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扫墓日记 推荐度:
- 清明节扫墓日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清明节日记15篇(精选)
一天就要结束了,相信大家都有不少体会吧,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写一篇日记了。在写之前,要先考虑好内容和结构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节日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日记1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节,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隋唐年间(581-907年)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借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风俗,如古代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视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已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即使到现在,清明节祭祀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的习惯是非常丰富有趣的,出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到,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去祭祀祖先,祭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们还买一些祭祀祖先要用的东西,比如:纸钱、香、水果、酒。我们从竹篮里拿出祭品,把纸钱烧,用火点燃香,把准备好的酒与水果放在旁边,然后放声说:“爷爷,奶奶,拿钱来吧!”一定保佑我们家和万事兴。烧的纸钱像蝴蝶那样飞起来。临走时,我们在坟顶上培上几锹土,在坟旁边栽上一棵树,带着轻松和慰藉离开祖先的墓地。
现在,每逢清明节的时候,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依然保持着这里的民风民俗,扫墓,踏青,荡秋千这些活动还在继续。清明节是个独具特色的节日。它讲永远流传于世。
清明节日记2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这天好似所有的人都忙碌了起来,我也情不自禁想起了离我们远去的外婆,想着他以前疼爱我的种种回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非常想念他了。
我无法忘记,那一年回到故乡,看到躺在床上的外婆,有多瘦骨嶙峋。她痛苦地蜷曲着,干枯的手掌,指节发白。我跟妈妈无法相信,外婆已是骨癌晚期。更让人无法相信的是,一年多前,舅舅带外婆去医院检查时,已发现她得了骨癌。然而拿到化验单的'那一刻,外婆却告诉舅舅不要让其他的人知道,也不去治疗,只是静静地回到家,正常地每天上学教书。
原来,这一年多,每天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把一叠叠试卷带回家批改的外婆,竟忍受着病情不断恶化的折磨。在她手拿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汉字之时,她的手会传来阵阵剧痛。独自一个人居住在老家,儿女们搬到大城市之时,她时常在深夜因为疼痛无法入睡,辗转反侧到天明。这一切,这一切的痛苦,她只是独自承受,不告诉儿女,不让儿女为她担心。她担忧儿女为她支付巨额的医药费而经济窘迫,还尽可能地延续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尽可能地教书育人。
这时一切已无法挽回,妈妈、舅舅他们已经阻止不了外婆病情的恶化,唯一能做的,只是减轻她的痛苦。可是,外婆艰难吐出的几个字却是:别,别再为我花钱。她心甘情愿独自挺过这些折磨,不让子女为了她陷入经济上的困境。甚至于,在儿女们轮班守夜,陪着她之时,她选择了偷偷服食药,早点结束这一切,不拖累儿女。当我们及时发现,外婆终于醒来的一刹那,我们悬着的心放下,却又被外婆自责、内疚、颤抖的目光所刺痛。妈妈搂着我哭了,她说:“该自责的是我们呀!你的外婆,我们太对不起她!”
