班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必须把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向学习上引导。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人都有学习的进取心,进而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呢?首先确定好班级班训。它要求学生学习要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心态积极,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脚印地迈进。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求先自我纵向横向比较,自己跟自己比,然后再与班内同学进行横向比较,营造人人有进步、人人争先进的氛围。开学初,我将上学期各科成绩制成一个表格,发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表中适当位置填上自己的各科与最高分相比的差值,并与班级平均分作比较,然后制订出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在班会上,大家踊跃发言,相互交流,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风气。同时,进行今天和昨天比、现在和刚才比。班中每天的口号是:我能成功,我们能成功。这一年,无论是全班整体水平,还是在尖子生的培养方面都有较大进步。
(二)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的主人
好的班风与良好的班级管理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来管理的人。在班级管理上,我从以下三点着手:(1)、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每学期我先吃透学校政教处的工作计划,领会其精神实质,然后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确定班级工作思路,把班级工作计划复印给每位班干部,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任务制定出自己的计划。我再根据班干部上交的计书,整理出班主任工作计划。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生反映很好。(2)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定期轮换,体现班级的民主性,使每位学生都有为他人服务的机会。我对每位班干部的工作总是给予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努力培养他们处事及应变能力;由于学生干部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任职时间又不长,因此工作热情高,干劲足,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尊重、支持和配合。(3)尝试按学号顺序轮,每位学生都要担任临时班主任一天,负责早操,课间操、自修情况的监督及处理当天的突发事件,让他们体验班主任工作的苦乐。通过实践,干部们自我管理能力逐日提高,其他同学更明确自律的重要性。此办法实行一年以来,班风正,学风浓,班级集体凝聚力强。
(三)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使每位学生有用武之地
好的班风能够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一般而言,学习好的学生,以自己的优良成绩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会促使他们更加勤奋上进;成绩差的学生,表现的欲望未能实现,则易出现消极情绪,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面了解,善于发现,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促使他们全面进步。如一位同学经常上课打瞌睡,作业往往没完成。有一次,还拿了我放在课室杂物间的一支钢笔。一天放学后留下这位同学,请她帮我清理讲台的抽屉和杂物间。她做完后,我表扬她卫生搞得好,人又能干。在我的感化下,她告诉我曾拿了老师的钢笔,已弄坏了一点。我没有批评她,还表扬她是个诚实的孩子。从此,她觉得自己在老师的眼里并不很差,慢慢改掉了上课打瞌睡的毛病,作业也按时完成,各科成绩渐渐有了进步,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
一年来,班级的优良习惯占了上风,学生你追我赶,人人争做小主人,呈现一片可喜的景象。我想,只要老师小心扶植,大胆放手,当好参谋长,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学会监督自己,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成功地表现自己,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
8月第1版)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版)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xx年7月第1版
5、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第2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
摘要:为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文章首先对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从使用电化教育技术突破语文学习的重点;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技术,引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感情共鸣;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化教育技术的策略。
关键词:电化教育技术;语文教学;小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化教育技术也逐渐被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当中。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电化教育技术,轻视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推崇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能因此而轻视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主导地位。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电化教育技术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必然会使学生对生字生词、课文分析和朗诵的学习不足,从而造成学生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基础不牢的问题。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电化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电化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上大量播放多媒体课件,追求生动的视听和动画效果,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却分散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关注,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这种教学形式上,忽略了对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认识到电化教育技术只是课堂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过分的使用会使电化教育反客为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应用
(一)使用电化教育技术突破语文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中涵盖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而电化教育技术在辅助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创设必要的情境,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将重点知识内容转变为易于把握理解的内容。同时,辅以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学生更容易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但也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等电化教育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重点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一课时,卧薪尝胆一词的字面意义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并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成语故事,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明白胜不骄败不馁,只有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二)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技术,引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感情共鸣
小学语文的学习范围广泛,很多课文都有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可以让学生体会。教师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带领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精神世界,引发学生与教学内容、作者的情感共鸣。电化教育技术能够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展现一个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氛围,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之自觉地以景触情,得出对人、事、物的体验和感悟。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作者对师恩的难忘之情,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至深的思想感情,体会其难忘的至深含义,引发学生对于“师恩”的思考。
(三)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某些教学课程的传授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去进行解说和演示,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授课时间,还未必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使语文教学程序化、自动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增加课容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学生可能认为海洋只是观光旅游度假的场所,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教师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课时进行教学,往往很难充分地进行讲解,也很难解释得特别直观、透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可以改善这一弊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告诉学生,人们是怎样利用海洋、开发海洋、可持续保护海洋的,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洋对人类未来的生命意义和发展意义。
三、结语
电化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主导力量,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但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地运用电化教育技术,不断优化小学语文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金龙.浅谈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5):31-32.
