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时间:2024-10-21 13:01:35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华)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华)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

  在小学阶段阅读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认识语文的重要途径。同时掌握好阅读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阅读这一板块的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也探索了大量的教学策略,好让本班学生在学习阅读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使他们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

  小学生的成长特性导致他们具有不同于初中生的特点,他们独特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对他们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好胜心强,活泼好动,每天的精力比较旺盛,但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能持续很久。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过长地给学生讲解知识,不然就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学效果。在花了一定时间的.讲解课文后,教师就应该抽取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他们及时掌握所讲课文。

  首先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朗读,就可以大大提高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这一环节。第一,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注意拼音的准确性,声音还要洪亮,一字一词吐字清楚;第二,流利地朗读,当学生朗读几遍课文后,就应该要求他们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这时候也需要学生自然连贯地朗读,在朗读时语气要有轻重缓急,要让学生把其中的感情读出来。

  其次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指导他们使用正确准确的读音,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还要让学生把文章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朗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情。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不能武断地指出哪个学生朗读表现的感情是对的,哪个学生的感情是错的。而是应该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感情加以分析,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思想感情方向发展,但不管是哪一种语气,教师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还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鼓励他们多读,提高他们的勇气。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在一堂课的讲授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内心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本的基础上就要准确朗读课文。但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为何而读,怎么才能读好等,一定不能让学生只是机械地朗读,反复的读,而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读通课文。通过反复的提醒以及训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

  在开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中自己不会的字词勾画出来,在最初的朗读中就要着重掌握它们。接下来教师就要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这篇课文所讲的内容,如果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及时询问教师。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体会文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各种表达方法,理解它们的用法。只有把各个方面的知识点都带入到朗读中去,学生才能对朗读有更一深层次的理解。也只有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摸索,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感知课文,感悟阅读

  只有把朗读和感受语言、分析语言、积累语言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朗读中感悟语文知识。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结合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对朗读的课文就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当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基本的理解以后,这时就需要学生去感悟课文了。感知了才能感悟,让学生在感知中去感悟课文,让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让他们逐渐培养阅读的能力,这样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启发育人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课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因为小学生的思考比较具体,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朗读,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每一篇课文的讲解都是一次美的熏陶,都是一次情感的陶冶,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够逐渐养成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对他们进入初中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想象课文中展现的情景,教师也可以创设课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其情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繁琐的步骤,在给学生分析的时候要抓住重点,取其精华。新课程标准提出“感悟、积累、运用”,朗读是学生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带动学生听、说、读、写的感官的运用,因此,朗读是阅读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训练方式。在当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朗读,用阅读来代替教师的讲,减少对课本的具体分析。语文的教学要注意学生语言的积累,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很多学生看到比较长的一段文字时就直接放弃,根本就没有去思考问题。并且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仔细,对问题的理解也非常的浅显,导致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回答错误或者偏题,不能答到问题的关键点上去,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阅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朗读习惯,改变他们对阅读的困难认识,让他们对阅读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形成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训练就一定可以战胜阅读这一难点。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班上学生的学习特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性,然后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调整加以完善,以便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教学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就一定可以让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2

  摘要: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积累,语文素养

  正文: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的构段方法;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

  二、读中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拔,诱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如《桂花雨》课文描述“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了,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的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华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儿真迷人。”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创设情景播放有关桂花迷人图景,启发学生由其意境美,到雨前“摇桂花”下雨的声音,吮吸的样子,联想语言文字再进行描述。学生描述道:沙沙沙,沙沙沙,雨轻轻地下,全家一起忙活着摇桂花的情景跃然纸上,那情那景令人心醉,宛如走进仙境,飘飘然而不觉如也。多好的再造想象,感受到物的美,景的美,语言也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不仅能读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就通过领悟储存在学生脑中。

  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程标准提出的“感悟、积累、运用”,除了读之外,还在着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读是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说、听、写、思考、游戏等也是积累、感悟、运用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运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些方式往往体现为训练,就是“读”也是训练的一种方式之一。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减少教师对课文进行繁琐零碎地分析,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要求。这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把训练作为其核心内容,但也并非意味着语文教学不需要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以读为本”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积累、感悟“语”与“文”,在多层次中品读中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图景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应当是有“语”有“文”,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学科本色,既不能把研究重点聚集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又不能将学习焦点凝固在单纯的语言感悟上,强化了“语文的感悟”,淡化了“双基的'训练”。惟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抓好,“强化人文”,“优化语文”,我们语文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才能有望得以进一步的改善。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三、多形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读书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读与其它语文学习相结合:抄读,读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诵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表演读、读画、听读、读说、读写……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教《祁黄羊》这篇课文的4、5、6、7、8自然段时,由于这三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引读:“⑴师:祁黄羊首次推荐谁胜任中军尉?生读有关的句子(下用“生读”表示)。师:结果呢?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⑵师:臣子怎样质问祁黄羊举荐解狐的?生读。师:祁黄羊他是怎么回答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⑶师:接着他又举荐谁?生读。师:祁黄羊为什么举荐祁午?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通过层层朗读体会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高尚品德。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实践证明:通过引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可以习得方法,启迪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水到渠成,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厚厚的铺垫。

