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总结1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 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26-01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多种。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衔接工作,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有关措施。
一 做好课程导入工作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进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要根据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巧妙的课程导入,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足够的尊重。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集合”知识时,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接触过集合,同时集合的概念也较为抽象,若是教师枯燥的讲解教材,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可为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情境:学校体育老师到运动商店购买体育器材,第一次购买了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第二次购买了羽毛球和跳绳,老师一共买了几种体育器材。答案是四种,再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是三加二等于五种呢?此时提出集合的概念,并进行集合交集的运算,{A,B,C}∪{C,D}={A,B,C,D},将例子中的数字换成具有普遍性的字母,用集合的形式将运算呈现出来。然后对集合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告诉同学们,集合是在19世纪由德国的著名数学家康拓所创立的,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其他数学研究的'基础,我们要扎实地掌握集合知识,以便用它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对集合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
二 注重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想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就要注重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探究,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主动探寻数学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感受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情境,做好课程的导入。提出以下问题:对方程3x+2=0求解;画出其函数图像;对不等式3x+2>0求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其发现一元一次方程、函数和不等式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通过函数图像找出不等式的解集。总结出利用图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然后将其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相联系。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何求得x2-x-6>0的解集。选择班上成绩中等的学生进行黑板演示,将自己的求解过程展现给大家。该学生的解法如下:方程x2-x-6=0的解集为{x|x=-2或x=3}不等式x2-x-6>0的解集为{x|x3}。然后让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该生求得的解集为{x|-2
在教学“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时,图像法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在初中数学中,学生没有接触过二次函数的概念,但在高考中涉及的分数相当多,学好二次函数的知识,对学生以后的三角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形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思考,主动地去探寻问题的结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不等式和函数间的关系,对初高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衔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为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要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学知识较为枯燥、单调,学生只有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中,才能积极踊跃的发言。
如在教学“异面直线”内容时,课本中对于其定义的描述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我们将其称为异面直线,那么我们如何将其放在不同的平面上呢,课堂上教师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演示,使学生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具体的了解。接着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如何才能确保两条直线不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呢?异面直线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教师也要对其进行鼓舞和激励,让其他同学指出其错误,并让该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思考运用延长线的知识是否能够进行证明。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对异面直线的有关概念有了形象的了解,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此外,还要注重不同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初高中数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总之,要想进一步做好教学衔接工作,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总结2
2020年疫期数学线上教学计划
一、寒假延期网课已经取得的成果:
1、完成了部分教学内容:
