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

时间:2024-06-07 08:38:28 日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

  一天的时间眼看就要结束了,相信大家这一天里都收获颇丰吧,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篇日记吧。日记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2、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口)

  10×6+28 70+3×6 6÷2+11 9-42÷7 9×0+15 4×8-1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谁能来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图书室有200本书,2个4层的书架。)

  (2)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可能:①2个书架有几层?②一个书架可以放几本书?③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合作探究。

  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200÷2÷4

  =100÷4

  =25(本)

  200÷2=100(本)

  100÷4=25(本)

  200÷(2×4)

  =200÷8

  =25(本)

  2×4=8(层)

  200÷8=2

  (这里学生先独立思考做题,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在小组总结该小组有几种方法。)

  4、汇报时追问

  (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3)4×2是什么意思?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

  教师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5、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师:(1)和(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6、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师: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情况:算式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从左往右算,)

  (3)式没有括号,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除法;

  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乘除属同级运算,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面的。

  7、小结

  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

  同时,我们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列出来的算式也不同,但最终都能把问题解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多动些脑筋。

三、巩固知识

  1、说出下列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144÷3÷6   420÷(3×2)556÷4×8

  84×5÷4   742÷(63÷9)464÷(4×2)

  2、基础练习

  700÷7÷5   624÷6×2   800÷(2×4)120×6÷8

  3、深化与拓展——游泳

  小军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4个来回,共游了2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1)引导理解”来回”什么意思?谁来走一走,在走道上走一个来回?

  (2)我们知道了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个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次

  (3)自己独立解决这道题

  (4)汇报,展示

  4、选择

  (1)一本故事书有756页,小明每天看6页,要多少周才能看完?

  正确算式为:()A. 756÷7÷6 B.756×6÷7 C.756×6×7

  (2)一本红树林,淘气6分钟看了624页,那5分钟看了多少页?

  正确列式为:()A. 624÷6÷5 B.624÷6×5 C.624÷(6×5)

  (3)学校阅览室如果有3个书柜,每个书柜有3层,那么801本书平均分到每一层,那么每层平均放多少本?

  正确列式为()A.801÷(3×3)B.801÷3÷3 C. 801÷3×3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2

  教学内容:

  P84,减法塔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构造三位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能读懂和运用流程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和运用流程图。

  教学难点:运用流程图

  教学关键:理解“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教学具准备:数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么摆最大、最小三位数,现在老师手里有9张数卡:1,2,3,4,5,6,7,8,9,请同学们用这些数卡摆出最大、最小三位数,看看谁最快。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怎么用这些数卡造数学塔。

  〖开门见山,明确学习任务;导语激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一)理解图式

  1、小组合作,探寻新知

  合作要求:(看书)

  1)读懂流程图每一层的意思;

  2)按要求跟着流程图做一做;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2、集体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流程图?减法塔是怎么造的?

  板书:

  师:谁来说说今天造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与前一堂课造的最大三位数、最小三位有什么区别?

  (防止学生造最大、最小三位数时出现错误)

  师:你是怎么理解流程图中的“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3、练一练。

  (1)两人合作:按流程图要求,用⑤⑧⑦造减法塔。

  (2)独立完成:用⑥⑦⑧造减法塔。

  (3)交流反馈:(板示三座减法塔)

  4、归纳(造减法塔的方法)

  〖流程图为学生造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新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

  (二)探寻规律

  1、观察三座减法塔

  思考:

  1)减法塔最高有几层?最矮有几层?

  2)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

  (被减数和减数的中间数字相同;每个差的中间数字一定是9;每个减法塔的最后差是495)

  2、交流感悟

  师:通过观察和思考,请你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塔层数多,有的塔层数少?(跟选择数字有关)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师:讨论:为什么减法塔中,每层的结果数的中间都是9?

  3、师生归纳:(方法与规律)

  〖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学着归纳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提高

  1、用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造塔。

  (1)选择你喜欢的三个数造减法塔。

  (2)跟同桌交换一个数字,再造一座减法塔。

  (3)交流核对

  2、用数卡造塔的方法能用竖式来表示吗?

