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3-06-01 12:54: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化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化学说课稿15篇

化学说课稿1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氧气》是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的教学内容,属于新授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对上节课空气教学内容认识上的细化和深化,也为下节课制取氧气从知识和方法上做好了相应的准备。这就形成了本节课承上启下的教材特点。结合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

  ②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③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认识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感受“化学美”,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初步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逐渐体会化学指导生活的意义;

  ③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内容主要学习氧气的性质,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故制定以下要求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

  1、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2、难点: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记录、分析和思考、归纳和总结、准确描述与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接下来来看一下学情分析,知识维度 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的用途,但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技能维度上,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但操作不够规范。素质维度上,学生对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有所了解,但还不会运用。潜在状态上,学生目前求知欲比较强烈,思维相对活跃,都好学好问好动手。结合学情分析和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成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学法

  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互动式教学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归纳教学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实验探究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法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探讨。教师会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在科学研究中有目的思维来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引导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密度和三态的转化等其他物理性质,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3)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4)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

  问题: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什么应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然后向学生展示一瓶新收集的氧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29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4)课件展示(小结)

  经过自主学习、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认识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为此我主要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

化学说课稿2

  使用的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

  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进而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还可以将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将起到小结的作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并知道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常见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用于蒸馒头;碳酸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习方法和技巧: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活动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已有知识设置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常见盐的组成,并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感受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相信化学将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

  ⒈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六、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火柴等

  药品: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学手段

  电脑、实验

  主要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知识应用)

  七、教学过程

  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引入]钠离子燃烧实验

  细心的同学可能在做饭是会发现天然气燃烧时有时会有黄色火焰,我们知道天然气燃烧应产生蓝色火焰,想知道是“谁”在燃烧吗?请看实验:

  (将食盐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

  [讲解]食盐是我们最熟悉的盐,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有关知识。倾听----引起思考

  观看实验

  揭开谜底: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是食盐导致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氯化钠

  根据学生所谈到的食盐的用途,引导学生归纳氯化钠在医疗、农业、食品、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用途。

  ⒈氯化钠的用途

  投影图片:氯化钠的用途

  介绍食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⑴沐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使皮肤强健。

  ⑵鲜花插入稀盐水中,可数日不凋谢。

  ⑶新买的玻璃器皿,用食盐擦一下,不易破裂。

  ⑷洗有颜色的衣服时,先用5%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然后再洗,则不掉色。

  ⑸铜器生锈或者出现黑点,用食盐可以擦掉。

  ⑹误食有毒物,喝一些食盐水可以起解毒作用。

  ……整理、归纳:

  ⒈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100g水中含有0.9g医用氯化钠)、用盐水消毒和漱口等。

  ⒉农业上:用10%-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⒊食品业: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⒋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

  ⒌交通上:将氯化钠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学生观看资料图片。

  了解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妙用。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

  食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⒉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讲解: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食用的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钠离子: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补充食盐可补充出汗、排尿等排出的氯化钠。需注意的是不能长期过量食用食盐,而钠离子摄入过少会使钾离子进入血液,使血液变稠,皮肤变黄。聆听讲解让学生了解氯化钠重要的生理作用。

  ⒊介绍氯化钠的分布:

  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那些地方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吗?

  ⒋食盐的制取:

  你想知道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吗?

  播放录像:

  ①海水晒盐:

  提取自然界中的氯化钠:将海水、盐湖、盐井中的水,先蒸发其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再蒸发,食盐就会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中含有很多杂质,又叫粗盐。

  投影图片:盐田

  你想知道工业上是如何制食盐的吗?

  ②播放录像:工业制食盐的过程。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自然界中的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

  观看录像、图片,获取新的知识。

  观看录像、了解工业制食盐的大概过程。养成看书、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理解、归纳能力。

  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和生产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了解食盐的'几种制取方法。

  ⒌盐与食盐

  你听说过盐中毒的事情吗?

