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5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文化》教学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进行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以来,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现在同学们对经典著作读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精髓,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
一、本学期取得的成绩: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一)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经典驿站”里,我们共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名人长廊”,我们感受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生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信!品格是多么高尚!在“名声佳境”中,我们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
学习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在经典驿站的诵读中领略文言文的声韵之美。2、在趣味诗歌中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3、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4、在名人长廊中认识一些历史名人,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5、在名胜佳境中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
6、熟识中国传统工艺,精美玉器,历史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漆器,陶瓷,文房四宝等,感悟其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二、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百家讲坛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易中天、于丹的精彩讲谈中充分感知多元化的知识世界。
5、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6、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二、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由于我们今年刚开设《传统文化》,授课经验有限,影响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希望今后多进行一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
其次,有的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经常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今后改进的措施:
下学期我会注意多参加一些相关培训和交流机会,也希望学校学习科学的教学模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的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要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2
一转眼,一个学年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方案,现总结如下:
一、学经典
把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于本学年把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导处做了详细计划,以教研组和兴趣小组为主,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多角度、多方位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
二、见行动
在学习经典中,重在立行。所以,我校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中,开展“学一句,做一句”的践行。定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学校抓住这一良机,及时做好组织与策划工作。
1、利用周一升国旗、晨会、路队放学、诗文诵读课反复熏陶,重复教育,反复抓,抓反复,日久天长,无形中理解了其中内涵,成为自发的.精神支柱,促进了学习与生活。
2、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活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宣传栏对传统文化比赛内容进行细化与分解宣传,总之,学校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宣传途径以及各种媒体在学校至班级营造一种亲切、温馨、和谐氛围而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三、出成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一个懂礼貌的,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较大的变化,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校风、学风得到很大改观。学生学习努力了,学会认真做事了,讲究吃穿的少了,懂事了,孝顺了。
一个学年结束了,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只是个开始,更多的工作还将继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事情还有待我们去做。以后,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进一步走向深入,使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进一步浓厚传统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德育特色化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取得新的收获,新的成果。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3
今学期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我们班每周三下午第三节是传统文化课。所使用的教材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传统文化》(一年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四个教学手段——读、说、背、写。下面就每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一、读
每学一篇古文古诗,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会把古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针对部分学生识字量较少,不能顺利读下来的情况,也为了使得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会找出一部分难认的词语或者生字教学生读。等学生能正确认读没有拼音的古文后,再放开手让学生读熟。比如,教《治家格言》(节选一)这一课,学生总读不熟,我一遍一遍地教读,仍有一部分孩子读不熟“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我采取分节奏教读、个别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能熟练朗读。
二、说
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古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我根据文章特点带领学生对古文内容做简单理解。有的文章,我会把文后的解释读一遍,再让学生自己想想懂了什么意思;有的文章,我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比如,学习《逢老人》一诗,我让学生自己说说明白了哪一句,好几个学生说的很准确。可见,在自读自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背
背诵是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我要求每一篇古文古诗必须都要背熟,无一例外。今学期教给学生最主要的背诵方法是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背过。所以,一开始我会要求学生必须要读到二十遍。到了后来这些篇,就没有做这样的要求,因为很多孩子已经比较熟练的接受了这样多读成诵的方法。背诵过以后,我让学生到台前来背,我一个一个的检查,我会在背诵熟练的孩子的书上打一个背过的记号。班里有六十个孩子,之间的差异很多,有的孩子读几遍就能背得很好,有的孩子读很多遍都背不过,还有的孩子边背边玩,根本背不到心里去。有时候,我会留下那些到点了还背不过的孩子,等家长来了以后,陪着背熟,我画上记号才能回家。只要有过这样的一次,下几次背诵就都积极许多,因为每个孩子既怕留在这里耽误回家,又觉得丢人,被家长批评。一般情况下,我就让那几个还真没有背熟的孩子回家背诵,签名,第二天我再检查。我当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背过,在记忆里留存文化痕迹。若是蜻蜓点水,若是只抓优秀,恐怕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不能实现面向全体,也不能培养每个孩子重视这门课程的态度,更不能使每个孩子都有扎实的积累。