那天晚上,妈妈陪着外婆,下半夜,外婆突然似是恢复些精神,完整地说出了几句话,她满是不舍地说:看到你们过得好,城城也考上了大学,这就够了。后来她安详地睡去,我们以为将是一个美好的明天,然而,这是永别。
这些年老家的人们不时会提起外婆,说她是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好老师,爱教书,爱孩子,就跟有时电视上放的“感动××”的人一样,感动着村里的人。我想,外婆也许没有那么伟大,但她对儿女、子孙的爱,深沉得让当年仅八岁的我感到生命的悲凉与母爱的伟大。她让我永远铭记,在处于多么痛苦的忧患中,她的生命书写了多么深刻的爱。
想到这些,我也暗暗对自己下了决心,以后不管再远,在忙,每年清明节都要回来看望一下外婆,以表示我对外婆的思念。
清明节日记3
多年前,我赶时髦地读了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巴斯的名著《百年孤独》。在囫囵吞枣地拜读中,“一个人只要没有个死去的亲人埋在地下,那他就不是这地方的人”这段文字,对于我这个独在异乡的“九头鸟”来说,真是不知所云。
自几年前老岳父病故后,我便有了清明扫墓的习惯,才体会出马尔巴斯这句话的含义,不禁感叹老马太有思想了,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语就是太有才了,不禁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含金量所折服。
以前总认为,清明节必会雨纷纷,要不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流传,那么刻入人心。总认为人们在这一天,用嚎哭的巨声将沉眠的故人唤起。然而,在我携家人清明扫墓时,并非每次雨天,有时是阴天无雨,有时还是阳光晴朗。扫墓现场,也甚少见到号啕大哭、悲痛欲绝者,但也绝没有见到表情喜悦者。这是因为生者都明白,逝去的不能复生,生活还得继续,只有那孤独的灵魂无时无刻缠绕着生者的记忆。
清明原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对中国人而言,清明又是一个祭祖扫墓的日子,如同春节的回家,传统文化的惯力是谁也抗拒不了的。然而,传统并非宗旧,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人都活在当下,尽孝应该趁早,薄葬厚养更能体现孝道。《论文》载:孝顺,趋之人健在,多“顺”着他们的心思说话做事,比在墓前烧纸磕头强过百倍。宋代诗人高菊卿在《清明》中咏出真谛:“人生有酒须当醉牞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节,是一个让人悲伤的季节,一个让人怀旧的`节气,也是一个让人感叹功名烟云的时候,凡夫俗子如我者,是做不到去俯视苍生,发出悲天悯人的叹息。我在清明节里扫墓,只不过抱出岳父的骨灰,虔诚地擦拭一遍,掬几杯清酒,烧几匝香纸,然后祝愿他安息。并祈他保佑我们劳有所得,吃可裹腹,衣能蔽体,居有陋室,全家平安。同时,清明于我的情感,还有淡淡对故乡武汉的思念。那里还有我健在的、体弱多病的父母,有我奔波生计的亲兄弟,这思念就像那湖水一样,投下一颗小石子,思念的波浪便可以慢慢地漾了开去,一重紧跟着一重,一波紧接着一波,思念便可以触摸到故乡的那片山、那条江,或是孩童戏耍的吵闹,或是旧巷小街深处的老墙。
清明节日记4
1:清明节日记200字
今天是清明节,今天早上我刚吃完早饭,爸爸就让我去野外折一些柳条回来插在大门上,我说:好的,我来到野外的柳树下,只见柳条被春姑娘吹的漫天飞舞,我爬上了树,小心翼翼的折下来了许多柳条,回家了,爸爸看到我回来了,就让我把柳条插在大门上。我拿来梯子,爬上了大门,用力一插,柳条竟然断了,爸爸在下面说:不要太用力,轻轻的,我按照爸爸的方法,轻轻的插了上去,果然插进去了,我成功了!
今天我不但学会了插柳条,还知道了清明节插柳条的风俗。
2:清明节小学日记
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这时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从我记事开始,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爸爸就开车带我和妈妈去下司扫墓。
我们去扫墓要经过一个铁桥,一走上去就摇来摇去,过桥后还要走一段山路才到坟上,祭完祖,就去奶奶家玩,奶奶家有一条小狗,名叫妞妞。它长着一身雪白的毛,又黑又圆的大眼睛,又黑又长的胡须,红红的鼻子,看上去可爱极了。我喜欢和小白玩。
这就是我过的清明节。
3:清明节200字日记
我的曾祖父姚飞来,安徽省歙县人。一生务农。听老家人说:“1947年,他参加皖南新四军,被派回老家当‘地下交通员’”,曾带领新四军攻下杭徽公路边上一伪碉堡。因为不识字,解放后他仍在老家做农,至58年病逝。每年的清明节,爷爷都要尽可能带上我们全家人去给曾祖父母上坟,献上一束鲜花,并要我们一生跟党走。我为我有这位上辈而自豪,我一定不辜负老师的辛勤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当一位好公民。
4:小学清明节日记200字
清明节是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放了3天,第一天我和姐姐就做完了所有作业。