  播放录像:

  ①用工业盐烹调食物引起中毒的事件资料。

  ②不法商贩用工业盐腌渍食品的资料

  引导学生提出盐和食盐的区别。

  简介:几种有毒的盐

  亚硝酸钠(NaNO2)硫酸铜(CuSO4)

  讨论,交换信息。

  观看录像,思考问题:

  为什么食盐可以食用而有些盐不能食用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盐与食盐的区别:食盐不等于盐,食盐是一种物质,而盐是一类物质,食盐是盐的一种。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具体实物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纠正错误认识,完成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碳酸钙的用途

  提出问题:

  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和接触到石灰石?

  ⒉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含有碳酸钙的物质?

  出示一块石灰石和一只牙膏

  ⒊石灰石和牙膏之间有什么联系?

  讲解:牙膏中的一种配料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并且是由石灰石为原料制作的。这种配料就是——碳酸钙(CaCO3)。

  ⑷碳酸钙有什么用途?

  小结:

  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还可以用于补钙剂等。

  提出问题:

  你参观过溶洞吗?投影图片:

  知道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吗?

  介绍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讲解:溶洞大多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体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回答问题,交流

  展示生活中收集到的含有碳酸钙的实物,介绍实物的用途。(石灰石、大理石、汉白玉)

  思考、联想、大胆猜测

  提出结论:

  ①石灰石和牙膏没有任何联系。

  ②石灰石和牙膏中的主要成分相同。

  学生交流课前通过查阅报纸、书刊或者是通过互联网所收集到的碳酸钙的用途。

  观看图片

  聆听讲解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共同学习获得新知识。

  引导学生猜想、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情感。

  【活动】

  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讲解]我们碳酸钙能够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那么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投影]实验探究:

  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思考、讨论

  观看投影

  分组进行实验、对比分析

  完成表格

  学习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实验结论,总结规律。

  作业:P75第1题第2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设计特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同时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念,清楚认识酒精和天然气燃烧时的黄色火焰是食盐造成的,为今后学习颜色反应奠定基础。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本节课创设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拓展:

  生活中常见的盐知识梳理

  1、几种生活中常见盐的组成及主要用途

  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归纳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主要用途。

  名称

  化学式

  说明

  主要用途

  氯化钠

  NaCl

  食盐的主要成分

  作调味品,腌制食品。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工业上用来作原料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碳酸钠

  Na2CO3

  俗称纯碱、苏打

  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碳酸钙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可用作补钙剂。石灰石、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也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粗盐提纯

  这里的粗盐,指的是含有较多杂质的氯化钠晶体。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而得到的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镁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步骤来制取精盐。

  3、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组成里含有CO32-(或HCO3-)离子的盐,都能跟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此反应可以检验盐的组成中是否含有CO32-离子(或HCO3-)。

  例如: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室里利用此反应,常用易得、廉价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跟稀盐酸反应来制得二氧化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不用纯碳酸钙、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原因是相对成本较高;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有挥发性,将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不用硫酸的原因是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见书后附录I),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硫酸与碳酸钙进一步反应。

  4、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我们已经知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只有当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才能发生。

  可见记住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对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是非常重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可以查阅书后的附录I。从附录I“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一般来说,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在水中都是可溶的;氯化物中除氯化银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外,多数是可溶的;硫酸盐中除硫酸钡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外,其余多数是可溶的;碳酸盐中除钾盐、钠盐、铵盐可溶,碳酸镁微溶外,其余都难溶。常见的碱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氨水易溶,氢氧化钙微溶,其余都难溶。

  可以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归纳如下表:

  反应物→生成物

  复分解反应的实例

  盐+酸→新盐+新酸

  Na2CO3+2HCl====2NaCl+H2CO3

  H2O+CO2↑

  盐+碱→新盐+新碱

  Na2CO3+Ca(OH)2====CaCO3↓+2NaOH

  盐+盐→新盐+新盐

  AgNO3+NaCl====AgCl↓+NaNO3

  酸+碱→盐+水

  HCl+NaOH====NaCl+H2O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Fe2O3+3H2SO4====Fe2(SO4)3+3H2O

  要注意,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此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例如:2NaOH+CO2====Na2CO3+H2O

