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的代价——对语文常规检查的调查与反思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
浙江浦江平安中心小学 楼基洪 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叫“差生”,还有一个稍好听的名字叫“学困生”。而“笨鸟先飞”是我们经典的教育理念,“为差生补课”、“提高差生的成绩”为各级领导所推崇。 但笔者调查后,有一种感受却越来越强烈:差生不全是由于老师的放任或不负责任所产生,也不全是孩子的智力等因素造成,一些“尽职尽业”的老师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差生。这不是偏激,也不是危言耸听。 一些老师的“严格要求”,使很多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最终沦落为“差生”。我们就从一些语文教学常规检查中来感受一些教师的做法: 1.先拿低段的背书来说吧(因为差生往往在低段就生成了):有一位老师(其实是一部分老师)要求孩子背课文应从课题背到课文,从课文背到生字,且每个生字还要背“点横竖撇捺”的笔顺。且每课都要背,更有甚者,课本后的词语表生字表也要背。这样的老师对学生要求够严格了吧?(孰不知学生整本书都会背了还用老师干吗?) 背不来怎么办,老师自有老师的法宝,中午来老师的办公室背,下课由同学监督背,放学留教室里背,还不会背怎么办,“命令”家长督促背。这样的老师够尽职的吧?说不定还能受领导的表扬呢!只不过孩子被背得昏昏然,还有旁边的老师、全班的同学、孩子的家长都认为这孩子是学困生,至于孩子本人不为自己带上一顶“我是差生”的帽子才怪呢。其结果孩子除了这日复一日无休止的背书外,没有了看课外书的时间,很少其他语言实践的机会。这些孩子就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定格了。 其实无论是大纲还是课标,是找不到每课必背的要求。但老师总是挺有理的,要是考试时冷不丁出了一道按课文内容填空的题目,咋办?那背每个生字的笔顺是否太悬了?况且,老师自己按顺序去背这几个生字也觉得挺机械、挺难的呀?这不是强孩子所难吗?可老师又说,孩子记性好呀,这样才能人人都能考得出呀!噢,原来这都是考试惹的祸!? 2.当然,老师的严格要求远不止这些,就说听写吧。为使孩子“掌握汉语拼音”,在听写词语的时候,还要求学生必须写出生字的音节。其实无论是语文大纲还是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中,均只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重在拼读和认读”。老师的这样严格要求只能让部分学生越来越感受到掌握生字新词是多么的艰难,很难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勇气。 3.对于作业,现在人手一册的作业本及同步练习也已够应付的了,可作为老师,就是有能耐,除了变相叫孩子或家长买其他配套资料外,还能变着花样布置各种作业。有时实在找不着作业了,似乎是对不住学生和家长似的,那就“生字抄十遍”或“课文抄两遍”,其结果造就了诸如能握两支笔写字,一写就是两个字的绝招,还有写起字来“龙飞凤舞”的功夫。 老师有时也因为作业过多,而缺乏对这些作业的批改和反馈,更造成了作业的低效,甚至无效或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重复的、无意义的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总是有做不完的练习,不仅练的乏味,也越来越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4.孩子作业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订正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把错误的订正过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可那些要求严格的老师就是难以容忍学生出错,错题要订正5遍、10遍,甚至有错题就得整课重做。使得学生对作业胆战心惊,对作业的热情与兴致被老师的一个“罚”字给彻底扼杀了。 最典型的是每次单元考试,考完后,除了订正还要加罚,考90分以上的把卷子抄一遍,考80分以上的两遍,依次类推。还美其名曰,这样不仅起惩戒的作用,抄的越多,知识越巩固。还真把一些孩子抄得天昏地暗,罚得刻骨铭心,。 背书,听写,作业订正,单元检测等是语文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常规检查,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巩固,提高所学知识,也为老师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查漏补缺,但无论如何都得有分寸,应严格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对不同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严格要求不能成为成了任意拔高教学要求,不能成为学生厌学的催化剂,不能成为进行变相体罚的代名词。我们老师总不能像美军对付伊拉克战俘那样吧。 其实,以上的表述可能是偏激了点,但确实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假如孩子没有欢乐、信心、意志和尊严,那该是多么可怕,对于这些老师的做法,我真想引用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救救孩子!”——是该救救这些差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老师应有严要求的责任感,更应有对学生的一颗爱心。 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诚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对学生严格要求上的爱,应该是对学生,特别是“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更多的鼓励和信任,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孩子的才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只有充满爱心,教师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真切的保障。”(肖川) 二、 完善评价体制,改变评价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正是由于现行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考试成为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最重要标准,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使得上文提及的教育现象有滋生的土壤。 领导和教师都要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将原有的、过分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观念向“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观念转变,完善和确立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新型的教育评价体系和理念。 三、 创设不断学习的氛围,更新教学理念。 要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首先得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减负,还有那新课标等都曾轰轰烈烈,可总是有那么好一部分教师依旧我行我素。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一些理念已渗透到骨子里了,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谈何容易。没有平心静气理论甚至法律常识的学习,光听喊几声口号,是难以改变现状的。 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行为。每个教师首先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在设计教学、布置作业、开展活动中,不能只评自己的主观愿望,更应注重学生的基础、潜能、感受和需求;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善学;为学生创设开发、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有更多的真实体验和生活实践,让语文学习更贴近学生实际,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愿学、学活、学好。 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能深入每一个教师的心,愿我们的教学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愿没有一个孩子因我们的失误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参阅文献: 刑岩梅,《小课堂.大语文.立体化》,山东教育出版社 董 奇,《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肖 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