  (1)用⑥⑤⑦试试。

  (2)交流反馈()

  〖教师将减法塔转化为单纯的竖式。〗

  四、体验收获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今天学得最开心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题策略,激励学生体验成功。〗

  五、板书设计:

  减法塔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基于上节课基础上展开的新课,但是又有别于上节课的知识。此课的重难点在于读懂流程图,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减法塔的规律和性质。新课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自己看流程图,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解了整个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造减法塔。在寻找减法塔的规律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3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4

  教学内容:

  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130×12=130×()×()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回家走过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5辆儿童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童床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四、课堂总结。

  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二是集中安排了一个练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但是由于平时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偏重于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所以如果这时发现学生的口算或估算还比较薄弱的话,就应适当多做一些口算和估算的练习。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阶段也应当加以回顾和复习。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5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立体图形。今天老师邀请正方体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正方体搭一搭立体图形。(板书:搭一搭)

  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1、活动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观察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正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师任指几个面,让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来描述。

  (3)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学具,放在桌上,从一个最佳的角度观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几个面。(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你观察到的这三个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二:请你用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自由搭建立体图形。同桌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出示课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图形不同。

  3、活动三:根据指令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1)李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搭完的同学就马上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横着放3个方块,在最左边的正方体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你们是怎样搭的?(电脑出示)你们搭的和李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师。

  2)先放一个正方体,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个正方体。(电脑演示)

  (2)老师想找最棒的同学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师”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简洁,“建筑师”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两人轮流互换练习,等会请你们把最棒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推荐给老师。(同桌练习搭立体图形)

  请一组同桌发指令搭立体图形。在“设计师”发指令的时候,其他同学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筑师”比比,看看谁搭得更好。

  4、活动四:通过尽可能少的问题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1)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老师不看你们搭好的大楼,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问你们一些问题,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一样的大楼来,我们试试看吧!

  你用了几个立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2)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同桌两个人也来试一试吧。注意:你们的问题尽可能提得明确些,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尽可能回答准确。互换轮流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搭一搭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6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了图形王国。(课件出示主题图:各种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认识哪些图形。

  (学生汇报认识的图形,如: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把相应的图形展示出来。

  二、互动新授

  1.感知四边形。

  (1)表扬:同学们认识的图形可真不少!(用课件演示:可以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

  (2)提问:观察图形,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有4条直的边,4个角。)

  (3)小结:我们把由4条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4)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举例说明。

  生1:我们用的方巾、围巾。

  生2:窗户框、门框、黑板。

  生3:过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

  生4:课桌的面、凳子的面,还有我们用的课本的'封面……

  (5)引导: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那你能动手把四边形做出来吗?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出四边形。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学生动手独立做四边形,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做四边形的方法。

  ②师:谁愿意把做好的四边形展示给大家看呢?

  找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学展示作品:

  生1:用小棒摆;

  生2:用铁丝围;

  生3:用笔画;

  生4:用纸剪……

  (6)刚才我们不但找出了四边形,还动手做出了四边形,那么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呢?

  引导学生叙述: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圈一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例1,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时,把圈出的结果放在投影上,集体订正。

  (3)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圈的原因。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3.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在这些四边形中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都有些什么特点?

  (1)分小组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拿出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动手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它们的角和边,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汇报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

  4.动手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方格纸,在上面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在小组内交流、订正,并说说自己的画法。

  (3)小组代表展示,集体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师强调: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然后独立画出四边形,再在班内展示、交流并订正。

  教师强调: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2题。

  (1)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折法,先折一折。同桌互相检查。

  (2)动手剪开。在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剪,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宽就是我们从中要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一条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7

  第12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 1 就商 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 10 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 3 2 ÷4 =

  二、互动新授

  1、谈话:4 3 2 ÷4 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指名回答,4 0 0 多除以 4 商大约 1 0 0 多。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问: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能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掉, 为什么?

  谈话:根据我们开始计算时估计,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想想我们在计算前估算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 0,为了防止漏写 0,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2、出示试一试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问:想想第一题个位上的 1 不够除以 3,第 2 题个位的 2 不够除以 5,我们应该商机?这个 0 能舍弃吗?在计算中,你估算了吗?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是,除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提问:计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上某一位不够除时怎么办?