寒假中已经安排学生复习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在已经过去的5周的寒假延期网课的时间内,学生已经一共上了25节网课,每天一节课的时间学习新课或者上复习课,已经完成了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六章《实数》,本周正在进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章节测试、第六章《实数》的章节测试和第五章第六章的综合测试。
2、形成了每天的线上教学的总体思路:
(1)上课前5分钟预习当天学习的内容
(2)观看学习视频、做笔记
(3)背诵课程中涉及的概念
(4)整理自己的听课笔记,教师解惑答疑,学生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5)根据作业批改情况,对于练习题中出错较多的或者较为重要的教师进行讲解,学生或者家长对改作业。
3.学生所获
学生根据网上学习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时间观念更强烈,也更加自律,同时也学习了一些信息技术。
二、开学后将要采取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1、返校后先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掌握情况
如果开学再次重新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会造成已经掌握会的同学感觉是“吃剩饭”——没有学习兴趣,造成了他们学习时间浪费,从而可能出现两极同学的严重分化。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回到学校的第一步,先组织同学们进行测试,针对线上授课内容的测试,以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掌握情况。测试内容分为两大板块:章节测试和综合测试,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也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
2、查漏补缺,因材施教
老师会针对摸底测试情况,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决定接下来的教学进度。也会对掌握不熟练的同学进行课后查漏补缺,以便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我们会将开学前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串讲,网课习题不再重复处理,学习内容不像正常上课时重新上,否则既浪费时间,又是对已经掌握的同学的不尊重,因此不会一刀切。根据作业批改情况来看,部分学生通过网课和自学已经学会,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家学习偷懒耍滑,知识点掌握的迷迷糊糊,所以开学复习期间会根据开学测试分层布置作业,保证没学会的的学生有再学的机会,也给学会的学生提供进步的空间。
2020年疫期数学线上教学计划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还布置了做手工,看电影写观后感,每天读书一小时,做家务活,学做饭等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个别同学不能够自觉及时的学习,自律性较差。加上现在已经复工,家长也不能及时的监督,从而和其他同学慢慢拉开了距离。
为了巩固线上教学内容,也为了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做好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衔接,我准备分三步走:
第一步摸清底细,提前梳理线上学习期间每节课的学习笔记,找出之前线上讲课疏漏的地方。了解每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否掌握,检查学生是否有缺课情况。通过现场抽查,听、说、读、写等办法,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
第二步找出问题,摸清了底细后,要对全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以及个性化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复习检测等手段找出个人线上学习的失误。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我与同学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步查缺补漏,上级教育部门建议复课后老师对线上教学的内容没有必要从头重讲一遍,因此我将从两个途径实现查缺补漏如下:
1.集中突破,对共同问题和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个性化问题,专门备课,安排少量课时,实行定点突破。对学生个性化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回看线上教学视频,自主复习,反复练习,个别指导等办法进行逐步解决。2.平时课前补充,对于前面内容连贯性强的新课内容,可在新课之前,安排一定时间课上进行前后知识点复习梳理,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学习链接上实行无缝对接。
眼下,疫情防控形势虽然积极向好,但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人心稳,社会才稳。总之,我已做好详细的计划,春耕时节,草木新生,期待与孩子们的相见。
2020年疫期数学线上教学计划
2020年3月
2、中学2020春季开学线上线下教学衔接计划
为做好我校线上教学与返校开学教学的科学、高效、优质衔接,特制定此计划。
一、压实三个层面的责任:
1、校级领导:制定周密衔接计划,密切监控衔接流程,及时汇总衔接信息,科学调整衔接思路。
2、年级主任:做好年级师生衔接的督导,掌握第一手衔接资料,形成年级教学衔接的研判报告。
3、班主任、科任教师:设置每位同学的衔接台账,确保每位同学顺利、轻松、优质过度。
二、做好三个层面的线上学习学业检测。
1、全校统一组织三个年级的线上学习阶段学业检测,重点监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是否存在分化严重的问题。(七八年级安排教师提前拟出检测题,开学前印刷完毕)
2、年级组织重点学科的抽测考试。
3、科任教师有针对性的做好线上学习内容的小测试。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学业检测,学校形成线上学习阶段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研判报告,精准指导后面教学的开展。
三、开好三个层面的指导会议。
1、组织召开全体教师会,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线上教学做出总结、评估,对每个学生线上学习的状况做出准确评价,同时对后续教学进行指导性引领。
2、开好学生的学习指导课。
3、开好防疫指导、心理辅导讲座。
四、做好三个层面的衔接
1、教学衔接:
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学业检测基础上再在课堂上进行一次线上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回顾,双层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每节新授课前利用5---10分钟对线上学习时段的内容进行提问、夯实、巩固。同时做好课堂上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消除课堂学习的生疏感。做到多提问、多鼓励、多关心、多督促。
做好教辅用书的合理衔接、科学利用。切忌各学科一股脑的推给学生,造成负担过重;
继续推行“碎片时间整合”活动,引导学生把零散时间充分利用好,班班树典型;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互督、互促、互勉、互助。