[2]包建德.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xx(4):9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写作教学是小学三年级才真正加入的学习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对自身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情形,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热爱生活的表现,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教授学生写作时的方法应用非常重要,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成为教师的执教重点。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写作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三年级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分水岭,是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量化的最终体现,也是学生的好奇心理趋于规模化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内容训练,能够让学生的认知理解更加深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潜在优势,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深入研讨写作训练的教学策略。
一、写作教学要深入于日常语文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篇优秀的文章必定是经过作者智慧、感悟于一身的结合体,是作者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集中,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写作时也应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逐步深入渗透,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以至于爱上写作。三年级的语文写作内容多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背景进行开展,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比如上册教学用书中涉及的语文写作内容,让学生书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书写自己身边的人物,让学生书写自己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趣事等,都是以学生的年龄感知特点为内容进行开展的。而这些写作内容的真正主题在于上文中提到的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时就要加入这些元素,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在学习《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文时主要以这里的特色———槐树为背景介绍这里孩子的生活场景,用动作描写来烘托孩子不畏酷暑、热爱劳动的景象,这些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深入讲解,并以此为内容让学生观察自己周边的生活景象,如此促成学生的积累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增加对于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时以热情饱满的状态投入进去。
二、写作教学要注意材料的运用和分析,挖掘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如同汇报工作一样,今天都干了什么,今天都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全文如同白水一样平淡无奇,了无生趣,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核心思想,没有运用合适的语言将自己着重想要表达的内容描绘出来。针对此种情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运用和分析,挖掘写作材料深层次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如此也是教导学生学会贴合主题的表现,这样学生在写文章时才能言之有物,并且赋予个人的真情实感。如在练习写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先要以当地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开展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在城市的传统文化特点,然后根据该传统文化的兴起进行学习,探讨该习俗是怎样形成,有哪些历史传说和名人传记,比方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当年投江而死,而赛龙舟往江里面扔食物就是希望鱼群虾群能够有足够的食物吃,而不吃屈原的尸体等等,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并让学生了解写作这篇题目的最终用意在于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精神实质,如此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的写作练习。
三、写作教学要着重语言的积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也是如此,只有内心拥有内容,在写作时才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还要强调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学习其他文章的写作手法、应用技巧等内容,以丰富学生自己的学习,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注意阅读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章阅读来达到质的变化,形成学生自身的财富并将其指导于写作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定期举办“读书谈心得”等内容的交流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督促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达到交友的目的,进而丰富于学生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材料加工积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新闻中看到的事件等内容,是否有值得深思、学习、醒悟的地方,而这些生活赋予的智慧正是身为学生应该体验到的,并指引学生学会将其转化应用到实践生活中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书写出来,才是学生自身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结果,表现了学生个人智慧的集中结晶。由此看来,写作教学的内容并不简单,是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神经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长期练习和长久坚持,才能最终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而文章的抒写就是让其他人共同观看、讨论的过程,让其他人通过文章了解作者的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共鸣,寻找启迪,而这也正是开展写作教学的最终宗旨体现,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终需求。
参考文献:
[1]殷亚玲.小学语文写作策略教学的行动研究[J].扬州大学,2016(2).
[2]宋常青.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状况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
摘 要:《病梅馆记》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所著的一篇寓言体散文,揭示了江浙之梅皆病的不堪现实,描摹病梅之态,诊断夭梅之由,拟想疗梅之术。文章借助对梅的品评,隐喻封建思想对人才培养的禁锢。抛开作者的个人政治歧见,笔者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的视角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发表,发表有关小学教育的论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投稿
《病梅馆记》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所著的一篇寓言体散文,揭示了“江浙之梅皆病”的不堪现实,描摹“病梅”之态,诊断“夭梅”之由,拟想“疗梅”之术。文章借助对梅的品评,隐喻封建思想对人才培养的禁锢。抛开作者的个人政治歧见,笔者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的视角重读此文,深感先人的“疗梅方案”与当下课堂教学的改革观念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以古为鉴,将教学中发生的一些典型问题,尝试以“疗梅之术”作为治疗课堂教学顽症的良方。
一、察色望诊,观语文课堂“病梅”之态
《病梅馆记》一文,作者指出梅的健康生长姿态应为“直、正、密”,但梅的天然之姿却遭世人所弃,病梅的“曲、欹、疏”被广为推崇,显然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观,以扭曲本真为美,以丧失生机为美。静观当前小语课堂,虽经过十多年的课改的洗礼,在理念构建层面,语文学科确已彰显革故鼎新之态,但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效益仍不够理想,依然显现着“病梅之态”:教师在课堂中的“独裁地位”没有改变;教师习惯依照惯有套路,施行“揭示课题—识字学词—分析课文—巩固练习”的旧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问题,漠视了学生个体成长的多样性……
二、把脉会诊,悉语文课堂“夭梅”之由
龚自珍认为,梅的病态是由于代表社会文化主流的“文人画士”特殊的审美取舍所致,其实隐喻的则是封建制度下病态的选用人才的标准,这才使得“文人画士”趋之如骛。那么,当下语文课堂呈现的“病梅”之态又有何因呢?