  5、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大多是在酸、碱、盐之间进行的,而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离子。因此,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当溶液中存在的某些离子能互相结合而使其浓度迅速减小的话,那么反应就向减小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

  如果几种离子混合后,离子的浓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反应也就没有发生。

  在复分解反应中,能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情况大致有三种:(1)在反应里有溶解度极小(产生沉淀)的物质生成;(2)在反应中有气体放出;(3)在反应中有弱电解质(包括水、弱酸、弱碱等)生成。这也就是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的条件。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条件,反应就能发生。

  6、酸式盐和碱式盐的生成

  酸式盐可由多元酸跟金属起置换反应,或者跟碱、跟盐起复分解反应而制得。因为只有多元酸才含有几个可供电离的氢离子,并且它们都是分步电离的。因此,当酸中的部分氢离子被取代时便生成酸式盐。例如:

  Zn+H3PO4==ZnHPO4+H2↑Ca(OH)2+H3PO4==CaHPO4+2H2O

  NaCl+H2SO4(浓)==NaHSO4+HCl↑

  酸式盐还可由某些盐水解而得到。例如:Na2CO3+H2O

  NaHCO3+NaOH

  碱式盐可由多元碱跟酸反应来制取,例如:Ba(OH)2+HCl==Ba(OH)Cl+H2O

  某些高价金属的盐起水解反应,或者跟某些强碱弱酸盐起反应都能生成碱式盐。例如:

  Fe2(SO4)3+2H2O

  2Fe(OH)SO4+H2SO42CuSO4+2Na2CO3+H2O==Cu2(OH)2CO3↓+2Na2SO4+CO2↑

化学说课稿3

  一、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本章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章,主要包括四小节: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着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属于动力学范畴;第二节化学平衡,是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可逆反应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常识性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着重介绍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第二、第三节内容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本节知识是对前三节知识的综合应用,即以合成氨工业为例,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化工生产条件(如温度、压强等)选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四节知识的核心是关于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而且化学平衡还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都起着指导作用。

  同时,化学平衡的相对性、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可能发生移动等观点的建立,对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本章的学习还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特别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对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新老教材的比较

  1、大纲的比较

  2、教材内容的比较

  新教材比较轻记忆、重理解,因此在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⑴增加的内容:

  ① 为了更有利于说明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增加了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平衡常数等概念。

  ②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即增强趣味性,教材还增加了一些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增加了高炉高度与一氧化碳含量问题的讨论引出本章课题;用生活中人们日益关注的古代艺术珍品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用投蓝与化学反应进行类比,来说明反应分子的能量和碰撞方向(即取向)与化学反应的关系;用电冰箱保存食物来说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③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还增加了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两个阅读材料(勒夏特列简介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④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材还增加了7个讨论性问题。

  ⑤ 为了使呈现的内容更清楚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还增设了一些图表。如:P33-图2-2,2-3;P37图2-6;P38图2-7;P42图2-9;P43表2-3等。

  ⑵变更的内容:

  ① 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有关实验均发生了变更:均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的实验变更为了大理石与盐酸的实验。

  ② 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也进行了变更:将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相互转化的针筒实验变更为合成氨反应的实验,且由直接实验事实变更为间接实验事实。

  ⑶删减的内容:

  ① 删减了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

  ② 删减了合成氨工业的简述。

  3、教材编排顺序的比较

  4、教材编写的比较

  新教材更加注意叙述方法的启发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整章共设置了7个讨论性问题,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又,教材编入了合成氨的发展前景以事实来启发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探讨问题、看待事物,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文字叙述详略得当、深浅适度,且能将一些较难的知识用浅显通俗的方式(形象化的比喻和图画等)表达出来,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如用生活中投篮来帮助学生理解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等)。

  总言之,新教材重理解轻记忆,在内容的呈现上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整章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潜在的创建了一种较为活泼的、宽松的学习气氛。另外新教材还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来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新教材注意到了从旧知识向新知识引入,由熟悉到陌生,这样就很好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建议