2、心理衔接: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进行包联,覆盖每一位同学做一次“爱心辅导”,引导每位同学阳光、积极地投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来。
3、体锻衔接:体育课要注意运动开展的循序渐进。安全、规范、适度。
五、做好三个层面的督导:
1、教导处:加强卫生、纪律管理
2、年级:加强学习习惯养成
3、教务处:加强课堂巡视、作业检查
六、做好毕业班的三项工作
1、学生摸底:职高学生、中考报名学生、外飘学生。
2、三项加试的练习、迎考工作做好提前安排。
3、争取扩充学习时间。各学科加大复习力度,提早进行模拟题演练,力争在实战中发现问题、弥补短板、强力提升。
七、发起三个层面的活动:
1、组织一次“向英雄致敬,向老师献礼”的班会,厚积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学生感恩老师教育培养的意识。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总结3
(一)衔接使用机械化
很多教师所谓的衔接语就是:“那么”,“接下来”,“下面让我们一起......”“昨天我们学习了……今天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种过渡过于机械,缺少了自然的衔接,例如:有的教师在教鲁迅的《风筝》时,衔接很少,只是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地抛出,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的开篇之作,鲁迅的文章一向以晦涩难懂著称,尤其对于刚刚升上初中的孩子来讲,所以教师的过渡很必要,但机械的衔接语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过程,一味地顺应教师的思路,使教学进行十分生硬。
(二)衔接使用不自然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应变性很强,很多情况是教师预想不到的,例如:课文《犟龟》,想要表达小龟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随着社会各种现象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对小龟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这其实是学生思考的一种表现,若教师不能巧妙衔接,而是直接生硬转换,会使课形成断层,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以至于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三)衔接没有逻辑性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结构不紧凑,松而散,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使学生感觉一无所知,有的教师教学环节不连贯,导致教学过程支离破碎,学生一会随着教师的思路跳到这,一会又跳到那,容易造成理解困难,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上述诸种情况,可以归结为对语文课堂衔接语的`不知用,不会用,不善用,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节好课就像是一件华美的衣裳,而其中的的每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就是那精美的布料,而各个环节间的衔接语就是那缝制衣裳的针线,若缺少了它或缝制不当,再华丽的布料都无法展现它的美丽,所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衔接语的设计,那么什么样的衔接语才算得上是成功的呢,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语句呢?我为以下几点:
(一)巧抓行文线索
这里所说的线索,不仅仅是文章线索,更要抓住教学线索,设置课堂教学的主线,犹如穿连珍珠的一条丝线,将各个环节穿连起来,围绕教学目的,再拎起教学线索,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例如:莫泊桑的《项链》,整篇课文都围绕着“项链”这个线索展开,优秀教师通过一个个巧妙的问题,指导同学从复述入手,从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到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进而理解出情节安排的巧妙,分析出人物性格的内涵,小说以“项链”的情节发展为线索,这个线索也成为本堂课的一串精巧的项链,整个教学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
(二)巧引名言诗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在衔接语中巧引名言诗词,瞬时为语文课增添光彩,并展现出教师的深厚功底,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引道:父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读懂了他,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高尔基,非常巧妙地带学生进入情境。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在课中串联很多古代诗词,使得同学们深深体会到莲的古韵,古色,古味古香,以及那余韵悠悠的味道,了解到莲虽然少了菊的热情浓烈却多了它独有的淡雅悠长,使得整节课大家都沉浸在莲的世界中。但是在引用中有一点需要注意,衔接语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只是教师展现自己语言的设计,所以要适时地巧引。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总结4
【关键词】 多彩教改 无限高效
随着我校“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新课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全面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地位,积极探索“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 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高效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
1. 课改――追梦之旅
这一学年,我们学校一片洋溢着教学激情,洋溢着浓浓的学术研究气息。学校的教学改革“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犹如一次头脑风暴,对我校的每个教师进行了一场心灵洗礼。激起了我们教师的深刻思考和尝试探索的激情。特别是我们的英语组,改革对我们更有利,更利于我们的英语教学。我们英语组全体老师,怀着满腔热情,一场课改追梦之旅由此开始。
2. 搭建平台――开启课改研究的运行机制
首先,我们在开学之初制定了有关活动计划、研究交流、资源共享的各项制度。然后,我们以计划为依托,有序开展以学科融合,学段衔接为核心的一系列研讨交流活动。另外,我们开辟了QQ流平台,把每次活动的教案反思、听课体会,一些好的课件传到群上,利用网络进行更深入地交流。
3. 实践探索――追梦之旅的坚实足迹
3.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根据学科融合,学段衔接,打造持续发展力教学的核心思想,教师们开始了初步尝试。经过一段实践的摸索,我们发现,教师只是为了衔接而衔接,教学内容融合的太牵强。在研讨交流中,大家提出了课堂存在的问题和心中的困惑:怎样体现学科衔接?每课堂非有学科衔接吗?什么时候进行衔接?影响教师备课,学科衔接与学科融合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英语衔接一样吗?有不同点吗?