  四、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语文阅读不应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可见,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引导,给予浓墨重彩的强化,并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欣赏价值极高的地方。课文中有些描写精美的片断,它不仅内容生动,语言形象,而且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将这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进而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思,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鉴别与欣赏,熟读以成诵,积累美词佳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读者去品味。如何去品味?根据要求中将“正确、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难发现,读者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也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初读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耐心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顺畅。教师可利用范读、指读等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得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可见,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我们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积累,模仿,创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

  那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应用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对于缺点也要巧妙点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抹杀学生创造力,又使学生得到提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找到他好的地方,先鼓励,然后纠正错误。

  四、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利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湖南教育,1999,(11).

  [2]黄绍业.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广西教育,20xx,(28):34.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4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老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比如: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由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老师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顿遭瓢泼冰雨……针对这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二)、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因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第二、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可以老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第三、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四、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总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的中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好习惯。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5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进的不断深入,很多小学的语文课堂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而合作学习的方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被广泛地利用。本文通过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出发,对小学语文课堂现阶段的学习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探讨,进而为日后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比较基础性的学科,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会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常的交流沟通以及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其教学效果。而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具备了相应的基本认知能力,其可以通过各方面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文字和知识积累量。而且在小学的语文学习中,小学的`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接下来,本文就对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一、合作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和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在语文学习中,理解和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最佳方式,因为作者在创作文章的过程中,都会用文字表明反映着内心思想。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很多知识都是需要经过更深层次的沉淀才能学习到知识的精髓,然后需要通过交流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认知度。而在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主要意义,就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理解思维,也可以在学生合作和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除了带领小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就是课堂中的领导者。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在课下,教师也应该深入到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地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点,将小学生的兴趣引入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例如:在进行学习人教版小学生5年级下册《桥》一课的时候,大家对于文章中的共产党员在洪水来临之际舍己救人的行为唏嘘不已,但同时很多小学生也对这个行为不理解。所以在课文讲完之后,便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小话题:课文中的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救人,这样做值得么?然后便可以让小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各抒己见,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2.老师参与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引小学生的学习方向

  在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小学生的讨论中。在应用合作学习方式的过程中,由于每个组员的思维、长处以及对问题的捕捉能力都不相同,所以,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培养成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带动其他的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所以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中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和整体把控作用,避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偏离主题,失去了合作学习的主要意义,同时,也可以针对性引导有不足之处的学生对自身缺陷进行弥补,并鼓励组员学习伙伴的长处,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5年级上册《梅花魂》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即提出问题:“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非常优美,所以大家现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然后让小学生进行小学合作讨论,给小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最后就会有小学生回答:“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理由就是:这句话利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梅花不屈不挠、不畏凌寒的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小学生的教学需要。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时代在发展,小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在改革,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而是让小学生学会运用文字与他人交流,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素材,进而深入学习书面表达中基本的写作手法。合作学习能够让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让小学生可以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进而相互鼓励,在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葛大路.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华夏教师,2017(4).

  [2]王爱婷.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校外教育,2017(13).

  [3]施云霞,钟妍.互帮互助的突出优势———研究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6

  做人做事,快乐是最重要的。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快乐起来呢?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自主感悟到的一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7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正积极倡导实施教学改革。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并且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策略达到课标规定的目标呢?本文对此作了浅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重视阅读实践,并且能从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在新课改背景下,采取哪些策略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下策略:

  一、以读为本,激发阅读兴趣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基础。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唯有如此,阅读对他们来说,才不是负担,而是无尽的乐趣和执着的追求。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不乏有记叙文和文学作品。这些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无论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生动传神,颇具阅读美感。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精炼的语言进行欣赏,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时,使学生能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以及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进而可以在他们的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这时,学生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在这种境界的吸引下,他们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自然,他们也会从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二、以字为基,打好阅读基础