  由于本章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章,且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速率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建立及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合成氨条件的选择,这三部分内容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新教材引入了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概念;为了进一步升华对化学平衡的认识,新教材又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这些新增的内容在大纲中的要求都很低,其中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在大纲中无明确要求,仅包含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中;化学平衡常数仅为常识性介绍。这些概念在教材中均是直接引用,对这些概念本身不要深究和扩展,只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通过这些概念能对重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即可。千万不要把甲种本、大学中的知识下放到这里。要尊重大纲的要求,仅以本教材为主,不要发挥太多。如,化学平衡常数仅作为常识性介绍,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是以小注的形式出现的,不要求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对于平衡常数只须掌握2点即可:1、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2、K不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但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简言之,要注意到新教材的变化,准确把握新大纲,分层次把握好教学要求,重点与非重点知识要处理得当,制定好教学的整体计划。

  2、改进教法,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章知识理论性强,难度大,对思维能力要求高。这样就导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老路(满堂灌、填鸭式),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很显然就难以全面落实好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所以,建议大家:1、转换观念,角色定位要准确。不要做"先知"、"权威",而是做好"引路人"。我们引路让学生去体会、去感知、去思考、去发现、去获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教学活动设计精心准备,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学习。但要注意,"放"不是放任不管,必要的点拨、释疑解惑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本章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个难点,确实需要我们去精心准备,悉心钻研。

  3、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渗透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本章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例如,"化学反应速率"一节配有相应的演示实验和相应的学生实验。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教师可将课后为巩固知识、验证知识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探究原因。

  4、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解难点

  通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及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等内容的教学,为本章教学进行了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对本章难度较大的理论,1、要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深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启发式,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2、要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画面转变为动态的画面,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图画,定能增强效果。

  四、教学设计(略)

化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 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 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 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好学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

  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

  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

  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好学教育: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

  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

  <突破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

  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

  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

  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巩固应用>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

  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 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

  好学教育: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化学说课稿5

  一、教材的分析

  1、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内容介绍了化学平衡图像的知识,有一定难度。人教版教材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平衡理论之后并没有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分四个层次就化学反应平衡的速率与浓度、速率与压强、浓度与百分率等关系以图形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2、教材中的地位

  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是化学反应原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平衡图像题是对化学平衡原理能力的提升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与难点。

  3、教材中的作用

  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有个较完整的认识。因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不宜就教材里的内容作太多的延伸和拓展,只要学生学会利用图像分析化学反应平衡理论即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加深对反应速率、平衡移动的理解

  (2)依据图像判断可逆反应的有关特征

  (3)学会利用速率与平衡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依据图像判断可逆反应的特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平台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平衡理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综合的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理论依据进行解题。

  4、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不宜就教材里的内容作太多的延伸和拓展,注重把书本里最基本的知识讲解透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图,弄清图像的意思,识图,提取有效信息;用图,联系原理解决问题。

  难点:利用图像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设疑引导、点拨探讨、讨论法、多媒体平台:幻灯片

  六、学习方法:

  归纳法、练习法、对比法、观察法、联系实际法

  七、教材教法分析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八、小结本教学教法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研究、自主形成结论。由于课时少,尤其要注重实效,让学生更多的自己尝试,体会自己设计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

  xx年10月20日

化学说课稿6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 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一、复习-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习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化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 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 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习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 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 置换反应

  特点: 单质+化合物 → 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 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化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 章,第 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xx

  2、xx

  过程与方法目标:

  1、xx

  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xx

  难点是:xx

  四、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xx

  其次:xx

  再次:xx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8

  我所执教的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中的到实验室去的内容,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个单元学习完,学生能够系统的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其规律,并对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体验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基本技能的一节课,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情分析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并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扔存在困惑,甚至不敢去做实验,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设计这么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及部分酸碱的特性。

  2.通过未知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通过对对未知溶液的检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废液处理,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而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措施:课堂中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确定四瓶无色溶液的成分做为主线,让学生们层层探究,逐步深入的运用实验技能解决问题,