第二天,我和爸爸,姐姐等一起去老家挂清了。这清还分花,白两种。是儿子就买白色的.,若是女儿就买花色的。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等一系列风俗体育运动。相传,清明节扫墓是因为寒食节要结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有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劳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是纪念逝去老人,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我们应该真诚对待。
清明节日记5
今天是星期五,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家长的指导下登入“未成年人——中国文明网”,在网上进行祭拜英烈,撰写感言体会,表达对英烈的感恩和敬仰,并且写下自己的感悟。
我一回家,便告诉爸爸妈妈今天的作业,让他们在旁边指导帮助我写下感悟。我在下面的发言框里看到,别的哥哥姐姐们写的感言体会真的.是太棒了。我也忍不住要在发言框里写下我的感言体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之所以要祭拜英烈,一是因为初夏草木茂盛,杂草容易长在先祖的坟墓上,人们觉得这样是对先祖的不敬。二是传统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于是人们纷纷在清明这天祭拜先祖。
传统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传统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传统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传统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传统清明节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传统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关于清明诗词众多,如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清明》 (唐)杜牧 等,说明古时候的清明颇有名气。
又是一个传统清明节,我们一起祭拜英烈们,是你们用你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将来回报祖国,让你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您们人虽然牺牲了,但是依然活在我们心中,我向您们致敬。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
清明节日记6
4月4日 天气晴
清明节到来了。呵呵,老天似乎很赏脸,清明节一改以往“雨纷纷”,变得晴朗,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又是一个踏青的好季节。而路上行人呢,不再是“欲断魂”,都怀着喜悦去踏青,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祭奠。所以……车子多的非比寻常,我们足足等了5个多小时,从凌晨6点等到中午11点多。结果先到的都等不及了,自己先开始扫墓,顺便“替”我们祭扫,奇怪!还好还好,总算有一家等我们一起祭扫。我在墓前鞠躬,默哀,望着墓碑上刻着的几个大字,心里泛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悲酸。一阵风吹过把地上的焚烧尽了的灰烬卷起,吹进每个人的眼里,仿佛是在为我们掩盖眼眶中的晶莹……
扫墓完毕,我们把那沉重的脚步换成了轻盈的步伐,hoho,踏青去喽!
其实下乡也有很多好处的!你看,这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一眼望去,金黄金黄的一大片。微风悄悄地悄悄地走过,油菜花随风舞蹈。坚强的小草又凭着它顽强的毅力破土而出,在墙脚下安家立业了。用它那嫩绿嫩绿的颜色,毫无保留地装饰着美丽的春天。和浪漫的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间比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来到一片田野里,眼前到处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翠绿,麦苗精神抖擞的站立着,一颗颗珍珠般的露珠滑滑梯似的在麦苗上滚来滚去… …
再往前是一片碧绿的草地,我情不自禁的欢快的跑在上面,张开双臂尽情地拥抱着大自然。后来,我有点累了,于是索性躺下来,这时,阳光如同妈妈温暖的双手温柔地抚摸着我,蓝天安详极了,偶尔有几只从南方回来的燕子飞过。天空有几缕薄薄的白云,就好像姑娘那害羞的面纱。我轻轻地闭上眼睛,任凭和煦的`清风从耳旁徐徐吹过。额头上的一缕黑发在轻轻飘动,十分惬意。
无意间发现了一些满天星。呵呵,那可是我的守护花朵呢!嘻嘻,就像天上调皮的星星降临人间。故意隐藏自己的香味,隐藏自己的踪影。来到一片田野里,眼前到处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翠绿,麦苗精神抖擞的站立着,一颗颗珍珠般的露珠滑滑梯似的在麦苗上滚来滚去… …
呼,深吸一口气,幽淡的花香,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这,大概就是最简单的幸福!我爱这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美丽的大自然… …
这次踏青使我又一次了解了大自然温情和柔美的一面,收获好大喔!