四、写
每次背完一篇古文古诗,我会要求学生把它抄写在练习本上。一是为了巩固背诵,二是为了能提示重视书写古文古诗。写完后,同位两个再互相批阅。这样的训练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希望学生再期末考试的时候,若遇到默写课外的古诗时能把《传统文化》上的古诗写上去。
一学期下来,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能熟练背诵每篇古诗古文,能重视这门课程,能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头脑里有了一些积累,心里觉得了安慰。相信随着这门课程教学的深入,我们班的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4
按照工作计划,我校语文课题组顺利进行了第一、二阶段的研究,围绕我们确定阶段总结的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实际,组织了系列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一、实验情况综述
1、动员发动情况。
课题组组建后,向实验教师传达课题设计的背景与意图,传达全国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带领各实验教师根据年段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和方案。
2、选好文本,以文本为抓手展开传统文化学习。
文化传承以文字为主要载体,学生学习以阅读为主要方式。依照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原则,我们选择了一、二年级以《三字经》、三、四年级以“经典诗文”、五、六年级以“经典文章及名著”等作为学习材料,学习一些简短的文言文。以“诚信”“美德”“志向”“人格”“智慧”等主题为切入点,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适合传统文化学习,同时配合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及拓展。一方面训练了文言知识基本功,一方面感受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
在本学年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五单元就是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我让学生去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不仅在课文教学和口语交际中实施了,习作时还让学生动笔写了。而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向全校同学介绍传统节日和“有趣的.汉字”。
(1)开展了全校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2)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举行了校“书香飘飘,伴我成长”读书活动
二、实验效果分析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自从课题组开展了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之后,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水平不断提高,一些课外阅读用的文言短文,不少学生稍经点拨便可以顺利翻译出来,一次次活动推动着他们一次次反复阅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文化。其他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学生就获得了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话语权。
2、学生阅读习惯和认知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在经典阅读活动期间,好多学生都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带给他们空前的充实感;充实又使他们体验着生命的幸福状态。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经历,为年轻人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名著与现实的相互映射,使同学们增添了一份以古观今、知人论世的使命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完善着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由于课业负担等原因,不少同学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与实践任务,也有个别同学欲打退堂鼓,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渐渐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评比表彰,激发他们的意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由于学习以阅读为主,而阅读又以文言学习为主,学生难免有畏难情绪,加之教师的辅导不能及时有效地跟上,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也影响到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下一步工作中,要尽量多地组织一些学习指导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和趣味游艺活动,调整和舒缓情绪,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关注社会,走进生活,立体的全方位的接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5
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总结
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校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相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教学和教育能力,我校的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树立传统文化的学习观
重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导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有传统”的观念,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传统文化的积累交流评比活动,养成看报、听广播、做笔记、记日记等习惯。通过树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意识,从中体验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
受,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3、以教学设计为主,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模式的优质课赛课活动。课题组成员每人都必须参加并参与评价,课堂模式实用且效果较好的给于奖励并在课题组中进行推行。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6
为传承中国古典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认真实施,下面就对我们这个学期的实施进行总结。
一、教育教学
1、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古诗
拗口的古文让孩子们背诵起来着实非常困难。我们反复诵读诵读,为了让孩子们有兴趣,不至于感到枯燥无味,我开展了很多的小游戏同时,还可以通过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孩子们背诵的兴致很高
我们在进行古诗诵读教学中,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老师教为主,第二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主要采取“入境+吟诵”的方法: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古诗画面的`美,并让学生粗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学习吟诵古诗,从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第二阶段,开展“我做小老师”的活动。让认字多、学得快的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带头教给其他学生。
2、采用多种形式讲授知识
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动手剪纸、做泥塑等多种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渊源。
二、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半年的学习,完成了知识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思想教