  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组内未知溶液是酸还是碱,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对酸和碱的同行的知识基础,所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注重学生们实验后的交流环节,学生们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中的一些收获,从知识上、能力上已经合作过程上充分的交流,并对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失误或者错误能及时的更正,这一部分的内容预计时间要稍微长一些,目的也是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适应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其次,在已经确定溶液是酸还是碱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确定是哪种酸和碱,考察学生对酸和碱的特性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可能进行的`要稍微快一些,学生们确定了具体是何种酸和碱以后本节课稍微进行总结一下,酸碱的通性和个性分别是由什么粒子引起的,从微观上更好地认识酸和碱。

  第三部分,通过对废液的处理,让学生体会到酸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体会到中和反应的好处,并能从情感上感觉到酸碱甚至是化学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化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二氧化碳”。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九年级(上),这一节课是上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本节课内容需要2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安排在空气、氧气之后,水之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所以通过学习,达到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达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①重点: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认识化合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②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材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要求描述实验现象,本节的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要求学生用实验来探究,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思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上节学习氧气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制法。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出示问题→学生互动及讨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来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点→演示课件对比→练习探索→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简要介绍一下二氧化碳的循环和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

  水反应这一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二个实验来探究,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将重点知识的与提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习题的选择与讲评,遵循大纲,用好课本,侧重双基,通过研究课本习题,挖掘其潜力,改造习题,增强课本习题的辐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触类旁通。具体方案如下:

  ①课前预习学案,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②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建物质知识的学习体系。

  ③通过例题的讲评,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生的思维。

  ④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使学生从中悟法,会中用法的教学目的,因此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一)预习:课前分发的“学习学案”其目的是: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回顾梳理知识,通过填写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知识,对相似的问题,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联系,使知识达到系统化,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每个知识点。

  3、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思维体系,明确学习目的,同时知道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存有疑问。

  4、可优化教学过程和结构,使教学节奏明快,节约时间,提高效益。

  (二)课堂引入:

  由意大利的“死狗洞”故事引入课题,发动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说明本节课是在同学们自学了“学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对比氧气的性质,重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设计:(过程:出示问题→学生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演示课件对比→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

  1、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是怎样产生和消耗的?

  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3、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4、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

  5、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6、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7、归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8、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见多媒体)

  (五)小结、布置作业

  五、综述(评价分析):

  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还在于向学生展示一种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注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活动中及时给学生以鼓励,肯定,指导和督促。在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由易而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实验中采取男生和女生搭配的方法,使学生得以每个人亲自动手操作,营造一个活跃的气氛,解决各种问题,圆满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化学说课稿1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包括化学式的含义、化合价及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推求。化合价是书写化学式的重要依据。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对教师的说教灌输已经麻木,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在之前的教学中我早已给出了化学式是表示纯净物的思想,学生也已提前背熟了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及化学式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述物质组成的能力。

  2)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利用化学式简单推求化合价,能用化学式正确地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概括等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不同化合价的记忆方法的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通过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和物质的组成写化学式,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难点:化学式的书写,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四、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展示商品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化学式的重要性;采用直观教学法,形成印象。利用口诀,帮助记忆;由个别到一般,得出规律。

  五、学习方法

  利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形式,运用对比与归纳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的精神。采用先学后教,让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竞赛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说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创新情境、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发现探索 课堂小结、梳理建构

  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1.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请学生用化学符号表示熟悉的物质(设计时按单质、氧化物、化合物分类,以便于总结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2)请学生思考H、2H的含义,为化学式的意义作铺垫。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食盐、斯达舒的包装标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3.自主合作、发现探索

  活动一:观察之前书写的化学式,你认为什么是化学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概念,强调每种纯净物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种纯净物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活动二:小组合作观察水的化学式,体会水的化学式与宏观物质水及微观水分子之间的联系。思考:化学式H2O可以表示什么?学生的回答中可能有错误的表达,由此引发讨论,从而加深对化学式表示意义的认识。

  活动三:以小组内竞赛1)说出P2O5、N2、O2的意义。2)符号H、2H、H2、2H2的意义。通过训练明确元素符号、化学式含义及其包含数字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活动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P84化学式的读写(化合物只研究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出示习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过渡:物质的化学式有着这么丰富的内涵,大家想不想轻松正确地书写化学式?