1.视应试至上
在应试至上、分数第一的背景下,语文课成为字、词、句、篇章的训练课,精彩的课文被解读成无情无味的“文字零件”。教学流程的设计看似环环相扣,词句训练得扎实到位,实则忽视了学生在自然常态下的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忽略了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这样的课堂培养的是片面发展的人。
2.唯经验是从
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将一篇课文分解成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最后回到整体。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丧失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个性差异被抹杀,以共性代替个性。
三、对症施诊,行语文课堂“疗梅”之术
龚自珍心生疗梅之念,并将愿望付诸于行动,“辟病梅之馆”“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我们的语文教学亦应如此,要顺应孩童天性和成长规律,实现语文学习过程与生命成长过程的和谐统一,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提升。
(一)“解其棕缚”,让学习空间天高地阔
1.构建语文学习的“生态园”
教室是一个物化的环境,我们应努力将教室建设成“语文生态园区”,激活学生的参与欲望。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美化教室环境。如设立植物一角,让教室绿意盈动,花草飘香;建设图书角,让教室汇聚好书,充满书香味;扮靓墙壁,让墙报“会说话”……(2)变化座位排法。根据学习内容和方式所需,座位形式应改一层不变的“秧田式”为灵活机动的马蹄形,或环形,或“U”形……方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3)发挥多媒体效应,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辟语文学习“大视界”观
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标也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应从现实世界的多彩生活中去寻根溯源,让生活之源为语文学习引入清流,提供滋养。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1)拓展学习内容,用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体验来充实课堂,真正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如教《云房子》时,让学生观察记录云的变化多姿,阅读有关云的科普小短文。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课堂学习提质增效。(2)开展语文活动,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催化剂。如结合年级特征开展“查字典接力赛”“故事时光屋”“美文诵读展示台”“情景剧演播厅”“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展他们施展语文才能的`天地。
3.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
这儿所指的“对话”,不是狭义的语言范畴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包含师生、生生、师生对文本及编者的自由对话。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多重对话的平等参与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应该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对话。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蹲下身子,平视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使学生在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理状态中,读得投入、思得专注、学得主动而愉悦,在读、思、学过程中找到对话的切合处,实现学生与教师、文本的沟通,进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二)“纵之顺之”,让个性发展轻舞飞扬
1.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等方面存有差异,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也迥然不同,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的各种环节中,提供“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菜单式服务。
(1)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方向指南,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习主体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都能达成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结合日常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一种是教师提供目标菜单,由学生自行选择。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笔者就设计了三种学习目标供学生自选: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用口头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致。②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用画笔描绘诗中的景致,并将诗句题于画中。③模仿学过的文包诗的课文,将《宿新市徐公店》编写为一个故事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
创造性思维是培养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整合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模式。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任何教学活动不应该偏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主题。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尤其是农村这种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的地区,更是应该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注重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激发的障碍分析
1.学校环境。
农村小学教学水平与城市地区相比不管是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设备落后,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有限,从而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高;另外,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方法趋于传统,仍然采用以教材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此外,过分重视教学成绩和学生的排名情况,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没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机械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更不用说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2.家庭环境。
当前农村家庭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照顾,老人文化水平有限,没法在学习上帮助孩子,更不用说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类是家庭条件较好,生活质量比较高的家庭,父母对其很溺爱,过分娇纵孩子的行为,对不正确的行为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指正,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第三类家庭是父母将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将孩子送到城区上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父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重压之下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更不用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1.创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好的效果,也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缓解学生们的紧张情绪,使学生们的思维可能得到延伸和扩展,更好地促进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要给学生们充足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关注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农村小学语文来说,过去传统的教学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激发,要给学生们留出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2.采用多种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使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多是讲解课本知识和内容,不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比如,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各种形、声、视频等的内容,利用这种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地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新颖的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同时还需要注重课外实践的引导。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可以将课堂内容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融合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起到更好地效果。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活动可以更好地开阔眼界,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学,更是可以充分利用田园风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春光烂漫的季节,可以带领学生置身田野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风光,让学生置身其中,并通过实践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完成了教学活动,也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结语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应试教育一直对日常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仍然需要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科教育,特别是学科教育中典型的开放理念。这一思想的主要思想是在小学生教育广泛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以小学语文教学规则为基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大力倡导开放教育模式,从多方面培养小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汉语学习将伴随学生一生,而且非常实用。语文是一门功能性的文化学科,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语文课程教学与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因此语文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课程也具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和功能。