  文章的基本要素的基础是字、词、句,这也是阅读的根基。如同学生通顺连贯的理解文章的字、词、句,他又如何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对小学生而言,字、词、句正像他们手中的积木。要想把积木组装好,就首先需要能够认识一个个的零件。相对于阅读来说,可能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是,这一环节无疑也是最必要的。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关于字词句的学习,都必须重视。否则,一旦“忘本教学”,阅读乃至整个语文教学就都好像“空中阁楼”一样。那么,如何进行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一)注重生字听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字听写是传统的一个识字和积累字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在阅读之前,在学习每课之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字的听写,这可以尽快、有序地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而丰富的识字量,是阅读的必要基础。

  (二)抓好词句训练

  掌握了字词,还要注意能够成了句子。培养学生写句子的训练有造句、解释等。尤其是教材中的古诗词及句子的练习,很有利于帮助学做好句子的积累工作,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诗词,甚至如果他们能学会运用诗词,将会大大有利于他们的阅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古诗,教师可以细细引导,带领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有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

  (三)抓好语段教学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没有巧妇是不行的。对于阅读来说,字词句是米,掌握阅读方法就是巧妇。语段教学正是阅读的起点。那么如何开展语段阅读教学呢?第一,“问、读、划”。所谓“问”,指带着问题去读;所谓“划”,指带着笔去读。“读划”是语段教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点明,要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语句找到答案。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就将问题具体化,对待问题就不会无从下手了。掌握了这个方法,就会大大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树立了信心,而且做到了心、口、手的统一,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正是我们阅读的要求。第二,找问题阅读。所谓找问题,即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段,让学生提出问题再教学。具体做法为:首先选择一个语段,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会儿,然后开展小组讨论,收集大家发现的问题;其次,集体讨论,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朗读;再次,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朗读、讨论、分析,学生对该语段已较为熟悉了。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说轻而易举,难度不大。所需要做的就是一一解决剩下的问题即可。在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保证气氛的热烈。第三,从课文出发进行阅读指导。一定的阅读方法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完成。文章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是系统的一个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课文出发,从整体入手,教给学生一种整体的阅读能力。可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解———综合的方法来开展,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整体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从中找到突破口,进而确定教学的整体框架。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设计一个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是十分必要的。在课文教学中,可以找几个突破口进行教学。选择突破口可以紧扣题眼,即文章标题中的关键字眼。透过这个关键字眼,窥视中心,把握主旨。

  综上所述,阅读是一种积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无论什么样的阅读指导,都不需要教师一言堂,而是需要“百家争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热爱阅读的愿望和动机,以获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作者:吕高耸 单位:福建省诏安县秀篆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祝小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OL].诸暨教育网,20xx-11-2807:56:13.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第1版.

  [3]邱兆朋.课堂提问的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xx年总第105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8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它占用的课时最多,消耗的精力最大。这就要求我们把引导学生扩大视读的广度和感知的深度作为出发点,致力于阅读教学的研究和创新。

  叶圣陶先生很早以前就指出“预习是训练阅读的重要阶段。预习的广度越大,则感知单元越大,理解能力越完整、阅读能力越强。”在认真预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初步感知后,只有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头脑中再造出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思想感情等等,并与现实生活、社会现象、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触发,从而进一步丰富、加深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该放手是就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预习、自读的时间和空间,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学为根”的思想。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在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新理念。

  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优秀读物并及时检查评比课外读物成绩,不断总结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者、创新者,努力使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龙头和突破点。在自读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教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对难点、重点、疑点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准确的解答,从而使课堂教学和自读预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好的学风、文风。

  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生动又活泼,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的模式正在悄然滋生。课堂中提出许多问题,教师抓不住主要矛盾,其结果不但不能强化学生深化思考,深刻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和从文章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要掌握研究、思考和筛选问题的艺术,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够设计出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引指导,向学生揭示自己提出问题的思路,把学生逐步引向正确的轨道。提问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又一法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到提出一两个中心,这样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各种阅读理解所需的积极因素聚集到一两个“焦点”上,又容易诱发意识冲突、引起争论,产生一种“一是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教师何尝不是如此。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学生全面素质,使学生将来成为栋梁之才,新课程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常规教学中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之余,语文教师还需要阅读大量的时文、美文和经典名著等,为学生的阅读方向,鉴赏能力做好先导。“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语文老师只有不倦的阅读,潜心的研究,勇敢的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成为新课改洪流中的弄潮儿。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0-18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1-06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12-17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07-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7-2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7-25

(精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7-29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论文08-0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5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