  活动五:引导观察H2O、HCl、NaCl 、Fe2O3四种物质的化学式,由不同元素原子相化合的数目引出元素具有化合价这种性质。 在四种物质的元素符号上方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小结,物质中元素化合价规律。

  活动六:出示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投影加深印象。

  活动七:知识辨析:区分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通过辨析加深学生对化合价的认识。

  活动八:以练助学:1)P89-3、4题,并说出解题方法。 2)标出P2O5中各元素化合价,引导学生探究,若已知P、O的化合价如何推求化学式?并小结书写步骤。(该过程由学生自主发现获得方法,使学生在发现探索中感受成功的快乐。)3)P89-5、6,观察书写过程,寻找最简洁的书写办法。和学生一起编写化学式口诀“正价在前,负价在后,价数交叉化成最简比”,体验成功。

  4.课堂小结、梳理建构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交流回顾,引导学生构建化学式与化合价之间的联系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5.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分层次的习题使不同程度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看时间定题量)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教学过程中应用教材习题,不脱离教材。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学设计中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化学说课稿12

  一、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课本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为下一章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奠定基础,也为第三章解释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我深入的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找到三者的结合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自修,能正确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找出离子键的构成微粒、形成条件;

  2. 通过讨论、总结、练习,能用电子式准确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要落实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之上。

  A.知识基础

  1. 学生已经具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本知识,知道粒子在最外层电子为2或8时稳定。

  2. 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与各自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B. 能力分析 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C.障碍分析 在微观概念的理解上要由有表征性抽象到原理性抽象过渡,不易吃透,知识迁移和应用上还比较缺乏。

  三、教法分析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会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低起点,小台阶,采用动画演绎,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对知识技能推进的同时,努力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效落实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设计

  1.【设问1】:(1)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超过元素的种类?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呢?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多媒体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设问2】:金属钠与Cl2能够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Cl,它们为什么可以发生反应呢?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变化的本质,提出问题,我们现在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该反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组讨论:a.两种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分别容易发生什么变化?

  b.当它们变化后又会有什么相互影响呢?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 NaCl 的形成,由表征性抽象向原理性抽象过渡,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形成条件等。用动画演示比较抽象的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3、启发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讨论从产物 NaCl到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 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设问3】:以上我们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Na原子和Cl原子发生变化生成NaCl的过程,它清晰、直观,但是,书写结构示意图时有些麻烦,1、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2、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这种表示方法叫做电子式,请同学们看21页的资料卡片,归纳电子式的定义和书写方法。

  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 阳离子的表示方法。

  【设问4】:原子的电子式我们知道怎样写了,那阳离子、阴离子的电子式又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几种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式,请同学们归纳它们的书写规律。

  阳离子:Na、Mg、Al、 +2+3+

  阴离子:

  (引导学生从电子数目、结构特征、电荷位置等考虑)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学习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总结出书写要点,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容易犯错,用顺口溜"打点、穿衣、带帽"帮助学生记忆,并加以习题巩固。

  练习:请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硫原子,溴原子,硫离子, 溴离子,

  通过用电子式表达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练习进行反馈强化了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在教学方法上边学习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完善知识、系统总结的习惯,也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整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

  5、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我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AB型如NaCl,A2B型如Na2O、Na2S,AB2型如MgCl2)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要点:

  1.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2.不能把"→"写成"====";

  3.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加深印象。

  6.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1.写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C、S、 Mg 、K、 Br 、 O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NaF K2O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第1课时)

  一、离子键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书写 a 原子 : H× Na×

  b 阳离子:Na Mg

  C 阴离子:

  d离子化合物: AB A2B AB2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2+2++-2-

化学说课稿13

尊敬的林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首先是第一部分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与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直观生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学生以分组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法。

  这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器材。

化学说课稿1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上的这节课是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的基础课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③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

  ㈢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㈣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核辐射危害、核辐射防护服及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通过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动2】

  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任务、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利用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什么是有机合成、明确要进行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完成有机合成需要怎样的过程、如何进行思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

