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妙处 教师随笔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古往今来,书作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历史长河中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是巨大而深远的。书需要人去读,才能熠熠闪光,人需要多读书,才能顶天立地。如要论及读书之妙处,实在是不能穷尽,但人若将书读到骨子去了,融进血液里了,那么,读书至少可以延展生命的两端,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延展生命的两端。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一位先哲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虽然,个体的生命都有两个端点,即产房和墓地,但每个人要想使自己在产房到墓地这段短暂的旅途上走得不俗,使生命的“线段”突破两个端点,向过去和未来两端延伸而成“直线”,读书则是使生命充蓄能量,形成冲破两端张力的有效方法。自古至今,无数像古代的贾谊、董仲舒、曹操、诸葛亮、魏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垂千史的一代诗圣杜甫、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朱熹,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现代的钱穆、钱钟书、茅盾、老舍、巴金等被人们传颂的或被历史所记载的推动社会前行的人,无一不通过读书而博古通今,无一不因读书而积蓄了生命的张力,这张力使他们穿透了生命的两个端点,跨越了时空,洞悉了过去,活在了当下,流传于后世。 

     读书可以让人心有定力而不轻信。成书一卷,需要伟大的头脑和高尚的心灵。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智者真知灼见的积累。书中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记载着无数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只有借助前人的肩膀,人们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书便能使人心智聪慧不轻信,满怀自信不盲从。1964年以前,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6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满腹经纶遍查资料无果的丁肇中教授决定不盲从,他在德国用不同实验证明了电子半径确实小到不能测量,而推翻了专家的结论。难怪著名杂文家陈四益在回答中央电视台《东方书城》节目主持人巴丹关于读书问题的提问时也说:“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多读书,就会更多地懂得先前的事情,使自己不至于轻信,不至于盲从。”

读书可以让人的灵魂优雅起来。行为的优雅是表面的优雅,真正的优雅是灵魂的优雅,优雅的生命源于优雅的灵魂,优雅的灵魂源于优雅的书籍。读书不仅可与孔孟谈礼,同老庄论道,与韩非议法,同孙武讲兵,也可与王羲之颜鲁公赏字,与齐白石徐悲鸿品画。多读书的人,情怀开阔,境界高远,心无挂碍,思无羁绊,心态平和。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的人,谈吐风趣,举止得体,情趣高雅,自有生活的品位。读书是与高尚的灵魂沟通,与优雅的品德对话,读书不仅是高雅的休闲,倘若细细品味的话,还可以让思想有一点余香,情绪有一点缱绻,当然,灵魂也就在阅读中逐渐变得优雅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