一线教师需要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特点。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多样化的,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因此,在构建开放式课堂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语文的影响和感染的作用,这将对学生产生微妙的影响。开放式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捷径。在开放的教室里,老师需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的主要方式
1.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的,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
主体教育的理念始终倡导把学生视为充满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及时、牢固地学习新知识、理解新事物、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他们的需求。换句话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反映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下,整合主体教育思想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掌握基本的单词、单词、句子、文章,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着眼长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未来加强他们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标。
2.教学内容应该开放,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基本积累阶段是小学语文学习。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汉语学得不好,即使初中或高中花更多的时间补课,效果也不会很好,特别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难改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把教学内容限制在课本和教材上,还要让学生记住单词、单词、句子和文章。它不仅应该让学生机械地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模仿写作。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文章来写。我们应该通过不断丰富阅读,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正确、有价值和有用的知识,这可以提高学生更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模式要开放,才能实现能力教育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不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就理解而言,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批判性地阅读文章。因此,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表达不同的观点。例如,在文章《云雀的愿望》中,有这样一句话:“云雀妈妈擦擦头上的汗水……”在学习了这个地方后,一些学生质疑:鸟没有汗腺,汗水从哪里来?学生的这种反应是主体充分参与阅读的表现。
就表达而言,它的开放性体现在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鼓励他们勇敢的表达和交流,并且能够恰当准确的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
4.教学评价应该是开放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上述内容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在实践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首先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质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然而,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重点是不同的,所以不应该有一刀切的方法,应该对所有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从道德、智力、体质、艺术和劳动、能力、知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成绩的量化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应结合各种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如绩效评价、档案评价、小文章评价、活动参与评价、小评论评价、语言激励评价和评价形式评价等。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阶段的评价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教师的不断指导下发扬自己的优势,纠正自己的不足。
三、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开展开放式教学,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并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施。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殊技能的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参考:
[1]李君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青年日记》,20xx,(03)
[2]谢建玲,迟海阳。“引导-探究”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科技信息,20xx,(20): 19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9
摘 要:小学课改在不断地更新,小学语文课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本里的很多内容都变成了以口语交流为主题的内容,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引导学生锻炼交际的能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口语表达;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口语表达能力,应从小的时候进行培养。制订口语表达的目标,然后,分析课堂上存在的影响培养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找出合理的培养方法。
一、制订语言表达的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培养。表达的完整性包括语言是否吐字清晰、简洁明了、生动明确等。首先,语言的表达要符合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要通过逻辑性的思维言语表达出来,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工具应该被完美地应用。然后,语言表达要得体,要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合的话,让对方明白言语中的含义。再者,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能够将想表达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三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语文课堂中影响表达能力培养的原因
语文课堂上表达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语言表达所需的情景匮乏、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针对性较弱。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和学生无言以对,学生不够活跃、教师无可奈何的场景。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心理上的障碍,对语文的表达充满恐惧,尤其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长期积累导致学生胆小自卑。语言的表达需要一个合理的场景,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的教材设计当中多设置一些生动的情境来锻炼学生。缺乏针对性是指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文章的思路,表达起来就会清晰明了。
三、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要从学习的氛围谈起,营造一个活跃的、可以互动的环境,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语言的表达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诉说,要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流利地阐述。
参考文献:
[1]黄海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xx(01)。
[2]肖水兰。略谈小学语文课堂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xx(0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
引言
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地上而不是掉天上?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二、提问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又如,在教学《我们家的大花猫》时,提问“为什么作者说猫的脚印像梅花呢?”很多学生说道是因为猫的脚印像梅花,其实通过老师进一步的引导,最终得出是因为作者对大花猫具有一种喜爱之情,不然怎么会把肮脏的脚印比成美丽的梅花呢?
