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动•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教师中心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小龙

1、模式生成的必要

2002年9月,国家教育部完成了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修订。传统的教学模式(组、复、新、巩、布)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大纲明确将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把语文课程心理化、合理化、问题化;对于创设形神并茂、情景交融的探究问题环境和氛围;对于促进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师生、生生、学生与课程、与环境的交流互动;对于推动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学习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

2、模式的基本思想

(1)、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模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养成,学生才勇于提问,敢于争论,善于思辩,他们的创造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才会被大大激发。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学习新课之前 ,老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首都人民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的场面,同时配上比较悲伤的音乐,再加上画外音,让学生充分体会总理逝世,全国人民无比悲痛的心情。我接着出示课题,然后指导读题提问:读题后,你头脑中有什么"小问号"吗?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的问:人们去送总理有人组织吗?人们为什么去送别总理?为什么这么多人去送?……以上问题大部分都提得很好,我都一一加以表扬、肯定,尤其是对那些问题没提到点子上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在这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无意识地形成了。

(2)、变革语文教与学方式,以内化学生探究精神为本真追求

以前,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而今,运用“主动•探究”学习模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在自我发现中发展,在自我教育中创新。如教学完《捞铁牛》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文中捞铁牛的方法太繁杂,在我们现在还有更好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有的用大吊车吊,有的用起重机拉,有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求异之疑都是应该肯定的,还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时我提醒到:"当时有这些先进的工具吗?"个个都陷入了沉思之中。紧接着,我给他们留下了一道课外实践题: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在古时候还可以用那些方法把铁牛捞上来。这样,学生有了探索的兴趣,当然会努力去探究。

(3)、自主与合作紧密结合,实现课堂生命与智慧的涌动

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但由于小学生内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自主学习是群体外向式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群体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一方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对语言的感悟中,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课堂不仅成为他们学习的场所,还成为了他们表现的舞台,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发展;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学习者,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本身已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拓展。如《养花》一文具体地介绍了作者自己的养花经验,教师也就与孩子们起拨弄拨弄从田里采来的野花,尝试老舍的养花经验;《燕子》一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燕子,教师和学生又去观察观察小白兔、哈叭狗等小动物,后来有一些学生就与小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口语交际说到集邮了,教师先带来了自家的集邮册在班级中“大肆炫耀”了一番,有几个家中条件较好的学生“眼红”了,也跟着集邮,还时常向教师问这问那……通过这些方法,逐渐丰富了学生原本枯燥单一的生活,唤醒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孩子的自我不断得到了充实、完善。

3、模式的教学流程

(1)、整合资源,创设情境问题,焕发探究的欲望

学生的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做到教学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例如,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抒发的是作者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表达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由于时空原因,学生较难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孕育的真情,教师可把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转成AVI格式,编成教学软件,进行课堂导入: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的灵车缓缓开过……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1976年1月8日9点5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 此情此景,催人泪下。课堂里充满着肃穆的气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并激发了学生去了解周总理的探索欲望。又如在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一课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动物的书籍,如《动物趣话》《珍奇的飞禽,凶猛的野兽》《珍稀的动物》等书籍,充分体验阅读的趣味,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在教学时采用录相创设虚拟情景让学生进入动物世界,边播放边解说:“在动物世界里,虽然存在弱肉强食的现象,你瞧,猎豹抓住了猎物,惊飞了四周的飞禽,但是也有不少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犀牛成群结队,悠闲散步,它们来到草原上尽情地享用着新鲜嫩绿的草,然后来到水塘边喝一气甘甜的泉水,打几个滚,多舒服啊!犀牛背上飞来飞去的小鸟是什么鸟呢?原来是犀牛鸟。多么有趣的大千世界,动物之间有竞争、打斗,也有和平、友爱。”这样,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2)、引导观察,感知体验情境,形成探究的方案

探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所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重视学生的全员和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开展主题小研究。如在教学«太阳»一文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了一组探究问题: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围绕一个个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前后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分组学习,查询资料进行探究。第二课时对探究学习获得的知识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时,只见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在彼此的交流中,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接下来,又让组内同学分别讲解水循环、煤炭的形成、风的形成等内容,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都担当了一部分研究的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他们对太阳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了,在组内,一些知识面较广的同学纷纷抢着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告诉大家,例如:太阳风是怎样形成、什么是太阳黑子等等。这样一来,有些落后的同学,不但没走神,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3)、组织探究,尝试发现实践,以互动解决问题