育目标的要求,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年级学生认字少、知识层面低,大部分知识要依靠教师讲授,教学形式单一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讲授知识,文字简单,形式多样,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
总之,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诵读古诗文,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种有效形式。我们会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更加有效的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开出花、结出果。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7
一、课题提出背景:
以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又一大亮点。学校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在与国家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展开的,是根据本地的课程资源状况,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和特色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的。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从整个学校来说,“诵读中国文化经典”活动,是国学写字教学的延伸,内容是按学生的实际及古诗文的特色编制的,即背诵地方课程《国学启蒙》外,又从《三字经》、《古诗诵读》、《弟子规》、《论语》等中选编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背诵古典诗文,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使全校师生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二、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使其受益终生。用经典武装孩子们的头脑,成为使他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三、“经典诵读”教学的设定目标:
1、传承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工作中去汲取民族精神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乏,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教育。
2、陶冶情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善文,佳言懿行。熟读成诵,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提高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量。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
4、开发潜能。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推进素质教育。读经典、培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1、每日一读。我校的一至六年级学生,每天利用眼保健操时间8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2、每周一课。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各班都应下载经典诵读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正音断句,务求读音正确、流利,直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
3、师生、亲子同读。要求老师、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一是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教学相长;二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扶助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增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4、不求甚解。经典诵读重在“读”,读的正确、流利,直至成诵,可视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宜作过多地讲解,对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可以进行简介,或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以自学自悟为主,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作明确、具体的要求。越是经典的篇目,越难以理解,甚至发生歧义,当前的任务是让学生记忆牢固原文,等待将来学生的阅历和知识丰富了,自己会寻找到最佳的答案。
5、与其他活动相结合。经典诵读要与竞赛、演讲、辩论、抄录、歌咏、绘画、手抄报等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切忌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五、经典诵读的原则
1、模糊性原则:要求正确朗读,熟读成诵,不要求理解内容,对于其中的生字生词能够识记即可。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
3、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诵读指定的篇目,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读自悟,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诵读更多的篇目,并给予相应的积极评价。
4、激励性原则:以鼓励、激励为主,对诵读经典确有困难的学生不做过高要求,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六、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利用我校已有的经典诵读文本和视频材料,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安排各年级学生的“必读篇目”、“选读篇目”。
七、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每周评价
采用学习小组自评法,评价组员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由各班诵读小组的组长担任检测组长,在每周的周末逐一检测本组的同学,并将检测情况报告班长或老师。老师进行抽测并作相应的调整或要求。
2、学期评价
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由各班的语文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够背诵必读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篇目的达标证书。为确保诵读质量,学校对通过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抽查。
学生的达标证书共分为六级,采用由低到高的升级机制。达到六级的学生,由学校颁发经典诵读“小博士”荣誉证书。
八、经典诵读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经典诵读活动领导机构,实行分工负责制。
(1)管理组:负责经典诵读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保障、宣传等事项。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工作组:负责组织各班学生按计划开展诵读活动、定期进行评价、成果展示等事项。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课程保障
(1)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经典诵读课时。
(2)利用语文主题学习模式中的“日积月累”进行诵读。
3、时间保障
(1)每日晨读。每天早晨诵读10分钟。
(2)亲子同读。每天晚上与家长同读10分钟。
(3)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与校本课程合用课时)。
4、活动保障
(1)与“大量阅读”语文教改实验相结合。经典诵读的目的是强化对传统文化中“经典篇目”的学习,它是学生大量阅读内容中的一部分,不可与“大量阅读”语文教改实验对立起来。
(2)与朝阳读书活动相结合。在继续开展朝阳读书活动良好氛围中推进“经典诵读”活动。
(3)与“书香特色班级”创建活动相结合,努力创建独有、独立、独特的班级文化特色。
(4)与小课题研究活动相结合。在经典诵读活动中设立“小课题”,鼓励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进行细致的探究,拓宽经典诵读的宽度与深度,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5、教学用品保障
根据教学需要,学校购置部分学习用书和音像教学资料,设计并印制学生评价等级证书。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8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两个班的传统文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四个教学手段诵、说、背、写。下面就每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一、诵