三、充分做好提问设计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大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是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着设计这种以主问题联动分问题,以系统的提问框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大减少了那些一般性的、肤浅的提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识。
四、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五、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在教材重要的地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进行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就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六、提问要适度适量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诸如什么“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废话。反之,问题过难,学牛颦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时间多,学牛思考的机会少。教师在吃透文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文章前后之间的关系并提问。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尤其重要。所以要认真地对待,领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性设计,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发挥真正的功效,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最佳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人开始认识到了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为此,在中小学教育环节当中开始结合实际情况,将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纳入到正常教学任务当中。通过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以此实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小学阶段属于幼年孩子的思想启蒙时期,也是学生的黄金时期,通过提升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加敏锐的思维,确保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当中获得发展。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实际情况,并详细阐述了有关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加入口语交际十分必要,是现代社会当中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为此,本文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角度出发,一方面分析教学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另一方面则需要从问题角度出发,重点探究教学中的主要策略内容。希望能够对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1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主要原则分析
1.1生活化原则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生活化的原则,学生需要通过日常生活进行语言交际锻炼,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口语能力。实际上这就是生活化原则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可以使用口语交流方式传递思想,并可以在现实生活当中寻找到兴趣爱好与他人之间进行分享。在生活当中,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交流也是口语练习中的一部分。
1.2尊重原则
在小学阶段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尊重原则,口语交流本身属于一种交流与交换的过程,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又需要彼此之间相互尊重。教学中,教师以及家庭都应当充分尊重孩子,并相信科学的教学方式。
1.3个性化原则
在教学环节当中需要充分认知到个性化原则的重要性。教师以及家庭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将落脚点放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孩子的实际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彼此存在差异性,教学策略与方式也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率提升。
2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习环境方面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实际学习环境存在问题,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学生缺少具有统一性标准的学习环境。小学生主要将自己的时间用在学习当中,但是因为试压力相对较大,教学中学习内容比较繁重,学生无法抽出时间进行训练。学生缺少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则口语交流教学就丧失了其意义。此外,网络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造成了学生不愿参与到口语交际教学当中来。家长对口语交际练习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造成了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都不利于开展这项工作。
2.2训练与生活脱节
日常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造成了课堂当中对词组造句等形式的教学重视度不够,语言表达以及训练的时间一再受到压缩,这就让学生不能够更好的开展语言交际练习。然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重要前提就是想与说,需要学生进行快速思维反映,一旦失去了这种环境,让语言环境变得更加孔洞则学生就不能够更好的揣摩自己的真实情感。
2.3弱化了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意性以及盲目性水平较高,针对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也更少。口语交际当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引,否则学生就只能够进行低级水平的聊天。这样也就无法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语言能力较差,这就会让学生说话随便,不能够遵循语法表达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师进行思维指引,加强训练必不可少。
3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
3.1创设具体的口语交际环境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具体的口语交际环境,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的特点,应当注重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小学生健康审美的养成以及积极的人生价值观。首先,创设的情景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通过角色表演或者是游戏等等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其次,创设的情境要真实、有意义,而且要符合特定的历史文化需要。让学生领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围绕着不同的谈话目的以及不同的交际对象,应当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态度。最后,在创设情景时,还应当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要使得学生在这种情景中领悟到一定的人生价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
3.2建立有效、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于学生口语交际的评价应当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从而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同时要注意其评价的目的是在于注重学生多方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需求以及差异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评价时,不应当只是用一种评价机制来进行,在新课标中有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于学生的种种想法不应该轻易否定,评价中应当出现描述性以及表现性的语言,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长处,去鼓励学生大胆地练习口语交际。
3.3训练学生的说话“语法”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要将学生的“语法”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语法即学生的说话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设置意思相同但是语气不同的一组句子,让学生进行模仿,或者想象。在训练中,要学习将一句话说好,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以及为什么,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语言的组织才能将话说得有条理,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打好语言基础,提升自身的语言说服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需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语言的使用有时能够让一个人心情愉悦,心悦诚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并结合口语交际联系情况,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更近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陇丽.兰州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石芳媛.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xx.
[3]郭东霞.乌海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4]钦林红.技工院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评价体系探究[A]..中国职协20xx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xx:6.
[5]高毛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xx.
