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
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正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呈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打造有趣、多彩、高效的课堂对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有显著影响。下面从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入手,探讨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措施,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成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效率低下、趣味性差、教学模式单一的小学数学课堂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让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最大限度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
小学,特别是高年段,是学生数学生涯的重要时期,是从学生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是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阶段,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小学生面临着数学知识不好学、难学的困扰,而打造高效课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即便教师的教学精炼、简单,学生也能发现其中的要点、难点,并自主分析,提高学习成绩,逐渐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形成自主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小学低年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简单计算,对学生数学能力提出较低的要求,但进入中高年段之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图形、数学工具等,教师要打造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平稳度过紧张的过渡期,促使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形成数学分析能力,养成综合运用思维。
2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措施
2.1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过去那种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兴趣,要想打造高效课堂,丰富教学形式尤为关键[1]。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实现数学多样化教学,且对小学高年段学生而言,应用、迁移已学知识非常重要,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很关键。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点时,就可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关于多边形周长的知识,对不同图形的周长及其计算面积的方法等进行比较,加深学生记忆。同时,教师还可应用类比法的教学形式,通过道具、事物以及直观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就可制作圆形卡片,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从而丰富教学形式。其中整个圆形就是1,半个圆形就是1/2,而1/2的1/2就是1/4,教师逐步用剪子把圆形卡片剪成多个不同的部分,促使学生形成对分数的直观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并提高学生兴趣:为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教师还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将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鉴于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实施生活化教学就能更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形成有效的、高效的课堂。如当教师在讲解圆周率的知识点时,就可先提问:大家打算如何测量学校圆形的升旗台的周长呢?问题一出,有一名学生就说道:用软尺围绕升旗台一周来测量。教师继续提问:如果不提供软尺给大家,只能用一把直尺,那应当如何测量、计算?学生们纷纷露出疑惑的表情,教师此刻在黑板上列下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数据。但学生当中又出现了质疑声,认为圆周率的`小数点后面的数据无止境,这样计算的升旗台的周长和实际周长之间有多大差距呢?由于本堂课还剩下约十分钟时间,于是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升旗台,先用直尺测量直径为2.3米,用软尺测量周长为7.3米,按照圆周率计算公式,升旗台的周长为2.3×3.14=7.222米。通过对比,学生们发现按照圆周率公式计算和实际测量的结果之间的差距是很小的,且通常会明确要求保留小数点之后的几位小数。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学生快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3引入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由于数学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这与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不符,需要教师在学生形象思维与数学抽象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联想,唤醒他们的经验。此时,教师可适当在数学课堂中融合信息技术,利用其声像并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能动会变等特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感官参与,调动其学习动机,促使其保持数学学习兴趣,为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保障。如当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圆时,就可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为学生演示,先让学生发现画面中的汽车、三轮车、自行车等的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把这些车轮都变成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学生观察之后开始议论纷纷,笑得前俯后仰。最后,教师又把画面切换成椭圆形车轮,学生们看完之后都认为这样也不行,谁坐上去都会被颠得受不了的。此时教师就把握时机提问:为什么大家认其他形状的车轮都不行,只有圆形的车轮才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获得良好的学习参与动机。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下,他们不但自主探究弄清了车轮必须是圆形的道理,还对圆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数学知识产生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有利于兴趣的保持。在讲解圆的面积的知识时,教师也可引入信息技术,先为学生直观展示推导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的过程,通过动画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否能将圆也转化成某些已经学过的图形,以推导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呢?在这样的问题探究情境之下,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思维,不但拓宽问题解决思路,还提高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结语:发挥学生主体性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即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数学课变成学生真正的学习乐园,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永凤.小学数学之用兴趣助推教学成效[J].学周刊,2015(36):229.