  小结:遇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占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小结:每 6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6,每 8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8,都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读题。引导“这些蜻蜓”指的是3 只蜻蜓, “这些蜻蜓平均每小时捕捉多少只蚊子”

  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个)

  答:一共需要108个花环。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求出商的百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时,要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本节课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8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验算除法。

  难点: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42÷2=   27÷9=   64÷2=

  84÷4=   80÷8=   36÷3=

  26÷2=   46÷2=   36÷4=

  2.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

  (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毽子每个1 元,皮球每个 2 元,跳绳每根3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1、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3 6 元,他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算出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答预设:

  (1)再算一遍;

  (2)用乘法验算。买一根跳绳需要3元,买12根跳绳就是12个3元,每根跳绳的单价乘根数,应该等于总价钱。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乘法验算的竖式。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板书验算的'过程。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6 5 元,可以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这个结果算得对吗?你能验算吗?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3元,21根是63元,再加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提问: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

  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上余数,最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明确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验算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小结:计算要细心,书写竖式时数位对齐,用哪一位数除商就写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验算能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提示:要比较哪种树苗每棵贵些,可以先计算什么?(每种树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出示题目,学生看图读题。

  45个轮子可以装多少辆车?还剩几个轮子?要求的其实是什么?(是求 4 5 里面有几个4)

  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追问:可以装12辆车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余下的 1 个轮子,不够装一辆车,所以最多只能装11辆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

  65÷3=21(根)……2(元)

  2 1

  × 3

  6 3

  + 2

  6 5

  验算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答:可以买21根跳绳,还剩2元。

  列竖式计算时,第一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写在被除数的

  十位上面,第二步用余下的数与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重新组合,再除以除数,商写在原来被除数的个位上面。可以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时,安排口算题,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其实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把生活经验转变成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

  2、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比较

  1、情景图:小亚、小巧、小玲在模拟宇航中心发送信息的情景,小熊猫问:谁发送得快些?谁发送得慢些?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表格中收集信息进行初步的判断,并进行交流:

  (1)小亚6分钟发送了570个,小巧6分钟发送了672个。

  小亚和小巧,都用了6分钟,小巧发送了672个字母,小亚只发送了570个,当然是小巧比小亚发送得快。

  (2)小巧6分钟发送了672个,小玲8分钟发送了672个。

  小巧和小玲都发送了672个字母,小玲用了8分钟,小巧才用了6分钟,当然是小巧比小玲发送得快。小巧发送得最快。

  (3)师:小亚和小玲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发送的字母个数也不一样,怎么比?

  生展开讨论。

  生:需要算一算她俩平均每分钟各发送多少个字母。

  生:小亚和小玲,小亚比小玲发送得快些。

  师:对小巧也用“算一算平均每分钟发送多少个字母”的方法来检验前面的判断。

  小结: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

  师:能不能用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来解释一下?

  生:相同个数的苹果,被分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得的就越少,分的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苹果数就越多。

  生:要分给同样多的小朋友一些苹果,被分苹果的总数越多,每人分得的就越多,苹果总数越少,每人分得的就越少。

  (4)小巧发送得最快、小亚比小玲发送得快

  她们三人,发送信息的速度从快到慢是小巧、小亚、小玲。

  二、练一练

  1、比大小:说方法

  150÷5( )150÷6 28×7( )28×3 366÷6( )636÷6

  47×7( )74×7 272÷8( )102÷3 42×7( )42÷7

  ★÷5( )★÷7 89÷★( )98÷★ ★×18( )23×★

  2、下面三种商品的价格:

  碟片颜料钢笔数量6张8盒6支总价(元)336336288

  (1)不计算,你知道哪种商品的.单价最贵吗?为什么?

  (2)碟片每张多少元? 颜料每盒多少元? 钢笔每支多少元?

  (3)三种商品,价钱从贵到便宜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式计算:

  (1)最大的一位数乘以最大的两位数的积是多少?

  (2)407除以6的商上几?余数是几?

  (3)438的一半是多少?

  (4)350乘以8的积是多少?再加上237的和是多少?

  三、板书:

  乘乘除除

  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

  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除数小的商反而大。

  四、作业

  比较大小

  78÷5( )80÷5 90÷3( )90÷5 84÷2( )84÷3

  120÷6( )114÷6 69÷3( )112÷4 360÷5( )504÷7

  五、反思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所有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4×4=16(厘米)(6+4)×2=20(厘米)(5+6)×2=22(厘米)

  2.40+30+50=120(cm)25×4=100(cm)(20+15)×2=70(m)

  4。(6+9)×2=30(米)

  5.9×4=36(厘米)

  教学反思:

  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第1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练习,用来进一步明确有关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2、第3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第4、第5题考察的是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1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2