作者:王连平 单位: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2
[论文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包含着全新的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活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选择探究的策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就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意义、实施策略及其注意问题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的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既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季苹说:“研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就要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一次调查活动的反馈……
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实践。语文学科是研究性学习最便于开展的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真正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
研究性学习与以往的教学学习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重感悟”,不把现存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都来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研究性学习科学的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三、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开展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1、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研究性阅读能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研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研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1)从生活中设定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研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2)从课文中设定研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研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对此,笔者的研究与实践是:
①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研究课题
鉴于对研究课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研究课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研究课题是设定课题的一般方法。
②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研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
如果小珊迪不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③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研究课题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研究课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读题后,教师问学生:“读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读懂课文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b.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c.表现了红军什么精神?老师就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来研读全文。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深究、讨论、争辩,其间教师作适时、适度地点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内蕴。
④从课后习题里带出研究课题
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研究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如研读古诗《别董大》,课后习题要求说出诗中所写的景物,由此我得到启发,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剧本,并当导演,把剧本排演成一个短剧。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查阅了诗人高适写《别董大》的背景,研究了当时诗人和琴师董庭兰(董大)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写、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⑤在趣味活动中引出研究课题
研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若能更多地让学生觉得有趣,则活动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教学《鲸》这篇课文,教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课题是:“我们已初步读懂了《鲸》这篇课文,大家对鲸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去,就要请大家来扮演鲸,向人类介绍自己家族的特点。要介绍好自己家族的特点,就得更细致地读课文和查阅关于鲸的资料。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了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生活习性等内容。
⑥在插图赏析中推出研究课题
语文教材一般有三大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习题系统。图像系统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课文,更有益于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的生活图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因此,从课文插图去推出研究课题会别有一番意趣。如《鸬鹚》这篇课文,插图是一幅静态的图画:夕阳、平静的湖面、垂柳、无垠的稻田、小船,船上的鸬鹚像列队的士兵,渔人在悠然地吸着烟。在深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认真欣赏这幅插图,并推出了研读专题:“这幅插图表现的是什么情境,画出了课文中的哪些描述?如果捕鱼开始,画面又会有哪些变化?从课文中找根据,谈体会。”课外又要求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查阅并收集资料,以《鸬鹚》为课题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由于学生对这一课题充满兴趣,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孩子们又根据小组的兴趣,把主课题细化为许多子题目,如鸬鹚的种类、鸬鹚的外形、鸬鹚的生活习性、鸬鹚捕鱼的特点……
在课文中寻找研究课题,其实就是营造研究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既达到了解读课文、操练语言的要求,又从中培养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
2、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研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
首先,应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如在《鲸》一课的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们通过相互沟通明白自己不仅能够从书店、图书馆、网上搜寻相关材料,更可以去采访自然教师或其他人获得大量宝贵的资料。其次,在对有关材料进行筛选的同时,组织学生先就选择的材料进行广泛的阅读与深入的讨论,再结合课题实际确定子题目进行分析研究。当然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应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因为我们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研究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的情况,这时指导教师可边教边导。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的研究深度和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向引导,通过“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研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当然,教师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学生在科研启蒙阶段养成严格要求的习惯,从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研究素质。
3、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学习特长,又依赖组内每一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具体表现在让细致认真的学生偏重于检索文献,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偏重于对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文笔流畅的学生偏重于文章的写作,让擅长电脑的学生偏重于电脑的操作;让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任务,让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简易操作的工作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然教师除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特长的优化组合外,还应注意到组内学生的整体效应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伙伴及时沟通,良好配合,形成一个能创造横向交流、团体合作的氛围;教育学生在学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学会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使学生体会到进退之间自有天地,体会到协作学习带来的个人力量无法企及的乐趣,高效高质地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四、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调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选准研究要点。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处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3、注重研究过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研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4、把握评价尺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3、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4、安桂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
5、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
6、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7、王升:《论研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3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满足小学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并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德育。在农村小学中,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这就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文章以农村小学为例,探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
德育指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也不同。其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阶段为公民道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阶段为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也不同。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要培养做人的基本品质,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诚实、公平及勇敢等,并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具有团结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最终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够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认识,最终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符合语文教学发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当今时代,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得到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这种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其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
将德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是德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德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还需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及其他科目相互融合,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德育长期稳定的发展[1]。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展开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体裁,包括古诗、散文、寓言故事等,内容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在将德育融入其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制定针对性的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讲解,需要让学生知道独立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的鲁滨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勇敢的克服了困难,正是由于他具备这种不畏惧困难的精神,才能够活下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时对学生展开德育,这种方式能够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及培养独立性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展开德育,提升课堂的新鲜感。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体会语文学习中的真情实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清平乐村居》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村居中作者描绘画面的图片,其中草儿刚刚发芽、柳树随风波动,黄莺在树上叫着,学生看到这种场景,一定会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对文章展开自主学习,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展开细致的讲解,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文中诗人的情感,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展开情感教学,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2]。
(三)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展开语文教学,如课外教学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天性。儿童内在的思想品德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在讲解完书本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和雨来有着相同精神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存在善良的人和事,通过向他人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形成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四)在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德育的渗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验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环境,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同学展示圆明园的历史图片,烘托出情感氛围,再为学生讲解圆明园在被毁灭之前的宏伟壮观,并与现在的残骸形成对比,使学生产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悲伤。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五)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我国教育纲领中规定,在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对2500左右的汉字完成认识、拼读及了解等,由此可以看出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德育,这种方式能够扩大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我国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字很多,提升了识字教学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提升学生识字学习的质量,就需要在其中渗入德育,丰富识字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膏”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该字体中的上半部分内容展开放大,缩小下半部分的字体,这样在视觉上,该字体呈现出一种上大下小的形态,有一种下方承载着高大物体的感觉。同时再将该字按照正常结构书写,让学生观察哪种书写结构更为正确美观,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汉字书写中的结构分配能力,将汉字书写结构与做人的道理相互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师友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最终将德育与语文识字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3]。
三、结语
随着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如何将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德育的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xx(5):57.