清明节日记7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这天好象所有的人都忙碌了起来,我也情不自禁想起了离我们远去的姥姥,想着他以前疼爱我的种种回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非常想念他了。
我无法忘记,那一年回到故乡,看到躺在床上的姥姥,有多瘦骨嶙峋。她痛苦地蜷曲着,干枯的手掌,指节发白;我和妈妈无法相信,姥姥已是骨癌晚期;更让人无法相信的是,一年多前,舅舅带姥姥去医院检查时,已发现她得了骨癌。然而拿到化验单的那一刻,姥姥却告诉舅舅不要让其他的.人知道,也不去治疗,只是静静地回到家,正常地每天上学教书。
原来,这一年多,每天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把一叠叠试卷带回家批改的姥姥,竟忍受着病情不断恶化的折磨;在她手拿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汉字之时,她的手会传来阵阵剧痛;独自一个人居住在老家,儿女们搬到大城市之时,她时常在深夜因为疼痛无法入睡,辗转反侧到天明;这一切,这一切的痛苦,她只是独自承受,不告诉儿女,不让儿女为她担心。她担忧儿女为她支付巨额的医药费而经济窘迫,还尽可能地延续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尽可能地教书育人。
这时一切已无法挽回,妈妈、舅舅他们已经阻止不了姥姥病情的恶化,唯一能做的,只是减轻她的痛苦。可是,姥姥艰难吐出的几个字却是:别,别再为我花钱。她心甘情愿独自挺过这些折磨,不让子女为了她陷入经济上的困境。甚至于,在儿女们轮班守夜,陪着她之时,她选择了偷偷服食安眠的药,早点结束这一切,不拖累儿女。当我们及时发现,姥姥终于醒来的一刹那,我们悬着的心放下,却又被姥姥自责、内疚、颤抖的目光所刺痛;妈妈搂着我哭了,她说:“该自责的是我们呀!你的姥姥,我们太对不起她!”
那天晚上,妈妈陪着姥姥,下半夜,姥姥突然象是恢复些精神,完整地说出了几句话,她满是不舍地说:看到你们过得好,城城也考上了大学,这就够了;后来她安详地睡去,我们以为将是一个美好的明天,然而,这是永别。
这些年老家的人们不时会提起姥姥,说她是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好老师,爱教书,爱孩子,就跟有时电视上放的“感动××”的人一样,感动着村里的人;我想,姥姥也许没有那么伟大,但她对儿女、子孙的爱,深沉得让当年仅八岁的我感到生命的悲凉与母爱的伟大。她让我永远铭记,在处于多么痛苦的忧患中,她的生命书写了多么深刻的爱。
想到这些,我也暗暗对自己下了决心,以后不管再远,在忙,每年清明节都要回来看望一下姥姥,以表示我对姥姥的思念。
清明节日记8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类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类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假如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
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
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家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家,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清明节日记9
清明节来了,这个古老的节日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扫墓。今年的春游活动,学校组织我们来到了南充市烈士陵园进行扫墓,并向革命烈士献花,寄托我们的哀思。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步行,穿过六条街道、三个十字路口之后,我们这队疲惫不堪的同学来到了西山半山腰处的南充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门口人山人海,我校六年级的全体师生都来参加这次扫墓活动。虽然这里十分拥挤,但是在最高处的烈士陵园里却只有一排排高大的树木如同忠于职守的卫兵一样守卫着这一座座烈士墓碑,显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来。
我们没有像以往一样满山乱跑,尖叫打闹,而是带着庄严的心情来到烈士墓前,缅怀曾经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英勇奋战、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先烈。
扫墓仪式在演讲员庄严的演讲中开始了,但我的眼睛只盯着前方台阶尽头高高耸立着的烈士墓碑,耳中只有风拂青松的呼呼声,没有听进多少演讲员的演讲,只想着墓碑下沉睡的先烈。在一场场轰轰烈烈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先烈们硬是用血肉之躯为祖国开辟了一条新通道,硬是用落后的装备和不屈的精神为祖国赢得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做完这一切,他们便只留下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名字,便沉睡在了现在这座墓碑下。近一个世纪来,
只有这山上的青松伴着风不停地吐露哀思,奏响哀乐,与先烈英灵一起回忆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一队队同学走上台阶,将花静静地放在墓碑上,每个人都是不苟言笑、庄严肃穆。我将前一天晚上自制的一束白色纸花,轻轻地放在墓碑前,它虽然简陋,但它带着我对革命先烈的真诚敬意。我把它放在墓碑前,它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如此别具匠心……
我们又来到了不远处的烈士纪念馆。我们每人都得到了一本纪念册,封面上印着几个金色的大字——“永远的丰碑”,这正是革命先烈的最好写照啊!他们的功绩是永恒的丰碑;他们的名字是永恒的丰碑;他们的革命精神更是永远的、不倒的、伟大的丰碑啊!