本册书所选的篇目都是经典篇目,对学生的做人和学习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美美的诵读课文是一种享受精神的享受和知识的享受。所以我采用了泛读课文,自读课文,译读课文等多种方式。每学一篇古文古诗,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会把古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针对部分学生识字量较少,不能顺利读下来的情况,也为了使得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会找出一部分难认的`词语或者生字教学生读。等学生能正确认读没有拼音的古文后,再放开手让学生读熟。比如,教《诗经。卫风》这一课,学生总读不熟,我一遍一遍地教读,仍有一部分孩子读不熟,我采取分节奏教读、个别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能熟练朗读。
二、说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先采用读后才让他们“说”,在说中体会文中深奥的内涵!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古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我根据文章特点带领学生对古文内容做简单理解。有的文章,我会把文后的解释读一遍,再让学
生自己想想懂了什么意思;有的文章,我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比如,学习《墨子。染于苍则苍》一诗,我让学生自己说说明白了哪一句,好几个学生说的很准确。可见,在自读自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背
熟读成诵经典美文,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好的事情,可以说是终生受益!背诵是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我要求每一篇古文古诗必须都要背熟,无一例外。今学期教给学生最主要的背诵方法是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背过。很多孩子已经比较熟练的接受了这样多读成诵的方法。
四、写
每次背完一篇古文古诗,我会要求学生把它抄写在练习本上。一是为了巩固背诵,二是为了能提示重视书写古文古诗。写完后,同位两个再互相批阅。这样的训练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希望学生再期末考试的时候,若遇到默写课外的古诗时能把《传统文化》上的古诗写上去。
一学期下来,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能熟练背诵每篇古诗古文,能重视这门课程,能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头脑里有了一些积累,心里觉得了安慰。相信随着这门课程教学的深入,我们班的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9
这个学期我们继续循着上学期传统文化的教本进行教学,但总沿用用了又用的教学方法觉得很是无力。于是,穷则变,变则通,在很多方面,我都做了尝试。
一、教学方法的变更
这学期的教本尽管没有变,教学方法上却是有了新的变更,除了背诵之外,我们好进行了新的尝试。首先,我们尝试这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这个提法并不新鲜,但具体实施起来确实不容易的。首先我们在班级里面选出几个公认的负责人的小老师。小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分工之后,将自己领到的课题拿回本小组进行讨论,拿出自己的教学方案来。将教学方案教给老师进行修改。这个阶段,我要做的是对孩子们的“备课”给予一定的指导。然后,轮到哪个小组,就让哪个小组的组长代表小组进行授课。
二、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更新
这一学期讲到很多的名人,我当然也不能完全将课堂教给孩子们。我们会不定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名人进行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会进行各种资料的查询。我们会开展例如名人故事会,我知道的名人你来猜等等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到名人的`故事,领略到名人的风采。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熟读成诵固然重要,背诵在传统文化这一科目的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绝对不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我们在平时的评价中,加入了吟的一面。力求让孩子们在读中,领略古代文化的丰厚与神韵。从一泻如流水般毫无轻重的唱读到字字铿锵没有半点韵味的喊读,到最后读出美感读出文字的生机,我和孩子们经历了反复反复的“再来一遍”。听到现在,孩子们尤其是在读诗的时候,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一定的语感,知道那一个字我们应该停顿,哪一个字我们应该重读,而哪一个字需要拖音,甚是欣慰。
因为本人喜欢古代的东西,有时明知应当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却总忍不住统统收入囊中。我很希望下学期可以继续担任传统文化的教学,让我把自己所知道的,统统说给孩子们,让他们也和我一样,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古老的中国。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0
在上学期开展传统文化课的基础上,本学期主要学了《齐鲁名人》、《诗歌诵读》、《名胜古迹》和《政治人物》《宫殿园林》。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总结如下: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一、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齐鲁名人”“政治人物”里,我们共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拓展活动”中,我们感受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生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信!品格是多么高尚!在“名胜古迹”中,我们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
学习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在课文的诵读中领略文言文的声韵之美。
2、在趣味诗歌中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3、通晓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4、在名人长廊中认识一些历史名人,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5、在名胜古迹中了解中国的建筑魅力。
6、熟识中国传统工艺,精美玉器,历史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漆器,陶瓷,文房四宝等,感悟其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二、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合作教学。教学中我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丰富的现货的视频、图片资料中充分感知多元化的知识世界。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1
下学期开展了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这对孩子们是好事。多学一些传统的诗词,对加深孩子们的文化底蕴是很有帮助的。我按照学校的规定,拿出一节读书会给孩子们补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之初,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拗口的古文让孩子们背诵起来着实非常困难。我们反复诵读诵读,为了让孩子们有兴趣,不至于感到枯燥无味,我开展了很多的小游戏。先是老师高声的读,学生小声跟读,反复几次之后,学生老师比赛,看谁读得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字音准确。最后让孩子们领着老师读,孩子们开展比赛。一路下来不少孩子已经背的差不多了,然后我再给他们自由诵读的时间,提出要求,让他们通过诵读,读出自己的声音。同时,还可以通过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孩子们背诵的兴致很高,我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想法。背过之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孩子们极容易把辛辛苦苦背过的东西遗忘。于是又要反复的复习,让孩子们反复背。不过,这个年龄记住的东西会深刻的记在最心底,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磨灭掉。
我发现,今天的孩子读起这些古文来也带了不少市井的气息。不似当年的归有光,在斑驳的桂影下,在窗明几净的项脊轩里读书的'心平气和,他们的心里没有装着一个古人的心思,没有古人的情怀。听他们读起这些东西来,心里难免会有一丝丝的酸楚。
无论怎样,孩子们并没有排斥,学而优则仕,希望我们今天的努力,换来孩子们以后美好的生活。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2