[2]王知乐.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公路养护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职业技术,20xx(7):48-49.
[3]李庆洁.润物细无声: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科技资讯,20xx(9):180-181.
作者:魏元淑 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小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4
赏识教育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周弘主任所提出的,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人性化和人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充满感情和人情味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基于尊重生命的理念至上,要求教师带着赏识的眼光来关注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降低学习中产生的压力,提高积极性,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将赏识教育法用之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能显见成效。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实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赏识教育基于爱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过程进行创新设计,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口头表扬、精神、物质奖励等方式,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从而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实现“升本思想”教育的目标。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是以尊重和爱心为前提的,《浅谈赏识教育》中谈到,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赏识,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事、物。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人的行为,通过不断地暗示,提高人的自信心,从而不断进取。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在小学阶段实行赏识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对于该学生的日后成才,都十分关键。因为赏识教育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赏识教育强调平衡与和谐,赏识教育主张以人为本,树立平等观念。所以赏识教育是注重生命意识爱的教育,是具有人性化的教育,这与教育规律与儿童特点有共同点,因此,实行赏识教育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1.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学习,是强调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学习。包括“阅读“”写作“”习作”等内容。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注重学生的课文感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观后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认知课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我们让学生写《值得尊敬的一个人》,我们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去写,写生活中最让他感动最让他尊敬的一个人。有的学生写老师,有的学生写母亲。由于我们在启发学生时,强化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从本人的内心情感出发,写出自己最感人的事例和情感。学生的自我得到很好的挖掘。
2.搭建教育平台,树立自信心。
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他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缺乏自信的人,就会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就会制约学生的言行,就会影响到学生正常思维的发挥。小学时代又恰好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牢牢抓住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契机,就会对学生的一生大有裨益。所以在小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小学五年级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讲述了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赏识,教师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让自己做的最好,让自己成为最受别人赏识的人,做花朵中最美的一棵。并且学会赞美学生,“你们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花朵,你们要永远做最好的自己”同学们听到这样鼓励的话,能够大大提高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从课堂开始抓,为学生营造被赏识的环境。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要从课堂入手,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感受到赏识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增加信心。在语文课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比如听说读写,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例如,有的学生不会读课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读错了不要紧,立即改正过来。有的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谁发言,谁就是最聪明的孩子。通过积极的引导,鼓励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发言。
4.在课文作业上抓赏识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在课外作业方面,我们也强化赏识教育,我们很注重抓学生在作业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班有名男同学,作业一贯潦草,但有一次稍微工整,我就及时表扬他,并把他的作业拿到班级,让全班同学看,这样一来,使这个学生大受鼓励,从此,他的作业每次都工工整整、认认真真。通过作业的改进,这个学生更加爱上语文课了,期末,他的语文成绩提高了一大截。
5.在赏识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鼓励大胆创新和探索。
我们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创新,争取把每一节课,都变成探索与创新的实践课。老师,是启发学生开拓与创新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开拓与创新的主动性、能动性,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刷子李》这篇课文是讲述一个叫“刷子李”的能工巧匠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通过排演节目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这篇课文在讲解时有了新意,语文课上出了新特点。事实证明,学生们是有很好的开拓性的,教师要及时采纳他们的建议和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使我们的课上得更有新意。
三、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价值
1.以导促探,以探解疑,使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完善自我。
在讲科技文时,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大胆质疑,让学生大胆思索,开动脑筋,比如《太空清洁工》,教师就向学生提问,谁是太空清洁工?为什么叫太空清洁工?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思考,很快进入了情境,主动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很长的课文,学生很快就读懂了。在讲《难忘的一课》时,同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叫难忘的一课,究竟因为什么使人觉得难忘?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来看这篇课文,就会觉得课文没有那么难理解了。这时及时表扬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强。这样,同样是一篇课文,在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提问与解答中,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2.以趣促思,以思求异,使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得到升华。