带着种种问题和困惑,老师们召开了会议。经历了激烈讨论,我们找到了课改研究存在的问题:研究目标太大、不明确。经过商榷,我们对改进行了细化,从学段衔接入手,“衔接”的含义非常宽泛,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主要通过过渡教材的编写和新理念英语课堂的构建实践,在学段连接处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向初中的顺利过渡,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3.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了研究方向,我们英语老师的工作思路豁然开朗起来。我们英语组开始了主题明确的系列研究活动。学期初拟定详细的活动计划,确定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和研讨主题。每次研讨活动时,实验教师先上研讨课,然后阐述课堂设计思路,最后进行集体互动研讨活动。一节节研讨课,点燃了教师思维的火花,在互动研讨中,老师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民主、真诚的研讨交流氛围催生了教师们创新的灵感,我们的英语分科教研稳步推进。回想我们走过的这一个学期,所有老师积极配合,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英语教研活动,如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跨学段的`听评课活动,老师们群策群力编译的过度教材……如果说,在学期之初,我还不知道该做什么,那么现在面对这些成果,我都有点不敢相信,我们真的坚持下来了,而且做了这么多事情。
3.3正是橙黄桔绿时――多姿多彩的教研活动
我们英语分科教研组织了许多活动:相同阶段的“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不同阶段的“同课异构”“同课同构”; 英语教师从这些活动中总结规律与方法,初中与小学教学的相同点、不同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点与切入点。我们还学习了初中与小学不同课型模式,并从中总结出适合初中与小学特点的共同的新授课模式。说课、议课、研讨等许多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在这些教研活动中,我感觉个人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逐渐向高效自主迈进,整体驾驭专业知能力得到提升。
3.4万紫千红春满园, 浩瀚星空我最亮
虽然天色已晚,但星星已经为我们点燃回家的方向。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总结了一套中小学的阅读协作策略,即“图表式英语高效阅读”“以读带学、以读促学”高效英语阅读教学探析等等
学校提出的“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学生持续发展力”的教学改革让我如刈剪后的栽培,是降到根下后的升腾;如舂打后的洁白,是揉搓后的柔韧;如烘烤后的圣餐。我感觉自己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我又成长了一步。
“敢问路在何方?”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肯用心去对待我们的教学改革,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积累,“路就在脚下。”我们将不再迷茫。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总结5
新课标 初、高中物理 衔接教学 策略
初中学生刚跨入高中,对学习物理充满着憧憬和信心,有着极为旺盛的求知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少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高中物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所引起的,也有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不能适应而造成的。如:培养目标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学习内容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学生学法上的不适应引起的衔接问题、教师教法上的差异而引起的衔接问题等等。
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内容的衔接从教材特点、知识结构、内涵处理上求突破
中学物理课程更关注物理对个人、社会、文化的影响,课程目标更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更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更重视以“生活、物理、社会”为特征的课型,容易淡化知识本身的结构性和规律性。事实上,中学物理课程是按照物理知识内容的基本线索,建立了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只有深刻理解初、高中教材的变化特点、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真正处理好初中与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1.挖掘初、高中教材变化的特点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变化坡度较大。初中教材重现象,探讨的过程较简单,其认知特点为具体的多、抽象的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高中物理对知识的要求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的难度小,趣味性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在这些变化特点方面做好有效的衔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衔接要点如表1所示。
表1
2.厘清初、高中知识结构的关联
中学物理课程知识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按照知识结构规律,又可以把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内容主题。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相同内容主题之间和相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内容主题之间都存在关联,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初中与高中物理中的运动学和力学部分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基本上相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在内容要求的程度上却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学习的逐渐推进,知识内容的结构层次也在不断递进。如物体的运动这一内容主题,初中只涉及理想的匀速直线运动,即使是变速直线运动,也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来处理,用最简单的公式v平=s/t来描述。而高一物理最先接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有vt=v0+at、s=v0t+at2/2、vt2-v02=2as这三个基本公式。然后由直线运动向曲线运动递进,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涉及的公式更多,综合性更强,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在增大,习题类型在增多,解题技巧在增强,运算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在增高。事实上,这些方面的能力正是高一新生所普遍缺乏的,所以,衔接教学必须由此突破,从厘清初、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的关联处做实做好衔接教学,避免高一物理的起始阶段就两极分化。
3.领会初、高中知识内涵的联系
内容主题下的物理量,在相同学习阶段不同物理量之间和不同学习阶段相同物理量之间都存在若干关联,如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知:高中与初中物理中的与物体运动相关的三个物理量(s、v、a)之间,其形式上基本相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其内涵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如初中物理的速度是标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表示,但与路程和时间都无关,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改变的,用平均速度大概地描述。而高中物理中的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就是不同学习阶段相同物理量之间的关联,同样,在高中阶段,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的内涵,也是逐步提升和完善的,由运动路径的直线向曲线变化时,速度的内涵由瞬时速度逐步向线速度和角速度提升,加速度的'内涵也由瞬时加速度向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提升,或向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提升。这些物理量内涵上的变化和提升正是衔接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4.把握初、高中知识处理的变通
