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1、故事导入:

    有一个故事,妈妈小时候听过,奶奶小时候听过,奶奶的奶奶小时候也听过,你们想听吗?听老师讲故事(选择《神笔马良》中马良帮助穷人的片段)。

  2、说话训练: 

    马良用神笔给穷人画了什么?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想干什么?

  3、板书课题: 

    有个小女孩,她和你们一样,也梦想着有一枝神笔,她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题目是《假如》(板书课题)。

二、读诗歌

  1、读正确:

   ⑴ 认读字词: 

     缩叹息遥远寻食哭泣健康(课件辅助显示音节)

   ⑵ 初读课文: 

     认真地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做上记号,问同学、问老师。

   ⑶ 抽读正音。

  2、读流利:

   ⑴ 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⑵ 交流汇报。

   ⑶ 指导朗读: 

     诗中有三个长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课件辅助出示斜杠指导句子中的停顿)

   ⑷ 找规律: 

     “窗前的小树红红的太阳树上的小鸟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体”这几个词组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

   ⑸ 巩固练习: 

     在全诗中继续寻找“(  )的(  )”的词组,读一读。

   ⑹ 积累词语: 

     摘录两个自己喜欢的词组。

  3、读出感情:

   ⑴ 范读课文: 

     下面我们来练习读全文,听一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⑵ 学生评议: 

     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在哪儿,还有什么不足。

   ⑶ 教师引导: 

     老师不但在用嘴读,还在用心读;不但在看字,而且在画画。想看看老师脑子里的画吗?(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动画)

   ⑷ 学生练读。

   ⑸ 游戏助兴: 

     《挑战自我》。

三、练说话

  1、自由说话: 

    用“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画(  )……”说话。

  2、情景说话: 

    收听几个求助电话(无家可归的老虎、饿瘪了肚子的熊猫、渴得厉害的地球妈妈、中了毒的小青蛙……),用诗歌的语言说话。

  3、朗读范文: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善良的小朋友画一对翅膀,带着你的爱,带着你的情,飞向蔚蓝的天空,飞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四、课外作业

  1、请学生自己布置一个回家作业。

  2、课外阅读《不要问我为什么》。

【设计说明】

  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展示读书过程: 

    学生接触文本,总要经历从不会读到会读,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先感知后理解、从默会到表达,让学生把隐藏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

  2、渗透读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把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3、明确读书目标: 

    语文课堂上的读书目的主要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促进消极的语言向积极的语言的转变。

  4、提高读书质量: 

    最理想的读书目标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己身上。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有创作新的“假如”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