在教小学生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趣味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在讲《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时,我给学生带来一盘录音带,其中有系列圆舞曲,曲调悠扬动听,节奏感强,学生很感兴趣。我就给学生讲圆舞曲的特点,怎样欣赏圆舞曲,学生非常高兴,于是,也很愿意学这篇课文。在讲《落花生》时,我告诉学生,有很多植物,果实是埋在地下,不容易被发现的。让同学动脑筋想,除了花生外,还有哪些植物是这样的。这样的启发,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很快投入到课文中来。学生提出了很多答案,我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说他们视野开阔,说他们肯动脑筋,是有智慧的学生,长大可以当科学家。学生在这样的赏识中很有自信,很投入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在习作《快乐的爷爷》中,我启发学生思考,爷爷已经进入老年,走路不便,为什么那么快乐?学生说,那是因为爷爷有爱好,另一学生说,那是因为爷爷有追求,所以快乐。还有的学生说,爷爷有童心,所以快乐。我表扬了大家。我说,那咱们大家就把爷爷的爱好、爷爷的追求、爷爷的童心都写出来,这就是一篇好作文。在写的过程中,我又不断告诉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事件该怎么写,人物该怎么写。同学们就开始学着写起来。一般来说,小学生写作文都会感到有些困难,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不够细致,不知怎样下笔。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鼓励他们,提高他们写作文的积极性。他们有了兴趣后,就会主动地写,积极地写,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大有帮助的。我经常在班级念好文章,学生有点滴进步,我就及时鼓励,全班表扬。这样,学生们由开始的怕作文,到逐渐的爱作文,会作文,到最后成为作文能手。这当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和信任。赏识教育是语文与习作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要一举一动都体现出对学生的赏识,这样,最大程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智慧与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大,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工具逐渐走进我国小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多种特点。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而又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能够将语文课堂带进一个异彩纷呈的新境界,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基于此,笔者从小学语文中的识字教学、古诗教学以及写作教学三个方面去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而高效地运用多媒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工具便是教师的一张嘴、一根粉笔以及一本教材,这些单一的教学工具使得课堂教学一直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的血液,使得课堂氛围不再毫无生气。它利用自己独有的特点,从多重角度去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小学语文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若能充分而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多媒体,进行视觉刺激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低年级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点即是识字教学。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普遍是教师一个字一个字教,学生一个字一个字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也普遍低下。识字的多少、快慢对学生智能潜力的挖掘以及后期其他各种知识的学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至关重要。而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直观形象、色彩鲜明以及视听结合等多种特点,能够有效将识字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另外,运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也能对汉字的字形等进行形象而又趣味的分析,从而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刺激下对汉字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识认汉字的效率。比如在学习“看”这个字时,语文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出示一个孙悟空眺望远方的图片,问一问学生:孙悟空在干什么呢?学生答:在往远处看。教师:它的手放在哪里的呢?学生在观察之后便回答道:它的手放在眼睛上面。教师:对的,孙悟空将手放在眼睛上,就能看的更远。那么“看”这个字和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和手还有目有关系。教师趁热打铁:说得对,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看”这个字该怎么写吧。随后,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将“看”字的笔画顺序一笔一笔地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跟着多媒体课件尝试地写一写,以便更加快速深刻地掌握字形。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借助了小学生都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孙悟空的形象,另一方面将汉字的字形进行详细分析,如此一来,便可以让学生在趣味的氛围中掌握汉字。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趣味的识字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二、善用多媒体,培养观察能力
正如上文提到的,多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形象鲜明,直观生动。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展现更多,更真实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和写作技巧,因而他们作文水平很难得到提升。如果教师能够将多媒体融入到作文教学中,便可以将生活中的人、事、景等等直观地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挖掘他们平时生活中常常忽略掉的内容,指导他们进行细致地观察。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放大、定格等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教给他们观察的技巧,打开他们的写作思路。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狗》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可爱的.小狗”的图片展现给学生,再引导学生去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从小狗的头一直观察到小狗的尾巴等等,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教师利用放大的技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观察小狗的毛色、爪子等等细节,从而给学生提供写作时的思路和轨迹。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运用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靠教师的一人言和学生的想象去体现的,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式上都稍显不足。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从而去填补小学生表象贫乏的空缺,继而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偏离了他们的现实认知,他们尤其是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文化、思想等都倍感生疏,因此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而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便能激发学生的视听感受,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古诗所讲述的那段历史中,走进古诗所描绘的那片美景中,从而改变以往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化静为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体会古诗的美妙。比如,在教学《山行》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深秋山林中的绝美之景。小学生受到他们认知的局限,很难去理解“石径斜”其实就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山峦;他们也很难去想象到“有人家”的那种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的深山生气,而且这句中的“有人家”和上一句的“石径”相互照应,因为“石径”便是通往“人家”的必经之路。多媒体的应用直接将古诗中的意境呈现给学生,将诗歌原本短短几句的内容扩大丰富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进入诗歌的学习,领悟诗歌更多更传神的内容。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古诗的朗读录音,有效地将古诗的语气、节奏和语调等方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倘佯在故事的美妙意境中。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的介入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从而有助于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清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从教材出发,结合小学生现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去因课制宜、因需所取、因势利导、扬利去弊,最终让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绚丽多姿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徐素敏.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6)
[2]陈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教研周刊,20xx(0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15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5-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3-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经典)06-2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6-30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经典)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23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