  【活动3】

  学生小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合成乙烯、氯乙烷、乙醇。本活动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掌握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评价不仅知道了如何制取乙烯、氯乙烷、乙醇,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可以用过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用多种方法制取同一物质,激活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活动4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

  【活动4】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归纳完成问题导学3,再现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目的的在于让学生在利用活动3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某种官能团的转化有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在实际应用进行物质合成时,必须依据某些原则选取合理的方法,从而顺利过渡到逆合成分析法。

  【活动5】

  学生自学教材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展示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

  本活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及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案上采用图表引导学生构建乙二酸二乙酯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信心,进一步体会如何利用逆推法解决具体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

  【活动6】

  学生讨论小结有机合成的原则,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有机合成的一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考虑到本节是有机合成的第一节基础课,鉴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总结不够全面,我再利用大屏幕帮助学生完善。这样可为以后评价合成线路打下基础。

  学生观看大屏幕“20世纪在有机合成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事件” ,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共安排了两道题,一题涉及的是正合成分析法,另一题是逆合成分析法。难度逐渐加深。

  【活动7】

  学生完成达标训练1,再小组讨论,最后板演展示化学方程式。

  本题已经给出合成路线,只要求学生根据合成路线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但是可利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案将本题作为达标训练第一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合成路线图;二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感觉此题并不简单,但经过思考又可以解出正确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活动8】

  学生用5分钟独立完成,用2分钟组内讨论合成路线,学生抢答展示合成线路。

  第2题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合成路线,考察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节的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总结】通过分析、总结本节课重点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体会到新化合物的不断合成使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化学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鞠躬),我是来应聘高中化学的5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物质的量浓度》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在介绍“物质的量”基础上引入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课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探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扩充学生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来制定我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并加以运用,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剖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重点:理解并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本节课难点:如何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学会用推理归纳等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经验来说,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对溶液体积和溶剂体积存在一定混淆;从认知发展水平来说,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我将主要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应用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方法。本节课中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获得计算方法,并经过类比初中学习的物质的质量分数,感受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溶液浓度中的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开始说课的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来展开。

  环节一:情境导入

  首先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如:眼药水、消毒液、矿泉水、酒等,老师准备实验室常见的酸碱溶液的标签,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v/v;m/m; m/v; n/v,从而引出课题—物质的量浓度。通过创设情境导入,使同学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并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环节二:得出概念

  下面探究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请同学叙述所理解的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板书)师生共同总结并写出表达式。利用多媒体展示3个实例运用概念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板书),

  1、1mol NaOH固体溶于水,配置体积1L的溶液;

  2、1g NaOH固体溶于水,配置体积1L的溶液;

  3、1mol NaOH固体溶于1L水配置的溶液,将同学前后分6个小组,讨论交流,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改。第一个练习,让同学体验简单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初步理解概念;第二个问题,巩固前一节学习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换算,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第三个练习,强调单位体积溶液与单位体积溶剂的区别,同时回顾质量的加和性与体积的非加和性,通过小组交流自主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找出所缺的条件—溶液的密度,再次进行计算,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环节三:建立知识联系

  探究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板书)?同学之间讨论交流自行设计表格,引导同学从溶质单位、溶液单位、表达式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完善表格。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环节四:巩固练习

  为巩固知识,设计概念性题,判断1L 1mol/L H2SO4 溶液,氢离子浓度是否为1mol/L;判断1L 1mol/L NaOH 溶液是否含NaOH分子1mol,解释学生存在的误区。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实例层层递进,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

  环节五:全课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我会让同学来发表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进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后,让大家讨论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五、说板书设计

  下面来说下我的板书设计,提纲式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符号:cB 单位:mol/L 表达式:cB = nB /V

  二、物质的量浓度简单计算

  三、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区别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6-14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7-01

化学键说课稿01-15

化学式说课稿05-14

《化学平衡》说课稿11-23

化学键说课稿03-22

高一化学《化学键》说课稿03-21

高中化学说课稿05-01

中学化学说课稿06-24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12-13