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教学总结(综和专题)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学生所必需积累的语言材料,相当大部分都是通过大量阅读得来的。然而现在的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写作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阅读氛围,阅读兴趣难以激发:几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不断增多,在家中,父母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监护人祖父、母等往往年纪较大的人,能督促孙子女完成家庭作业就不错了,谈何督促其去博览群书?即使有父母在身边,也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本身很少去阅读书籍,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校的图书室大部分只是摆设,应付运动检查。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激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教师课堂所教的方法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农村家庭中存有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普科幻读物和社会历史文化类读物的非常少,学生课外读物有的只是《今日小学生》、《每日一练》、《满分作文》……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 3.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往往是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只追求故事情节,很少有读书笔记,即使有,也无非是抄几句好句,几个好词,没有感想,没有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的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文阅读总量应在150万字以上。要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较大地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一、营造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新智,主动去了解、研究,逐步形成阅读习惯,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学生好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讲故事形式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最喜欢故事,教师要有目的地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名人成才的故事,如一代诗仙李白、诗海泰斗陆游、诗国宗师屈原、小说大师曹雪勤、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等,以名人的读书经历及成就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给他们讲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故事,把孩子们带进一个美妙的世界里,在享受奇妙的世界里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2、以活动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让学生收集有关海底动物、植物的资料、图片,再综合出版一板“奇妙的海底世界”为主题的板报。这样激发学生通过课外搜索探究海底的奥秘。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组织学生参观书店、图书阅览室,让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吸引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展示成果,巩固学生阅读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背诵高手”;每月开展讲故事大赛,评选“故事大王”;举办手抄报竞赛,评选“优秀编辑员”;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今来。同时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创设阅读条件,让学生有书读 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课外读物,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所以,学校、家庭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 1.家长配合,选择读物。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互借互换,共享资源。引导学生互换互借课外读物,让他们一起分享自己心爱的读物,实行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结合,推荐读物。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如读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海洋》一书;学了《蝙蝠和雷达》可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年级段学生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中年级段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小兵张嘎》等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 4.学校要大开放图书、阅览室。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阅览室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室,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善读书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一种习惯就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阅读习惯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爱好和实际需要指导学生制订好读书计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指导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阅读的时间及阅读量。这样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阅读一般的普及性的读物、中外名著、长篇小说、和报刊杂志,总体适用略读。阅读到与自己学习和自学目标密切相干的书就应采用精读。精读时,要指导学生逐字逐句阅读,深入理解琢磨,并与摘抄、写心得结合,一边把重点、精华部分摘录下来重点读、反复读,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每一次的阅读过程都是多种阅读方法交替运用的,都应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学习完课文《海底世界》后,指导学生查找有关的课外读物,浏览,筛选有关的章节,找到海底内容的部分进行精读,摘选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这样,使学生从中掌握这些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文时,学生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将让农村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翔,给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