[2]黄慧敏.浅谈如何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2):92-9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 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
1、应用题一题多解,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
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
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25×4×8
25×2×16
25×30+25×2
………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急先锋。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误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合作很难协调。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观点不能认同和尊重,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此时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就不能产生积极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合作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习气氛和环境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硬件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合作学习方式对班级进行暂时性的布局,例如把几个桌子拼成一个大桌子,每个小组共享一个大桌子,分坐在教室几处。学习环境的营造对于学生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教师讲过的某一公式或例题产生疑问,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谈论进行释疑,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数学的魅力并实现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3.有效选择课程
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之前,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合作学习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合作学习模式展开的课程进行教学,不能因为期望教学手段多元化,或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而随意地选择实行合作学习方式。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合作学习能够从形式走向实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合作学习过程,观察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在积极合作学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阶层都在关注着特殊教育群体的教育工作,通过提出各种各样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希望可以通过完善特殊学校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孩子们可以更佳地融入教育体系,为以后迈入社会提高适应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是一门主要科目,其教学有效性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特殊教育可以看做一种“爱心教育”,其指的是那些智力层面或非智力层面与正常学生相比要低一些的孩子的一类教育形式。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形式与普通学校教学相对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因其教育的对象有着特殊性。近年来,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对特殊学校的学生教学方式的关注度逐渐提高,通过提出各种各样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希望可以通过完善特殊学校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孩子们可以更佳地融入教育体系,为以后迈入社会提高适应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加深,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更加努力,要信赖所教的学生,不断探究新的数学教法和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际中去探索。特殊教育最终的目标是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正常的、优秀的、快乐的社会人。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现实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深数学思想,如何结合特殊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今天所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去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教师要准确掌握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数学教材是我们所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数学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好和研究好教材,对增强教学有效性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去全面分析和探究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上的重点、难点,教学形式也需要时时创新,不可以只是止步在课本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上,要注重对每一名学生的整体素养的提升。
学生必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发展,要结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各自特征以及各自的`兴趣所在实施课堂设计,对每一名学生的问题要有着针对性、可施行性和特殊性,要推动学生互相之间实现思想和感情上的互动。利用积极的沟通交流,去发掘学生的心里想的是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终构成一种和谐的联系,这需要数学教师不仅是具有优秀的教学技能,还要在与特殊学生的沟通上具有有效的手段,从而缩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鸿沟,利用“亲其师”,最终实现“信其道”的效果,进而提高特殊教育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有效性。
二、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必定就是教师同学生、学生同学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互动交流。在小学数学课程学习时,必须要提升课程学习的互动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增强教师同学生、学生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在独自思考和互相讨论中激发自己的数学学习思路,促进学生互相讨论、独自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只要在互相间的互动交流中发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提出质疑和解决疑问能力的提升,并且在一定层面上调动了学习气氛,增强了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小学这一阶段,孩子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小学生的心理都相对脆弱,特别是特殊教育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或者智力有可能与大多数的学生有着差别,但是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同他们的沟通中,除了要教授给他们数学知识和理论,还要帮助孩子们建立面对外界的自信。
教师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同他们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了解每名学生的特点和不同,使得学生可以积极的施展自身的特点来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去面对所处的困境。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需要大声地的表扬,给予他们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也可以真切的体会到凭借自身的努力实现成功的喜悦。在长时间的教学实际中发现:只有我们用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学生,促进学生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才会在教学工作中起到更好的效果,才可以推动学生们一步步地提升自己,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促进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这不仅对他们当前的学习有帮助,更是对他们的未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要提高课堂导入、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一般来讲,好的开端是成功之路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对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情况有非常大的影响。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征以及特殊教育学生的知识层次,利用教学案例、课程导入等形式,构建有效的的导入细节,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的学习上来,接着教师再自然而然地进行之后的课程。