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尊、自立、自爱这种品德,独立人格、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君子敬德修业,与时偕行,有所作为。”把这个精神集中在凝聚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人格、君子的奋斗,要像上天宇宙这种星系的天体的生生不息的运行一样,只争朝夕、自强不息。个体生无所息,整个群体和民族生生不息,只有无数的个体的生无所息,才能构成我们整个民族的生生不息。这个我们又可以把它概括为凌云志。
经过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来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上学期的学习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学期传统文化学习,对我国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千字文》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么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文化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熟识中国传统工艺,精美玉器,历史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漆器,陶瓷,文房四宝等。
5、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通过我们建立起开放式的传统文化教学理念,努力拓宽传统文化教学的渠道,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使学生在经历传统文化实践学习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我们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通过一堂堂氤氲着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3
本学期,我们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现在孩子们对诗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为他们高兴,现将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二班,共34人。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笠翁对韵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文学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5、熟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感悟其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三、采取的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下面我来谈一下工作中的不足。
首先,由于我们开设传统文化授课经验有限,影响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希望今后多进行一些培训和交流会。
其次,教学经验不足。由于没有考虑到本学期教材,往往与语文授课时相混,影响与开设传统文化时目的相违背。
下学期我会注意参加一些相关培训和交流机会,收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解决本学期的问题,我们会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4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即汉语汉字,它准确、优美、严密、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风格、习惯,积淀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性格气质。它同祖国辽阔的领土一样,是祖国存在的标志。一个人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且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维护民族尊严、民族情感的表现。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领导着时代的潮流。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从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到令人惊叹不已的编钟编磬……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科技,样样让人自豪、骄傲,这一切,都保存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使之处处充满了创造精神和民族智慧。
2、民族化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3、《传统文化》知识面很广,但太深奥、太死板的知识非常无趣,所以每节课在上课之前,我都会查找相关的资料,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采取非常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视频,让学生在课上感受我国古代文化内涵,并且学会互相倾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结合学校的`广播和本班墙报、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文化的宣传,让学生感受文化的美感,营造学文化、爱文化、用文化的浓厚氛围,促进学生知识素质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
5、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光靠老师的讲,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因为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所以,上一节课我都会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到相关的图片,录像等资源,让学生在形象的感受同时,利用自己的实践,把课堂所学真正内化。这样教学轻松了不少,而且学生看得认真,学得很开心,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吸收了。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5
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尊、自立、自爱这种品德,独立人格、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君子敬德修业,与时偕行,有所作为。”把这个精神集中在凝聚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人格、君子的奋斗,要像上天宇宙这种星系的天体的生生不息的运行一样,只争朝夕、自强不息。个体生无所息,整个群体和民族生生不息,只有无数的个体的生无所息,才能构成我们整个民族的生生不息。这个我们又可以把它概括为凌云志。
经过一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来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学期传统文化学习,对我国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育方式
⑴把主动权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朗读。
⑵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⑶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质疑、释疑,教师要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才精当讲解。
⑷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
⑸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
⑹有些文言文蕴含深刻的寓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除了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练习之外,学校还注重了科学性与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时令、节日等选择主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取得成绩: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三字经》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词的真挚之情。
2、了解民间传说的魅力,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古代历史政治人物,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熟识中国历法与生肖,传统曲艺与杂技,娱乐体育,中华河流等。
通过我们建立起开放式的传统文化教学理念,努力拓宽传统文化教学的渠道,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使学生在经历传统文化实践学习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我们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通过一堂堂氤氲着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