  【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做除法想乘法”和“推算”的方法。

  2、 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3、 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 利用“因为”“所以”“”,训练学生严谨、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会运用“推算”的方法熟练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王分桃

  师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 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猴子,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猴王就利用分桃子的机会教育帮助了它。猴王分别给每只猴子18只桃子,要它们平均分3天吃完,许多小猴子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18只桃子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80只桃子,平均分3天吃完,如果你能计算出你每天能吃几只桃,明天就给你180只桃。”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50只。”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 名其妙。“

  师:“小朋友,为什么猴王和其它小猴子听完贪吃而又自作 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

  生:“肥肥算错了。”

  师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猴王这二次分桃都是怎么分的,平均每天吃 几只?说说你的算式。”

  生①:“18只桃子,平均分3天吃完。18÷3”

  生②:“180只桃子,平均分3天吃完。180÷3”

  师:“我们已经可以根据表内除法得出18÷3=6,那么,180÷3等于多少呢?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出示课题--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师:“想一想,说出你的算式。”

  生:“180÷3”

  师:“180÷3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①:“因为18÷3=6,所以180 ÷3=60。”

  生②:“我想几乘3等于180,因为60×3=180,所以1 80÷3=60”

  师:“小巧的做法和生①一样:因为18÷3=6,所以180÷3=60,像这样的方法我们叫 做推算。”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推算呢?

  生:因为180就是18个十,18个十除以3就等于6个十,即60,所以180÷3=60

  师:“小丁丁的做法和生②一样:因为60×3=1 80,所以180÷3=60。我们把除法叫做乘法的逆运算,我们在做除法的'时候,可以想乘法。

  探究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师:“600÷3”你们会计算吗?如何计算,怎么想的。

  生①:“因为6÷3=2,所 以600÷3=200。”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推算呢?

  生:因为600就是6个百,6个百除以3就等于2个百,即200,所以600÷3=200

  师:还可以怎样算?

  生②:“我想几乘3等于6 00,因为200 ×3=600,所以600÷3=200”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

  120÷2= 240÷3= 480÷6= 490÷7= 140÷2= 160÷4=

  540÷9= 400÷8= 200÷2= 350÷5= 320÷8= 500÷5=

  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小结归纳: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数时,可以先把被除数末尾的0去掉,然后去除以除数,求得商后,再在商的末尾添上相应的0. 计算时,当被除数0前面的数能被除数整除时,被除数末尾的0可以全部去掉;当被除数0前面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被除数末尾的0要少去掉一个,原被除数末尾去掉了几个0,商的末尾就添几个0.

  2、210个鸡蛋平均装入3只塑料桶。每只塑料桶要装多少个鸡蛋?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3

  第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

  第98-99页的内容回顾和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估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回顾内容。

  你能把这学期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这些内容里具体有哪些知识?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而且能归纳出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并且能估计一些简单计算的积大约是多少。

  二、复习口算

  1、做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

  提问:你能根据这里的两类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2、做期末复习第2题。

  用4 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3题。

  让学生按题组独立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指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板书)如果乘数中间有0,就根据法则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不能漏乘十位上的0,这样比较方便。

  2、先估算,再笔算。

  出示:48×6 42×6

  (1)让学生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并交流估算结果。(板书:300 240)

  提问:都是40多乘6,估计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接近50和接近40)

  (2)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差不多。

  学生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第5题和第6题,并和同学说说第7题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

  1. 300 63 90 3000 72 80

  2. 84 450 86 72 240 60 4000 42 32 72 70 6300

  3. 813 603 630 3736 3248 3680

  4. 504 294 870 2240

  5. 450×3=1350(克)

  6. 安排二年级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这节复习课主要复习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层次清晰,一开始我都先请同学来说该怎么算,说出每种的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并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由于学生的基础都较为扎实,不仅表达的完整,而且算的速度也相当快。除了会算以外,我还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15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1)主题图由四幅情意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蕴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3)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

  (4)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二)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1)看课件

  2.例2(解决问题)

  (1)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教学时,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右图),将抽象的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比如,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4.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300字】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优秀日记03-17

【优秀】小学三年级日记09-03

(优秀)小学三年级日记09-08

小学三年级日记优秀04-19

小学优秀日记03-22

小学日记(优秀)08-27

小学日记【优秀】08-13

[优秀]小学的日记07-05

【优秀】小学的日记07-05

小学日记[优秀]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