此外,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数学思想、理念发起的过程,在各种数学定义、数学公式和数学理论中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要通过使用多层面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时刻领悟较多的数学思想,只有增强数学教学元素的有效性,才会在最终能够实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的推动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用爱心推动学生构建信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凭借不断创新的数学教学教法以及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显著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一、改善教学方法,开展游戏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充满趣味性,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一般地,趣味性教学往往与游戏教学关联,因此在构建小学情景化教学课堂时,教师应当积极尝试游戏教学法,将数学课堂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能玩游戏。比如在教学小学低年级数学“报数”时,笔者让学生从1开始报数到99,在报数过程中,规定遇到“5”及“5”的倍数时,要跳过该数字,如果学生报错数时,就惩罚他们为其他学生表演节目。这样一轮下来,自然有学生存在报错现象,于是他们又表演起唱歌、跳舞、绕口令等节目,整个数学课堂仿佛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学生唱跳玩乐,既达到了本节数学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且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游戏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知识,设计出各种趣味性十足且形式各异的数学课堂游戏,参与游戏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人为主,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学生进行游戏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完全放任不管,听之任之,这样不仅不利于推进游戏的进程,而且不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从旁指导和监督,对学生游戏过程中偏离课堂教学主题的现象要及时纠正,让游戏环节与数学知识内容紧密结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是情景化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科教学的有利“武器”,好的情境创设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提问题时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有效、恰当的提问,如果所提出的问题方式不对或者受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对提问丝毫不感兴趣,那么提问就沦为形式,徒劳无功。对此,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将问题寓于童话故事中,创设出童话式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融入童话情景中,与童话主人公一起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常采用童话故事导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比如在学习除法相关知识时,笔者就跟学生讲道:“在一个山谷里面住着一群小精灵,一天,精灵族长带着一大堆的`苹果准备分给精灵们,精灵族长对小精灵说:‘我给你们每人分两个苹果’。爱吃苹果的精灵们想要多点,于是要求族长多给,族长无奈地说道:‘那给你们20个苹果分给你们10个精灵’。精灵们想了想觉得还是不够,于是又要求更多,最后族长生气地大声吼道:‘给你们200个苹果分100个精灵’。这回精灵们终于满意了,得意洋洋地以为自己占了个大便宜,可谁想到……”到这里,笔者故意卖了个关子,让学生思考结果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讨论之后,笔者与学生一道探索得出:精灵其实没有占到便宜,每个精灵最终得到的苹果只有两个,因为被除数的除数增加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景化教学方法作为小学数学创新教法中较突出的一种,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学习阶段,如何能够培养学生有问题意识、有思想,则成为现在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些事物是催生学生建立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策略
一、问题情境设置概要
问题情境的设置,主要是以教师引入的实际生活问题为基础,在解释问题的过程中设置与原问题相矛盾的对立面,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和对问题的疑惑,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趣味性、生动性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是,从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看,创设问题情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现实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追赶课程进度,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多数停留在表面上,在课间中附带着讲一些与课程无关紧要的事例,单纯的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这样就没有真正从课程内容实际来设置情境,就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教师总是容易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凭空想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过程当中没有依据,以致思维混乱。此外,情境设置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没能充分地利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视频、音频等教具,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问题情境设置所遵循的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情境设置,使其充分发挥教学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当遵循以下四点原则:第一,在情境设置当中务必要具有针对性。正所谓“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程安排设定不同的学习场所,针对不同的学生合理地安排问题情境,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接受情境设定。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情境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萌发其参与意识,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第二,应当在设置过程中充分体现启发性。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应极易引起学生的思考。随即产生联想的问题,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所设定的场景应当遵循源于生活的原则,即应当遵循现实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典型、符合儿童心理的事例,穿插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自然而然会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第四,我们还应当在设置过程中,使问题情境更具有挑战性。教师应当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设置挑战性问题。重点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在完成课程学习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探究创设有效地问题情境
因此,在设置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自发地提出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借助故事、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这主要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性决定的。爱故事、爱玩游戏是小学生天生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很容易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游戏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同时,教师要注意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爱动脑,促进其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最后,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还应当引用实际生活的例子,增添学习知识的生活情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更加快捷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生学习阶段尤为重要。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严格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特性,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课堂的整体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因此,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学生,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统筹协调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秀兰.创设问题情境打造高效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7,(23):8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1、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教师不能一上课,便让学生死记硬背乘法表,教师可以引入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引入乘法口诀的学习。例如,“假设小红帽一个月看望她外婆四次,小红帽三个月过后,一共看了她外婆多少次?”通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迅速的进入课堂状态,吸收相关数学知识。再例如,在进行数学除法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比如,小明是个胖子,他现在的体重是150斤,如果他一个月减肥10斤,他想成功减肥到100斤的话,需要几个月?学生通过减法和除法运算,很快可以得出,小红需要5个月便可以减肥成功。教师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2、实施有效提问,增强师生互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鲜绿的草地上,老虎,狮子,河马,牛这四种动物,分别骑着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这四类车轮在草地上等待着,比赛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哪只动物跑的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看着,只见笨重的河马骑着车一路遥遥领先,而其他动物无论怎么卖力,始终落在了后面。画面上河马最先跑到终点,而且河马露出的微笑也让学生们感到了有趣。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为什么河马是最快的?这说明了什么?而别的动物为什么被颠的摇摇晃晃,河马却骑得又快又稳呢?通过这样层层设问,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激发,通过思考,学生也对“圆”有了认识,掌握了圆的特性和相关知识点。