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1
班主任、年级组长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工作实效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关系学校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效果,关系到众多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班主任的成长极为重要。我在任班主任和年级组长期间感触至深,得到几点体会。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道德素养直接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又作用在学生身上,影响学生的成长。在师与生的单向关系中,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职业操守的守与弃,负不负责的态度,待学生的爱与公正与否,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模仿、在学习、在受熏陶,或是在厌恶,或是在反抗叛逆,种种行为均会影响学情景交融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年级组长更是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在学生道德养成、学业成果上影响巨大。所以每位班主任、年级组长应该有一颗始终向善向美向公正的心,应该认识自己身上有比普通老师更重的担子。
二、以爱为基础,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有自尊、有自知、有较成熟认知的“小大人”来看。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的老师总把学生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来对待,言语中时常夹杂些粗暴、威吓,甚至厌弃的言辞、情感,总觉得孩子无论怎样都该尊重教师,遵从老师的训诫和约束。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需知现在的中学生知识界宽、接触面也广、主体意识强,你不经意的批评、轻视或嫌烦都会在他们内心激起波澜,产生自尊或自弃,或叛逆的情感态度。同样,你的亲切、重视、喜欢、表扬、相信也会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波澜,产生良性自尊、自信、自重,向善向美的情感态度。所以老师的爱,老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对学生的教育。在这里,我建议每位老师、每位班主任都应该好好地学习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知识。若能恰当地运用发展心理学中的原则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我相信班主任老师们会收获惊喜的。
三、以“平等”为基础,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是你平等、对等的对象来看。
在教与学的角色中,师与生本来就是对等的,不存在谁主要、谁次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师生和谐自由轻松的环境,师才能有成效地教,生才能有兴趣地学。班主任老师你平等地待学生,放下姿态,不高高在上,学生才能感到轻松,愉快和亲切,也才能有兴趣,有动力地学。古人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在现代社会的今天,身为“小皇帝”的学生们,他若不亲近你班主任,你将会花费十倍的努力,也收不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我一贯反对班主任老师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眼中无物,“傲视群生”。因为你不尊重学生,学生也不会从心里深处尊重你;也一贯仅对班主任老师当着家长,其他教师的面数落,厌弃学生,因为这样你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损伤了学生的颜面,很容易让学生走向反抗你或自暴自弃的两极,那就毁了一个学生。这也是现代教育家和发展心理学的一贯主张。
四、“严厉”与“仁慈”相结合。
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中需制定一套合理、严明的纪律,并解释其合理性和遵循的必要性;然后严格地执行,做到纪律执行有据、有度、严格、公平。这是一个良好的班级所必需的。纪律的严格执行能让班集体奖罚有理有据,形成和谐、向上的班风。与此同时,班主任老师又应该“仁慈”,平时做到和蔼可亲,关心学生生活、家庭、心理、情绪变化等。班主任“仁慈”的一面是班主任亲和力的体现,是班级的凝聚力量,是师生“心换心”的前提。仁慈,让学生紧密地团结在你周围、亲近你、信赖你;严厉让班级事务管理中有法可依、有据可依。
五、积极营造浓厚班级奋进风气和文化氛围。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单位,每一个集体单位都需要一定的精神风气和良好文化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是班集体的凝结点,是良好学习风气的催化剂。班主任应利用板报、文化墙、标语、手抄报、演讲、辩论、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创设浓厚文化氛围,熏陶和教育每个学生。这也是班主任优秀管理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个人的经验是:把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爱护每个学生,并以严格的纪律为保障,以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为促进,积极认真地搞好班级管理,就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2
时光荏苒,转眼间,从事教学工作已十二个年头。从毛头小伙子变成了学校一线骨干教师,我回忆这十二年来,常常问自己:我在教学生涯中积累了哪些心得体会呢?又有哪些可以用来指导我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经验呢?此时深夜的灯光下,将我之所谓经验剖之于众,供专家们的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一、语文的教学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民族精神的外化,所以语文教学应以文化传承发扬,各民族精神的感悟学习为目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中文化的内容,人类的精神情感,让学生体会感受,从而让文化、思想的精髓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去积淀成文化素养,优良的精神境界,美的艺术的追求等等。老师们不该让语文教学仅仅变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应试的工具。如果那样,文化的美将荡然无存。
二、现代语文教学是大语文的教学,不公包含文学、文字、表达写作,也包括实际生活的种种文字的运用。在这种大语文观的背景下,我认为,在注重文化传承,精神情感的体悟的同时,语文的实际运用也不能荒废,也就是常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口语交际,综合性运用,应用文体的写作等等,让学生既能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也能融入现代生活的潮流,具有较高社会生活实践能力。
三、语文学习是思想的学习,情感的流露。要想学生能进入课文中描绘的种种世界,没有轻松、活泼、自由的环境是不可能。因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放下架子,平等和蔼宽容地对待学生,为学生卸去许多老师带来的压力,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气氛;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个体,把学生们当成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精神,而且敏感,固执的大人来看,课堂上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允许甚至是赞赏他们的过错,奇思怪想。十二来,我没有看到一个成天板着脸、很严肃地上语文课,把学生只当作一个个没长大的小屁孩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能获得很好语文教学效果的老师。
四、语文教学是思想精神的绽放,是情感的宣泄,是美与丑的感悟,需要学生精神的活跃,思想的亢奋,活动的奔放。因此语文教学需要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活力,切忌死板僵化。天天、年年、一副脸孔的教学模式,再专心、再敏锐的学生也会疲乏,自然失去了课堂的活力,而变得思维懒散、死气沉沉。哪里还谈得上教学的效果呢?
