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网友来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我超越,实施开放性教学,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人试就语文教学要如何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的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现代教育观倡导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为出发点。这样,学生才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课堂上才会有各抒己见的场面,才有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特体验的“萌发”。在教师满堂灌的课堂上,怎会萌发学生独特的体验呢?因此,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独特体验产生的最基本的前提。

1、在自学中超越自我

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 瓦特、牛顿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可见,注重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是何等的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 “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我在教学《月球的自述》时,先让学生读题目,让他们说说自述是什么意思?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月球哪些科学知识?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把最感兴趣的读给同学们听,并说说感兴趣的理由。最后,学生提 问 :阿波罗11号是怎么上去的?月球上可以生活吗?等等之类的问题。 老师并不作直接回答,而是提醒学生自己去图书室寻找有关月球知识的书或去网上查找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学生学习的情绪极佳,探究得非常主动,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许多 相关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实践中超越自我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是谁也无法代替的。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手,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改变一直以来“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旧思想,让学生能以轻松自主的心理来学习知识,获取知识。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让学生们动手做个一实验。先要求他们拿出一张纸,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从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学生便能回答从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比原来的天花板要小。这样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不但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3、 在自悟中超越自我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应当“以学论教”。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做到“自己会学”。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两次朗读。第一次,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朗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符合他们的需要,因此学生们一下就来了兴趣,有的双人读,有的个人读,还有的小组读,整个教室立刻书声琅琅。第二次朗读,可提出以下要求: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2、孙膑的计策为什么会取胜?计策是怎样想出来的?3、田忌赛马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1、2逐题自学,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3题则是对1、2题答案的引申,有了1、2题的思考作答的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同位互相交流,学生就能较顺利地答出第3题。又如,在教授新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课后问题进行预习;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难题,教师不用急着进行解答,可让他们进行讨论,然后作答,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

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意识,相信每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一句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

何谓“创造性思维”?就小学生而言,是指在特体群体中鲜见的,不同于众的见解和发现。在小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教材,对不同的文章,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凸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创新思维,它除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类型的独特性质,思维的新颖性便是其区别于其他思维类型的一个显著特性。具体表现为:思维目标新颖、思维方法新颖、思维过程新颖。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了,“新”、“异”的东西太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目中创新种子的萌发。因此,作为考题,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教师应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

例如《燕子》一课,文后有道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文中原句,与云掉修饰成分的句子对比,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都知道原句好,好在具体、生动,写出了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学生的回答,除了简单的几句话,再也没有别的。基本上“众口一词”,毫无“标新立异”。应该“原句写得生动、具体,你们的回答也能说得生动、具体一点吗?比如说,联系生活实际,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请思考一下。”一位学生受到启发,说:“读原句就像吃一道加了油盐酱醋的菜,色香味俱全。而缩减后的句子则显得干巴巴的,没味道!”老师及时表扬了他。于是,学生们议论开了。有的说,原句是加了方糖的咖啡,越喝越有味;有的说,原句是一杯浓浓的龙井茶;有的说,原句中的燕子就像我阿姨那条美丽的花裙子,真漂亮。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功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肯定受益匪浅。

2、促进创新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该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①重视角度变换。造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二年级学生用“爱”字口头造句,如我爱国旗,我爱踢足球,我爱看书画画,老师爱学生等等。这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学习生活上,于是老师启发:“我们还可以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国籍方面进行造句”。学生造出:“爷爷爱下象棋,我爱看故事书”。“中国人爱喝茶,外国人爱喝酒”的句子。此时教师肯定了同学们爱动脑筋的习惯,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又造出:“小狗很爱它的主人”“小猫爱吃鱼,小羊爱吃青草”“小鸟爱春天”等句子。由于教师启发得当,引导学生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仅加深学生对“爱”的含义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

②重视逆向思维。课文中提纲契领、承上启下的词,我们习惯地称为重点词。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的“神机妙算”,集中地表现出诸葛亮杰出的才干。如果只停留在书面的解释上,很难引起学生思维变通。有位教师从逆向角度问学生: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然后从诸葛亮通天文,善用人、懂心理,晓兵法,精计算五个不同的角度对借箭没有成功的假设一一进行否定,学生就理解了“神机妙算”的含义。