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教师实施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有效调控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较难把握的,倘若教师在讲台上等着学生完成合作,既不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浪费了教学时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对相关信息的反馈:由于许多课堂教学资源,都是动态生成的,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动态教学资源生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合作的时候,会自然的流露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并注重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数学知识的操作:例如,在余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13根火柴棒,每3根分为一组,问学生可以分为几组?还剩下几根?教师还可以让小组组长为每个成员发一张圆圈图,图上是数量不同的小圆圈,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并讨论发现了什么。通过具体操作,学生明白了在进行余数除法运算时,余数都比除数要小。通过相关操作,学生了解了余数除法的运算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和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这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学生初入接触数学的学习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的课堂互动,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五、教师应当做好课外的工作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六、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他们身上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反思,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让学生也跟着自己一起进步。新时期采取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不断地进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接受专业的培训、认真研究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内和课外各方面的工作;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总结教学经验,从各个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且让这种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运用。在教学中取得更显著的成就,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摘要: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 在整个教学生涯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为了教学的持续性发展, 积极的做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小学教育中, 不仅要进行基本的学科教育, 更要让学生具备基本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强化德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从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来看, 数学是学科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学生和老师对其的关注度都比较高, 所以积极的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基本的探讨, 目的就是要强化学科教育中的德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渗透; 方式;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 由于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现代化网络工具普及范围的扩展, 学生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多样化趋势日渐明显。在多样化的大环境中, 学生们受到的诱惑更多, 所以不健康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在不断的加大。为了使得小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倾向, 在小学学科教育的同时强化德育的提高, 也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矫正, 从而使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 在小学教学中重视德育有着巨大的价值, 所以在老师和学生普遍性关注的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便有了重大的意义。
1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是目前小学学科教学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 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 过于强调成绩, 所以对于学生的德育水平有一定的忽视。第二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对于学生的基本衡量大都从成绩着手, 这就导致学生自己忽略自身道德品质的建设, 转而重视成绩。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思想方面的发展, 对于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非常的不利, 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积极的认识此种不足, 并利用德育渗透的方式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善, 不仅对于学生的道德建设有利, 对于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也有着积极的效果。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
2.1 直接渗透
直接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主要是将德育教学的目标和数学学科教学的目标进行综合, 从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进行综合的体现。就直接渗透来讲, 其突出的优势是目标明确, 目的性强烈,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学科教学而出现德育教学的占比减少, 但是从实际运用的效果来看, 此种渗透方式也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不足:因为德育教学的目标过于明确, 所以学生对其的好奇心理有一定的减弱, 而且在这种直接渗透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关注度也有一定的下降, 所以说直接渗透与教学综合性价值不强。
2.2 间接渗透
间接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 另一种主要的方式。这种方式相比于直接渗透而言, 对于渗透基础的打造十分的重视。间接渗透在具体应用的时候, 首先会对德育渗透的节点进行寻找, 在找到合适的渗透节点时, 通过学科教育的.引导, 会将学生的关注点慢慢的进行转移, 从而在学科基础之上强化德育的内容。简而言之, 所谓的间接渗透就是在基础灌输的情况下, 将学科教育向德育进行引导, 从而导出德育的渗透方式。这种渗透方式的突出优势是在循序渐进的情况下强化德育教学的目标深入, 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2.3 融合渗透
融合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种突出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有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行数学学科教育与德育教学的基本相同点分析。通过学内容的明确和德育内容的了解, 可以就二者存在的相同点进行细致的总结。第二是在相同点总结的基础上做好内容的融合。因为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 所以强化二者的结合, 可以达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这样, 在进行数学学科教育的同时, 德育教学也可以同时进行。换言之就是做好融合渗透的基本工作之后, 在相同的时间周期内, 可以实现德育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双重目的。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注意事项
3.1 明确渗透的目标
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 要进行德育渗透, 明确德育目标是一项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德育目标的明确有两方面的重要性:第一是目标明确会加强德育教学的动力, 这样, 德育教学的效果会更加的突出。第二是德育教学目标的明确, 会让整个教学工作实现教学资源的节省。因为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 学科教育和德育教学可以同时开展,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缩短教学周期。简而言之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要进行的德育渗透, 必须要将渗透目标确定清楚, 这样才能够保证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较好的效果。如果目标明确保证不了, 那么德育教学的基本方向把握会出现偏差。
3.2 重视渗透的持续性
在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 另一项需要重点注意的就是要摆正渗透具有持续性。因为小学生的理念和观念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们对于事物以及道德的认知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产生深刻的变化, 所以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 需要循序渐进, 在慢慢培养其基础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的深化。简言之, 保证德育渗透的持续性, 其教学效果的延续性就会提升, 整个德育渗透的最终目标也会进一步的强化。
在素质教育改革中,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成绩, 其德育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所以在小学教育的时候, 积极的强化德育水平意义重大。从目前的小学教学教学实际来看, 单独的进行德育教学显然不现实, 所以将德育和学科教育进行结合便具有了积极的意义。为此, 展开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探讨便有了重要的价值, 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考虑和探讨, 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小学学科教学和德育教学的结合性。
参考文献
[1]曹慧萍, 吴颂欣.网络平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效能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xx (5) :106-109.