血红的印记,带着战争的味道、英雄的气息,留在博物馆中的那件军服上;矫健的英姿,带着英勇的气息,带着胜利的味道,留在了照片上,留在了丰碑上,也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清明节日记10
拨开面前横生的杂草与茂密的枝杈,咱们在略有坡度的山路上行走,如同一群探险爱好者。
外公的墓地就在前面不远处,和现在流行的公墓不同,这里存在的都是一座座独立的大墓,背山面水,如同一间间乡间别墅。上山的路无法通车,甚至连台阶也是时断时续,有的只是前来祭祖的人踩出的条条乡间小道。
记得儿时的.我,对清明扫墓就很有兴趣。可以跑到山上来踏青,能光明正大地玩火,就像散财童子一样把大把大把的冥钞与稀奇古怪的东西投入火堆,还可以满怀希望地在先人墓前许下心愿。到扫墓结束时,小孩们便一拥而上瓜分那些祭品。长辈们往往不会阻挡,反而会抚摸着咱们的脑袋,说这是吃乖的,多吃点。
来到外公的墓前,同往年一般,所有人都开始忙碌起来。除草、扫地、摆放香烛与祭品……从我记事起,这些仪式便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一年复一年,我看着长辈们虔诚地做着这些工作,到现在我能上前帮忙,或许以后,我会带领着自己的后辈来这里,教会他们这些习俗。
妈妈拿着一沓纸钱,开始往火堆里投放。我站在一旁,望着外公墓前跃动的火苗与被风卷起的飞灰,突然想起妈妈说过有关外公的往事。
外公死得早,他因为文革而被关进大牢。当时的妈妈只有三岁。外公也未留下什么照片,我只能根据长辈的描述来想象我的外公。外婆说:外公是个很能干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他不会的,家中的什么电器坏了,根本不需要请修理工,外公自己捣鼓一阵保证能好。外公的脾气也很好,很热心,对街坊邻居有求必应。我想:外公若是在世,一定是个很慈祥的老人吧,我一定会更加的幸福吧。
火渐渐地熄灭,山风卷起一地的的灰烬,纷纷扬扬飘上空中。长辈们说,这是已逝的先人知道咱们在祭拜他,收走了这些供品。
清明节确实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不知外公在天之灵是否感受到咱们对他的祭拜与怀念呢?
尽管我对外公早早地离世一直感到惋惜与耿耿于怀,但这终究是无可挽回,清明节,也只能是寄我遥思告祭外公的在天之灵。
逝者常已亥,托体同山阿。
清明节日记11
又是一年清明时,不禁让人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道出了古人对亲人的眷眷思念,而我们家乡的清明节传承了古人的习俗:扫墓、吃青团、放孔明灯等等。
清明这一天,我们全家人都去给我的太爷太奶奶扫墓,在路上,我看见他们的表情非常悲痛,我不禁想到了太爷太奶奶生前对我的宠爱,眼前浮现出他们那慈祥的脸庞,回想起太奶奶编毛衣的`情景,想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眼泪也“溜”了出来。记得唐朝诗人杜牧说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虽然今天没下雨,阳光照在我身上,我却感觉不到一点暖意。太爷太奶奶的坟墓在小村的尽头,一到那儿,爷爷就在太爷太奶奶的坟前摆上了苹果、饭团等供品,然后把买好的黄纸点燃,我们大家恭恭敬敬地站在坟前,爷爷让我们一个个上前鞠躬。轮到我了,爷爷一边叫我鞠躬,一边请太爷太奶奶保佑我平平安安,能考上大学。我想在此长眠的太爷太奶奶一定能够听到我的心声的。等扫墓仪式结束,太阳已经西斜了。大家纷纷往回走,可能是心情轻松了许多的原因吧,他们表情不再严肃了,而是相互说说笑笑,我也抬头欣赏四周的景色,田野里麦苗绿油油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一条大河从我们身边伸向远方,河水清澈见底,不时有几只小船驶过,船上的人,撑着篙,还伸出手向我打招呼呢!柔嫩的柳枝随风飘荡,姑姑随手折了一根柳条编成帽子戴在我的头上,我一下子成了机灵小红军。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清明节日记12
清明节到了,我跟老妈都会到外婆的坟前给外婆扫墓。
当我踏上那个不知名的小山头,看着蓝天中飘过的几朵悠悠白云,感受着那拂过山头上青葱的小草的微风,我知道我的外婆在这里一定会开心。
外婆在我六岁的时候就死了,是四老之中最早走的一位,也是最疼我的一位。外婆的`死让我第一次懵懂的走近了死亡,也知道了葬礼是怎么样的。老老的房子里,挂着一帘帘白白的帐子,到处都是哭声,熟悉的、陌生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外婆却安详地躺在棺材里。于是,我莫名地就放声大哭起来。不是因外婆的逝去而哭,因为我并不知道外婆再也不会起来了。我躲在母亲的身后,瞅着躺在棺材里的外婆,哭闹了非常久,非常久。
