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自由习作的有效指导(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
安溪第三实验小学 林明霞 为使作文教学走出“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有必要开展了“指导学生自由习作”的研究,还学生以题材选择、思想表达、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的自由,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事实上,如果不加指导而让学生自由地写,是增加了取材、构思的难度,学生往往茫茫然。在自由习作实验中,需要充分拓展教学时空,实施有效指导,适时为自由习作导“源”、导“路”、导“改”,春风化雨般地滋润自由习作田园。 一、开渠导“源”——为小学生自由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常言道:“厚积薄发”,唯有丰富的积累,自由习作时才能文思如涌,解决“无米之炊”。积累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训练学生养成观察、阅读的习惯,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日记、读书笔记、小练笔等形式进行积累和内化。课题实验中,我们努力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扩大信息接受量,将“自由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习作资源引进我们的自由习作教学中来。 1、给学生接触社会与大自然的时间。 (1)关注生活,给学生一双慧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丰富多彩,是学生习作永不枯竭的沃土,可以说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学问。关键是老师有一双慧眼,也给学生一双慧眼。因此,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让他们跟小鸟弟弟谈心,和柳树爷爷拉家常,到嫦娥姐姐家做客……学生把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中出现的丰富多彩并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或人物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成为同学们自由习作的源头、活水 。 ②参与活动,给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由习作与经验密切关联,对于学生来说,酸甜苦辣皆有营养,喜怒哀乐都是文章。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自身独特的经历往往能够令他的作文也别具一格。我们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和游戏,参与墙报、办展览、编报刊,进行调查、采访,开展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举办讲故事比赛、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文娱表演活动、主题中队会、猜字游戏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相当放松,能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我们及时训练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特点记录下来,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由习作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习作兴趣也会随之浓厚起来。 2、拓宽视野,让学生挖掘自我 ①挖掘阅读资源 每一篇课文中总有新词新语出现,句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知识、感情,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记在读写笔记上,并熟读成诵,融合贯通。长期坚持,强化学生对语汇的记忆储存,日积月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②挖掘生活资源。我们鼓励学生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刊,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如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等等,开阔视野,激发想象,获取知识,增加新鲜语汇。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倡他们互相借阅手中的课外读物,互相学习交流,让他们在多向多边活动中感受名著魅力,汲取语言精华,丰富文学素养。这种书香浓浓、书声琅琅的文化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把读书当作是一种“需要”,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的自觉行为。 二、拓思导“路”——为小学生自由习作提供取材思路 学生有了鲜活而又有个性的生活体验,并不是一定能写出富有个性的自由习作,只是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引得活水要肥“耕田”,还要教师恰到好处地发挥启发、引导、鼓励、帮助作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课程标准语),成为学生自由习作上“画龙点睛”的合作伙伴,点爆学生的表达欲望,成为形成和发展学生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 1、敞开思维巧选材 ①选材自由化。自由的状态不仅是生产佳作的途径,而且能使习作无比快乐。自由习作的快乐首先是心灵的快乐,使学生都能够乐于“倾吐”。我们不出具体或统一的题目,而是根据习作大致范围,引导学生在写作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符合内在需要的内容写。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同学老师、操场教室、衣食住行、媒体舆论、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往来,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学生有了心灵的自由,就有了童心、童言、童趣,能够意到笔随,尽享自由习作创造的快乐,习作常常是一片生机盎然。 ②选材生活化。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表象。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把生活和习作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熟悉的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疏通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学生的习作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盈;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思维活跃,文思如涌。 ③选材多样化。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海阔天空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是千差万别的,由此产生的感受、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习作的多样性。我们从多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观察、感悟、品味生活,激发想象,并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抓住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响深远,或别有见地的人、物、事、理写下来。同样的生活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就有不同的习作内容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同样是写“早晨” 时,先让学生明确习作范围——早晨,至于选择哪个早晨,表现哪个主题,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学生自主地写出感受最深的内容。有的写出菜市场的繁荣;有的写旭日东升的景色等;还有的写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地为人们服务的清洁工的品质等。 