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微写作教学价值及策略探讨论文

时间:2022-01-19 12:57:07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微写作教学价值及策略探讨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微写作教学价值及策略探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微写作教学价值及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微写作的体裁同传统写作一样具有多样性,其中最为贴近高中语文教学的体裁是微小说与微故事,其行文风格相近的是高中语文写作中的记叙文与议论文。高中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微写作的应用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较好的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以及论证表述能力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写作;价值;策略;

  微写作是随着社交网络兴起孕育而生的一种新型写作方式,具有语言精炼、篇幅短小等优点,适合当下年轻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在诸如微博、网易等社交平台上备受追捧。高中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微写作的应用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较好的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以及论证表述能力等。学生对于微写作的熟练运用,不仅能够大幅提升语文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成绩,更能极大的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微写作的体裁同传统写作一样具有多样性,其中最为贴近高中语文教学的体裁是微小说与微故事,其行文风格相近的是高中语文写作中的记叙文与议论文。教师在将微写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时,要注意与教学目标是否吻合,在写作锻炼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概述能力、总结表述能力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自我语言表述能力,将所知所想概述浓缩在微写作的表达书写中,逐步培养其良好的书写习惯,促进其语文成绩的提高,并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思考,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意义

  微写作不同于传统写作,对于格式、篇幅、文章结构等的限制不大,更具自由性与即兴性特征。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日常语文学习中信息接收较之信息输出的比重更大,其个性特征无法得到显现,思想言论不能自由表达,长期以往下去,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利影响。学生通过长期微写作的锻炼,可以自由的表达出所思所想,有助于调动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微写作的篇幅短小,因此要求书写者对语言措辞具有较高的把握能力,要在语言使用简练的同时表述清楚文章中心主旨,对于学生书写能力的提升有巨大的帮助。

  微写作起源于社交网络,也繁荣于网络平台,学生在日常通过APP等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接触到形式多样的微写作[1]。教师将微写作融入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也是将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语言提炼而变成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接收时没有违和感,更易理解消化,并在熟练掌握之后灵活运用于日常的信息交流中,拓宽了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渠道。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学生完成微写作的任务比传统写作更为轻松,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长期坚持下去,会极大程度上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语言表述能力的锻炼,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更加顺利,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要点

  1、创造积极的微写作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语文学习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科目内容设置上从文言文到现代文,从中国大家著作到外国翻译文学涵盖范围广阔,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十分繁多,在完成课堂学习的任务后很难再有业余时间进行深层次的文学创作,学生对于写作没有动力,热情难以提高。传统应试作文一般要求800字左右,而且要求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要点突出,细节不可或缺,这对大多数中学生是一种知识技能和心理思维的挑战。结果,大多数应试作文为了面面俱到的顾及文章的全面性而放弃了特色描写和细节关注,以至于学生逐渐形成了大而化之的写作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忧愁的情绪和疲惫的心理。微写作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教师在将微写作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上时,由于微写作的字数少、题材自由,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创作,不会给学生的学业带来过多负担,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大程度上的对自我思想进行思考提炼并表现在行文之间,因此比之传统写作会具有热情[2]。

  教师为了保持学生在进行微写作时保持较高的创作热情,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鼓励学生将自我情感融入到文字表述之中,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一方面,教师不可过多强调微写作在语文课堂上的任务性,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微写作中,不限制学生的思想言论自由,保证其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进行微写作前,结合网络热点与社会时事等,引导学生针对时下新闻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在完成微写作的同时,对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间的关系也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其语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共同进步。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展开课外实践活动

  语言作为人类日常沟通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更是为了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语言著作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其价值观体系全面健康的树立。语言的学习最终还是作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应用微写作时,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布置微写作任务时,其主题选择要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当前的文化水平,辩证统一古典文化、西方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优势,引导学生多对文学素材进行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多角度的思考,并学会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微写作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3]。学生运用本身的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更易达到感情共鸣,从而加深其理解程度。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从实践中进行思考,将语文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为文学创作提供新思路。如,在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重演与情感再现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刻的感知文化节日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展开微写作。学生基于个人的真实体验出发,其微写作的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情感共鸣也更强烈。在贴近现实的创作环境之中,学生可以自由抒发个人情感,有效提高了个人语文书写能力与表述能力。目前,手机与电脑等电子终端比较普及了,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利用诸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发布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文字不要求字数,但一定要生动而深刻。

  3、设置开放性命题,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在二十一世纪新型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高中生,更加追求个人鲜明特性与思想言论自由,比较抗拒教师千篇一律的育人方式。因此教师在设置微写作命题时,要多多考虑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以通过给定学生固定的话题,但不对其发散方向与思考深度做过多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接受理论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个话题,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与解读方向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这一差异化,并鼓励学生创作出立意不同的文章,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成长[4]。

  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尊重,才会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反应在文字表述上,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能够及时的从学生的文字中察觉其情感上的困惑与文学理解上的困难,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同时身心也能够得到健康成长。如,当前高中生“追星”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生没有控制好“追星”的力度,严重影响到了学习的完成。教师可以将“明星”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对当前的“追星”现象进行自主思考,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会得出不同结论,在完成创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不仅教师能够更准确的抓取学生的思想意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微写作的过程中升华个人思想,完成人格的健全。

  课堂教学是微写作的基地,教师要创造性的帮助学生设计一些让学生容易下手并且具有一定兴趣的主题。笔者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要求学生在全文合适的地方插入三次关于“手”的描写,每次描写不限字数。因为孔乙己人生的不同阶段一定长着一双不一样的手,学生对这个简单的写作题目兴趣倍增,收获颇丰。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更具深度与广度,对于学生语言概括总结能力、分析表述能力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教师应抓住社交网络上新兴的微写作潮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展开微写作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微写作进课堂,帮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妙之处,提高语文成绩,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参考文献

  [1]张溢.“小微”可堪大用“小微”可创大美-谈“微写作”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意义[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152-153.

  [2]索菲娅·司马义.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6(12).

  [3]马敏江.浅析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2).

  [4]王立华.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建构依据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5):332-333.

【语文微写作教学价值及策略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中职语文写作策略探讨论文05-20

高等师范院校语文微格教学实施策略论文05-21

大学语文课程渗透思政课教学策略探讨论文05-21

核心素养培育贯穿语文读写教学探讨论文05-18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05-21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论文05-18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06-2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05-14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与培养策略论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