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 背诵古诗。 四 、 欣赏名句 积累名句 (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 、色 和 (柔) 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