③重视求异思维。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课文时,启发他们“求异思维”,能使学生的思维变通。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一位老师抓住“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回答了七种可能的原因,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中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开拓了新意。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呵护小学生那种稚嫩的童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在难点处生疑,在重点处求疑,在易错处思疑,在无疑处见疑,在关键处质疑,诱导学生在质疑中体验情感,这是学生独特体验产生的关键。疑点处往往答案丰富多彩,这正是学生发挥的好机会,有机会才有创造。

前不久,教《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让本人感到非常意外。

那天上课时,讲到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结果同齐威王再赛一场反败为胜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在写到孙膑让田忌调换马出场的顺序时,我也换了,可是和孙膑的换法不一样,结果也没赢,但课文中最后一句说:‘只换一下出场的顺序,就能取胜。’我觉得这句话说得不对。”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课堂里一下子炸开了油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面对这种争论不休的局面,我没有一锤定音,而是让他说说是怎么换的。

他说:“我是让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让下等马对中等马,让中等马对下等马,结果田忌第一场、第二场都输了,第三场赢了,那就会以一比二的总比分输给了齐威王,所以说并不是只要调换了顺序就一定会赢,书上说的并不准确。”

同学们听了都投来惊异的目光。于是我让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演示,看看还能摆出什么情况,结果又会怎样?

结果学生还摆出另外三种情况:

第六组:“如田忌马的出场顺序为中、下、上的话,那么田忌会在第一和第三场中输给齐威王,而只赢第二场,中比分还是一比二,还是输。”

第一组:“我们还有一种摆法,那就是让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下等马对中等马,上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前两场都会输给齐威王,只赢最后一场,那么田忌照样输。”

第五组:“还有最后一种摆法,那就是让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这点和孙膑的想法是一致的,然后用中等马对中等马,上等马对下等马,这样的结果还是一胜两负,最终田忌还是要输。如果我是齐威王,第一场输了,也还能扳回来。”

在学生讨论出结果后我继续追问:“既然六种情况中只有唯一的一种能取胜,那么孙膑及时想到,说明了什么呢?”并让学生再次讨论。

学生甲:因为在第一次赛马结束后,田忌说过这样一句话“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从这句话中可看出孙膑的观察力很强。看比赛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别人就看不出呢?

学生乙:我觉得孙膑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能面对强者敢于去挑战。

学生丙:我对第一位同学有补充,孙膑不仅观察力强,而且他能够通过观察进行认真分析,当时,他肯定也会想到我们说的这些方法,可是都不可能赢,所以他就只能采用下、上、中等马的出场顺序来对付齐威王,以至于最后取得胜利。

学生丁:老师在上课前给我们介绍过孙膑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他是齐国的军事家,这次赛马好似一场战争,先要准确把握对方的力量,然后要衡量自己的力量,采取最佳对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足智多谋,才能以弱胜强呀。

于是本人进行了反思、分析: 学生能够质疑课文,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得到鼓励。尽管学生的质疑未必正确,但是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了自己的想法,这说明学生仔细阅读了课文,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迷信权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大敌。如果学生对课文的写法提出异议,就被认为大逆不道,从而一棍子打死,学生所接受的教训就只是墨守成规,哪来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提出课文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一种挑战权威的勇气,更是值得赞赏。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立刻简单地评断是非,而是要组织学生自己研讨,自己得出结论,这里有他们自己的认识过程,体验这个过程比单纯地知道结果更有价值。这堂课上,由一个问题引发了两场争论实际上呈现了理解课文的两个层次。首先,是不是“只调换一下出场的顺序,就能取胜。”由学生来讨论,结果说明并不是任意调换一下出场顺序都能获胜,有的同学还能从齐威王的角度来思考。第二,从中引出对孙膑的评价。可以说,在这两场争论中,同学们仔细研读了课文,开动了脑筋,处处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在讨论结束后,本人又顺机提问:“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样写才合适呢?”让学生自己修改课文中的这句话来回答。然后让学生写一段对这句话的评论,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一案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可提炼其问题观点,组织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真正自觉自由地把一个“?”变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变成点燃学生创造圣火的按钮。 既重视学生的多元反应,又要重视教材的价值趋向。

总之,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敢想、会想、肯想,这样,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并乐于表达出来。在不同见解的交流碰撞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像种子那样萌芽,长成参天大树。

单位: 温岭市横峰小学

姓名: 潘红 萍 邮编: 31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