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晓出净慈寺》教学一得(教师中心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案例】

师:到底是什么令诗人觉得六月中的西湖别有风味,与众不同呢?

生A:是碧绿的荷叶和鲜红的荷花。

生B:是接天的莲叶和映日的荷花。

师:是呀,这莲叶与荷花确实令人心醉!不说别的,单是这色彩就足以令人惊叹不已了。这莲叶的绿是怎样的绿呀!假如让《桂林山水》的作者见了,他一定又要对着这满湖的绿荷,咏叹一番了:“湖上的荷叶真绿啊,绿得——”谁想接下去?

生A:湖上的荷叶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生B:湖上的荷叶真绿啊,绿得把湖水都给染绿了!

生C:湖上的荷叶真绿啊,绿得仿佛把天边的白云给染绿了!

生D:湖上的荷叶真绿啊,绿得似乎连吹过来的风都是绿的!

生E:湖上的荷叶真绿啊,绿得那汁液简直要流出来,一点点渗透进人的心田里!

……

师:这荷叶绿得多么富有诗意!那荷花的红更能勾起人的诗情:湖上的荷花真红啊,红得——

生A:湖上的荷花真红啊,红得好像天边的晚霞!

生B:湖上的荷花真红啊,红得似乎是用无瑕的玛瑙雕琢而成的!

生C:湖上的荷花真红啊,红得仿佛是一张张小姑娘的脸!

生D:湖上的荷花真红啊,红得仿佛是一张张小姑娘娇羞的脸!

师:这位同学的表达与前一位同学有什么不同?

生E:他加上了“娇羞”这个词。娇羞的脸是红扑扑的,荷花也是红的,更准确。

生F:娇羞的小姑娘是很可爱的,用上了娇羞写出了荷花的可爱。

生G:荷花似乎也是娇滴滴、羞答答的,让人喜爱。

生H:那是几枝躲在荷叶丛中的荷花,“娇羞”这个词把它们的姿态写活了。

师:这“娇羞”两字不仅描出了荷花颜色的可爱,而且绘出了情态的可爱,非常传神。

生E:湖上的荷花真红啊,红得仿佛是醉酒的杨贵妃的脸!

……

师:这样的荷叶衬托着这样的荷花,这样的荷花点缀着这样的荷叶,再加上蜻蜓点点,蛙鸣声声,朝阳缕缕,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A:我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真想走进去好好享受享受!

生B:这里简直是人间仙境啊!

生C:多么生机勃勃的地方啊!荷叶绿到了天边,荷花比朝阳还红,还有蜻蜓、青蛙,多美啊!古代人真幸福!

……

【教学反思】

诗意的感悟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脱离语言文字的感悟就好比“镜中花,水中月”。我以为感悟诗意应该借助想象去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形象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言语表达,在言语实践过程中感悟诗意,并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我抓住诗中“碧”、“红”两字,引导学生想象开去,并运用《桂林山水》一课中的句式进行表达,内容与形式比较契合。在想象与表达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莲叶之绿,绿得那么富有生气,荷花之红,红得那么娇艳欲滴,从中感受到诗歌优美的意境。这一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可以总结:其一,通过想象挖掘文字背后的形象因素,应该是诗歌阅读的有效方法。诗歌是由意象构成的,上例中“绿得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中的“翡翠”,“红得好像天边的晚霞”中的“晚霞”等等形象,无疑丰富、生动了诗歌意象,鲜明了诗歌意境。其二,想象的切入点应小,易于生发;善于联系旧知,便于表达,从而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领进诗歌的意境之中。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