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青春期学生心理承受力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案例回放:1、2005年,巴中市通江一小学上夜自习的某班学生,在夜自习铃声响过后,一两百名学生刚从教学楼狭窄的走道迈向楼梯口时恰逢停电。楼道顿时一片漆黑,学生(特别是女生)显得有些慌乱。这时偏偏有一个恶作剧的男生大吼一声“鬼来啦!”。黑暗中,顿时学生们乱做一团,推推搡搡,拥挤踩踏,如潮的人流在狭窄的楼道里拼命拥挤逃窜,最终造成踩踏至死十人,伤几十人的恶性安全事故。那个恶作剧男生的一句可怕的谎言是事故的导火索,而众多学生(特别是女生)心理承受力差,遇事慌乱,易受暗示,则是造成悲剧的直接原因。

2、2006年底,吉林省某市重点中学初三学生小A(男),小B(女),自幼青梅竹马,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上学后,他们在同一所学校,两人都勤奋上进,品学兼优,生活上互帮互助,学习上你追我赶,天长日久,两小无猜,暗生爱慕之意。班主任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生怕小A、小B因早恋而影响学习。况且正值初三,家长和老师都怕孩子因一时糊涂,十年寒窗,一朝功溃。于是班主任密切监视二人行踪,在师生严密监督下,金童玉女似乎失去联系。可是有一天班主任如获至宝地搜查到一封信,小A写给小B的。为了严肃纪律,老师在全班点名批评了这两位同学,并且当众念了这封信,打电话通知小A、小B的家长两天后到学校交换意见。可怜可叹这一对花季少男少女因早恋蒙辱,各自回家后双双服毒自尽!老师、家长痛彻心肺,捶胸顿足也无回天之力!如果这两个孩子在遭受心理挫折(恋爱受辱)后有比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是不可能绝决地选择轻生的。

3、2008年,5月12日2时28分,我省汶川发生8.0级强地震。那一刻,天崩地裂,地动山摇,震中30公里范围,以及处于活动带上的区域许多建筑摇摇欲坠。惊恐中的人们迫于求生,有的竟从高层建筑纵身跃下。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地震中成都市区因跳楼丧生者达10余人,而成都市区因建筑物垮塌造成人员伤亡的无一例。此次地震中跳楼的大多是中小学生。如果那些慌乱之中纵身一跃的人们,有稍强一些的心理承受力,情急之下能“审时度势”,处乱不惊,那么就不会失去宝贵的生命。

4、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的几名女生,因为擅自用“热得快”电器而导致电线短路引发火灾。寝室里六名女生刚发现火情时火势还不大,她们惧怕事故造成恶劣影响,受到校方处分。于是没有立即逃生,派两名女生去取水,另4名留在寝室扑火。结果火势越来越猛,以至通向楼道的寝室前门打不开,于是4名女生又通过后门逃到阳台。浓烟和火苗窜到阳台上,4名女生中有一人的睡衣被火星引燃,于是这名女生情急中从六楼阳台跳下。这时消防人员还未赶到,众多师生竭尽全力对楼上喊话,要其余三位女生冷静,切不可跳楼,有人建议她们翻到隔壁寝室。可这三位女生在前一位跳楼女生尚不知生死的情况下,眼看火苗浓烟越窜越高,也先后从阳台跳下,最终四名女生全部丧生,更令人扼腕长叹的是她们跳楼后一分零二十秒消防人员即赶到,迅速将火扑灭。如果当时她们的心理承受力强一些,能稳定情绪,趴在阳台角落等待救援,最多受一点皮外烧伤,如果她们能翻到隔壁寝室也可逃生,如果当初火势还不很大,寝室里的4人和打水的2人一起走出寝室也可避免跳楼摔死一劫,可是,世上没有如果,一切悔之晚矣……四朵如花的生命就此凋谢,我们除了深刻检讨当前教育中忽视安全逃生技能,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导致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类似于以上的案例,不胜枚举,读起来真的让人触目惊心。血的教训为我们的教育敲响警钟。中国的学生心理承受力太差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师者,除了“教书”,必须还要会“育人”,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刻不容缓!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呢?

一、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责任感。自我认知能力是个体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及道德品质的客观的理解与认同能力。“责任感”也称义务感,属于道德感的范畴,是个体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及完成任务情况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教育者(包括老师和家长)应当从小培养孩子自我认知能力和责任感。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心理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判能力,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对还是错,能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对生命负责任,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

二、创设情境,进行挫折忍受力训练,并持之以恒。挫折是指当个体的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有些心理脆弱的孩子,面临挫折得不到及时疏导,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或焦虑情绪,直接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中国的九0后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被家人宠着,凡事有人替他们营造顺心顺意的环境,很少受挫折训练,“鸡蛋壳心理效应”特别明显,动辄走极端。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挫折忍受力训练。比如考试的失败,让他们找出原因,查漏补缺,制定新的学习计划。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长跑等耐力训练)和进行类似军训的活动。在这方面日本文部省(教育部)的举措值得我们借鉴。文部省规定7—14周岁儿童少年每年至少进行为期15天的挫折及耐受力和野外生存能力训练。

三、教会学生自我克制,增强自控能力。青春期学生处于“叛逆”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身体发育迅速,心理发育相对却显得滞后,因此他们比较偏激,遇事容易激动,难以克制自我,自控能力较差,在特定的情境中,容易走极端。青春期学生意志行动的自觉性与自制力有限,还具有较大的易受暗示性,他们还不习惯和不善于独立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可塑性极大的时期,要教会学生自我克制,增强自控能力。比如写一些名言张贴在室内或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制怒”“战胜自己”“真正的强者不是他能压倒一切,而是一切不能压倒他”。这些都是很好的激励语言。能够自我克制的学生,往往遇事能镇定自若。

四、教会学生合理渲泄情绪。情绪是在强化和条件作用中习得的行为模式。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当学生个体的需要获得满足时,会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当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当青少年遭遇挫折(比如学习上的困难、考试失误、友谊破裂、师生关系紧张……)而产生消极情绪时,要教会他们合理渲泄。比如痛痛快快哭一场,找个人倾诉,听听音乐,画画卡通,散散步,打打球。像能量一样,当情绪得到合理渲泄后便不可能在瞬时爆发,事过之后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也慢慢加强。

五、教会学生情绪控制,情绪转移。当学生个体处于愤怒状态,往往情绪难以控制。可以教学生如果你在生气时管不了自己,那么可以在心理从“1”默数到“10”。如果你遇事感到很紧张,那么可以做几个深呼吸,直到心情平静为止。如果你遇到很悲痛的事情,情绪低沉,可以尽量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比如童年的快乐生活,旅行时见过的美景,令人发笑的小品表演等。当情绪从消极状态转变到积极状态,愤怒便消解,紧张便化解,悲痛便减轻了。经常性地进行情绪调控,心理承受力也增强了。民间谚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对祖国的未来顶得起、扛得住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