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考试作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考试作文 篇1
开学才几个星期,“老班”就居高临下,大手一挥,甩出一句:“明天考试!”顿时,全班沸腾了:“糟了!”“完了!”“死定了!”声音此起彼伏。啊!多希望老师能“恩典恩典”,把“死亡日期”再推迟几天!可同学们一抬头,讲台上已经空空如也,好一个“来去无踪”呀!
第一部
一会儿就要开考了。
“喂,昨晚你复习了吗?”一位“公民”开始进行“民意调查”。被问者应答训练有素,先谦虚地来个“美丽的谎言”:“没有!”然后贬低自己:“我才懒得复习呢!”最后来个回敬:“那你呢?”“嘿嘿,彼此彼此!”嘴角的微笑高深莫测。另一位“公民”的调查很干脆:“这一仗有把握吗?”回答者很无奈:“没有没有,随便混混,你呢?”“和你一样,马马虎虎。”
第二部
铃声响了,有人喊:“完了!死定了!”
老师来了,抱着一堆厚厚的试卷。教室里的同学千姿百态:有的双手并拢,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老天请显灵!”有的嘴里念经般嘟囔:“观音菩萨,耶稣上帝,阿拉真主,保佑!”大概希望这种中西结合的.祷告能起超常作用。
天哪,卷子已经发下来了,唉——做吧!
第三部
哨声响了!几个同学大惊失色,颤颤地拿起笔,嘴里埋怨:“这么快就完了!”
“停笔,收卷!”老师一声令下,几十张卷子眨眼间就被收到了他的手上。
考完后,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这道题是这样做吧?”对完答案,有人喊:“天哪,完了!这题怎么错了?”有人喊:“得了吧,才错一道,我可是比你更惨啊!”
先前的“拼命三郎”,经过三部曲后,更拼命了——呵呵,拼命地玩!
考试作文 篇2
“丁零零”期末考试考完了,原本安静的校园,顿时喧闹起来了,考完试的同学表情各不相同。
在教室里,有很多同学在和我们班的三门课尖子—程门雪讨论考试的答案。程门雪说了一道题的.答案,大部分同学都做对了,有的还兴奋地伸出两个手指头,形成“V”形,大声喊“耶”。小部分同学答错了,都深深地叹了口气,有的回到座位上,不再和我们对答案了。
以往考试考得非常好和程门雪在一次数学考试中,考了85分,我们的数学杨老师批评了她,下课时她忍不住哭了,因为她妈妈平时对她要求很严,她从来没有考过这么低的分数。她接受了那次教训,以后更加发奋学习,所以成了班上三门尖子。
记得有一学期,我平时数学每单元都考得不太好,但到了期末考试却考了一个96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这是我在复习阶段认真学习的结果,有付出就有收获,所以这次考试后我的数学学习劲头更足了。
平时考试都特别差的某某同学,因为最近这段日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所以他的成绩从四十多分考到了八十多分,平时考试出来总是垂头丧气的样子,这次却变成了狂喜。
我们班上同学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少,我观察了好长时间才发现,某某同学平时学习一般,但总是不动声色,觉得考得还可以的时候就点点头或者就微微一笑。今天她在偷偷地笑呢,说明考得不错。
我认识同学们考完以后,大家的表情都不一样,反映出考得好与坏,但我们也要知道考得好的时候不要骄傲,考砸的时候不要气馁。
考试作文 篇3
这次期末考试我由于粗心数学考砸了,我心里特难受。因为我的粗心,所以这次没有评到“三好学生”。
下午妈妈带我去冯老师那看了考卷,我数学主要错在()/()=9 我写成了36/3=9,画钟表题目上要求画5:40,我画了5:45。最后一题我也因为粗心明明算对的'题目,结果写不够吃。我一定要改正 粗心的毛病!
考试作文 篇4
我非常非常害怕考试。
有一次,期末考试,我心里非常害怕。我心里在想,这试卷上的题是最简单不过呢?还是最最难的呢?哎呀,这谁也不知道呀,还是好好复习吧!到了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做了好几个比较典型的题,让爸爸给我把词语听写了又听写,我又把古诗、日积月累、课文等背了又背,连一分钟都没闲着。睡觉的`时候,我趴在被窝里怎么也睡不着,生怕明天考不好。考试的时候,我认真仔细地写着每一道题。考完试,在走廊里,跟同学们议论每个题的答案,看看是不是我做错了?我是不是考砸了?无数个念头从我心里生起,头都要大了。
终于熬到出成绩的日子,我仔细听着每一个同学的名字,终于到我了,我的耳朵竖了起来。老师说:“赵展妍,语文99分,数学97分。”哇,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通过这次,我觉得考试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你平时没有很好地听课、复习。今后我会努力的!
考试作文 篇5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亦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有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考试作文】相关文章:
考试之后的作文-考试作文01-25
考试的作文10-31
考试的作文10-31
考试的作文11-01
考试的作文11-01
考试的作文11-01
考试的作文11-01
考试的作文11-01
考试的作文11-01
考试的作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