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活”起来了,想说也爱说,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面对这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对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叶教授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事实上,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我校的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就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紧扣语言文字来赏析课文,使学生在与老师、与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既理解了课文主旨,又拓宽了思维。现摘录其中教学实录如下: 师:现在咱们来评一评文中的父亲。你喜欢他吗?还是你不太欣赏他?你的发言必须有理有据,扣紧我们的故事哟。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讨论。) 生:我很欣赏这个父亲,他不断地对儿子说“你能办得到的”,他很鼓励儿子。 生:我也喜欢这个父亲,他很有方法,他那句“晚饭做好了”就说得很妙,安抚了儿子受惊的心灵。 生:他还很善于指导,他很仔细的让儿子一步步往下走,并且让儿子真正地成功了。 生:我觉得这个父亲可以用三个短语来形容,就是“懂安慰、给信心、会指导”。 (教师欣喜地让她上黑板把她的总结写出来) 生:我要给这个父亲提意见,他那么晚了才来找儿子,太不负责了。(众笑) 生:父亲的胆子也太大了,假如儿子摔下来怎么办,说不定还可能摔得残废呢,他的方法很冒险。 生:父亲的方法还是很笨,他为什么不爬上去直接把儿子抱下来呢? 师:哦?那咱们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父亲,我们怎么给我们的儿子解围? 生:下面安个垫子,让儿子跳下来。 生:把消防车叫来,车上有那种很高很高的梯子。 生:可以打110。(众笑) 生:还可以用直升飞机。 师:方法果然多,而且还很先进。可是,如果用了这些方法,还有我们这篇文章吗? 生:没有了,而且最可怕的后果是,以后儿子再遇到类似的困难,除了等紧急救援,他就一动不敢动了。 生:所以,我觉得这位父亲是可敬的。在紧急关头他让自己的父爱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他为儿子的一生赢得了经验,更赢得了勇气。最后一段就是最好的证明。(掌声) 生:对,作者最有发言权,他在最后一段的感悟就是对父亲最好的赞美。(掌声)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思维的碰撞,在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发散了思维。 因此,教师要做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首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蹲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冷落。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背后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创造火苗。所以有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现实表现,不管是多么正确,或多么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强制粗暴地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 其次,教师应“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设计上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但也不能绝对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在课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