[2]刘勇.小学数学中以渗透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xx (20) :106.
[3]鲜光伦.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教育案例分析[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xx (11) :92.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是通向有目的学习的最佳道路。数学思考是指在数学活动中的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作为四大目标之一提出来,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等要求。可见,数学思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弥散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之中,融合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数学思考能力的高低则更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砝码。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数学教学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营造数学思考氛围,激发数学思考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发自内在的主观愿望上。也就是说,教师要刻意营造一个有利于数学思考的良好氛围。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断,呵斥或嘲笑他们,这样,学生就会在宽容的氛围中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数学思考
情境是抽象的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纽带,是学生数学学习、思考的出发点,更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积极化的桥梁。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会去主动地思考,不断地变换思维的角度,不断地思索试探下一个答案,学生的思维鼓荡、蔓延和发散,变被动的想一想为积极的主动思考。
三、注重方法指导,引发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思考,而小学数学教师面对的学习主体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小学生,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数学思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能靠自身独立学习来完成,相对来说,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教师有效的组织与指导。
例如:《方向与位置》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深刻挖掘这部分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在一年级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学生对于它们的排列规律只停留在“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上。如何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只根据一个方向就能辨别其它三个方向,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关键。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次、不断的指出教室的四个方向,再思考这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在动手实践中,学生不难发现这四个方向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
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促使学生会学、会思、会创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统计、归纳、演绎等。
四、有效数学活动,启发数学思考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内化理论提出:思考是一种活动,这个活动依循个人的内在语言来进行,并通过学生的经验活动而展开。数学思考要在数学活动中实现,数学思考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只有这样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化过程之中,也才能真正抓住数学思考的内在本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改进自己的学习。
例如,学习“圆周率”,学生往往己知圆周率约是3.14,操作活动很容易走过场,甚至倒过来,用3.14乘以直径填一下周长。因此,我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实际,进行了尝试,组织学生按要求测量并填表。之后,让他们猜测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计算验证。学生们用加、减、乘、除计算都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合作交流,找出规律,逐步概括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通过思考达到对知识理性的升华。这样的活动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创见性提问,启发数学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数学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有深度和广度,要具有较强的思考性,提问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大多数学生的思考与争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
例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这一内容时,在揭示圆周长的意义后,可这样提问:“你觉得圆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猜想到可能和它的直径有关系后,指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六、开放练习设计,激发数学思考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练习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由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练习,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例如:有45名同学去划船,船有三种:大船一次可以坐10人,每次收费20元;中船一次可以坐8人,每次收费16元;小船一次可以坐5人,每次收费10元。请问怎样租船最好?解题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租船的方案:可以从价格上考虑、探索哪种方案最能省钱;也可以从同学的需要角度考虑等等,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多个不同的答案,这样的开放式练习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提升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七、保证思考的空间、时间
知识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
数学思考是一种搜寻广、潜入深、富有挑战性的深层智力活动,是学生对数学对象的深刻的理性认识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性,注重从各方面入手,落实数学思考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人类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不断发展的。而创新是源于人才的培养,只有高科技的人才才会有所创新。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离开了教育难以谈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切人才的出现都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学生的养成和习惯都是在基础教育上,学生从小就要打好关键的基础。我们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更是关键的关键。数学是具有思维发展的学科,它以严谨的思维比较恰当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意识,不断成为科学的顶端人才。笔者在本文重点阐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不断发展的。而创新是源于人才的培养,只有高科技的人才才会有所创新。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离开了教育难以谈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切人才的出现都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学生的养成和习惯都是在基础教育上,学生从小就要打好关键的基础。我们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更是关键的关键。数学是具有思维发展的学科,它以严谨的思维比较恰当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意识,不断成为科学的顶端人才。下面就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特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创新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才能够发挥他们的思维空间,他们才能够去想象和联想应该想的东西,他们的活跃思维才能得以施展。素质条件的教学就可以极大地使学生进入到创新的优势环境学习中,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创新特长,敢于想象创新。而传统的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丝毫的创新意识,他们只是极其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记忆,他们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未被书本上知识的规律。这就极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现代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意义,在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教学的环境创设,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导语营造一堂课的教学气氛。比如,我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的时候,我把20个不同颜色的篮球按照红、粉、绿的不同颜色编成号码。然后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序号来考老师,老师就会轻松地说出它们的颜色。