死亡,总能让人缅怀与逝者相处的点点滴滴。
记得小时候,外婆总爱背着我到处走,走出那不大的小村,又走回来。沿路上,她不断跟人们打着招呼,还不忘捎上一句:“这是我孙子·”随即,便咧嘴笑了,满脸的皱纹也就更多更深了。
晚上,在那间只点着一根发出微弱黄光的的蜡烛的小屋里,我蜷在外婆的胳膊底下,感受着那温暖的体温。一床被子下,我听着外婆讲那遥远的故事。我非常喜欢听外婆讲故事,虽然那时的我并不清楚外婆讲了什么,但那亲切的带着浓重方音的话语与那缓缓的语速,总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时候,我总不喜欢吃饭。于是外婆就对我说:“吃完饭,佛祖会保佑你的,会给你一块糖吃。”我信以为真,麻利地吃完饭后,真的在饭桌上发现了一块糖。那时的我,单纯地以为佛祖是一个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非常要好。她还说佛祖会关心每个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舍给走过这个小村、这间屋子前的乞丐,尽管会屡屡招来父母的数落与不满。
外婆死前,摔了一跤,随后又马上爬起来。家里的人都以为没事,我也以为没事。于是,我象往常一样乖乖吃完外婆煮的饭,象往常一样得到了一块糖,也象往常一样兴高采烈地出去玩。当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见外婆安详地躺在那张她常坐的躺椅上,手中还拿着那个伴随她多年的扇子,我冲上前去,摇着她的手,以为她能象往常一样醒来,再陪我玩。但是,无论我怎么去摇外婆那只发冷的手,也摇不醒她。于是我放声大哭,哭声引来了父母亲,也引来了外婆的死讯。
每到清明节,当我登上那个不知名的小山,看着蓝天,享受着微风,我总觉得外婆就坐在我身边,静静地看着我,直到永远。
清明节啊,清明节,总是让我们这么的思念亲人!
清明节日记13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节日记1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又到了,这是个追思缅怀的季节。三月二十六日我随妈妈一起陪同她的学生去东至烈士陵园扫墓。
早晨出发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仿佛是在为那些牺牲生命保家卫国的烈士哀悼。四十分钟后我们终于来到了烈士陵园,此时雨也渐渐停歇。我们一行人手拿鲜花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陵区,抬头望去,一条长长的台阶向山上延伸而去,台阶两旁栽种着高大的香樟和松柏,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我们拾级而上,几分钟后,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便矗立在我的眼前,上书“烈士纪念碑”五个大字,纪念碑的底座是一个正方形的台子,四面雕刻着解放军叔叔英勇作战的各种情形。看到这,我顿时想起了妈妈以前给我讲的刘胡兰、赵一曼、邱少云等革命英雄的故事,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烈士陵园祭扫仪式现在开始”妈妈的同事周叔叔的声音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现实,一位大哥哥上前致辞,几位姐姐献上鲜花。随着低沉凝重的哀乐响起,我们全体低头默哀三分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烈士们激烈战斗的`场面……仪式结束后,只见哥哥姐姐们右手握拳高高举起庄严地宣誓:“缅怀先烈,誓做栋梁,振兴中华,再铸辉煌!”我也悄悄地举起右手在心里默默地念着。我想此时在场的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奋发向上,积极上进的正能量。
庄严肃穆的祭扫仪式结束后,我们绕过纪念碑,向山上的烈士墓林走去。妈妈告诉我这座陵园建于年,安放了不同历史时期牺牲的0位烈士的遗骸。我细细地打量着这些墓碑,发现有的烈士牺牲时只有十几岁,有的墓碑上却是一片空白,妈妈告诉我那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已无从知晓。我站在一个无名氏的墓碑前深深地鞠着躬,心中默默祝祷:“烈士叔叔,谢谢您!您放心,我会争做好学生,爱祖国,爱家园,牢牢接过您手中的接力棒。请您安息吧!”
