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  李玲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3.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6.在理解语句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和课外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五、重、难点

1、识字200个,会写字200个。

2、练字:练钢笔字,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练毛笔字,写正楷。

3、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练默读,默读重在练习速度和理解大意。

5、学会浏览,练阅读速度和信息查阅能力

6、学会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学习仿写。

7、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会用标点符号,习作养成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如冒号、引号)。

8、书信格式,学会写书信

六、辅优补差活动

班级后进生帮助主要措施有:1、作业面批、有错及时改正。2、课堂上优先提问、优先解难。3、结合学习情况老师抽时间个别辅导,请班级里的优秀生为其接对辅导。4、与科任老师、家长经常联系交流,形成教育合力。5、鼓励为主,及时表扬。6、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