2、敞开心扉乐表达 ①淡化要求,自我构思。通过开拓思路、自主选材的过程,学生已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的引导主要在于开启学生心扉,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习作,放任思维,天马行空。我们只花很短的时间提示习作要求(突出训练重点),在学生思维“卡壳”处适时地点拨指导,话不在多,而在于“巧妙、精当”。如指导《×××,我想对你说》时,在学生明白了作文的要求是:有真情实感,结合具体的事例写后,我们只在习作对象上再点一下:既可以对某一个人说,也可以对某一类人说;既可以对熟悉的人说,也可以对陌生的人说。我们不限制要求学生必须写什么,不准写什么,让学生选择自己爱写、会写的内容,自选体裁,自我发挥,自我构思。 ②组织交流,互相启发。自我构思就是打腹稿,是作文中的“想心思”,但并非完全有学生独立完成,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或全班同学交流感受,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也可以交流自己准备怎么写,对别人说的你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教师针对情况作必要的点拨。你的感受,我的认识,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中,产生良好的班级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③捕捉时机,引吐真情。当学生露出有话想写,跃跃欲试的状态时,就让他们动笔打草稿。教师作个别指导,注意发现共性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充分享受自由,改变了过去被动听、奉命写的封闭局面,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营造了空间。学生的题目、选材、立意、体裁等方面都有了创新,写出了富有个性的文章。当然,学生所作内容可能还很稚气,描述的语言也可能较为平淡。但它是学生创作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要精心呵护,更不可简单、粗暴地否定。 三、赏评导“改”——为小学生自由习作提供经营平台 传统的作文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导者和权威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由习作能力极为不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自由习作的评价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去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带来干劲、增强信心。我们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专利还给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以便于学生“我手写我心,我语表我情”,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从中体验作文的乐趣。。 1、创设展示平台 ①自我欣赏,自我展示。学会欣赏自己,是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的第一步。不同水平的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可能都尽如人意,但是只要他们肯动脑能把作文写出来,每一篇都有其闪光点,如一次别出心裁的习作、一段精彩的片段、一句优美的句子,哪怕是一个好词都可成为促进学生写作成功的契机和动力。作文完后,先让学生反复认真品读自己的习作,反复地去思考、欣赏自己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中的得意之处,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为学生创设展示闪光点的平台,让学生挑选自己推荐好的章节,自己上台在班上朗读,还让小作者说说构思的过程和好在哪里,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总之,要为每一名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提供充分的表现、研究、创造的机会。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赏识能力,又训练朗读者的水平,老师再加以赞赏和肯定,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都会兴致盎然、千方百计地去修改好自己的习作。 ②互相赏析,互相肯定。学生的习作,是作文主体——学生对生活情境的认识和体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是他们创造劳动的艺术作品。教师应引导在小组或找好伙伴互相交流,在字里行间里睁大眼睛寻找优点,让每个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习作中的闪光点。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赏析,一起肯定,形成读者与作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多维的交流局面。学生对自己的闪光点总是格外珍视,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牵一发而动全身,肯定一点而促全面。积极的评价是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多一些独特的激励,多一些宽容与个别指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爱,从而增强他们继续修改超越自我的自信心。 2、创设修改平台 ①、集体修改,示范引路。学生修改习作离不开导改。导改前,我们要了解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准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前提,促使学生去读一读,议一议,评一评,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既能从佳句佳段的赏析中强化认识,受到熏陶和感染,又能从对问题的剖析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②互评互改,共同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学生在明确本次评改重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进行赏评,学生之间交换作文,自己动手评改他人文章,按照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批改。与他人进行比较,可以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此时,教师不要做旁观者,要参与讨论,提供方案,收集信息,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学生互评之后推举出自己认为较好的作文,在全班诵读、点评,可以整体概述,也可以有侧重地针对性发言。经过这一步骤,学生们学会较客观、全面地评析文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修改习作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掌握。 ③自我修改,追求完美。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训练的目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自评自改不是放任自流,同样突出教师“导”的作用,做好“教练”工作,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改自己的作文。自己觉得不错的好词佳句,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修改重新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自我反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而后,教师多创造让学生自我展示风采的机会和空间,如在小组或全班展示自己习作“闪光点”、把自改后的习作贴在“作文展示栏”上,进一步深化欣赏和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自评自改的快乐,而且还品赏到了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能尽快进入习作的自由王国,能够意到笔随,充分享受习作自由与乐趣,让他们的真情在自己的作文里自由流淌,让习作成为他心灵的港湾,成为他倾诉表达的自由乐园。 作者邮箱: lmx23255325@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