回程的路上我已经没了来时的兴奋,心情异常沉重。刚才的一幕幕在脑海里不停回放,让我想起了春节期间妈妈带我看的电影《长津湖》中的指导员梅生对连长伍千里说的话:“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是呀,如果没有这些烈士的牺牲,哪有现在的中国?如果没有这些烈士的牺牲,哪有现在的安康?如果没有这些烈士,我们怎有机会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先烈们,虽然你们已与世长辞,但你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将引领着我们紧跟党的步伐砥砺前行!
清明节日记15
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据说是用来祭奠先人的。今天,我们做了清明果。
第一步找艾草。我和妈妈来到菜地,远远望去一片碧绿,什么是蔬菜什么是野草什么是艾草都分不清了。我不禁犯了苦恼,挠了挠后脑勺。妈妈见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说:“要辨认艾草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艾草叶的两面颜色明显不同,还有就是它特别的香味。”我听了,豁然开朗,马上找了起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艾草真的有两面颜色明显不同:一面是深绿色,一面是淡绿色。我摘下艾草闻了闻,真的有一股味道!可我又犯迷糊了,难道是要把艾草连根拔起吗?妈妈笑了笑说:“做清明果只能摘艾草的叶子来做,下面部分不能做的。”说着,摘了起来。我也立刻手忙脚乱乱摘了起来。
摘了满满的.艾草叶子就可以做清明果了。先将艾草叶子洗干净;接着把艾草叶子煮一下,剁碎了放进碗里;然后准备糖水、糯米粉。下一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把艾草叶子、糖水、糯米粉和起来。妈妈将糯米粉倒在桌子上,加入糖水,艾草叶子,一起揉了起来,必须让艾草叶子融合在糯米粉中。我见了也跃跃欲试,洗了一下手,挽起袖子揉了起来。只见妈妈把面团翻来覆去,一会将面团对折再揉起来;一会像搓衣服似的,往前一推又返回来;一会将面团扔在空中再落下来揉起来。面团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一样,让妈妈捏捏脸,拍拍头。
下面就是搓清明团子了。先把面团擀成长条,再从一头揪下一些,开始搓起来。看妈妈得心应手,运转自如,看起来很好玩,我也做了起来。我揪下一团放在手心,两手合闭,只将清明团子放在放在中间搓起来,没想到这可恶的团子碎了,怎么也合不拢了,我越看越着急,索性不干了。后来,还是妈妈帮忙“破镜重圆”的呢!
下面就是蒸清明果了,妈妈把清明团子一个个秩序井然地放进蒸笼里蒸了起来。在蒸的时候,不断有一股艾草的清香扑鼻而来,引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啊!我等星星,等月亮,终于把蒸好清明团子等来了。蒸好后的清明果看上去像一颗颗翡翠一样,让人忍不住吃掉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玉器。清明团子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让人恨不得全吃完。这时,一只手伸向清明团子,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弟弟,看来他也被清明团子的香味引过来了。
我爱清明团子!
【清明节日记】相关文章:
清明节日记06-14
清明节的日记11-25
清明节日记06-06
(必备)清明节日记07-07
(精)清明节日记07-07
清明节日记(优选)07-07
清明节日记(热)07-08
【精华】清明节日记07-10
(优秀)清明节日记07-11
清明节日记(实用)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