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拒绝“洗脑”(网友来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新 课 程 拒 绝 “洗脑”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洗脑”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培训者言之谆谆,听之者却满脸疑惑,或心生反感,在实践中是无所适从。对新课程中的“洗脑”实在有进行辨析的必要。

对新课程中的通识培训,培训者有的称之为“洗脑”,有的干脆称之为“风暴式的洗脑”。

那么,什么叫洗脑?《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洗脑”词条,有“洗心革面”的词条。“洗脑”与“洗心”结构一样。根据“洗心革面”的解释,“洗脑”应解释为“彻底改变思想”或“彻底改变观念”的意思。新课程通识培训者要对老师“洗脑”,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割断老师与优秀教育传统的联系。

一、在传统教育中,有落后的观念要抛弃,如,存在三个“过于”,致使传承、接受学习的内容、途径过窄,机械的练习过多,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但也有精华值得汲取,如,重视双基,倡导启发式教学,以及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等。课程改革对之于老课程,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全盘的否定,更不至于要对教师“洗脑”。两三年来,“洗脑”的负面影响已初步显现,如自主、合作、探究与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的割裂,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作用的割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割裂,由于不恰当地强调人文精神而导致的“过分自我”与正确价值观的割裂与我党优良传统的割裂等,已不同程度存在。哪个地方“洗脑”越严重,割裂的程度也越严重。

教育常识告诉我们,成功的课程改革都是对原有课程的扬弃,而不是全盘的否定。中外教育史上,全盘否定原有课程的课程改革,都遭受重大挫折,甚至以失败为告终。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新课程通识培训,应引导教师分清:哪些是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哪些不利于培养21世纪新人,必须坚决抛弃;哪些是符合适合21世纪发展的新理念,必须努力学习并付之实践。也就是说,必须使老师十分明确,新课程是在继承我国乃至全人类的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割断历史的所谓创新。牛顿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人的成功,尚在于汲取人类某个领域的优秀文化,课程改革关系到培养一代新人,关系到民族命运,更应该善于吸收我国乃至全人类优秀的教育传统。“洗脑”,是在割断历史,要么是犯了浮躁病,要么是无知。2003年,老一辈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著文呼吁“要学点教育史”,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真知灼见。

新课程的基石是人文精神。对人格的尊重,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对学生,是引导者、是合作者,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关系,老师不应该有话语霸权,同理,新课程的培训者对老师也应该是平等的,同样没有话语霸权。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需要与时俱进。这种学习,是老师的需要;理念的提升,是老师自身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洗脑”。“洗脑”之说,是对老师人格的侮辱,也是无助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的传播和形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也是检验新课程理念的唯一标准。尽管新课程理念不少是取自外国现代教育的经验,并经我国专家论证,但是否适合国情,是否能植根于中华沃土,还有待教育实践的检验。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洗脑”也是与科学的认识规律背道而驰的。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培训者对老师应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救世主的心态,是新课程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