模式构建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执教,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者,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体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序,也实现了教学的个别化学习,学生可据自己的实际接受能力,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兴趣和效果,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作的教学设计和协作过程中的引导,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推理分析,反思探究成果,升华与迁移经验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后,就本文的阅读方法进行探究时,学生总结出了阅读写人文章的基本方法:1、粗读:先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再自问“谁干什么,结果怎样”去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给文章分段。2、精读:先弄清谁是怎样做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接着问自己“他为什么这样做”,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达到领会文章中心的目的。这时,教师适时引导“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又该怎样去阅读呢?”学生一下子议论纷纷,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各种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中获得了阅读的知识,又形成了阅读的经验,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4、模式的运用

(1)、开放小语教学目标——着眼创设三维体验获得经验的时空

(2)、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转化形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问题

(3)、科学利用问题情境——使之成为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催化剂

(4)、促进智慧的碰撞——使课堂成为交流互动、探究的舞台

(5)、实行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个性化发展

5、模式的范例

“主动•探究”学习模式范例

一、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教学目标:

  1、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认真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

  3、通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上网浏览,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课前,为学生提供一些网址,指导学生在网上进行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建造时间、历史状况、景观风光及毁灭的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过程中,形成对圆明园的初步认知,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学生在上网浏览过程中也切身感受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习兴致倍增,探究欲望强烈。

第二步:学生自读质疑,自究自悟

学生自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质疑,如:圆明园的辉煌景观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八国联军为什么要进攻清朝? 经过了这么多年,圆明园为什么还不重修?……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这一步看似简单,但教师在指导时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透,并结合课前的资料进行分析,同学间互相讨论,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交流实践,反思探究成果

  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让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加强朗读训练,对学生情感的控制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朗读文章2━4自然段时,应读出自豪的情感,在读第5自然段时,应读出对帝国主义的仇恨之情。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的听觉、视觉、情感等多种感官形成刺激,将140多年前那段屈辱的历史,将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展现于学生的脑海里,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探究成果,从而形成探究的习惯、探究的经验。

第四步:拓展延伸,开展实践活动

学完课文之后,还组织学生开展了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实践活动,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利用网络查询引擎,在网上搜索与圆明园有关的信息,并下载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如影音资料、诗词故事、文学作品等,然后制作成网页,供更多的同学浏览,让更多的人更全面地了解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还组织学生围绕“圆明园该不该重修”这一主题进行辩论。进行“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的主题演讲等等。

由上的模式范例简介,可得出许多的模式变式:1、单项主题探究学习模;2、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学习模式;3、课堂阅读探究式教学模式;4、课程综合性学习探究教学模式等。 

由以上可看出,“主动•探究”学习模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利用课程资料和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使课课有高峰,节节有坡度。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让学生不仅有系统的知识获得,而且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一环扣一环,结构紧凑、重点突出,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本课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不但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使课堂的容量加大。

6、模式的反思

(1)、模式情景性强

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接着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月光曲》乐曲声中朗读品味,去想象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来相互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2)、交流互动性强

教学中,在教师以疑、以趣、以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发动下,使学生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显为互动学习,进入学习的萌动状态;通过教学民主、教学对话,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对运用知识和进行创新产生欲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主动状态;通过师生、生生合作释疑,教师点拨导思、拓展导创,在教师助动下,使学生进入自动状态,以达到实践创新。如在教学«难忘的启蒙»一文时,导入课之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紧接着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归纳,从而促进师生、生生的合作和交流。

(3)、有开放性的活力

“主动•探究”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所不可比拟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自主性,课外阅读的辐射性,语文教学的可持续性。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课堂学习中学生既可先学习介绍黄河以前的部分,也可先学习介绍黄河现在的部分。这样的学习方式,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课前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4)、模式的局限性

虽然“主动•探究”学习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充足的材料,适应小班教学等。在一个学生数太多的班级中,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的兴趣,也难于展开和深入。当然,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持和人员配备,但探究时间的保证(从而保证学生思考的充分展开和深入)、一定的师生比(从而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等还是必需的。

从时间方面说,学生们得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得要留出出错误耽误的时间,得要有时间作沉思默想,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去安排科学设备做实验,去野外作考察,或者去思考总结个人经验,去进行相互交流。还需要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因此对课程中的知识总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便为科学探究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

另外,探究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同时应有一些制度上的保证来促使教师能够和愿意花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