其实,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只需要我们稍稍改变教学的手段,追求点课堂教学的差异化就行了。
五、语文教学也是知识点滴积累的过程,技能、素养逐步养成的过程。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夯实基础,早下手、勤积累、抓反复,毕竟语文知识的丰富、文化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强化就行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每一天都应采用一定办法让学生去积累字、词、句的知识,去掌握常规的语法知识,形成朗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所以语文教师在起始年级,就应该设置好知识积累,素养形成的手段和方法,然后三年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不半途而废,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语文的知识面、涵盖面很广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广泛拓展,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课文。学生在拓展中体会、比较、丰富,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和深遂的理论深度。我在教学中,为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检查实施,力求每个孩子都去读课外的名著名篇;也常常印发与教学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文学常识,同类文章比较,语法知识,美文赏析,不同观点等等,去丰富他们的知识,活跃他们的思维;也常常采用剪报、手抄报、积累本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他们自己查、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中学会知识,形成感悟,获得深刻的体验等;我也坚持让学生每周写篇随笔的作法,这既是训练写作,也是积累素材,还是锻炼思维的'好方法。这些课外拓展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七、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众多学生的“短板”。众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先从理论角度讲讲怎么怎么写,然后出个题目让学生写,再评改、评讲。这种传统方式的继续沿用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许多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心理、习惯的地方,它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的讲解、评点成为了他们思维、认知的一个参照、一个标准,这是束缚学生的。陶行知曾说过:“老师改一百篇作文,不如学生自己改一篇”。这句话其实强调的是学生自由思想,主动实践的重要。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一般不讲写法,不说思路,不在学生评点之前评点。我采取的方式是:1、先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同学思考并列提纲,然后大家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内容包括:审题,切入点选取,立意,材料、结构等等;2、先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课外写篇文章,再选一堂课,将两三篇优秀文章与两三篇问题作文在班上朗读,由学生自己评析,老师只作适当点评和补充。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与动力,能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思考与表达,能促学生形成能力的有效方式。
八、现行初中语文教学有中考考试的任务和压力。一个优秀的负责任的语文老师还应该研究考试动向,总结答题思路和技巧,以指导和锻炼学生。新考试动向的把握,答题思路和技巧的简要准确地概括提炼,往往能使学生学习应考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不成熟的见解,贻笑大方,只能作为我一个普通老师的一般想法,恳请专家们指正批评!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3
为了教好语文,我系统地认真研究了初中的语文教材和相关的练习,并买来一些语文工具书籍。同时加强与其他语文老师的交流,认真研读他们的教案、教学心得。经常抽空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并认真、详细地做好听课记录。
对于学校的优秀语文教师,本人更是悉心向其请教,以尽快熟悉语文的教学。平时,我还大量查阅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将一些优秀的与本地区情况相近的论文摘录下来做为教学备用资料。对于语文科组的各项活动,本人都认真积极地参与,并做好记录、整理。
在上每节课之前,本人尽可能从网上、报纸、书籍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本校学生情况,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常邀请一些语文教师来听课,课后虚心地接受他们的点评,同时也将这些意见记录下来,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
同时,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反应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方便今后的教学。总之,都是为了通过积累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体会,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经人很快熟悉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这为我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一,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有所提高。
我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第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书籍,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经常开放图书馆,延长他们的借书时间,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
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第三,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课堂上,老师注重让那些羞于开口的同学积极回答问题,初始阶段提出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并通过耐心引导他们回答,同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另外,平时还会指派一些简短的文章供学生朗读,并举行朗读比赛,奖励小礼品,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在学校举办的朗诵比赛中,我们班的学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四,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平时经常给他们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即时完成。这些小作文的主题通常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因此他们写起来相对容易。在批改过程中,我会充分肯定学生的亮点,并在班级里公开表扬,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丝成就感,从而积极参与写作。同时,对于那些写作能力较强或对写作很感兴趣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参加校内的小记者兴趣小组,积极向校报或校外发表文章。这些举措都大大增加了学生们对写作的兴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步探索,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4
执教语文,既是我的荣幸,又是我的压力。十几年来,我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其中有苦闷彷徨,也有欣喜若狂。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得到的一些浅薄的教学经验:
一.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某一门课,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要让他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我仔细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5
打下这个标题,才发现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5年了。5年是段不短的时间,但是时间的流逝不能只在身体上留下印痕,还要让内在修养提升。要让大脑聪明起来,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在这5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得到的一些浅薄的教学经验:
一. 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要想让学生提高某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先让他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展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
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二. 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我仔细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相关文章:
教学经验总结03-28
初中教学经验总结06-12
学期教学经验总结11-07
数学教学经验总结03-23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07-28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02-02
政治教学经验总结05-16
小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11-10
教育教学特色经验总结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