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处理,一要认识正确,二要理解到位,三要方法得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浮于表面,不挖掘过深;在直观上做文章,在变通处抓落实。如对“物体的运动”这一主题内容,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的衔接处理,可以从函数图像上求突破,如表4所示。
表4
由表4中的图像可知:用图3所示的位移图像和图4所示的速度图像与初中学过的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进行衔接,并由图3直观得出st=s0+vt,这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由图4直接得出公式vt=v0+at和st=v0t+at2/2,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尤其在图4中,将描述物体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移s(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速度v(纵坐标)、时间t(横坐标)、加速度a(函数图像)汇成一体,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然后再次进行变通性衔接。图5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拓展:图像①与②中的速度在增加,加速度a>0,说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图像①比②的夹角θ要小,说明①的加速度比②的小,图像③的速度不变,加速度a=0,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④的速度在减小,说明a
二、学习能力的衔接从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上抓落实
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不再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较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第一要素是阅读教材的能力,因为“阅读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而高中物理教材的文本比初中要深刻得多,以阅读教材为突破口进行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是明智的选择。而采用“问题链”的方式进行层次性阅读设计,是衔接教学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链”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最佳衔接。初中物理的阅读主要落实在认知性阅读层次,少量的重点内容可提升为理解性阅读层次。高中物理的阅读主要落实在理解性阅读层次,并逐渐递进为批判性阅读层次,乃至创造性阅读层次。
2.增强实验探究的能力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明显差异,如表5所示。对提出问题,初中用“表述”,高中用“明确表述”。对猜想假设,初中用“推测”,高中用“预测”。对控制变量,初中用“初步”,高中用“考虑”。对收集证据,初中用“正确记录”,高中用“如实记录和重复收集”。对分析论证,初中用“简单比较”,高中用“解释和描述”。对评估,初中用“注意”,高中用“分析”。对交流合作,初中用“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高中用“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所以,笔者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衔接教学,设计了验证性探究、结构化探究、开放式探究、创造性探究这四个层次,如表6所示。
表6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初中用到的行为动词有:分析、解决、认识、描述等,体现了对常见事物进行简单分析和简单解决的要求。高中物理用到的行为动词有:运用、认识、分析、综合、解决、表达、解释等,反映了更重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4.发展信息处理的能力
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对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能力要求,初中用到的行为动词有:经历、认识、了解、做出、加工等,强调了对物理信息分析、获取和加工的要求。而高中物理用到的行为动词有:融会贯通、具有、复述、再现、辨认、提取、加工、整合、重组等,反映了更重视对信息进行内化、转化和整合的能力要求。如初中物理课标提出: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作出判断的意识;高中物理课标提出: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三、物理思想的衔接从传承理想化、等效、辩证和数学上促发展
如果将知识和能力类比为中学物理的“血”和“肉”的话,那么物理思想就是中学物理的“魂”。在衔接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这个“魂”,就等于握住了开启中学物理之门的金钥匙。中学物理的思想很多,主要有理想化思想、等效转化思想、辩证思想、数学思想等。
1.传承理想化思想
理想化思想是有意识地突出研究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借助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对实际研究的原型进行简化和纯化,在头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对象,来代替实际生活中的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抓好如表7所示的初、高中理想化思想的衔接教学,是变复杂为简单的最佳策略。
表7
2.传承等效思想
等效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和等效转化,即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化为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于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的思想方法,如表8所示。显然初、高中物理之间有一个层次上的跨越,必须做好有效衔接。
表8
3.传承辩证思想
中学物理是一门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提供丰富材料的自然科学,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适时地、有意识地、系统地渗透到各个知识点中去,并对初、高中相关辩证思想的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如表9所示。
4.传承数学思想
数学能最简洁、最确切地表达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事实上,物理是应用数学最充分、最成功的一门科学。可以这样说,数学思想是物理学的灵魂,其中有方程、函数、极限等典型的呈现方法,是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最为丰富的内容,如表10所示。
四、科学素养的衔接从科学态度、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上谋弘扬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都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为培养目标。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态度、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1.坚持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科学态度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人的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现象、观点和媒体传播,只要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必须在初、高中物理衔接中更加重视对物理基本原理、规律和科学方法的教学,将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培养批判意识
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教师、权威勇敢地提出质问和怀疑,持批判接受的态度,使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得以张扬。要激励学生学习哥白尼敢于向“地心说”的创始人托勒密挑战的批判精神。
3.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不是把高中的教学要求下放到初中来,也不是将初中的教学要求搬到高中课堂中去,更不是在学习高中物理之前安排几个初、高中物理衔接专题,为高中物理教学做好铺垫。而是把初、高中物理衔接正确、到位地贯穿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 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总结】相关文章:
线上教学总结08-30
小学线上教学总结01-14
美术线上教学总结01-05
数学线上教学总结01-08
学生线上教学总结01-12
线上美术教学总结01-05
线上音乐教学总结10-23
农村线上教学总结09-20
线上教学总结与反思06-25
线上教学总结简报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