通过这一表演,学生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对这一堂课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就非常有利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也步入了创新的参与中来。创设新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主导作用。”由此,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教师要把各种问题的思考都要引导学生来完成。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做到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精神。1.多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传统的教学学生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他们认真地做着老师讲的课堂知识,他们丝毫没有想入非非的问题,认为老师是唯一的主宰者,没有可疑问的问题,只有老师才是唯一的,是知识的尊崇者。因此,教师要明确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象和猜测问题的形成,给他们创新的空间。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的时候,我便问及学生道:“同学们,看看你们感觉应该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只要你们感觉有疑问就可以放开心理的阻拦,大胆地发问。”于是,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各种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是怎么进行计算的?它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等等。这就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发问。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也得到了普遍提高了。2.给学生一定空间。数学的特点就是比较抽象,学生自然感觉到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们作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让他们勇敢地走进分析中。培养他们的敢字精神。比如我在执教“时、分的认识”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对时针所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于是我就指导孩子们结合教具钟表的模型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和探讨,很快就得出了统一的答案了。许嵩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结合生活情境让他们进行问题思考。它要体现在小学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学生身边所经历的事实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比如我在“相遇问题”一节,就谈到大伟和莉莉的事情,当大伟的笔记本落在家里的时候,莉莉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激烈的探讨和争论,导出了三种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按照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们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有着更多的广阔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努力提高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一、导学案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遵守的原则
1.采用导学案教学的几点建议
(1)将主观性贯穿导学案设计始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标的制定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根据课标中的相关要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学案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要符合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作业过于繁重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可靠的调研,做到真凭实据,这样在开展学案教学时就可以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平衡
导学案应用的最高竞争是利用学案设计,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也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新问题的探究能力等。导学案不仅包括知识疏导、还有一部分的实践锻炼和思维拓展内容,每一部分都会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综合作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积极性和投入性。
2.进行导学案教学的几点原则
导学案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遵守一些教学原则,不管对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做如何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总是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万变不离其宗。
(1)重视思维训练原则
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利用教师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并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小学数学的学习,说到底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通过训练是学生掌握今后生活必备的思维能力。
(2)加强“比较”原则
比较法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的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来判断一个人、一件事的对与错、优与劣;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大小的比较、长宽的比较、面积的比较、体积的比较等,都是小学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问题。
二、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课前预习阶段
课前预习阶段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案的发放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以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学案内容,经过对学案的回收检查,教师要进行第二次的备课,以明确教学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例如:在学习东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会接受到体积以及体积单位的学习,在设计这部分学案内容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帮助小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明确课本中讲述的重难点,使他们充分认识立方米、立方分米以及立方厘米的实际概念,通过学案的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能力;所以说课前学案设置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实际效率。
2.课中教授阶段
在课中教授阶段主要是关于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学案在课堂中的地位起到方向标的作用,至于究竟该怎样到达目的地,还需要一定的探索和努力,教师在这个阶段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遇到瓶颈的时候,及时进行点拨,还要针对难点进行精细的讲解,确保整体教学流程不仅清晰明了而且简单易懂。例如: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将涉及到有关分数的学习,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案设置中,可以增加一些问题,来做简单的导入和清晰的解释,如:“六分之五的分数单位是?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多少个五分之一是五分之四?九分之四中有几个九分之一?”“四个五分之一是多少?七分之三是三个什么?”等。这些问题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分数的性质以及分数的计算,在导学案教学中,将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安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同分母分数之间的关系。
3.课后整理阶段
课后整理阶段主要是在导学案教学之后,学生根据学案内容,明确本节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案中的自我检测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因此学生要学会如何使用学案、如何更好的利用学案,并要对日积月累的学案进行装订,确保在日后的复习中,能够清晰掌握重要内容。例如:这一阶段的导学案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成果,进行不同程度的检测和评价,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体归纳和整理,将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得出简明扼要的知识线索;其次就是要在这一阶段对学习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掌握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学案教学法在课后整理阶段运用的时候,要考虑到班级内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制定出适合各个水平段学生的学习。
三、结语
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法,是在传统数学教学手段的创新下形成的,总体来说,它具有其它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很容易受到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操控能力的制约,为了向广大教师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经验,本文中所提到的对导学案教学法的建议和应用原则进行的简单论述,并举例说明导学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希望相关论述能够为同行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