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读”领风骚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
淮安市淮阴区凌桥乡中心小学 周建飞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然而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 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学生个性的张显,精读领悟阶段学生情境的体验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感情的升华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自读中感知,张显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如此论述,颇具深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汝非鱼,安知鱼之乐?”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在《小摄影师》一文教学实录中,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比如,在《九寨沟》一课的学习中,孩子们通过自读就读出了作者一定旅游过九寨沟,有着玩的辛苦与快乐;孩子们也读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可能一次成功,一定经过多遍的修改(此时,我插了这样一句话,这篇文章还有编者的辛苦,为了适合你们读,教材的编写者还反复进行了修改呢);孩子还读出了,作者写的文章能作为孩子学习的范文,那真的快乐…… 二、精读中领悟, 体验情境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讲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推敲》一课,孩子们一开始对贾岛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觉得贾岛傻、痴,是个很搞笑的人,这时候,我就问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很搞笑的人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好的诗句呢?请你们再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最后,他们从贾岛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中认识到贾岛是个一丝不苟,对作诗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同时,贾岛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三、诵读中表达,感情升华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个别读的不到位的片断,我还安排同学多次反复朗读,只到读出人物性格为止。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我安排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无私精神中,这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领风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抒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